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庫設計的四個階段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結構設計:主要採用E-R模型進行設計,包括畫E-R圖
3、邏輯結構設計:通過將E-R圖轉換成表,實現從E-R模型到關系模型的轉換
4、資料庫物理設計:主要是為所設計的資料庫選擇合適的存儲結構和存取路徑
5、資料庫的實施:包括編程、測試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運行與資料庫的日常維護
主要特點:
⑴ 實現數據共享
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介面使用資料庫,並提供數據共享。
⑵ 減少數據的冗餘度
同文件系統相比,由於資料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餘,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
⑶ 數據的獨立性
數據的獨立性包括邏輯獨立性(資料庫中資料庫的邏輯結構和應用程序相互獨立)和物理獨立性(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
⑷ 數據實現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資料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並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
B. 求ACCESS關於文件管理的資料庫
如果你是一份文件有不同的版本,可以用ACCESS最原始的登記,用一級對多級,因為我自己就是文控,我就用這個方法登記的
C. .資料庫設計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任務是什麼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資料庫物理設計、資料庫的實施、資料庫運行與維護六個階段:
各階段的任務如下: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拓展資料:
資料庫設計(Database Design)是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使之能夠有效地存儲數據,滿足各種用戶的應用需求(信息要求和處理要求)。在資料庫領域內,常常把使用資料庫的各類系統統稱為資料庫應用系統。
資料庫設計是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的技術,是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中的核心技術。由於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復雜性,為了支持相關程序運行,資料庫設計就變得異常復雜,因此最佳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種"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也就是規劃和結構化資料庫中的數據對象以及這些數據對象之間關系的過程。
D. 系統資料庫和模型庫設計
(一)系統資料庫類型
資料庫是整個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的基礎,是系統開發設計要考慮的重中之重。在數據形式上,系統資料庫包括兩大塊:一是空間資料庫,二是屬性資料庫。目前的空間數據技術已從以MapInfo為代表的混合型資料庫(空間資料庫+關系型資料庫)發展到以ArcInfo的Coverage為代表的拓展型資料庫。鑒於農用地分等屬性數據量龐大,為減少數據冗餘,提高數據檢索的速度,本研究採用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分開管理的模式,依據關鍵欄位進行綁定,進行科學索引,從而實現空間數據和屬性動態鏈接和高效整合。
1.空間資料庫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空間資料庫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現狀圖層:全省13個省轄市以1996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經變更調繪形成以2000年為基準年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以現行的土地分類標准按八大類分類進行信息提取並分層存儲,系統分別存儲為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設用地等圖層。
(2)全省土壤類型圖層:以土屬為分類單位,比例尺為1:20萬。
(3)1996年和2000年全省行政區劃圖層:在行政區劃中精確到鄉鎮級別,分別提取存儲了市名圖層、縣(區)名圖層、鄉(鎮)名圖層、全省行政界線圖層、市級行政界線圖層、縣(區)級行政界線圖層、鄉(鎮)級行政界線圖層。
(4)評價單元圖層:通過GIS空間疊加功能,利用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和土壤類型圖疊加產生的評價單元圖層,建立分等評價單元資料庫。
2.屬性資料庫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屬性資料庫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土壤屬性數據:以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為基礎,結合全省土壤監測樣點數據,建立土壤質量狀況資料庫,最小單位為土種,包括pH值、有機質含量、表層土壤質地、耕層厚度、障礙層深度、水土侵蝕程度、鹽漬化程度數據。
(2)農田水利環境數據:建立了1996~2000年間各鄉鎮農田水利環境基礎資料庫,包括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數據。
(3)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建立了全省13個省轄市的以1996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經變更調繪形成的以2000年為基準年的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區分耕地中的詳細用地類型差異,標示水田、旱地、荒草地等納入本次評價范圍的用地內容。
(4)全省地形地貌資料庫。
(5)農業區劃數據:輸入了江蘇省農業區劃數據,把江蘇全省劃分為6大區劃,以鄉鎮為最小級別,建立全省鄉鎮的區劃歸屬資料庫。
(6)農業耕作制度數據:建立了全省各市、縣、鄉鎮的農業耕作制度資料庫,包括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麥的播種空間分布狀況資料庫。
(7)光溫生產潛力數據:建立了全省各市、縣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麥的光溫生產潛力和氣候生產潛力資料庫。
(8)農業投入-產出數據:全省13個省轄市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1996~2000年農業生產投入-產出資料庫。
(9)作物產量數據:全省13個省轄市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1996~2000年的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麥的產量資料庫。
(10)土地利用詳查分類面積數據:全省13個省轄市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2000年土地利用詳查分類面積資料庫。
從數據格式上分,資料庫又可分為:①圖件資料庫:指空間數據以及綁定在空間數據上的相關屬性數據,本次江蘇省農用地分等建立了以分等單元為記錄的屬性資料庫,並通過關鍵欄位與空間數據關聯;②分類統計資料庫:包括全省13個省轄市以鄉鎮為單位的1996~2000年指定作物產量統計數據和全省13個省轄市以鄉鎮為單位的2000年土地利用詳查分類面積統計數據。
(二)系統資料庫管理模式
為減少數據存儲冗餘,同時提高索引速度,江蘇省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數據文件採用普遍的目錄樹形式進行管理,按省-市-縣行政體系分別存儲相關數據。全省建立13個省轄市分目錄,分目錄下按照各自所含的縣(區)建立子目錄。根據目前行政管理體系現狀,基礎資料大多來源於縣級行政單位,因此採用縣(區)為基本行政單位較為合理,在保證資料來源的同時,也利於資料的分類歸檔存儲。其相對應的空間圖件數據也按精度要求分割到縣級行政單位,既能減少系統調用數據的吞吐量,同時也滿足了系統的精度需求。空間數據、屬性數據、文本數據按照各自所屬的行政級別歸類存儲,同時設立數據文件管理器進行目錄文件的索引管理,見圖3-86。
圖3-86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數據文件管理模式圖
(三)系統資料庫結構
資料庫的結構設計決定了數據之間的調用及介面關系,清晰的邏輯調用關系和統一的數據介面格式有利於數據的組織、管理、調用。
1.空間資料庫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空間資料庫以矢量圖件的形式存在,以分圖層的方式管理,包括了全省行政界線、土壤類型、按八大類分別提取的土地利用現狀、分等單元等圖層。其中,分等單元圖層作為農用地分等的基礎,考慮到圖層本身信息量大,可能影響到系統運行效率,因此所在圖層的屬性表中只保留了ID欄位,通過ID欄位與外部屬性庫綁定,實現分等單元與外部屬性庫一一對應關系。ID欄位是本圖層的特徵代碼,表徵了單元的唯一性,能體現出單元的圖上位置和行政歸屬。《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1999)為本研究分等單元代碼的編碼依據;本研究有1996年和2000年兩套行政區劃工作底圖,為此分等單元特徵代碼共設14位,依次為江蘇省代碼(2位)-市代碼(2位)-2000年縣或區代碼(2位)-2000年鄉鎮代碼(2位)-1996年縣或區代碼(2位)-1996年鄉鎮代碼(2位)-分等單元號(2位)。其中,省、市、縣(區)的行政代碼按國家統一代碼,鄉鎮級代碼在縣(區)范圍內根據劃分分等單元的需要依次編碼;分等單元編號的原則是不破鄉鎮界,即單元號是在同一鄉鎮內部自行編碼。示例:32011501210101,指1996年江蘇(32)南京(01)市江寧縣(21)由於2000年行政調整變更為南京(01)的江寧區(15)。按行政體系分級編碼的優點是有利於空間查詢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工作需求按行政級別分類匯總統計數據。
2.屬性資料庫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採用關系型資料庫來存儲數據,優點是結構清晰明了,數據的更新維護方便,通過索引能優化資料庫,建立快速的查詢瀏覽(表3-26~表3-30)。
表3-26 行政代碼數據結構表
表3-27 土壤屬性數據結構表
表3-28 農田水利設施數據結構表
表3.29 指定農作物投入-產出數據結構表
表3-30 農業耕作制度及農業區劃表
(四)系統模型庫
系統以《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中的相關技術方法和計算模型為基礎,在模型庫中預先內置了分等計算模型。模型庫是動態,它允許專家根據情況動態調整計算模型形式及其參數。系統主要模型的數學計算公式如下:
(1)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值(Clij)計算公式見式(3-11)。
(2)樣點土地利用系數計算公式: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Klj´——樣點的第j種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數;
Yj——樣點的第j種指定作物實際單產;
Yj,max——第j種指定作物最大標准糧單產。
(3)等值區土地利用系數計算公式: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Klj——等值區內第j種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數;
Klj´——參與計算的同一等值區內合格樣點第j種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數;
n——排除異常數據後參與計算的樣點的個數。
(4)樣點土地經濟系數計算公式: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Kcj′——樣點的第j種指定作物土地經濟系數;
Yj——樣點第j種指定作物實際單產;
Cj——樣點第j種指定作物實際成本;
Aj——第j種指定作物最高「產量-成本」指數。
(5)等值區土地經濟系數計算公式: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Kcj——等值區內土地經濟系數;
Kcj´——參與計算的同一等值區內合格樣點第j種指定作物土地經濟系數;
n——排除異常數據後參與計算的樣點的個數。
(6)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Ri)計算公式見式(3-12)和式(3-13)。
(7)農用地利用等指數(Yi)計算公式見式(3-14)和式(3-15)。
(8)農用地經濟等指數(Gi)計算公式見式(3-16)和式(3-17)。
E. 資料庫設計的步驟有哪些
資料庫設計過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階段
准確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和處理),它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也是最困難、最耗時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通過對用戶需求的集成、歸納和抽象,形成了一個獨立於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擇最適合應用程序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現階段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和主機語言,建立資料庫,編寫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倉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試運行後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評估、調整和修改。
註:在設計過程中,將資料庫的設計與資料庫中數據處理的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在每個階段同時對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進行分析、抽象、設計和實現,相互借鑒和補充,從而完善這兩個方面的設計。
(5)文件管理資料庫設計擴展閱讀:
資料庫設計技術
1、清晰的用戶需求:作為計算機軟體開發的重要基礎,資料庫設計直接反映了用戶的需求。資料庫必須與用戶緊密溝通,緊密結合用戶需求。在定義了用戶開發需求之後,設計人員還需要反映具體的業務關系和流程。
2、注意數據維護:設計面積過大、數據過於復雜是資料庫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設計人員應注意數據維護。
3、增加命名規范化:命名資料庫程序和文件非常重要,不僅要避免重復的名稱,還要確保數據處於平衡狀態。為了降低檢索信息和資源的復雜度和難度,設計人員應了解資料庫程序與文件之間的關系,並靈活使用大小寫字母命名。
4、充分考慮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考慮到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設計人員需要對不同表的存儲數據採用不同的設計方法。在設計中,還應該使用最少的表和最弱的關系來實現海量數據的存儲。
5、不斷調整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斷調整和簡化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減少設計與數據之間的聯系,進而為維護數據之間的平衡和提高數據讀取效率提供保障。
6、合理使用索引:資料庫索引通常分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這樣可以提高數據搜索的效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設計
F. B/S和C/S混合架構的文件管理系統設計
B/S和C/S混合架構的文件管理系統設計
文件管理系統能夠大大降低文件管理工作人員的負擔,在實現無紙化文件傳輸流轉的同時,也提高了辦公效率。下面對分布式文件管理系統進行了設計與應用,提出了基於B/S模式和C/S模式相混合的應用架構,這對於分布式文件管理設計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對其它分布式管理系統設計與應用也具有較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鑒於自動化控制系統在處理多任務信息開發和管理中所表露出來的優越性,本文件管理系統的開發設計也借鑒和應用了分布式管理系統的開發模式。目前,分布式管理系統的主流開發應用模式主要有兩種:B/S模式和C/S模式。
1.1 B/S模式
B/S模式,即瀏覽器伺服器模式,其主要應用模式是將多任務所涉及到的數據信息,統一交由資料庫伺服器進行管理和發布,而用戶只需藉助瀏覽器就能實現對多任務信息的統一訪問及數據信息管理。如果文件管理系統採用B/S模式,則無需開發專門的文件管理信息系統,就能夠輕松實現對文件信息的管理,而且只要有能夠聯網的電腦終端,且電腦終端配備了瀏覽器,就能夠實現對文件信息的訪問和管理。這種模式極大地減輕了開發人員的設計工作量,但同時也增加了資料庫伺服器的'負載壓力,容易導致整個信息管理系統宕機,一旦資料庫伺服器宕機,則有可能導致整個文件管理系統失效。
1.2 C/S模式
C/S模式也稱客戶端/伺服器模式,這種應用模式需要為用戶配置專門開發的客戶端,只有電腦終端安裝了這種專門開發的客戶端,才能夠實現對系統內數據信息的訪問、配置和管理。因此,該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開發設計的工作量大,需要專門技術人員才能夠實現對系統內文件信息的有效管理。同時,這種C/S模式將資料庫伺服器的負載壓力平均分攤到了每一個客戶終端,因此伺服器的壓力較小,提高了整個文件管理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壯性。
分析發現,B/S模式和C/S模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考慮將B/S模式和C/S模式這兩種分布式系統模式的優勢相結合,設計基於B/S和C/S混合模式的文件管理系統。這種基於混合架構的文件管理系統具有如下特徵:①文件管理系統的數據結構採用B/S模式,這樣每一個客戶端只需要藉助於瀏覽器就能夠實現對文件管理信息的訪問和統一管理,而無需為每一個客戶端配置專用的客戶端程序,降低了開發設計人員的工作量;②文件管理系統的分布式結構採用C/S模式,將資料庫伺服器統一管理模式交由若干個應用終端分擔,能夠極大地減輕資料庫伺服器的負荷壓力,有利於提高整個文件管理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壯性;③應用C/S模式可以有效實現在區域網內的聯網通信管理能力,同時C/S模式所採用的非同步確認機制也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文件收發管理的實時性和准確性,有助於提高文件管理辦公效率。
2.1 文件管理系統功能
基於B/S模式和C/S模式混合架構的文件管理系統,其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文件管理功能。文件管理主要是對文件收發進行相關信息記錄,包括收發責任人、文件大小、傳輸信道、文件格式、時間戳等,所有數據信息統一在資料庫伺服器備份,以實現統一管理。
(2)文件收發功能。利用區域網通信組件能夠實現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文件收發、轉發管理。同時,對文件信息內容進行按需過濾,建立文件檢索關鍵詞,以提高文件管理效率,並實現自動化、無紙化辦公的目的。
(3)用戶管理功能。對使用該文件管理系統的用戶進行注冊管理,分配統一的登陸賬號和密碼,確保文件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級別的用戶,分別設置不同級別的許可權,以實現對文件信息的分類管理和許可權制訪問管理,提高文件管理效率。
(4)聯網安全管理功能。由於文件管理系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網路文件的收發,因此需要加強對系統的聯網安全管理能力。可以通過採用用戶賬號登錄、資料庫矩陣機制、文件信息內容加密等措施,提高文件管理系統的安全性。在系統硬體架構上,可採取物理隔離、硬體防火牆等措施為文件管理系統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2.2 系統架構與實現
基於B/S和C/S混合架構的文件管理系統,從硬體架構上來說,既要凸顯C/S模式的優勢,同時也要在資料庫訪問機制上保留B/S模式的優點,圖1為基於B/S和C/S混合架構的文件管理系統架構原理圖。整個文件管理系統,其硬體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實現:
(1)文件伺服器採用磁碟陣列。主要存放tiff格式的遙感影像文件及其影像產品的描述文件等,資料庫伺服器存放遙感印象產品的編目信息,FTP服務和IIS服務部署在同一台伺服器上。並且,採取通關防火牆等安全隔離措施,以方便外網多用戶通信。
(2)Web程序採用VS2010 C#語言,基於ASP.NET 開發。主要實現遙感影像產品編目信息查詢、遙感印象產品管理、用戶管理、文件分發計劃制定、公告發布等功能。 (3)FTP服務提供文件下載服務。採用Windows自帶的FTP服務,採用虛擬目錄的形式將FTP的文件目錄指向文件伺服器。
(4)文件分發管理服務軟體安裝在中心的FTP和IIS伺服器上,與IIS服務和FTP服務共用一台伺服器。主要定時查詢資料庫中管理員制定的文件分發計劃,解析文件分發計劃內容,根據分發計劃中的用戶名將分發計劃中的文件名和編目信息,以及訪問FTP的用戶名和密碼發送到指定用戶的文件下載客戶端,文件下載客戶端收到文件推送信息後根據信息的文件名和路徑,以及訪問FTP的用戶名和密碼自動下載文件。
(5)文件下載客戶端軟體,安裝在用戶終端上。用以實時接收文件分發管理服務軟體推送的文件下載信息,並根據下載信息自動下載文件。
2.3 系統軟體設計
基於B/S和C/S混合架構的文件管理系統,其主要功能是實現文件的收發傳輸,因此在軟體設計上,需主要完成文件收發傳輸的工作流程設計。
(1)文件傳輸管理。由文件發送方選擇文件類型、文件數量及文件內容,經過系統內部封裝,打包發往指定的部門或者客戶群,同時出於對文件安全性的考慮,支持增添密碼訪問功能。當指定用戶打開由上游轉發而來的文件時,在驗證了用戶身份和文件訪問密碼後,可進行文件打包下載,將相關下載信息反饋給文件發送方,並對整個文件傳輸信息進行記錄備案。
(2)用戶許可權管理。用戶必須完成注冊,獲取系統統一分配的用戶名和密碼,才能夠登陸系統進行使用;並且,針對用戶注冊時所選擇用戶類型的不同,分別賦予不同等級的許可權,對文件管理系統內的所有文件信息標記不同許可權等級訪問標簽,從而實現對用戶和文件的雙重分類管理,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G. 用文件管理資料庫的局限性有哪些
文件的設計很難滿足多種應用程序的不同要求,使得分散在多個文件中的數據存在著不必要的重復,造成存儲空間的浪費。
H. 資料庫如何管理
管理資料庫主要做好以下3方面的內容:
一、資料庫定期備份
首先利用資料庫自帶的命令行工具將資料庫備份下來,然後將該文件以日期參量重命名。
資料庫定期備份的原因:
1)、有些數據是隨時變化的,備份可以記錄某時間點的數據;
2)、如資料庫故障,可以隨時還原。
二、資料庫優化
1)、進行sql語句的執行優化;
2)、減少應用和資料庫的交互次數、同一個sql語句的執行次數;
3)、整理資料庫實體的碎片(特別是對某些表經常進行insert和delete動作,尤其注意,索引欄位為系列欄位、自增長欄位、時間欄位,對於業務比較頻繁的系統,最好一個月重建一次);
4)、減少表之間的關聯,特別對於批量數據處理,盡量單表查詢數據,統一在內存中進行邏輯處理,減少資料庫壓力(java處理批量數據不可取,盡量用c或者c++ 進行處理,效率大大提升);
5)、對訪問頻繁的數據,充分利用資料庫cache和應用的緩存;
6)、數據量比較大的,在設計過程中,為了減少其他表的關聯,增加一些冗餘欄位,提高查詢性能。
三、資料庫日誌文件管理
1、查看資料庫中日誌文件;
默認是三個組,這是資料庫創建時自己添加的三個日誌文件組;
2、添加日誌文件組並添加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