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財政如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財政職能: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調控、監督管理。
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對資源配置結構的不斷優化組合,使有限的資源充分發揮作用。具體地說,主要通過資產結構調整,促使最佳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地區結合和企業組織結構形成,以科學合理地運用經濟手段或組織方式使資源能夠充分利用。
資源配置的方式:從機制角度: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 從市場主體:企業配置、個人配置、信用配置、財政配置。
現階段,我國採取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配置是主導配置手段,市場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計劃機制起調節性作用。
政府運用財政手段進行資源分配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補充方式。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收支活動,安排調整部分社會資源,彌補市場配置缺陷,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財政不僅直接影響部分資源配置,而且通過部分的資源分配影響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1.各國政府通常採用一些指標(如失業率、經濟增長率)或若干指標組成的「景氣指數」來表示資源配置的效率。我國當前主要採用GDP增長率指標(該指標的缺陷是GDP增長有可能不會帶來居民福利和社會福利的提高。)
2.實現本職能的主要手段:
① 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
② 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
③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
④ 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重點建設;
⑤ 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
⑥ 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㈡ 財政學各個階段如何實現資源配置
摘要
㈢ 如何創新國有資產配置方式
近年來,各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加大了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國有資產管理的各項制度,使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逐步步入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但在實際工作中,對國有資產在使用上還存在著一些觀念上的誤區,甚至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使用中「只求實效不重節約」。針對這種錯誤觀念,必須採取有力措施,來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水平。
要確立財政部門「一盤棋」的新理念,處理好存量與增量、購置與處置、預算與審核的關系: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僅靠資產管理科室或部門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的。應堅持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來控制和約束公共財政資金的隨意佔有和使用。
要確立資產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構建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新體系:行政事業單位佔有的國有資產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有效載體和物質基礎,但是行政事業單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資產,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也是我們各項管理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因而需要我們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明晰產權關系實施產權管理,保障資產安全完整;推動資產的合理配置和節約、有效使用;對經營性資產實行有償使用並監督其實現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效益和作用。
要確立管好、用好國有資產,創建一批資產資源節約、工作績效最佳的機關、部門和單位:目前全社會都在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行政事業單位更應充當表率。當然這也有賴於各級領導及資產管理部門和幹部群眾的有效監督。領導重視是工作順利完成的前提條件。組成固定資產核查小組,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強調要求全體職工要全力配合完成好該項工作任務。制定較為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辦法,是指導完成該項工作的保證,也使得今後資產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據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結合實際,明確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以利於工作的順利開展。
要加強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確保國有資產的高效運營和保值增值,資產信息化管理實施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以資產清查數據為基礎,建立資產管理動態資料庫;建立數據查詢和綜合分析子系統,方便快捷地查詢和分析資產佔有、使用及增減變動情況,為預算管理、績效評價和資產優化配置提供決策支持;確立資產管理業務工作規程,實現資產管理業務的規范化、流程化、網路化;建立資產預警信息系統,及時自動提供預警信息;實現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各行政事業單位通過國庫支付網路,實現網路完成資產申報、審批、查詢等業務,資產管理部門可以及時掌握各單位資產存量和增量的變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對國有資產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創新,是國有資產管理的新突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只有實現了信息化,才能將僵硬的管理變活,才能實施科學有效的控制和監督,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降低國有資產使用成本,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和水平,使國有資產朝著資產配置科學、外置優化、運營高效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資產高效運營。
要建立國有資產管理與責任落實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效益和作用:建立固定資產問責制,變被動為主動,並與各部門簽訂責任書,做到在資產配置、資產使用、資產處置等各個環節都有人管理、有人負責,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計財部門嚴格履行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職責。既要做到固定資產明細賬定期與固定資產卡片進行核對,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固定資產清查盤點,保證賬、卡、物相符;又要做到從編制固定資產預算、計劃采購、驗收入庫、登記入賬、領用出庫到維修保養、處置等各個環節的實物管理和財務核算。另一方面,強化固定資產使用部門或使用人(責任人)責任意識。將每一件固定資產確認到具體使用人(責任人),並明確院領導、資產管理員、資產使用者的職責范圍,做到管人、管事、管物有機結合。這樣,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既有集中統一管理又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到人,形成了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
㈣ 舉例說明通過財政手段如何對資源進行配置
資源配置就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形成一定的資產組合、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以及地區結構等,以達到優化資源結構的目的。公共財政資源配置職能就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由政府直接介入市場,通過自身的財政收支活動,主動干預資源流向,來提供滿足公共需要的公共產品,最終實現全社會的最優效率狀態。一般來說,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支出和稅收等財政手段進行資源配置
㈤ 財政配置資源的手段有哪些
簡單說,財政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一是通過政府投資、稅收、補貼,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二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從國家角度進行財政轉移支付,促進區域平衡。三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四是在明確政府經濟職能的前提下,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五是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對每項生產性投資的確定和考核都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或者說進行績效評價,力求以最少的耗費實現工程的高質量。(甚至作為財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稅收,也存在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的對比問題。)
㈥ 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手段是什麼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是指政府通過財政收支以及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調整和引導現有經濟資源的流向和流量,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功能。
應答時間:2021-02-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㈦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實現主要通過哪些手段實現
1、資源配置職能: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具體表現在:一是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二是在政府部門內部配置資源;三是對非政府部門資源配置的調控
2、收入分配職能: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劃清市場分配和財政分配的范圍和界限;二是規范工資制度;三是加強稅收調節;四是通過轉移性支出,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調控經濟職能:財政調控經濟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分別採取不同的財政政策,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通過發揮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等制度的「內在穩定器」作用,幫助社會來穩定經濟活動。三是通過財政投資和補貼等,加快農業、能源等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環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態保護以及文教、衛生等方面的支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監督管理職能:一是通過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監督管理,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從而為經濟正常運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二是通過對微觀經濟運行的監督管理,規范經濟秩序。三是通過對國有資產營運的監督管理。四是通過對財政工作自身的監督管理,不斷提高財政分配效益和財政管理水平。
㈧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財政資源配置方式
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和資金供應方式。財政資源配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程序。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也就是公共決策(公共選擇)。公共產品有多種多樣,每個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樣,而且公共產品消費得多,私人產品的消費就要減少,反之也同樣。因此公共產品的選擇是有限的。財政分配之所以形成既定的格局,決定的原則是效率。在實踐中它是通過政治程序決定的。因此效率取決於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政治程序要有效率,關鍵是要體現人民群眾的意願,政治程序的民主和科學可以使政府資源配置達到效率狀態。因為只有每個人把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才能把個人意願集合成公共決定。
政府資源配置的資金提供方式也是通過政治程序完成的。既然是政府資源配置,當然由政府提供資金。政府一旦決定提供公共產品,就通過公共預算和預算外資金向公共部門提供資金。但政府的資金是通過法律法規從再生產領域取得的。公共部門則從事公共產品的具體生產與管理。因此,公共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對於公共產品的生產效率有重要的意義。由於公共部門是依法組織起來的,公共部門的管理也是依法進行的,因此也要遵循市場效率的原則。即用盡可能少的資源生產出盡可能多的公共產品,或者生產某種滿足需求的公共產品盡可能少用資源。政府籌措資金雖然採取無償的形式,但是從效率法則的角度看,每個人給政府提供的資金應該等於其從公共產品中獲得的收益。
對於公共產品的效率來說,由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組成。而資源配置方式實質上是財政運行機制,是一定製度建構下的必然反映。因此,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實質上涉及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問題。
㈨ 簡述財政實現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機制和手段
按照《財政部關於印發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執行新的政府收支分類。
我國現行的政府預算收支分類體系,是參照原蘇聯財政管理模式設計的,是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建設型財政管理體制相適應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以及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各項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科目體系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轉變不相適應。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政府職能也發生了很大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日益加強,財政收支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作為反映政府職能活動的預算收支科目,如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支出、科技三項費用等仍然是按照過去政府代替市場配置資源的思路設計的。這既不能體現目前政府職能轉變和公共財政的實際,也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影響各方面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
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職能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就是要彌補市場缺陷,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政府活動講求公開、透明。政府預算必須反映公共需求,強化公共監督。但我國現行預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經費性質進行分類的,把各項支出劃分為行政費、事業費等等。使用這種分類方法,從科目上看不出政府究竟辦了什麼事,很多政府的重點支出如農業、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類科目中,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支出概念,支出預算不透明,不清晰,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
三是財政管理的科學化和財政管理信息化受到制約。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類體系包括功能分類和經濟分類。功能分類反映政府的職能活動,經濟分類反映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我國現行的支出目級科目就屬於支出經濟分類范疇,但它涵蓋的范圍偏窄,財政預算中大多數資本性項目支出,以及用於轉移支付和債務等方面的支出都沒有經濟分類科目反映,而且,現行目級科目也不夠明細、規范。這些都不利於細化預算編制,加強預算單位財務會計核算,提高財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是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職能弱化。現有《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財政預算內收支,不包括應納入政府收支范圍的預算外收支和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等,給財政預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項收支活動,加強收支管理帶來較大困難,不利於綜合預算體系的建立,不符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的方向,也不利於從制度、源頭上預防腐敗。
五是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國際通行做法不相適應,既不利於財政經濟分析與決策,也不利於國際比較與交流。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金融統計指標體系均按國際通行標准作了調整,而政府預算收支分類體系一直未作相應改革,財政部門和國家統計部門每年要作大量的口徑調整和數據轉換工作。盡管如此,還是難以保證數據的准確性以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可比性。
因此,進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建立一個科學、完整、規范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既是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財政預算透明度,擴大公民民主參與預算過程,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的必然要求。
改革的目標、原則和主要內容
針對現行收支分類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進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目標,就是要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的總體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較為規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為進一步深化財政改革,提高預算透明度,強化財政監督創造有利條件。
政府收支分類是財政預算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直接關繫到財政預算管理的透明度、科學化和規范化,是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設計新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的過程中,主要遵循了三個基本原則:
一是公開透明。確保按新科目編制的預算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不僅要我們「說得明白」,還要讓老百姓「看得明白」。
二是符合國情。既要合理借鑒國際經驗,實現與國際口徑的有效銜接與可比,又要充分考慮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滿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三是便於操作。科目設計在內容和層級上既要充分滿足管理的要求,又要盡可能簡化,方便實際操作。
根據上述目標和原則,新的政府收支分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
第一,收入分類。現行收入分類基本上是各種收入的羅列,如各項稅收、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等。新的收入分類按照科學標准和國際通行做法將政府收入劃分為稅收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非稅收入、貸款轉貸回收本金收入、債務收入以及轉移收入等,這為進一步加強收入管理和數據統計分析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二,支出功能分類。這是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核心。從分類方法和結構上來看,現行支出分類主要是按經費性質設置的,如基建費、科技三項費、事業費等。新的支出功能分類根據政府管理和部門預算的要求,總體上統一按支出功能設置類、款、項三級科目,類級科目綜合反映政府職能活動,款級科目反映為完成某項政府職能所進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項級科目反映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發生的具體支出事項。少數支出功能分類科目按現有管理體制設置。
第三,支出經濟分類。支出經濟分類體系主要是對原來的支出目級科目作了擴充和完善。按照簡便、實用的原則,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設類、款兩級,類級科目具體包括工資福利、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轉移支付、基本建設支出等。款級科目是對類級科目的細化,主要體現部門預算編制和單位財務管理等有關方面的要求。
新的政府收支分類能夠基本實現「體系完整、反映全面、分類明細、口徑可比、便於操作」的改革目標。新的科目體系與部門分類編碼和基本支出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相配合,能對任何一項財政收支進行「多維」定位,清楚地說明政府的錢是怎麼來的,用在哪些方面,怎麼用的,為預算管理、統計分析、宏觀決策和財政監督等提供全面、真實、准確的經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