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中國微生物資源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中國微生物資源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3-02-22 10:55:42

『壹』 cicc的出版物

CICC曾先後出版了兩版《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目錄》和《益生菌目錄》,與國內其它菌種中心共同出版了《中國菌種目錄》(第一版、第二版),並建立了工業微生物菌種資源資料庫,開通了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資源網,提供工業微生物菌種資源的全社會共享平台。

『貳』 微生物 牛人 幫忙!!!

如今還健在的微生物界牛人

1.田波,男,1931年12月25日生於山東桓台縣,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學與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病毒學與生物工程專家

1954年8月 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畢業
1954年8月至1962年6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實習員, 1958年後任課題組長
1962年7月至197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助研, 課題組長,
1977年後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9年1月至1986年4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副研, 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後任主任
1986年5月至1991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對中國的植物病毒、類病毒和生物工程有系統的研究, 1983年首次報導了應用衛星RNA防治黃瓜花葉病毒獲得成功。通過衛星RNA生防制劑和包括衛星 RNA 在內的多基因抗病遺傳工程品種, 在田間大面積應用中獲得良好的防病增產效果, 並提出了衛星RNA除抑制病毒復制之外的一種新的抗花葉病機理。他所領導的實驗室在生物工程方面開展了核酶工程、隨機序列多肽庫、抗體基因工程、基因工程醫葯和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 獲得在體內高度抗病毒和類病毒的轉基因作物; 構建了胞內和表位多肽庫並篩選到用於親合層析和抗病毒的一些多肽; 構建和表達了幾種抗腫瘤的抗體基因; 研製成功數種基因工程葯物; 在幾種作物上用基因工程方法獲得了雄性不育系和恢復系, 為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基礎。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 專著五種。

2.張樹政,女,1922年10月22日生於河北束鹿縣。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2-1945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理學士;
1945-1946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學醫學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技師;
1954-1957 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助理研究員;
1958-現在 歷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酶學研究室副主任等職。
1991-現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現在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委
6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用紙電泳、酶譜和生長譜法分析比較了當時在酒精工業界有爭議的不同種麴黴澱粉酶系的組成,確定了黑麴黴的優越性。60年代闡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謝途徑,發現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徑。發現並純化了NAP-甘露醇脫氫酶。70年代在國內首先建立了等電聚焦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等新技術。在紅麴黴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該酶的結晶,並發現該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構象差異,證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現稱為糖型)。80年代從事多種糖苷酶的應用和基礎研究。如細菌(-澱粉酶高產菌株活力在國際上當時領先,果膠酶的應用,右旋糖酐酶已證明有防齲效果,產麥芽四糖的澱粉酶有工業化前景。首次發現了有嚴格底物專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熱菌純化了5種酶。90年代在國內大力倡導糖生物學和糖工程前沿計劃,並建立了糖工程實驗室 。

3.魏江春男,1931年11月11日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1963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地衣區系與分類研究,同時對世界范圍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先後組織並參加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委和中科院聯合資助的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中國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資助的《用地衣進行北京地區大氣質量評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圍石耳科地衣的綜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國家85攻關《南極菲爾德斯半島生態系統的研究》中的《陸地生態系統的研究》。此外,還對中國地衣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對一些地衣類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漬科等進行了初步研究。當前正在主持並參加由基金委、中科院和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實驗室資助的中美合作項目《東亞-北美地衣型與非地衣型真菌的間斷分布及其遺傳趨異性研究》。自1990年以來,將注意力逐漸集中於地衣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過PCR技術對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RFLP分析以及對某些疑難種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序列測定,並結合形態學,解剖學,化學與地理學等多性狀的綜合比較進一步闡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屬、種級的分類學綜合概念。

4.鄭儒永女,1931年 1月10日生。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系統真菌學專業
一貫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 研究小煤炱、白粉菌和毛霉等類 真菌多年。對我國白粉菌目的有關屬種以及全世界范圍內白粉菌目的所有屬的全 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澄清和訂正了許多國際上有爭議的問題, 發表了一個較為 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屬級分類系統, 受到國際公認。1987年與其他人合作 並主寫了我國的第一本真菌志《中國白粉菌志》。在分類難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 中, 注意將形態特徵結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特性和將無性型特徵結合有性型 特徵並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突破。在醫學毛霉和內生毛霉方面亦注意開展研究。 共著書10本(主作2本), 發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和全國會議及國際會議論文62 篇(主作48篇)。

5.方榮祥 院士 男,漢族 1946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籍貫 安徽省績溪縣
工作單位及地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中關村 100080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電話及傳真 62548243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6.我們學校的院士
李季倫(1925.03.15--),男,河北樂亭人,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歷任中國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國Wisconsin大學生化系進修。1989年至今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5-1991年)、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3-1995年)、清華大學兼職教授(1994-1996年)、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91-1995年)和名譽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學報》主編(1991年至今)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長期從事農業微生物的教學和研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譯著8冊,發表文章 一百二十餘篇。與俞大紱教授合編的《微生物學》在我國微生物界有較大影響,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8年)。

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系統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問題,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的研究中,證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絕對依賴N2的;並提出了固氮酶的雙位點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遺傳學研究中,建立了我國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庫,克隆和測序了該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並分析了它們的功能;構建了能節約玉米氮肥20%的耐銨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啟動了我國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和分類的研究,建立了我國根瘤菌資源資料庫,為以後的研究奠定基礎。

在應用研究方面:先後研製和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可用於促進植物生長)、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於促進牛、羊增重,並首先發現它們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馬杜黴素(可用於預防雞球蟲危害)、以及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可用於防治動植物的寄生蟲)等農牧用微生物制劑,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曾獲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90年)等榮譽稱號 ,自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7.我們學校的院士
陳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學院土壤農化學系。1958年獲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1959年1月回國後在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微生物學系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土壤微生物學與細菌分類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自二十世紀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國根瘤菌資源調查與分類。在她卓越的領導下,組織全國20個單位的微生物學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國32個省(市)700多個縣,不同生態條件下各種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對其中2000株進行過100多項性狀分析;發現一批抗逆性很強的根瘤菌種質資源;發表根瘤菌新屬2個,新種12個,在國際根瘤菌屬、種系統中占很大比重;從分類學角度獲得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關系的新認識;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錄,被引用200多次;培養碩士、博士50多人。她先後獲農業部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農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她的工作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1996年當選為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 1998年被邀與美國學者一道撰寫「伯傑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內容。現在她正熱心於將優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體系引入我國西部大開發的農林牧業中而努力工作著。

『叄』 中科院在北京有幾個校區 讀研究生的是哪個

在北京主要有四個校區,即玉泉路校區,奧運村校區,中關村校區和14年開始投入使用的雁棲湖校區。

研究生研一統一授課都在在雁棲湖校區。雁棲湖校區也是面積最大、最美的一個,緊鄰雁棲湖。

奧運村校區和中關村校區沒有什麼教室,主要是學生公寓。剛來中科院的留學生多住在中關村校區。

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7.1萬餘人,在學研究生6.4萬餘人。

(3)中國微生物資源資料庫擴展閱讀:

中科院官網顯示,中科院有科學資料庫23個,其中生物與生命科學類8個,材料科學類2個,地球科學類8個,物理與化學類3個,能源與環境類1個,其他類1個。

1、生物與生命科學:淡水藻種庫、中國動物資料庫、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中國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基礎資料庫、中國西南資源植物資料庫、中國西南地區動物資源資料庫、中國微生物資源資料庫、病毒資源資料庫

2、材料科學:納米科技基礎資料庫、光學系統資料庫

3、地球科學: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要素資料庫、中國寒區旱區數據資源中心、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資料庫、中國東北黑土農業生態資料庫、中國土壤資料庫、中國沼澤濕地資料庫網站、南海海洋科學資料庫、人地系統主題資料庫。

4、物理與化學:理化性能及分析資料庫、工程化學資料庫、化學專業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