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草葯可以自己熬制
中草葯可以自己熬制。要想自己熬中草葯,需在家裡准備適當鍋具,一般熬制中草葯都是選擇砂鍋或者是陶瓷鍋,砂鍋是熬制中草葯的最佳容器,不銹鋼鍋、搪瓷鍋、耐高溫的玻璃器皿也可以用。但一定不要使用鐵鍋、鋼鍋、鋁鍋等,這些器具在高溫熬制中草葯過程中,有可能鍋具的成分與中葯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降低葯效,甚至產生有毒物質。
熬中葯前,一般需對買回來的中草葯進行預處理,先用清水浸泡20分鍾左右,具體時間長短與葯物種類有關。如中葯輕質,氣溫較高時,浸泡時間需縮短;如中葯重質,氣溫較低時,浸泡時間需延長,醫生開方子取葯時會給你建議的,按照醫生的說明確定時間就可以了。
在煎煮中葯時,控制火候和水量很關鍵,一般以水量超過葯物表面的3-5厘米為宜,煎葯用水以潔凈、新鮮、無雜質為原則,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均可。根據葯物特點和疾病性質,也有用酒或水酒合煎。注意火候,不能一直用武火,一般煮沸後改為文火,熬葯時間要根據葯性而定,葯物類型不同,煎煮時間不同,如解表葯頭煎時間為10-15分鍾,二煎為10分鍾左右;滋補類中葯頭煎為30-40分鍾,二煎為25-30分鍾。火候大小。一般礦物類葯物、補虛葯物或者根莖類葯物,熬煮的時間比較長,有的葯物可能需要二煎、三煎。有的葯物需要使用布袋包紮好,熬煮一段時間後取出。葯方不同,熬制方法也是不同的,應該在醫生指導下熬制中葯。
特殊中草葯煎煮方法:根據葯物性質不同,有些葯宜採用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處理。
先煎一般是礦物類、貝殼、角甲類葯物,因為質地比較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他葯物混合後煎煮。
後下是指氣味芳香、含有揮發油以及不宜長時間煎煮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投入鍋內。
包煎一般是指種子、花粉類葯物,用紗布裝好後放入群葯裡面共同煎煮。
烊化主要是指膠質類葯物用熱葯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合煎會使葯液黏性增大,影響其他成分浸出,膠類葯物也會有損失;
另煎是指人參、西洋參等昂貴中葯,採用另煎方法,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飲片吸附造成浪費。
沖服是指使用煎好的其他葯液或者是開水沖服,一般為入水即化葯或者原為汁液性葯,如三七粉和芒硝就可以採用沖服方法。
⑵ 我們一般需要根據葯方自己熬中葯,熬中葯的時候要放多少水呢
有時看中醫會根據我們的病情開葯方,讓我們回家煲葯,而熬中葯怎麼加水就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加水的量是會影響到葯效的發揮,影響葯物的治療效果的。那麼,熬中葯要放多少水?
在熬煮中葯以前,最好是可以將葯品用冷水沖洗整潔以後開展浸泡,而且加水流量應當可以將葯材浸入,最好是可以高出大概三厘米是較好的。實踐經驗證明,在煎制中葯以前,浸泡葯材的水的溫度最好是可以在四十℃到五十攝氏度中間,那樣可以令水份遲緩的深層次葯材機構當中,那樣葯材的構造就會越來越鬆散鼓起,可以更快的融解,葯材當中的綠原酸也可以更快的煎出。
⑶ 自己在家熬中葯的方法
你知道自己在家熬中葯的方法嗎?一起看看吧
- 01
首先我們自己在家熬中葯時,要選砂鍋或陶瓷葯鍋,把中葯倒入葯鍋中,加冷水超過葯面2CM多點即可,泡葯半小時左右再開始煎。
- 02
把泡好的葯放在煤氣灶上點火,開鍋後改用小火中間必須用筷子攪拌,防止葯胡。如果醫生說葯品質地堅實不容易煮出葯效,可以多煎一會兒。
- 03
小火大約煎20分鍾左右,用干凈的紗布檔在葯鍋邊當過濾網,以防葯渣一起倒出來,然後二次在葯鍋里加少量的水再繼續煎。
- 04
再次開鍋後,同樣改小火慢煮15分鍾就差不多,用同樣的方法濾出煎好的葯湯,把兩次煎好的葯倒在一起,放置稍晾一會就可以喝了。
⑷ 中葯自己怎麼煎制
具體如何煎中葯可以從煎葯器皿的選擇、中葯浸泡的時間、煎葯的火候與時間、先煎後下的方法等幾個方面分析。
1、煎葯器皿:首先考慮選用砂鍋、瓦罐煎葯,其次考慮用搪瓷鍋等,不能用銅、鐵、鋁製成的器皿,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葯物效果。
2、中葯浸泡的時間:煎葯前,將中葯放入器皿中加入以高出葯面為度的水量浸泡,一般浸泡30-40分鍾左右。
3、煎葯的火候與時間:將器皿置於火爐上,先用大火煎開,再改為小火繼續煎熬30分鍾左右,然後關火。將葯汁從器皿中倒出後,再加適量水進行第二次煎熬,用大火燒開後再改為小火,煎熬20-30分鍾即可。將2次煎煮出來的葯液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
4、先煎後下的方法:對於一些礦石貝殼類需要先煎的葯物,需要用水先煎20-30分鍾。一些含揮發油的芳香葯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喪失葯效的,則需要後下,即第一遍煎葯關在火前5分鍾,將葯物放入煎葯鍋里。
⑸ 中葯怎樣配置的
1、葯量是根據辨證,患者的年齡、體質、性別等因素定的。兒童和老人用葯量不能大,體質弱的葯量也不能大,而且性別不同葯量也會有區別。 2、葯方的中葯飲片根據在處方中的不同作用分為君臣佐使,在方中起主要作用,治療主要病症的為君葯,臣葯是輔助作用,治療主症之外的病症,佐葯是佐助君葯臣葯的,使葯起調和諸葯的作用,也有治療作用。 3、葯與葯之間配伍有禁忌,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 4、遇到對臟器有損害的,盡量避開不用。 5、溫熱葯對症寒涼症,寒涼葯對症溫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