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通用資料庫模型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通用資料庫模型

發布時間: 2023-08-24 16:25:12

① 目前最常用的三種數據模型及其特點是什麼

目前最常用的三種數據模型為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系模型。

一、層次模型

層次模型將數據組織成一對多關系的結構,層次結構採用關鍵字來訪問其中每一層次的每一部分。

層次模型發展最早,它以樹結構為基本結構,典型代表是IMS模型。

優點是存取方便且速度快;結構清晰,容易理解;數據修改和資料庫擴展容易實現;檢索關鍵屬性十分方便。

二、網狀模型

網狀模型用連接指令或指針來確定數據間的顯式連接關系,是具有多對多類型的數據組織方式。

網狀數據模型通過網狀結構表示數據間聯系,開發較早且有一定優點,目前使用仍較多,典型代表是 DBTG模型。

優點是能明確而方便地表示數據間的復雜關系。

三、關系模型

關系模型以記錄組或數據表的形式組織數據,以便於利用各種地理實體與屬性之間的關系進行存儲和變換,不分層也無指針,是建立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之間關系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數據組織方法。

優點在於結構特別靈活,概念單一,滿足所有布爾邏輯運算和數學運算規則形成的查詢要求;能搜索、組合和比較不同類型的數據;增加和刪除數據非常方便。

(1)通用資料庫模型擴展閱讀:

數據模型按不同的應用層次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概念數據模型、邏輯數據模型、物理數據模型。

1、概念模型(Conceptu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用戶、面向客觀世界的模型,主要用來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結構,它是資料庫的設計人員在設計的初始階段。

2、邏輯模型(Logic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資料庫系統的模型,是具體的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

3、物理模型(Physical Data Model),是一種面向計算機物理表示的模型,描述了數據在儲存介質上的組織結構,它不但與具體的DBMS有關,而且還與操作系統和硬體有關。

② 在資料庫系統中,常用的數學模型主要有那四種呢

1、靜態和動態模型

靜態模型是指要描述的系統各量之間的關系是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一般都用代數方程來表達。動態模型是指描述系統各量之間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的數學表達式,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來表示。經典控制理論中常用系統傳遞函數是動態模型是從描述系統的微分方程變換而來。

2、分布參數和集中參數模型

分布參數模型是用各類偏微分方程描述系統的動態特性,而集中參數模型是用線性或非線性常微分方程來描述系統的動態特性。在許多情況下,分布參數模型藉助於空間離散化的方法,可簡化為復雜程度較低的集中參數模型。

3、連續時間和離散時間模型

模型中的時間變數是在一定區間內變化的模型稱為連續時間模型,上述各類用微分方程描述的模型都是連續時間模型。在處理集中參數模型時,也可以將時間變數離散化,所獲得的模型稱為離散時間模型。離散時間模型是用差分方程描述的。

4、參數與非參數模型

用代數方程、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組以及傳遞函數等描述的模型都是參數模型。建立參數模型就在於確定已知模型結構中的各個參數。通過理論分析總是得出參數模型。非參數模型是直接或間接地從實際系統的實驗分析中得到響應,通過實驗記錄到的系統脈沖響應或階躍響應就是非參數模型。

(2)通用資料庫模型擴展閱讀:

數學模型建模過程

1、模型准備

了解問題的實際背景,明確其實際意義,掌握對象的各種信息。以數學思想來包容問題的精髓,數學思路貫穿問題的全過程,進而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問題。要求符合數學理論,符合數學習慣,清晰准確。

2、模型假設

根據實際對象的特徵和建模的目的,對問題進行必要的簡化,並用精確的語言提出一些恰當的假設。

3、模型建立

在假設的基礎上,利用適當的數學工具來刻劃各變數常量之間的數學關系,建立相應的數學結構(盡量用簡單的數學工具)。

4、模型求解

利用獲取的數據資料,對模型的所有參數做出計算(或近似計算)。

5、模型分析

對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進行闡述,對所得的結果進行數學上的分析。

6、模型檢驗

將模型分析結果與實際情形進行比較,以此來驗證模型的准確性、合理性和適用性。如果模型與實際較吻合,則要對計算結果給出其實際含義,並進行解釋。如果模型與實際吻合較差,則應該修改假設,再次重復建模過程。

③ 資料庫主要有哪幾種數據模型

一. 數據模型的分類:

最常用的數據模型是概念數據模型和結構數據模型。

1.概念數據模型:面向用戶的,按照用戶的觀點進行建模。

2.結構數據模型:面向計算機系統的,用於DBMS的實現。

二.E-R圖:

1.E-R實體聯系圖是直觀表示概念模型的工具,其中包含了實體、聯系、屬性三個成分,聯系的方 法為一對一(1:1)、一對多(1:N)、多對多(M:N)三種方式。

2.E-R模型圖,既表示實體,也表示實體之間的聯系,是現實世界的抽象,與計算機系統沒有關系, 是可以被用戶理解的數據描述方式。

三.層次模型:

1.層次模型採取樹形結構表示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系。

2.層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多對多的聯系。

四.網狀模型:

1.用網路結構表示數據與數據之間的聯系的模型。

2.網狀模型子節點和父節點聯系不唯一,需要為聯系命名。

五.關系模型:

1.關系模型是目前最常見的數據模型之一,主要採用表格結構表達實體集以及實體之間的聯 系。

2.關系是一張表,關系數據模型由若干個表組成。

④ 資料庫的三種基本模型是什麼

傳統的基本數據模型有以下三種:
1、層次模型
層次模型是一種樹結構模型,它把數據按自然的層次關系組織起來,以反映數據之間的隸屬關系。層次模型是資料庫技術中發展最早、技術上比較成熟的一種數據模型。它的特點是地理數據組織成有向有序的樹結構,也叫樹形結構。結構中的結點代表數據記錄,連線描述位於不同結點數據間的從屬關系(一對多的關系)。
2、網狀數據模型
網狀模型將數據組織成有向圖結構,圖中的結點代表數據記錄,連線描述不同結點數據間的聯系。這種數據模型的基本特徵是,結點數據之間沒有明確的從屬關系,一個結點可與其它多個結點建立聯系,即結點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任何兩個結點之間都能發生聯系,可表示多對多的關系。
3、關系數據模型
由於關系資料庫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所以發展很快,80年代以後推出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幾乎都是關系型的。涉及到的基礎知識有:關系模型的邏輯數據結構,表的操作符,表的完整性規則和視圖、範式概念。
關系模型可以簡單、靈活地表示各種實體及其關系,其數據描述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和獨立性。在關系資料庫系統中,對數據的操作是通過關系代數實現的,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