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資源配置是什麼意思
所謂資源配置由市場起決定作用是指,決定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動、交易、組合的,都是市場價格機制,包括產品價格、工資、利率、匯率、租金等都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資源配置為什麼要由市場來決定?一是因為市場價格具有對資源配置的及時協調作用,即市場價格的變化會自動調節產品供求,進而調節資源在各個經濟領域的配置;二是因為市場價格具有資源配置信號傳遞作用,告訴人們資源在各個產品生產上是多了還是少了;三是市場競爭具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促使生產者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經濟效率。
② 什麼是資源配置定義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勞動力、生產資料、技術、信息這些要素被稱為資源,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會對這些資源的使用作出安排,這個過程被稱為資源配置。
優化資源配置就是合理安排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③ 資源配置的含義是什麼
資源合理配置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態經濟目標,根據生態廳鉛碰經濟系統結構,利用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對自然資源系統進行改造、設計、組合、布局的活動。它是確立區域發展方向、合理布置生產要素的關鍵,也是解決經濟系統增長的無限性與資源生態系統供給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實現方法:在生態經濟系統平衡的前提下,在時間和空間激擾上最優地利用扮談和分配自然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以達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取得最佳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資源的配置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資源在空間或不同部門間的最優配置;二是資源的時間配置,根據資源在不同時段上的最優分布特徵,實現資源開發利用最佳時段的控制與決策。
④ 有關資源配置的一些概念
1.什麼是資源的配置
凡是以商品形式出現在市場上的資源都是稀缺資源,資源產品化和商品化程度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而資源配置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由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供應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引起的。所以,資源配置就是以稀缺為基礎,使稀缺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數量比例,其最終目的還是通過資源配置提高稀缺資源的增量,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由此可見,資源配置是指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外匯及土地礦產、技術等),在各種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資源配置在一定時刻是已定的、固定的、靜止的,但在一定時期的不同時刻,又是未定的、流動的。它不斷隨價格升降調整自己的流向與數量,有一個隨價格波動變化的機制。就是說,資源配置是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聯系,是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限度和比例的確立。在一定時刻建立的這種限制和比例經常被價格升降打破,於是又會引起一種新的限制和比例的再建立,導致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再分配。
2.資源配置「邊際定律」
傳統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在完全的競爭條件下,當每一單位生產要素的利用都達到了邊際產量等於其價格的那一點時,資源就達到了最優配置:當所有用途中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都相等時,社會產出(福利)就達到了最大。這一理論被稱為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
資源配置的「邊際定律」以資源配置價格作為資源配置評價的指標。資源配置價格等於在其他資源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的某種資源投入所帶來的收益增量或邊際收益。投入效果差,則資源配置價格低;投入效果好,則資源配置價格高;投入無效果或負效益,則資源配置價格為零或負值。
資源配置價格不同於市場價格,市場價格反映的是市場供求對價格的影響,不直接涉及投入效果的問題,而資源配置價格所反映的是單位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的大小。由於資源投入後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效果是變化的,所以資源配置價格也是變化的。
顯然,由於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並不總是一致,所以在以資源配置價格考察資源配置合理化時應看單位資源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減少了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另外,資源配置的效益還要考慮資源配置的目標收益。
3.資源配置方式
(1)市場配製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態,是具有一定社會化程度的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已經代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的形式和方法。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形成,使生產面向市場需要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和動力,並通過競爭使商品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價格,以價格為指示器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把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聯系起來,大致保持生產與消費的比例。運用市場配置資源具有如下優點:①它突破了自然經濟滿足生產者自身需求的局限性,生產面向社會市場需求,由此可以產生因市場的擴大而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目的和動力,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加積累,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以價格為信號進行資源配置,把企業追逐最大利潤的積極性和平衡性結合在一起,能夠自動調節資源配置,優化生產結構。
(2)行政性的計劃配置資源。現代宏觀經濟認為,政府配置資源是不可缺少的資源配置手段。在政府認為由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未能按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將資源有效配置到各部門或各地區,或者說政府認為,為了達到經濟發展目標,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成本比通過政府配置成本要高時,政府將採取計劃配置資源的方式配置社會資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計劃配置方式有以下優點:①它能夠兼顧效益與公平,對社會財富在各集團、各階層間進行公平分配,防止貧富分化,或者把貧富分化的差距限制在一定的權力范圍之內,有利於社會的安定。②對於一些非盈利性的公益事業及國防、基礎教育、環保等「公共物品」的建設與保護進行統一安排,優先發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就屬於「公共物品」或公益事業。③由於市場配置資源是從微觀配置到宏觀調節,調節過程較長,在短期內調整經濟波動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成本的增加。所以,國家要想在短期內對經濟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時,就必須利用政府的強制性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將社會資源分配到需要優先發展的部門或行業上去。
綜上所述,市場配置與計劃配置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們對社會條件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即產權是集中還是分散。市場配置以產權的獨立與分散為前提,而計劃配置需要的是產權的集中統一管理。
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各有所長。而它們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與社會制度的性質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條件下,採用計劃與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尤其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
4.資源配置的目標
資源配置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使用,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效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實現消費者行為目標。當然,這不是指某一單個人的目標,而是從一般意義上說的消費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則,也就是消費者通過一系列消費決策、選擇,實現其需求的最大滿足,即效用最大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須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有利於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統管全局,綜合考慮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的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經濟結構,使有限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發揮最大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