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梁腰筋怎麼配置400.500.600.800.1000的各要放多少根怎麼算的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50010-2010)9.2.13條規定:梁的腹板高度不小於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鋼筋,
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樑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00mm,截面面積不應小於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6.4.1條規定:hw——截面的腹板高度:對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對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對工形截面,取腹板凈高。
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2.13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於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樑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00mm,
截面面積不應小於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但當梁寬較大時可以適當放鬆。此處,腹板高度hw按本規范第6.3.1條的規定取用。必須知道hw。
(1)受壓區預應力筋怎麼配置擴展閱讀: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6.1 一般規定
第6.1.1條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除應根據使用條件進行承載力計算及變形、抗裂、裂縫寬度和應力驗算外,尚應按具體情況對製作、運輸及安裝等施工階段進行驗算。
當預應力作為荷載效應考慮時,其設計值在本規范有關章節計算公式中給出。對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當預應力效應對結構有利時,預應力分項系數應取1.0;不利時應取1.2。對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預應力分項系數應取1.0。
第6.1.2條當通過對一部分縱向鋼筋施加預應力已能使構件符合裂縫控制要求時,承載力計算所需的其餘縱向鋼筋可採用非預應力鋼筋。非預應力鋼筋宜採用HRB400級、HRB335級鋼筋,也可採用RRB400級鋼筋。
第6.1.3條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不宜超過表6.1.3規定的張拉控制應力限值,且不應小於0.4fptk.
當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表6.1.3中的張拉控制應力限值可提高0.05fptk:
1、要求提高構件在施工階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階段受壓區內設置的預應力鋼筋;
2、要求部分抵消由於應力鬆弛、摩擦、鋼筋分批張拉以及預應力鋼筋與張拉台座之間的溫差等因素產生的預應力損失。
Ⅱ 為什麼受壓區布置預應力鋼筋的應力公式
如果在受拉區布置的A過多,張拉A時可能會導致受壓區(所謂受壓區是指在使用荷載作用下受壓)產生較大的拉應力而使混凝土開裂,故而,需要在受壓區布置A。從承載力角度看,A會使受彎承載力降低。第(2)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受荷前,由於預加力,A重心處混凝土已經產生的壓縮變形,為。荷載作用後,受壓區混凝土進一步受到壓縮,直至受壓邊緣的應變達到抗壓極限變形ε=0.0033,混凝土被壓碎。此時,一般認為A重心處混凝土的壓應變為0.002。這樣,從加荷到最後破壞,A重心處混凝土的壓縮變形增量為(0.002-ε)。由於粘結,A受到同樣大小的壓縮,鋼筋中的預應力降低為(0.002-ε)E。若以壓為正,拉為負,則受壓預應力鋼筋A的最終應力為: 將代入上式,並按鋼筋抗壓強度取值定義,取f=0.002E,則上式可以變形為: 對先張法構件來說,ασ相當於彈性壓縮損失σ。至於A的應力是拉應力還是壓應力,需要看的取值,《公路混凝土規范》中將A;的應力標為壓,也就是以壓為正,拉為負;《混凝土規范》中,將A的應力標為拉,按照取值,那就是以拉為正,壓為負。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問題(3)情況稍微復雜些。為說明σ,先解釋一下σ,二者的區別只在於σ是對於A而言的,位於受拉區。而解釋σ,從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入手比較容易。如下:對於先張法構件,完成兩批預應力損失之後承受外荷載之前為初始狀態,此時,預應力鋼筋的有效預應力為,而混凝土則受壓,應力為σ。若承受一逐漸增大的軸心拉力,則某時刻必然會使混凝土的應力為零(稱怍"消壓"),混凝土的應力由σ。變為零,變化量為σ相應地,預應力鋼筋應力(拉應力)則會在原來基礎上增大ασ,成為。對於後張法構件,初始時刻,預應力鋼筋的有效預應力為,混凝土受壓,應力為σ。
Ⅲ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受壓區設置縱向預應力鋼筋,其預應力筋是受拉還是受壓,為什麼要在受壓區設置
簡單的說,如果只在拉區設置預應力筋,梁會向上起拱,在梁未負荷的時候上部混凝土受拉,如果拉區預應力比較大,上拱可能過大,最不利的情況是拉區混凝土可能開裂,這時候就需要在上部也施加預應力。預應力筋都是受拉的。
Ⅳ 採用不同的施工方法,預應力主筋應如何配置
水池預應力筋的電熱張拉施工:
用擰緊螺母的方法,使各預應力筋松緊一致,建立相同的初始應力,即10%σk,並做出測量伸長值的標記。
在建立初應力後的鋼筋兩端安上電夾具,使鋼筋構成通電迴路,通電前讀輸入電壓、電流,通電後立即讀輸出電壓、電流,並做好記錄,注意儀表讀數的變化,根據這些數據,判斷電熱進程是否正常,有無分流現象,發現異常,立即斷電檢查,排除分流原因,再行通電張拉。
鋼筋通電受熱而伸長,當略超過計算伸長值後,斷電迅速擰緊螺帽,取下電夾具。這段鋼筋的電熱張拉即告結束。鋼筋反復電熱次數不宜超過3次。
預應力筋的螺栓端桿與螺帽的焊接應在斷電24h後進行。電熱過程中,鋼筋溫度不得超過250℃。為減少池壁對鋼筋的摩阻力,使鋼筋伸縮自如,建立均勻的預應力。在通電前,通電過程中,斷電後5min~10min內,均要認真用木錘敲打鋼筋,並及時填寫電熱記錄表。
1.
電熱張拉順序:
先張拉底下一環,再張拉頂上一環,然後按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順序,交替進行張拉,把最大環拉力區段即池底0.3h~0.5h(h為壁高,從底部上來1.65m~2.75m之間)的鋼筋安排在最後張拉。
2.
鋼筋預應力值的測定:
為了解電熱張拉後的鋼筋所持有的應力和應力分布情況,對應力要進行測定。
測點布置在一段鋼筋兩端兩個1/4點處和中部共3個測點。在鋼筋建立了初應力後,在上述點處作出標記,用標距200mm~250mm,精度1/100cm的游標卡尺測試,在鋼筋電熱前,測出各標記間的間距,作為初讀數,電熱後24h測其第二次間距,為第二次讀數,兩次讀數之差即為應變值,然後按所測應變值計算出應力值。即:
σk=(δl/l)・eg,
式中:σk———預應力鋼筋的應力值(電張鋼筋建立的應力值);
δl———實測應變值;
l———電張前測點標記間的距離;
eg———電張鋼筋的彈性模量。
Ⅳ 預應力筋布筋構造要求一般按照什麼規范來布置
1 預制構件中預留孔道之間的水平凈間距不宜小於50mm,且不宜小於粗骨料粒徑的1.25倍;孔道至構件邊緣的凈間距不宜小於30mm,且不宜小於孔道直徑的50%;
2 現澆混凝土梁中預留孔道在豎直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孔道外徑,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宜小於1.5倍孔道外徑,且不應小於粗骨料粒徑的1.25倍;從孔道外壁至構件邊緣的凈間距,梁底不宜小於50mm,梁側不宜小於40mm,裂縫控制等級為三級的梁,梁底、梁側分別不宜小於60mm和50mm。
3 預留孔道的內徑宜比預應力束外徑及需穿過孔道的連接器外徑大6mm~15mm,且孔道的截面積宜為穿入預應力束截面積的3.0~4.0倍。
4 當有可靠經驗並能保證混凝土澆築質量時,預留孔道可水平並列貼緊布置,但並排的數量不應超過2束。
5 在現澆樓板中採用扁形錨固體系時,穿過每個預留孔道的預應力筋數量宜為3~5根;在常用荷載情況下,孔道在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超過8倍板厚及1.5m中的較大值。
6 板中單根無粘結預應力筋的間距不宜大於板厚的6倍,且不宜大於1m;帶狀束的無粘結預應力筋根數不宜多於5根,帶狀束間距不宜大於板厚的12倍,且不宜大於2.4m。
7 梁中集束布置的無粘結預應力筋,集束的水平凈間距不宜小於50mm,束至構件邊緣的凈距不宜小於4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