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資料庫設計的概念設計階段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設計的概念設計階段

發布時間: 2023-04-03 07:45:39

1.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步驟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步驟

1、需求分析階段

進行資料庫設計首先必須准確了解與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與處理)。需求分析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是最困難和最耗費時間的一步。作為「地基」的需求分析是否做得充分與准確,決定了在其上構建資料庫「大廈」的速度與質量。需求分析做的不好,可能會導致整個資料庫設計返工重做。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概念結構設計階段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它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邏輯結構設計是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數據模型,並對其進行優化。

4、物理設計階段

物理結構設計師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式)。

5、資料庫實施階段

在資料庫實施階段,設計人員運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資料庫語言及其宿主語言,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建立資料庫,編寫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測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過試運行後即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對其進行評估、調整與修改。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原則

1、一致性原則:對數據來源進行統一、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協調好各種數據源,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2、完整性原則:資料庫的完整性是指數據的正確性和相容性。要防止合法用戶使用資料庫時向資料庫加入不合語義的數據。對輸入到資料庫中的數據要有審核和約束機制。

3、安全性原則:資料庫的安全性是指保護數據,防止非法用戶使用資料庫或合法用戶非法使用資料庫造成數據泄露、更改或破壞。要有認證和授權機制。

4、可伸縮性與可擴展性原則:資料庫結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發展的需要、移植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擴展性、伸縮性和適度冗餘。

5、規范化原則:資料庫的設計應遵循規范化理論。規范化的資料庫設計,可以減少資料庫插入、刪除、修改等操作時的異常和錯誤,降低數據冗餘度等。

2. 資料庫設計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資料庫設計過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階段

准確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和處理),它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也是最困難、最耗時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通過對用戶需求的集成、歸納和抽象,形成了一個獨立於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擇最適合應用程序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現階段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和主機語言,建立資料庫,編寫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倉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試運行後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評估、調整和修改。

註:在設計過程中,將資料庫的設計與資料庫中數據處理的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在每個階段同時對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進行分析、抽象、設計和實現,相互借鑒和補充,從而完善這兩個方面的設計。

(2)資料庫設計的概念設計階段擴展閱讀:

資料庫設計技術

1、清晰的用戶需求:作為計算機軟體開發的重要基礎,資料庫設計直接反映了用戶的需求。資料庫必須與用戶緊密溝通,緊密結合用戶需求。在定義了用戶開發需求之後,設計人員還需要反映具體的業務關系和流程。

2、注意數據維護:設計面積過大、數絕遲御據過於復雜是資料庫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設計人員應注意數據維護。旦碰

3、增加命名規范化:命名資料庫程序和文件非常重要,不僅要避免重復的名稱,還要確保數據處於平衡狀態。為了降低檢索信息和資源的復雜度和難度,設計人員應了解資料庫程序與文件之並岩間的關系,並靈活使用大小寫字母命名。

4、充分考慮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考慮到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設計人員需要對不同表的存儲數據採用不同的設計方法。在設計中,還應該使用最少的表和最弱的關系來實現海量數據的存儲。

5、不斷調整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斷調整和簡化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減少設計與數據之間的聯系,進而為維護數據之間的平衡和提高數據讀取效率提供保障。

6、合理使用索引:資料庫索引通常分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這樣可以提高數據搜索的效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設計

3. 什麼是資料庫設計試述資料庫設計的步驟

答:(1)需求分析階段:需求收集和分析,得到數據字典和數據流圖。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對用戶需求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概念模型,用E-R圖表示。(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5)資料庫實施階段: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程序試運行。(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對資料庫系統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

4. 資料庫設計的步驟有哪些

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 需求分析階段

需求收集和分析,結果得到數據字典描述的數據需求(和數據流圖描述的處理需求)。

2. 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可以用E-R圖表示。

3. 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例如關系模型),並對其進行優化。

4. 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 資料庫實施階段

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例如SQL)及其宿主語言(例如C),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

6. 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過試運行後即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

5. 資料庫設計的六個階段

資料庫設計過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分析、資料庫物理設計、資料庫實施、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資料庫設計(DatabaseDesign)是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使之能夠有效地存儲數據,滿足各種用戶的應用需求(信息要求和處理要求)。在資料庫領域內,常常把使用資料庫的各類系統統稱為資料庫應用系統。

6. 資料庫設計的6個主要階段是

資料庫設計的6個主要階段是: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的實施和資料庫的運行和維護。

3、邏輯設計:

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鍵改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4、物理設計:

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存儲結構(包括文件類型、索引結構和數據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凳野路徑等。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物理資料庫」。

5、驗證設計:

在上述設計的基礎上,收集數據並具體建立一個資料庫,運行一些典型的應用任務來驗證資料庫設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一般,一個大型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循環反復。當設計的某步發現問題時,可能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進行修改。因此,在做上述資料庫設計棗亮喊時就應考慮到今後修改設計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6、運行與維護設計:

在資料庫系統正式投入運行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與修改。

至今,資料庫設計的很多工作仍需要人工來做,除了關系型資料庫已有一套較完整的數據範式理論可用來部分地指導資料庫設計之外,尚缺乏一套完善的資料庫設計理論、方法和工具,以實現資料庫設計的自動化或互動式的半自動化設計。

所以資料庫設計今後的研究發展方向是研究資料庫設計理論,尋求能夠更有效地表達語義關系的數據模型,為各階段的設計提供自動或半自動的設計工具和集成化的開發環境,使資料庫的設計更加工程化、更加規范化和更加方便易行,使得在資料庫的設計中充分體現軟體工程的先進思想和方法。

7. 資料庫概念設計

用E-R數據模型進行概念設計,首先必須根據需求說明,確認實體、聯系和屬性。
採用E-R方法進行資料庫的概念設計,可以分成三步進行:首先設計局部E-R圖;然後合並各局部E-R圖,並解決可能存在的沖突,得到初步E-R圖;最後修改和重構初步E-R圖,消除其中的冗餘部分,得到最終的全局E-R圖,即概念模式。

(7)資料庫設計的概念設計階段擴展閱讀

在需求分析和邏輯設計之間增加概念設計階段,使設計人員僅從用戶角度看待數據及處理要求和約束,產生一個反映用戶觀點的概念模式。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1) 資料庫設計沒纖祥各階段的任務相對單一化,設計復雜程度得到降低,便於組織管理。

(2) 概豎哪念模式不受特定DBMS限制,也獨立於存儲安排,因而比邏輯設計得到的模式更為穩定。

(3) 概念模式不含具體的DBMS所附加的技術細節,更容易為用戶所理解,因而能准確反映用戶的.信息需求。

在初步E—R圖中,可能存在一些冗餘的數據和實體間冗餘的聯系。所謂冗餘的數據是指可由基本數據導出的數據,冗餘的聯系是指可由其他聯系導出的聯系。冗餘的數據和冗餘聯系容易破壞資料庫的完整性,為資料庫的維護增加困難,應當予以消除。消除了冗餘後的初步E—R圖稱為基本E—R圖。

但並不是所有的冗餘數據與冗餘聯系都必須加以消除,有時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以冗餘信息作枯搏為代價。因此在設計資料庫概念結構時,那些冗餘信息必須消除,那些冗餘信息允許存在,需要根據用戶的整體需求來確定。如果人為地保留了一些冗餘數據,則應把數據字典中數據關聯的說明作為完整性約束條件。

8. 資料庫設計過程包括哪幾個主要階段

資料庫設計階段包括六個階段,分別是需求分析階段、概念結構設計階段、邏輯結構設計階段、物理設計階段、資料庫實施階段、資料庫運維階段。

9. 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包括幾個主要階段

資料庫的閉消設計過程包括6個主要階段: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實施、資料庫運行和維護。

5.資料庫的實施:包括編程、轎宏知測試和試運行。設計人員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及宿主語言,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運行與數據,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對其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

10. 資料庫設計的四個階段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結構設計:主要採用E-R模型進行設計,包括畫E-R圖

3、邏輯結構設計:通過將E-R圖轉換成表,實現從E-R模型到關系模型的轉換

4、資料庫物理設計:主要是為所設計的資料庫選擇合適的存儲結構和存取路徑

5、資料庫的實施:包括編程、測試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運行與資料庫的日常維護

主要特點:

⑴ 實現數據共享

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介面使用資料庫,並提供數據共享。

⑵ 減少數據的冗餘度

同文件系統相比,由於資料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餘,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

⑶ 數據的獨立性

數據的獨立性包括邏輯獨立性(資料庫中資料庫的邏輯結構和應用程序相互獨立)和物理獨立性(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

⑷ 數據實現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資料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並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