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源配置的含義是什麼
資源合理配置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態經濟目標,根據生態廳鉛碰經濟系統結構,利用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對自然資源系統進行改造、設計、組合、布局的活動。它是確立區域發展方向、合理布置生產要素的關鍵,也是解決經濟系統增長的無限性與資源生態系統供給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實現方法:在生態經濟系統平衡的前提下,在時間和空間激擾上最優地利用扮談和分配自然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以達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取得最佳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資源的配置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資源在空間或不同部門間的最優配置;二是資源的時間配置,根據資源在不同時段上的最優分布特徵,實現資源開發利用最佳時段的控制與決策。
2. 會展的八大基本要素是什麼
會展八大基本理論
會展的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便形成會展活動的基本理論或會展學基本理論。
會展的專業性、市場經濟性、相關性、綜合性、系統性、信息傳播特性也決定了會展的經濟帶動系數理論、市場理論、系統理論、營銷理論、傳播理論等基本理論的形成,我們可以從這些基本理論中認識會展活動的基本規律。
一、會展的市場理論
會展中展覽活動是一種古老、特殊的經濟交換(流通)形式。
展覽是市場經濟中的主要交流媒介之一,它與期貨市場、商務交易所構成市場流通三大主要形式。
會展中展覽活動,通過展覽會使買賣雙方簽約成交或交換物品(信息),做成買賣,形成展覽市場。
從運野段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展覽作為市場流通環節與其他市場流通方式有所不同。
期貨市場,商品交易其本身就構成交換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是市場常規性的交換環節。
在物品交換過程中有先買進,後賣出的過程,而展覽活動一般非常規、常年的,時間比較集中。
展覽會是提供買方、賣方交換的平台。
這就是展覽活動的市場理論:即:通過展覽、使買賣雙方達成交換平台,形成展覽市場。
這種市場是一種特殊的市場或者說是一種特殊的媒介。
據美國CEIR調查,在製造、運輸等行業以及批發業,2/3以上企業將展覽作為流通手段,金融、保險行業有1/3以上企業將展覽作為交流與流通手段。
展覽活動的市場原理告訴我們:展覽活動對於促進貿易、產品信息交流、建立聯絡、貨物成交等產生了媒介作用,它不僅是一種經濟手段,更是市場經濟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同時,展覽作為一種活動媒介,買方與賣方是其重要的兩個主要因素,缺一不可。
在原始社會,展覽作為唯一的交換形式,作用不言而喻。
而在近現代,商業流通占據主導作用。
但展覽仍然起著巨大的作用。
一般商業流通在消費品方面起主導作用,而貿易性展覽則在資本、技術、信息流通上起主導作用。
正因為貿易性展覽會這些顯著的功能,使其市場營銷在兼顧買賣雙方的角度上形成自身的獨特的營銷內涵,買方、賣方在參加在展覽會時,可以充分實施企業(個人)在信息交流、產品定價、銷售和產品的營銷策略。
可以說,參加交易展覽會是企業(個人)營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會展市場營銷理論
麥卡錫(McCarthy)在其營銷原理理論中就有提出4Ps理論,即買方理論:產品(Proct)、價格(Price)、地點(Place)、促銷(Promotion),而羅伯特?勞特伯恩(Robert?Lauter-born)提出4Cs理論,即賣方理論:顧客問題的解決(Customer solution)、顧客的成本(Customer cost)、便利(Convenience)和傳播(munication)。
買方賣方營銷理論引入展覽市場,使我們更容易認識貿易性展覽會的市場營銷的特徵、內涵和原理。
現代貿易性展覽會是展覽市場中最典型的具有市場營銷特徵的一種。
它有以下幾種功能:提供市場關注點,反映出部分市場;確定和提高市場透明度;有助於開拓新市場;得以直接比較產品和效用;使人從集中交換信息和人的感官的高度體驗。
會展市場營銷的原理反映在參加貿易性展覽會上,表現為四個內涵和特徵:
1、以展覽作為交流手段
交流過程意味著相互交換新聞和信息。
貿易展覽會也是如此,雖然參展商最初更多是信息提供者,建造展台,展示產品,派人參加,觀眾最初只是信息接受者,但是,觀眾成為積極參與信息交流的一方。
真正的貿易展覽會就要起到這種媒介作用,交流正是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的核心功能之一。
公司對外交流策略的實施手段是廣告、促銷、直銷和公關。
2、以展覽作為價格手段
如何使用價格手段取決於客戶構成、公司規模、辦公地點及運輸距離等情況。
公司可在與客戶交流時,了解到制定價格策略的必要信息。
參展有助於改進現有價格手段,發現新的市場領域。
3、以展覽作為分銷手段
簡單分析分銷手段構成的各個方面,即可看出參加貿易展覽會意義重大。
公司制定分銷策略時,脊喚需要補充、調整銷售組織,重組銷售力量,招募零售商和銷售代表,尋找貨物運輸和儲存合作夥伴。
同時,要考慮調整和改進現有分銷渠道的數量和質量。
參展旁譽有助於完成這些工作。
4、以展覽作為產品組合
公司必須著重考慮選擇哪些類別的產品參加展出。
運用這種產品戰略時,必須充分認識現有產品的生命周期及展品所面對的市場。
產品組合構成的各個方面及產品本身市場前景如何,均可在參展過程中加以檢驗。
會展市場營銷中的四個內涵,從賣方(參展者)著手,確定了其交流手段、價格手段、分銷手段和產品戰略的營銷組合。
這就是會展市場營銷的4個組合。
三、 會展活動的帶動系數理論
歐美近百年的會展活動歷史表明,會展活動的舉辦對於舉辦地(城市)帶來了相關產業的連鎖效應,也稱會展效應。
這里相關產業包括印刷、酒店、餐飲、零售業、旅遊業、通訊業、計程車、廣告業、航空業等相關產業。
據德國著名經濟研究院——IFO研究院曾經對慕尼黑展覽業所引起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進行調查,研究院通過調查1998年和2001年參展商和參觀者在慕尼黑參展的總支出,對城市就業、稅收和產業效益進行分析並核算年平均值。
最後得出如下結論:如果展覽活動的收益為1,那麼會展活動的經濟效益就為10。
這也就是會展經濟拉動(帶動)系數1:10的由來。
但這種拉動系數只是一個平均值,這還要取決於這個展覽活動的結構、規模等因素。
國際化強的海外觀眾、參展者多的展會其拉動系數就越大,而國內、本地區性展會其發展帶動系數就越小,在我國舉辦會展較早的大連,曾對大連某一本地性展會的拉動系數進行調研,得出1:8.5~9結論;上海會展業帶來相關經濟效益直接投入產出比為1:6,間接達到1:9。
因為會展帶動系數或會展的經濟效益引發了眾多城市看好會展這個相關性強、邊際輻射性強的朝陽產業。
歐美、亞洲的德國漢諾威、法國的巴黎、美國的拉斯維加斯、中國香港、新加坡等著名展覽城市,大量的會展活動的舉辦給城市帶來了巨額的利潤。
法國每年的展會營業額達85億法郎;美國每年舉辦200多個商業展覽會,帶來了38 億美元的收入,香港每年的會展收入就達75億港元,1999年我國昆明世博會期間,僅雲南省旅遊收入就到174億元。
會展活動給所在地區(城市)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促進城市功能要求的合理流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市民文明素質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也是會展帶動理論的更深層次表現。
四、展會生命周期理論
一個企業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展會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
展會的生命周期就是指從引入、成長、到成熟、衰退的周期。
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發展的瞬息萬變,展會的生命周期除展會自身的經營、管理和創新外,政治、軍事、經濟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展會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
1、引入期,展會為新項目,會展商不了解、不熟悉這個展會,因而展會的宣傳、推廣、開拓市場等工作非常大,當然投入也很大。
也正因為新展會由於市場、技術和管理上的不確定,對這種展會而言,是一種風險,隨時有夭折的可能。
2、成長期。
展會成長期是展會日趨成熟、增長的時期。
參展商熟悉和認識這個展會,技術管理和服務優良,展位銷售量上升,展會其時的利潤也呈現最大化。
3、成熟期。
從展會成長期後期開始,市場增長率減緩,展位銷售勢頭減緩,展會價格和利潤滑坡。
其階段表現為同類主題展會競爭趨勢白熱化。
展會之間並購現象會出現。
4、衰退期。
在這個階段,展會伴隨著這種產業的衰退而衰退,比如全球IT展覽會隨著網路的發展,產業展會功能需求減少,展會縮小,其階段展會利潤很低,展會本身存在著新一輪的創新,以符合參展商產品市場開拓的需求。
展會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是一般過程,但有的展會在運營過程中有跳躍性發展的,也有在衰退時期通過革新而延長其生命周期的。
當然也有因為偶然因素或自身因素及時夭折的
五、展會系統管理理論
系統即指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會展系統管理就是強調展會組織的整體性管理,把展會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把展會看作是由許多子系統所形成的組織。
會展系統要強調:(1)一個展會(系統)的決策;(2)一個展會的設計和構建;(3)展會系統的運轉和控制(4)檢查和評價展會系統的運轉結果,看其是否有效果和效率。
3. 參展商的參展資源是什麼
主辦展會必須利用社會資源
主辦會展離不開資源,所利用的是社會資源,包括:
服務對象——相關產業,如機械設備展服務於工業裝備製造業,如新零售會議服務於商業;
服務場所——會展中心;
服務媒介——公眾/專業媒體或自媒體;
服務機構——主辦方與服務提供方及其業務人員。
還有與主辦展會相關的信息、技術資源,等等。
因此,主辦會展就是做整合資源的事情,凡不能有效利用資源的主辦方,都做不出好的展會。
但是,主辦方是否需要利用渠道資源,即通過某一渠道做銷售,則因展會特點或主辦方訴求而各異。
在國內,利用渠道做銷售的展會,主要有三類:
一是,政府主辦的展會。如廣交會,自創辦以來一直是利用行政渠道銷售展位,即以下達指標計劃的方式,通過部屬國有外貿公司(央企)和各省(市、區)商務廳(局)銷售展位(1979年前,廣交會不收展位費。展位指標屬於國家下達的指令性計劃)。國內許多地方由政府主辦的展會,往往將展位銷售工作分派給展覽公司。
二是,行業協會或商會主辦的展會。如中國貿促沒棗會舉辦的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CEFCO),依託地方分會組織與會者;如中國畜牧協會主辦的中國畜牧展,依託各專業分會或地方協會銷售展位。
三是,在中國找客腔察燃戶的境外展會。如漢諾威工業展,就利用中國的協會或展覽公司代理銷售展位。
在國內,展覽公司主辦展會採用渠道銷售的不是很多。換言之,渠道銷售在商業性質的展會中,尤其是在知名、大型的展會中並不多見。
從市場營銷角度,資源和渠道對於展會都是重要的。但哪些機構屬於資源,哪些單位屬於渠道,我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判別:
——主要用於提升展會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機構,屬於資源性質。而主伍虛要用於展位銷售的機構,屬於渠道性質。
——資源性機構的社會地位一般較高,大多不會替主辦方銷售展位。而渠道性機構的社會地位比較普通,並不會因為替主辦方銷售展位而覺得有損身份。
——被主辦方作為渠道的機構,會受到主辦方銷售指標的約束,即根據雙方協議約定,渠道機構須完成主辦方提出的銷售指標。否則,主辦方可以取消其代理銷售的資格。
——渠道機構的經濟收益來源於銷售傭金。提取傭金的比例由渠道機構與主辦方協議約定。而資源性質機構有的不需要經濟收益,如作為冠名主辦方的政府機構;有的需要經濟收益,如民間社團(協會、學會、商會)作為冠名主辦方,一般由主辦方根據協議約定給予主辦服務費。
4. 資源配置是什麼意思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5. 資源配置包括哪些內容
基本定義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相關原理
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實現的。動力機制,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實現最佳效益,在資源配置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實現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就成為它們配置資源的動力,從而形成資源配置的動力機制。信息機制,為了選擇合理配置資源的方案,需要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的信息作為依據,而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和利用是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機制實現的,如信息的傳遞可以是橫向的或者是縱向的。決策機制,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權力體系和分散的權力體系,有著不同的權力制約關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相關特點
[1](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五)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基本實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安排和搭配。資源配置合理,就能節約資源,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會造成社會性資源浪費。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數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採取替代措施。(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即根據市場供求規律和支配資源流向、流量及消費強度。
分類介紹
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計劃方式
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市場方式
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作用介紹
積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第一,促進勞動效率
提高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第二,實現產需銜接
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著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繫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消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
市場主體都是從本位利益出發,按照市場信號調整微觀經濟個量資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全局並直接按照社會實際需要組織生產。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往往要通過反復多次的市場自發調節並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能實現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還會帶來過剩供給和虛假繁榮,而一旦支撐虛假繁榮的鏈條受到破壞,經濟運行就會發生紊亂。因此,市場對國民經濟重大的結構調整、重大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加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會導致經濟生活的劇烈震盪。
第二:市場對壟斷產品的調節
市場調節對壟斷性產品的調節是乏力的
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可以對其銷售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實行控制,從而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或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壟斷的存在會約束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阻礙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三: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市場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各個市場主體的經濟費用和社會經濟費用之間,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費用而將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業或社會付出額外的費用甚至更大的費用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對於這種外部不經濟問題,市場調節是無力解決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產品勞務
市場調節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
例如,國防、社會治安以及社會公共設施,就是這類公共產品和勞務。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由社會共同消費的,不可能由個別企業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提供。
第五:不能解決收入社會問題
不能解決收入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市場調節要求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上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競爭規則,但卻默認競爭結果的不平等性,市場不會因為經濟當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而對低收入者採取價格優惠、對高收入者實行高價限制。
6. 所謂資源配置是指哪些資源
資源耐擾配置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
計劃經濟是由國家統一管理財經,國家管理高度集中.建國初期襪孝為了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由中央集中管理財經.這在當時是正確的,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蔽端,如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從而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不利於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
市場經濟是通過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告畝稿來調節資源配置.企業處於資源配置的主導地位,按照市場競爭的原則,自由調節資源的配置,政府不予指導和管理。我國正處於以上兩種方式的矛盾點,即: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沒有充分有效發揮,同時又存在較大的干預問題;市場的自發調節行為存在較大的混亂,價格機制沒有完全建立。
7. 什麼是會展資源
會展資源應該指那些在展會上可以利用的資源,對於參展商來說會展資源是宣傳、競爭對手的信息、盯世大量細分化的優質潛在客戶;槐槐對於觀眾來說會展資源是大量的集中的商品信息;對於主辦方來說,會展資源就是參展的費凱明肢用利潤,以及觀眾的門票利潤以及展會品牌的價值。
(本文引自網路)
8. 會展標准展位的概念和基本配置是什麼
會展標准展位指採用國際通用標准而設計製作的展位。
標准展位有:八稜柱,40(50)扁鋁,三卡鎖,PVC板,規格為3.0m*3.0m*2.5m。
配置:
主要器材組成為:八稜柱、八稜柱寬亮念支座、八稜柱鎖件、大方柱、聯板、雙面pvc展板、接待桌式洽談桌慎困、鍵虧展椅、射燈等。
其特點是裝卸快捷,便於運輸,節省存儲空間。
9. 有關資源配置的一些概念
1.什麼是資源的配置
凡是以商品形式出現在市場上的資源都是稀缺資源,資源產品化和商品化程度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而資源配置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由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供應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引起的。所以,資源配置就是以稀缺為基礎,使稀缺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數量比例,其最終目的還是通過資源配置提高稀缺資源的增量,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由此可見,資源配置是指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外匯及土地礦產、技術等),在各種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資源配置在一定時刻是已定的、固定的、靜止的,但在一定時期的不同時刻,又是未定的、流動的。它不斷隨價格升降調整自己的流向與數量,有一個隨價格波動變化的機制。就是說,資源配置是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聯系,是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限度和比例的確立。在一定時刻建立的這種限制和比例經常被價格升降打破,於是又會引起一種新的限制和比例的再建立,導致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再分配。
2.資源配置「邊際定律」
傳統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在完全的競爭條件下,當每一單位生產要素的利用都達到了邊際產量等於其價格的那一點時,資源就達到了最優配置:當所有用途中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都相等時,社會產出(福利)就達到了最大。這一理論被稱為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
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以資源配置價格作為資源配置評價的指標。資源配置價格等於在其他資源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的某種資源投入所帶來的收益增量或邊際收益。投入效果差,則資源配置價格低;投入效果好,則資源配置價格高;投入無效果或負效益,則資源配置價格為零或負值。
資源配置價格不同於市場價格,市場價格反映的是市場供求對價格的影響,不直接涉及投入效果的問題,而資源配置價格所反映的是單位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的大小。由於資源投入後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效果是變化的,所以資源配置價格也是變化的。
顯然,由於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並不總是一致,所以在以資源配置價格考察資源配置合理化時應看單位資源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減少了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另外,資源配置的效益還要考慮資源配置的目標收益。
3.資源配置方式
(1)市場配製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態,是具有一定社會化程度的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已經代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的形式和方法。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形成,使生產面向市場需要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和動力,並通過競爭使商品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價格,以價格為指示器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把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聯系起來,大致保持生產與消費的比例。運用市場配置資源具有如下優點:①它突破了自然經濟滿足生產者自身需求的局限性,生產面向社會市場需求,由此可以產生因市場的擴大而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目的和動力,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加積累,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以價格為信號進行資源配置,把企業追逐最大利潤的積極性和平衡性結合在一起,能夠自動調節資源配置,優化生產結構。
(2)行政性的計劃配置資源。現代宏觀經濟認為,政府配置資源是不可缺少的資源配置手段。在政府認為由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未能按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將資源有效配置到各部門或各地區,或者說政府認為,為了達到經濟發展目標,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成本比通過政府配置成本要高時,政府將採取計劃配置資源的方式配置社會資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計劃配置方式有以下優點:①它能夠兼顧效益與公平,對社會財富在各集團、各階層間進行公平分配,防止貧富分化,或者把貧富分化的差距限制在一定的權力范圍之內,有利於社會的安定。②對於一些非盈利性的公益事業及國防、基礎教育、環保等「公共物品」的建設與保護進行統一安排,優先發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就屬於「公共物品」或公益事業。③由於市場配置資源是從微觀配置到宏觀調節,調節過程較長,在短期內調整經濟波動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成本的增加。所以,國家要想在短期內對經濟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時,就必須利用政府的強制性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將社會資源分配到需要優先發展的部門或行業上去。
綜上所述,市場配置與計劃配置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們對社會條件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即產權是集中還是分散。市場配置以產權的獨立與分散為前提,而計劃配置需要的是產權的集中統一管理。
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各有所長。而它們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與社會制度的性質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條件下,採用計劃與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尤其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
4.資源配置的目標
資源配置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使用,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效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實現消費者行為目標。當然,這不是指某一單個人的目標,而是從一般意義上說的消費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則,也就是消費者通過一系列消費決策、選擇,實現其需求的最大滿足,即效用最大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有利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統管全局,綜合考慮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的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經濟結構,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10. 資源配置包括哪三個方面內容
1、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汪亂是系統論的思維方式,就是要通過組織和協調,把企業內部彼此相關但卻彼此分離的職能,把企業外部既參與共同的使命又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合作夥伴整合成一個為客戶服務的系統,取得1+1大於2的效果。2、在戰術選擇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優化配談源置的決策。就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優勢資源整合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含陵態就是要獲得整體效用最大化。
企業對不同類型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融合,使之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並創造出新的資源的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
一方面,優勢資源整合是企業績效的重要源泉。在企業續效的解釋變數中,資源整合比領導素質、組織結構、管理技能或方法等更為重要。
另一方面,優勢資源整合也是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市場競爭優勢常常屬於那些善於進行資源整合企業,而不是那些擁有大量資源的企業,也不是那些投入巨資進行開發新資源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