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北京歷史文獻資料庫入選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北京歷史文獻資料庫入選

發布時間: 2023-05-23 05:31:41

⑴ 如何應用計算機網路發展古典文獻學

自古以來,歷代學者對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一直沿襲手工操作的方式,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後,計算機技術開始涉入到古典文獻研究中,對傳統的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方法(自然也對一切需要使用古典文獻資料的專業研究)起到了極大沖擊。首先簡單回顧一下計算機技術在古典文獻研究領域內發展的歷程。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一些圖書館、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陸續開始大規模地利用計算機設計並建立資料庫。大致說來有兩類資料庫,一類是書目資料庫,一類是文獻資料庫。南京圖書館於90年代初率先建立書目資料庫,對讀者檢索有關書目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之後,各地圖書館紛紛效尤,類似的書目資料庫很快就普及了。雖說至今各地圖書館的書目資料庫的檢索方式,仍存在機讀編碼格式不統一的問題,然而書目資料庫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查詢功能,對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具體到學術研究來說,至少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比較方便的查找有關古典文獻的實用工具。


在建立書目資料庫的同時,一些大專院校與科研機構開始研發各自的文獻資料庫。從數據製作格式來說,大致可以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圖像格式,即將按原著內容掃描成PDF圖像文本,另一類是元數據格式,即錄入文獻文本內容(或掃描並轉化為電子文本)導入資料庫,並轉換成可閱讀與檢索的資料庫機讀格式。一般說來,無論是PDF格式還是元數據格式,它們資料庫容量都較大,也提供了較為原始的檢索方式,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幫助。從上述兩類製作格式的資料庫來說,PDF圖像文本可以直接閱讀圖像文字,但總體說來不太適應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需要。而元數據格式較為精緻,初步具備了較為方便的常用的功能,可以檢索、作卡片等等。古典文獻資料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類目資料庫,即按「類」收錄有關圖籍,如經學類、史學類、文學類以及甲骨文、金文或出土文獻資料、石刻資料等等,另一類是綜合資料庫,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國學寶典》之類資料庫。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古典文獻研究的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計算機技術在古典文獻研究中的運用仍然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也是不容迴避的。中國大陸最早的古典文獻資料庫是建立於1987年河南大學的《宋人筆記檢索系統南宋主要歷史文獻》。之後,各種資料庫紛紛涌現,比較重要的有南京大學、河南大學、蘇州大學聯合研製的《計算機甲骨文信息處理系統》、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唐詩》、《先秦魏晉南北朝詩》、《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十三經》、《全唐文》、《諸子集成》等資料庫、北京大學《全宋詩》資料庫、南京師范大學《全唐五代宋詞》資料庫、四川大學《宋會要輯稿》資料庫(與海外合作)等等。港台古籍數字化起步較早,均採用繁體字形式。1984年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研發《漢籍全文資料庫》,香港中文大學則有《漢及以前全部傳世文獻》、《魏晉南北朝全部傳世文獻》、《竹簡帛書出土文獻》資料庫等等。其中《竹簡帛書出土文獻》收錄《馬王堆漢墓帛書》、《武威漢簡》、《睡虎地秦墓漢簡》、《銀雀山漢簡》、《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及其它散見簡牘共140多萬字的竹簡帛書出土文獻,價值頗高。計算機技術在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中的貢獻是極大的,但目前存在著缺乏統一領導與規劃;開發商嗜利忘義;熱門文獻數據重復,冷門文獻數據罕見;技術關卡重重,難以互相兼容;功能單調,難以真正為科研服務;學術圈地,使人心有餘而力難用等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公共古典文獻資料庫和開發個性化文獻檢索服務系統兩個方面。具體說來是加強總體規劃,建立公共古典文獻資料庫;資料庫內容與文獻檢索服務系統分離;加速確定字型檔方案;徹底解決古典文獻版權問題;建立公平的交易平台和發展新興學科,培養專業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料庫主要是提供給本單位研究人員使用的,當然也有部分資料庫對外開放,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幫助。雖然這些資料庫有種種限制,但它們無疑為古典文獻的研究(當然包括其它專業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方便。之後,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各地方的圖書館、以及其它數以百計的網站向用戶提供收費或不收費的古籍文獻檢索服務,甚至還提供古籍文獻的**服務。顯然,這些工作的開展,為學術研究的現代化提供了極為有力的支持。至今為止,據筆者所查索到的除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各地圖書館資料庫之外,提供各種文獻**的中文網站至少在200個以上,其中就有不少古籍文獻**的網站。這些古典文獻資料庫或有關網站的建立,確實為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乃至其它學術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幫助。

對於以上有更好觀點的朋友,歡迎**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展開剩餘內容
打開APP閱讀全文並永久保存
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如何撰寫文獻綜述報告
課堂回顧丨文科生寫論文如何精準找到合適的文獻資料庫?
個人數字信息資源管理
endnote操作界面簡介及如何新建endnote資料庫
歷史學電子圖書、期刊、資料庫網站介紹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易學研究菁華集成》取得豐碩成果
更多

⑵ 北京圖書館怎麼聯系

北京圖書館聯系方式:北京圖書館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側
北京圖書館景點簡介:
北京圖書館是中國的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五大藏書過千萬冊的圖書館之一。1988年建成的這座新型的、現代化的新館,坐落在北京圖書館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側。這是我國、也是目前亞洲地區最大、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圖書館之一。
北京圖書館的前身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4月24日清政府學府部奏請籌集的京師圖書館,主要用於收藏善本書等古籍,館址在什剎海廣化寺(鼓樓西鴨兒胡同內)。辛亥革命後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1912年8月27日開館,正式接待讀者。1928年改名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址遷到中海居仁堂。1931年於北海公園西側建成宮殿式新館,因館內藏有文津閣的《四庫全書》,館前街名稱作文津街。這里環境幽美,明代時是著名的玉熙宮,明末時是皇家的別院。清代時宮殿荒廢,後建圖書館,全館面積僅僅8000平方米。後於19291931年間重修。1949年改名北京圖書館。70年代後期該館擴建為50000多平方米,建於北海南門西側的北京圖書館老館藏書1100萬冊。北京圖書館是1975年3月,由已故周恩來總理提議並批准興建的。新館工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於1983年9月奠基,1987年7月1日落成,鄧小平同志為北京圖書館題寫了館名。萬里同志為北京圖書館新館開館剪綵。新館佔地7。42公頃,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包括文津街分館在內,館舍建築面積為17萬平方米。可藏書2000萬冊。設有閱覽室30餘個,擁有閱覽座位3000多個,日平均可接待讀者團梁七,八千人次。
北京圖書館雖然只有80多年的歷史,但其藏書基礎可以追。溯到700年前。始建之初,它繼承了南宋皇家圖書館緝熙殿和明代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部分珍藏,又以清廷內閣大庫翰林院和國子監南學為基礎,收藏了大量的善本、叢書、地方文獻和其他珍貴文獻,約10萬冊。有翰林院殘存的《永樂大典》、敦煌寫經等。其庫藏四庫全書是中國大陸惟一完整的一套。它收藏的古籍善本達26萬冊之多,還收藏近200萬冊普通線裝書。為了保藏和利用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北京圖書館修復了大量被損壞的古籍書。北京圖書館還非常重視革命歷史文獻的收集,以及許多著名作家,學者的手稿。自1916年以來,北京圖書館一直是國內出版物繳送本的收藏館,保證了北京圖書館入藏國內正式出版物的主要正常來源。該館還積極地、有重點地收藏國外的一些出版物;目前已入藏100多個文種,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為研究世界各國的情況提供了必要塌豎運的資料。長期以來,北京圖書館在搜集,加工,存儲文獻等方面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藏書體系。
建國後發展迅速,藏書從纖橋1949年的140萬冊增至1979年的1400萬冊,但書庫面積僅增加5倍。1987年10月在海淀區石橋路紫竹院北側落成新館,它是由多層樓群環繞主樓的一組建築。主樓地上十六層,地下三層。樓群中有對稱的院落,屋頂為中國古典形式。全館佔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則達17萬平方米,其中書庫面積6萬平方米,藏書為2000多萬冊。館內開設了30多個各類圖書閱覽室,擁有3000多個座位。還有可供616人使用的小型研究室數十個,有現代化的管理設備和展覽廳、學術報告廳等。這一切使得古老的北京圖書館變得年輕了。為了保護珍貴書籍,現已將館內各種善本、珍本拍成縮微膠卷,供讀者閱讀。在音像資料視聽室里,人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視聽資料。設備先進,功能齊全。文津街原館改稱分館。1990年底,藏書近1600萬冊。為我國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在世界公共圖書館中也名列前茅。

⑶ 有沒有那種文獻用的是歷史的數據


《中國地方歷史文獻資料庫》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地方歷史文獻資料庫,也是規模最大的寫本文獻可全文檢索資料庫。該庫收錄了主要來自浙江南部的處州、安徽南部的徽州、江西的鄱陽湖區、福建中備李,以及湖南、廣東、雲南、遼寧、山西、湖北、河北等地的地方歷史文獻,總量約35萬件,150萬頁。一期入庫3。5萬件,近10萬頁。
該滾啟庫適合於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多門學科研究者使用,也適合對地方文獻感興趣的個人。《中國地方歷史文獻資料庫》是迄今為止館藏文獻最豐富的中國地方歷史文獻資料庫。本庫所收錄的地方文獻(館藏於上海交通大學)形成於2006-2013年間,主要來自浙江南部的處州、安徽南部的徽州、江西的鄱陽湖區、福建,以及湖南、湖北、廣東、雲南和遼寧等地。總量約35萬件,150萬頁。一期入庫3。5萬件,近10萬頁。
目前利用契約文書進行的研究,多是利用大量的相互之間沒有聯系的契約,《中國地方歷史文獻資料庫》不僅數量巨大,文書之間也具有關賣遲聯性,以地域為單位,如石倉、徽州等,盡可能將一個區域中的所有地方歷史文獻,完整、有序地納入同一資料庫中。

⑷ 關於首都圖書館的問題

如果在那裡看,在前台(裡面的銷祥書店斜對面)有為沒有借書卡的讀寬斗襲者提供的臨時卡,白色的一小張,都放在一個小盒子里,自己拿就OK的,進去時慎兄給借書員掃一下碼就可以

樓下的別抄我回答...

⑸ 想查找一本名人傳記應該利用哪個資料庫

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
1、該資料庫是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數字出版部與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聯合研製的大型歷史人物傳記文獻資料庫,名人傳記就可以在此數據中找到。
2、資料庫內容以人物為節點,以時間、地域為坐標,以人物傳記原始文獻為主要內容,以人物小傳為補充,輔以時代轉換、詩文反查、康熙字典等工具,具備對人物、時代、地域、詩文、小傳、文獻的檢索,以及繁簡體輸入、古今地名對照和個人數據管理等其他功能,該資料庫目標將做成全球范圍內資源最全面、歷史人物數量最多、人物分布最廣的中國歷史人物傳記庫。

⑹ 國內五大論文資料庫

國內主要有5大期刊資料庫

一、中國知網提供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

也稱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由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收錄1994年以來國內6 600種期刊,包括了學術期刊於非學術期刊,涵蓋理工、農業、醫葯衛生、文史哲、政治軍事與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經濟與管理。

收錄的學術期刊同時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

但是收錄的期刊不很全面,一些重要期刊未能收錄。

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DISC)

由資料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開發研製,收錄了自1978年以來1 600餘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

范圍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葯學、中醫學及中葯學等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

三、中文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CMCC)

由中國人民 *** 醫學圖書館資料庫研究部研製開發。

收錄了1994年以來國內正式出版發行的生物醫學期刊和一些自辦發行的生物醫學刊物1 000餘種的文獻題錄和文摘。

涉及的主要學科領域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葯學、醫學生物學、中醫學、中葯學、醫院管理及醫學信息等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

並具有成果查新功能醫學全在線

四、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 Info)

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研製。

該資料庫收錄的期刊學科範圍廣,包括了學術期刊於非學術期刊,提供約2 000種的電子期刊的全文檢索。

被收錄的學術期刊都獲得了「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的收錄證書。

個別期刊甚至將「遴選」改成「精選」,或者乾脆去掉。

很多作者因此誤以為這就是核心期刊。

五、維普資料庫

也稱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科技期刊資料庫,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重慶分所出版。

收錄了1989年以來我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科學、醫葯衛生、經濟管理、教育科學和圖書情報等學科9 000餘種期刊,包括了學術與非學術期刊。

收錄期刊數量很大,但不足之處是部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非法期刊也被收錄了。

一般的,學術期刊都能進入至少1個國內期刊資料庫。

期刊據資料庫[3]不是期刊的評價體系,對科研處的期刊性質評價也就缺乏足夠的意義,故不宜作為期刊性質評價的依據。

1、萬方數據

萬方數據提供中國大陸科技期刊檢索,是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專業學術知識服務網站。

隸屬於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對外服務數據由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統一部署提供。

2、全國報刊索引

收錄全國包括港台地區的期刊8000種左右,月報道量在1.8萬條以上,年報道量在44萬條左右,書本式用戶有3500多家,現又出版光碟資料庫。

反映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國內外最新學術進展信息。

該索引是我國收錄報刊種類最多,內容涉及范圍最廣,持續出版時間最長,與新文獻保持同步發展的權威性檢索刊物,也是查找建國以來報刊論文資料最重要的檢索工具。

正文採用分類編排,先後採用過《中國人民大學圖書分類法》和自編的《報刊資料分類表》,1980年起,仿《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分21類編排,1992年全面改用《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第三版)編排,2000年開始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標引,計算機編排。

在著錄上,《全國報刊索引》從1991年起採用國家標准——《檢索期刊條目著錄規則》進行著錄,包括題名、著譯者姓名、報刊名、版本、卷期標識、起止頁碼、附註等項。

同時,「哲社版」採用電腦編排,增加了「著者索引」、「題中人名分析索引」、「引用報刊一覽表」,方便了讀者的使用。

3、超星數字圖書館

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在線數字圖書館,提供大量的電子圖書資源提供閱讀,其中包括文學、經濟、計算機等五十餘大類,數十萬冊電子圖書,300 萬篇論文,全文總量 4億余頁,數據總量30000GB,大量免費電子圖書,並且每天仍在不斷的增加與更新。

覆蓋范圍:涉及哲學、宗教、社科總論、經典理論、民族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總論、計算機等各個學科門類。

本館已訂購67萬余冊。

收錄年限:1977年至今。

4、維普資訊

維普資訊是科學技術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屬的一家大型的專業化數據公司,是中文期刊資料庫建設事業的奠基人,公司全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

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文獻資料庫。

從1989年開始,一直致力於對海量的報刊數據進行科學嚴謹的研究、分析,採集、加工等深層次開發和推廣應用。

5、中宏資料庫

中宏資料庫由國家發改委所屬的中國宏觀經濟學會、中宏基金、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中宏經濟研究中心聯合研創。

是由18類大庫、74類中庫組成,涵蓋了九十年代以來宏觀經濟、區域經濟、產業經濟、金融保險、投資消費、世界經濟、政策法規、統計數字、研究報告等方面的詳盡內容,是目前國內門類最全,分類最細,容量最大的經濟類資料庫。

⑺ 歷史學考研熱門院校: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早運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 科(世界史、中國古代史),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本系還設有歐洲研究中心、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希臘研究中心、東北亞研究所、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現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關系史研究所、 孫中山思想國際研究中心、當代企業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中國古代史:實力絕對強大,從先秦到明清,每一個斷代都很強,但最突出的要數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兩個方向了,不僅有周一良、田余慶、吳宗國這樣的老前輩,還有閻步克、榮新江等一批後悶扒起之秀。當然先秦方向在有了朱鳳翰加盟以後,實力也不容小視。
世界史:同樣是學術上的聖殿,其中最具實力的要數世界中世紀史、歐美近現代史。馬克堯、高毅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良師。當然,願意接收挑戰的同學可以選擇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這個方向,這絕對是一個困難與機遇並存的好課題。
中國近現代史:這是北大一個相對的弱項,但也不乏茅海建螞睜昌這樣的名角。而且該專業良好的分配前景加上北大這塊牌子,相信對每個考生來講都是不小的誘惑。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⑻ 中國哪些文獻入選了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由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評定,其麾下有66個國家委員會參與。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國家每兩年可申報兩部古籍文獻。迄今為止,共有100個國家的299份文獻和文獻集合入選,我國共有十個項目入選。
1、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
1997年入選
現存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收藏的中國50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錄音檔案,長達7000小時。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阿炳創作的傳世名曲。
2、清代內閣秘本檔
1999年入選
有關十七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保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該文獻形成於17世紀中葉,共24件。這部分檔案系統完整地反映了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情況。其核心內容是「湯若望案」,歷史上稱「歷法之爭」。
3、東巴古籍文獻
2003年入選
《東巴經》由東巴文字寫成,東巴文字被稱為「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經》現存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是納西族的東巴教祭司使用的宗教典籍,世代傳承下來的尚存2萬余卷。內容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宗教、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美術、舞蹈等許多傳統學科,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的網路全書」。
4、清代科舉大金榜
2005年入選
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朝金榜現存有200多份,均為清代士子通過科舉考試殿試的名單。
「金榜」為黃紙墨字,書滿漢兩種文字。大金榜加蓋「皇帝之寶」用於張掛,長度一般在15至20米之間,寬為0.8至0.9米之間。小金榜不用印,供皇帝御覽和舉行典禮時宣布名次使用。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左門,武科大金榜張掛於天安門外長安橫街的長安右門,三天後收回內閣保存。
5、「樣式雷」建築圖檔
2007年入選
現存於世的「樣式雷」圖檔逾兩萬件,這些圖檔均由「樣式雷」家族創作繪制。清初,原籍江西的雷發達應募到北京供役內廷,康熙初年參與修建宮殿,被「敕封」負責內廷營造工程。直至清末,雷氏家族有六代人在朝廷樣式房任職,負責過北京故宮、北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設計的圖樣繪制、燙樣製作。
6、《本草綱目》
2011年入選
《本草綱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是由明代李時珍編著的一部葯物學專著,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本草綱目》被全譯或節譯成英、法、德、俄、韓等20多種語言文字,再版100餘次,在世界廣泛流傳。
7、《黃帝內經》
2011年入選
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黃帝內經》為當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成書於距今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所構建御歷的理論體系和醫療模式至今仍然被傳統醫葯學運用和西方醫學借鑒。
8、僑批檔案
2013年入選
僑批檔案由17萬份僑批構成,「批」在閩南語和廣東話中是「信」的意思,海外華僑寄回家鄉的信和錢款被稱為僑批。
100多年前,大量國人前往東南亞謀生。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主要是經由「水客」、遞送。「水客」往返國內外,將華僑信款親手交給僑眷,或是先用所託批款采購貨物回鄉,待出售後再將原款及批信交給僑眷,而「水客」們還必須取得收款人的回信,並將它帶給匯款人才算完成整個作業。清末,出現了專門從事該行業的金融機構。
9、元代西藏官方鎮悶搜檔案
2013年入選
「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共有22份珍貴的元代歷史檔案,這22份珍貴的西藏歷史檔案是從近一百萬件檔案中挑選出來的年代較久遠、價值較高的西藏歷史檔案。
這些珍貴的元代檔案文獻大致年代為1304年至1367年。其中有4份文檔是用八思巴文書寫的元代皇帝給西藏地方寺院、官員等的聖旨,是元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來往的重要文書檔案之一。其他18份藏文鐵券文書內容多為當時地方政權所有者為其管轄的官員、寺廟下發的文書,包括薩迦法王的法旨,帕竹王的一部分文書。
10、南京大屠殺檔案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月9日發布罩陵的消息,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⑼ cbm收錄的文獻題錄是四個資料庫里最多的(cbm資料庫主要提供的是幾次文獻)

(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收錄1978以來1600餘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以及匯編、會議論文的文獻題錄770餘萬篇,全部題錄均進行主題標引和分類標引等規范化加工處理。年增文獻40餘萬篇,每月更新。部分論文可直接鏈接到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庫獲取全文。

(2)中國醫學科普文獻資料庫:收錄2000年以來國內出版的醫學科普期刊近百種,文獻總量近25萬圓簡篇,重點突顯養生保健、心理健康、生殖健康、運動健身、醫學美容、婚姻家庭、食品營養等與醫學健康有關的內容。每月更新。可瀏覽全文。

(3)北京協和醫學院博碩學位論文庫:收錄1981年以來協和醫學院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9700餘篇,學科範圍涉及醫學、葯學各專業領域及其他相關專業,內容前沿、豐富,可在線瀏覽全文。每季更新。可以在線瀏覽和下載文摘信息。在題錄頁面點擊「原文閱讀」可以在線閱讀全文。提示:全文不提供下載!

(4)西文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WBM):收錄目前世界各國出版的7200餘種重要生物醫學期刊文獻題錄2286萬余篇,其中協和醫學院圖書館館藏期刊4800餘種,免費扒腔源期刊2400餘種。部分期刊可回溯至創刊年,全面體現協和醫學院圖書館悠久豐厚的歷史館藏。年增文獻60餘萬篇,每月更新。

(5)英文文集匯編文摘資料庫:收錄協和醫學院圖書館館藏生物醫學文集、匯編以及能夠從中析出單篇文獻的各種參考工具書等240餘種/冊,文獻量共計38700餘篇。報道內容以最新出版的文獻為主,部分文獻可回溯至2000年。每月更新。

(6)英文會議文摘資料庫:收錄2000年以來世界各主要協會、出版機構的60餘種生物醫學學術會議文獻,部分文獻有少量回溯,文獻量共計16540餘篇。每月更新。

(7)俄文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收錄1995年以來俄國出版的俄文重要生物醫學學術期刊30餘種,部分期春態刊有少量回溯,文獻量共計10420餘篇。每月更新。

(8)日文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收錄1995年以來日本出版的日文重要生物醫學學術期刊90餘種,部分期刊有少量回溯,文獻量共計76240餘篇。每月更新。

⑽ 北京圖書館及國家圖書館如何

北京圖書館在北京西城區文津街,中國的國家圖書館。前身是清宣統二年(1910年)籌建的京師圖書館,1912年正式開放,1928年名國立北平圖書館,建國後改稱北京圖書館。
其藏書歷史可遠溯到七百年前,它繼承了南宋皇家圖書館緝熙殿和明代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部分藏書,1910年後又以清內閣大庫、翰林院及國子監南學的藏書為基礎,陸續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石室寫經等珍貴刻本和手寫本。
今館建於1931年,原面積8.000平方米,現已增為近40.000平方米。1949年時藏書一百四十萬冊,至1979年底已達一千萬冊,其中有國內二十多個民族的古今典籍和數十萬冊善本圖書,還重點收藏國外一百十五個文種的出版物,其中以英、俄、日、法、德文為最多。
它是我國收藏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國家書庫,從閱覽、外借、照相、復制、報告會等不同角度為學術研究提供世界各國文化、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歷史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首都圖書館採取借閱合一、開放式、自助式、智能化的服務方式,為讀者提供100餘萬冊(件)開架文獻的免費借閱,可借閱文獻數量在全國公共圖書館中居首位,並利用RFID技術,使讀者檢索文獻更方便、快捷。在空間布局和服務功能上,實現了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的「無縫銜接」,閱讀學習與文化休閑的「有機結合」,以最佳的融合度讓讀者更好地使用圖書館。
首都圖書館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字閱讀技術,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現代閱讀體驗。「掌上圖書館」讓150萬持卡讀者隨時隨地享用圖書館的資源;「自助圖書館」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自助圖書借還服務;「手持閱讀器」讓讀者帶著「移動的圖書館」隨身閱讀;「觸屏讀報」、「暢聽閱讀」等項目也散跡深受讀者歡迎。
一、國家圖書館區域分布及開放時間
1、國家圖書館閱覽空間分布
A座
地下一層:歷史文獻閱覽室
首層:康復文獻閱覽室、一卡通通還處、多功能廳
二層:少年兒童圖書館總服務台、少兒中文書刊借閱、少兒外文圖書閱覽(北京明德少兒英文圖書館)、報告廳、親子借閱
三層:青少年多媒體空間、童心舞台
四層:中文圖書借閱、庫本閱覽
B座
地下一層:停車場
首層:首圖劇場、第一展廳、第二展廳
二層:總服務台、引航睜茄廳、新書刊借閱、數字文化社區樣板間、信息空間、文化時空長廊、書店、咖啡廳
三層:文學圖書借閱、中文期刊閱覽、中文報紙閱覽
四層:歷史和地理文獻借閱、經濟和語言文獻借閱、視聽文獻借閱、風軒、雅軒、頌軒、第一影院、第二影院、第三影院
五層:社會科學文獻借閱、自然科學文獻借閱、藝術和計算機文獻借閱
七層:外文文獻借閱、台港澳文獻閱覽
八層:政治和法律文獻借閱、中文工具書閱覽
九層:北京地方文獻閱覽、北京市政府信息公悉掘察開查閱中心
2、國家圖書館區域開放時間
區域位置區域名稱開放時間A座地下一層I段歷史文獻閱覽室周一至周五 9:00至12:00 13:30至17:00A座一層III段康復文獻閱覽周二至周日 9:00至19:30一卡通通還處A座二層I段少年兒童圖書館總服務台周二至周日 9:00至17:00少兒中文書刊借閱親子借閱III段少兒外文圖書閱覽北京明德少兒英文圖書館A座三層II段青少年多媒體空間童心舞台A座四層II段中文圖書借閱周二至周日 9:00至19:30庫本閱覽B座二層A區新書刊借閱周一至周日 9:00至19:30B區數字文化社區樣板間B座三層A區文學圖書借閱B、C區中文報紙閱覽、中文期刊閱覽B座四層A區歷史、地理文獻借閱B區經濟、語言文獻借閱C區視聽文獻借閱B座五層A區社會科學文獻借閱周二至周日 9:00至19:30<
更多關於北京圖書館及國家圖書館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7bee01615731748.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