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時空信息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時空信息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3-03-02 03:51:04

❶ 劃重點丨測繪地理信息「十三五」規劃說了啥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確立了「全力做好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大力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盡責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測繪地理信息總體發展思路。
發展基礎更為堅實。統籌建成2200多個站組成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基本形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實現我國陸地國土1:5萬基礎地理信息全部覆蓋和重點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每五年更新,基本完成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資源三號」衛星影像全球有效覆蓋達7112萬平方千米,後續星研建進展順利。「天地圖」實現30個省級節點、205個市(縣)級節點與國家級主節點服務聚合,形成網路化地理信息服務合力。333個地級城市和476個縣級城市數字城市建設全面鋪開。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能力。測繪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機載雷達測圖系統、大規模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系統、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等方面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研製的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全面改革扎實推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取消和下放1/3行政審批事項。政企分離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進。積極引導地理信息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創新平台。修訂印發《地圖管理條例》,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不斷深化,地圖市場特別是互聯網地圖市場更加規范。
服務成效日益彰顯。形成1000多個基於「天地圖」的業務化應用。累計開發數字城市應用系統超過5600個。為APEC會議、第三次經濟普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不動產登記等重大事項和各級政府決策、環境治理等重要方面提供高效有力的技術支持與產品服務。地理信息產業形成千億級的產業規模。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為創新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撐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多規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落實「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促進大數據發展」等行動計劃,為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總體國家安全觀賦予測繪地理信息新使命。地理信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一個時期,為應對地緣政治壓力、保障邊境地區穩定、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全球戰略利益,需要進一步加強海洋、邊境地區乃至全球的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為測繪地理信息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催生各種地理信息新應用、新產品和新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機載雷達、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新型技術裝備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將極大地提升生產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發展思路。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
——堅持法治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體制機制和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監管體系,構建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協同發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顯著提升地理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使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整體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新格局。
——地理信息資源更加豐富。統籌建成2500個以上站點規模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陸海一體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獲取「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的地理信息資源。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地理信息、地理國情信息、應急測繪保障信息等資源實現有效融合。
——公共服務保障更加有力。基礎測繪成果供給更加有效。向相關行業和社會公眾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的能力全面形成。地理國情監測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監測業務常態化。基本建成4小時抵達80%陸地國土和重點海域、覆蓋全國的應急測繪體系。「天地圖」具備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體制改革、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更加健全,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事業單位協同創新,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自主創新效率顯著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更加科學完善。
——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法律規范體系更加完備,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測繪地理信息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產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地理信息產業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較好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三、重點任務
打造由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五大業務」構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
(一)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按照陸海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要求,構建以北斗衛星以及自主技術裝備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1、加快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

實現我國地心坐標框架的動態維持與更新,形成覆蓋全國的分米級實時位置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準和位置服務水平。統籌開展全國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建成新一代全國統一的厘米級似大地水準面。完善國家重力基準,開展重力空白區航空重力測量,構建新一代高階重力場模型。建立國家測繪基準資料庫,提升測繪基準成果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強化國家、行業及地方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統籌管理、資源整合、數據共享,加強測繪基準服務機構建設,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建設標准和技術規范,形成一體化管理和協同服務機制。深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拓展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業務范圍、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
2、加強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擴大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實現省級基礎地理信息對陸地國土必要覆蓋,市縣級基礎地理信息對全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全面覆蓋。完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聯動更新機制,持續做好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重點要素年度更新,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按需更新,城市重點區域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及時更新。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基礎測繪工作。持續推進我國海島(礁)測繪工作。組織開展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沿海地區根據需要組織開展沿海灘塗、近海海域等測繪工作。持續開展極地測繪工作,提升服務極地考察活動能力。繼續推進內陸水體水下地形測繪。加快開展地下管線測繪,構建地下管線信息系統。
3、開展新型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
優化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模型與結構,豐富數據內容,拓展社會、經濟、人文、資源、環境等要素,建成綜合性強、應用面廣、標准化程度高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體系,形成全國基礎測繪成果「一個庫」。選擇合適地區開展新型基礎測繪試點。探索建立基於地理實體的成果採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動現有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向地理實體資料庫的轉型,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集成應用和聯動更新。
(二)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
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監測成果。
1、開展基礎性和專題性監測
對我國陸地國土范圍的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交通網路、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人文地理要素開展基礎性監測。適時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及國家級新區建設格局、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間格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海岸帶保護利用狀況等專題性監測。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評價、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點領域。
2、形成常態化監測支撐體系
充分利用各種對地觀測技術手段,建立空天地多方位、立體化的地理國情監測網路。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建立地理國情信息在線服務平台。開展統計分析、數據挖掘和開發應用,形成多樣化的監測成果。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的內容指標、技術規范、工藝流程,形成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能力。逐步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組織實施、部門協作及信息發布等機制。推動各地將地理國情監測納入年度計劃和部門預算管理。
(三)加強應急測繪建設
1、建立應急測繪業務體系
根據國家應急規劃和應急體系建設要求,完善應急測繪體制機制,重點加強聯動響應、資源統籌、數據服務以及日常運維等機制建設。按照上下協同、部門協作、軍民融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保障區域,明確保障職責,布局國家應急測繪業務體系,建立健全應急測繪標准。加強應急測繪業務機構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增強國家和省級應急測繪專業力量。
2、強化應急測繪綜合保障
加強國家航空應急測繪能力,建設12個國家航空應急測繪保障區,重點裝備高性能無人機航空測繪應急系統。增強國家應急測繪現場勘測能力,建設3支國家應急測繪保障分隊,重點裝備多功能、集成化的地面採集與處理設備。提升國家應急測繪數據處理能力,重點加強數據快速處理、制圖、存儲和服務等系統建設。提高國家應急測繪資源共享能力,建成國家應急測繪資源數據共享網路及平台,豐富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各地針對當地特點和需求,開展區域性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加強協作,實現軍地、部門、區域應急測繪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協同服務。
(四)統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
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家航空航天測繪遙感影像資料獲取的統籌協調和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多種類、多解析度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對重點區域的及時覆蓋,對陸地國土的全面覆蓋,以及對境外區域的有序覆蓋。
1、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和管理
實現優於2.5米解析度衛星影像每年全面覆蓋陸地國土一次。獲取我國500萬平方千米優於1米解析度影像。加大城市地區優於0.2米解析度的航空影像獲取力度。推進機載激光雷達、傾斜攝影、航空重力等新技術生產應用。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的統籌規劃,建立國家基礎航空攝影定期分區更新機制、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分級分區獲取機制。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的保管、提供、使用制度以及資料信息定期發布制度。
2、強化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應用服務
建立和完善系列測繪衛星應用系統,提升衛星測繪數據獲取、處理、提供的業務能力。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體系,加大立體測繪影像產品、專題應用產品及增值產品的開發力度。推進多感測器、多視角、多時相遙感影像數據的標准化處理,基於傾斜航空攝影測量、衛星立體測繪等技術,建設高識別度、高容量、高現勢性的三維實景中國影像資料庫及信息服務系統,形成常態化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生產和分發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測繪衛星用戶委員會機制,理順衛星用戶與衛星運營單位之間的關系,促進衛星測繪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五)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
建立全球地理信息數據採集、管理與在線服務一體化的生產技術支持體系。
1、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加強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的頂層設計,確定建設重點、細化建設內容、明確技術路線。加快形成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快速採集與處理能力,逐步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的覆蓋和更新范圍。完成「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約4500萬平方千米多解析度數字正射影像、數字地表模型及地理名稱等數據生產,開展中巴經濟走廊、東盟非盟等重要區域的數字高程模型、核心矢量要素、多時相地表覆蓋等數據生產。加快建立多解析度、多時相的全球地理信息資料庫,形成多尺度、多類型、多樣式的全球地理信息產品。
2、強化全球地理信息服務應用
依託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境外分布式數據中心,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強化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集成,完善邊境地區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形成高精度位置服務能力。構建國產衛星海外接收站及處理系統,提高全球衛星資源接收處理能力。制定全球地理信息數據產品、生產工藝及應用服務標准規范。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快速處理、高效管理、動態更新與實時服務的技術裝備體系。
四、能力建設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和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一)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構建以「五大業務」為支撐的公益性服務體系,建立起保證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強按需定製服務相協調的服務架構。
1、加強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面向全社會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基本公共需求,深化供給側改革,強化新型基礎測繪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等普惠性服務的有效供給。擴展基礎測繪成果內容,發展以地理實體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公共產品。推出標准化的三維實景影像產品,拓寬應用領域、提高應用頻次。加強服務流程信息化建設,簡化成果提供審批程序,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開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區域性地圖產品、反映國家輝煌成就地圖產品、國家大地圖集、城市地圖集等系列專題地圖編制工作。
2、拓寬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拓展定製化專題服務的領域。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開展重要地理國情監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項的落實。強化城市地下、水體水下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做好基於地理空間的孕災環境分析和監測服務。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應用服務領域。在繼續做好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基礎上,健全數字城市維護更新和管理應用的長效機制,推進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試點示範應用,提升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支撐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型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強政府與企業在地理信息資源開發服務中的合作。
3、提升網路化綜合服務水平
強化「天地圖」公益性服務的戰略性地位。建設「天地圖」國家數據中心、區域數據中心,融合集成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等信息資源,整合政府部門權威信息和全球熱點地區重要信息,加強地理信息大數據開放共享和深化應用。加強涉密版、政務版「天地圖」的統籌建設,發揮其以地理信息聚合部門數據、促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基礎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公眾版「天地圖」建設,惠及群眾生產生活。推出覆蓋全行業、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
(二)提升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
以加強重大技術裝備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測繪地理信息基礎設施,推動生產、服務技術體系的網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滿足「五大業務」協同發展的迫切需要。
1、加快裝備現代化
積極推動「資源三號」後續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重力衛星等的立項、研製和發射,逐步形成多源航天遙感數據獲取體系。加快建設多解析度、多感測器、全天候綜合航空遙感體系,大力發展長航時航空遙感平台,促進無人飛機、輕型飛機、浮空器等新型平台和機載激光雷達、重力儀、傾斜攝影儀等新型感測器的推廣應用,配套建設數據傳輸和通信指揮系統。加快推進地理信息地面獲取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提高水下、地下測量裝備水平。
加強數據規模化快速處理系統建設,提高多源海量數據綜合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實時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測繪產品質量檢驗和測繪儀器計量檢測體系。探索建立衛星測繪應用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2、推進生產服務體系信息化
加快生產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生產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合核心技術、重大裝備、資料數據等方面資源,建設生產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產原始資料數據集中管理、分布式處理、生產質量統一監管和生產成果集中入庫管理的信息化測繪地理信息生產布局。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依託國家電子政務內外網資源,構建國家、省、市三級互聯互通的測繪地理信息傳輸網路。
3、增強安全防護能力
建設國家互聯網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平台,形成由國家級互聯網地圖監管中心和省級互聯網監管分節點組成、上下聯動的監控網路。加強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和運行的安全管理,同步規劃、設計和建設相關安全基礎設施。加快開展網路基礎設施核查分類,完成網路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大力推進行業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工作,加強關鍵網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完善地理信息定密和新技術測繪成果公開使用政策,加強新型地理信息成果保密處理技術研究,促進地理信息安全使用。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對地理信息安全維護的意識和能力。
(三)提升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
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1、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重點領域
大力發展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開展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的商業化獲取和增值服務,建成較為完整的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處理、服務產業鏈,培育3-5 家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龍頭企業。推動地理信息系統通用軟體開發應用,推進高性能遙感數據處理軟體以及行業領域應用軟體的產品化和產業化,培育2-3家以地理信息軟體開發和集成為核心業務的龍頭企業。引導和推進現代高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業的資源整合,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遙感技術裝備和高端地面測繪裝備生產製造企業。推進地理信息與導航定位融合服務類企業兼並重組,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均衡發展。支持面向中亞-西亞、俄蒙日朝韓、東盟的北斗產業化應用。
加快推進地理信息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的融合,支持發展以移動通信網路、互聯網和車聯網為支撐,融合實時交通信息、移動通信基站信息等的綜合導航定位動態服務。積極發展測繪基準服務業。繁榮地圖出版業,發展地圖文化創意產業,形成地圖文化產業集群。
2、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
適度放寬地理信息成果使用許可和增值開發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開展社會化應用和增值服務。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以及安全保密監管等相關配套制度措施。加快國產測繪遙感衛星數據有關政策研究制定,推進遙感數據的商業化應用。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推進地理信息產業分類標准、產業單位名錄庫和統計指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統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相關學會、協會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產業基金、產業基地等支持企業創新創業。
(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水平,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1、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完善測繪地理信息科研項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記與信息公開公示、成果轉移轉化統計和報告等制度,健全科學研究、信用評價、創新團隊認定、科技人才評價等方面的政策。優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布局,加強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科研基地(平台)建設,積極開展創新聯盟、協同中心、創客或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參與制定科技規劃、政策和標准,支持申報國家和地方人才計劃、牽頭實施國家科技項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型地理信息企業。支持野外觀測台站、檢校場、大型科研儀器設施等科研條件平台的建設與共享。加強地理信息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
2、加強科技攻關和標准化
以支撐重大工程和成果廣泛應用為重點,統籌優勢科技力量,著力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海洋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地下空間測繪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研究,支持對大地測量基準、位置智能感知、遙感機理、數據挖掘與地理信息網路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加快測繪地理信息新型智庫建設,加強發展戰略研究。構建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建立跨部門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協調機制。完善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修訂程序,重點研製地理國情監測、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等方面的標准,促進標准制定與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的相互轉化,發揮標準的技術考核作用。加強科技標准宣傳貫徹。開展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綜合試點。
3、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推動地理信息技術、裝備、標准、服務「走出去」,積極接納發達國家的地理信息產業外包業務,開拓非洲、南美、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市場,深度融入全球地理信息產業鏈、價值鏈。繼續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深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及人才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及區域性測繪科技合作計劃和國際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訂,爭取主導編制4項國際標准,參與制修訂國際標准化組織(ISO/TC211)主導的30%以上國際標准。根據受援國意願和我對外戰略需要,研究推動向相關國家提供測繪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五)提升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促進各地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軍民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技術、標准和行業壁壘,加強軍民測繪融合發展。鼓勵各有關領域、行業根據需要加強測繪能力建設與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協調融合發展水平。
1、推進區域測繪協調發展
圍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推動形成西部、東北、中部、東南沿海和京津冀等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協調發展格局,支持建立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聯盟。加大跨行政區域的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統籌力度,通過建立跨行政區域測繪地理信息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跨行政區域的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等方面合作,促進地理信息產業集群發展。鼓勵發達地區對相對落後地區進行幫扶,為貧困地區提供精準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加大對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援助力度,在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強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支持。
2、深化軍民融合發展
加強國家層面的宏觀統籌與頂層設計,做好規劃銜接和項目、需求對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實現軍民力量整合、資源聚合、信息融合。推進國家空間基準、航天遙感測繪、海洋測繪以及高精度位置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統籌共建,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北斗系統、地理信息、科技資源等方面的共享應用,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地理信息資料成果通報匯交和位置服務站網共享機制,以及應急保障、國防動員等方面平戰結合機制,形成軍民兼容的測繪技術標准體系。按照國家軍民融合示範要求推進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試點示範工作,引導多種力量參與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鼓勵地方立足實際推進測繪地理信息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五、實施保障
(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全力抓好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以及不動產測繪、地下管線測繪、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方面職責職能的落實。
(二)加強法規制度建設
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健全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國情監測、地理信息共享應用、應急測繪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完善測繪地理信息資質、市場監管和信用管理的掛鉤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指導性目錄和制度,推動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承接主體多元化。健全衛星測繪應用政策,推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完善與國土資源等綜合執法工作機制,有效提升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力量和效能。
(三)優化生產服務組織結構(略)
(四)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略)
(五)抓好規劃組織實施(略)

❷ 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主要研究方向

(專業辦學優勢) ●智能信息處理
○主要研究內容:智能規劃與自動推理、約束程序、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等研究領域的科學研究與軟體開發工作。
○主要成果:研究成果居國內領先地位。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3人,兩人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支持,不間斷地承擔過近2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在研國家和省部級課題4項、橫向軟體開發項目4項。承擔《人工智慧原理》等研究生課程和《離散數學》等本科生課程,其中《離散數學》為國家精品課程。
●軟體形式化
○主要研究內容:軟體形式化方法、語義網、程序分析技術、各種程序設計語言與實現技術、移動代碼安全、並發語義、軟體檢查等。
○主要成果:承擔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2項、協作項目3項、省級校級教改項目3項、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編著學術著作13部。承擔研究生課程《形式語義學》、《程序分析》,本科生課程《編譯原理(雙語)》、《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和《C#程序設計(雙語)》。《編譯原理(雙語)》課程被評為吉林大學精品課、吉林省精品課程和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獲得三項省級獎勵。由博士生導師張長海教授主講的《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
●軟體工程
○主要研究內容:組件技術和軟體復用技術、基於軟體體系結構的軟體開發方法、軟體維護和軟體設計改進方法、軟體演化方法和軟體自動化技術、軟體重構方法和技術、軟體測試、面向方面的編程技術、基於移動代理的軟體開發方法、軟體工程環境和軟體開發輔助工具等。
○主要成果:研究組成員完成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在國內核心刊物或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50餘篇。
●資料庫與web智能
○主要研究內容:資料庫理論、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與Web挖掘、網路搜索引擎。
○主要成果: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Petri網的主動型面向對象資料庫管理系統(1997-1999)」、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第二代網路搜索引擎的研製(2000-2003)」。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具有增量性質的移動式主題爬行系統(2004-2006)」。在國際會議和《軟體學報》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結構檢索論文9篇,出版教材和學術專著4部。獲得國家級和部委級獎勵5項。
●資料庫與智能網路
○主要研究內容:面向高維、海量數據的智能處理理論,數據挖掘基礎理論與應用,Internet組播路由技術,並行程序設計,並行工程與工程資料庫系統,計算機支持協同工作與設計。
○主要成果:承擔國家攻關項目2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及其它科研項目幾十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及多項省部級其它獎項。又在各種國內外刊物上發表數十篇的論文。 ●知識工程與專家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不確定性推理方法與技術;多專家系統協作技術;貝葉斯網推理和學習;異構知識表示的相互轉換;知識庫求精和知識庫一致性檢測等。
○主要成果:承擔多項國家863項目,利用包括專家系統等多種技術開展面向農業信息化領域應用研究,開發了二十多個農業實用ES,並持續進行了大規模推廣應用。97至04年,增收節支約22.3億元。研究工作先後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長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DAI、MAS、智能Agent和移動Agent
○主要研究內容:DAI與多Agent系統主要包括:復雜任務求解方法;Agent感知方法;Agent規劃方法;DAI規劃識別、生成、優化方法;Agent派生與回收、動態組裝方法;動態DAI體系結構模型。面向Agent程序設計主要包括:智能Agent體系結構、邏輯理論、程序設計方法和語言及多Agent協商方法。移動Agent技術主要包括: 移動Agent系統體系結構、理論模型、遷移規劃、通信和安全。
○主要成果:自1984年開始,完成國家863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發表論文50餘篇。提出了基於BDI組件式智能Agent模板結構模型。提出了擴展合同網協商模型ECNNM。提出了支持Agent通信和協商有分支時序結構的一階多模態邏輯。提出基於模板模型、擴展BDI邏輯、支持多Agent協商模型ECNNM的Agent程序設計語言NOAPL。基於上述成果研製了「開放、自適應、分布式多Agent協作系統工具COT」,用COT開發了多ES石油測井解釋系統。還提出了移動Agent系統模板結構、基於環境演算的移動Agent系統形式化模型、遷移規劃模型、可靠性通信模型和通信性能優化模型,面向網路管理的安全模型和基於博弈論的電子商務虛擬市場模型,並將移動Agent技術應用於網路管理和電子商務領域。
●時空信息表示和推理
○主要研究內容: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時空推理在人工智慧等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該院的時空推理研究始自1996年,覆蓋了很多研究方面,並應用到地理信息系統、精準農業等領域。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時空邏輯、時空代數、時空本體、時空數據挖掘、時空資料庫、移動對象資料庫等。獲得了基金資助包括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4項等。
○主要成果:對區域連接演算進行了混合維擴展,並應用於定性空間遮蔽關系表示;提出了處理時空信息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和粒度模型,並分別應用於GIS、空間數據挖掘和時空資料庫;處理綜合時空信息的模型;定性空間查詢語言和時空查詢語言;改進的公路網移動對象模型;柵格數據模型下模糊區域的拓撲關系分析。基於上述研究,獨立開發了支持時空推理的組件式地理信息系統CGIS和多個農業應用系統,使測土施肥真正成為可能。共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60餘篇,SCI索引7篇,EI索引15篇。
●基於粗糙集和格機的數據挖掘
○主要研究內容:傳統的數據分析手段難以應付越來越多的數據。為使人們能理解並有效地使用這些數據,以數據挖掘為研究背景,該院展開了以基於格機和粗糙集的數據挖掘理論與方法為主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對當時的格機理論、方法進行深入研究,重點研究格機的標注與其分類特性;研究增量式格機的標注與其分類特性,給出增量式格機的嚴格形式化定義;面向文本等非結構化數據,研究基於格機理論的數據約簡方法和分類方法。研究粗糙集理論公理組的極小化問題;研究基於粗糙集理論的屬性約簡方法和數據約簡方法;研究基於格機理論和粗糙集理論的數據挖掘方法。
○主要成果:學院在基於格機和粗糙集的數據挖掘理論與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擴展了格機的等標注的思想,提出了交集標注的概念,用以解決多類別決策問題;將上述思想並應用於文本數據的多類別決策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去除了粗糙集公理組中隱含著的冗餘性, 得到了更為精練的兩組粗糙集公理, 並證明了它們的可靠性; 定義了極小粗糙集公理組概念, 並證明了給出的兩組粗集公理是極小的;在基於粗糙集理論的屬性約簡和數據約簡方面,提出了基於信息熵和遺傳演算法的屬性約簡演算法、基於特徵矩陣的最小約簡演算法、增量式規則提取方法。
●計算智能
○主要研究內容:計算智能所涉足的神經網路、模糊系統和進化計算相關理論、模型和演算法,以及計算智能方法在機器味覺和嗅覺、圖象處理、商務智能、智能交通、現代物流、生物信息學和生物識別技術等領域的應用研究。
○主要成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十五攻關項目1項、「863」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7項和多項橫向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20多篇,SCI引用26次,被EI收錄40多篇,被國內核心刊物引用116次;出版學術著作1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得軟體版權4項。
●計算機圖形學與數字媒體
○主要研究內容:計算機繪畫與動畫,計算機動漫技術與應用,基於點的造型與繪制、幾何造型中曲面拼接的基礎理論和演算法、分形的計算機生成,基於內容的多媒體檢索,眼底三維圖象組建和醫學圖像處理,圖象超解析度和圖象配准,流媒體壓縮、編碼、解碼及代理緩存技術,三維模型檢索系統中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平台系統的開發,基於聚類分析的三維模型資料庫分析與組織等。
○主要成果:自八十年代初開始開展計算機圖形學與數字媒體方面的教學、科研和開發工作,多年來承擔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項目2項,其他各類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50餘篇。
●計算機圖像處理與虛擬現實
○主要研究內容:計算機圖像處理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主要有數字水印技術、圖像檢索技術、醫學圖像處理、基於圖像的繪制技術,基於圖像的3維重建技術等;虛擬現實技術和應用研究,主要有虛擬環境的模擬、自然景物的模擬、碰撞檢測技術等;模式識別和機器視覺的研究,基於約束的幾何模型研究,多媒體技術研究。
○主要成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項及多項橫向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0餘篇,EI收錄25篇,ISTP 收錄 30多篇。出版教材3部。
●智能工程
○主要研究內容:人工神經網路、模糊系統和進化計算相關理論、模型、演算法,DNA計算,量子計算,人工免疫演算法,群體優化演算法,機器學習演算法,基於計算智能的生物信息學中的相關理論與演算法,蛋白質結構預測方法,基因表達數據分析,葯物成份分析,以及智能計算方法在組合優化、數據挖掘、超聲電機控制、微機電系統建模、金融時間序列預測、模式識別等領域的應用。
○主要成果:自2001年起承擔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40餘篇,EI收錄50餘篇。
●移動通信與網路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移動IP技術、移動計算網路理論、基於移動計算網路的各種應用,包括移動IP網路中的QoS管理、流量工程、基於策略的網路管理、安全理論與技術、入侵檢測系統、防火牆技術以及網路體系結構、通信協議與介面、網路設備、網路通信軟體和網路協議的實現。
○主要成果:完成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項,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12項以及多項工業界委託項目,獲省部級獎3次。主持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及產業化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科技攻關項目1項。在國內外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教材(主編)8本。
●智能控制與嵌入式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工業控制計算機技術、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網路化嵌入式系統與安全、網路化控制技術與實時信號傳輸、嵌入式系統軟硬體協同設計、故障自診斷與容錯技術、普適計算、智能控制、光電混合信息處理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在汽車電子控制與信息系統、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應用。
○主要成果:完成863項目、「攻關」項目等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8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教材8部。●計算機空間信息處理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空間數據的採集、量測、分析、存貯、管理、顯示、傳播和應用方面的集成的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研究油田多維信息和數字地球信息的大容量數據存儲技術、多媒體資料庫技術、壓縮傳輸技術、智能化搜索演算法、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空間數據的建模和模擬,3S集成理論與方法,科學計算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
○主要成果:獲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6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8項,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3部。 ●分布式系統與網路軟體
○主要研究內容:機群操作系統及在分布並行計算和伺服器群方面的應用;網格計算;網路安全;網際網路技術及在IP電話、VPN、電子商務/政務等方面的應用。
○主要成果:完成國家科技攻關項目5項,863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2項,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以及若干工業界委託項目。在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吉林省傑出青年項目1項以及國際合作項目1項。專著9部,在國內外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次,包括原電子部特等獎1次、原國家教委二等獎1次和三等獎3次, 吉林省二等獎1次,吉林省三等獎2次。機群操作系統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網際網路研究處於國內先進水平。
●信息安全
是中國最早進行PKI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單位之一,在PKI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居國內領先行列。
○主要研究內容:基於加密技術和黑客技術的信息與網路安全的研究;基於公共密鑰和專用密鑰的加密技術。
○主要成果:承擔國家、省部級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文章50餘篇。根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的統計數據,吉林大學研製的「數字證書認證系統SRQ05」在國內佔有率已經達到70%以上。承建的「福建省數字證書認證系統暨SRQ05電子證書認證系統」獲得國家密碼科技進步一等獎。
●計算機支持協同工作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基於網路的分布式協作系統的原理與技術,典型應用包括基於工作流的協作工作框架、通信網路網路性能協同監測系統及協作作戰指揮系統等。
○主要成果: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1項(子課題),國家科技成果推廣項目1項,國防科工委項目1項,省重大項目1項,省重點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6項,企業聯合項目2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6篇,EI檢索5篇。撰寫教材和專著7部。獲專利1項。
●通信軟體與協議工程
○主要研究內容:電信通信網由封閉式集中控制環境轉向開放式分布控制環境後的網路智能理論和軟體技術;電信通信網環境中的感知通信、自適應業務提供、可重配置網路和可視化;網路管理智能化;以IP為核心的下一代網路(NGN)結構、模型和關鍵技術等。
○主要成果:完成省部級以上縱向課題10餘項及多項橫向課題。其中部級重大項目2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1項;累計完成科研經費近千萬元;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省級教學軟體一等獎和吉大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各一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著書2部。其中SCI檢索論文5篇、EI檢索論文10篇、ISTP論文2篇。 ●生物信息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計算生物學與生物特徵識別,主要包括基於計算智能的生物信息學中的相關理論與演算法,生物數據中的數據挖掘演算法,蛋白質結構預測方法,基因表達數據分析,葯物成份分析,以及基於小波理論、粗集理論、模糊神經網路和具有混合進化機制的生物特徵識別方法與應用等。
○主要成果:承擔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4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0餘篇,EI收錄50餘篇。
●生物信息識別與信息安全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提出了一些基於虹膜、指紋、人像生物特徵識別的相關理論、技術、演算法與系統,以及基於生物特徵與水印相融合的信息安全技術。
○主要成果:自2001年起,獲得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國家專利3項。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SCI、EI、ISTP檢索25篇。

❸ 海洋多源時空數據組織與管理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海洋數據的組織與管理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對應著幾種不同的組織與管理方式,主要有五種方式。

2.2.2.1 文件的組織與管理方式

海洋時空特徵數據和海洋專題特徵屬性數據都以文件的形式表達,而文件是由操作系統負責在計算機外存儲器上進行組織管理的。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形成和發展的初期,空間數據管理研究的重點大都在於如何實現空間圖形數據的存儲、空間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關聯查詢等一些問題。這個時期設計研製的系統在空間數據管理模式上大多數採用數據文件來存儲和管理空間數據(謝玳英等,2007)。海洋時空數據組織管理系統也不例外。

2.2.2.2 資料庫與文件混合的組織與管理方式

在該方式下,海洋時空特徵數據仍以文件的形式管理,而海洋屬性數據採用資料庫管理系統進行管理。

2.2.2.3 空間資料庫一體化的組織與管理方式

隨著空間資料庫的發展,對海洋一體化資料庫管理方式又包括如下三個階段:

(1)全關系型空間資料庫組織與管理:全關系型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是指圖形和屬性數據都用現有的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管理,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軟體廠商不作任何擴展,由GIS軟體商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使之不僅能管理結構化的樹型數據,而且能管理非結構化的圖形數據(謝玳英等,2007)。

(2)對象—關系資料庫組織與管理:由於直接採用通用的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效率不高,而非結構化的空間數據又十分重要,所以許多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軟體商紛紛在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中進行擴展,使之能直接存儲和管理非結構化的空間數據(謝玳英等,2007)。

(3)面向對象空間資料庫組織與管理: 傳統 GIS 的數據組織思想是把空間信息與屬性信息結合起來,很少考慮時態信息。因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資料庫系統主要是基於關系理論的關系資料庫。由於在海洋現象的分析過程中,海洋現象的時態信息至關重要,因而,底層的資料庫系統必須引入海洋現象的時態信息。在傳統的關系資料庫中引入時態信息,不僅使資料庫系統變得更加復雜,而且使時空信息的檢索變得幾乎不可能,尤其是對時刻都在發生變化的海洋現象。面向對象技術的發展及在 GIS 領域中的應用,使得運用該技術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時空一體的海洋現象進行 GIS 的組織與表達成為可能。面向對象模型最適用於空間數據的表達和管理,它不僅支持變長記錄,而且支持對象的嵌套、信息的繼承和集聚。面向對象的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允許用戶定義對象和對象的數據結構以及它的操作。但是當前面向對象資料庫管理系統還不夠成熟,目前主流的仍然是資料庫引擎加關系型資料庫以及基於對象-關系的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

2.2.2.4 基於 XML 的海洋時空數據的組織與管理方式

大量海洋時空數據資料被越來越多的機構和不同研究目的的科學家所收集,國際上對建立區域和全球資料庫,實現數據資源共享的呼聲越來越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國際海洋資料交換委員會(IODE)一直致力於海洋數據格式標准化研究,旨在簡化數據交換,推動全球海洋技術的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取得成功(朱光文,2001; 畢強等,2004)。自 1998 年 2 月萬維網聯盟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推出可擴展標記語言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以來,國際上一些海洋強國及研究機構逐漸意識到 XML 技術在處理多種格式的海洋數據、簡化數據交換方面存在的巨大潛力(畢強等,2004)。2000 年 5 月,OGC 推出了基於 XML 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s,文檔類型定義)和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s,資源描述框架)的 GML1.0 版。2001 年 2 月,OGC 又推出了完全基於 XML Schema 的 GML 2.0 版。XML 具有自我描述數據的功能。XML 與平台無關,可以完成異質系統間的通信,XML 的這些特點使它很快成為一個直接處理全球數據的通用方法以及基於 Web 應用的描述數據和交換數據的有效手段。

對於海洋時空數據集成與交換來說,最重要的是進行數據交換的雙方要對數據格式達成統一的認識,只有採用統一的數據格式,才能實現數據的自動流轉、處理等功能(龔健雅,2001,蘇奮振等,2004)。而基於 XML 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為海洋時空數據的組織管理與集成提供統一的數據格式描述。

2.2.2.5 網格環境下海洋時空數據的組織與管理方式

網格技術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科學與工程中所面臨的基本原理問題。國際上對數據網格進行了比較深入研究(Chervenak et al.,2000; 2002; Stockinger et al.,2002),提出和建立基於文件的數據網格和基於資料庫數據網格。基於文件的數據網格,其代表性研究項目有歐盟的數據網格計劃 Data Grid。旨在訪問隸屬於不同機構的地域上分布的計算能力和存儲工具,將為不同學科的科學實驗的海量數據處理提供所需的資源,該計劃包括三個數據密集型計算應用領域: 高能物理、生物和醫學圖像處理和地球觀測。

Data Grid 是一個為 e-Science 提供數據解決方案的系統框架。對資料庫相關的網格研究代表性項目有: 歐盟的數據網格 Work Package 2 和全球網格論壇(GGF)下屬的 DAIS研究組。數據網格 work package2 是數據網格(Data Grid)的後續工作,主要目標是為關系型 DBMS 提供包括數據發現、副本管理、工作流優化在內的網格應用服務介面,將其並入數據網格。空間數據網格是利用網格技術、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空間信息網路協議規范,形成一個虛擬的空間信息管理與處理環境,將地理上分布、異構的各種設備與系統進行集成,是實現空間信息和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一體化的空間信息服務的智能化信息平台(陳廣學等,2005)。它是實現空間數據資源有機集聚與全面連通的核心與基礎。空間數據網格與 「分布式空間資料庫」不是一個概念,空間數據網格的資料庫雖然也具有地理上分布以及跨平台等特點,但它們要麼具有一致的開放結構(語義、數據結構與存儲格式),要麼具有標準的網格介面。不像傳統的分布式資料庫,具有異構、異態、自封閉甚至異質等致命缺點,必須經過面向網格的改造與整合,建立標準的網格介面才能成為空間數據網格的結點。空間數據網格為 GIS 所需要的海量數據的存儲、管理、共享與應用提供了方便與可能。網格環境下空間數據組織管理與集成的研究重點不在於如何解決 GIS 空間數據本身的問題,而是基於現有模式,如何將空間數據並入網格計算環境,形成空間數據網格,使其能夠被網格應用有序地訪問和協調地調用。空間數據網格是利用網格技術、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空間信息網路協議規范,形成一個虛擬的空間信息管理與處理環境,將地理上分布、異構的各種設備與系統進行集成,是實現空間信息和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一體化的空間信息服務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國內外都對網格環境下空間數據的組織管理與集成技術進行研究。目前 ISO 和 OGC對於如何提供地理信息服務有了相應的抽象規范,OGC 已經開始制定相應的實現規范。國際對地觀測衛星聯合會(CEOS)於 2001 年開始了在 GRID 框架下,如何實現衛星數據和地理空間數據全球范圍內的共享和原型研究。國際對地觀測衛星聯合會的 Bill Johnston提出了基於 OGC Web Services 的 GRID 架構。

圖 2.3 OGC 提出的網格架構

如圖 2.3 所示,OGC 提出的網格架構主要特點是把 OGC Web 服務與 GRID 結合起來,是指 OGC 所規定的組件同時就是 GRID 的界面組件。GRID 對用戶是透明的,用戶可以利用網路上的各類信息資源實現綜合制圖。可以認為 GRID 在 Internet 環境下主要提供計算和數據管理服務,Web 服務主要提供描述、傳輸、管理、應用服務。Web 服務與 GRID 的結合能提供動態和強有力的計算和數據環境。

網格環境下海洋時空數據的組織管理是隨著空間數據網格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網格環境下基於 Web 服務體系結構進行海洋時空數據的組織管理與傳統的海洋時空數據組織管理方式相比有很多優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網格環境下海洋時空數據的組織管理是基於現有模式,研究如何將海洋時空數據或資料庫系統並入網格環境,形成海洋時空數據網格,使其能夠被網格應用有序地訪問和協調調用,進而可以很好地解決海洋時空數據互操作和共享的問題,為用戶提供一體化、完全透明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