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
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如下:
一、市場調節
1、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計劃和市場。
2、市場經濟的含義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絕悄穗濟。
3、市場配置資運首源的方式
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來進行資源配置。
二、市場秩序
1、市場秩序與市場規則
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並卜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來維護。
2、市場交易原則
自願、平等、公平、誠實守信。
Ⅱ 經濟知識:資源配置的方式
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計劃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下面,為大家梳理下計劃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的相關內容。
一、 計劃配置
1.含義:計劃配置方式是指政府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通過計劃機制的作用過程來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
2.主體:政府計劃部門
3.方式:計劃機制(1)計劃指標;(2)經濟杠桿;(3)經濟政策
4.調節時間:事前調節
5.原理:「看得見的手」(出自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的貨幣通論》)
二、市場配置
1.含義:市場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
2.主體:市場
3.實質:價值規律調節資源
4.方式:市場機制
(1)價格機制:價格機制反應商品市場上產品的供求同價格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運行。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基礎,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核心機制。
(2)供求機制:供求機制反應價格和供求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供求之間的不平衡為前提和出發點。
(3)競爭機制:競爭機制的作用發揮是通過部門內部的競爭和部門之間的競爭來實現的。
(4)風險機制:風險機制反應的是經營利益與經營風險之間的相互聯系。實行企業破產是風險機制的最高層次的作用形式,也是風險機制運行的最關鍵的條件。
5.調節時間:事後調節
6.原理:「看不見的手」(出自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的代表之作《國富論》)
7.市場調節的優缺點:
(1)優點:①強有力地促使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改善管理、採用先進技術,從而推動生產技術進步、社會生產力發展;②促使資源向效益更好的環節集中,促使效率和效益提高;③靈敏快捷地促進大量市場信息,有效引導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從而推動社會資源、生產要素沿著市場需要的方向合理流動。
(2)缺點:①自發性:生產者和經營者自發追求自身利益;②盲目性:由於信息不完全,生產者在進行經營決策時,僅僅觀察市場上什麼價格高、什麼有利可圖,就決定生產、經營;③滯後性:經濟活動參加者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升或者下跌後才做出擴大或者減少商品供給的決定。
Ⅲ 資源配置的三種方式
資源配置的三種方式: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配置方式。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計劃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
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如何配置資源的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
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於存在著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並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財政可通過採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二是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
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三是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4)現代經濟資源如何配置的擴展閱讀: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義: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
(1)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基本特點就是國家對整個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實行高度集中管理,國家指令性計劃是生產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和經濟決策的推一依據。
在一定時期,這種計劃經濟體制曾獲得成功,但到50年代後期,它的弊端日益明顯,經濟結構失衡,政企職責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等。不徹底改變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就不可能使我國經濟得到健康發展。
(2)我國改革實踐選擇。20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要使社會主義經濟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真正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則必須從根本上破除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理論探索的科學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隨著認識的提高,理論探討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