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提供一些世界上瀕危(或珍貴)動、植物的相關資料(包括現存數量)
中名 大熊貓
拉丁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命名人 胡錦矗.1998.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 科學出版社.
描述 識別特徵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 分布 只限於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餘都分布於四川。 生境與習性 大熊貓棲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胡錦矗等,1985)。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性成熟期是6.5-7.5歲,多於4月發情。一般於當年9月初在古樹洞巢內產仔,每胎多產1仔,偶爾也產2仔。幼仔隨母體一歲半後才離開母體。野外雌雄性比約為1:1。大熊貓的凈生殖率為1.0672,種群增長緩慢(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隊,1977;畢鳳洲等,1989)。 致危因素 1、森林採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採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km2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採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km2,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km2,減少面積達17528.48km2,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胡錦矗,1993);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隻(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裡的大熊貓種群,迄今已逾50餘年,數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隻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隻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只,平武60餘只,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胡錦矗,1993)。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km2(30-2384km范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km2(Kleiman et al.,1991)。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1988)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裡有200餘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系; 5、由於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迴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隻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隻,共計141隻(胡錦矗,1993);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Kleiman et al.,1991)。 飼養情況 自1936年人工飼養大熊貓以來,國內外動物園和自然保護區計有57家,所圈養的大熊貓累計已超過260隻。目前國內外尚有34家還飼養著的約70餘只,加上在圈養繁殖存活至今的52隻,國內外共計有120餘只。根據國外死去的已知或可推測年齡的27隻大熊貓,其平均壽命為8.47歲,比野外自然壽命低3-4歲。從1963年北京動物園繁殖成功以後,到1994年,國內外共有13家動物園及保護區,共繁殖106胎,產仔157隻,存活半歲以上僅69隻,迄今尚活著的有52隻。這些死亡的幼仔,有46隻,是由於雙胞胎,母體除迄今有5胎雙胞胎外,過去39胎 (含上海1967年1胎3仔) 只帶1仔而死亡。由於初產缺乏經驗,管理不善而被母體壓死,或因母體虛弱或人工強制連續多胎,或年老等原因,所產之仔往往十分纖弱,不易存活。飼養繁殖的另一個問題是,一經飼養,僅有30%雌體具有繁殖能力,至於雄體能夠交配的更少,約為雄體總數的10%。自1990年以來在成都和北京動物園,通過工人哺育或工人幫助由母體交替哺乳,共育活5胎雙胞胎(胡錦矗,1993;馮文和,1994)。 現有保護措施 大熊貓早已被視為"國寶"和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標志。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它的保護,國務院所簽發與保護大熊貓有關的文件多達10餘件,歷來都將它列為國家 I 級重點保護動物。並建立了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就達12個,其中有卧龍、佛坪、白水和唐家河等四個國家級。另外還有四川南坪白河和天全喇叭河等保護區境內也有大熊貓,同樣受到了重點保護(畢鳳洲,1989;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1992)。 1993年四川又批准新建11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面積32萬多公頃,目前總面積已達1萬km2,有大熊貓分布基本上都建立了保護區。同時凡有大熊貓分布的地州縣都成立了搶救熊貓領導小組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參加保護大熊貓的幹部、工人、科技人員以及巡邏人員(含保護區工作人員)已愈千人;為保護大熊貓國家財政撥款和籌集的資金近幾年就達一千萬元以上;為制止盜獵走私國家已從法律上採取了嚴厲措施,違者輕刑15年,重者直至死刑。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文藝等宣傳也十分重視,隨時都有報道。目前,林業部門在對大熊貓及棲息地進行全面調查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經國家批准立項實施,期限10年,總投資3億多元,覆蓋川、陝、甘三省37個縣,保護面積近 1.8萬km2 。旨在完善已建保護區,新建14個,再建17條保護大熊貓走廊帶和32個棲息地保護管理站(畢鳳洲,1989;范志勇,1993)。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有尖山、白水江(甘肅),周至、佛坪(陝西),鞍子河、美姑大風頂、喇叭河、蜂桶寨、卧龍、黃龍寺、九寨溝、馬邊大風頂、唐家河、王朗、小寨子溝(四川)。
中名 揚子鱷(鼉)
拉丁名 Alligator sinensis
命名人 陳壁輝. 1998.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兩棲類和爬行類. 科學出版社.
描述 [識別特徵] 長近2 m。初孵幼鱷約18~22 cm。吻鈍平、長略大於寬,頭長約為頭寬的1.5倍。口裂大,兩頜有槽生錐形齒,齒式:5+13-14/18-20,下頜第四齒最長大,閉口時嵌入上頜凹槽內。眼大、暗棕色。後枕鱗卵圓形,上具錐形突起;項鱗近方形,具鱗嵴,緊密地排成3列,每列2鱗;背鱗縱橫成行,前後17橫列,每列由4~6鱗組成;腹鱗光滑,矩形,26~28橫列。尾鱗環列,尾背中央具發達成鬣狀的棱嵴。泄殖腔孔縱裂。前肢五指無蹼;後肢四趾具蹼。成體暗灰色,偶有不明顯淡色橫帶;幼體灰色,體背、尾部均具鮮黃色橫帶。 [分布] 我國特有。過去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即從上海到湖北省的江陵縣,沿長江兩側的廣大湖澤河網地區洞庭湖周圍古代雲夢大澤所在,現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兩省交界的廣大河網都有分布。黃河南面屬山東省的泰安和兗州,以及杭州灣南面屬浙江省餘姚均發現過化石。目前僅分布於皖南山系以北,海拔在200 m以下的丘陵地帶各種水體里,少數個體延伸至沿江平原而止於長江,即分布於安徽省的宣城、南陵、涇縣、郎溪、廣德等縣的一些鄉,以及屬浙江省的安吉縣和長興縣的少數鄉,約當北緯30.6°~31.6°,東經118°~119.6°之間,但在此分布區內並非聯成片而是呈點狀分布。 [生物學] 長江下游的支流常與許多湖泊、溝渠和池塘等相連,形成錯綜復雜水網,洪水期,分布於丘陵坡地的一些孤立水體亦與復雜水網互相溝通,組成揚子鱷主要分布區。此分布區地居亞熱帶,且位於我國的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梅雨集中等特點。分布區年平均氣溫為15.9℃,大於或小於年平均氣溫各佔6個月,5~10月月平均氣溫高於年平均氣溫,11~4月低於年平均氣溫,最冷為1月份,月平均氣溫為2.3℃,最熱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9.1℃。冬季受北方冷空氣所控制,多吹西北風,而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候常佔主導地位,多吹東南風。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 200 mm,其中6月份最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秋冬季各月平均在76~79%之間,相對濕度最大的月份是8月,月平均約82%。揚子鱷對上述氣候條件的適應,表現在活動期與冬眠期大體上等於夏季和冬季,而產卵孵化期與高溫高濕相吻合。現存揚子鱷棲息地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丘陵山塘、水庫、河溝,土壤為黃紅壤,呈微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較低,多為荒蕪之地,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另一為長江沿岸圩區溝塘,土壤為瀦育性水稻土,呈微酸~中性反應,有機質含量較多,為開發較早的耕作區,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目前揚子鱷主要分布於第一類型地區,它棲息於各種水體內,並建有復雜的洞穴系統。水體周圍或附近有茂密植被,能提供足夠的巢材和隱蔽處。 [估計數量] 1983年調查野生揚子鱷現存種群數量約為500條。性未成熟的補充群體佔4.6%,其餘95.4%均屬10歲以上的個體,其年齡錐體呈倒錐形。後對野生鱷卵的調查,發現數量逐年減少。產出的蛋能正常孵出幼體更屬罕見。得出野生揚子鱷種群屬於正在消亡的種群。由於得到保護,1992年統計約有野生種群900條,國內外一些大動物園尚飼養一些揚子鱷,上海動物園、寧波動物園、浙江省安吉縣、長興縣和洛克菲勒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報道過揚子鱷的人工繁殖。安徽省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是當前揚子鱷最大的貯存庫,除了飼養100多條成鱷做為繁殖種群外,至1992年先後人工孵出幼鱷7000多條。 [致危因素及現狀] 主要致危因素可概括如下:①棲息地環境的破壞 揚子鱷喜棲息於溝、塘、水庫等各種自然水體,這些水體常年積水,氣候溫暖而潮濕,草木生長旺盛。這樣的環境既適合於揚子鱷在水裡活動、覓食、建造洞穴和交配,又適於它營巢繁殖後代。但是這種區域,正適合於人類生活,由於人口劇增,人們不斷地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為用柴,砍草伐木遍及各角落,大量破壞其洞穴及產卵場所。由於植被破壞,丘陵地帶蓄水性能急劇下降,開荒面積增大,用水量大增,過去從不幹枯的塘、溝,現在常出現乾枯現象,加上通長江的江河,因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河床抬高1~2米,常引起水澇。澇與旱都給揚子鱷生活帶來極大困難。每逢乾旱或水澇,它常遷出乾枯之地或被淹埋的洞穴,四處尋覓新棲息地,這時常被大量捕殺。②亂捕濫獵 由於揚子鱷捕食飼養魚和小鴨小鵝,爬行時壓壞秧苗,營造洞穴破壞圩堤等,危害了人們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鱷肉可食、皮可製革,且有葯用價值,成為揚子鱷被殺的原因,亂捕濫獵揚子鱷的現象屢見不鮮。③大量使用農葯化肥引起揚子鱷食物減少 揚子鱷以螺、蚌、蝦、水生昆蟲、魚、蛙、小型爬行動物、鳥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但以生活在水中的動物為主要食物。近年來由於農田內大量使用農葯化肥,污水流入塘內,影響了魚、蝦、螺、蚌等的生長,天然餌料大幅度下降,導致揚子鱷繁殖率與生存力的降低,特別是初生幼鱷,常因得不到足夠的餌料難以越冬,大量夭折。④氣候變化 揚子鱷化石發現於黃河南面,但我國較可靠的文字記載未曾在這些地方發現過它們,說明它們很早以前在黃河南面已滅跡了,究其原因,氣候變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眾所周知,當地史進入第四紀,全球性的溫暖氣候為嚴寒酷冷的大冰期所取代。文獻記載公元前903和897年,漢水有過兩次結冰,公元366年從昌黎到營口的渤海海面連續三年冰凍,冰上可以過往車馬及3 000~4000人的軍隊,公元1111年太湖冰上可通車馬,揚子鱷是一種喜暖怕冷的動物,性腺發育要求一定的溫度,如溫度太低,其性腺不能正常發育,同時卵的孵化期一個月左右,孵化期要求30℃左右的孵化溫度,若低於28℃,幼鱷難以孵出,這就決定了揚子鱷難以在寒冷地區繁衍後代,北方氣候寒冷,它只能退縮江面。
中名 丹頂鶴
拉丁名 Grus japonensis
命名人 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 2000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湖南教育出版社
描述 描述:體高(150厘米)而優雅的白色鶴。裸出的頭頂紅色,眼先、臉頰、喉及頸側黑色。自耳羽有寬白色帶延伸至頸背,體羽余部白色,僅次級飛羽及長而下懸的三級飛羽黑色。, 虹膜-褐色;嘴-綠灰色;腳-黑色。 叫聲:繁殖時作號角叫聲。 分布范圍:繁殖於日本、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越冬在朝鮮及中國東部。 分布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於中國東北繁殖。冬季南遷至華東省份及長江兩岸湖泊,也有至朝鮮及日本。偶見於台灣。這種過去的常見鳥現在已稀少且局限於寬闊河谷、林區及沼澤。冬季在江蘇鹽城尚有大群越冬。 習性:在繁殖地的炫耀舞蹈很受當地文化推崇。飛行如其他鶴,頸伸直,呈"V"字形編隊。
中名 川金絲猴
拉丁名 Pygathrix roxellana
命名人 胡錦矗. 1998.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 科學出版社.
描述 識別特徵 體型中等猴類。鼻孔向上仰,顏面部為藍色,無頰囊。頰部及頸側棕紅,肩背具長毛,色澤金黃,尾與體等長或更長。成年雄體長平均為680mm,尾長685mm。 分布 分布於四川、甘肅、陝西和湖北。四川主要分布於岷山、邛崍山、大雪山和小涼山,包括南坪、松潘、黑水、平武、青川、北川、茂汶、汶川、理縣、安縣、綿竹、大邑、什邡、都江堰市、彭縣、崇慶、天全、蘆山、寶興、瀘定、康定和馬邊等22個縣境內的部分林區。甘肅主要分布於文縣、舟曲和武都等縣部分林區屬岷山和邛崍山向北伸延的山地。 陝西分布於秦嶺南坡,包括佛坪、洋縣、周至、太白、寧陝等縣的部分林區。湖北主要分布於神農架山區,包括房縣、興山和巴東等三個縣的部分林區,屬大巴山東段。 生境與習性 金絲猴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於海拔1500-3300m的森林中。其植被類型和垂直分布帶屬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針葉林以及次生性的針闊葉混交林等四個植被類型,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不向水平方向遷移,只在棲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動。群棲生活,每個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為活動單位。每個小家族集群又由一強健的成年雄體為首領猴和3-5隻雌猴及3歲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仔猴所組成。金絲猴的食性很雜,但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食的主要植物達118種(李貴輝等)。春季它們在卧龍主要採食假稠李、花楸、櫟、槭、冬青、野櫻桃、構樹等植物的芽苞、枝芽、花蕾以及木姜子、杜鵑等花瓣,也偶見有少數雄體下地吃野當歸和紫花碎米薺幼苗。夏季主要採食樺、假稠李、紫花衛茅、野櫻桃、花楸、板栗、桑、構樹、冬青、山楂、山葡萄等。秋季以各種花楸、海棠、山楂、獼猴桃、拐棗等果實和松、板栗、高山櫟等種子,有時也下地覓取。冬季主要是在林中啃食多種樹皮、藤皮以及殘留的花序、果序、樹幹上的松蘿、苔蘚等。性成熟期雌性早於雄性,雌約4-5歲,雄猴遲到7歲左右。全年均有交配,但8-10三個月為交配盛期,孕期6個月左右,多於3-4月產仔,個別也有在2月或5月產仔的。成年猴群中,雄雌性比約為1:2。天敵有豺、狼、金貓和豹以及雕 、鷲、鷹等。 種群現狀 據湖北神農架調查有4群,最多的猴群為123隻,估計約有500隻左右(華中,1980)。川東巫山有2-3群,數量不足100隻(王應祥等,1990)。陝西秦嶺約有53個猴群,每群小的約50隻左右,大的約100隻左右,最多約300隻,估計陝西境內約有5340隻(李保國、楊興中,1994)。四川和毗鱗甘肅南部,金絲猴的分布,在岷山約有1300 km2面積,邛崍山約10000 km2,大雪山和小涼山約有2000 km2有分布,總計約有2500 km2內面積有分布。但它們棲息的生境離不開森林,實際棲居的環境約為其總面積的1/5。四川猴群數量較多,一般為200-300隻,每群活動范圍是30-60 km2,除去猴群之間的距離,估計約有100群,若每群以200隻計,四川加上甘南約有2萬只。因此,四個省總計約25000隻左右。據Eudey1987年估計,川金絲猴的總數不超過1.5萬只。 致危因素 長期以來濫捕濫殺是金絲猴瀕危的主要威脅之一。1963-1974年僅四川省境內不完全統計,就超過了300隻。同時,森林採伐徹底地破壞了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造成分布不連續,分布縮小,最終導致絕跡。再次是毀林開荒,林中放牧,縮小了它們的生境。 飼養情況 1958年有的部門組織人力在陝西秦嶺大量捕捉企圖出口,後被制止,不少因飼養不當而死亡。動物園為了展出,從捕捉、馴化、飼養繁殖,已總結了一系列經驗。北京動物園自1964年就繁殖成功,到1982年已繁殖成功17胎次,但其中流產和早產竟達8胎次,占總胎次的47%。以後總結了經驗,把展出區與繁殖場分開,排除干擾,以及雌猴獸舍少放雄猴,避免追逐流產等經驗,繁殖成活率有了提高。1991年5月20日第一隻人工飼養下的川金絲猴子二代(雄性)在北京動物園出生,這是川金絲猴人工飼養條件首次生下子二代(黃世強等,1993)。1987年重慶動物園的金絲猴到美國雅圖展出期間,還產了1幼仔,待展出結束,雖經長途旅行,橫垮太平洋,母仔仍安全地返回了重慶。 現有保護措施 金絲猴是我國特產動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已將其列為國家 I 級。在保護區方面,除建立了湖北神農、陝西周至和四川南坪白河三個金絲猴自然保護區外,陝西佛坪、甘肅白水江、四川卧龍等十幾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境內也有金絲猴,它們實際上和大熊貓一樣得到了重點保護。不少地區一經保護區建立,猴群恢復很快。如湖北神農架未建保護區以前。數年內被濫肆捕殺多達二,三百隻,建立以後偷捕盜獵基本制止,如生境保護有成效,其種群當可保持穩定。
【學 名】 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中文學名】 銀杉
【科 別】 Pinaceae 松科
【瀕危類別】 稀有 【保護級別】 1級
【現 狀】
【分布省縣】 廣西,湖南,四川,貴州
【學 名】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中文學名】 珙桐
【科 別】 Nyssaceae 藍果樹科
【瀕危類別】 稀有 【保護級別】 1級
【現 狀】 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破壞,目前數量較少,分布范圍日益縮小 ,有被其它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分布省縣】 陝西鎮坪;湖北神農架,興山;湖南桑植;貴州松桃,梵凈山;四川巫山,南川,平武,汶川,灌縣;雲南綏江
【分布描述】 陝西東南部;湖北西部至西南部;湖南西北部;貴州東北部至西北部;四川東部,東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雲南東北部
【氣候類型】 冬冷夏涼,常年多霧,多雨,空氣濕度大
【海拔(M)】 【平 均 溫】
【年降水量】 1000 【土壤PH值】 4.5-6.0
【土壤類型】 山地黃壤或黃棕壤
【地形特徵】 山地
【生態特徵】 冬冷夏涼的常綠或落葉闊葉林
【群落特徵】 常綠或常綠落葉闊葉林,多呈零星散生或建群成分,喬木一\二層
【伴 生 種】 扁刺錐 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Rehd. et Wils. 木荷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峨眉黃肉楠 Actinodaphne omeiensis (Liou) Allen 粗穗柯 Lithocarpus elegans (Bl.) Soepadmo 包�柯 L. cleistocarpus Rehd. et Wils.
【花 期】 5 【果 期】 10
【科研價值】 對研究古植物區系和系統發育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經濟價值】 作傢具,馳名世界的珍貴觀賞樹種
【保護措施】 設保護點,嚴格保護,並開展引種栽培和繁殖試驗,人工造林
【繁殖方式】 種子和扦插育苗
【栽培要求】 采種後低溫層積,苗期搭蔭棚,5-7月扦插,夏季高溫乾燥地不易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