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國土變更資料庫標准18位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國土變更資料庫標准18位

發布時間: 2023-06-15 17:51:46

㈠ 土地利用數據建庫

6.5.1 資料庫建設技術方法及工作流程

6.5.1.1 技術方法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建庫,是以武漢中地公司開發的 MapGIS 土地利用資料庫軟體為工作平台,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元,將已有的鄉級及以上行政界線(採用全國第一次土地詳查所確定的行政界線)疊加在以縣為單位鑲嵌的 1∶1 萬正射影像圖上,以正射影像圖為本底圖,參考已有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或土地利用詳查數據,結合遙感影像解譯資料,採用人機交互的方式,目視解譯採集地類圖斑邊界、線狀地物,提取工作區土地利用分類信息。分別建立確定圖斑、不確定圖斑、樣本圖斑層,並製作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對不確定圖斑、樣本圖斑以及抽取一定比例的確定圖斑到外業進行實地驗證,通過外業後處理,最終建立基於遙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6.5.1.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如圖 6-19 所示。

圖 6-19 基於遙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工作流程圖

6.5.2 數據採集

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元,將土地利用資料庫中鄉級及以上行政界線套疊在正射影像圖上,結合樣本影像信息並參考已有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和土地利用詳查資料,採用目視解譯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現狀信息。

(1)多元數據復合分析。

1)與已有土地利用資料庫復合。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資料庫與正射影像數據疊加,參考資料庫地類屬性數據,根據遙感數據的光譜和空間特徵,通過人機交互採集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如圖 6-20 所示。

圖 6-20 遙感影像與土地利用數據疊加示意圖

2)與土地利用現狀圖復合分析。對於未建成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將收集到的土地利用現狀圖掃描、糾正、投影變換後與正射影像套合,輔助提取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如圖 6-21 所示。

圖 6-21 土地利用現狀圖與遙感影像圖復合示意圖

(2)數據採集方法及要求。

1)使用MapGIS軟體進行分層矢量化,為了保證數字化精度,我們要求顯示窗口放大比例在100倍以上,採用半自動、互動式分層矢量採集,這樣才能保證與影像同名地物不偏移。

2)將原土地現狀資料庫行政界線套合在DOM影像上,根據行政界線與影像套合情況,採用修正的方法進行局部調整,即影像上以線狀地物為界的原行政界線明顯偏離的,以影像上線狀地物為准作局部修正,影像上沒有線狀地物作參考的直接採用原行政界線。

3)被鄉級以上行政界線、地類界線、線狀地物等分割而成的封閉地塊為一個圖斑。上圖圖斑的最小面積為:耕地和農村居民點最小上圖面積為3mm2×3mm2(實地為900m2),其他地類為3mm2×5mm2(實地為1500m2)。

4)地類圖斑邊界的採集,可採取先易後難、先平原區後山區的方法,即先採集易於判讀的居民地邊界,然後依次採集紋理清晰的鐵路、公路、河流、溝渠等,最後採集難以區分的地類邊界。

5)線狀地物:對於實際寬度小於30m的鐵路、公路、河流等,沿影像輪廓中心線按圖示用相應單線勾繪,大於等於30m的按圖斑處理,當線狀地物寬度變化大於20%時,分段標記。寬度量測除其本身寬度外還包含其兩側不以排灌為主的路溝及行道樹。

6)河流:河流寬度為常水位線水面寬度。常水位線以原土地利用資料庫數據或正射影像為准,如土地資料庫所標位置偏移較大時可做適當移動,河流寬度不再實地調查。

7)公路林帶:公路兩側種植的實際寬度大於等於30m的林帶,按實際寬度標繪。公路寬度小於30m,而單側林帶寬度大於30m的,公路按線狀地物標識,而林帶則按實際寬度標繪。

(3)數據分層。按照《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的圖層劃分和命名規則將矢量數據分別建立縣級政區、地類圖斑、線狀地物、行政界線、地面控制點、地類界線、注記、樣本圖斑線、不一致圖斑線等數據層。

(4)屬性結構的建立及屬性輸入。按照《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對分層數據分別建立屬性結構,逐層輸入屬性內容。

(5)建立數據字典。數據字典設計是資料庫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新建工程前首先要建立系統的數據字典文件。依據《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定義的相關屬性欄位名、值域以及數據描述等建立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運行所必需的數據字典。主要包括地類編碼、行政區和權屬單位等數據字典。

1)設置數據字典參數。按照國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省級行政區、省轄市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的行政代碼長度均為2位,鄉級及行政村級政區代碼均為3位。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管理系統」中,依次設置各級行政區劃代碼位數。如圖6-22所示。

圖 6-22 新建數據字典

2)編輯數據字典。根據技術要求中規定的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類,修改、增添或減少數據字典中的地類碼。如圖6-23所示。

圖 6-23 編輯數據字典

(6)建立接圖表。接圖表文件記錄了每個圖幅的圖名、圖號、經度、緯度等信息,是標准圖幅輸出的依據。本項目接圖表是根據大地坐標建立索引(圖6-24)。

圖 6-24 建立接圖表

(7)數據入庫。經過入庫前數據檢查,准備好完全拓撲無錯誤和圖數一致的數據,並且建立好數據字典和接圖表後,可建立工程文件,進行數據入庫管理。

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位,對采編的行政轄區、行政界線、地類圖斑、線狀地物、地類界線、注記、影像、DEM 等文件進行數據整理入庫,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資料庫。

(8)數據預處理。數據預處理是進行表格匯總列印輸出的前提,是為匯總輸出和空間分析進行數據准備。實質上是扣除線狀地物的面積、利用耕地系數計算耕地面積以及每個圖斑凈面積的計算。如圖 6-25 所示。

(9)數據匯總。匯總輸出各類面積匯總表。建立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管理系統。

圖 6-25 數據預處理

㈡ 國土局中"上圖入庫"是什麼要求

石門縣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農業部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60號)、《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部關於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11〕178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嚴格落實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全覆蓋的通知》(國土資電發〔2012〕41號)、《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農業廳關於轉發〈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農業部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湘國土資發〔2011〕27號)要求,切實加快推進我縣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特製定本方案。 一、目的與意義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健全、規范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其目的是,把全縣范圍內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村民小組、村居委會、鄉鎮集體經濟組織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依法確認和保障農民的土地物權,建立產權明晰、權能明確、權益保障、流轉順暢、分配合理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建設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二、目標任務 加快推進我縣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部關於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11〕178號)的規定,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要堅持全覆蓋的原則,覆蓋到全部農村集體土地,包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遺漏。到2012的底全面完成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時,建立並完善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資料庫及地籍信息管理系統。 三、工作主要內容 石門縣有19個鄉鎮、1個管理區區、6個國有農林場,約381個行政村、5506個村民小組。 (一)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 1、工作范圍:縣域內的全部農村集體土地。 2、工作內容:依據石門縣2010年土地變更調查成果,利用適宜的調查底圖,開展土地權屬調查,實地查清每一宗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屬界線,將全縣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任務。 對已經確權登記到行政村農民集體一級的土地,其各級行政界線和村級權屬界線原則上不得變動。要結合上一輪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相關地籍資料,進一步細化調查,根據實際情況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村民小組等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 (二)調處土地權屬爭議。 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從機構和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予以保障。通過多種途徑,依法及時調處農村土地權屬爭議,為確權創造條件。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信息庫,及時掌握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屬爭議動態。 爭議地、插花地處理原則。加強對土地權屬爭議的調處工作,對於存在權屬爭議確實調處不了的土地,在調查表內註明爭議的原由、范圍和面積,交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後,再辦理土地登記手續。對調解無效或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行政處理的爭議土地,以爭議地單獨劃出統計造冊,可以暫緩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相互插花,能夠確定權屬的,應予登記發證;暫時無法劃定權屬的地塊,應統計造冊。 (三)規范已有成果。 1、因依法徵用、土地調整及土地開發整理等引起已核定的土地權屬界線發生變化的,應直接根據徵用、調整土地及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相關文件和圖件成果進行界線更新,不再辦理指界、簽字手續。若圖上界線不明確或與實地不一致的,應進行補充調查,並補辦權屬確認等相關手續。 2、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時誤將國有荒山、荒地、河流、灘塗、農民集體使用的國有土地等錯劃土地權屬性質范圍的,應依法予以糾正,並辦理相關手續。 (四)信息化建設。 建立地籍資料庫管理系統,將地籍調查成果上圖入庫,納入規范化管理;建立地籍檔案數字化管理系統和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實現中國上實時更新,動態管理,建立數據共享機制。 四、各級職責分工 為了完成全縣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按照「統一領導、部門協作、分級負責、各方參與」的原則,建立分級負責的工作責任制,明確各級工作職責。 (一)縣級工作職責。 1、具體負責本地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組織實施,包括制定實施方案、編制落實經費預算、開展宣傳動員等。組織專業技術單位開展地籍調查工作。 2、提請同級人民政府發布土地確權登記發證通告,告知土地登記申請人有關土地登記的具體事項。 3、嚴格履行土地確權職責,組織開展權屬調查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調處相關土地權屬爭議。 4、負責對技術承擔單位的工作質量進行日常監督,按照質量控制方案的有關要求,對技術承擔單位提交的工作成果進行自檢。 5、按照《土地登記辦法》有關規定,做好每一宗地的具體登記和發證有關工作。 6、按照規定的期限,定期向上級部門上報工作進展情況。 7、按照檔案管理的有關要求,妥善保管土地登記成果和資料並建立資料庫,總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做好日常變更登記,維護土地登記成果及資料庫的成果。 8、承辦省、市發證辦交辦的其他事項。 (二)鄉鎮工作職責。 1、負責做好轄區內村民群眾的動員和組織協調工作。 2、按照國土資源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調處相關土地權屬爭議。 3、積極配合技術承擔單位開展外業調查工作,為其工作開展提供後勤便利。 4、組織轄區內村組積極參與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相關工作,確保村組認真履行土地登記申請、推選指界代表、實地指界、權屬爭議處理、調查結果簽字蓋章確認等職責。 (三)村級(含組級) 1、組織村(組)召開村(組)民大會,推舉村民代表出席土地權屬調查指界確認工作; 2、協助做好本村內各村小組之間的權屬糾紛調解工作; 3、配合調查隊伍開展農村地籍調查工作,做好村屬土地權屬確認工作。 (三)技術承擔單位工作職責 1、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規程和合同的約定,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工作任務,不得以任何方式將項目整體或部分轉包。 2、編制技術方案,制定工作計劃。 3、配合縣國土資源部門編制實施方案,明確投入的人力、儀器設備,做好內部人員培訓、製作工作底圖、印製調查表格、購置儀器設備等准備工作。 4、配合縣國土資源部門做好技術培訓工作,為國土資源部門有關工作人員講解技術流程、影像判讀、軟體操作等知識。 5、配合縣國土資源部門做好權屬調查工作。 6、按照《湖南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技術方案》的有關要求,做好地籍測量和數據建庫工作。 7、按照質量控制方案的有關要求,建立和落實質量管理制度,分階段嚴格質量管理。對技術成果按要求進行自查,對所提交的成果負責到底,接受各級檢查並修改完善。 8、對技術工作進行總結,提供最終成果售後服務,配合縣國土資源部門做好成果的最終應用,為其培訓資料庫操作維護人員。 9、合同約定需要協助和配合縣國土資源部門完成的其他有關工作。 五、技術路線 (一)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要確權工作模式:依據實地調查位置在工作底圖上標定權屬界線。 主要利用1:5000或1:2000正射影像,套合2010年土地變更調查後形成的最新土地利用現狀圖數據(省、市、縣、鄉鎮行政界線以及村權屬界線,圖斑線、地類),按1:5000或1:2000比例尺出圖製作成權屬調查工作底圖,通過會議式集中指界與實地復核補測相結合,調整修正界址點位後,輸出界址、面積數據和宗地圖。 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單位之間的權屬界線調查、核界簽界工作,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會同國土資源部門組織部署,由鄉(鎮)政府、國土資源部門具體負責實施,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在圖上劃定落實權屬界線走向和界址位置。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本單位的測繪隊伍進行實地復核標繪界線走向和界址位置,或採用GPS定位技術實測界址拐點坐標,抽查比例不少於20%,內業成果資料抽查,比例不少於30%,並負責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有關工作。 (二)信息化建設。 在實地地籍調查和登記發證工作基礎上,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信息資料庫和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 1、資料庫建設內容主要包括: (1)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信息數據; (2)土地登記發證信息數據; (3)地籍調查表、土地登記申請表、土地登記審批表、土地證等數字化的地籍檔案數據; (4)遙感影像數據; (5)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2、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主要內容包括: (1)建立縣級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包括地籍管理信息數據的入庫、存儲和管理,實現數據的統計、匯總和分析。 (2)建立省、市、縣三級聯中國的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實現土地登記資料中國上查詢統計、實時更新和動態管理,建立數據共享機制。 六、進度安排 (一)准備階段(2011年11月-2012年7月)。 1、成立石門縣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領導小組; 2、編制工作方案; 3、申請落實工作經費; 4、完成專業技術協調單位的招投標選定; 5、召開工作部署調度會和座談會; 6、啟動宣傳發動工作; 7、抽調專門發證力量,組成權屬調查、質量檢查、登記發證等工作小組; 8、舉辦業務培訓班,劃分土地登記區,發布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通告。 (二)試點階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以新關鎮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登記發證試點工作。通過試點,完成一定的地籍調查任務,盡早發現問題,著力解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全局性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為全面開展工作做好准備。 (三)全面實施階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發布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通告,全面鋪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要求全縣於2012年底全面完成,具體進度安排如下: 1、權屬調查與勘測階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屬調查及相關測量工作。國土資源部門、村委會負責具體的指界實施工作,在指定時間內,組織各村民小組長等指界人,按照歷史形成及目前實際擁有的土地權屬范圍,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在工作底圖上標定各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之間的權屬界線;技術單位填寫集體土地權屬調查表,繪制宗地草圖,並進行實地復核確認無誤後,繪制界線走向草圖,編寫權屬界線走向說明,由指界人簽字蓋章確認。 2、內業上圖、編輯和整理階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將實地標定(工作底圖)的界址點錄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庫;以GPS測定的坐標數據,疊加到資料庫自動生成界址點位。製作農村地籍圖和宗地圖,編制界址點成果表,統計各類面積。 3、信息建庫及登記發證階段(2012年11~2012年12月)。 (1)信息建庫階段。利用野外實地權屬調查獲取的各類信息,進行地籍調查資料庫建設,並輸入到國土資源數據中心,結合土地登記發證工作,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和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實現確權登記發證成果的信息化管理。 (2)登記發證階段。根據地籍調查結果,各級土地登記機構對土地的權屬性質、界線、地類、面積和簽字手續等進行全面審核,依據《土地登記辦法》的相關規定,報經人民政府批准,土地登記人員填寫土地登記簿和歸戶卡,根據土地登記薄填寫《集體土地所有證》,為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頒發土地證書。 ①申請確權登記。集體土地所有權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填寫土地登記申請書,加蓋村民委員會公章,向國土部門提出書面申請。 ②初審和公告。土地登記人員按規定完成對土地登記申請及所提交的資料進行權屬審核後,如實填寫初審意見,按土地總登記的要求將擬登記的宗地情況進行公告,公告內容等按《土地登記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③審核審批。縣級以上國土資源部門為登記發證審核機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為登記發證審批機關,必須嚴格履行法定程序,完成簽字、蓋章後,才能辦理注冊登記。 ④核發土地證書。國土資源部門根據登記結果,代表人民政府向土地權利人發放土地權利證書。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以「XX村(組、鄉)農民集體」表示。考慮到有些地方村民小組組織機構不健全的實際情況,在對村民小組集體土地進行登記發證時,《集體土地所有證》暫由村委會代管,待村民小組成立組織機構後,再由村委會返還。 4、檢查驗收階段(2012年12月)。本項目成果質量檢查驗收參照《湖南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成果檢查驗收辦法》執行。技術單位和縣級自查內容: 權屬調查檢查; 權屬界線文字說明檢查; 權屬界線附圖檢查; 簽字項內容檢查; 宗地(界線段)接合圖檢查; 地籍調查表檢查; 宗地草圖檢查; 地形地籍控制測量檢查; 地籍原圖檢查; 面積匯總檢查; 資料庫檢查。 七、工作成果 (一)文字成果。工作方案、技術方案、工作總結、技術總結、檢查報告等。 (二)圖表成果。地籍圖、宗地圖、界址點成果表、面積匯總表等。 (三)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成果。地籍調查表、冊、權屬來源資料、土地登記申請、審批表、登記卡、土地權利證書等。 (四)資料庫及管理系統 1、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資料庫及管理系統。 2、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籍檔案數據及管理系統。 3、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 (五)電子數據。 光碟兩套。 二〇一二年

㈢ 資料庫檢查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研究

高梅 王斌

(荊州市國土資源局,荊州,434000)

摘要:本文以荊州市應用資料庫檢查技術進行土地變更調查為例,介紹了變更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變更資料庫檢查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為資料庫檢查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資料庫;土地變更調查

1 引言

准確的土地調查數據資料,是正確認識土地國情、國力的前提,也是制定科學的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土地,有效監管土地市場,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基礎。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訂時,又對土地調查制度作出規定:「國家建立土地調查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配合調查,並提供有關資料。」

而土地部門自建立以來,開展了大量城鎮地籍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土地權屬調查、土壤調查等工作,完成了第一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變更調查等許多基礎性技術工作。各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國土資源部對「數字國土工程」的規劃和對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具體工作要求,都相繼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從而將廣義上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通過土地信息系統的管理功能簡化為主要是同步進行土地變更調查,以滿足科學管理土地的統一性、現勢性、實用性要求。

為了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數據的准確性,本文就在荊州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資料庫檢查技術的應用與各位專家和同行做一次交流和探討。

2 荊州市土地利用現狀概要

荊州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市建設用地增幅較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很大,土地利用現狀變化顯著。近年來,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進行了年度的變更調查,使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步入了日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由於變更時間跨度長、技術陳舊、沒有及時進行圖件更新和數據同步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現狀現勢性較差,圖、數、實地不一致,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准確反映土地利用現狀,難以適應新時期土地管理和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2001年5月按照國土資源部《200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和《關於報送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荊州市承擔了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項目的試點任務,結合荊州市的實際,荊州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採用武漢瑞得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瑞得公司」)開發的GIS軟體和土地利用現狀管理信息系統軟體,先後完成了荊州市1988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和2001年變更資料庫的建設,之後每年按要求及時統一進行數據更新,基本實現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動態管理。

3 變更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

在以2001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為本庫的基礎上,根據2001~2005年所收集匯總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資料,建立變更資料庫——即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變更資料庫建庫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變更資料庫建庫流程

4 變更資料庫檢查內容

同初始資料庫一樣,變更資料庫的檢查,也是對變更調查工作流程中每一個階段生成的數據成果進行自我檢查、糾正錯誤、保證資料庫的質量技術手段。

4.1 資料預處理階段

4.1.1 建庫基礎資料檢查

該項工作主要是對建庫所用的土地變更調查基礎資料進行統計、核查,看是否符合建庫的要求。

(1)荊州市國土資源局信息中心提供建庫的變更圖件資料為2001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生成的藍曬圖(標准分幅),該藍曬圖上標示出了2001~2005年的變更圖斑(點狀、面狀、線狀圖斑),共有120張變更圖紙(89 幅標准分幅圖)。

首先對變更圖件資料中的以下內容進行檢查:①變更圖斑是否完整,有無未閉合情況;②變更圖斑中圖斑號、地類號標注是否正確,變更圖斑編號是否符合規定;③跨村界、鄉鎮界的變更圖斑接邊情況(例在檢查中發現宜黃高速公路荊州段中涉及變更眾多圖斑,由於判讀地物產生誤差,各鄉鎮之間的高速路出現不銜接的情況,到實地進行地調後及時更正。);④變更圖斑內線狀地物處理情況等。對部分圖紙不符合《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技術規范》要求的,必須由技術人員對其進行重新實地調繪、轉繪,然後再提交作業人員進行數據採集。

(2)根據圖歷簿填寫內容的要求,逐項認真填寫,並檢查變更標准分幅圖圖紙質量。

(3)對各部門提供的屬性資料進行整理,對不完整的資料要求相關部門進行補充完善。

4.1.2 圖件掃描質量檢查

因為變更圖紙是由2001年薄膜圖藍曬而成的紙質圖,圖面不是很清晰,且已經用了幾年的時間,變形和圖面磨損都比較大,給變更數據的採集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對變更底圖的掃描質量要求就比初始薄膜圖掃描的要求更高。

圖件掃描的解析度不能低於300dpi,256 灰度掃描,圖紙不清楚時可採用400dpi 或更高的解析度進行掃描。掃描前必須進行掃描儀系統誤差的檢查和處理,盡量減小系統誤差對整個底圖質量的影響。對於一些局部變形較大的圖紙在掃描的時候須進行特殊的處理,主要是採用分塊掃描、校整的辦法進行處理。

4.1.3 底圖校正質量檢查

使用瑞得公司矢量化軟體RDSCAN,對掃描並經預處理過的底圖進行圖幅校正和坐標系轉換。在圖幅校正中將每幅圖的圖廓計算邊長與其標准邊長進行比較,對誤差較大的圖紙進行分析,並協同技術人員解決。

4.1.4 底圖拼接質量檢查

瑞得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對數據的管理採用的是「市—縣—鄉—村」行政級管理模式,所以在進行底圖拼接質量的檢查時主要是看相鄰底圖的接邊情況是否良好,對於拼接誤差較大的圖幅要進行較整、處理。檢查底圖拼接一般誤差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類型:

(1)兩端的內圖廓拼接較好,但圖幅中間的圖斑線拼接有誤差(如圖2a)。這種情況可採用對每幅圖分塊掃描拼接以減小圖幅間的拼接誤差。

(2)兩圖幅中公里格網線之間拼接良好,但地物拼接誤差較大(如圖2b)。這種情況僅通過對底圖進行較整以提高地物之間的接邊精度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矢量變更數據採集時通過「取中採集」的原則來減小地物拼界接差造成的不良影響。

圖2 底圖拼接誤差示意圖

4.1.5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檢查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並進行異地備份。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4.2 矢量變更數據採集階段

4.2.1 真實行政界線矢量變更數據檢查

核實真實有效的村權屬界線,嚴格核查原詳查接邊情況表,明確工作界線,達到全市無縫化是初始資料庫中最基礎環節,所有數據均按村為單位統計匯總。凡是掃描匯總後圖上村轄區總面積與村台賬的差值超過該村台賬面積1%的,必須有針對性地找出問題(村與村間不重合,多是原來所屬的行政區劃不同,接連存在爭議造成的,要求到實地核實後加以改正),並要求所有的村在列印圖上都有檢查人及審核人簽字,並蓋該鎮土管所公章認可。變更資料庫建設若不涉及行政界線調整,則可省略此步驟。

4.2.2 圖斑矢量變更數據檢查

(1)根據《技術規范》的要求,非行政區劃採集的絕對誤差必須小於0.3mm。圖斑矢量變更數據採集完成之後,要檢查其絕對誤差,對超過限差的變更數據應進行修正。因為變更藍曬圖有變形,與初始建庫所用的薄膜圖不能完全吻合,所以將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引入到變更藍曬底圖上以後,部分矢量數據與變更藍曬底圖之間有偏差。針對該問題,在變更矢量數據採集時的處理原則是:①以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線劃為准,盡量保持其不變,然後根據變更藍曬底圖進行矢量數據修改。②如果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圖斑線劃與變更底圖圖斑線不吻合,則需要沿著變更圖斑線採集數據,應採用「平行位移的」辦法,數據採集時可以偏離變更底圖圖斑線,以保證變更圖斑面積盡量准確。

(2)以行政村為單位檢查圖斑與真實行政界線之間以及圖斑與圖斑之間的無縫化。①檢查變更圖斑矢量化數據的屬性是否與底圖上圖斑的屬性一致,主要是檢查變更圖斑的地類代碼輸入是否正確,圖斑編號是否與底圖一致,如果因為重號的問題改變了原來的圖斑編號,要查看是否按照作業規范的要求進行編號並做了記錄。②檢查變更過的線狀地物的分段是否與底圖一致且合理,線狀地物的寬度輸入是否正確。③檢查穿過變更圖斑的線狀地物的處理是否正確。A.道路遇到70大類的變更圖斑時一般應截斷處理,遇到其他地類一般應保留;B.溝渠遇到70大類的變更圖斑時一般應保留,遇到50類一般應截斷處理,遇到其他地類一般予以保留。

4.2.3 背景界線矢量數據檢查

因變更資料庫建設不涉及行政界線調整,故不需檢查。

4.2.4 地物矢量數據檢查

(1)根據《技術規范》的要求,非行政區劃採集的絕對誤差必須小於0.3mm,檢查時對超過限差的數據進行修改。

(2)要檢查變更地物矢量化是否有丟漏。

4.2.5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1)檢查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且進行異地備份。

(2)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4.3 矢量變更數據入庫階段

4.3.1 矢量數據拓撲檢查

該步工作由瑞得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自動完成。如果拓撲檢查有錯誤,返回進行修改,直到拓撲檢查沒有錯誤為止。

4.3.2 資料庫正確性檢查

(1)檢查變更資料庫中的權屬目錄、轄區目錄、圖斑地類、系統分類設置是否符合《技術規范》要求和荊州市實際情況。變更後的圖件首先列印出圖幅接合表,將89 幅圖幅落實到每個檢查人員,並在接合表上標明責任人後,由責任人著重檢查以下幾項內容:①本圖幅與周邊圖幅的接邊情況:圖幅每邊都由本圖幅檢查人與相鄰邊檢查人進行圖幅接邊檢查,經過核對無誤後由雙方簽字認可;②真實行政界線是否正確:根據村界處的現狀地物和背景村界的調繪情況判斷真實行政界線的位置,並檢查背景村界是否正確;③線狀地物是否丟漏:檢查是否有丟掉線狀地物完全沒有進行矢量化和線狀地物少做一段不完整現象;④線狀地物屬性錯誤:檢查農路、公路與溝渠屬性是否賦反;⑤圖斑無明顯界線的劃分是否符合現狀;⑥圖斑號與地類號是否與薄膜圖一致,圖斑的權屬單位、權屬性質是否正確;⑦兩圖核對是否有明顯跑線超標的情況等並以圖幅為單位做好記錄。檢查過程中發現變更圖紙容易出現以下四類問題:①掉漏應變更圖斑;②變更圖斑中應保留的島狀圖斑未予以保留;③應進行變更的圖斑未合並入新圖斑;④線狀地物取捨有差異。

(2)檢查資料庫運行是否正常,各種圖件是否能正常查詢出來,主要有以下圖件:①89 標准分幅圖;②320 幅村土地利用現狀圖;③19 幅鄉土地利用現狀圖;④19 幅鄉或村行政邊界圖;⑤全市行政邊界及分幅信息結合圖。

(3)按照《技術規范》所要求的各類統計報表是否能正常統計並列印出來:①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統計台賬;②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鄉統計簿一、二、三;③外單位面積統計表;④本村集體面積統計表;⑤村轄區面積表;⑥鄉單位面積匯總表;⑦年度變更平衡表。

(4)從資料庫中查詢出土地利用現狀標准分幅圖並輸出進行疊加檢查,檢查其是否與建庫資料標准分幅圖一致,如果有錯、漏,返回「矢量變更數據採集」階段進行數據修正,然後重新入庫。

4.3.3 計算機量算面積與變更調查量算面積的對比檢查

通過該項檢查工作,分析造成面積差異的可能原因(包括建庫資料中存在的問題和數據採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按照 《技術規范》 13.2.9 的要求 原始調查轄區總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的誤差控制在1%以內;計算機圖幅量算面積與理論面積的相對誤差控制在0.1%以內。

(2)按照 《技術規范》 14.3.2.8 的要求 原始調查全轄區一級地類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相對誤差超過2.5%或者詳查轄區總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的相對誤差超過1%時,應提交補充說明。

(3)計算機量算面積與調查量算面積存在一定的差異,是由於兩者在面積量算方法和量算匯總的過程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不能排除數據採集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或者誤差造成的面積差異。因此,為了查找出面積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應將面積對比分析細化到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

4.3.4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1)檢查輸出的鄉土地利用現狀圖和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看圖幅上的要素和圖面的整飾是否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2)檢查提交的各種統計報表是否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3)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且進行異地備份。

(4)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5 檢查方法與程序

5.1 檢查程序

檢查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變更資料庫檢查流程

5.2 檢查方法

目前,在「3 S」技術(遙感技術 R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 GP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未能全面推廣應用的條件下,通過以下所述手工比對和數據檢驗手段的方法能解決單純航片轉繪無法確定村級行政界線等實際問題,更能准確描述圖、數、地的現狀,確保資料庫質量。

須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即三檢一驗制度。每道工序作業員首先進行自檢和互檢,然後提交專業檢查人員,關鍵環節交由國土資源局檢查,三檢合格後,方可進入下一環節。從而保證質量,避免出現較大的返工現象。

5.2.1 作業過程中的自檢和互檢

按照建庫作業流程,對於每一個數據單位的數據成果,都要按照《技術規范》的要求經過作業員自檢、項目組長檢查、數據檢查員三次檢查,無誤後才能保存為階段性數據成果,提交技術人員檢查。

5.2.2 列印、輸出相關圖形數據進行圖形套合檢查

通過矢量數據採集階段對數據的檢查修正處理,矢量數據與變更資料的一致性已經基本得到保證,但是並不能保證在數據採集過程中無任何錯誤或者誤差,應列印輸出標准分幅圖進行疊加檢查,進一步排查錯誤。

(1)資料庫建立完成後,查詢出每一個村、鄉土地利用現狀圖、標准分幅現狀圖疊加變更底圖進行檢查。

(2)列印出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用於建庫的變更藍曬圖進行重疊檢查。

檢查方法是:用透明的硫酸紙列印出89幅標准分幅圖,套合變更藍曬標准分幅圖檢查,檢查方案如下:①村界檢查。全面核實村界與相鄰單位的位置,確保村界的准確性;每個鄉鎮針對村界若有變化或台賬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相差較大的情況須做出相應的說明。②圖斑檢查。嚴格依據台賬、2005年變更藍曬工作底圖與列印出的檢查圖對照檢查。注意圖斑號是否相符、地類代碼是否正確;圖斑變更是否無錯誤無遺漏;按新的地類代碼進行轉換的情況等,特別涉及原50地類的圖斑。③線狀地物檢查。對照2005年變更圖查看有無漏繪或寬度未標注等情況。特別是針對發生變更的圖斑,各鄉鎮了解實地情況的檢查人員要注意變更後圖斑內的線狀地物情況,是否該線狀地物仍然存在,另外要在圖面上交代清楚線狀地物的地類、寬度等。④檢查發現的其他有關問題及處理意見。對發現的錯誤首先要在列印的檢查圖上以村為單位編號並註明是什麼樣的錯誤,並簽字確認;其次要將所有錯誤以村為單位匯總後認真填寫在鄉鎮變更檢查錯誤匯總表上,存檔備查。

要求以鄉鎮為單位,每個村說明檢查責任人和檢查情況,並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如實填報內容,由區(分)局負責人簽字確認。

5.2.3 通過面積對比分析進行檢查

將資料庫管理系統RDLUS統計得到的面積成果與建庫資料中的面積成果進行對比、分析,盡可能從中找出引起面積差異的問題所在。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地檢查出諸如權屬性質錄入、權屬單位錄入、地類輸入等錯誤。

(1)對每個行政村的2005年詳查面積與計算機統計面積進行對比分析,面積差異較大的,排查原因。

(2)2005年詳查統計的國有/集體面積與計算機統計的國有/集體面積不吻合的,對照台賬資料,對矢量數據進行修正,盡量保持矢量數據與原始數據的一致性。

6 檢查結論和成果

6.1 資料庫圖形部分

(1)建成資料庫的圖形部分覆蓋了整個荊州市轄區,共89 幅標准分幅圖,應無遺漏,數據完整。

(2)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矢量化底圖疊加檢查,數據採集應無遺漏、無嚴重跑線現象,符合《技術規范》的限差要求。

(3)輸出的標准分幅圖圖面要素應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4)鄉、村土地利用現狀圖圖面要素和整飾應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5)圖斑變更應正確,無遺漏。

6.2 資料庫屬性部分

(1)資料庫中各圖形要素的屬性應輸入完整。

(2)各項計算機統計面積與2005年變更調查面積的差異應在《技術規范》要求的限差范圍以內。

(3)系統應能正確輸出要求的各項統計報表。

(4)資料庫文件在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中應運行正常。

6.3 檢查成果資料

(1)89幅標准分幅圖的圖例簿及其補充材料。

(2)變更圖斑矢量化記錄表。

(3)各種台賬面積與計算機匯總面積對比分析表(市區兩級轄區匯總面積對比、地類面積對比、變更圖斑台賬面積與計算機面積對比)。

(4)兩套標准分幅檢查圖。

7 成果應用

檢查成果所形成的數字、圖表和有關資料對土地數量、質量、分布、權屬和利用狀況及動態變化,進行了全面記載、整理和分析,可直接實現土地行政管理中最基礎的土地統計功能。

其具體的應用可通過在土地更新調查中常見的建設用地增加而耕地只減少的成因實例予以說明:

(1)耕地面積更新調查數比年度變更數減少 原因在於違法用地及歷年變更調查遺漏的建設用地因未在年度變更調查中統計,而仍視同為耕地,但在更新調查數據檢查工作中按建設用地進行調查統計予以糾正。

(2)建設用地更新調查數比年度變更數增加 原因在於歷年違法用地及歷年積累的變更調查漏查的建設用地未在年度變更調查進行變更統計,而在更新調查數據檢查工作中均進行調查統計予以更正。

其應用技術還可廣泛應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土地動態監察等土地宏觀調控管理工作。

應用資料庫檢查技術進行更新調查是目前較科學且可行的技術手段,可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數的准確性和確保土地利用現狀的現勢性。

資料庫檢查技術為國土資源管理,特別是地籍管理等基礎業務性工作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促使國土管理技術發生質的飛躍,以往傳統的技術手段正逐步被新興的信息系統技術所代替。特別是現狀庫與規劃庫之間的同步互動在土地更新調查與管理上的應用,已成為國土資源管理手段上的新熱點,將更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