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戰例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戰例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3-01-03 17:02:47

『壹』 數據可視化大屏目前的應用場景,在哪些行業與場景

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是政府、軍隊、交通等機構,不過現在常規的互聯網企業也應用的比較多,最常見的就是雙十一的數據大屏。

在企業的應用場景主要有下面4個:

1、實時監控中心,主要監控活動

觀遠數據大屏

『貳』 如何評價二戰德國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性能

如何評價二戰德國巡洋艦的裝甲防護性能?

在有噸位限制的時候,德國人還是能虎筏港禾蕃鼓歌態攻卡造出來好東西的,比如說輕巡柯尼斯堡級,比如說裝巡的德意志級。但是一旦放開了德國人的狗鏈,他們就會把浪費噸位的天賦發揮到淋漓盡致,比如說重巡的希佩爾級。
具體到裝甲防禦,英國的肯特級標排一萬掛零,主裝甲帶最大111mm,然後被罵成"白象"、"白色的墳墓"和"薄皮";希佩爾標排一萬四千多,主裝甲帶最大80mm,擱英國人那邊該嘩變了吧。炮塔防護方面希佩爾倒是強了許多,這是兩邊的防護思想不一樣,英國人就給個一英寸防一下彈片,被直接命中讓炮彈打個對穿得了;德國人則是正面165mm背面150mm硬剛。
德國向來重視火力,因此德國又為了保證戰艦的存活性,減弱了一些防護措施,最終導致防護性能比同時期的英美等國的巡洋艦會差一些。
基本技術數據
艦體水平裝甲總厚度 130-200mm
防雷系統抵抗力 300kg hexanite 烈性
主裝甲區長171米 占水線全長70%
舷側裝甲高8.4米 占舷側全高56%
6、武器裝備
主炮 8門380mm/L52(4座雙聯)
副炮 12門150mm/L55(6座雙聯)
重型高炮 16門105mm/L65(8座雙聯)
中型高炮 16門37mm/L83(8座雙聯)
輕型高炮 18門20mm/L65(2座4聯、10座單裝)
輕型高炮 78門20mm/L65(18座4聯、6座單裝) *
魚雷 6管533mmG7aT1(2座3聯) *
7、彈葯儲備
380mm炮彈 960發(每門120發)
150mm炮彈 1800發(每門150發)
105mm炮彈 6720發(每門420發)
37mm炮彈 32000發(每門2000發)
20mm炮彈 由20mm機炮數量決定
533mmG7aT1魚雷 24枚 *
8、火控設備
10.5 m 基線測距儀 4 (1940) 5 (1941)
7 m 基線測距儀 1
6.5 m 基線測距儀 2
4 m 基線測距儀 4
3.7 cm flak 炮上
2 cm flak 炮上
9、探測設備
FuMO 23 雷達 3
探照燈 7
10、航空設備
彈射器 艦體中間1部
水上飛機 4 架 Ar196A-3
11、輔助裝備
起重機 2大 2小
錨 3 2船首 1船尾
12、人員
103軍官1962水兵+27人
13、重量分配:
艦體結構 11691 噸 (占標准排水量的28%)
裝甲 17450 噸 (占標准排水量的41.85%,不包含炮塔旋轉部分裝甲)
動力 2800 噸 (占標准排水量的6.7%)
輔助裝備 1428 噸 (占標准排水量的3.45%)武器裝備 5973 噸 (占標准排水量的14.3%,包含炮塔旋轉部分裝甲,每座主炮塔旋轉部分重1052噸)
以上總和為空載排水量,合計 39342 噸
航空設備 83 噸
自衛武器 8 噸
普通裝備 369.4 噸
船員居住設備 8.6 噸桅桿和索具 30 噸
彈葯 1510.4 噸 (占標准排水量的3.6%)
自衛武器的彈葯 25 噸
一般消耗品 155.4 噸
人員和個人物品 243.6 噸
以上總和為法定標准排水量,合計 41775.4 噸
預備物品 194.2 噸
一般出海任務
飲用水 139.2 噸
設備用水 167 噸
鍋爐用水 187.5 噸
重油 3226 噸
柴油 96.5 噸
潤滑油 80 噸
航空用油 17 噸
長期出海任務(如不攜帶會注入等重的海水或淡水,以維持軍艦的穩性)
鍋爐用水 187.5 噸
重油 3226 噸
柴油 96.5 噸
潤滑油 80 噸
航空用油 17 噸
以上總和為法定滿載排水量,合計 49489.8 噸
預備用水 389.2 噸
俾斯麥在萊因演習時額外加了1000噸燃油,實際滿載排水量增大到約50900噸。
三、裝甲及艦體構造材料

St42(Schiffbaustahl 42)造船鋼,於1931年在傳統的二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上層建築和非裝甲艙段艦體結構。其硬度為140-160HB,抗拉強度為420-510MPa,屈服強度為340-360MPa,延展率21%,性能不低於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
St52(Schiffbaustahl 52)造船鋼,於1935年在著名的三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裝甲艙段和輕裝甲艙段艦體結構,是當時最先進的船舶結構......二戰德國巡洋艦全部家當只有三艘希佩爾級重巡,輕巡有三艘柯尼斯堡級,還有紐倫堡,萊比錫和埃姆登(德意志級較為特殊,暫且不論)。希佩爾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排水量大,裝甲薄(最厚處僅有8英寸),火力較強,嚴重浪費噸位(排水量僅次於二戰末期的得梅因級)。其他6艘輕巡設計都較為成功,由於德國人向來擅長船體結構設計,使得輕巡在抗沉性方面較其他國家有一定優勢,在同時代輕巡中算比較好的
首先,德國戰爭海軍的艦艇數量遠遠低於英國皇家海軍,所以德國海軍實行的是海盜式破襲戰略,攻擊敵方的商船隊,而不是與英國皇家海軍進行大規模艦隊戰。另外,德國海軍需要在北海甚至是更遙遠的北大西洋去獵殺商船,這些海域對德國海軍來說太遠,對英國皇家海軍來說就是自家後院,所以德國海軍的水面艦艇會優先考慮航速和裝甲,畢竟英國人船多,被圍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對航速尤其是裝甲防護尤其重視。
二戰時世界海軍四強,美日德英,四國海軍艦艇的火力相差不大,美系軍艦防空性能高,日系軍艦雷擊能力強,德系軍艦裝甲防護好,英系軍艦各項性能較為中庸。

『叄』 正面戰場的著名戰例

何應欽曾列舉國民革命軍參加過22次對日正面戰場會戰,但實際上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並不止何應欽說到的這22場,而由彭德懷組織的八路軍「百團大戰」亦達到了會戰級別。
此外,緬北和滇西戰役也不屬於何應欽計入的22次會戰,它是太平洋戰爭的組成部分,中國軍隊為英美裝備,由美國人史迪威組織在印度蘭姆伽進行訓練,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也參加過滇緬地區的作戰。 江橋抗戰: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將領:馬佔山
淞滬抗戰:1932年1月-3月
主要將領:蔡廷鍇、蔣光鼐
長城抗戰:1933年1月-5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徐庭瑤(關麟征、杜聿明)
熱河抗戰:1933年2月
主要將領:張學良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傅作義(百靈廟)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三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的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兵,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0000餘人。
江陰保衛戰: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
主要將領:劉興、許康、歐陽格、陳紹寬、陳季良
江陰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一場集空軍部隊、地面部隊、要塞炮兵部隊和海軍艦艇部隊共同進行的,持續多日的激烈戰斗,也是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中國海軍以第1、第2艦隊主力全滅為代價,在江陰封鎖線死守近三月,直至戰役結束,日軍始終未能達成循長江而上側擊上海前線的中國陸軍側翼的作戰目的。海軍將士以慘烈的犧牲拚死掩護了上海前線70萬陸軍弟兄的脊背!同時,我軍地面部隊死戰不退,重創了日軍主力第13師團。擊斃日軍約4000餘人,偽軍7000餘人。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斗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保護了長江下游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劉湘、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0000多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0000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溥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鬼子100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將領:薛岳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國民革命軍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代)、薛岳(萬家嶺)、徐煥升(空軍東征)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0000人、近100000名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昆侖關)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為保證南昌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唐淮源(中條山)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20,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將領:薛岳、王耀武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唯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將領:薛岳、李玉堂、方先覺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將領:顧祝同、王敬久(衢州)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主要將領:陳誠、孫連仲(代)、胡璉(石牌要塞)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將領:孫連仲、余程萬
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將領:湯恩伯(洛陽)、李家鈺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主要將領:薛岳、方先覺(衡陽)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桂林)、張發奎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主要將領:何應欽、王耀武(雪峰山)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

『肆』 智能化戰爭中左右戰爭勝負的新變數:連接力、計算力、認知力

智能化戰爭:「強者勝」的三個維度

楊耀輝 張三虎 周正

引言

戰爭制勝機理從來都是在 科技 進步的推動下悄然發生變化。從熱兵器時代的火力制勝,到機械化時代的機動力制勝,再到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力制勝,實際上都是在開辟戰鬥力生成新維度的過程中,對原有戰鬥力因子形成「降維」打擊。智能化戰爭建立在火葯化、機械化、信息化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作戰雙方的火力、機動力、信息力遲早都會達到或接近同一個水平,連接力、計算力、認知力等新的戰鬥力因子,則成為左右戰爭勝負的新變數。

連接力強者勝

連接產生智能。最令人驚嘆的莫過於人類腦細胞,數百億個神經元並不存儲信息,但在連接過程中不斷傳遞信息並激發出新的信息。當前,軍事領域正在利用連接來尋求智能化的延展。

連接力強者勝,反映的是群體智能的勝利。「蜂群」式作戰平台、碎片狀戰力群組、分布式武器部署,將是智能化戰爭的作戰景象,戰場勝負的砝碼在經歷了「從數量到質量」的轉換之後,又回到了「從質量到數量」上來。近年來,中東戰場上出現的幾千美元一架的低端無人機,在戰場上的表現卻並不是「湊數」的樣子,集群式出現令一些大國軍隊極為頭疼。這種規模化群體與傳統戰場上的個體疊加不同,它們依託泛在網路,用連接的方式形成一種群體智能效應,對傳統中的高價值平台產生巨大沖擊。2021年5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的《聯合全域作戰戰略》中明確,聯合全域指揮控制就是「連接一切、無處不在」。而美軍先進戰斗管理系統則試圖把U-2、F-16、F-35、F-22、XQ-58、MQ-4C等有人、無人作戰平台連接到一起。連接力強者勝,已經成為智能化戰爭的制勝關鍵。

連接力強者勝,推動的是「殺傷網」的構建。傳統的殺傷鏈路,其連接呈「線性」,是順序的、遞進的、單行的,極易出現斷鏈。智能化戰爭,在「連接一切」的背景下,全域空間內的作戰資源進入同一作戰體系,殺傷鏈條上的各個執行單元被分散在小型化、無人化、在線化作戰平台上,形成此斷彼通的「殺傷網」。連接力越強,進入作戰體系的可選擇資源就越多,殺傷鏈路上可選擇的節點就越多,體系的韌性、彈性、應激性就越強。從殺傷鏈到「殺傷網」的升級,推動不同時間節點進入作戰鏈路的平台靈活搭配,給對手呈現出一種隨機網路式的復雜景象,而自身卻能按作戰任務需求,採取類似「網路打車服務」一樣的資源高效動態連接方式,達成各類作戰資源的快速建鏈,完成自我分配、自我組織、自我控制下的目標打擊行動,在作戰過程中呈現出能判斷、有選擇、會變通的智能化樣子。

連接力強者勝,突顯的是自適應作戰體系。網路時代,每一次成功連接的背後都有一系列用戶和用戶之間的自適應交互,連接平台只是提供一個「橋梁」,並沒有過多地介入到誰和誰的連接上。「連接一切」條件下的智能化作戰平台構成的作戰體系,其敏捷適應性將比網路時代更進一步。這種敏捷適應基於物理實體的數字化模型和運行狀態的數字化表徵,在特定系統的支持下,各類作戰資源「在用」「飽和」「空閑」等狀態即時感知,並完整映射到「基礎網+作戰雲+數字孿生體」的虛擬空間,形成「全息」對照的戰場態勢,每一個作戰平台都可以「全維」抽取關鍵信息,「全域」拼接作戰場景、「全程」推演打擊行動,並實時感知友鄰平台的運行狀態。在這樣的全透明戰場空間,任何個體要想避免被其他成員拋棄,必須主動向體系貢獻自己的能力,從而自然地產生出一種自適應調整的體系能力。

計算力強者勝

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多是粗略概算並服務於指揮員謀略,計算力一直是戰鬥力的配角。智能化戰爭中,智能機器的計算能力大大超越人類,人類的決策、行為和意識都受到機器計算的影響,計算力強者勝成為戰爭制勝的重要一面。

計算力強者勝,反映的是「算料」從「DB」到「BD」的質變。數據即「算料」,其實一直存在。早期的像會計賬本之類,電算化時代是機讀穿孔卡帶,信息化時代升級成為諸如Database之類的資料庫,即「DB」。到了智能化時代,萬物互聯加快了數據產生的速度,運用大數據Big data方法挖掘信息寶藏成為適應時代的必然選擇,即「BD」。從「DB」到「BD」,兩個字母位置的簡單調換,反映的卻是數據從量變到質變的重大躍遷。「DB」是對客觀事實的記錄、抽樣和再現,「BD」則是對數據的關聯關系分析並推理預測客觀事實,已經接近甚至超出人類在因果關系分析上的技能。比如,谷歌公司曾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了5000萬條美國人檢索最頻繁的詞彙,成功預測出美國冬季流感的傳播。智能化戰爭中,數以萬計的智能機器,必將產生數不勝數的數據,如何利用大數據手段提升「算料」處理能力,對敵方作戰企圖、戰場走勢等做出准確預測和判斷,將是決定對抗勝負的重要一極。

計算力強者勝,推動的是算力的雲邊端供給模式。傳統的中軍帳、參謀部、指揮所都是「中心計算模式」,其弊端是計算結果滯後甚至偏離戰場態勢,問題的根源是算力不足。智能化戰爭中,每一個機器在做出行動時都要進行一系列的計算處理,僅一個「大腦」的中心計算模式已顯得力不從心,「雲+邊+端」的新計算模式則應運而生。誰的雲中心能夠通過策略測算,從復雜場景中「窺出」真正的戰場走勢;誰的邊緣計算中心能夠快速將計算能力推送到作戰前沿側,為前端平台提供中等強度的近實時場景模擬推演;誰的智能作戰平台能夠在對抗活動中,快速規劃出武器選擇、打擊窗口、攻擊路線等,將成為左右戰局發展走勢的關鍵所在。近年來,美軍大力發展類似F-22戰機充當「戰斗雲」,提高無人系統的人工智慧技術含量,推動自主作戰平台的自協同能力提升等,都是對「雲+邊+端」計算模式的嘗試。

計算力強者勝,突顯的是演算法的機器升級迭代。2019年,星際爭霸Ⅱ人機對抗賽中兩位人類頂尖選手以1 10的比分慘敗,使人們對機器「只會計算、不會算計」的印象發生顛覆性改變。顯然,在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等技術的推動下,智能機器具備了超越人類的用大量數據擬合出新演算法的能力。當智能武器代替人類成為戰場上的主角,支撐它們觀察戰場、分析戰場、適應戰場能力的關鍵——演算法,將左右戰場勝負的走向。演算法戰,已經從人類大腦層面轉換到機器類腦層面,誰的機器學習能力越強,誰的演算法迭代升級就越快,誰的決策就越符合對抗態勢,誰就將在智能化戰爭中占據演算法戰的頂端。

認知力強者勝

形成對戰場的統一認知,是作戰體系中各個參戰單元形成合力的關鍵。信息化戰爭主要解決信息「從信號到數據再到知識」的價值轉換過程,智能化戰爭則更注重在「知識到智慧」的過程中提質增效。

認知力強者勝,反映的是作戰環節從「OODA」到「OD」的進階。從本質上講,平台中心戰、網路中心戰、決策中心戰,「OODA」環路上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等鏈條沒有變,但不同階段的行動特點發生了很大變化。機械化戰爭時代,「OODA」環路按部就班,環環相扣,一步慢、步步慢,一招領先、步步主動;信息化戰爭時代,發現即摧毀,觀察「O」和行動「A」融為一體;智能化戰爭時代,作戰雙方的觀察能力達到同一水平,戰場趨於雙向全時透明,誰也不能從「OODA」的第一個「O」即觀察上佔有多少優勢,只有在第二個「O」即判斷上一決高下,作戰對抗從「OODA」四個環節進階到「OD」兩個環節上。在智能化戰爭的對抗過程中,信息驅動是源頭,統一認知是關鍵。有了統一的認知,各參戰平台才能建立起指向同一作戰企圖下的任務分析、規劃和安排,群體性決策、自適應編組、分布式行動等具有智能化特徵的活動,才能真正被激發出來並最終涌現出體系作戰能力。

認知力強者勝,推動的是作戰指揮從藝術到智慧的轉進。智能化戰爭中,「AI軍師」「智能參謀」進入作戰指揮活動,帶來的變化是指揮藝術裡面添加了機器計算的成分。智能機器在算速和演算法上的優長,使它們能通過海量數據關聯分析,對戰場態勢進行呈現、分析和預測,輔助指揮員預判敵方企圖、動向和威脅,從而促使作戰指揮由基於「經驗」的藝術流,向基於「經驗+演算法」的智慧型轉進,把認知對抗從人類大腦領域拓展到了「人腦+機器腦」的新空間。美軍2020年8月組織的「阿爾法空戰」實驗中,AI戰機5 0擊敗人類飛行員,其背後的基礎是40億次模擬訓練。智能化戰爭中,純人腦的認知能力水平必將受到來自機器腦認知的強力挑戰,而機器腦失去人腦的介入也會失去戰爭靈魂,「人腦+機器腦」協作融合形成智慧型認知才是制勝之道。

認知力強者勝,突顯的是作戰策略從近憂到遠慮的延展。智能化戰爭時代,極易產生「機器信賴症」,任由機器對戰場上的作戰行動進行控制。但戰爭的復雜性告誡我們,機器的判斷永遠代替不了人類。「阿爾法狗」智能圍棋雖然設定了四個策略來贏得棋局,但它仍有無法逾越的短視局限,其從繁就簡的策略設計中,會對非關鍵因子進行「剪枝」處理,而被「剪枝」的恰恰可能是戰爭偶然的誘因。智能化戰爭中,發揮智能機器的優勢,要在建立起「『人機』交互、有人監督」的條件下,運用復雜系統中各分層之間相對獨立的原理,對戰局進行分層分域拆解,制定全局、局部和戰術行動策略,形成一整套多級關聯的規則庫,讓智能機器在指揮人員的監督下能夠順利地計算下去,在時間約束條件下快速得到一個基本滿意的方案。一方面,避免機器陷入無休止的運算;另一方面,讓機器在人類指引下對戰局進行「遠慮」,走向「謀全局而不是求一隅」的高度。

(作者單位:國防 科技 大學信息通信學院)

「智勝」機理: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

劉光明

編者按 現代戰爭發生了深刻變化,最根本的是制勝機理變了,要想贏得戰爭必須把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搞透。當前,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智能化戰爭初現端倪。智能化戰爭的制勝機理是什麼,有什麼新變化,表現為哪些新特點?為把這些問題解答清楚,本刊特推出「聚焦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系列文章,歡迎廣大讀者獻計獻策、積極爭鳴,共同推動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研究走向深入。

當前,由人工智慧引領的新一輪 科技 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人工智慧就像先前的導彈、衛星一樣,無論你是否有所准備都將登上人類戰爭的 歷史 舞台」,智能化戰爭已經大步走來。打贏未來可能發生的智能化戰爭,核心是釐清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

釐清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獨特內涵

釐清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首先要把「機理」一詞的內涵界定準確。筆者認為,「機」可理解為奧秘、門道,「理」可解讀為道理、理由。所謂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即打贏智能化戰爭的門道(路徑)和道理。為進一步釐清這一內涵,需要准確把握三對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從機理與規律的關系把握獨特內涵。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戰爭制勝規律是與戰爭制勝有關各種因素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戰爭作為復雜巨系統,制勝也具有復雜性,眾多的制勝規律往往在戰場上同時起作用。如果對具體戰例作具體分析會發現,每一次勝負較量必定有某個規律起決定性作用,其他規律則起著輔助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作用。戰爭制勝機理則是戰爭制勝因素在一定條件下觸發制勝規律、發揮制勝作用的鏈路及其道理。制勝機理依賴制勝規律,體現了制勝規律發揮作用時的途徑和依據,但單憑制勝規律本身不能成為制勝機理。用相對簡單的話來概括,即制勝規律是制勝機理的基礎,制勝機理是制勝規律的應用之道。

從機理與機制的關系把握獨特內涵。機制是事物內部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作戰制勝機制是作戰體系各要素互動形成合力、實現制勝的內在機制,如集效聚優、並行聯動都是機制,是對有關制勝機理的運用方法和實現方式,且這些方式方法體現一定的規則,帶有某種制度化的特徵。在信息化戰爭中,對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和綜合保障等作戰要素進行綜合集成,對陸、海、空等作戰單元進行優化重組,會形成多種多樣的制勝機制。這些制勝機制大都包含這樣的制勝機理,即:事件轉化為信息、信息轉化為態勢、態勢轉化為認知、認知轉化為決策、決策轉化為行動的信息制勝鏈路,等等。由此可見,制勝機理是內在的「道」,更為抽象,而制勝機制是運用道的「術」,更為具體。

從機理與理論的關系把握獨特內涵。認識、把握和靈活運用戰爭制勝規律和機理,需要從理論和戰略策略上作出正確的指導。睿智的軍事理論家,總是在發現新的制勝規律和機理後,作出理論上的加工和創造,由此形成新的軍事指導理論。可見,軍事理論創新的核心在於揭示和釐清新的戰爭制勝規律和機理,進而概括出新的戰爭指導。世界軍事史上,馬漢的「海權」理論、杜黑的「制空權」理論、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格雷厄姆的「高邊疆」理論等,都揭示了相應的戰爭制勝規律和機理,引領了軍事潮流,改變了戰爭面貌。可以說,戰爭制勝機理是軍事理論創新的基礎和源泉,軍事指導理論是戰爭制勝機理的靈動運用和理論升華。

辯證把握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多重意蘊

智能化戰爭的制勝機理包括戰爭制勝的一般機理,同時又體現著演算法博弈的鮮明特點;在戰略、戰役、戰術等層面都有相應的制勝機理,同時也都與演算法博弈緊密聯系。由於受多種因素制約,每一場戰爭具體的制勝機理都可能有所不同。這里,僅列舉幾類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制勝機理。

以「強」打「弱」的「智勝」機理。「強勝弱敗」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戰爭制勝規律。即使是那些以弱勝強的戰例,往往也須在局部和特定時段形成對敵的力量優勢才能真正取勝。依據「強勝弱敗」規律,以強打弱便成為帶有通用性的戰爭制勝機理。這里的「強」,是整體戰鬥力的強。在機械化戰爭時代,整體戰鬥力的強大主要體現為兵力和火力優勢。在信息化戰爭時代,軍隊能打勝仗有賴於信息力優勢。而在智能化戰爭時代,智力優勢對戰鬥力的貢獻率遠高於其他要素。在智能化戰爭對抗中,人的智能廣泛滲透到作戰領域、移植到武器系統,智能水平更高更強的一方,能夠更好地開發和運用以強打弱的「智勝」機理,甚至據此設計戰爭、主導戰局發展,取得最終勝利。

以「高」打「低」的「智勝」機理。這里的「高」「低」,主要指「代差」「維度差」。通常情況下,運用更高級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一方能夠打贏尚在運用較低維度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一方。比如,普遍使用火槍的部隊幾乎都能勝過使用大刀長矛的部隊。如果說「高」勝「低」敗是制勝規律,那麼以「高」打「低」的那些門道及理由便成為制勝機理。在智能化戰爭進程中,針對對方作戰體系的弱點進行打擊,使其「智能」降低或失效,實施「降維打擊」,便是以「高」打「低」「智勝」機理的具體運用。還要看到,智能化戰爭時代很可能存在由低到高的多個發展階段,盡可能讓自己處於高級階段,攻擊對手使其處於低維度的階段,也是以「高」打「低」「智勝」機理的運用。

以「快」打「慢」的「智勝」機理。隨著科學技術的強勁推動,戰爭中「快」的內涵在不斷刷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機動速度每小時只能達到4 8英里,到二戰期間裝甲集群已能實施閃擊戰。近些年我們認為超級計算機已經很快了,但量子計算機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量子演算法比經典演算法實現了指數級的加速,人工智慧將實現質的飛躍。未來智能化戰爭在演算法的支撐下,預警時間提前,決策時間縮短,作戰行動向前延伸,「觀察-判斷-決策-行動」周期大幅壓縮,「瞬時摧毀」升級為「即時摧毀」,真正進入發現即摧毀的「秒殺」時代。

以「巧」打「拙」的「智勝」機理。在一些經典戰例中,我們往往能夠看到指揮員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體現了「巧」能勝「拙」的制勝規律和以「巧」打「拙」的制勝機理。智能化戰爭中的「巧」,依託演算法優勢,開始從指揮員的大腦中走出來,被賦予擁有「智能」的武器系統。當智能化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全域多維、各種類型的智能化作戰平台能夠快速耦合作戰力量,根據任務需求構建作戰體系,自主實施協同作戰,任務結束迅速回歸待戰狀態,呈現智能自主趨勢。未來智能化戰爭將向極地、深海、太空等領域拓展,以「巧」打「拙」的「智勝」機理也會相應拓展,開發出更多更新的「智勝」路徑。

前瞻 探索 和開發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

當今世界, 科技 革命和軍事革命相互影響,戰爭形態在加速演變,戰爭制勝機理也在不斷更新。在智能化戰爭大幕緩緩開啟的背景下,必須緊盯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的發展趨勢,變被動為主動,變跟進為引領,前瞻 探索 和開發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牢牢掌控打贏智能化戰爭的主動權。

開發新的制勝機理。 歷史 和現實表明,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旦被運用於軍事,將使戰爭制勝機理發生深刻變化,從而使現有的作戰指導、條令法規和部隊編制隨之改變。在人工智慧飛速進步的今天,軍事智能的發展不可限量,未來智能化戰爭具體的制勝機理也必然超出現有的預料。應積極 探索 現有先進技術可能運用於智能化戰爭的潛能, 探索 其可能的制勝機理。全面分析對手無人化作戰體系的薄弱節點和我之優勢,從目標靶點反推制勝機理,提出軍事創新需求,精準研發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推動戰爭「 游戲 規則」向於我有利的方向轉變。

驗證新的制勝機理。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的研究成果究竟管不管用,需要用實踐來檢驗。在相對和平時期,應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和針對性作戰實驗的檢驗,在檢驗中發現問題、修正認識,使新的制勝機理盡可能科學、周密。在時機和條件成熟時,推動新的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成為軍事訓練全方位變革、整體性提升的依據,堅持以戰領訓、以訓促戰,做到按智能化戰爭實戰要求訓練,實現作戰和訓練一體化。要以我為主,適度借鑒外軍,破除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的局限,大力構建完善智能化戰爭實驗室,打通從制勝機理到作戰概念再到實驗平台的創新鏈路,推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提高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權威性。

升華新的制勝機理。新的戰爭制勝機理是推進軍事理論創新的深層依據。當我們發現了新的以「強」打「弱」、以「高」打「低」、以「快」打「慢」、以「巧」打「拙」等具體的「智勝」機理後,就可以契合這一機理提出核心作戰概念、作戰原則和戰爭指導等,經過系統加工形成關於智能化戰爭的新的軍事理論。有人說,「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遠比百分之百的准確性更為重要」。要適度鼓勵戰爭設計上的「異想天開」,引導有創見的研究人員在深刻理解軍事智能「技術創意」及其衍生而來的制勝機理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戰爭創意」。要基於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的研究,深化軍事理論創新,加快形成具有時代性、引領性、獨特性的軍事理論體系。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

『伍』 請系統全面地講講軍事運籌學

軍事運籌學是應用數學工具和現代計算技術,對軍事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為決策提供數量依據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是現代軍事科學的組成部分。

解決現代條件下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中一系列復雜的指揮控制問題,不但要有高度的指揮藝術,還必須有一整套進行高速計算分析的現代科學方法,軍事運籌學就是這種科學方法。

軍事運籌學發展簡史

運籌一詞出自中國古代史書《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雖然軍事運籌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形成的,不過軍事運籌思想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形篇》中,就有許多關於軍事運籌的論述,他把度、量、數、稱等數學概念引入軍事領域,通過雙方對比計算,進行戰爭勝負的預測分析。他在《孫子兵法·計篇》中還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這里的「算」就是計算籌劃之意。此外,《孫臏兵法》、《尉繚子》、《百戰奇法》等歷代軍事名著及有關史籍,都有不少關於運籌思想的記載。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戰國齊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二人各擁有上、中、下三個等級的馬,但齊王各等級的馬均略優於田忌同等級的馬,如依次按同等級的馬對賽,田忌必連負三局。田忌根據孫臏的運籌,以自己的下、上、中馬分別與齊王的上、中、下馬對賽,結果是二勝一負。這反映了在總的劣勢條件下,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勝利的古典運籌思想,也是對策論的最早淵源。

成功地應用運籌思想而取勝的戰例很多,如齊魯長勺之戰中曹劌對反攻時機的運籌,齊魏馬陵之戰中孫臏對出兵時間、決戰時機、決戰地點的運籌等。此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不少善於運用運籌思想的人物,如張良、曹操、諸葛亮、李靖、劉基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英國工程師蘭徹斯特發表了有關用數學研究戰爭的大量論述,建立了描述作戰雙方兵力變化過程的數學方程,被稱為蘭徹斯特方程。和蘭徹斯特同時代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在研究反潛斗爭中也應用了數學方法,他主要是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研究水面艦艇躲避和擊沉潛艇的最優戰術。但當時這些方法尚處探索階段,未能直接用於軍事斗爭。後來,英國國防部成立以生理學教授希爾為首的研究雷達配置和高炮效率的防空試驗小組(後改名為作戰研究部),這是最早的運籌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空、海、陸軍都建立了運籌組織,主要研究如何提高防禦和進攻作戰的效果。美國軍隊也陸續成立了運籌小組,其中海軍設立最早,是由莫爾斯博士發起和組織的,主要研究反潛戰。加拿大皇家空軍也在1942年建立了運籌學小組。而運籌學作為一個獨立的新學科,是於20世紀50年代初 才開始形成的。

軍事運籌學的基本內容

軍事運籌學的基本理論,是依據戰略、戰役、戰術的基本原則,運用現代數學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軍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以求對目標的衡量准則達到極值的擇優化理論。它通過描述問題——提出假設——評估假設——使假設最優化,反映出假設條件下軍事問題本質過程的規律。

模型方法是指運用模型對實際系統進行描述和試驗研究的方法。反映實際系統的模型方法很多,有邏輯模型、數學模型、物理模型、混合模型等,軍事模擬活動中應用最多的是數學模型。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研究對象活動規律並反映其數量特性的一套公式或演算法,其復雜程度隨實際問題的復雜程度而定,一般簡單的問題可用單一的數學方法解決。如蘭徹斯特方程,就是確定性數學模型,可宏觀地描述雙方戰斗的毀傷過程。

對復雜的軍事問題,必須根據問題的需要,選擇各數學分支方法,構成一個整體的混合模型或組合模型,此項工作稱之為構模。運用模型方法研究軍事問題,以協助指揮員分析判斷,是軍事運籌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戰模擬是研究作戰對抗過程的模擬實驗,即對一個在特定態勢下的作戰過程,根據預定的規則、步驟和數據加以模仿復現,取得統計結果,為決策者提供數量依據。過去運用沙盤對陣、圖上作業和實兵演習等進行模仿戰爭全部或部分活動的過程,都是作戰模擬。

由於現代戰爭的規模增大,復雜程度日益增加,上述傳統的作戰模擬方法已難於進行較精確的定量描述。在新的數學方法及電子計算機出現後,開始有可能對較大規模的復雜戰斗過程作近似描述,現代作戰模擬開始得到廣泛應用。

現代作戰模擬可以看成是一種「作戰實驗」技術。它可部分地解決軍事科學研究中難以通過直接實驗的手段進行反復檢驗的難題,還可節省時間和人力、物力,因而是軍事科學研究方法上的一個重大進步。通過現代作戰模擬,能對有關兵力、裝備使用的復雜關系,從數量上獲得深刻了解。

作戰模擬可用於作戰訓練、武器裝備論證、後勤保障以及軍事學術研究等各個方面。其分類因角度不同而異。按軍種、兵種分:有合成軍作戰模擬,陸軍、空軍海軍作戰模擬;按規模分:有戰役模擬、戰術模擬;按現代化程度分:有手工作戰模擬、計算機輔助作戰模擬和計算機化作戰模擬。

決策論是研究如何選擇最佳有效決策方案的理論和方法。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指揮員的重要職責就是分析判斷情況,選擇可行的或滿意的決策方案,定下決心進而組織實施,以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決策論可以引導指揮人員根據所獲得的各種信息,按照一定的衡量標准進行綜合研究,從而使指揮員的思維條理化,決策科學化。

搜索論是研究如何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資金及時間,以取得最佳效果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搜索論用在軍事方面,主要是研究提高對某一區域內的目標進行偵察搜索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研究提高飛機對德國潛艇的搜索效率,首先運用並發展了這種理論。由於現代戰爭中搜索問題比較復雜,涉及的因素 比較多,所以搜索理論尚在發展中,還難於建立統一的通用模式。

規劃論是研究在軍事行動中,如何適當地組織由人員武器裝備、物資、資金和時間等要素構成的系統,以便有效地實現預定的軍事目的。規劃論分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和動態規劃。

線性規劃是當約束條件及目標函數均為線性函數時的規劃,可用於解決對目標或作戰地域分配同類兵力、兵器問題等。非線性規劃是當約束條件或目標函數為非線性方程的規劃,可用來解決向目標或作戰地域分配不同類型的兵力、兵器等問題。人們在實際應用中為計算方便,常把非線性問題近似地處理成多級線性規劃問題。

整數規劃是規劃論的特殊問題,要求變數和目標函數採用整數進行運算。因為有時人員、武器裝備等只有整數才有意義。動態規劃是解決多級決策過程員優化的一種數學方法,可把多級決策過程作為總體決策,構成決策空間,並對每個決策找出其定量評估優劣的准則函數,選出准則函數為員優值的決策方案。這即是決策過程的最優化。動態規劃多用於多級指揮控制、計算使目標遭受最大損失的火力分配問題等。

排隊論亦稱「等待理論」、「公用服務系統理論」或「隨機服務系統理論」。是研究系統的排隊現象而使顧客獲得最佳流通的一種科學方法。在軍事系統中出現的排隊現象很多,如指揮系統收發軍事情報信息,反坦克武器對敵坦克的射擊,防空系統對空中目標的射擊,以及飛機的批次偵察轟炸,武器裝備的修理等。

這些軍事活動在排隊論中被稱為「服務」,而服務系統則為指揮控制系統、反坦克系統、防空系統、偵察轟炸系統、修理系統等。其中「顧客」是被指揮的部隊,被射擊的坦克和飛機,被偵察轟炸的目標,以及需要修理的武器裝備等。當顧客要求服務的數量超過服務系統的能力時,就會出現排隊現象。排隊論即由此得名。

排隊論可以用來解決指揮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及反坦克武器射擊效率的估計分析;對空中偵察及防空武器提出相應的要求,估計不同設施的防空系統效率;武器裝備維修及後勤保障的合理安排;人員、物資、裝備等按時間序列流動的組織安排等。

對策論是研究沖突局勢下局中人如何選擇最優策略的一種數學方法。由於這門學問最初是從賭博和弈棋中提出的,因此亦稱「博奕論」。

對策論的基本思想是立足於最壞的情況,爭取最好的結果。在軍事斗爭中,通常並不掌握對方如何打算和行動的充足情報,在這種不確定情況下應用對策論最為合宜。如在對方採用一系列不同戰術條件下,選擇己方的有效戰術問題;受對方攻擊情況下設置假情報和實施偽裝的問題;以及選擇與對方對抗的各種武器裝備的合理配置問題等。

隨著科學技術和軍事斗爭的發展,航天技術中出現了機動追擊的對策問題,原來的對策論就難以適應,於是美國蘭德公司等在20世紀60年代開創了新的「微分對策」理論,從而使對策論的軍事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存儲論亦稱「庫存論」,是研究在何時何地從什麼來源保證必需的軍用物資儲備,並使庫存物資及補充采購所需的總費用最少的理論和方法,它主要用於軍隊的後勤保障和物資管理方面。採用這種方法,可以確定維持軍事系統的組織活動或經營管理正常運轉所需的武器裝備、備品備件、材料,及其他物資的最佳經濟儲備量。最佳經濟儲備量是由最佳經濟采購量決定的,而采購量又與消耗量有關。

除上述各論外,軍事運籌學常用的理論和方法還有網路法、火力運用理論、指揮控制理論、最優化理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應用軍事運籌學需要特別注意其局限性。主要是運籌分析系統的簡化和本質抽象中人的主觀性,以及對軍事問題中一些非定量因素,諸如人的水平、能力、愛好個性、士氣、心理因子等,只能在假定條件下作近似的分析。

軍事運籌學作為軍事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定量研究其他軍事學科的有關問題的手段和工具,其他軍事學科是軍事運籌學的應用領域。隨著現代戰爭日趨復雜多變,且有大量隨機現象出現,以及數學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果,並且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量使用,使得在軍事上廣泛應用運籌學方法日益有效,並且費用也越來越低。不過,現代戰爭仍然需要指揮人員的經驗和創造性思維,需要科學方法和指揮藝術的有機結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運籌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將進一步發展。其發展方向主要是,如何提高描述精度,如何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數學方法以及其他科學方法,對目前難於用數量表示的那部分軍事問題予以量化。以及如何通過人機聯系的最新途徑——人工智慧等進行作戰模擬。軍事運籌學的應用范圍將更加廣泛,對研究解決作戰、訓練、武器裝備、後勤管理等軍事問題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其它軍事學分支學科

軍事學概述、射擊學、彈道學、內彈道學、外彈道學、中間彈道學、終點彈道學、導彈彈道學、軍事地理學、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學、軍事氣象學、軍事醫學、軍事運籌學、戰役學、密碼學、化學戰

軍事運籌學
系統研究軍事問題的定量分析及決策優化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以軍事運籌的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領域涉及作戰指揮、軍事訓練、武器裝備研製與發展、軍隊體制編制、軍隊管理、後勤保障等各個方面。主要任務是為各類軍事運籌分析活動提供理論和方法,用以揭示各類軍事系統的功能、結構和運行規律,科學地輔助軍事決策和軍事實踐,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軍事效能,啟發新的作戰思想。詞源 「運籌」一詞,出自中國《史記·高祖本紀》:「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最早有「軍事運籌學」含義的英文詞operationalresearch出現於1938年,是由當時英國的鮑德西雷達站負責人A.P.羅威就整個防空作戰系統的運行研究工作而提出的,原意為「作戰研究」。在美國稱為operationsresearch。英文縮寫均為OR。自50年代起,雖然歐美一些國家將這種用於作戰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廣泛用於社會經濟各領域,但仍沿用原詞,使OR的含義有了擴展。OR傳入中國後,曾一度譯為「作業研究」、「運用研究」。1956年,中國有關專家共同商定將OR譯為「運籌學」。其譯意恰當地反映了該詞源於軍事謀劃又軍民通用的特點,並賦予其作為一門學科的含義。隨著適用於軍事領域的這些理論和方法應用的不斷擴展,軍事運籌理論研究工作得到深入與發展,軍事運籌理論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軍事學科,在中國稱之為「軍事運籌學」。簡史 軍事運籌學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軍事運籌思想可追溯到古代軍事計劃與實際作戰運算活動中的選優求勝思想。如公元前6世紀孫武在《孫子》一書中,就有關於作戰力量的運用與籌劃的論述(見《孫子》中的運籌思想)。又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孫臏輔助齊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田忌採用孫臏建議的取勝策略,就體現了對策論中的最優策略思想。再如11世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根據軍隊的數量和出征距離,籌算所需糧草的數量,將人背和各種牲畜馱運的幾種方案與在戰場上「因糧於敵」的方案進行了比較,得出了取糧於敵是最佳方案的結論,反映了當時後勤供應中多方案選優的思想。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利用幾何知識研究防禦羅馬人圍攻敘拉古城的策略,也是體現軍事運籌思想最早的典型事例之一。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繼承和發展了古今中外的軍事運籌思想。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三個月總結》、《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著作,均有關於軍事運籌方面的論述。例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科學地分析戰略形勢,確定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斗爭道路;抗日戰爭時期,分析敵我力量對比,確定以持久戰勝敵的思想;解放戰爭時期,計算戰爭進程,確定在3~5年內從根本上消滅國民黨軍隊,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等,都科學地運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此外,他還利用作戰經驗及大量統計數據,提出作戰理論原則,並把一些重要的數量依據,直接納入原則體系,指導作戰。十大軍事原則中「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麵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毛澤東選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第1247頁)的原則,就是一例。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大量新的科學技術開始應用於軍事運籌活動,軍事運籌學的理論與方法逐步成熟,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萌芽階段 1909年,丹麥工程師A.K.埃爾朗首次提出了排隊模型,用於研究排隊系統運行效率和提高服務質量問題。1914年,英國工程師F.W.蘭徹斯特提出了描述作戰雙方兵力變化關系的微分方程組,該方程組被稱為蘭徹斯特方程。1915年,俄國人M.奧西波夫獨立推導出類似於蘭徹斯特方程的奧西波夫方程,並用歷史上的戰例數據作了驗證;同年,美國學者F.W.哈里斯首創庫存論模型,用於確定平均庫存與經濟進貨量,提高了庫存系統的綜合經濟效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T.A.愛迪生應用「戰術對策板」研究商船運行策略,減少了敵方潛艇對商船的毀傷;1921~1927年,法國數學家E.波萊爾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為對策論的創建奠定了基礎,其中證明了極小極大定理的特殊情形。這些均是為適應不同的軍事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早期運籌理論和方法。形成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為研究雷達在實戰中的有效使用,英國皇家空軍於1939年吸收多個學科的專家建立了最早的運籌學研究小組。1940年成立由著名物理學家P.M.S.布萊克特領導的英國防空指揮研究小組,對機載雷達發現船隻、潛艇等作戰問題進行研究。通過改變深水炸彈的爆炸深度,使皇家海軍、皇家空軍摧毀敵方潛艇的成功率分別增加了3倍、6倍。此後,英國的陸軍、海軍也都相繼設立了運籌分析機構,專門從事軍事運籌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美國的運籌分析工作開始於1940年。1942年成立了由P.M.莫爾斯領導的美國海軍反潛戰運籌小組,主要研究反潛作戰效果等問題。如1943年的研究表明,使用B-29飛機夜間單機布雷效果最好,飛機損失率由10%~15%降低到1%~1.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軍隊中也建立了運籌組織。至戰爭結束時,英、美、加三國的軍事運籌人員總數已超過700人。1945年,蘇聯學者A.H.柯爾莫哥洛夫提出了多發齊射毀傷目標的火力運用理論。1947年,美國學者G.B.丹齊克等創立了線性規劃解法——單純形法。1948年,美國組建了蘭德公司。1951年,莫爾斯教授等在總結戰時經驗基礎上公開出版了《運籌學方法》一書;同年,美國為培養高級軍事運籌分析人員,在美國海軍研究生院設置了運籌分析課程。1952年成立了美國運籌學會。此後,搜索論、決策分析等新的理論和方法相繼產生。這些均標志著軍事運籌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已基本形成。發展階段 由於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現代戰爭的日益復雜,指揮決策問題對科學理論方法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計算機技術與現代數學方法的適時出現,有力地推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發展。5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國家廣泛推廣應用了軍事運籌學的理論和方法。美國自1960年R.S.麥克納馬拉任國防部長後,軍事運籌學在國防管理等領域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相繼發展了計劃評審技術、圖示評審技術、風險評審技術等網路分析方法,規劃計劃預算系統,以及在武器裝備研製過程中發展的費用一效果分析方法等。同時,國防系統有關部門還建立了數百個軍事模型。這些模型除了用於武器裝備論證外,還用於國際局勢分析、戰爭預測、作戰指揮、軍事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面的輔助決策。取得成功的事例有:確保美國對蘇聯具有核反擊能力所需的最少彈頭數的計算分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制訂、B一1轟炸機的研製等。特別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戰場管理、軍隊指揮、後勤保障等方面,成功地應用了軍事運籌學的理論與方法。在中國,軍事運籌學的研究始於50年代初期軍隊院校有關火力運用理論的教學工作。1956年,在錢學森、許國志教授的倡導下,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第一個運籌學專業研究機構,對軍事運籌學的發展,起了積極促進作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華羅庚教授提出的優選法和統籌法,在軍事領域中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1978年5月,中國航空學會在北京召開了軍事運籌學座談會,與會人員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開展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研究試點工作的建議。1978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了第一個由多個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反坦克武器系統工程試點小組」,開展了反坦克武器系統工程試點工作。1979年10月,中國第一個軍事運籌學研究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正式成立。1981年5月,成立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軍事系統工程委員會。1984年12月,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運籌學會。許多機關、部隊也先後建立了各種專業性論證分析機構,在軍內有組織地開展軍事運籌學的研究與推廣應用,並逐步擴大到軍隊工作的各個方面。1990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把軍事運籌學列為軍事學的二級學科。此後,大多數軍事院校陸續招收和培養了一批軍事運籌學碩士研究生。1994年,開始招收第一批軍事運籌學博士研究生。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研究隊伍的規模越來越大,研究問題的層次不斷提高,應用范圍已由戰術規模逐步發展到戰役規模和戰略規模,研究的內容不斷拓寬。基本理論 軍事運籌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概率論與統計學 概率論與統計學是軍事運籌學中最基本的數學工具,在軍事運籌分析中廣泛應用。概率論是從數量角度研究大量隨機現象,並從中獲得規律的理論。統計學則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搜集、整理隨機數據,找出隨機現象數量指標分布規律及其數字特徵的理論。很多軍事問題和基礎數據均可運用上述理論進行描述或獲取。數學規劃理論 研究如何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資金等資源進行最適當最有效的分配和利用的理論,即研究可控變數X=(x1,x2,···,xn)在某些約束條件下求其目標函數在X�處取極大(或極小)值的理論。根據問題的性質與處理方法的不同,它又可分為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動態規劃、多目標規劃等不同的理論。在軍事資源分配等方面的運籌分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決策論 研究決策者如何有效地進行決策的理論和方法。決策論指導軍事決策人員根據所獲得的各種系統的狀態信息,按照一定的目標和衡量標准進行綜合分析,使決策者的決策既符合科學原則又能滿足決策者的需求,從而促進決策的科學化。通常在軍事決策問題的運籌分析中有廣泛的應用。排隊論 研究關於公用服務系統的排隊和擁擠現象的隨機特性和規律的理論。軍事上常用於作戰、通信、後勤保障、C�I系統的運行管理等領域的運籌分析。庫存論 研究合理、經濟地進行物資儲備的控制策略的理論。軍事上主要用於後勤管理領域的運籌分析。網路分析 通過對系統的網路描述,應用網路理論,研究系統並尋求系統優化方案的方法。廣泛應用於作戰指揮、訓練演習、武器裝備研製、後勤管理等軍事活動的組織計劃、控制協調等方面的運籌分析。對策論 研究沖突現象和選擇最優策略的一種理論。適用於軍事對抗和沖突條件下的決策策略等方面的運籌分析。搜索論 研究在探測手段和資源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如何以最短時間和最大可能、最有效地找到某個特定目標的理論和方法。通常用於軍事目標搜索、邊防巡邏、搜捕逃犯以及軍事情報檢索等方面的運籌分析。武器射擊運籌理論 關於武器系統射擊效率及火力最佳運用的理論。主要用於武器系統的設計、研製與使用過程中的毀傷效果計算、精度分析、靶場試驗及綜合評價等方面的運籌分析。蘭徹斯特方程 描述敵對雙方交戰過程中兵力變化關系的微分方程組。包括第一線性律、第二線性律與平方律。用以揭示在特定的初始兵力兵器條件下,敵對雙方戰斗結果變化的數量關系。主要用於作戰指揮、軍事訓練、武器裝備論證等方面的運籌分析。軍事模型與模擬 對軍事問題的抽象描述與模擬。軍事模型是現實世界軍事活動本質特徵的近似描述,而不是全部屬性的復制。模擬是指運用模型進行實驗的過程。作戰模擬是作戰對抗過程的模擬實驗。廣泛應用於各類軍事問題的運籌分析。相關的理論與方法 在研究解決軍事運籌問題中,還經常用到一些相關理論和方法,如模糊數學、系統動力學、決策支持系統等。應用理論 隨著自然科學與軍事科學的不斷發展,軍事運籌學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日益廣泛和深入,在各專門領域運籌分析實踐的基礎上,已經或正在形成一系列面向專門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有:軍事戰略運籌分析 對與軍事戰略有關的全局性問題進行定量研究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它涉及的問題包括:戰略環境、戰略目標、常備力量與後備力量建設、國防動員體制、戰略後勤、國防經濟、軍事外交、軍備控制和裁軍、軍事威懾與軍事沖突、局部戰爭與全面戰爭、常規戰爭與核戰爭等方面的分析、預測和評估。由於戰略問題不確定因素多,有些問題難於單純用定量方法解決,因此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計算機與人的判斷結合。國防科技發展運籌分析 對國防科技發展的方針、政策、目標、規劃等有關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可用於解決諸如重大項目評價、國防科技投資方向以及新技術在國防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等問題。作戰運籌分析 對作戰的有關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內容主要包括:綜合分析判斷敵情、評估交戰雙方作戰能力、優化兵力編成、部署和協調作戰及各種保障計劃等。主要用於作戰輔助決策等。軍事訓練運籌分析 對軍事訓練的組織與實施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訓練體制和訓練內容、訓練的組織實施、訓練效果評估等方面的論證分析。後勤保障運籌分析 對後勤保障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內容主要包括:後勤指揮、軍費需求與分配、武器裝備保管與維修、衛生勤務保障、軍隊運輸方面的優化分析等。武器系統運籌分析 對武器系統的發展、部署和使用進行定量分析與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武器系統作戰效能、武器系統全壽命費用、武器系統費用效能、武器系統可靠性、易損性與生存能力等方面的分析、預測與評估等。軍隊組織結構與幹部管理運籌分析 對軍隊組織的各部分或要素的組合方式與幹部隊伍結構、需求和規劃控制等進行定量分析與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涉及的問題包括:軍隊整體的宏觀分析與具體單位的微觀分析;軍隊結構的控制幅度、指揮層次、職權區分、單位編制、相互關系以及幹部編制結構、培養任用、流動規律、考核評估、進退升流等管理方面的分析。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軍事運籌學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軍事科學的相關理論,在研究分析軍事問題的運籌實踐活動中產生的邊緣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學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等有著密切聯系,在軍事科學領域中與相關學科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與軍事系統工程的關系 軍事運籌學與軍事系統工程,都是在早期作戰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都強調定量分析和整體效益,注重優化決策等。但軍事運籌學側重於定量分析現有系統的作業情況,而軍事系統工程則是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工程技術及其他方面的組織管理技術問題。有的學者認為軍事運籌學是軍事系統工程的基礎理論,也有的學者認為兩者同多

『陸』 請問下消防作戰指揮系統有哪些構成

主要有智能導航,作戰提醒,作戰行動登記錄,信息反饋,信息查詢還有其他什麼的,都記不得了,你去電腦上搜消防作戰指揮及效能評估系統,我是在雲控上面看到的,希望能幫到你

『柒』 世界各國軍力排行2015

【以下內容來源新浪微博:@近代史】


第一美國、第二俄羅斯、第三法國、第四英國、第五中國(大家請認真解讀)


如果世界軍事劃分100分。

美國佔28分,

歐盟佔24分,

俄羅斯佔11分,

中國佔6分,

印度佔5分,

其他國家總和佔24分(巴西、伊朗、朝鮮、埃及、以色列、越南、印尼、韓國、日本、巴基斯坦、澳洲、加拿大、韓國、墨西哥、台灣等等剩餘150多個所有國家和地區,不包括歐盟國家。)


首先,很多國人把中國軍事排在第三,這是很情緒化的做法,並不符合實際的,只是中國軍隊人數多、軍費投入高。其次我認為俄羅斯對美國的威脅是核武器,而不是軍事實力,俄羅斯的軍事還遠遠達不到與美國抗衡的水平。大家不要意淫中國很強大,其實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下面我來詳細為軍事、政治的愛好者分析一下。


【海軍】其實在現代化的軍事領域上,空軍、海軍的軍事技術上要國際領先,陸軍才能做到強大,如果在空軍海軍的技術上達不到全球領先水平,陸軍也只能作為炮灰,而現在所謂人海戰術在軍事現代化的全球格局中根本是死路一條,首先靠近各大海洋的國家,必須要做到海軍強大,其次是空軍,再次是陸軍,如果沒有海域的國家,則空軍務必要強大,如果制空權都被敵人佔領了,那麼陸軍再多又有何用?空軍大多都是通過海軍戰艦和航母用來協助,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海軍強大,則國家才能強大。我們先來探討海軍領域的強國,美國海軍世界絕對第一,十幾艘航母戰斗群,各種戰艦,無論在軍工科技上還是作戰經驗上,俄羅斯也不可能是美國的對手,俄羅斯當然是第二了,中型航母戰斗群,也標配全球較為領先的戰艦,但是與美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法國也有核航母,有防空驅逐艦,有隱形護衛艦。英國也有無敵級航空母艦,這是英國皇家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先採用滑橇式飛行甲板的輕型航空母艦。此外義大利、巴西、印度、西班牙等國均有較為輕型航母,要知道在海上戰斗,全依賴戰艦的規模根本沒有辦法打一場大的海上戰役,這絕對需要航母,而中國的航母唯一的航母還是單行道,在雷達設施,軍工科技等領域上僅相當於美國30年前的海軍科技,二戰時期美國都擁有多艘航母戰斗群,就目前中國海軍實力上僅相當於在二戰後的美國都不及。而中國只有海上戰艦規模,目前還是沒有能力打一場較大的海上戰役。美國海軍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編制為5個艦隊,共12個航母戰斗群、11個兩棲戒備大隊、59艘攻擊潛艇、117艘戰艦和10個艦載機聯隊。按照美國的海軍實力,橫掃全球的海軍都是沒問題的,世界第一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二是俄羅斯,約16萬人,分4個艦隊和裏海區艦隊,擁有各類艦艇287艘:潛艇61艘,大型水面艦艇146艘,小型水面艦艇80艘,一艘中型航空母艦。作戰飛機300架。中國的海軍在技術上明顯落後於英法德等國,雖規模上有優勢,但航母、反潛、預警還有常規動力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等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出差距,排名在法國和英國之後,排列第五。


【空軍】空軍上領域上最強大的還是美國,第二是俄羅斯,第三是法國,中國勉強排在英國和以色列前面,應該排名第四,主要是防空導彈的規模佔有優勢。別小瞧以色列,他們不僅空軍實力強,士兵素質極高,作戰有素,這方面美軍也比不過以色列,不過大規模戰爭,以色列因為太小,還是不行的。其實俄羅斯空軍實力並不強大,俄羅斯戰斗機數量龐大,但很多都是幾十年的前蘇聯留下戰斗機,而實際上在技術和質量方面並不能達到世界水平,中國空軍整體素質上和實戰能力更是達不到以色列、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國,中國空軍目前大多數都是引進俄羅斯、以色列的軍工技術,但根本無法超越這2個國家,他們並沒有把這些核心技術賣給中國,而近幾年美國擔心台海軍事失衡,給以色列壓力,也導致以色列不再向中國出口武器了,在1989年後歐美國家一致決定對華武器實行禁運。殲20也只是在以色列和俄羅斯戰機的基礎上研發的,中國在科研成就上並不突出,另外軍工科技對於任何國家而言保密程度相當高,所以自然不會有人會把頂尖軍工技術與中國分享,特別是歐美對一黨而且並不是由百姓選出的政府一般都持敵對態度,中國也自然包括在內,所以歐美更是不會向中國出售軍工科技,這樣自然是限制了中國軍事的發展,而軍工發達的幾個國家之間在軍工技術上經常合作,中國也自然在軍事領域與前幾個軍事領域領先的國家之間拉大距離,而實際上中國軍事的能力被過大的鼓吹,軍隊人數多少根本不能等於強大。中國的空軍數量雖然龐大,但很多太老的仍然在服役,還是比較缺乏攻擊機,甚至連二戰後的美國空軍都不及,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國軍事有多厲害,美國空軍世界第一,但是他們的戰斗機多以50年代、70年代研製的戰斗機,比如:b-1、b-52等轟炸機,其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中國最近這些年研製的轟系列轟炸機,可以說美國在軍工科技上不知道要領先中國多少年,難道美國最近這些年沒有研製轟炸機嗎?當然有,他們軍工科技很保密,不會立即服役,只要維持領先你幾十年就夠了,最新研製的軍工技術一旦服役,容易造成軍工技術泄露的風險。


【陸軍】陸軍排名高底的意義相對海軍和空軍,意義真的不大,如果現在海軍、空軍的數量與陸軍相當,那才叫強大,信息化、科技化戰爭,就是打海上、空中的戰爭,陸軍屬於冷兵器兵種了,陸軍只是傳統戰役的主力,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了,但是綜合因素考慮,要想提供作戰實力,陸軍應該是繼海軍、空軍的第三道防線,猶如二戰時期的本土作戰一般能配合空軍才能打出漂亮的戰役,當年為什麼日軍更那麼快把中國佔領,因為他們掌握住中國的制空權,蔣介石軍隊只能靠人數、時間和空間的優勢,就中國空軍本身而言,全靠陸軍數量加分,其實實力非常一般,按照目前中國陸軍實力只能排名全球第四,第一還是美國,8000輛各型M-1坦克,全副精銳機械化部隊,世界頂級輔助裝甲防禦,第二是俄羅斯,第三是德國擁有全世界最為優良的自行火炮和3000餘輛精良的豹1/2型坦克。其主戰裝甲規模,數量上也實不在我軍之下,質量上就更不要提,德國也為全機械化部隊,第四中國坦克裝甲技術實力進不了全球前五,主要在陸軍人數上壓倒別人,英法德等陸軍的裝備均明顯好於中國,只不過是中國在規模上有優勢,所以中國的陸軍只能排名第四。中國軍隊人數世界最多,多是靠陸軍充數,對於國防而言,防禦遠比抵抗重要,海軍和空軍才是防禦的主力,陸軍只適合本土抵抗,海軍和空軍都一敗塗地了,那這些陸軍根本不適合現代化戰爭了,等著繳械吧。其實只要不是本土入侵,在現代化的戰爭,陸軍用不上了,所以,真正戰爭還是需要海軍和空軍,但是在海軍和空軍這方面打的不是規模是科技,所以中國在這方面的軍工科技還是很落後。


【情報】美國擁有世界頂尖的情報機構,包括電話、衛星、雷達、網路、GPS等一系列的監聽和破解技術,可在第一時間得到對方的情報,從二戰時期歐洲戰區德國入侵波蘭、挪威到亞洲戰區日軍與美軍的太平洋戰爭,這種情報機構在戰爭中無時無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八年抗戰的中國民黨情報機構軍統局,當時國民黨軍統局在戴笠的領導下,在抗日時期立下了赫赫功勞,也成為全球著名的五大情報機構。同樣情報是軍隊中必然不可缺少的機構,目前就世界情報技術而言,在擁有大量情報的情況下,也就做到知己知彼,世界情報機構而言,美國仍然是第一,第二是英國,第三俄羅斯,第四法國,第五是以色列,第六是德國,今天的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韓國、義大利、加拿大等也要略勝一籌中國,由於中國由於一些政治的特殊性,所以情報機構有一定的政治風險,一直處於維持半生存狀態,目前無法排名前十。


【綜合】如果按照國家對比,西方國家腐敗問題非常少,無論士兵還是將官,素質也不到他們的水平,所以作戰能力達不到他們的水平,排名在德國後面,歐盟軍事實力最強的是法國,法國的軍事設備和技術上領先中國最低也有10年,總體而言稍微弱於中國,德國在軍事上要比中國強大,應該可以僅次於法國,但德國和日本一樣缺乏核武器,因此軍事實力上就略遜色,以色列國家小、軍隊少,機械化部隊,只是戰鬥力強,防禦能力不錯,如果與大國戰爭,大國可以用足夠的空間時間資源消耗戰拖垮資源有限的強國,所以比較吃虧,當年蔣介石在八年抗日中就是這種方法,畢竟把老底子都拼上,也打不過人家的,而日本國小,資源有限。現在日本空軍實力較強,但是軍隊編制數量受到二戰後限制。如果在加上核武器,世界軍事排名是第一美國、第二俄羅斯、第三法國、第四中國、第五英國、第六印度、第七德國。如果在禁止使用核武器,中國排名只能在第五,德國第四,英國第六,印度第七,日本第八,台灣的軍力也不差,而中國台灣進口的都是美國現代化精良裝備,美國在軍事領域上對台灣的支持是沒有底線的,在技術上也給予支持,無論是海軍、陸軍、空軍的裝備都要比解放軍精良,比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要好的很多,而過去中國國防軍事技術都是依賴於俄羅斯和以色列。所以中國收復台灣靠無力根本不現實,只能和平統一。就拿2006年國際軍事國防領域,大陸和台灣的實力相差不是很大,只是近幾年大陸軍事領域投入增長較大,實力也大增,而跨海進入台灣,解放軍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做後盾,其次是空軍和陸軍,就目前的中國海軍和空軍實力而言,所以非常不現實。雖然投入研發陣容強大,卻還不如烏克蘭的軍工技術,例如發動機至今還不能國產,但中國在這方面以數量的優勢壓倒別人,人家美國來幾個反雷達超音轟炸機直接進入你的軍事區,轟炸你的雷達、通信等軍事系統,切斷你的命脈,你整個軍事布局就癱瘓了,以美國的實力打中國也不在話下,現在打信息化、科技化戰爭,所以不要意淫中國軍事多強大了,強大不強大看中國的軍工科技就知道了。而且中國軍事也是報喜不報憂,中國人對中國軍事還是缺乏認識的。不要從什麼垃圾信息和不實報道等評論妄自猜想中國如何強大或者貶低他國。軍事不是吹出來的,是打出來的。最讓中國的觸動還是從海灣戰爭開始的。中國有著中東國家很多相似的武器,西方國家卻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他們,代價非常小。很多戰例可以說是經典。讓中國解放軍觸動很大。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明白了一代武器的差距是有多大。100多年前,中英士兵都有槍,結果4000英軍卻大敗百萬清兵,原因在於此,人家打的是科技戰爭。冷兵器你是打不過人家的,中國海陸空的規模很大,卻很多都是冷兵器,完全不會對西方國家有威脅,軍工科技也多是從俄羅斯學來的,更何況,人家俄羅斯也不會給你真正的技術,所以中國現在的軍事還不至於人家構成威脅。美國從第一次拋棄傳統戰役的時候應該就是海灣戰爭,傳統戰役多是以陸軍為主,二戰均為傳統戰役,現在的美國要打一個國家,一般會把海軍開到附近,然後海軍掩護空軍,空軍對陸地的軍事設施、雷達、通信等進行轟炸,達到破壞與干擾的作用,第二波對軍事區進行狂轟濫炸,整個防禦系統癱瘓,一旦對方空軍沒有多大防禦能力,陸軍那隻能說是擺設了,接下來在空軍的掩護下派陸軍或海軍陸戰隊圍剿那些零散打游擊的陸軍,所以海灣戰爭之後,美軍的傷亡比例非常低,低到歷來罕見,這也就是為什麼海灣戰爭之後,中國強調了發展科技化軍事,徹底的拋棄了過去的傳統軍事理念。目前中國在軍工科技上仍然落後二流軍事的西方國家10-20年以上。

『捌』 揚州十日是真是假

揚州十日是否為真存在爭議。

1、說假的觀點:

清史專家、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座中所言,將「為什麼60萬人的滿族能夠征服1萬萬人的漢族」歸結為6個字:「天合、地合、人合」,「在人合方面,其中之一是少殺人」。

這是從宏觀上來看清軍軍紀。聯繫到揚州,閻崇年認為,「攻城、巷戰在一天內結束,一般說沒有必要大屠殺」;「當時的大炮沒有多少殺傷力,由此引起的報復也就沒有根據」;揚州十日」屠殺事件不存在。

2、說真的觀點:

攻打揚城的清朝將領多鐸本人已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公告中承認:「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鑒。」

意思是:以後大軍到的地方,抗拒不降的官員軍民等,要以揚州事件為鑒。

說明揚州屠城完全屬實。第二,張德芳先生指出了80萬數字有誤,但他並沒有否定揚州十日,也說揚州十日殺人甚眾。

有人把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乃至岳飛的《滿江紅》都列為「假書」。其關鍵的觀點,是否認「揚州十日」的存在。理由是:此書是孤本不足信,書中文字描述混亂。

(8)戰例資料庫擴展閱讀:

《揚州十日記》中記載:

明弘光元年(1645),清軍揮師南下破竹。南明國難當頭之時,仍然黨爭不斷。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奔赴揚州,支撐危局。

四月十五日,清軍將領多鐸一路揮師南下,清軍包圍了揚州城。史可法率軍四千人上城御敵,誓與揚州城軍民共存亡。

艱苦守衛十天以後(按:顧誠在《南明史》里認為史可法堅守揚州實際上僅僅半天),揚州陷入清軍之手。揚州知府任育民不屈被殺,全家投井而亡。

史可法被俘,慷慨就義。都督劉肇基率殘部四百餘人與城內市民一起,與清軍展開巷戰,直至全軍俱沒,無一人投降。

清軍佔領揚州以後,多鐸痛恨揚州人民的反抗,以不聽招降為理由,下令屠城十日,縱使部下濫殺無辜。

揚州城的居民,只有少數人在破城前逃出,還有個別的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躲藏而倖免於難,而絕大部分人慘遭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州十日

『玖』 世界各國軍事實力對比

目前世界的10大軍事強國軍事情況如下, 按LZ的說法盡量從常規武器考慮

美國:綜合軍事實力世界第一,軍費常年佔GDP3%以上,軍費開支佔世界的40%以上,擁有絕對技術(武器代差)和數量優勢,兵力投送能力(海軍陸戰隊和運輸機),常規戰爭和核威懾雙重優勢(具備航母和核潛艇),大量的巡航導彈(戰斧導彈第一款投入大量投入實戰的巡航導彈),藍水海軍實力超過世界所有國家(10艘核動力航母,所有潛艇均為核動力且具備發射巡航導彈能力),盟友眾多且擁有區域反導能力,遍布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軍事設施203個,參加了20世紀以來幾乎所有戰爭實戰經驗豐富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工業國防體系,各類兵種齊全,武器系統先進(特別是各類導彈系統,其中反艦和防空系統實力強),具備數量優勢,作戰武器指揮獨立自主性強(美國外第二武器出口大國,世界武器基本分成美式,蘇/俄式和歐式),是除了美國外世界第二個大規模發射戰術巡航導彈的國家(剛剛過去的對敘利亞ISIS打擊中俄羅斯發射了20多枚2M-14T海基垂發巡航導彈)核武器大國,具備戰爭經驗(阿富汗,兩次車臣戰爭,南奧塞梯戰爭,對敘ISIS打擊等),除美國外世界第二個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的能力的國家,在冷戰時期和西方長期對抗有使得部隊的作戰指揮經驗豐富,但蘇聯解體造成武器發展停滯(特別是海空軍),電子系統和西方具備差距,受到西方制裁軍費緊張,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北約東擴和西方壓制,戰略縱深不算縮小
中國:擁有世界世界第一人口和最大軍隊數量,預備役完善且兵員充足,美國外世界第二打經濟體,具備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體系作戰實力,軍費開支僅次於世界第二,陸軍作戰能力強且多種武器數量眾多且多種武器處世界先進水平(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衛士系列火箭等),二炮部隊擁有大量先進的戰術導彈(東風-11,東風-15,東風-16短程彈道導彈不斷升級不僅精度高而且可以裝備包括鑽地彈和EMP等各種先進常規彈頭,長劍-10類似戰斧的巡航導彈,東風-21D巨和東風-26核常兼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中程彈道導彈也是唯一具備反艦能力的彈道彈道導彈),中國不受中導條約限制可自由發展中程彈道導彈而中國在該領域世界領先(東風-21系列,東風-26),中國巡航導彈和防空體系強且投入實戰早(中國擁有大量巡航導彈種類多且系能可靠,進自行生產的超音速的有鷹擊-12,超音速反輻射的有鷹擊-91,長距離的有長劍-10,俄制的有Kh-31,Kh-41;以及各類距離遠超西方的反艦導彈鷹擊-62,鷹擊-83,最新的亞超音速結合的鷹擊-18等,俄制的3M-54俱樂部,P-270日灸;中國巡航導彈最早投入使用是兩伊戰爭期間,中國分別向伊朗和伊拉克同時出口海鷹系列反艦導彈,伊朗用他攻擊了利比亞和科威特的郵輪,隨後在美國的威脅下中國停止向伊朗供應該導彈;隨後的海灣戰爭伊拉克用海鷹導彈攻擊兩艘美國的佩里級護衛艦但是被擊落。防空系統上中國冷戰時期擊落太U-2偵察機讓是最早使用防空導彈擊落飛機的國家,具備遠、中、近完善的防空體系,目前中國不僅裝備了S-300系列和紅旗-9,大量第三代防空系統,同時具備獨立防空/反導體系FD系列打敗了美、俄、法中標土耳其防空系統選擇,同時中國即將成為首個裝備俄制S-400的國家),擁有核武器及非 對稱打擊能力(核武器再向三位一體發展),海空除美國外唯一擁有「下餃子」生產能力的國家(空軍擁有多個生產企業,沈飛,成飛,西飛,直升機有哈飛,昌飛等;造艦方面054A,056均可在2個以上造船廠進行建造,擁有大規模模塊化建造能力;擁有多個有實力建造軍事艦艇船舶的造船廠:北船的大連造船廠,渤海造船廠,最大內陸造船企業武昌造船廠;南船的江南造船廠,滬東造船廠,黃埔造船廠和廣船國際),目前空軍、海軍仍在進一步發展中,仍在進行大規模軍事現代化改革(包括新武器列裝,信息化和指揮現代化),但是缺乏戰爭和處理區域沖突的經驗以及海外軍事基地
英國:軍工企業發達且體系完善,老牌軍事強國,武器裝備先進(最新的45型驅逐艦、機敏級核潛艇和在建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美國外唯一擁有戰斧巡航導彈的國家、作戰經驗豐富(美國第一盟友和北約主力)特別是海戰(馬島海戰是世界第一場現代化海戰,英軍吸取了很多經驗對海軍發展,造艦造成了深遠影響),擁有和核武器(曾經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美國盟友
法國:擁有眾多軍工企業,且武器自主研發能力強(勒克萊爾主站坦克,達索航太的陣風戰斗機和神經元無人機,西北風兩棲攻擊艦,紫菀系列防空/反導系統,其中神經元是美國後唯一個自主研發先進隱身無人機的國家,紫菀反導系統也讓法國成為美、俄、中外唯一擁有自主研發防空/反導系統的國家),由於一度退出北約,在北約國家中武獨立指揮能力強,核武器小型化成功(除彈道導彈核潛艇外,所有核武器均可在陣風和幻影2000戰斗機上投送),擁有歐洲最多核彈頭數量,擁有除美國外世界唯一一艘核動力航母且擁有實戰經驗,目前是北約主力,曾主導參加北約對利比亞軍事打擊行動
印度:人口眾多,兵員充足,武器數量大且先進武器眾多(不得不說印度裝不論數量和質量都是很強的,超過800量T-90坦克比俄羅斯還多而且更換了歐洲的電子系統,空軍主力均為三代機大量蘇-30MKI戰機,幻影2000以及未來的陣風和四代機),具備核武器但是缺乏完善國防工業體系(武器萬國造,電子系統混亂),戰時受限很大
日本:軍費充足,工業體系發達且完善,製造業和電子產業發達(電子系統是其傳統優勢),海空軍發達且造船業實力強(具備製造航母,兩棲作戰艦艇等大型軍艦的實力),具備區域反導能力(擁有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驅逐艦以及除美國外唯一裝備標准-3型反導導彈的國家),反潛能力世界頂級(大量特種飛機,世界最大規模的P-3C反潛機,以及更先進的P-1反潛巡邏機),受憲法第九條限制不能發展戰略和攻擊型武器(沒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略轟炸機等)
德國:北約成員國,工業體系發達,裝備精良(特別是槍械,坦克及AIP常規動力潛艇),在其所在領域均是頂級(豹2A6坦克,212型潛艇,黑克勒-科赫和萊茵金屬均幫助世界各國授權各國生產武器)、受戰敗國影響,武器發展有短板沒有戰略和及攻擊武器
義大利:北約成員國,軍工企業發達,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武器自主研製能力強(公羊主站坦克,貝雷塔生產的槍械,奧托梅萊拉的艦炮和近防系統等)
以色列:世界作戰經驗經驗最豐富的部隊,軍隊擁有極佳的戰斗素養,參加了五次中東戰爭以及無數次的軍事打擊行動(無數戰例和軍事奇跡),獨立指揮能力強,裝備精良(各類先進美式裝備,F-15I, F-16I均是該型飛機中最強的),科技發達(作為一個小國,以色列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均是世界領先,如雷達技術,導彈技術以及預警機技術,以色列曾經想出口給中國的費爾康預警機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全名皆兵,美國政府支持

『拾』 二戰 數學史

一樣在起作用。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數學家作出的貢獻,你會對中國的陳景潤們更加肅然起敬。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的大浩劫。成千上萬的人死於戰禍,其中包括許多時間上最優秀的數學家,波蘭學派將近三分之二的成員夭折,德國哥庭根學派全線崩潰。但是數學家沒有被嚇倒。大批有正義感的數學家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戰斗。

一支高智商的反法西斯隊伍

二戰迫使美國政府將數學與科學技術、軍事目標空前緊密地結合起來,開辟了美國數學發展的新時代。1941至1945年,政府提供的研究與發展經費佔全國同類經費總額的比重驟增至86%。美國的「科學研究和發展局」(OSRD)於1940年成立了「國家防衛科學委員會(NDRC),為軍方提供科學服務。1942年,NDRC又成立了應用數學組(AMP),它的任務是幫助解決戰爭中日益增多的數學問題。AMP和全美11所著名大學訂有合同,全美最有才華的數學家都投入了遏製法西斯武力的神聖工作。AMP的大量研究涉及「改進設計以提高設備的理論精確度」以及「現有設備的最佳運用」,特別是空戰方面的成果,到戰爭結束時共完成了200項重大研究。

在紐約州立大學,柯朗和弗里德里希領導的小組研究空氣動力學、水下爆破和噴氣火箭理論。超音速飛機帶來的激波和聲爆問題,利用「柯朗——弗里德里希——勒維的有限差分發」求出了這些課題的雙曲型偏微分方程的解。布朗大學以普拉格為首的應用數學小組集中研究經典動力學和畸變介質力學,以提高軍備的使用壽命。哈佛大學的G·伯克霍夫為海軍研究水下彈道問題。哥倫比亞大學重點研究空對空射擊學。例如,空中發射炮彈彈道學;偏射理論;追蹤曲線理論;追蹤過程中自己速度的觀測和刻劃;中心火力系統的基本理論;空中發射裝備測試程序的分析;雷達。

普林斯頓大學和新墨西哥大學為空軍確定「應用B-29飛機的最佳戰術」。馮·諾伊曼和烏拉姆研究原子彈和計算機。維納和柯爾莫戈洛夫研究火炮自動瞄準儀。由丹澤西為首的運籌學家發明了解線性規劃的單純形演算法,使美軍在戰略部署中直接受益。

破譯密碼的解剖刀——數學

英國數學家圖靈出生於一個富有家庭,1935年在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去美國的普林斯頓,為設計理想的通用計算機提供了理論基礎。1939年圖靈回到英國,立即受聘於外交部通訊處。當時德國法西斯用於絕密通訊的電報機叫「Enigma」(謎),圖靈把拍電報的過程看成在一張紙帶上穿孔,運用圖靈的可計算理論,英國設計了一架破譯機「Ultra」(超越)專門對付「Enigma」,破譯了大批德軍密碼。

1941年5月21日,英國情報機關終於截獲並破譯了希特勒給海軍上將雷德爾的一份密電。從而使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厲害的一艘巨型戰列艦,希特勒的「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在首次出航中即葬身魚腹。

1943年4月,日本海軍最高司令部發出的絕密電波越過太平洋,到達駐南太平洋和日本佔領的中國海港的各日本艦隊,各艦隊司令接到命令: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將於4月18日上午9時45分,由6架零式戰斗機保護,乘兩架轟炸機飛抵卡西里灣,山本的全部屬員與他同行。

這份電報當即被美國海軍的由數學家和組合學家組成的專家破譯小組破譯,通過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之手,馬上被送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案頭。於是,美國閃電式戰斗機群在卡西里灣上空將山本的座機截住,座機在離山本的目的地卡西里只有幾英里的荊棘叢中爆炸。

中途島海戰也是由於美國破譯了日本密碼,使日本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被炸沉,330架飛機被擊落;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機務人員陣亡。而美國只損失了1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

從此,日本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一個一流數學家勝過10個師

1944年,韋弗接到請求,希望確定攻擊日本大型軍艦時水雷布陣的類型。但是美國海軍對日本大型艦只的航速和轉彎能力一無所知。幸運的是海軍當局有許多這些軍艦的照片。當把問題提到紐約州立大學韋弗的應用數學組時,馬上有人提供了一個資料:1887年,數學家凱爾文曾研究過當船以常速直線前進時,激起的水波沿著船隻前進的方向形成一個扇面,船邊的角邊緣的半形為19度28分,其速度可以由船首處兩波尖頂的間隔計算出來。根據這個公式測算出了日艦的航速和轉彎能力。

戰爭初期,希特勒的空軍優勢給同盟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英國面對德國的空襲,要求美國幫助增加地面防空力量。蘇聯在戰爭初期失利,要求數學家幫助軍隊保衛莫斯科,特別是防衛德軍的空襲。這時,英國的維納和蘇聯的柯爾莫戈洛夫幾乎同時著手研究濾波理論與火炮自動控制問題。維納給軍方提供准確的數學模型以指揮火炮,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這一套數學理論組成了隨即過程和控制論的基礎。

在兩軍對壘的戰斗中,許多問題要求進行快速估算和運用逼近方法。專攻純數學的馮·諾伊曼立即把注意力放到數值分析方面。他從事可壓縮氣體運動以及濾波問題,開拓了激波的互相碰撞、激波發射方面的研究。

1943年底,他受奧本海默邀請,以顧問身份訪問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參加製造原子彈的工程,在內向爆炸理論、核爆炸的特徵計算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戰中軍備消耗驚人,研究軍火質量控制和抽樣驗收方面如何節省的問題十分迫切。隸屬於應用數學小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研究小組的領導人瓦爾德研究出一種新的統計抽樣方案,這便是現在通稱的「序貫分析法」這一方案的發明,為美國軍方節省了大量軍火物資,僅這一項就遠遠超過AMP的全部經費。

在硝煙彌漫的戰爭中,數學家鑄就了軍隊之魂。二戰期間僅德國和奧地利就有近200名科學家移居美國,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大批外來高科技人才的流入,給美國節省了巨額智力投資。美國軍方從那時起,就十分熱衷於資助數學研究和數學家,甚至對應用前景還不十分明顯的項目,他們也樂於投資。美國認為,得到一個第一流的數學家,比俘獲10個師的德軍要有價值得多。有人認為,第一流的數學家移居美國,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勝利之一。

二戰中的數學智慧

巧妙對付日機轟炸。
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軍艦船屢遭日機攻擊,損失率高達62%。美軍急調大批數學專家對477個戰例進行量化分析,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當日軍飛機採取高空俯沖轟炸時,美艦船採取急速擺動規避戰術的損失率為20%,採取緩慢擺動的損失率為100%;二是當日軍飛機採取低空俯沖轟炸時,美軍艦船採取急速擺動和緩慢擺動的損失平均為57%。美軍根據對策論的最大最小化原理,從中找到了最佳方法:當敵機來襲時,採取急速擺動規避戰術。據估算美軍這一決策至少使艦船損失率從62%下降到27%。

理智避開德軍潛艇。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運輸船隊常常受到德國潛艇的襲擊。當時,英美兩國實力受限,又無力增派更多的護航艦艇。一時間,德軍的「潛艇戰」搞得盟軍焦頭爛額。為此,一位美國海軍將領專門去請教了幾位數學家。數學家們運用概率論分析後發現,艦隊與敵潛艇相遇是一個隨機事件。從數學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它具有一定的規律:一定數量的船編隊規模越小,編次就越多;編次越多,與敵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國海軍接受了數學家的建議,命令艦隊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體通過危險海域,然後各自駛向預定港口,結果盟軍艦隊遭襲被擊沉的概率由原來的25%下降為 1%,大大減少了損失。

算準深水炸彈的爆炸深度。
英軍船隊在大西洋里航行時,經常受到德軍潛艇的攻擊。而英國空軍的轟炸對潛艇幾乎構不成成脅。英軍請來一些數學家專門研究這一問題,結果發現,滲艇從發現英軍飛機開始下潛到深水炸彈爆炸時止,只下潛了7.6米,而炸彈卻已下沉到21來處爆炸。經過科學論證,英軍果斷調整了深水炸彈的引信,使爆炸深度從水下21米減為水下9.1米,結果轟炸效果較過去提高了4倍。德軍還誤以為英軍發明了新式炸彈。

飛機止損護英倫。
當德國對法國等幾個國家發動攻勢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應法國的請求,動用了十幾個防空中隊的飛機和德國作戰。這些飛機中隊必須由大陸上的機場來維護和操作。空戰中英軍飛機損失慘重。與此同時,法國總理要求繼續增派10個中隊的飛機。丘吉爾決定同意這一請求。內閣知道此事後,找來數學家進行分析預測,並根據出動飛機與戰損飛機的統計數據建立了回歸預測模型。經過快速研究發現,如果補充率損失率不變,飛機數量的下降是非常快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現在的損失率損失兩周,英國在法國的『颶風』式戰斗機便—架也不存在了」,要求內閣否決這一決定。最後,丘吉爾同意了這—要求,並將除留在法國的3個中隊外,其餘飛機全部返回英國,為下一步的英倫保衛戰保留了實力。
回答者:匿名 3-31 13:02
「二戰」中數學在軍事上的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的大浩劫。成千上萬的人死於戰禍,其中包括許多世界上最優秀的數學家。波蘭學派將近2/3的成員遇難。德國哥廷根學派煙消雲散。但是數學家沒有被嚇倒。大批有正義感的數學家投入反法西斯的戰斗。
「二戰」迫使美國政府將數學、與科學技術、軍事目標空前緊密地結合起來,開辟了美國數學發展的新時代。1941年美國參戰,聯邦政府開始大幅度增加科研經費的撥款。1941至1945年,政府提供的研究與發展經費佔全國同類經費總額的比重驟增至86%。美國的「科學研究和發展局」於1940年成立了「國家防衛科學委員會」 (NDRC),為軍方提供科學服務。1942年,NDRC又成立了應用數學組(Applied Mathematics Panel,簡稱AMP)。它的任務是幫助解決戰爭中日益增多的數學問題。AMP和全美11所著名大學訂有合同,全美最有才華的數學家都投入了這項工作。AMP的大量研究涉及「改進設計以提高設備的理論精確度」以及「現有設備的最佳運用」,特別是在空戰方面,到戰爭結束時共完成了200項重大的研究。
在紐約州立大學,柯朗和弗里德里希領導的小組研究空氣動力學、水下爆破和噴氣火箭理論。超音速飛機帶來的激波和聲爆問題,利用「柯朗--弗里德里希--勒維的有限差分法」求出了這些課題的雙曲型偏微分方程的解。布朗大學以普拉格為首的應用數學小組集中研究經典動力學和畸變介質力學,提高軍備的使用壽命。哈佛大學的G•伯克霍夫為海軍研究水下彈道問題。哥倫比亞大學重點研究空對空射擊學,例如:空中發射炮彈彈道學,偏射理論,追蹤曲線理論,追蹤過程中自己速度的觀測與刻劃,中心火力系統的基本理論,空中發射裝備測試程序的分析,穩定性,雷達。普林斯頓大學和新墨西哥大學為空軍確定「應用B--29飛機的最佳戰術」。馮•諾伊曼和烏拉姆研究原子彈和計算機。維納和柯爾莫戈洛夫研究火炮自動瞄準儀。圖靈破譯德軍密碼。總之,法西斯瘋狂擴張嚴重威脅著美國的利益與安全。因此,如何利用最新科技成就武裝現代化軍事武器來遏制敵人?迅速被提上戰時美國科技戰略的中心議程。
英國數學家圖靈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1935年在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去美國的普林斯頓。他1937年寫的《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一文,為設計理想的通用計算機提供了理論基礎。他是關於數字計算機智力、可計算性概念最早的論述者之一。1939年圖靈回到英國,立即受聘於外交部通訊處。當時希特勒德國用於絕密通訊的電報機叫「Enigma」(謎),圖靈把拍電報的過程看成在一條紙帶上穿孔,運用圖靈的可計算理論,英國設計了一架破譯機「Ultra」(超越)專門對付「謎」機,破譯了大批德軍密碼。1943年4月,日本海軍最高司令部發出的極其秘密的無線電波,飛越了浩瀚的太平洋,到達了駐在南太平洋和日本佔領的中國海港的各日本艦隊,各艦隊的司令官接到命令: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將於4月18日上午9時45分,在六架零式戰斗機保護下,乘兩架三菱轟炸機飛抵卡西里灣,山本的全部屬員與他同行。這份絕密電報當即被美國海軍通訊情報局的專家們破譯出來,通過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之手,馬上被放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案頭上。於是,一個海空奇襲山本海軍大將座機的戰斗計劃在醞釀、制定之中。4月16日早晨7點35分,美國閃電式戰斗機群騰空而起,終於在卡西里灣上空將山本的座機哉住,蘭菲爾少校在緊追中兩次開炮,山本的座機右引擎和左機翼先後爆炸起火,最後兩翼折斷朝東墜落,機身在離山本的目的地卡西里只有幾哩的荊棘叢中爆炸。
1941年5月21日,英國情報機關截獲並破譯了希特勒給海軍上將雷德爾的一份密電。從而使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厲害的一艘巨型戰列艦,希特勒的「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葬身魚腹。
1940年,希特勒的空軍優勢給同盟軍造成很大的困難,英國面對德國的空襲,要求美國幫助增加地面防空力量。蘇聯在戰爭初期失利,要求科學家幫助軍隊保衛莫斯科,特別是防衛德軍的空襲。這時英國的維納和蘇聯的柯爾莫戈洛夫幾乎同時著手研究濾波理論與火炮的自動控制問題。維納認為:潛水艇和轟炸機的戰斗是兩個我們應用數學幫助制服的主要威脅。
研究自動跟蹤火炮的困難在於:飛機的速度和炮彈的速度差不多,要擊中敵機必須預測未來位置的方法,並且觀測到實際位置數據校正火炮的方位和仰角,使炮彈能擊中敵機。由於觀測是有誤差的,敵機的飛行位置和大炮的發射角度都帶有隨機性,因此,必須研究隨機過程預測理論。將觀察到的數據濾去誤差成分,用准確的數據指揮火炮,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這一套數學理論組成了隨機過程和控制論的基礎。
在現代戰爭中,許多問題要求進行快速估算和運用逼近方法。專攻純粹數學的馮•諾伊曼立即把注意力放到數值分析方面,他提出並解決了高階矩陣求逆問題。他從事可壓縮氣體運動以及激波問題,開拓了激波的互相碰撞、激波反射方面的研究。他不僅從理論上分析,而且給出了最佳計算方案——差分格式以及計算格式的數學穩定性條件。1943年底,他受奧本海默邀請以顧問身份訪問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參加製造原子彈的工程,在內向爆炸理論、核爆炸的特徵計算、熱核反應條件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戰」中軍備消耗驚人,研究軍火質量控制和、抽樣驗收方面如何節省的問題十分迫切。隸屬於應用數學小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研究小組的領導人瓦爾德發現,傳統的統計抽樣試驗要求很多步驟,每一步驟取得的數據卻只和最後結論有關,而每個步驟之間沒有關系。於是瓦爾德研究出一種由上一步決定下一步如何抽樣以及下一步是否停止的統計抽樣方案,這便是現在通稱的「序貫分析法」。這一方案的發明,為美國軍方節省了大量軍火物資,僅這一項就遠遠超過AMP的全部經費。
1944年,韋弗接到請求,希望確定攻擊日本大型軍艦的水雷布陣的類型。但是美國海軍對日本大軍艦的航速和轉彎能力一無所知。幸運的是海軍當局有許多這些軍艦的照片。當把問題提到紐約州立大學應用數學組時,馬上有人提供了一個資料:1887年,數學家凱爾文曾研究過當船以常速直線前進時,激起的水波沿著船隻前進的方向形成一個扇面,船邊到角邊緣的半形為19°28′,其速度可以由船首處兩波尖頂的間隔計算出來。根據這個公式測算出了日艦的航速和轉彎能力。
「二戰」期間僅德國和奧地科就有近200名科學家移居美國,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優秀的數學家。大批外來人才的流入,給美國節省了巨額智力投資。美國認為,得到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比俘獲10個師的德軍。要有價值得多。有人認為第一流數學家移居美國,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勝利之一。
戰神如果是個數學家,那他取勝的幾率就會大增。從人類早期的戰爭開始,數學就無所不在。不論是發射弩箭還是挖掘地道攻城,數學定律就像冥冥之中的命運之神一樣在起作用。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數學家作出的貢獻,你會對中國的陳景潤們更加肅然起敬。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的大浩劫。成千上萬的人死於戰禍,其中包括許多時間上最優秀的數學家,波蘭學派將近三分之二的成員夭折,德國哥庭根學派全線崩潰。但是數學家沒有被嚇倒。大批有正義感的數學家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戰斗。

一支高智商的反法西斯隊伍

二戰迫使美國政府將數學與科學技術、軍事目標空前緊密地結合起來,開辟了美國數學發展的新時代。1941至1945年,政府提供的研究與發展經費佔全國同類經費總額的比重驟增至86%。美國的「科學研究和發展局」(OSRD)於1940年成立了「國家防衛科學委員會(NDRC),為軍方提供科學服務。1942年,NDRC又成立了應用數學組(AMP),它的任務是幫助解決戰爭中日益增多的數學問題。AMP和全美11所著名大學訂有合同,全美最有才華的數學家都投入了遏製法西斯武力的神聖工作。AMP的大量研究涉及「改進設計以提高設備的理論精確度」以及「現有設備的最佳運用」,特別是空戰方面的成果,到戰爭結束時共完成了200項重大研究。

在紐約州立大學,柯朗和弗里德里希領導的小組研究空氣動力學、水下爆破和噴氣火箭理論。超音速飛機帶來的激波和聲爆問題,利用「柯朗——弗里德里希——勒維的有限差分發」求出了這些課題的雙曲型偏微分方程的解。布朗大學以普拉格為首的應用數學小組集中研究經典動力學和畸變介質力學,以提高軍備的使用壽命。哈佛大學的G·伯克霍夫為海軍研究水下彈道問題。哥倫比亞大學重點研究空對空射擊學。例如,空中發射炮彈彈道學;偏射理論;追蹤曲線理論;追蹤過程中自己速度的觀測和刻劃;中心火力系統的基本理論;空中發射裝備測試程序的分析;雷達。

普林斯頓大學和新墨西哥大學為空軍確定「應用B-29飛機的最佳戰術」。馮·諾伊曼和烏拉姆研究原子彈和計算機。維納和柯爾莫戈洛夫研究火炮自動瞄準儀。由丹澤西為首的運籌學家發明了解線性規劃的單純形演算法,使美軍在戰略部署中直接受益。

破譯密碼的解剖刀——數學

英國數學家圖靈出生於一個富有家庭,1935年在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後去美國的普林斯頓,為設計理想的通用計算機提供了理論基礎。1939年圖靈回到英國,立即受聘於外交部通訊處。當時德國法西斯用於絕密通訊的電報機叫「Enigma」(謎),圖靈把拍電報的過程看成在一張紙帶上穿孔,運用圖靈的可計算理論,英國設計了一架破譯機「Ultra」(超越)專門對付「Enigma」,破譯了大批德軍密碼。

1941年5月21日,英國情報機關終於截獲並破譯了希特勒給海軍上將雷德爾的一份密電。從而使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厲害的一艘巨型戰列艦,希特勒的「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在首次出航中即葬身魚腹。

1943年4月,日本海軍最高司令部發出的絕密電波越過太平洋,到達駐南太平洋和日本佔領的中國海港的各日本艦隊,各艦隊司令接到命令: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將於4月18日上午9時45分,由6架零式戰斗機保護,乘兩架轟炸機飛抵卡西里灣,山本的全部屬員與他同行。

這份電報當即被美國海軍的由數學家和組合學家組成的專家破譯小組破譯,通過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之手,馬上被送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案頭。於是,美國閃電式戰斗機群在卡西里灣上空將山本的座機截住,座機在離山本的目的地卡西里只有幾英里的荊棘叢中爆炸。

中途島海戰也是由於美國破譯了日本密碼,使日本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被炸沉,330架飛機被擊落;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機務人員陣亡。而美國只損失了1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

從此,日本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一個一流數學家勝過10個師

1944年,韋弗接到請求,希望確定攻擊日本大型軍艦時水雷布陣的類型。但是美國海軍對日本大型艦只的航速和轉彎能力一無所知。幸運的是海軍當局有許多這些軍艦的照片。當把問題提到紐約州立大學韋弗的應用數學組時,馬上有人提供了一個資料:1887年,數學家凱爾文曾研究過當船以常速直線前進時,激起的水波沿著船隻前進的方向形成一個扇面,船邊的角邊緣的半形為19度28分,其速度可以由船首處兩波尖頂的間隔計算出來。根據這個公式測算出了日艦的航速和轉彎能力。

戰爭初期,希特勒的空軍優勢給同盟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英國面對德國的空襲,要求美國幫助增加地面防空力量。蘇聯在戰爭初期失利,要求數學家幫助軍隊保衛莫斯科,特別是防衛德軍的空襲。這時,英國的維納和蘇聯的柯爾莫戈洛夫幾乎同時著手研究濾波理論與火炮自動控制問題。維納給軍方提供准確的數學模型以指揮火炮,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這一套數學理論組成了隨即過程和控制論的基礎。

在兩軍對壘的戰斗中,許多問題要求進行快速估算和運用逼近方法。專攻純數學的馮·諾伊曼立即把注意力放到數值分析方面。他從事可壓縮氣體運動以及濾波問題,開拓了激波的互相碰撞、激波發射方面的研究。

1943年底,他受奧本海默邀請,以顧問身份訪問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參加製造原子彈的工程,在內向爆炸理論、核爆炸的特徵計算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戰中軍備消耗驚人,研究軍火質量控制和抽樣驗收方面如何節省的問題十分迫切。隸屬於應用數學小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研究小組的領導人瓦爾德研究出一種新的統計抽樣方案,這便是現在通稱的「序貫分析法」這一方案的發明,為美國軍方節省了大量軍火物資,僅這一項就遠遠超過AMP的全部經費。

在硝煙彌漫的戰爭中,數學家鑄就了軍隊之魂。二戰期間僅德國和奧地利就有近200名科學家移居美國,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大批外來高科技人才的流入,給美國節省了巨額智力投資。美國軍方從那時起,就十分熱衷於資助數學研究和數學家,甚至對應用前景還不十分明顯的項目,他們也樂於投資。美國認為,得到一個第一流的數學家,比俘獲10個師的德軍要有價值得多。有人認為,第一流的數學家移居美國,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勝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