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料庫開發是什麼
資料庫開發是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和資料庫應用軟體設計研發的總稱,數據運維、參與資料庫生產環境的問題優化和解決等方面的事宜。
一般資料庫開發要經過設計、開發資料庫系統和資料庫應用軟體,因此與軟體研發的過程一樣,會覆蓋需求、設計、編程和測試四個階段:
需求:深入調研用戶市場需求,認清項目的應用場景,解決的問題,性能指標等,需要與資料庫系統使用方反復溝通,確定具體的需求。
設計:根據收集整理的需求文檔設計資料庫系統軟體的模型和架構,劃分模塊分別進行概要和詳細設計。
編程:按照模塊分工和設計文檔,進行編碼和調試。
測試:將開發完成的資料庫系統交給測試人員進行測試,主要使用的測試方法有黑盒測試、白盒測試、壓力測試、性能測試等,測試全部通過後即可等待發布。
⑵ 資料庫在軟體開發中的作用是什麼
嚴格地說,資料庫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這樣的「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常常要把本單位職工的基本情況(職工號、姓名、年齡、性別、籍貫、工資、簡歷等)存放在表中,這張表就可以看成是一個資料庫。有了這個"數據倉庫"我們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查詢某職工的基本情況,也可以查詢工資在某個范圍內的職工人數等等。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計算機上自動進行,那我們的人事管理就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此外,在財務管理、倉庫管理、生產管理中也需要建立眾多的這種"資料庫",使其可以利用計算機實現財務、倉庫、生產的自動化管理。
J.Martin給資料庫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資料庫是存儲在一起的相關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結構化的,無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餘,並為多種應用服務;數據的存儲獨立於使用它的程序;對資料庫插入新數據,修改和檢索原有數據均能按一種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進行。當某個系統中存在結構上完全分開的若干個資料庫時,則該系統包含一個「資料庫集合」。
定義2
資料庫是依照某種數據模型組織起來並存放二級存儲器中的數據集合。這種數據集合具有如下特點:盡可能不重復,以最優方式為某個特定組織的多種應用服務,其數據結構獨立於使用它的應用程序,對數據的增、刪、改和檢索由統一軟體進行管理和控制。從發展的歷史看,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高級階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統發展起來的。
⑶ 使用AD0.NET開發資料庫應用程序的開發流程,一般流程主要分為哪幾個步驟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
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這些階段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各階段間相互聯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寫出相應的文檔。每個階段都是在上一階段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整個開發工程是有依據、有組織、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
1.規劃
規劃的主要任務就是作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要確定將建立的資料庫應用系統與周邊的關系,要對應用系統定位,其規模的大小、所處的地位、應起的作用均須作全面的分析和論證。
明確應用系統的基本功能,劃分資料庫支持的范圍。分析數據來源、數據採集的方式和范圍,研究數據結構的特點,估算數據量的大小,確立數據處理的基本要求和業務的規范標准。
規劃人力資源調配。對參與研製和以後維護系統運作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提出要求,對最終用戶、操作員的素質作出評估。
擬 定設備配置方案。論證計算機、網路和其他設備在時間、空間兩方面的處理能力,要有足夠的內外存容量,系統的響應速度、網路傳輸和輸入輸出能力應 滿足應用需求並留有餘量。要選擇合適的OS,DBMS和其它軟體。設備配置方案要在使用要求、系統性能、購置成本和維護代價各方面綜合權衡。
對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的成本作出估算。預測系統效益的期望值。
擬定開發進度計劃,還要對現行工作模式如何向新系統過渡作出具體安排。
規劃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詳盡的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內容應包括:系統的定位及其功能、數據資源及數據處理能力、人力資源調配、設備配置方案、開發成本估算、開發進度計劃等。
可行性分析報告和資料庫應用系統規劃書經審定立項後,成為後續開發工作的總綱。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大致可分成三步來完成。
(1) 需求信息的收集, 需求信息的收集一般以機構設置和業務活動為主幹線,從高層中層到低層逐步展開
(2) 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 對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分析整理工作。數據流圖(DFD, data flow diagram)是業務流程及業務中數據聯系的形式描述。圖4.1是一個簡單的DFD 示例。
數據字典(DD, data dictionary)詳細描述系統中的全部數據。
數據字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 數據項:是數據的原子單位。
· 數據組項:由若干數據項組成。
· 數據流:表示某一數據加工過程的輸入/輸出數據。
· 數據存儲:是處理過程中要存取的數據。
· 數據加工過程 數據加工過程的描述包括:數據加工過程名、說明、輸入、輸出、加工處理工作摘要、加工處理頻度、加工處理的數據量、響應時間要求等。
數據流圖既是需求分析的工具,也是需求分析的成果之一。數據字典是進行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主要成果。
(3) 需求信息的評審. 開發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經過評審,確認任務是否全部完成,避免或糾正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和疏漏。聘請項目外的專家參與評審,可保證評審的質量和客觀性。
評審可能導致開發過程回溯,甚至會反復多次。但是,一定要使全部的預期目標都達到才能讓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暫告一個段落.
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寫出一份既切合實際又具有預見的需求說明書,並且附以一整套詳盡的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
3.概念模型設計
概念模型不依賴於具體的計算機系統,他是純粹反映信息需求的概念結構。
建模是在需求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展開,常常要對數據進行抽象處理。常用的數據抽象方法是『聚集』和『概括』。
ER方法是設計概念模型時常用的方法。用設計好的ER圖再附以相應的說明書可作為階段成果
概念模型設計可分三步完成。
(1) 設計局部概念模型
① 確定局部概念模型的范圍
② 定義實體
③ 定義聯系
④ 確定屬性
⑤ 逐一畫出所有的局部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2) 設計全局概念模型
建立全局ER圖的步驟如下:
① 確定公共實體類型
② 合並局部ER圖
③ 消除不一致因素
④ 優化全局ER圖
⑤ 畫出全局ER圖,並附以相應的說明文件。
(3) 概念模型的評審
概念模型的評審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是用戶評審。
第二部分是開發人員評審。
4.邏輯設計
邏輯設計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把概念模型轉換為具體計算機上DBMS所支持的結構數據模型。
邏輯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概念模式、用戶需求、約束條件、選用的DBMS的特性。
邏輯設計的輸出信息包括:DBMS可處理的模式和子模式、應用程序設計指南、物理設計指南。
(1) 設計模式與子模式
關系資料庫的模式設計可分四步完成。
① 建立初始關系模式
② 規范化處理
③ 模式評價
④ 修正模式
經過多次的模式評價和模式修正,確定最終的模式和子模式。
寫出邏輯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2) 編寫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規劃應用程序的架構,設計應用程序的草圖,指定每個應用程序的數據存取功能和數據處理功能梗概,提供程序上的邏輯介面。
編寫出應用程序設計指南。
(3) 編寫物理設計指南。
根據設計好的模式和應用需求,整理出物理設計階段所需的一些重要數據和文檔。例如,資料庫的數據容量、各個關系(文件)的數據容量、應用處理頻率、操作順序、響應速度、各個應用的LRA和TV、程序訪問路徑建議,等等。這些數據和要求將直接用於物理資料庫的設計。
編寫出物理設計指南。
5.物理設計
物理設計是對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配置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
物理設計的輸入要素包括:模式和子模式、物理設計指南、硬體特性、OS和DBMS的約束、運行要求等。
物理設計的輸出信息主要是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其內容包括物理資料庫結構、存儲記錄格式、存儲記錄位置分配及訪問方法等。
物理設計的步驟如下:
(1) 存儲記錄結構
設計綜合分析數據存儲要求和應用需求,設計存儲記錄格式。
(2) 存儲空間分配
存儲空間分配有兩個原則:
①存取頻度高的數據盡量安排在快速、隨機設備上,存取頻度低的數據則安排在速度較慢的設備上。
②相互依賴性強的數據盡量存儲在同一台設備上,且盡量安排在鄰近的存儲空間上。
從提高系統性能方面考慮,應將設計好的存儲記錄作為一個整體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儲區域。盡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順序特點,把不同類型的存儲記錄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
(3) 訪問方法的設計
一個訪問方法包括存儲結構和檢索機構兩部分。存儲結構限定了訪問存儲記錄時可以使用的訪問路徑;檢索機構定義了每個應用實際使用的訪問路徑。
(4) 物理設計的性能評價
① 查詢響應時間
從查詢開始到有結果顯示之間所經歷的時間稱為查詢響應時間。查詢響應時間可進一步細分為服務時間、等待時間和延遲時間。
在物理設計過程中,要對系統的性能進行評價。性能評價包括時間、空間、效率、開銷等各個方面。
⊙ CPU服務時間和I/O服務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應用程序設計。
⊙ CPU隊列等待時間和I/O隊列等待時間的長短受計算機系統作業的影響。
⊙ 設計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的通信延遲時間。
② 存儲空間
存儲空間存放程序和數據。程序包括運行的應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數據包括用戶工作區、DBMS工作區、OS工作區、索引緩沖區、數據緩沖區等。
存儲空間分為主存空間和輔存空間。設計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間,例如可指定緩沖區的分配等。但設計者能夠有效地控制輔存空間。
③ 開銷與效率
設計中還要考慮以下各種開銷,開銷增大,系統效率將下降。
⊙ 事務開銷指從事務開始到事務結束所耗用的時間。更新事務要修改索引、重寫物理塊、進行寫校驗等操作,增加了額外的開銷。更新頻度應列為設計的考慮因素。
⊙ 報告生成開銷指從數據輸入到有結果輸出這段時間。報告生成佔用CPU及I/O的服務時間較長。設計中要進行篩選,除去不必要的報告生成。
⊙ 對資料庫的重組也是一項大的開銷。設計中應考慮數據量和處理頻度這兩個因數,做到避免或盡量減少重組資料庫。
在物理設計階段,設計、評價、修改這個過程可能要反復多次,最終得到較為完善的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
建立資料庫時,DBA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進行資料庫配置。
在資料庫運行時,DBA監察資料庫的各項性能,根據依據物理資料庫結構說明書的准則,及時進行修正和優化操作,保證資料庫系統能夠保持高效率地運行。
6.程序編制及調試
在邏輯資料庫結構確定以後,應用程序設計的編制就可以和物理設計並行地展開
程序模塊代碼通常先在模擬的環境下通過初步調試,然後再進行聯合調試。聯合調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建立資料庫結構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DDL)編寫出資料庫的源模式,經編譯得到目標模式,執行目標模式即可建立實際的資料庫結構。
(2) 調試運行
資料庫結構建立後,裝入試驗數據,使資料庫進入調試運行階段。運行應用程序,測試
(3) 裝入實際的初始數據
在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之前,還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 制定資料庫重新組織的可行方案。
(2) 制定故障恢復規范
(3) 制定系統的安全規范
7.運行和維護
資料庫正式投入運行後,運行維護階段的主要工作是:
(1) 維護資料庫的安全性與完整性。
按照制定的安全規范和故障恢復規范,在系統的安全出現問題時,及時調整授權和更改密碼。及時發現系統運行時出現的錯誤,迅速修改,確保系統正常運行。把資料庫的備份和轉儲作為日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故障,立即使用資料庫的最新備份予以恢復。
(2) 監察系統的性能。
運 用DBMS提供的性能監察與分析工具,不斷地監控著系統的運行情況。當資料庫的存儲空間或響應時間等性能下降時,立即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並 及時採取措施改進。例如,可通修改某些參數、整理碎片、調整存儲結構或重新組織資料庫等方法,使資料庫系統保持高效率地正常運作。
(3) 擴充系統的功能
在維持原有系統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採納用戶的合理意見,對原有系統進行擴充,增加新的功能。
⑷ 數據開發是什麼
資料庫開發是從事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和資料庫應用軟體設計研發的相關工作人員的統稱,他屬於軟體研發工程師,但又有一部分運維工作的內容。他主要從事軟體研發的工作,但同時也要參與資料庫生產環境的問題優化和解決。
資料庫開發工程師與傳統的資料庫管理員(簡稱DBA,也稱為資料庫工程師)是不同的職位。傳統的DBA主要屬於運維職位,而資料庫開發工程師則屬於軟體研發職位。但二者也有部分工作內容重合,比如都要跟進資料庫生產環境出現的故障問題,其中DBA主要負責故障處理,而資料庫開發工程師主要跟進自己開發的系統模塊出現的bug或性能問題[1]。
根據研發的內容不同,資料庫開發工程師可以分為兩大發展方向:資料庫內核研發和資料庫應用軟體研發:
a) 資料庫內核研發:主要負責設計和研發資料庫管理系統,重點關注的是資料庫管理系統內部架構的設計和實現,比如MySQL分支的開發、Oracle 10g新特性開發等;
b) 資料庫應用軟體研發:主要負責設計和研發資料庫管理系統衍生的各種應用軟體產品,重點關注的是資料庫外部應用軟體產品架構的設計和實現,比如分布式資料庫、資料庫中間件等。
⑸ 資料庫在軟體開發中的作用是什麼
(1)數據以「文件」形式可長期保存在外部存儲器的磁碟上。由於計算機的應用轉向信息管理,因此對文件要進行大量的查詢、修改和插入等操作。
(2)數據的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有了區別,程序和數據分離,使數據與程序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但比較簡單。數據的邏輯結構是指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數據結構形式。數據的物理結構是指數據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上的實際存儲結構。程度與數據之間具有「設備獨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與數據打交道,不必關心數據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提供存取方法(讀/寫)。
(3)文件組織已多樣化。有索引文件、鏈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間相互獨立、缺乏聯系。數據之間的聯系需要通過程序去構造。
(4)數據不再屬於某個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復使用,即數據面向應用。但是文件結構的設計仍是基於特定的用途,程序基於特定的物理結構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度與數據結構之間的依賴關系並未根本改變。
(5)用戶的程序與數據可分別存放在外存儲器上,各個應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組數據,實現了以文件為單位的數據共享文件系統。
(6)對數據的操作以記錄為單位。這是由於文件中只存儲數據,不存儲文件記錄的結構描述信息。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詢、插入、刪除、修改等操作,都要用程序來實現。
(7)數據處理方式有批處理,也有聯機實時處理。
⑹ 資料庫的程序應用與開發
首先你的要求很不明確,要實現是什麼功能,有什麼要求都沒有說清楚。
物品只能告訴你大致的做法,如果你要例子的話,我這里有很多的類似的例子。其實你自己花兩天時間看看例子在vc中做一遍,你就會很熟悉這個流程了。
我想你這個是基於vc對話框資料庫系統開發。你首先要建好界面,然後建立對話框,每一個對話框對應一個類。連接資料庫的方法很多。我之前用到的就有ODBC連接。每一張表你建一個類對應對操作。
我能提供給你的就是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樣的應用程序都不是很難,但是很費時間。如果你以後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還是自己認認真真的操作一遍吧。這樣對你未來的發展也好啊
⑺ 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要經過那些步驟
資料庫應用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軟體工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規劃。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設計。
4.
邏輯設計。
5.物理設計。
6.程序編制及調試。
7.運行及維護。
詳細參照:
http://tech.ccidnet.com/art/11217/20070919/1217275_1.html
---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數據開發是什麼
就是用工具實現大數據分析後所需要得出的結果。簡單理解,大數據開發就是製造軟體的,只是與大數據相關而已,通常用到的就是與大數據相關的開發工具、環境等等。大數據分析:簡略來說就是從天量的數據中通過演算法搜索找出隱藏在其中的信息數據的過程,然後對收集來的大量的信息數據進行詳細研究和概括,推斷其趨勢或者結果,以便於做出判斷及採取適當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