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70年代的計算機是什麼配置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70年代的計算機是什麼配置

發布時間: 2022-04-12 14:59:24

⑴ 初代計算機是什麼配置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這台叫做「埃尼阿克」的計算機佔地面積150平方米,總重量30噸,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隻電阻,10000隻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40千瓦,可進行5000次加法/秒運算。這個龐然大物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舉行了揭幕典禮。這台計算機的問世,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最早的計算機都是軍用的,體積極大,他的主機箱就是個大房子,每個元件都比現在大得多,處理能力也差。

⑵ 1970年有電腦嗎

電腦如果講電子計算機的話,那最早的應該是從1946年開始的。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發明人是美國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

美國國防部用它來進行彈道計算。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鍾可進行5000次運算,這在現在看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是破天荒的。 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所以又被稱為電子管計算機,是計算機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如果講現在通用的個人電腦而言,應該從1971年開始。

⑶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幾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是什麼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如下:

1、第一代計算機:第一代機是以電子管為邏輯元件的計算機。

2、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機是以晶體管為主要邏輯元件的計算機。

3、第三代計算機:第三代機是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4、第四代計算機:第四代機是由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3)70年代的計算機是什麼配置擴展閱讀:

為計算機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有以下這些:

1、馮·諾依曼(1903-1957)

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數學家,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1945年,馮·諾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和二進制原理,後來,人們把利用這種概念和原理設計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統稱為「馮.諾曼型結構」計算機。

2、阿蘭·麥席森·圖靈(1912.6.23—1954.6.7)

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計算機之父。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計算函數。

⑷ 介紹電腦作文

神奇的"天使"---電腦
電腦是一個神奇的傢伙,它能幫人做很多事情,效率也非常高!它是上帝賜予我們的助手. 有了電腦我們能做非常多的事情!它能幫我們查閱資料,在學習上不知道的也可以請教它著個"天使",電腦時時刻刻的伴隨在我們的身邊,它是在默默的奉獻,而不是在索取,"給"永遠比"拿"愉快,著句話是高爾基給他兒子的信里寫的,著句話完全可以去形容電腦,它就是這么一個"天使"!~
就先說我自己吧,我在還沒有碰電腦時候就像只無頭蒼蠅不知道字怎麼寫,當然我知道查字典是一種好辦法,但是我就是拿起字典就感覺沒趣.自從我看到電腦後,許多字打了拼音就可以看到了,我也從電腦中知道了查字典有很多好處,也就習慣起來查字典了!~
電腦許多的大人都不認同自己的孩子去玩,理由也只有那幾個,①怕自己的孩子視力不好.②怕孩子不務正業,玩物喪志(我媽媽也怕我著幾個)但是電腦不一定只會帶來壞處,好處也是有的比如:查資料,聽音樂,看新聞,創立自己的網頁,還能在網路上面不出門就可以買東西賣東西,還可以送貨上門.
記得在暑假裡的時候有幾個英語和諺語不會我就去問我媽媽,但是告訴我的卻是- -我媽媽也不會做...這時我媽媽告訴我讓我開電腦去查查..我當時才只有1年紀,不知道怎麼樣查找資料,怎麼樣才能找到最正確的資料,我媽媽告訴我你可以去網路裡面去找,那裡面什麼都有,但當時我不知道網路的網址怎麼寫,我就去問我姐姐,問完後我就知道網路的網址是:
www..com我知道後馬上去查找要的資料,不出媽媽所料真的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我馬上把答案抄好,那天我把所有不會,不知道的都去查了一遍,我還把我不知道的也去查了下.現在我的知道算是不錯的了!!
上帝給我們的"天使",也就是我的"好朋友"電腦,我非常感謝它給我們帶來的方便.
電腦

電腦現在已和我們有了密切的關系:找資料需要電腦、玩游戲需要電腦、上網聊天要用電腦、了解信息要用電腦……總之,我們已經離不開電腦了。
電腦包含了許多內容,其中,國際互聯網已普及全世界了。它又稱internet,它最初的來源是美國國防部的一個軍事網路。當初設計它時,並沒有想到要把網路拉到全世界,只是單純地希望如果有一天核戰爭爆發,能有一種網路在受到毀滅性攻擊之後,仍然可以通行全世界,具有迅速恢復暢通的能力。70年代,美國國防部開始進行DARPA計劃,開始架設高速且有彈性的網路,重點是當美、前蘇兩地間的網路如果斷線時,資料仍可經由別的國家繞道,到達目的地。而這項計劃的成果就是ARPANET。之後隨冷戰的解凍,ARPANET也慢慢開放給民間使用。但是美國基於軍事安全上的考慮,另外成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NSFNET,專門負責全球性民間的網路交流。這就是美國的INTERNET。雖然美國政府擁有Internet的很多許可權,但是為了科技的發展,美國本身並沒有對網路上的任何行為收取大量的權利金(因為國際互聯網是美國政府出錢研究開發的),所以很多的研究機構,得以以很低的成本加入Internet技術與服務的研究開發,Internet也因此得以發展成全世界最廣的網路。
蘋果和電腦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東西,是什麼原因把蘋果和電腦聯系在一起的呢? 本世紀70年代初,微型電子計算機(微電腦)問世,因為它具有的功能齊全,小巧靈便的優點,吸引了一大批愛好電子技術的青少年。在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的電子計算機大本營矽谷附近, 一個叫做卡帕提尼的小鎮上有兩位年僅十八九歲的電子迷。年紀稍大一點的叫史蒂夫·喬布,他一邊在農場的蘋果園里幫工維持生計,一邊又在大學讀書。歲數稍小一點的叫史蒂夫·沃茲奈克,他愛好的音樂,喜歡擺弄各種電子樂器,同樣是電子技術的業余愛好者。 兩人志趣相投,成了一對情同手足的好朋友。1974年,當地的一些電子業余愛好者自發組織成立了一個親自動手製作微電腦的俱樂部。喬布和沃茲奈克興致勃勃地參加了。他們把喬布父親的一間廢汽車庫充當工作室,開始試制微電腦。他們先將微處理器試裝成一台簡單微電腦,然後將它和電視機、鍵盤連接組合成一套微電腦系統。操作者只需在鍵盤上按鍵,電視屏上就會顯示出文字和簡單的圖形,這項成果在俱樂部內受到了歡迎,接著他們又試裝了一小批公開出售,沒想到一下子就被訂購了50台。於是,這兩個年輕人便辦起了微電腦公司。為了紀念喬布在半工半讀的歲月里曾在蘋果園工作過, 他們便把這種新型的微電腦命名為「蘋果Ⅱ型」(AppleⅡ), 而最初試制的微電腦則被稱之為「蘋果Ⅰ型」 (Apple Ⅰ)。這就是蘋果電腦的由來。後來,蘋果型微機很快風靡全世界,以喬布和沃茲奈克為首的蘋果微電腦公司也因此發展成為擁有4000多人的國際性企業,還在世界各地設立了許多分公司。 現在的電腦,幾乎沒有不配置滑鼠的,沒有滑鼠這個可愛的小東西,根本就不能很好地使用數量眾多的各種軟體。那麼,滑鼠是怎麼來的呢?
滑鼠的正規叫法,應該是「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在發明專利書上,也是這么稱呼的。它是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的科學家恩格爾巴特於1963年發明的。不過,那個最原始的滑鼠,是由木頭和小鐵輪構成的,但所依據的基本原理並沒有多少變化,發明這一裝置的初步想法,就是為了使電腦能夠很好地與外設交流,更好地顯示、指引、輸入信息。據恩格爾巴特後來的回憶,大約在1951年2月,26歲的他,剛剛從海軍退役,突然對電腦產生了興趣,就想到,如何更好、更方便地與電腦交流信息呢?並且他為這種想法感到十分興奮。1963年,在斯坦福研究所中,經過12年的探索,他終於發明了這一裝置。70年代,施樂公司又不斷完善了滑鼠,使它成為現在的樣子,具有更完善的功能,1983年,蘋果電腦公司的個人電腦,首先配備了滑鼠。
「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這一名字,幾乎沒有人使用。「滑鼠」這個通俗、形象的名字,卻一直沿用不衰。它是由斯坦福研究所恩格爾巴特的一位同事取的。
怎麼樣?現在你是不是更喜歡電腦了?是不是覺得電腦更有吸引力了?那就趕快去上網玩個痛快吧!

⑸ 請問什麼是巨型計算機

巨型計算機是一種超大型電子計算機。具有很強的計算和處理數據的能力,主要特點表現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種外部和外圍設備及豐富的、高功能的軟體系統。

巨型計算機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計算機系統,主要用來承擔重大的科學研究、國防尖端技術和國民經濟領域的大型計算課題及數據處理任務。如大范圍天氣預報,整理衛星照片,原子核物的探索,研究洲際導彈、宇宙飛船等,制定國民經濟的發展計劃,項目繁多,時間性強,要綜合考慮各種各樣的因素,依靠巨型計算機能較順利地完成。

對巨型計算機的指標一些家這樣規定:首先,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平均每秒1000萬次以上;其次,存貯容量在1000萬位以上。如我國研製成功的"銀河"計算機,就屬於巨型計算機。巨型計算機的發展是電子計算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它的研製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程度,體現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實力。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研製運算速度達幾百億次的超級大型計算機。

在一定時期內速度最快、性能最高、體積最大、耗資最多的計算機系統。巨型計算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時期內的巨型機到下一時期可能成為一般的計算機;一個時期內的巨型機技術到下一時期可能成為一般的計算機技術。現代的巨型計算機用於核物理研究、核武器設計、航天航空飛行器設計、國民經濟的預測和決策、能源開發、中長期天氣預報、衛星圖像處理、情報分析和各種科學研究方面,是強有力的模擬和計算工具,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據統計,計算機的性能與使用價值的平方成正比,即所謂平方律。按照這一統計規律,計算機性能越高,相對價格越便宜。因此,隨著大型科學工程對計算機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超高性能的巨型計算機將獲得越來越大的經濟效益。

一、巨型計算機的發展概況

50年代中期的巨型機有 UNIVAC公司的LARC機和 IBM公司的 STretch機。這兩台計算機分別採用了指令先行控制、多個運算單元、存儲交叉訪問、多道程序和分時系統等並行處理技術。60年代的巨型機有CDC6600機和7600機,它們都配置有多台外圍處理機,主機的中央處理器含有多個獨立並行的處理單元。70年代出現了現代巨型計算機,其指令執行速度每秒已達5000萬次以上,或每秒可獲得2000萬個以上的浮點結果。

現代巨型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有美國ILLIAC-Ⅳ(1973年)、STAR-100(1974年)和ASC(1972年)等巨型機。ILLIAC-Ⅳ機是一台採用64個處理單元在統一控制下進行處理的陣列機,後兩台都是採用向量流水處理的 向量計算機 。1976年研製成功的CRAY-1機標志著現代巨型機進入第二階段。這台計算機設有向量、標量、地址等通用寄存器,有12個運算流水部件,指令控制和數據存取也都流水線化;機器主頻達80兆赫,每秒可獲得8000萬個浮點結果; 主存儲器 容量為100~400萬字(每字64位),外存儲器容量達10 9 ~10 11 字;主機櫃呈圓柱形,功耗達數百千瓦;採用氟里昂冷卻。圖中為這種機器的邏輯結構。中國的「銀河「億次級巨型計算機(1983年)也是多通用寄存器、全流水線化的巨型機。運算流水部件有18個,採用雙向量陣列結構,主存儲器容量為200~400萬字(每字64位),並配有磁碟海量存儲器。這些巨型機的系統結構都屬於單指令流多數據流(SIMD)結構。80年代以來,採用多處理機(多指令流多數據流MIMD)結構、多向量陣列結構等技術的第三階段的更高性能巨型機相繼問世。例如,美國的CRAY-XMP、CDCCYBER205,日本的S810/10和20、VP/100和200、S×1和S×2等巨型機,均採用超高速門陣列晶元燒結到多層陶瓷片上的微組裝工藝,主頻高達50~160兆赫以上,最高速度有的可達每秒5~10億個浮點結果,主存儲器容量為400~3200萬字(每字64位),外存儲器容量達10 12 字以上。

還有一類專用性很強的巨型機。例如,美國哥德伊爾宇航公司的巨型並行處理機MPP,由16384個處理器組成128×128的方陣,專用於衛星圖像信息的高速處理,8位整數加的處理速度可達每秒60億次,32位浮點加可達每秒1.6億次。英國ICL公司研製的分布式陣列處理機專用系統DAP,由 4096個一位 微處理器 和一台大型系列機2900組成,最高速度可達每秒1億個64位的浮點結果。

二、巨型計算機的組成

巨型機主機由高速運算部件和大容量快速主存貯器構成。由於巨型機加工數據的吞吐量很大,只有主存是不夠的,一般有半導體快速擴充存貯器和海量(磁碟)存貯子系統來支持。對大規模數據處理系統的用戶,常需大型聯機磁帶子系統或光碟子系統作為大量信息數據進/出的媒介 。巨型機主機一般不直接管理慢速的輸入/輸出(I/O)設備,而是通過I/O介面通道聯結前端機,由前端機做I/O的工作,包括用戶程序和數據的准備、運算結果的列印與繪圖輸出等。前端機一般用小型機。I/O的另一種途徑是通過網路,網上的用戶藉助其端機(微機、工作站、小型大型機)通過網來使用巨型機,I/O均由用戶端機來做。網路方式可大大提高巨型機的利用率。

三、巨型機技術

並行處理是巨型機技術的基礎。為提高系統性能,現代巨型機都在系統結構、硬體、軟體、工藝和電路等方面採取各種支持並行處理的技術。

數據類型為便於高速並行處理, 中央處理器 的數據類型除傳統的各類標量外,都增加了向量或數組類型。向量或數組運算的實質,是相繼或同時執行一批同樣的運算,而標量運算只處理一個或一對操作數,故向量運算速度一般比標量運算速度快得多。

硬體結構現代巨型機硬體大多採用流水線、多功能部件、陣列結構或多處理機等各種技術。流水線是把整個部件分成若干段,使眾多數據能重疊地在各段操作,特別適於向量運算,性能-價格比高,應用普遍。多功能部件可以同時進行不同的運算,每個部件內部又常採用流水線技術,既適合向量運算又適合標量運算。中國的「銀河」機和日本的 VP/200、S810/20機進一步將每個向量流水部件或向量處理機加倍,組成雙向量陣列,又把向量運算速度提高了兩倍。美國CYBER-205機的向量處理機可按用戶需要組成一、二或四條陣列式的流水線,技術上又有所發展。多處理機系統以多台處理機並行工作來提高系統的處理能力,各台處理機可以協作完成一個作業,也可以獨立完成各自的作業。每台處理機內部也可採用各種適宜的並行處理技術。在任務的劃分與分配、多處理機之間的同步與通信和 互連網路 的效益等方面,多處理機系統尚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現代巨型機採用的主要還是雙處理機系統(如CRAY-XMP)和四處理機系統(如HEP)。

向量寄存器為降低存儲流量和頻帶寬度的要求,並解決短向量運算速度低的問題,第二階段的巨型機採取了向量寄存器技術。CRAY-1機設有8個向量寄存器,所有向量運算指令都面向向量寄存器和其他通用寄存器。為更有力地支持各運算流水部件高度並行地進行各自的向量運算,日本的VP/100和S810等第三階段的巨型機設有龐大的向量寄存器,總容量達64K位元組。

標量運算標量運算速度對巨型機系統綜合速度的影響極大。為此,除增設標量寄存器、標量後援寄存器或標量 高速緩沖存儲器 以及採用先進的標量控制技術(如先行控制等)外,還可採用專作標量運算的功能部件和標量處理機等技術。例如,CRAY-1機的多功能部件中,有6個專作標量和地址運算,3個兼作標量浮點運算,標量運算速度可達每秒2000萬次以上;CYBER205機專設標量處理機,含5個運算部件,標量運算速度可達每秒5000萬次以上。在提高向量運算速度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標量運算速度,盡可能縮小兩者的差距,已成為改善巨型機系統性能的重要研究課題。

主存儲器為使復雜系統的三維處理成為可能,要求主存儲器能容納龐大的數據量。80年代的巨型機容量已達256兆位元組。為與運算部件的速度相匹配,主存儲器必須大大提高信息流量。為此,主要的措施是:①採取較成熟的多模塊交叉訪問技術,模塊數量一般取2n,有的巨型機採用素數模新技術,以盡量避免向量訪問的沖突;②不斷減小每個模塊的存取周期,如CRAY-XMP機的存取周期為38納秒,S810機雖用靜態MOS存儲器,也只有40納秒,與雙極存儲相當;③增加主存儲器的訪問埠,如CRAY-XMP機的每台處理機與CRAY-1機相比,訪問埠由一個增加到四個,解決了存儲訪問的瓶頸問題。

輸入輸出通道巨型機不但配有數量較多的輸入輸出通道,如16~32個,而且具有較高的通道傳輸率。如CRAY-XMP機除一般通道外,還有兩個傳輸率為每秒100兆位元組的通道和一個傳輸率高達每秒1250兆位元組的通道。

固態海量存儲器為適應特大算題的大量數據在主存儲器和外存儲器之間的頻繁調度,新型的巨型機採用固態海量存儲器作為超高速外存儲器。CRAY-XMP機的固態存儲器採用MOS技術,容量為64~256兆位元組,傳輸率比磁碟快50~100倍。S810機的固態存儲器容量為256~1024兆位元組,傳輸率達每秒1000兆位元組。

大規模集成電路巨型機的 邏輯電路 都採用超高速ECL電路,門級延遲約為0.25~0.5納秒,晶元門數為幾十至一千以上;1984年日本已研製成功4K門陣列常溫砷化鎵晶元,級延遲約為50皮秒;用於向量寄存器的超高速雙極隨機存取存儲器的訪問時間為3.5~5.5納秒。

組裝工藝縮短機內走線長度和提高機器主頻,是提高巨型機速度的基礎。現代巨型機主頻有的已達 250兆赫以上。為此,除提高晶元的集成度和速度外,還採用微組裝等高密度多層組裝工藝。由此而來的散熱問題很突出,需要採取特殊的冷卻措施。

並行演算法和軟體技術為充分發揮巨型機的系統性能,必須研究各種並行演算法並研製並行化的軟體系統。針對特大型科學計算的特點,巨型機通常配置如下軟體:具有多重處理能力的批處理分布式 操作系統 、高效的匯編語言、向量FORTRAN或PASCAL、ADA語言和向量識別器、並行化標准子程序庫、科學子程序庫和應用程序庫、系統 實用程序 、診斷程序等。

⑹ 懂大型計算機的朋友:我想問一下,上世紀70年代產的大型計算機(比如IBM 370/165)和現在普通的PC計算機

單純從運算速度上來說,這兩者是沒法比的,當然是現在的快。本身這東西就沒什麼可比性,你拿馬車和飛機比當然是比不過的,架構不同,處理方式不同。在當時的水平來說這就是很牛的。人家登月用的電腦處理的速度還不如現在一台非只能手機,但人家依然完成了任務。所以運算速度不算什麼的,主要看怎麼用。就是現在的伺服器用的CPU也不是很強,只有巨型計算機(多CPU和GPU並行運算)才是王者

⑺ 一台計算機的基本硬體配置有哪些

計算機的基本硬體配置如下:

1、主板: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性能影響著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性能。

2、CPU:又稱中央處理器,是一個集成電路模塊,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一條指令的功能往往是由計算機中的部件執行一系列的操作來實現的,CPU要根據指令的功能,產生相應的操作控制信號,發給相應的部件,從而控制這些部件按指令的要求進行動作。

3、內存條:內存條是用來臨時存儲數據的,同樣安插在主板上,CPU可通過匯流排定址,並進行讀寫操作的電腦部件。電腦上任何一種輸入和任何一種輸出是通過內存才可以進行。內存條的性能指標取決於存儲容量、存取速度(存儲周期)、存儲器的可靠性。

4、硬碟:存放著用戶所有的數據信息,影響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和用戶的操作體驗,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主要的參數。轉速的快慢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RPM)來表示,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5、顯示器:屬於電腦的I/O設備,即輸入輸出設備。通常在兩片玻璃基板上裝有配向膜,液晶會沿著溝槽配向,在不同電流電場作用下,液晶分子會做規則旋轉90度排列,產生透光度的差別,如此在電源開和關的作用下產生明暗的區別,以此原理控制每個像素,便可構成所需圖像。

⑻ 我國在九十年代初的大型計算機是個什麼樣的配置

幾萬左右在那時就是很強大的伺服器了,那時我國的機器還是晶體管的,還沒到集成電路水平。那時的1G內存是傳說的傳說(微軟當時還說過給我1M的內存,DOS任意發揮),1GHZ的CPU都找不出來。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這是當時最好的CD-ROM,美國上市時極為搶手,可以想想中國的樣子了。。。。
如果說到如今的價格,你還是按照當時的配置要求來的話,起碼也要幾百萬,晶體管的價格比現在的集成電路高了不知道幾倍。。。。

⑼ 人們把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稱為第3代計算機時代,其硬體是什麼

以硬體分代有五代分別是:1、電子管計算計算機2、晶體管計算機3、集成電路計算機4、微處理計算機5、pc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