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一是「重配置」。 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義務教育是政府的教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把這項工作作為實現「兩基」之後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提出本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並納入當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規劃。要切實貫徹落實「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工作方針,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進一步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學校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特別是增加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積極改善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要從硬體、軟體等各方面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取消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統一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准,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實行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台。
二是「縮差距」。 採取積極措施,逐步縮小學校辦學條件的差距,要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學校改造進程,盡快使轄區內薄弱學校逐年減少。要充分發揮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公辦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採取與薄弱學校整合、重組、教育資源共享等方式,促進薄弱學校的改造。要適應各地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調整鄉村建制和人口變動等新的形勢,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資源,在新建、擴建和改建學校時,適當調整和撤銷一批生源不足、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低的薄弱學校,並解決好人口集中的鄉鎮、縣城及周邊學校的大班額問題。優化學校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扶持薄弱學校,是加速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措施。上海市1999年正式啟動了「上海市中小學標准化建設工程」,3年撤並520所薄弱學校,按新標准改建300多所中小學,學校設備設施和其他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學校之間差異縮小。江蘇省從2001年開始進行新的中小學布局調整,將學校布局調整與改造薄弱學校結合起來,縮小了校際之間辦學水平的差距。
三是「保投入」。 義務教育經費總量不足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是世界各國在義務教育普及的歷史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的兩個問題。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中佔有主導地位,並且建立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各國解決這兩個難題的共同做法。與我國毗鄰的日本、韓國,是二戰後經濟崛起的兩個典型,其政府非常重視教育投資,把普及義務教育經費列為投資重點。因此,要切實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和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在經費投入上對薄弱學校的改造採取傾斜政策,城市教育費附加要優先用於薄弱校改造。要加強對各項教育經費的統籌,千方百計加大對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投入,切實改善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
四是「提質量」。 在人人都有學上之後,人們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根本,更加註重教育的內涵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還應注意的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更不是一個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學校的同時,要鼓勵優質學校繼續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貳』 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該如何早點實現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發展描述的是一種狀態,從價值上看,是追求公正的思想;從政策來看,是追求公平資源配置的理念。通過教育均衡發展,可以平衡社會各個階層群體,並使之在社會政策上享有均等機會。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核心本質,教育均衡發展是中國教育進行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今,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早點實現教育均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做到利用網路平台實現資源共享。以網路技術支持實現資源共享是信息社會到來的重要標志,為了實現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共享,可以在區域內建立資料庫和數據中心網站,每個學校都可以建立一個區域網路,使其在同一個區域內共享和共享;在先進的網路技術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平等獲取,徹底打破不同學校之間的界限。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成本,可以充分利用網路傳播教育資源共享的特點,使優質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