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中國古建築文化
1.以前上課好像提過,不過我忘記了.參考意見如下:
早期(舊石器): 樹居/洞居 例:周口店
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 巢居/窩棚/窯洞
新時期有了農業以後: 出現聚落,最早已知建築式樣 桿欄式 例:浙江河母渡
光就建築形式來講: 穴居 -->半穴居-->地面建築
2.壇廟建築 中國建築史課上講過,忘了.隨便找本中國建築史參考書就有了(-__-).我手頭沒有,幫不到你了.
3. 中國造園術 是要列舉造園法? yes的話:築山/理池/植物/建築為四大基本.按照<園治>則是: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
4.考工記 《考工記》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手工業技術的國家規范,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內容:
國有六職:王公、士大夫、百工、商人、農夫、女工。
攻木之工七:輪、輿、弓、廬、匠、車、梓。
攻金之工六:築、冶、鳧、栗、段、桃
攻皮之工五:函、鮑、韗、韋、裘
設色之工五:畫、繢、鍾、筐、荒
刮摩之工五:玉、(木即)、雕、矢、磬
搏埴之工二:陶、瓬
5. 四大名園:
江蘇蘇州拙政園
北京頤和園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江蘇蘇州留園
蘇州四大園林:
拙政園 · 留園 · 獅子林 · 滄浪亭
6.中國古典園林 我不知道你們老師上課關於這方面講了什麼。該詞條的字典型解釋:
中國古典園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按照園林基址選擇分為:人工園林、天然園林。按照所有者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文人園林,寺廟園林
7. 石像生 即帝王陵墓前設置的一組對稱排列的石人石獸雕刻。在帝陵前設石像生始於秦漢,象徵死者生前的儀衛。石像生功能:顯示墓主身份地位,驅邪鎮墓。
論述題:
1. 這個不是建築史的內容,出題的老師有點。。。
查看這個網址吧:http://www.ha.xinhuanet.com/gfwh/2006-07/30/content_7647173.htm
2. 四合院 引自中文wiki(考試不要照抄)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歷史
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現。陝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築遺跡,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漢代四合院建築有了更新的發展,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四合院從選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陰陽五行的說法。唐代四合院上承兩漢,下啟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後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員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1970年代初,北京後英房胡衕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後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滿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時兩進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紳的住所。在現代,隨著家庭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遷,傳統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戰。一方面,四合院基本上都沒有上下水、暖氣等衛生設施,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汽車、空調等設備,原來的四合院很難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樣的大家庭也比較少見,有錢的人家通常願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購置別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市區。因此作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還存在價值,也是近代以來,一個爭論的問題。
隨著老城區保護的開展,對原有四合院進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主持的對北京菊兒胡衕四合院的危改項目,在保留院落結構的基礎上,將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為樓房,增加了廚房、衛生間等設施。該改造工程獲得了聯合國的世界人居獎。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將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兩層,並修建了地下車庫。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築要素圖》,作為對四合院保護、修繕、翻建、改建的參考依據。
最後的建議:問你們同學借筆記復印比較好-__-
⑵ 尋有關中西方建築文化差異論文的開題報告或英文的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12 條
[1] 王蒙. 漢城盛會話東洋[J]讀書, 1996,(01) .
[2] 孟丹.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態觀[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1) .
[3] 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研究及其與外語教學之間關系[J]漢語學習, 1993,(03) .
[4] 姜林濤,荀平. 淺析中國建築文化與詩詞歌賦之聯系[J]華中建築, 2007,(09) .
[5] 張鴿娟,廖勁松. 對建築美的人文內涵的認識[J]山西建築, 2005,(13) .
[6] 李先逵. 中國建築文化三大特色[J]建築學報, 2001,(08) .
[7] 李清良. 「天人合一」與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J]社會科學家, 1998,(02) .
[8] 吳永輝. 試從比較文學看中國建築[J]新建築, 1985,(04) .
[9] 秦紅嶺. 儒家倫理與中國傳統建築[J]新建築, 2004,(03) .
[10] 韓永紅. 中西方建築中的文化特徵比較[J]新西部(下半月), 2008,(09) .
[11] 畢繼萬. 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8,(01) .
[12] 朱翔,張琦. 兩極之間——論中西方建築文化的差異[J]裝飾, 2005,(12) .
[13] 任楨.中西建築文化內涵比照[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2009
⑶ 中國的建築文化有哪些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築大師和建築傑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有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築中不可不提,由於它在歷代建築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築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後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剌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於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後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築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築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後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牆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後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並不挑出山牆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於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於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後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於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從建築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採用相近的建築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唯園林建築與此迥異,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是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一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乾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台,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採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樑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牆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樑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樑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牆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牆壁不承重,牆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由於木材建造的樑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叉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庄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庄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
⑷ 中國建築文化特徵
中國建築特點,從農耕文明可以看出,是不是真的如此
農耕文明的一些特徵及其在建築設計理念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無論是精英文化的百家爭鳴,還是作為民俗文化的民間信仰和習俗,大多可以歸結為以「農耕為主」、社會分工不發達和生產過程重復的農業文明範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系列基本特徵根植於這樣的經濟生活中。這種農耕文化影響深遠,影響著各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築,尤其是官方建築,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相應的特徵。
關注血緣的純潔和尊卑秩序的秩序和倫理,已經成為維系宗法制度不可或缺的條件。「上帝對階級來說並不陌生,對非種族的人也不崇拜」已經成為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宗法制度具有政治權力統治和血緣倫理制約的雙重功能。盡管動亂後社會經濟形式和國家權力形式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個家庭這一由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組織始終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在組織和結構上與國家一致。國家是一個大的家,而家是一個小的國家,具有「家與國同構」的特徵。在這樣的社會特徵下,所有的思考都從「家」開始。家是社會思維的基本單位。這一點深深地反映在建築中。
以家為出發點的特點導致了中國古代建築中「居」的發展原型。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所有的建築形式都是從住宅發展而來的,都是基於住宅的概念。西方的教堂不應該被用作房子,但是中國的房子可以變成佛教寺廟,官員住在那裡,佛教寺廟住在那裡,皇宮住在那裡,商店住在商店的前面和後面。總之,似乎沒有哪種類型的房子與生活無關,似乎所有類型的建築都是從住房發展而來的。
在古代,房子和房子的意思沒有區別。它最初被稱為「宮殿」,後來被稱為「住宅」。生活是人們在室內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根據這一總體概念,似乎沒有必要對住房類型進行詳細劃分。第三個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個深受農耕意識影響、與宗法社會和諧相處的體系,其設計理念是以「家」為起點、以住宅為原型衍生出來的產物。這一結論是對古代建築體系與社會文化關系的初步看法。
⑸ 中國的建築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傳統的建築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說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在建築中的體現大概首先是:天人合一,中國建築講究與周圍環境的融合;
在室內環境方面會表現出一些傳統文化中儒學的秩序,比方說四合院,正廳、側堂,左右都是有序的。另外在一些數字的體現,比方說幾門幾拱都是有定製的,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制的影響。還有就是程朱理學中的簡約,比方說白牆黑瓦,除了與山水相容,還體現出理學的那種極簡和刻板。
展開來很多,拋磚引玉而已
⑹ 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文化內涵是什麼
「以人為本」的建築
在西方,建築不僅是一個避風雨的地方,也是一個掩蓋靈魂的地方。從早期崇拜高山沙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靈。這座建築高大而空曠,擁有神性。在傳統建築中,建造了各種寺廟。
在中國,一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崇拜族長,國王,皇帝等,而在中國古代,神權統治始終依附於皇權。這決定了中國建築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後來的宗教建築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將人和現實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現實世界中。中國傳統建築在其中考慮「人」的感受,並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達更重要。這種人文創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和各個地方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6)中國建築文化資料庫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建築特點
1、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
3、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4、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築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築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
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於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傳統建築
⑺ 古建築資料
微型古建築
中國微型古建築,是張彥先生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於2003年首次製作成功,為弘揚中國微型古建築文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微型古建築,是用微型的真磚、真瓦、真石料、真木料,用傳統正規的磚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畫工藝,按照古建營造技法施工製作而成。它能夠把古建築主體的內外結構和外觀色彩真實地呈現出來,從質感上給人的感覺它就是一座精美微型建築,而不是一般的建築小模型。整體建築資料庫准確,工藝技術含量高,是一部完整的立體古建築全書。具有極高收藏和研究價值。
北京吉祥門樓,是以古都北京四合院建築中小型住戶宅為原型,用20:1的比例,用微型磚瓦施工製作而成。屬純磚結構,裝飾古樸,做工精細入微,質感逼真強烈。特別是門樓上的磚雕和門聯雕刻更是於小巧中見華麗,充分體現出了古都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確為中國古建築中之珍品。
中國微型古建築磚瓦構件,是張彥先生自己經過十六年的專心研究試驗,於2002年9月首次燒製成功。
微型磚構件,都是用真正的黃土泥通過古法工藝製成胚件,然後再用特殊工藝燒制而成。可以燒制出各種清灰色布瓦件和各種顏色的琉璃瓦件,它的硬度、質感、色彩與原大型古建築磚瓦構件完全一樣,只是比例縮小到1公分大小。而且瓦件上的雕刻圖案小巧而精美、清晰而副真,實屬世界罕見。
微型古建磚瓦構件的研製成功,將會為研究中國古建築文化、建築教學、失傳古跡復原,奠定基礎,具有深遠的歷意義和藝術價值。
奧維耶多古建築
西班牙奧維耶多歷史中心古建築。位於奧維耶多北部阿斯圖里亞斯自治區內坎塔布連山和坎塔布裏海間。中心內古建築指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時期修建於此的教堂建築。該城最初一座長方型教堂為西哥特人的基督教王國修建於8世紀下半葉。後陸續修建了修道院建築,794年後,阿斯圖里亞斯的阿方索二世在此開始了大規模的教會建築。1521年的大火後,保存有一些中世紀的早期建築,有13世紀的圍牆、東北部分為大教堂和附屬建築組成的主教區和拉•芳卡拉達古老水力系統。其中教堂建築多為中世紀早期完成,為創新形式的羅馬式前期建築風格,有納蘭科聖瑪麗教堂、里約的聖米蓋爾教堂、萊那的聖克里斯蒂娜教堂、聖卡瑪拉教堂和布拉多的聖胡里奧教堂等。1985年和1998年分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薩洛尼基古建築
中文名稱: 塞薩洛尼基古建築
英文名稱: Paleochristian and Byzantine Monuments of Thessalonika
國家: 希臘
所屬洲: 歐洲
批准時間: 1988
批准標准
198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十二屆會議報告。
介紹
545-006
整個遺址位於馬其頓區東北部。遺址共分為四個部分:內有46座城堡的古城牆,長4公里,高10米,厚度位2米;建於13世紀的拜占庭浴室;大約建於1320年的聖·凱瑟琳教堂,這個拜占庭式的教堂於1430年被改建為清真寺;建於13世紀末期的聖·潘捷列伊蒙大教堂。
拜占庭博物館位於一座建於1848年佛羅倫薩式的伊利西阿別墅內,1930年,這座別墅改建為博物館,專門收藏公元5至15世紀拜占庭時期文物的博物館。館的前面是庭院,正中心是一個大水盆,它是以扎佛尼式鑲嵌磚砌成的噴泉為原形製作的。在兩個拱廊的下面,有一幅作於5世紀的鑲嵌畫,描繪了一隻蒼鷺與蛇搏鬥的場景,還有各種按地區和年代順序排列的各種神像。整個博物館是雙層式建築結構,底層包括一個門廳和5個展覽室。門廳上面陳列著公元4至6世紀的早期基督教特徵的雕刻作品。門的兩側有來自於雅典衛城山上的雕刻殘片和古墓里的雕刻遺物。第二個展覽室是於5至6世紀重建的長方形教堂。第三個展覽室中陳列的全部是9至15世紀拜占庭時期的雕塑作品。這些作品中有聖母像、獅子侵吞瞪羚以及許多取材於希臘神話中的浮雕,如有關耶穌門徒的裝飾畫與浮雕以及來自於科弗島的威尼斯執政官的石像等。第四間展覽室是重建於11世紀拜占庭式的十字架形教堂。屋子的中心是圓形穹頂,由圓柱與半露的壁柱支撐著,地面由紅黑兩色幾何形圖案相間的鑲嵌畫,牆壁上繪著聖母與聖嬰的壁畫。第五間展覽室是後期拜占庭教條的復製品,如清真寺形式的平頂四方形建築。這個展覽室中有雕刻、塗金的木製飾屏,有來自小亞細亞的主教寶座,有來自基莫洛斯的用於宗教活動中的棺木,以及來自阿塔蘭塔、澤爾菲與雅典等地已廢棄的教堂里的壁畫等。二樓是由門廳和兩個展室組成的,收藏著神像、鑲板畫和巨幅壁畫等。
這處遺址不僅景色宜人,而且遺址中的收藏物品多種多樣,一切都處於良好的重修狀態,將這座重要城市的動盪變化歷史完整的記錄下來。
評價:
塞薩洛尼基城建於公元前三一五年,是州首府和港市,是最早的基督教傳播地之一。在所有的基督教紀念物中有著名的教堂,它們是按照希臘人的長遠計劃和建一個有三座中殿的長方形教堂的計劃而建造的。從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修建了很長時間,因此,它們由一個歷史的類型系列組成,在拜占庭世界裡有相當大的影響。羅通德,聖德米特里和聖戴維茲教堂的馬賽克藝術是早期基督教藝術的最偉大的傑作
⑻ 中國建築文化的知料
典型的中國民居——院落式建築群體
傳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隨著人類的進步,巢居、穴居逐漸被地面建築取代。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干欄式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築。
秦漢時期,住宅多為院落是群體建築,中間的院落由四周的單幢房屋和廊屋圍合而成,中國民居基本定型。漢代畫像磚上,有的住宅院落還建有高高的瞭望塔樓。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後,派官員規劃、營建大都(今北京)。城內幹道縱橫,胡同密布。在整齊劃一的胡同之間,院落式民居規劃排列,人民把這種住宅稱為「四合院」。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居住建築的類型多樣。
徽州民居、晉中大院,還有陝北窯洞、福建土樓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住宅建築。
南方與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干欄式建築較多,如雲南傣族主樓、雲南景頗族的長脊短檐式干欄、海南黎族的架空船屋等。青藏高原上有形似碉樓的碉房,內蒙古地區盛行蒙古包,新疆維吾爾地區多見的阿以旺,是一種平屋頂、帶外廊的住宅。
宮殿——金碧輝煌、雕欄玉砌的建築群體
宮殿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傳統觀念保留得最集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種類型,它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水平。據史書記載,夏商時期已有宮殿。秦始皇奴役農民建造了規模空前宏大的阿房宮,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也都大興土木,營建豪華壯觀的宮殿。元朝以前的宮殿建築均已毀於戰火,完整保留下來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宮和沈陽的清故宮。
北京明清故宮以顯示皇帝的權威為設計思想,沿中軸線南北縱深發展,對稱布局,以此烘托中軸線上天安門、午門、三大殿直至神武門等主體建築物的不凡氣勢,一切構件都屬於最高規格,因此,格外壯觀。
⑼ 中國建築文化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文化內涵是什麼?面對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種種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我們需要增強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如何在這個黃金時代整合建築文化、讓中國創造的中國房子能夠走向世界、面向未來? 房地產行業已經取得了壯觀的物質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創新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距離尚遠。在建築文化領域出現的種種變異現象,造成了房地產開發不顧民情、建築文化傳統面臨斷裂的嚴重問題。 文化是建築的靈魂。在新的時空和環境下,研討建築文化已經超過了學術的范疇,不僅對個人和企業成長有關,更與房地產產業的發展有關,也關繫到中國建築文化的崛起乃至對世界建築文化應該做出的積極貢獻。 反思是總結的前奏,總結是前進的基礎。在反思中國當代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追根尋源的同時,研討中國建築文化傳統的本質及其發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中國建築文化的三大誤區 反思之一,中國建築文化先天不足,後天多難。中國建築文化在世界建築體系中有悠久的歷史,但是由於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約束、皇權政治的主宰,中國建築在世界的影響力很低;加上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強權經濟、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國建築文化傳統不斷遭受到外國建築文化的沖擊。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築文化交流中,盡管產生過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國建築傳統文化和國家的命運一樣,是多難的、落後的。建國後產生出不少優秀的作品,特別是1959年通過北京興建十大建築,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中國建築文化傳統有很大的發揚;但此後對復古主義的批判、受俄羅斯建築文化的影響、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多年緊縮和調整建築標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築文化的發展 。改革開放本來是中國建築文化發展的大好機遇,但卻又受到「歐陸風」的侵襲;嚴重的「青黃不接」使西方建築文化填補了我們發展的空間。由此引發出的建築文化問題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暫時的,而是長遠的。 反思之二,對中國建築文化業內至今定位不清,誤區重重。對於中國的建築文化傳統是什麼、在今天的城市化進程中究竟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誤區。誤區一,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就是一種形式,主要是大屋頂、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國這些特殊建築形式形成的內涵和人文精神,只會在現代建築的樓體上硬搬某種廊子、亭子。誤區二,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已經過時了。他們承認中國建築文化很有特色,但認為這些傳統已經與現代的技術和材料不相適應,是過時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發揚傳統的問題上猶豫不定。其實,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築,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築文化,都離不開歷史的沉澱和積累,只是我們怎樣去把握和傳承的問題。第三,就是體系的對立。有人認為中西文化體系各不相同,要搞現代建築就不要講傳統,兩者不可兼得。這種觀念在房地產業界頗有普遍性,在建築師中間也有很多人是這樣看問題的。雖然他們在中國土生土長,但受現代建築教育多於受傳統建築文化的教育,建築傳統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舊,缺乏建築文化修養。新一代的建築師認識上的淺薄必然導致一方面迫於市場激烈競爭的壓力,設法去滿足政府領導和發展商的意願,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師」的左右,在我們的建築報刊、書籍、報告中,到處充斥著西方的建築文化,許多建築師難免受其影響,隨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國的建築師曾這樣說,我在中國的看到的建築基本只有兩種:要麼是模仿、要麼是徹底的破壞。外國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國建築文化存在的問題,現在,應該是為中國建築文化傳統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認識誤區的時候了。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們缺乏建築文化的自強意識和保護的政策。21世紀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和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著本質的不同。我們希望直接借鑒西方現成的發展經驗,加快自身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盡管我們意識到WTO打開大門以後,西方建築文化的「狼」來了,但是,如何應對,如何與「狼」共舞,我們缺少思想上、組織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備,沒有適時提出建設方針和行政指導,基本上處於被動狀態。這是造成我們現在許多問題的重要原因。 日本早在30年代就開始眾多的設計大賽,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要有日本特色」。戰後復興時,主管部門和建築師取得共識,要求新建築物一定要傳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經發生變革了,還要通過混凝土體現日本傳統建築的本質特點。80年代,在技術革新的大背景下,他們轉為全方位地挖掘傳統文化的核心,提升到從空間把握傳統文化,通過內部構造的研究,對日本建築文化做出了積極的傳承。至今,日本眾多新建築開發仍在積極尋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築文化特色。不能不說,在日本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政策指引和保護措施是其建築文化得以傳承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中國和日本的歷史不同,現代化的進程不同,但如果我們在「狼」來了之前對本土的文化有一種文化自覺的意識、文化自強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築文化隨著外資投入與技術引進進入市場,我們也不會喪失文化的競爭力,不會出現崇洋的攀比,也會在新一輪的建築開發中讓中國建築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 究竟哪些是中國建築文化傳統?其精髓在哪裡?傳統中哪些是值得借鑒和發揚的呢?我認為,其中包括:美學原則和建築形態,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環境與建築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繹的悟性共鳴的園林景觀的構成原則。 中國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傳統文化並不落後,反而與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說我們許多古城的規劃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環境的有效利用,成為了今日的風景名勝。而現在我們一般的城市規劃和開發區大多隻注意道路的寬闊,缺乏個性化。還有,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居住建築,展示了人與自然共生的美德,這種美德就是現代西方建築所探討的生態性和共生論;而現在很多開發項目受政治、經濟利益的驅使,忽視了這些美德,在豪華的小區、宏大的會所中,大多都在延續同一個模式,重復同一個思路,違背了因地制宜、因環境而宜的原則。現在流行的造園藝術也大多停留在公園式的建築上,既沒有發掘中國園林的生態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與自然的精神共鳴,造成了園林與文化的斷裂。假使我們擺脫崇洋的迷信,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中國建築文化將有不可估量的發展空間。 意在尋根,志在崛起 當然,我們現在不是主張復古、倒退,也不是針對現有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提倡大家搞義和團式的行為,而是意在尋根,在廣采博收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發揚光大,從而啟動當代中國建築文化的核心競爭力,積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變與「狼」共舞為引「狼」共舞。 創造中國的建築文化一定要引進西方的建築文化。他們沉澱出的建築文化有不少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但西方19世紀、20世紀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決中國今日建築大潮所遇問題的靈丹妙葯,更不可能成為中國新的建築文化。我們要以傳統建築文化為根,用中西建築文化激發我們的創新。上海的金貿大廈因為啟動了中國傳統古塔的神韻而在投標中獲勝。最近一批有膽識的開發商開辟了像「觀唐」、「九間堂」這樣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創新別墅市場,引領了中國建築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長安街上也出現了演繹新的中國建築文化的樓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後創作過藍海酒店和中國文化中心等項目,也有一個體會:吸引、引進豐富多彩的外國文化,需要民族化、當地化;同時,繼承建築文化傳統,需要結合現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發展對其加以現代化;兩者不可偏廢。 當然,繼承和發展中國建築文化傳統是一項跨世紀的工程,有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間就花開遍地,文化的崛起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努力。另外,創新中國建築文化,只有建築師的努力是不夠的,特別要有發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如果只有一方面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內涵就是四個字等級次序。 我先聲名,我還是一名在校學生,學的專業是城市規劃,但是頭三年學的都是建築。 說實話,直到現在我也沒弄明白什麼是建築,看了那麼多大師的作品,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設計的。老師讓做課程設計的時候也是想到哪做到哪。我們平時學的什麼中外建築史都哪去了,一做實際的東西,那些東西就和沒學一樣。 一說中國古建的文化內涵,都知道是天人合一、崇尚皇權,可是現在呢!現在的建築還有什麼內涵么?建築,本就沒什麼大是大非,這就讓很多有內涵的建築作品埋沒了。如果你沒有名氣,那麼你的作品會被改得面目全非。 真不知這些人在干嗎! 內涵?官大一級壓死人這就是內涵! 中國元素由南而北,可以提取的元素很多 中國建築精髓在於組團和協調,這與中國社會文化分不開,西方則終於個體一優秀,在西方主導人們審美價值觀的時代,比我們東方建築搶眼,可惜中國人很少看到,追求時尚,太躁了 先申明,我是粗人一個,樓上說的那都是不佔邊的話,沒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和思想,要學, 要做,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說白了現在的設計師都是受利益的驅使來做每個方案,而不是抱著發場中華民族的文化而做,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團結起來所有的設計師都往一處使勁,相信很快中國有能做出自己的,具有時代文精神的建築出來,這也是推動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重要的一步!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怎樣才很做出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⑽ 《建築與文化》這個期刊是國家級期刊這個期刊認可度怎麼樣
《建築與文化》雜志,中國第一份建築與文化類專業刊物,國家一級刊物,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會刊,中國出版集團重點刊物。《建築與文化》由中國出版集團主管、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主辦的集權威性、批判性、專業性、可讀性、知識性於一體的專業性期刊。被知網和萬方資料庫收錄。
認可度應該算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