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環保設備資料庫平台的搭建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環保設備資料庫平台的搭建

發布時間: 2023-08-26 19:36:06

『壹』 環保資料庫如何建

先設計E-R圖,再根據實體-關系圖來創建資料庫。

『貳』 如何搭建模塊化數據中心

模塊化機房其實就是把機房的所有功能集成到一個模塊化一體化產品中,這個一體化產品可以看成一個機房,把這個產品布置在一個房間內就可以使用了,而房間不用做太多的裝修。

模塊化機房(一體化模塊化產品)含有機櫃、配電櫃、UPS、精密空調、動環監控系統、冷通道、電池櫃等,由這些產品組成一個封閉空間。每個產品可以看成一個模塊,就像搭積木一樣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模塊化機房,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增添產品。

傳統機房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都較為落後,而模塊化機房卻因其高性價比、高可用性的建設模式,獲得眾人熟知並認可,可見「模塊化」理念愈加深入人心。那麼,模塊化機房優點體現在哪?和傳統機房在建設模式上又有那幾點區別呢?

區別之一:模式

傳統機房:常見的UPS&電池房+空調房+IT機房模式。

模塊化機房:批量復制、按需擴展,實行三房歸一,快速部署能力適應發展需求。

模塊化機房

區別之五:管理

傳統機房:專人值守,無完善監控及告警管理。

模塊化機房:本地採集、雲端匯總,實時監控,互動式告警。單模塊監控與集群監控提高運維效率,實現智能管理。

正因以上五點區別,可看出模塊化機房優點:在建設上相較於傳統建設模式更具優勢性。模塊化機房不僅滿足了業務需求,還能減輕企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叄』 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指南

一、編寫目的

建立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的設計要求,而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涉及地質、環境、水文、礦產等專業,並涉及單位較多,需要提交入庫的數據也較多,為了指導和規范資料庫項目的建設,特編寫本指南,重點從建庫的數據整理與格式轉換階段規范工作流程,明確最終提交成果,同時對元數據的填寫做出了詳細規定,本指南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資料庫建設具有指導作用。

二、適用范圍

本指南適用於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工作。

三、編寫依據及參考標准

1.國家及行業標准

GB/T2260—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17798—1999地球空間數據交換格式

GB/T13923—92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

GB/T17766—1999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

GB/T13989—92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

GB/T9649—88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GB/T9649.16—1998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礦床學

DZ/T0197—1997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

2.部門標准

GX199900X-200X國土資源信息高層分類編碼及數據文件命名規則國土資源部省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指南國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資料庫標准

中國地質調查局空間資料庫工作指南2.0版

版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建庫標准(試行稿)

四、資料庫框架設計

1.資料庫需求分析

山東半島城市群資料庫是在「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地質」項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製、基於Arcinfo平台的空間資料庫系統,其總體目標是存儲和管理「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地質」項目研究成果的資料、信息、地圖及提供查詢服務,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布局管理、規劃和決策以及重大項目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為達成這一總體目標,對資料庫建設的需求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1)對項目成果圖件及其他數據存儲管理的需求,需要構建一個符合要求的空間資料庫。

2)提供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地質研究成果的管理、查詢與展示。

3)提供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的現狀與分級分布情況。

4)組織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專題圖件,直觀地為決策咨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方案。

(1)功能需求

通過需求分析,得到軟體的功能需求。除基本的數據輸入、編輯和管理功能外,本系統還應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要求:

1)對現有地質-生態環境問題的展示、查詢;

2)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現狀的分析;

3)對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分析評價;

4)保持經濟增長和地質-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對策與建議。

(2)性能需求

本資料庫系統的性能需求為:

1)系統穩定性好;

2)可擴展性好;

3)操作簡單;

4)可移植性好;

5)保密性。

根據「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需求分析,資料庫涉及的基礎圖件和數據、項目研究的成果數據如下:

1)基礎地理、地質圖件,採用1∶20萬的地理底圖和經過簡化的地質底圖。

2)各專題項目編匯的成果圖件,包括: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衛星遙感影像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區域穩定性綜合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土地資源環境質量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礦產資源綜合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表水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下水環境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海岸帶地質災害分布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圖;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圖;

煙台地區地殼穩定性評價分區圖;

煙台地區地質-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圖;

煙台地區生態功能區劃與生態市建設規劃圖;

青島地區地殼穩定性評價分區圖;

青島地區海岸帶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圖;

青島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評價分區圖。

3)屬性數據;

4)文字報告;

5)專題圖件數據。

2.資料庫系統架構

根據以上對資料庫需求的分析,結合目前項目的需要和經費情況,採用的系統架構見圖12-1。

圖12-1 資料庫系統架構

本項目採用 ArcGIS Desktop 來搭建系統平台,用以實現定義好的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的存儲和管理。系統的核心採用地理資料庫 GeoDataBase 體系結構。在後台通過 ArcCat-alog 應用模塊來組織和管理所有的 GIS 信息,比如地圖、數據集、模型、元數據、服務等; 通過 ArcToolBox 工具來完成數據轉換、疊加處理、地理編碼、統計分析和投影變換等數據處理。

客戶端採用定製的 ArcMap,用以完成數據的顯示、分析和編輯。另外可以通過 Arc-GIS 的擴展模塊來實現對空間數據進行高效率的可視化和分析; 用 ArcGIS Spatial Analyst實現柵格數據的顯示和處理。ArcGIS Desktop 系統平台表現示例見圖 12 -2。

在系統資料庫建成之後,如項目的後期需要進行數據的共享和發布,可採用 ArcSDE +ArcIMS 的搭配來實現 B / S 構架的數據共享。

圖12-2 ArcGIS Desktop系統平台表現示例

3.資料庫系統功能軟體的系統功能分為基本系統數據管理功能和專業應用擴展功能兩大部分。根據需求分析,確定各部分的功能。

1)基本功能部分:包括系統管理,數據輸入、編輯、查詢和輸出,數據處理和圖形符號庫管理等。

2)擴展功能部分:包括現狀展示、分析評價、可持續發展評價和決策支持等。系統的功能模塊構成見圖12-3。

圖12-3 系統的功能模塊構成

4.系統軟體平台

在本項目的研究中,結合調查評價研究項目的工作實際,選取了美國ESRI公司的ArcGIS軟體作為資料庫開發的GIS軟體平台,同時考慮到各專題研究單位的實際情況,選取MapGIS作為電子圖件的繪制軟體。在匯總各專題研究單位提交的MapGIS數字圖件後,進行MapGIS格式數據向ArcGIS格式數據的轉換,將研究成果載入到項目統一的地質-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中。本項目選擇的ArcGIS軟體平台包括ArcGISDesktop、ArcS-DE、ArcIMS等組件。

5.硬體平台選擇

除按系統平台的選擇原則外,硬體選擇從以下方面考慮:

1)硬體的性能:能夠滿足系統軟體平台的運行需求;

2)與其他硬體的兼容性:各種硬體設備可以協同工作;

3)與軟體的兼容性:要兼容操作系統、資料庫軟體或其他應用軟體。

可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硬體,適當增設需要的硬體來構造系統的硬體環境。

6.系統實現步驟

(1)系統設計

1)總體結構設計:主要指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

2)系統各子系統或子功能模塊的描述:各功能模塊要劃分到軟體單元的層次,要求描述清晰,以滿足編碼、編譯和測試的需要。

3)系統外部介面設計:完成系統外部介面、各軟體單元之間的詳細設計。

4)數據結構和資料庫設計:主要指規劃數據組織與表達方式的設計。

5)界面設計:主要指應用系統的操作界面設計。

6)軟、硬體設計:主要指系統軟硬體運行環境的設計。

7)系統單元測試的詳細計劃:包括測試集、測試用例和測試步驟。

(2)軟體編程

完成程序代碼的編寫及資料庫建庫任務。

1)遵照軟體設計說明書的要求,利用編程工具編製程序代碼,並完成程序代碼的測試工作。

2)按照半島城市群項目資料庫標准及資料庫建庫規范的要求,完成數據建庫工作。

(3)系統集成與測試

完成系統集成及測試,生成可實際運行的系統,編寫用戶使用手冊。

1)系統集成。

2)系統集成測試。集成測試的步驟為:

①制定系統各單元、模塊、子系統的集成計劃和集成測試計劃,內容包括測試要求、步驟、數據和時間表等;②編寫系統集成、測試文檔;③按計劃進行系統集成與集成測試,修改錯誤,再測試,直到符合設計要求;④編寫測試報告。

3)編寫用戶使用手冊。

五、數據入庫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主要用於對規劃資料庫數據入庫方法和過程進行指導。項目資料庫的數據入庫流程見圖12-4。

圖12-4 數據入庫流程

1.資料收集

主要包括圖件、表格和文字資料等項目所涉及的數據和成果。

2.資料預處理

數據預處理就是在全面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綜合整理及篩選等。

3.建庫文檔准備

主要是指對建庫所需的文檔進行准備,主要為數據整理記錄表、屬性填卡表准備,MapGIS編圖的花紋符號庫、線型庫、顏色庫設定等。

4.數據採集

數據的採集主要包括圖件的輸入、建立分層文件、屬性的輸入。

5.數據整理

數據整理的主要內容為:檢查數據分層,重新命名分層文件,補充新增圖層、調整部分地理、地質和規劃專題屬性結構,增加部分屬性表格,以及整理附加文檔等,完成上述工作後要填寫元數據採集表並完成對元數據的錄入,最後,對所有文件要進行標准化命名。

6.空間數據格式轉換

按照項目建庫的統一要求,各子項目在MapGIS平台下完成的成果圖件,數據需要向ArcInfo格式進行轉換。

六、數據質量監控

1.質量監控體系

項目承擔單位和實施單位要建立完善的規劃資料庫建設質量監控體系,並制定相應的制度。

(1)自互檢

建立完整的自互檢表,每個作業人員的建庫工作都要進行100%的自檢,並將自檢所發現的問題及時改正。在自檢的基礎上,由項目負責人安排其他作業人員進行60%以上的互檢,並將互檢結果和修改處理結果如實、完整地記錄下來。

(2)抽檢

每張圖完成後,由項目負責抽取10%進行檢查,並確保檢查內容全部符合質量要求。

(3)階段性檢查

對建庫的每個階段性成果要進行嚴格檢查把關,如圖件掃描矢量化後的圖元檢查;屬性錄入後的圖元、屬性一致性檢查等。

2.數據質量監控

(1)空間數據質量檢查

空間數據質量檢查主要是對成果圖上的內容進行質量檢查,要分別對MapGIS和ArcInfo格式的所有圖層進行逐項檢查,包括入庫數據圖層套合精度、拓撲、命名的標准化規范化、分層的正確性、數據的完整性、屬性表結構的正確性、圖元與屬性的對應性、屬性代碼的准確性等。

(2)圖面質量檢查

圖面檢查是指對提交的成果數據圖進行圖面內容檢查,發現錯誤應及時修改完善,直至准確無誤。

(3)數據表數據質量檢查

是指對非空間數據表和空間屬性數據表檢查數據的正確性,檢查數據結構的一致性,並對照規劃文本檢查與規劃實施相關內容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4)文檔檢查

資料文檔檢查主要是檢查資料庫所要求的文本、研究報告、編制說明、附表等資料文檔是否齊全,內容是否正確,並檢查元數據採集表及入庫數據內容是否合乎要求。

3.數據質量監控指標

上述內容的檢查總錯誤率小於2%,其中,圖元(包括點、線、面、注釋)錯誤率小於1%,屬性(包括文字、代碼、ID號對應、記錄個數等)錯誤率小於2%,凡錯誤率大於該兩值的,或發生圖層缺失、附表缺失、文檔缺失以及未提交正確的元數據採集表和入庫數據的,一律不予通過。

七、提交數據要求

1.提交格式

成果圖件:MapGIS格式,含工程、圖層和系統庫文件。

文檔:包括編制說明、研究報告及其他文檔資料(Word和Html兩種格式)。表格:Access和Excel兩種格式。

元數據採集表:Word格式。

2.提交形式

匯交數據存儲介質為光碟。在提交成果之前,要進行全面查殺毒,確保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