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平衡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
一、對互聯網金融功能和風險特徵的基本判斷 盡管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可以創造價值,但研究討論中有三點需要把握。 第一,互聯網金融並沒有改變金融的功能和本質。P2P、余額寶等創新的是業務技術、交易渠道和方式,但其功能仍然主要是資金融通、發現價格、支付清算等,並未超越現有金融體系的范疇。就此而言,互聯網金融可能並不會像有些人預言的那樣徹底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其發展只是又一次充分印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頓的「金融功能論」: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為穩定。 第二,互聯網與金融之間並非沒有沖突。互聯網強調便捷、強調快,金融業強調規范;互聯網強調創新,金融業強調穩健。互聯網金融畢竟是在開展金融活動,其運營管理不能沒有風險管控這樣的金融基因。 第三,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成長具有不確定性,應當避免過度樂觀的預期。有不少意見就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新意,甚至是一個偽命題,只不過是傳統金融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延伸,與電報、電話、計算機在金融業的應用相比,並沒有革命性變化。 互聯網金融能否可持續發展,進而沿著什麼樣的路徑、以多快的方式影響或改變現有的金融體系,還需要邊走邊看。1975年,美國《商業周刊》基於當時美國電子支付的蓬勃發展就曾經預言,電子支付方式「不久將改變貨幣的定義」,並將在數年後顛覆貨幣本身。但38年後的今天,我們並沒有觀察到貨幣定義和屬性的巨大變化。也許等十年、二十年以後,我們才能真正判斷互聯網金融究竟是個可持續的業務模式還是一個曇花一現的概念;互聯網金融究竟是個有自生能力的新興業態還是必須依附傳統金融才能生存;抑或是二者最終相互融合,實現了基因重組。 從風險角度看,互聯網金融參與者眾多,帶有明顯的公眾性,很容易觸及法律紅線,甚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盡管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鏈上的部分業態和部分環節受到了監管(如第三方支付),但從整體上看,還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一方面是由於P2P等業務具有民商法的合法性基礎,公法未必適合或沒有必要介入;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業務同時混集了多種業務屬性,難以清晰界定其監管歸屬。如何一方面呵護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普惠精神,另一方面有效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秩序,是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選擇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國際經驗 一是各國普遍重視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強化法律規范,強調行業自律。各國都強調,互聯網金融平台必須嚴格遵守已有的各類法律法規,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信息保密法、消費信貸法、第三方支付法規等。這是金融交易運行的最重要制度基礎。 二是各國針對本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不同情況,採取了強度不等的外部監管措施。澳大利亞、英國等大多數國家採取輕監管方式,對互聯網金融的硬性監管要求少,佔用的監管資源也相對有限。而美國證監會面對金融危機中公眾對監管不作為的指責,認定Prosper出售的憑證屬於證券,須接受其監管。 三是監管手段主要是注冊登記和強制性信息披露,以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權益保護為重心。 四是涉及誰的監管職責就由相應的監管機構負責,往往沒有統一的主監管機構。美國第一網路銀行(SFNB)、貝寶支付(Paypal)等就曾分別由銀行和證券監管機構負責監管。 五是少數國家開始嘗試評估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框架,探討未來監管方向。如2011年7月,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府責任辦公室就P2P借貸的發展和不同監管體系的優缺點進行了評估,強調持續一致的消費者和投資者保護、靈活性、有效性等。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 對於互聯網金融這個「新事物」,金融監管總體上應當體現開放性、包容性、適應性,同時堅持鼓勵和規范並重、培育和防險並舉,維護良好的競爭秩序、促進公平競爭,構建包括市場自律、司法干預和外部監管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安全網,維護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秉承這樣的理念,本文初步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12個原則,試圖為今後該領域的討論提供一個基礎和出發點。這些原則也大體構成了金融創新監管的一個概念性框架。 原則1:互聯網金融監管應體現適當的風險容忍度 對於互聯網金融這樣一類新出現的金融業態,需要留有一定的試錯空間,過早的、過嚴的監管會抑制創新。美國經濟學家斯萊弗認為,任何制度安排都需要在「無序」和「專制」兩種社會成本之間權衡。如果P2P和眾籌的業務模式能堅持單筆金額小、人數少,就應該用私人秩序和司法來規范。P2P等無區域性、系統性影響地自然退出,是市場的一種自我淘汰機制,對整個互聯網金融的長期有序發展未必是壞事。另一方面,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可以在摸索中尋找道路,但不能犯致命性錯誤,整體風險須在可控范圍內。因此,監管的良好目標應是:既避免過度監管,又防範重大風險。 原則2:實行動態比例監管 金融監管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需要進一步釐清。從松到嚴,金融監管可以分為市場自律、注冊、監督、審慎監管四個層次。除此之外,法律本身也具有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監督約束作用,可以視為一種廣義的監管。違反法律的,可由司法機關負責處理。典型的例子是,香港小貸機構的監管就是由警務處負責。 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定期評估不同互聯網金融平台和產品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程度和風險水平,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監管的范圍、方式和強度,實行分類監管。對於影響小、風險低的,可以採取市場自律、注冊等監管方式;對於影響大、風險高的,則必須納入監管范圍,直至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從而構建靈活的(而不是僵化的)、富有針對性的與有效性的(而不是籠統與無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評估應定期進行,監管方式需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 原則3:原則性監管與規則性監管相結合 在原則性監管模式下,監管當局對監管對象以引導為主,關注最終監管目標能否實現,一般不對監管對象做過多過細要求,較少介入或干預具體業務。而在規則性監管模式下,監管當局主要依據成文法規定,對金融企業各項業務內容和程序做出詳細規定,強制每個機構嚴格執行,屬於過程式控制制式監管。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監管必須在明確監管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原則」先行。監管原則應充分體現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的特點,給業界提供必要的創新空間,同時指導和約束運營者承擔對消費者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在梳理互聯網金融主要風險點的基礎上,對互聯網金融中風險高發的業態和交易制定監管規則,事先予以規范。原則性監管與規則性監管的結合,有助於在維護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活力與做好風險控制之間實現良好平衡,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原則4:防止監管套利,注重監管的一致性 監管套利是指金融機構利用監管標準的差異或模糊地帶,選擇按照相對寬松的標准展業,以此降低監管成本、獲取超額收益。互聯網金融提供的支付、放貸等服務與傳統金融業相仿,如果二者執行不同的監管標准,將易於引起不公平競爭。事實上已經有持牌金融機構提出:為什麼同樣都提供支付服務或者從事貸款業務,受到的監管卻不一樣?為確保監管有效性,維護公平競爭,在設計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規則時,應確保兩個「一致性」:一是不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的持牌金融機構,只要其從事的金融業務相同,原則上就應該受到同樣的監管;二是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線上、線下業務的監管應當具有一致性。 原則5:關注和防範系統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於系統性風險的影響具有雙重性,這應當是金融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一方面,通過增加金融服務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進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助於降低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也可能會放大系統性風險。互聯網金融准入門檻低,可能會使非金融機構短時間內大量介入金融業務,降低金融機構的特許權價值,增加金融機構冒險經營的動機。互聯網金融的信息科技風險突出,其獨有的快速處理功能,在快捷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也加快了相關風險積聚的速度,極易形成系統性風險。此外某些業務模式存在流動性風險隱患。例如,互聯網直銷基金1周7天、一天24小時都可以交易,但貨幣市場基金有固定交易時間,第三方支付機構需要承擔隔夜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這類「小概率、大損失」的黑天鵝事件對於此類模式的成敗有重要影響。金融監管機構對此應當保持高度警惕,及時化解和干預。 原則6:全范圍的數據監測與分析 及時獲得足夠的信息尤其是數據信息是理解互聯網金融風險全貌的基礎和關鍵,是避免監管漏洞,防止出現監管「黑洞」的重要手段。客觀上,大數據為實施全范圍的數據監測與分析,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識別、監測、計量和控制提供了手段。為此,監管機構需要基於行業良好實踐,提出數據監測、分析的指標定義、統計范圍、頻率等技術標准。如對P2P平台設計經營性指標和風險性指標的定期與實時報送和分析機制。在數據監測、分析機制的建設過程中,應注意保持足夠的靈活性,在定期評估的基礎上持續完善,以及時捕獲新風險。 原則7: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行為 在精心呵護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精神和普惠性的同時,必須及時懲治各類金融違法犯罪行為。互聯網金融發展良莠不齊,少數互聯網企業運營中基本沒有建立數據的採集和分析體系,而是披著互聯網的外衣不持牌地做傳統金融,有些平台甚至挑戰了法律底線。如一部分P2P脫離了平台的居間功能,先以平台名義獲取資金再進行資金支配甚至挪作他用,投資人與借款人並不直接接觸,這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P2P貸款的范疇。為此,必須不斷跟蹤研究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演變,劃清各種商業模式與違法犯罪行為的界限,依法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行為,推動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 在打擊金融犯罪的同時,也應當考慮與時俱進地修改部分法律條款,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例如,美國《創業企業融資法》就是通過修訂法條,將需要向SEC注冊並公開披露財務信息的公司股東人數從499人提高到2000人,鼓勵小企業通過眾籌融資。 原則8: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市場約束 信息披露是指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其經營信息、財務信息、風險信息、管理信息等告知客戶、股東等。准確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一是有助於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和單家企業的運營管理透明度,從而讓市場參與者對互聯網金融業務及其內在風險進行有效評估,發揮好市場的外部監督作用。二是有助於增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任度,奠定互聯網金融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三是有助於避免監管機構因信息缺失、無從了解行業經營和風險狀況,而出台過嚴的監管措施,抑制互聯網金融發展。加強信息披露的落腳點是以行業自律為依託,建立互聯網金融各細分行業的數據統計分析系統,並就信息披露的指標定義、內容、頻率、范圍等達成共識。當前,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透明度的抓手是實現財務數據和風險信息的公開透明。 原則9:互聯網金融企業與金融監管機構之間應保持良好、順暢、有建設性的溝通 互聯網金融企業與金融監管機構之間良好、順暢、有建設性的溝通,是增進相互理解、消除誤會、達成共識的重要途徑。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應主動與監管機構溝通,努力使雙方就業務模式、產品特性、風險識別等行業發展中難題達成理解。特別是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拿不準的環節,更要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力求避免法律風險。在此過程中,推進行業規則逐步健全。另一方面,建設性的溝通機制有助於推動監管當局按照激勵相容的原則設計監管規則,充分體認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運營和內部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促進監管要求與行業內部風險控制要求的一致性,降低合規成本。 原則10:加強消費者教育和消費者保護 強化消費者保護是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許多國家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點。要引導消費者釐清互聯網金融業務與傳統金融業務的區別,促進公眾了解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性質,提升風險意識。在此基礎上,切實維護放貸人、借款人、支付人、投資人等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前重點是加強客戶信息保密,維護消費者信息安全,依法加大對侵害消費者各類權益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力度。例如,針對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面臨的交易欺詐、資金被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應針對性地加強風險提示,及時採取強制性監管措施。 原則11:強化行業自律 相比於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的優勢在於:作用范圍和空間更大、效果更明顯、自覺性更強。今後一段時期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程度、行業發展的有序或無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監管的態度和強度,從而也影響著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的發展。為此,行業領頭的企業必須發揮主動性,盡快帶頭制定自律標准,建立行業內部自我約束機制,不應一味等待政府的強制性干預。近期陸續成立的互聯網金融協會應當在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方面,盡快發揮影響力。特別是要在全行業樹立合法合規經營意識,強化整個行業對各類風險的管控能力,包括客戶資金和信息安全風險、IT風險、洗錢風險、流動性及兌付風險、法律風險,等等。 原則12:加強監管協調 互聯網金融橫跨多個行業和市場,交易方式廣泛、參與者眾多,有效控制風險的傳染和擴散,離不開有效的監管協調。一是可以通過已有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跨部門的互聯網金融運營、風險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溝通和協調監管立場。二是以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犯罪為重點,加強司法部門與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三是以維護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為目標,加強金融監管部門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四、積極探索新金融監管範式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各條原則各有側重,不同原則之間並非完全一致,這些原則的同時實現並不容易。事實上,互聯網金融監管中的挑戰,亦是全球監管者在金融創新領域中面臨的永恆難題:如何在改善金融效率和維護金融穩定之間恰當地平衡? 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然表明,只注重效率不注重穩定、「最少的監管就是最好的監管」等理念是行不通的。單純追求穩健而過度抑制創新,也遠非良好的監管選擇。一個現實問題是,金融監管的格局是基於已有的金融業務並遵從法律規定確立的。在這樣的框架下,當新的金融業態出現後,難以找到或客觀上並不存在明確的主監管機構,這常常使得只有當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後,相關監管問題才可能會被嚴肅地提上議事日程。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業態,為探索金融創新的有效監管模式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應當立足我國金融發展實際,把互聯網金融作為踐行良好金融創新監管理念的試驗田,積極探索未來新金融監管的範式。
② 互聯網是如何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
①充分尊重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引導互聯網與其他各種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
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培養更多人才資源和創新科技資源;
③加大財政對互聯網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有市場前景的科技等支持,發揮財政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
④順應經濟全球化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
③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行業有哪些影響
1、開辟了金融新渠道。無論是在資金的支付渠道還是信貸渠道方面,互聯網金融都對傳統金融行業進行了有力的補充。
2、提高了金融產業信息化水平。大量的金融數據,不僅為風險徵信評估提供了依據,也為金融機構建立個人信用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
3、推動金融行業創新和變革。信息的傳播方面,其成本都變得更低,這樣非常利於緩解金融機構與個人之間的金融信息不對稱。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2-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④ 如何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目前,金融業進入了去杠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階段。而金融改革劍之所指,就是力圖減少金融資源內部循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2017年,銀行業針對空轉套利等問題加強整改、嚴肅追責,禁止杠桿多、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行為,主動壓縮同業業務。銀行表外資產擴張放緩,資金空轉現象減少,企業融資鏈條縮短,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融資壓力。與此同時,5家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實體經濟進一步提供有效支持。一些關鍵性指標正在發生積極轉變:貸款結構優化,新增貸款更多投向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
⑤ 互聯網金融怎麼彌補農村信息短板
一、互聯網金融給農村經濟帶來哪些好處?
互聯網金融開辟出農村經濟發展「紅海」
雲南省建水縣委組織部 江宇:互聯網這一科技革命給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然而,在廣大的農村,互聯網對農業生產、技術交流、產品推廣等方面的應用相對較少,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掣肘。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的發展潛力巨大,中央高瞻遠矚提出的「互聯網+」戰略,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釋放出利好信號,必將在堅持「服務農村、面向農村」的原則下,充分考慮互聯網的普遍性與農村發展的特殊性,讓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發展進行深度融合,開辟出農村發展的「紅海」。未來,將互聯網的福利帶給農村,讓互聯網的優勢造福農民,讓農民真正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握得住的機遇和項目,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將不可估量。
互聯網金融優化農村資源配置
新洲區委組織部 劉均偉:長期以來,無論是自然資源、金融資源還是勞動力資源,大都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農村發展要素被虹吸到城鎮中,擴大城鄉發展差距。互聯網包括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發展將逐步改變這一態勢。例如電子商務極大地拓展了農村創新創業空間,正吸引大量人才回歸農村;互聯網金融將有效吸引資金從城鎮流入農村;利用互聯網營銷的鄉村旅遊,將大量的城鎮居民消費從城市轉向農村。
徐崧嵐:互聯網金融具有門檻低、效率高等多重優勢。其靈活多樣、范圍廣、跨度大的服務方式可以貫穿農業生產和資金流動的各個環節:從前期啟動到中期種植養植,再到後期收獲出售;從人力僱傭到機械租用到物流運輸;從投入資金到資金周轉到獲得利潤。互聯網金融的這些優點可以提高金融配置的效率,增加金融與農村實際的契合度,有效緩解農村地區金融供需矛盾;同時網上支付、移動支付、信用支付等支付方式可以解決農村實體金融網點缺乏的困境,解決農戶資金安全問題,方便農產品交易與資金流動。
楊銀萍:互聯網金融能打破農村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促進社會資源向農村的雙向流入。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而信息閉塞一直是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農村互聯網覆蓋率的逐年升高,互聯網金融將成為農村共享社會資源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拓展了農村市場,特別是電子商務的興起,將農村資源置於一個開放的平台,極大的拓展了農村資源的銷路,有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吸收社會資源參與農村建設,極大的滿足了農村發展的需求,也開發了農村發展潛力,更好的助力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互聯網金融補齊農村人才短板
楊銀萍:互聯網金融拓展了農村創新、創業空間,能吸引人才回歸農村參與農村建設,補齊人才短板。如今互聯網金融在城市逐漸飽和,而在農村還處於起步階段,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這對擁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才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吸引力。「互聯網」元素加入農村經濟轉型發展,不僅可以吸引人才回歸農村參與農村建設,補齊農村人才短板,而且隨著國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青年人才的創新力很容易被激活,廣大農村也成為了孕育人才的搖籃。
互聯網金融創新農村經濟發展理念
銅廠鄉黨委 孔德柱:互聯網金融有利於創新理念,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升級。互聯網金融讓廣大的老百姓看到了網路帶來的變化和提供了發展機會,收獲到祖輩從未有過的,由信息化帶來的全新感悟,堅定了他們發展農村經濟的意志和信心,創新了信息時代農民新的市場觀、消費觀、價值觀和發展觀。互聯網金融給老百姓帶來發展理念和素質的轉變,堪稱是農村經濟社會的「轉基因工程」,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高潮,對農村經濟轉型影響深遠。
互聯網金融彌補農民信用貸款額度低缺陷
楊銀萍:互聯網金融彌補了農民信用貸款額度低的缺陷,能有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融資難的問題。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充分的資金流動做支撐,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平台的產生,能夠為農民提供貸款途徑,有效彌補資金缺口。加之依託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等手段具有高效、低成本、簡單易用的特點,在農村的落地,能夠有效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成為彌補金融基礎設施不足、替代傳統網點式物理服務空間的重要方式,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需求。
二、農村互聯網金融有哪些風險需防控?
雲南省建水縣人社局 瞿毅:農村居民普遍缺乏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和實踐,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商良莠不齊,容易誘發前者惡意騙貸、後者捲款跑路等行為發生。為此,國家應盡快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准入門檻和行業規范;金融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傳統優勢,將信用信息充分共享;地方政府應加強監管,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網路安全部門應加強技術支持,確保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只有主動擁抱農村互聯網金融的來臨,加大風險防控力度,才能讓互聯網金融給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帶來金融業態的新變化。
封蕾:正反兩面存在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主要方面決定方向,要讓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經濟改革中發揮優勢,就是要讓發展過程的優勢占據主要位置,這樣人人民才能受益。這其中,需要每名領導幹部全身心的投入,也需要技術層面的鼎力支持,畢竟,互聯網金融是集信息化、快捷化、金融化為一體的平台,要真正在改革中發揮作用,就必須自身「打鐵夠硬」。
楊鵾鵬:互聯網金融在農村轉型中的優勢,在於「產銷」一條線上的靈活性、快捷性,特別是在勞動力輸出量大的村莊,這樣的優勢就越發明顯,信息技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機動靈活性強的特點,讓以往「守」出來的生意,變成「做」出來的市場,勞動力在固定點上的松綁,也讓很多農村產業發展更有活力和生機。
然而,互聯網金融的一些不穩定性以及一些操作的不可逆,則是將互聯網金融與農村經濟轉型糅合起來的一些關鍵節點。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讓群眾們體驗互聯網時代金融快捷化的優越,同時也要教會他們規避風險,處理後續問題的方法。
重慶市潼南區古溪鎮人民政府 彭小曼:互聯網金融在基層經濟組織中如火如荼地推進之時,互聯網金融在農村推進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一是在農村互聯網企業的資質規范問題。由於農村互聯網企業在近幾年異軍突起,農村互聯網企業的法人的能力素質參差不齊,對於企業資質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對於從農村「走出去」的農產品的規范性也並不了解。因此,政府應加強規范企業資質的同時,重視企業產品的質量監督,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打下良好的「信用」根基;二是農村互聯網金融「人才斷層」效應明顯。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紮根,互聯網技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可或缺,盡管在現代農村已經成長了一批會電腦、懂電商的青年人,但懂金融、會經營的專業性人才匱乏。因此,應重視人才在農村互聯網金融中所發揮的帶動效應,在培養本土青年成長為懂理論、能經營、會致富的復合型人才的同時,發揮政策帶動效應,引導有實踐經驗的電商從業者返鄉創業,鼓勵電商職業經理人「到農村去」也不失為帶動當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良策;三是與農村互聯網金融配套的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根網線、一台電腦」是我們農村互聯網業務開展的必備工具,但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和「高費用、低網速」的詬病也影響了互聯網業務的開展,此外,與網速速率低的同時,公路運輸條件落後也降低了物流運輸效率,因此改善農村互聯網金融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是當務之急,促進寬頻網路提速降費,持續提高農村寬頻普及率的同時,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成為農村互聯網金融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
三、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仍需多方努力
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要築牢三個支撐
李坤良:築牢人才支撐。互聯網時代,不懂網路就相當於「文盲」,要讓互聯網金融助力基層經濟發展,第一個要素就是「人才」。要整合運用基層現有資源,發揮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新農村指導員、黨員代表、「明白人、帶頭人」、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等優勢,注重培養農村電商帶頭人,以點帶面,以典型影響片面,帶領更多農村群眾參與「互聯網+農村」創業,增強農村使用互聯網創業的新生力量,讓家家戶戶在生產生活中都能「觸網」。
築牢產業支撐。以發展「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為契機,通過採取示範帶動、品牌推動、營銷聯動等產業發展措施和統一規劃、連片種植等管理辦法,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培育和扶持農村物流中介組織進村入戶建設物流網路,實現「網貨下鄉,農貨上網」,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採取「代辦、代發、代取、代送」等快遞方式,破解物流產業「只在城市,不在農村」的問題,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物流條件。
築牢技術支撐。以基層黨組織活動為載體,依託「三會一課」、遠程教育,宣傳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經驗和做法,組織廣大黨員群眾參與電子商務實用技能培訓,提供「互聯網+農產品」創業開店指導,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築牢技術支撐。
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需有制度保障
邱玲玲:加快農村互聯網 金融發展,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有平台保障,搭建好的平台方能制勝銷售環節。各級政府要積極為農業與電商之間搭建平台, 各種農業相關的「特色」產品才能全部得到很好的展示,方能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在銷售環節取得制 勝的希望。
其次要有物流保障,暢通各地物流方能制勝用戶體驗環節。事實上,農村的物流體系非常不完善,通常物流公司最後一個站點就是該市或者縣城中心,往往到達不了小小偏僻的農村。因此會讓用戶在體驗初期得不到滿意,這將直接損失掉一批潛在用戶。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所以解決農村物流問題的確刻不容緩。同樣,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辦法。例如,可以通過和小賣部,營業廳,建立代收站點服務的方式,來打通貨物到農村與農產品到城市之間的物流問題。
最後要有監管保障,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互聯網+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但也必須看到,我國金融市場存在市場准入門檻過高,金融監管缺位的問題,互聯網金融還沒有建立起清晰、統一的監管規則。因此未來要鼓勵創新、競爭和發展,規范市場秩序,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農村互聯網金融「起飛」 還需多方「助推」
何浩民:隨著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但作為新興領域,特別是對農村地區來說,面對如此「高大上」的金融模式,如何藉助互聯網金融的「翅膀」起飛,可不是一件「說干就干」的事,還需完善配套措施,給予多方面支持,為「草根金融」向「潮流金融」轉變加把力。
技術下鄉關鍵要人才下鄉。目前農村互聯網已得到廣泛覆蓋,在「硬體」建設方面可以說是「萬事俱備」。農戶家中雖然可以上網了,會上網的農民也不在少數,但真正懂互聯網金融的人少之又少,農村知識技能培訓的需求非常強烈。可見,配備完善相應技術管理人才,傳授和指導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勢在必行。
穩固發展重點要防範風險。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捲款跑路等風險問題,加上新興領域的法律制度建設尚不完善,互聯網已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廣大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思想比較單純,防範意識差,要保障農戶經濟安全,維護農戶合法權益,還必須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加強指導教育,提高農戶辨別能力。
實惠於民必須要完善服務。互聯網金融模的一大特點就是可與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服務更直接,客戶更廣泛。但由於很多農村銀行服務點少,ATM、金融分支、借貸業務點等難覓蹤跡,許多農民辦理業務還要往縣城跑,可以說在起跑線上就「慢半拍」、落後一截。要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應該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進一步完善服務點,或是開展「業務下鄉」、「入戶辦理」等,真正發揮互聯網金融方便快捷的優勢。
⑥ 投資銀行是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
配置效率改進措施
第一,大力發展中國債券市場,深入推進股票市場上市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轉變社會融資方式。社會融資方式藉以減輕對銀行信貸方式的過度依賴,既能形成銀行體系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外在壓力,又能紓解銀行體系改革的內在風險。
第二,貨幣當局應改變以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控制信貸規模等數量調控手段為主的貨幣政策思路,逐漸過渡為以利率價格手段為主,流動性延續寬鬆手段為輔的策略。流動性延續適當的寬松,可以提供金融資源供給避免傷害到實體產業正常性貸款需求,與利率價格上調合力形成對金融資源需求的有效調控。
第三,政府主動適時調整國家產業政策與財政投資進度,控制好國內基礎設施等固定投資的過快增長,從而避免信貸配給手段下造成對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變相「擠出效應」。
據審計署去年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174.91億元,其中銀行貸款為84679.99億元,佔比79.01%;已支出的債務資金中用於市政建設、交通運輸、土地收儲整理、科教文衛及保障性住房、農林水利建設等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的支出佔86.54%。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去年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企業投資佔比為35.60%。
⑦ 如何面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帶來沖擊及擬採取的應對措施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無疑對傳統銀行業尤其是大銀行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小銀行的發展提供機會,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有:
1、調整戰略,積極革新;
2、拓展互聯網業務,實現服務升級;
3、以數據、信息為根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通過資料庫和網路信用體系,使得信息快速傳遞,交易成本大幅減少,資源配置效率極大提高;
4、明確市場定位,強化專業化、差異化競爭優勢隨著金融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更多網路金融企業發展起來爭奪現有市場,傳統銀行業更要重新定義或鞏固自身市場定位和業務拓展方向,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注重某一業務的擴展和深化,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6-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⑧ 互聯網金融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了嗎原因
當然,互聯網加快了信息的傳播,而金融市場中的高效運作離不開各種價格、利率的信息,因此互聯網大大提高了資金融通的效率。
⑨ 金融如何實現資源配置
金融資源配置是指金融資源通過何種方式從資金供給者配置給資金需求者。
資源配置是金融活動的最終目標,互聯網金融的資源配置效率是其存在的基礎。在互聯網金融中,金融產品與實體經濟結合緊密,交易可能性邊界得到極大拓展,不再需要通過銀行、證券公司或交易所等傳統金融中介和市場進行資金供求的期限和數量匹配,而可以由交易雙方自行解決。
資源配置是金融活動的最終目標,互聯網金融的資源配置效率是其存在的基礎。在互聯網金融中,金融產品與實體經濟結合緊支柱都具有相關特徵)。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9-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⑩ 網路借貸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把握貸款投放力度、加強貸款管理。
1、把握貸款投放力度。緊緊圍繞宏觀政策目標,在積極支持風險小、附加值高、回報相對較好的網路借貸用戶的同時,努力壓降單戶超比例貸款,全力壓縮劣質企業網路貸款的佔用,有效提高網路借貸的資源配置效率。
2、加強貸款管理。強化對授權授信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大對網路借貸資金流向的監控,防止資金被挪用,加強對借貸客戶抵押物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