A. CMMI中的的配置管理是什麼
配置管理是CMMI模型中一個支撐過程域。
配置管理是指:應用技術和管理手段來識別和記錄配置項的功能和物理特性,控制其變更,記錄和報告變更的過程和實現狀態,並檢查與項目需求之間的符合度;通過配置管理可以有效的管理工作產品與工作產品之間的一致性,合理的控制和實施變更以維護對項目范圍與邊界條件的一致的理解。
一般CM過程描述了配置管理活動的內容、規范和方法,以建立和維護軟體開發過程中各種產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CM使用到以下幾個重要的術語:
配置項:處於配置管理之下的軟體或/和硬體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在配置管理過程中作為一個實體出現。
基線: 已經通過正式復審和批準的某規約或產品,它因此可以作為進一步開發的基礎,並且只能通過正式變更控制過程來改變;基線有一組配置組成,這些配置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不能再被任何人隨意修改。
配置標識:識別產品的結構、產品的構件及其類型,為其分配唯一的標識符,並以某種形式提供對它們的存取。
控制:通過建立產品基線,控制軟體產品的發布和在整個軟體生命周期中對軟體產品的修改。
狀態統計:記錄並報告構件和修改請求的狀態,並收集關於產品構件的重要統計信息。
配置審計:通過第三方(例如:軟體質量保證工程師)來確認產品的完整性並維護構件間的一致性,即確保產品是一個嚴格定義的構件集合;
配置管理員:根據本過程的規定,在本公司內部具體實施與操作本過程的人員/角色。根據實施的層級的不同,配置管理員可以區分為「產品配置管理員」和「項目配置管理員」兩個角色,一般產品配置管理員是專職的,項目配置管理員有項目成員兼職。
B. 關於項目管理中配置管理的實現過程,配置項的知識請教以及相比版本管理的差異
你的理解更多是「產品集成」的概念,即怎麼把幾個產品模塊或構件組合成一個產品,但這不是配置管理的概念。
配置管理:簡稱CM(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的縮寫),標識、控制和管理變更的一種管理活動。它控制配置項的修改和發行;記錄和報告配置項的狀態和變更;保證配置項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正確性;以及控制配置項的儲存、裝載和交付。
根據這個定義,配置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
1)配置庫的管理活動。配置庫現在工具非常多,例如GIT、SVN、CVS、VSS等等。通常會根據開發所處的階段,設立開發庫、受控庫與產品庫。
2)標識配置項,即需要定義如何去標識配置項。配置管理中受控制的對象被稱為配置項,是生命周期中創建的信息,包含程序、數據、文檔,分基線配置項和非基線配置項兩類。特別是你的產品最終是如何標識的,比如怎樣定義V1.0.0的規則。
3)基線的管理。是一組經過正式審查並且達成一致的規范或工作產品,是下一階段工作的基礎。怎樣確定、發布基線,怎樣管理基本的變更。
4)配置項變更管理。可以根據不同的配置項、不同的開發周期,明確變更的管理規則。
5)配置項狀態管理與配置審計 。
而產品集成是如何把一個產品逐步的從一個個模塊或組件,最後組合成一個產品的過程。
1)首先產品的技術結構上要能夠支持,如果模塊不能相互獨立和拆解,談不上靈活的組合。
2)在開發實現上,需要有一個集成的策略,哪些先實現,哪些後實現,哪些可以先進行集成
3)需要建立 集成的環境,使開發好的模塊可以在集成環境中進行調試
4)通常開發完成後,需要進行源代碼的編譯,並打包成一個測試包,然後裝在集成環境中,進行調試,以確認各個模塊之前是否可以兼容和運轉,這時通常會進行測試工作。
5)如果你想進行ABC組合,或者AC組合,那麼都需要進行相應的編譯、打包(例如形成EXE)過程,然後在集成環境中進行聯調和測試。
C. 什麼是項目配置管理的周期
制定配置管理計劃的步驟如下:
(1)建立並維護配置管理的組織方針。
(2)確定配置管理需使用的資源。包括軟體和硬體資源,例如配置管理工具、數據管理工具、歸檔和復制工具、資料庫程序等。
(3)分配責任。確定配置管理的總負責人及其責任和許可權,確定其他人員的責任和許可權。
(4)培訓計劃。包括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的概念培訓和專題培訓。
(5)確定配置管理的項目干係人,並確定其介入時機。
(6)制定識別配置項的准則。
(7)制定配置項管理表。包括標識號、配置管理名稱、重要特徵、預計進入配置管理的時間、實際進入配置管理的時問、擁有者及責任。擁有者的責任通常有保證配置項的正確性、遵守關於配置項的安全保密規定、保證配置項的完整性。
(8)確定配置管理軟硬體資源。
(9)制定基線計劃。確定每個基線的名稱及主要配置項,估計每個基線建立的時間。
(10)制定配置庫備份計劃。指明何人在何時將配置庫備份到何處。
(11)制定變更控制規程。
(12)制定審批計劃。
件配置管理計劃的目的在於對所開發的軟體規定各種必要的配置管理條款,從而使所交付的軟體能夠滿足任務書中規定的各種需求,能夠滿足經批準的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規定的各項具體要求。
軟體配置管理計劃的作用在於使軟體開發單位在開發項目所屬的各子系統(其中包括為該項目研製或選用的各種支持軟體)時,都應該執行配置管理計劃中的有關規定。認真執行一個完善的軟體配置管理計劃,必定能提高軟體的質量,最終滿足用戶的需求。
D. 啥是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通過技術或行政手段對軟體產品及其開發過程和生命周期進行控制、規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標是記錄軟體產品的演化過程,確保軟體開發者在 軟體生命周期 中各個階段都能得到精確的產品配置。
配置控制重點關注可交付成果及各個過程的技術規范,而變更控制則著眼於識別、記錄、批准或否決對項目文件、可交付成果或基準的變更。
配置管理可以分為三步:
一、識別配置項。找到是哪些功能有改動?
二、記錄並報告配置項狀態。記錄並報告那些功能現在的狀態。
三、配置項核實與審計。用那些因素現在的狀態和以前的狀態進行對比,確定原本計劃調整的功能否有更改、是否落實。
軟體配置管理 的最終目標是管理軟體產品。由於軟體產品是在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驅動下不斷變化,為了保證對產品有效地進行控制和追蹤,配置管理過程不能僅僅對靜態的、成形的產品進行管理,而必須對動態的、成長的產品進行管理。由此可見,配置管理同軟體開發過程緊密相關。配置管理必須緊扣軟體開發過程的各個環節:管理用戶所提出的需求,監控其實施,確保用戶需求最終落實到產品的各個版本中去,並在產品發行和用戶支持等方面提供幫助,響應用戶新的需求,推動新的開發周期。
配置管理通俗點說就是:你要變更,好,你變哪了咋變的,你萬一騙我呢。我要去查查看看你說的和你做的一致么。
配置管理系統和變更管理系統之間的關系如下圖:
E. 項目配置管理方案在什麼階段產生
PMP中沒有明確提出項目配置管理計劃在那個過程中做,但是配置管理計劃是項目管理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它作為制定項目管理計劃的輸入,應該在制定項目管理計劃之前就完成。個人認為做好范圍管理計劃,制定出WBS之後就可以制定項目配置管理方案樂。
F. 配置管理的實施
實施配置管理系統,一般的步驟和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下:
1.規劃、調整網路開發環境
一個規劃良好的開發環境,是實施配置管理系統的前提。在此階段,要對配置管理系統做出規劃,主要考慮以下問題: 網路的帶寬、拓撲結構 伺服器的選擇、命名規范 存儲區的定位 開發人員及組的命名規約等 2.設計配置管理庫
根據項目開發的要求,設計開發資源的存儲模式,良好的存儲模式有利於減輕管理上的負擔,增強配置管理庫的訪問性能,同時便於控制訪問許可權,保護軟體資產。
3.定義配置管理系統的角色
在此階段,需要確定與配置管理相關的所有角色,包括他所有角色相應的活動。在開發過程中,一個開發人員可能兼任多種角色,但一項任務在同一時刻只能由一個角色來執行。
一般配置管理中的角色主要包括: 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在配置管理方面的職責是依靠配置管理員、系統管理員和系統體系結構設計人員的幫助,制定項目的組織結構和配置管理策略。這些工作包括:定製開發子系統,定製訪問控制,制定常用策略,制定集成里程碑,以及進行系統集成。 配置管理員:配置管理員的職責是根據項目經理制定的開發組織結構和策略,實施、維護配置管理的環境。其主要職責如下:創建配置管理庫,對存儲庫進行日常備份和恢復,維護配置管理環境,及管理配置管理相關的用戶。 軟體開發人員:軟體開發人員依據項目的開發和配置管理策略,創建、修改和測試開發工件。 集成人員:對軟體進行歸並,形成相應的基線或發布版本。 QA人員:需要對軟體配置管理有較深的認識,其主要工作是跟蹤當前項目的狀態,測試,報告錯誤,並驗證其修復結果。 4.制定配置管理流程
這是配置管理實施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主要目的是根據項目開發的需要,制定相應的配置管理流程,以更好地支持開發,主要活動包括: 定製並行開發策略:合理的並行開發策略應該具有以下特點:協調項目的復雜性和需求,統一創建分支類型和元數據,為開發過程中的變更集成制定有效的規范,適時反映開發過程中方法和需求的變化。 發布版本管理:軟體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活動是提取工件的相關版本,以形成軟體系統的階段版本或發布版本,我們一般將其稱為穩定基線。一個穩定基線代表新開發活動的開始,而一系列定製良好的活動之後又會產生一個新的穩定基線。有效地利用此項功能,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可以自始至終管理、跟蹤工件版本間的關聯。 一般來講,實施配置管理系統,相關人員需要接受以下培訓: 管理員培訓:針對配置管理員,主要學習配置管理工具管理相關內容。 開發人員培訓:針對開發人員,主要學習配置管理工具與開發相關的常用操作。 管理流程培訓:針對全體人員,目的是了解配置管理策略和流程,以及如何與開發管理、項目管理相結合。
G. 軟體配置管理的過程描述
一個軟體研發項目一般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計劃階段、開發階段和維護階段。然而從軟體配置管理的角度來看,後兩個階段所涉及的活動是一致,所以就把它們合二為一,成為「項目開發和維護」階段。 一個項目設立之初PM首先需要制定整個項??研發計劃之後,軟體配置管理的活動就可以展開了,因為如果不在項目開始之初制定軟體配置管理計劃,那麼軟體配置管理的許多關鍵活動就無法及時有效的進行,而它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了項目開發狀況的混亂並註定軟體配置管理活動成為一種「救火」的行為。所以及時制定一份軟體配置管理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是項目成功的重要保證。
在軟體配置管理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它的主要流程應該是這樣的:
CCB根據項目的開發計劃確定各個里程碑和開發策略;
CMO根據CCB的規劃,制定詳細的配置管理計劃,交CCB審核;
CCB通過配置管理計劃後交項目經理批准,發布實施。 這一階段是項目研發的主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軟體配置管理活動主要分為三個層面:
⑴主要由CMO完成的管理和維護工作;
⑵由SIO和DEV具體執行軟體配置管理策略;
⑶變更流程。這三個層面是彼此之間既獨立又互相聯系的有機的整體。
在這個軟體配置管理過程中,它的核心流程應該是這樣的:
⑴CCB設定研發活動的初始基線;
⑵CMO根據軟體配置管理規劃設立配置庫和工作空間,為執行軟體配置管理計劃做好准備;
⑶開發人員按照統一的軟體配置管理策略,根據獲得的授權的資源進行項目的研發工作;
⑷SIO按照項目的進度集成組內開發人員的工作成果,並構建系統,推進版本的演進;
⑸CCB根據項目的進展情況,審核各種變更請求,並適時的劃定新的基線,保證開發和維護工作有序的進行。
這個流程就是如此循環往復,直到項目的結束。當然,在上述的核心過程之外,還涉及其他一些相關的活動和操作流程,下面按不同的角色分工予以列出:
各開發人員按照項目經理發布的開發策略或模型進行工作;
SIO負責將各分項目的工作成果歸並至集成分支,供測試或發布;
SIO可向CCB提出設立基線的要求,經批准後由CMO執行;
CMO定期向項目經理和CCB提交審計報告,並在CCB例會中報告項目在軟體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案;
在基線生效後,一切對基線和基線之前的開發成果的變更必須經CCB的批准;
CCB定期舉行例會,根據成員所掌握的情況、CMO的報告和開發人員的請求,對配置管理計劃作出修改,並向項目經理負責。
綜上所述,配置管理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H. 在實施階段配置管理主要包括哪些過程
樓主說的是軟體項目?
如果是的話,實施的時候會涉及到軟體的發布,各個伺服器中服務、任務的啟動,以及將整個項目運行起來以後的調試,包括許可權分配、賬號、數據的添加等等。
配置管理就是按照上述的操作內容把各個環節、步驟需要用到的代碼、文檔、配置都准備好。到時候按照配置說明可以正常發布項目,按照回滾步驟,可以將項目恢復到發布之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