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貿易組織是什麼加入WTO成員國有什麼條件加入了有什麼好處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目前,世貿組織的貿易量已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現任總幹事是歐盟前貿易委員帕斯卡爾·拉米 (法國人),2005年9月任職。2009年4月獲連任 。 條件: ⑴必須按章程規定的程序和期限履行接受世貿組織章程和烏拉圭回合各項多邊協定的手續; ⑵必須按烏拉圭回合各項多邊貿易協定作出關稅減讓表和各種非關稅承諾表; ⑶必須在服務貿易領域作出具體的市場准入承諾表。 好處有10條: 中國為什麼要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將會帶來哪些好處和負面作用,這是當前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應當認識到,當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只有積極對外開放,以自己的資源,通過國際交換,實現資源的國際間優化配置,才能獲得經濟發展。20年來,中國以勞動力和若干自然資源和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相結合,使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WTO是「經濟聯合國」,它所制定的規則已成為當今重要的國際經貿慣例,如果一個國家被排斥在WTO之外,就難以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國際間產品和服務交流,而且還要受到歧視待遇。 中國參加WTO,將對下一世紀的經濟與貿易發展帶來極為有利的發展條件,歸納起來,至少有10個方面的好處。 一、擴大出口:出於WTO134個成員方都可以取得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和自由貿易帶來的優惠,有利於我國產品和服務出口,使我國最近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出口下降出現回升。 二、進口先進技術:出口擴大了,可增加先進技術的進口,使我國在科技上更快跟上世界產業發展的潮流。 三、有利於進一步引進外資:20年來,我國在引進外資上取得重大成就,現在有3萬多家三資企業,引進合同外資額已達5000多萬美元,占工業產值18.7%和41%,帶來1000多萬人就業。進入WTO後會使引進外資更快增加。 四、有利擴大就業:外國專家估計,中國「入世」可在GDP發展方面,增加近3個百分點,每個百分點增長可創造100多萬個就業機會,這對解決當前國企改革人員分流,發展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五、有利於國企改革:當前國企改革的困境,主墅是產品少銷路,外貿公司收購少。外貿出口將因「入世」擴大,大量收購企業產品,企業有銷路、有贏利,有利於盤活資金,減少銀行呆壞帳,推進國企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 六、有利減少貿易歧視待遇:目前很多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搞歧視,如無理設置反傾銷規定,各種不符合國際慣例的「檢查」,「入世」後可向世貿組織糾紛處理機構申訴,取得公正、合理的解決。 七、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入世」後關稅降低了,群眾和職工可以同等的貨幣,購買優質產品。國際經貿界認為,一個國家「入世」,職工等於增加一倍工資。 八、有利於反對貪污受賄:按WTO《政府采購行動協議》規定國家一切大工程要在公平競爭中招標。現在有些大工程,往往由不法商人操縱,通過私人關系承包並轉包,貪污受賄嚴重。WTO有《政府采購協議》,一切大工程按招標辦法,公開招標,這對反貪污反受賄有利,可保證工程質量。 九、有利於反走私:目前走私主要因高進口關稅下有大利可圖,降低關稅後,走私無利可圖,自然減少。 十、促進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的發展:我國的服務貿易嚴重落後,只佔世界服務貿易總量的1%。我國的人口眾多,資源有限,所以一定要發展服務貿易,包括銀行、保險、運輸、旅遊等方面的引進和出口。例如外國來我國辦銀行,就有三個好處:1、引進資金,2、帶來客戶,3、促進國內同業提高服務效益和改善服務態度。
求採納
❷ 為什麼WTO對發展中國家有優惠
世貿組織體制對最不發達國家幾乎不要求其承擔任何義務,可享受世貿組織成員的一切權利,對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優惠安排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1)較低水平的義務;(2)更靈活的實施時間表,即較長的過渡期安排;(3)發達國家盡最大努力對發展中國家成員開放其貨物和服務市場;(4)對最不發達國家更優惠的待遇;(5)提供技術援助和培訓人力資本。以下就一些主要協議作一簡述:
1.《建立世貿組織協定》中的優惠貿易安排。WTO明確指出其目標是促進所有成員的經濟貿易發展。最不發達國家僅承擔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義務;通過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和培訓,增強它們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的能力,並因此而獲益。為此,WTO專門設立了"貿易與發展委員會"等專門機構,以便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
2.國際收支困難實施進口限制時履行的低水平義務。關貿總協定中有條款規定,發展中國家成員為了預防貨幣儲備嚴重下降的威脅,或貨幣儲備不足的成員方為使其儲備合理增長,可以為國際收支平衡目的採取進口限制,並可只採用簡化的磋商程序,而不使用全面磋商程序。
3.實施保障措施時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實施期限發展中國家最高可達到10年,而發達國家一般為4年。
4.涉及發展中國家產品反傾銷時的優惠規定。WTO)的《反傾銷協議》對進一步規范發達國家的反傾銷做法起了積極作用,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出口。
5.對發展中國家成員在補貼與反補貼方面的優惠。
6.《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協議規定給發達國家2年的過渡期,發展中國家為5年,最不發達國家為7年。過渡期滿後,原則上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可申請延長。
7.《進口許可證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發展中國家可延期2年使用進口許可程序中有關自動許可證的規定。
8.《海關估價》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發展中國家執行《海關估價協議》的過渡期為5年,到2000年後,可酌情考慮進一步延長過渡期。
9.《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專門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員的特殊和差別待遇作了具體規定。
10.發展中國家可以依本身發展水平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協議》。發達國家不能以動植物檢疫措施限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產品的出口,應給於其較長的過渡期。
11.《農業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農業協議》充分認識到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出口及補貼對其農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履行減讓義務時、實施市場准入承諾時、國內支持方面、糧食凈進口的發展中國家等方面給予一系列優惠安排。
12. 服務貿易總協定》考慮到發展中國服務業發展較落後,而促進其服務發展又極為重要,規定了對發展中國家開放服務市場的優惠安排。
13.《知識產權協定》允許發展中國家有較長的過渡期,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14.其他相關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如WTO中的《裝船前檢驗協議》、《爭端解決諒解》貿易政策評審機制等均規定了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成員的低水平減讓義務,發達國家應盡力提供技術援助和人員培訓,增強發展中國家利用多邊貿易體制的能力,促進其經濟發展。
❸ 談談你如何成為懂得WTO的創新人才
隨著加入WTO步伐的日益臨近,做好各項實際、具體的准備工作已經勢在必行,而這其中政府職責應該首當其沖。
近年來,在改革過程中政府職責大為減少,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政府減少的一些重要管理職責需要由社會的其他組織承擔起來,其效率和效果至少不應該比此前有所降低。
關於如何應對加入WTO的問題,現實情況是目前尚無其他組織能夠代替政府職責。一些媒體往往強調企業應該做好准備,但是這樣重大和復雜的事情,豈是分散的企業所能做得了的?政府如果不承擔起首要責任,下大力開展具體的組織、研究、領導、指導工作,而簡單地以為這是企業的責任,結果就會極大損害國家利益。其實質將如有的法學專家私下所說的,成為一種特殊侵權。這是應當避免的。
目前,我國政府在加入WTO談判中究竟承諾了哪些條款?應該盡快公布。這些條款外國了解,而我國的行業、企業卻不能充分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企業及政府部門如何能有計劃地進行准備工作呢?這種毫無理由的保密做法利於外國,不利於本國,亟應盡快糾正。這將有利於推動各產業、行業、企業及早做好思想准備和行動准備。
什麼是全球化?有的輿論把全球化簡單地描繪成為全球的共同和諧發展。這是極大的曲解。目前,全球化的實質就是全球經濟戰爭,是經濟領域的世界大戰。所謂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擋,是說經濟世界大戰不可避免,其間各國利害沖突極為尖銳,決非全球不分彼此、共同富裕。特別對中國來說,這是在敵強我弱條件下將要面對的另一種嚴峻的「犬牙交錯的戰爭」。
什麼是「融入世界經濟」?有的輿論把融入世界經濟簡單地描繪成獲得全球共同和諧發展所具有的利益。這也是極大的曲解。「融入世界經濟」就是一國主動放棄原有的抵禦敵方進攻的大部分防禦設施,改用自己所不熟悉、又並不完善的新的武器,去投身於一場新的經濟世界大戰。
中國加入WTO,意味著資本主義發達世界與社會主義中國之間將要進行一場重大的、可能關系中國生死存亡的較量。這場較量主要是按照發達世界設定的規則進行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投入這樣一場戰爭,肯定會有得有失。重要的問題在於根據本國各方面的特殊情況,以及對於敵方、友方各種情況的了解。正確估計得失勝敗的機率。客觀地說,這有一定難度。事情的發展可能與我方的預期基本一致,結果良好;也可能事先判斷勝算較大,而事後發生未預料到的情況,效果不好;此外由於經濟戰爭的特殊性質和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特殊規律性,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無法確切判斷所有主要後果,而人們又不能不作決策。無論何種情況,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要對可能的最壞後果有心理准備,同時在談判中力爭對我有利的條件,在政策措施上盡可能充分、細致地准備適當的預案,從而爭取多勝少負,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
在目前條件下,斷言中國加入WTO利多弊少,或者斷言中國將是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之一,這種命題既不可能被證實、也不可能被證偽,因此它其實並不屬於科學的范疇。如果因為有許多權威機構和有識之士都採用這種命題,人們就以它作為政策的基礎,而不再認真考慮其他可能性,則將來一旦出現相反的事實,那些權威機構和有識之士是不會、也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但那種結果一旦出現,其嚴重性可能將是空前的。因此,慎重決策始終是政策的首要職責。
經濟學作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它給經濟學家們依靠直覺和靈感來對各種經濟問題作出判斷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既然如此。當我們力圖判斷中國加入WTO的後果時,另一個命題可能至少是同樣值得考慮的。這就是:由於加入WTO而給中國農業、農民、農村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我們所有的人都希望這個命題被未來的事實否定。
非關稅壁壘極為重要,它將是未來世界經濟大戰中最重要的武器系統,也是中國加入WTO必須具備的武器系統。我們如欲減緩全球化對我的負面影響、盡可能享受其正面影響,就必須在設立非關稅壁壘、使其成為有效武器系統方面,盡快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水平還非常落後。外經貿部和國家經貿委對此應該擔負起主要責任。我國參加新的經濟世界大戰,除了必須依靠外經貿部具有的外貿和對外經濟關系知識,還應重視發揮其他部門、產業、行業、地區的作用和積極性。為此,有必要盡快在國務院之下設立有關非關稅壁壘的部際與省際聯合委員會,以及相應的研究、設計和執行機構,迅速開展大規模的工作。尤其應該注重針對特定出口國、特定出口商進行密集的、強有力的反傾銷調查機制的研究、設計、演習和實戰。
美國實行國內立法效力優於國際法,非常值得學習。我們如果不學習,在經濟戰爭中就會處於被動地位,讓美國處於主動地位。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過去和現在在全球經濟大戰中用以保護本國利益的一切手段、方法,原則上我們都應該學習研究,都有權借鑒採用。這種學習優勢,也是一種後發優勢。發揮這種優勢,是在尖銳斗爭中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則。50多年前毛澤東主席就說過「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50多年來,這種先生侵略、欺負學生的故事一直沒有停止;僅當學生學習了先生的辦法,並且起而「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時候,先生才會收斂一點。
哈佛商學院商業歷史教授托馬斯K麥克勞有《資本主義世紀》一書中確認「動態經濟,或者說資本主義經濟本身,一個基本條件是相對自由的勞動市場。」按照這種觀點,全球化的基本條件就應該是在全球范圍內相對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才對。而且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正是在生產要素的這個方面的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和質量的比較優勢。但WTO規定了種種自由化的原則,惟獨拒絕勞動力的跨國界自由流動的原則。這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利益沖突的關鍵所在,這才是發達國家發揮他們的比較優勢,壓制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的主要領域。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推行這種單方面的自由化,則是依仗了他們的經濟實力方面的強權。許多經濟學家都相信WTO的本質是游戲規則的非歧視性,是公平、穩定和透明。但是,恰恰在是否承認勞動要素自由流動原則上,集中暴露了WTO游戲規則的歧視性和不公平性的一面。這樣,當經濟學家們相信、宣傳和贊揚WTO的非歧視性的公平性時,就在客觀上掩飾了WTO的歧視性和不公平性的那一面。默許了發達國家出於自利而採用雙重標準的行為。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特別是中國的利益,就必須揭露資本主義「全球化」、「開放」、「自由化」、「非歧視性」、「公平」等等口號背後的雙重標准,揭露其偽科學的一面和強權經濟的一面。同時我們自己也必須由此而認識,對外開放並不是越開放越好。所謂「全方位」對外開放,根本就是基於錯誤認識的一個錯誤口號。發達國家從來不實行、也不允許「全方位」對外開放。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拒絕對勞動要素流動的開放。我們如果一廂情願,痴迷於所謂「全方位」對外開放,則徒然模糊我們自己的意識、損害我國的利益,適應發達國家強權經濟的需要。
外資進入中國,同樣不是越多越好。已經有研究文獻指出,90年代中國發生的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企業破產、工人失業、銀行壞賬劇增的形勢,在很大程度上是外資企業佔領中國市場、打垮中國企業的結果。並且,絕大多數外資的進入,並未如我們預想的那樣,能夠提高中國企業自主開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真實的結果只是外資利用中國的廉價的勞動力、享受極端優惠的超國民待遇,從而獲取高額利潤。先進技術仍然掌握在外資手中。正因為此,90年代由外資帶動的那部分GDP增長,其收益主要落入外資一方。我國得到了經濟增長快的虛名和失業大幅度增加的實禍,外資則得到了減免稅收、降低成本、佔領中國市場和增加利潤的大量好處。
一些跨國公司到中國來設立研究機構,是他們進行全球經濟戰爭的另一種戰術,是將我們人力資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就地轉化為他們的優勢、又避免讓我們的人力資源壓縮他們本國的一般就業機會、並與我國爭奪人才的一種競爭策略。其對我國的損害是壓制我國企業對高技術人才的使用空間,阻礙和削弱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的潛力;對被使用人才的損害則是使其不能獲得在中國被使用和在外國被使用之間的報酬差。我們對跨國公司的這一戰術亦須研究對策。例如,對跨國公司因使用我國較低成本的人才而獲得的額外利益可以徵收特別稅(考慮我國社會對於人才所支出的全部機會成本);應加強對此類機構的技術情報收集工作;如果發現此類機構的設立對我國某種產業的國家競爭力有實質性損害,可以發布行政法規予以限制甚或取締等。
現在面臨加入WTO,「支持有競爭力的企業跨國經營」對於增強我國的國家競爭力十分重要。但在現實情況下,必須由政策編列專項計劃,以行政手段強制主導,實行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原則,才能真正得到落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依靠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就中長期而言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目前我國無論在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方面,或是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機制方面如何適應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的要求,都尚未找到短期內可以定型的、系統化的解決辦法,市場事實上不可能在所有主要領域有效地起這種基礎作用,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大戰又迫在眉睫,因此凡涉及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調整,亦通常具有強烈的行政主導背景。跨國經營最重要的是選擇經過艱難困苦鍛煉和復雜局面考驗的堅強有力的經營者,否則一切無從談起。具體操作中,宜首先進行試點,由國家綜合部門選擇若干領導班子堅強、經營管理有力的企業集團,根據情況選擇橫向合並相同類型或有一定關聯的產業和企業,或者縱向合並上游、下游產業和企業,予以充實資本,調配管理、經營、技術、財務、法律、貿易、信息等各方面人才,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由主要領導幹部負責、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指揮系統;被合並企業由綜合部門列出備選名單,商試點集團和有關地方、部門後,報國務院批准、資產債務全部劃撥,與原主管地方和部門完全脫離行政隸屬關系,而一律轉為股權關系。國家對試點集團應該給予專項資金和人才支持。
說「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歸根到底要靠改革」,是有疑義的。目前究竟是讓國有企業毫無章法地放開搞活、產權重組、轉型改制、政企分開、自由競爭重要,還是按照國家利益的需要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產品鏈等方面對國有企業進行有領導、有系統的合理化重組更重要、更急迫?改制的目的是什麼?是為改制而改制,還是為了保持、維護、促進、增強國家的生產力、競爭力?正如上面所說,當市場事實上不可能有效地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從實際出發,在若乾重要和急迫的問題上主要依靠行政主導,而讓市場起輔助作用。重要產業、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上下游產業、企業配合,需要基礎技術研究、應用開發、設計、原材料供應、加工、分銷、使用等各方面、各部門的配合。在目前條件下,如果政府放棄計劃、組織、指導、領導責任,聽任企業大量無序的改制,然後讓它們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優勝劣汰,不斷地打破原有的產業和企業關聯鏈,則不但國有企業、而且絕大多數中國民族企業和產業都將在國際競爭中迅速處於劣勢。這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目前在國際競爭中我們並沒有時間優勢可言,人家不允許我們關起門來慢慢搞什麼優勝劣汰,而會盡快把我們的絕大多數企業悉數歸入應予「劣汰」之列。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近年來輿論界有一種偏向,只講市場,不講計劃。事實上,資本主義跨國公司內部大都有嚴格實行計劃經濟、在廣大范圍內依靠計劃配置資源的。並且他們一個跨國公司的經濟規模,往往比我國一個產業(例如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的總體規模還要大幾倍、幾十倍。為什麼他們可以實行大規模的計劃經濟,而我們卻無論各行業的生產力性質如何不同,都必須一律改行小規模的市場經濟呢?市場對於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取決於一系列前提條件,如果人們不考慮這些條件,不分時間,場合,一般性地主張削弱計劃和國有經濟的力量,客觀上就可能適應西方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戰爭中擊敗中國的利益需要,那是相當危險的。
上述有關加強政府責任、加強計劃和國有經濟的主張,表面看來似乎違反市場經濟原則。但當問題涉及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經濟轉型的特殊復雜性,又面臨加入WTO的嚴峻挑戰這一極端特殊情況,一切政策自應以國家最高利益為重。在一個封閉經濟中,主張較多地依靠市場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相對危險較小。在這種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內部採用自由市場經濟,經過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也許可以發育出一部分有競爭優勢的大企業。但在一個開放經濟中,發展中國家面臨發達國家強大競爭對手,特別是面臨加入WTO嚴重挑戰時,上述通過長期市場競爭、自然形成國家競爭力的想法和做法是極端愚蠢的,它將在短期內扼殺本國的國家競爭力,立即危害國家利益。改革並非目的,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行之有效的改革理論也決非絕對真理。封閉經濟條件下(國內市場)一國的發展需要內部競爭的力量,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市場)一國的發展需要的卻是內部高度壟斷、能夠對外抗衡國際競爭的力量。我們應該從當前的實際出發,選擇能夠切實解決急迫問題、符合國家最高利益的政策措施而從之,不可一切照抄照搬一般市場經濟的書本教條。
❹ 評論中國加入WTO的原則(復關三原則)
一是要加入。從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來看,我國改革開放20多
年的經驗證明,只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有效利用國際貿
易規則,趨利避害,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的優勢,保持經濟的穩定和發
展。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我們需要進入世貿組織,以利於為中
國經濟貿易發展創造一個良好外部環境,而世貿組織作為全球性的經
濟貿易組織,也需要中國的參與,否則,世貿組織就不能稱為世界性
組織。如今,西方有的國家把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問題政治化,使用雙
重標准,這是很不公平的。必須指出,當今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
界,發達國家的技術和資本失去中國這個有潛力的大市場,絕不會給
它們帶來利潤。中國盡早進入世貿組織,是對多邊貿易體制完整化的
一大貢獻,對中國與世界都有益處。二是權利與義務平衡。中國在享
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削減進口關稅,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取
消出口補貼、增加貿易政策的透明度、開放服務貿易、擴大對知識產
權的保護范圍、放寬對引進外資的限制等義務。已經做了的,我們承
諾繼續做下去;准備做的,盡快去做。
三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有權利和義務的核心內容將是推進貿
易自由化。它是世貿組織的一個原則,要求其成員降低貿易壁壘,使
貿易更加自由地進行,從而使各國能更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
貿易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但貿易自由化只能逐步實施,不可能一步
到位。對將來可以做,但一時還不能完全做到的,我們可以承諾一個
時間表,逐步實現。
❺ wto的原則中體現了怎樣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一、效率與公平的含義
效率與公平是個人收入分配中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兩個原則,即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
效率是指資源配置的效率。微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在有序的市場環境和統一規則下,經濟組織以最低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投入獲得最大的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和勞務的狀態;宏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稀缺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分配中的效率原則就是指社會分配製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企業與國民經濟的效率為目標。
公平相對於效率而言,就是社會成員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或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從廣義上說,這種平等是包括經濟、政治和法律等各個方面的平等;從狹義上說,是指經濟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包括機會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機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具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和就業機會。收入分配的平等即公平原則,一方面是指分配製度和政策的平等,具體地說就是要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使社會成員的勞動投入和其它各種要素投入都平等的獲得收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平等原則還要求將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別要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解決好睏難人群的生活需要。這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平等,而不是絕對的平等,更不是平均。
二、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系
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關系,其統一表現在:效率與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和根本途徑。生產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收入分配的價值內容、規模和具體方式。按照效率原則調節分配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可以為公平分配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物質基礎,同時也是解決分配不公平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條件和力量源泉。實行公平分配,可以調動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人們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
效率和公平又是矛盾的。效率原則不會自動的實現公平;公平原則也不一定會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原則的實現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公平原則的實現則要靠政府的調節。片面的效率原則有可能導致人們的收入差距擴大,從而會威脅社會公平,其最終也會妨礙效率提高;片面的公平原則會導致平均主義,從而會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三、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應怎樣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怎樣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後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反復強調和明確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還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十幾年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直是我們在實踐中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依據。2005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指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2006年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提出要把「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提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理論界新的討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怎樣理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更加註重社會公平」這些不同的提法?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教材在這部分內容中,採用了兩個說法,一個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另一個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盡管教參也做了一些說明和解釋,但在實際上並沒有將二者的關系梳理清楚。下面我們結合中央全會的一些最新精神,從理論和實際等方面對此進行一些闡述和分析。
(一)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效率與公平的辨證統一關系原理,這是指導我們在實踐中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理論基礎。因此,「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也罷,「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也罷,其理論的基本依據是效率與公平的辨證關系原理,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二者的統一,既不能片面強調效率,也不能片面強調公平。
第二,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是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現實依據。我國現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們根本的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必須從這個具體的實際出發,必須要有利於解決主要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務。
第三,生產決定著分配,分配的合理性是受生產發展的需要制約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問題是當今全球都面臨的緊迫問題,更是制約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的大國發展的重大問題。資源的稀缺性要求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有限的經濟資源在生產中的投入是以資源使用的高效率為前提的。分配合理性的標准不是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是取決於客觀條件和現實的可能性。而且,分配合理性不僅是指個人收入的分配,還包含著資源分配即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而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表現就是資源使用的高效率。
(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初級階段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一,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從微觀還是社會宏觀來看,效率、效益、質量都不高,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轉變,發展仍然是首要的任務;我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在加快發展中,資源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我國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向高效率的方向流動實現的;改革也還沒有到位,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現象依然嚴重的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於關鍵的戰略機遇期,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凸現,加上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等都更加需要我們加大改革的步伐,提高效率、加快發展,要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發展或發展得慢都不利於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根本任務的完成。因此,在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把發展擺放在一個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而效率則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把公平擺放在一個應有的位置上,妥善的處理好社會公平問題也事關重大,它關繫到發展理念、公民權利、社會安定,也關繫到發展和效率,還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性質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和根本問題。當前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一些社會問題與矛盾凸現,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尤其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與困難人群的就業、生活以及未來發展等問題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突出的現實問題與矛盾。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了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的問題。這體現了,我們黨對效率與公平統一性的正確認識,體現了堅持發展效率優先的同時,對社會公平問題的高度重視。在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妥善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要解決好關系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的所有問題,尤其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人群的利益問題。
第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作為我國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原則,並不排斥在某個特定時期和條件下可以把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擺在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建立在效率與公平二者統一的基礎上的,不能把效率優先絕對化和片面化。從方法論上說,這既是辯證法和相對論,又是一個從總體和局部、宏觀和微觀不同角度或層面認識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問題。具體來說,從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看,由於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決定了我們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繫上總的指導方針、基本原則和總的政策傾向是效率第一,是效率前提下的公平。但是,並非在任何時期、任何條件下都要把效率擺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是要根據各個時期存在的具體問題和突出矛盾靈活的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並相應地採取具體的分配政策和對策,這樣才不至於把效率優先絕對化和片面化,這樣才是堅持了效率與公平的統一,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緩解矛盾,才能更好的促進效率和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要。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當前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具體化,「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是新時期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落腳點。以上三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不是對效率原則的否定。「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主要是從再分配角度講的,是相對於再分配中的其他方面來說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的實現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按勞分配在本質上也是效率原則。因此,只要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就是鼓勵人們的勞動、資本、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要堅持效率第一的原則。社會公平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調控即再分配進行的,比如加大政府社會保證基金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對落後地區和人群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與政策傾斜等等。因此,「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是建立在承認並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之下的,它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並存的,而不是不矛盾的。
總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依然是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本原則。
❻ 中國(或青島)加入WTO經濟或發展的作用
http://..com/question/3148949.html
區域經濟就是置於一定區域范圍之內的國民經濟各部門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其構成要素是區域產業、產業的空間分布以及產業聯系。
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國內主要的區域經濟合作有--
1 長江三角洲(地處長江三角洲的蘇、浙、滬三個省市).
2 華南經濟圈。包括中國的台灣省、香港、廣東省、福建省在內.
3 環渤海經濟圈。根據國家對經濟區域的規劃 ,環渤海地區包括京、津兩市,冀、遼、魯、晉和內蒙的中部地區.青島就在其中.
中國環黃渤海地區
聯合國公布了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25個城市,環黃渤海地區的大連、天津和青島均位列其中。
我國加入WTO將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地理上的臨近性
沿黃海港口城市相互鄰近,交通便捷,具有開展經濟合作的地緣優勢。
(二)經濟上的互補性
環黃渤海地區城市明顯的經濟特徵是該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技術、自然資源以及其他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些差異使環黃渤海地區國際合作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三)中日韓三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向環黃渤海地區轉移
近年來日本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從注重增強與太平洋地域的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繫到開始注重東亞的重要性。
1986年,韓國國土開發院和內閣建設部制定了《國土綜合開發方案》和《重新劃分工業布局的計劃》,把90年代的經濟建設重點轉移到與中國隔海相望的西南部沿海地帶.
這也為黃海經濟圈的合作創造更有利的經濟條件。
(四)環黃渤海地區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在不斷加大
80年代以來,中國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央政府部門經濟職能不斷受到削弱,地方和民間企業自主權日益獲得增強,權力結構明顯地從集中型向分散型轉化。
(五)黃渤海沿岸城市發展戰略面向黃海、面向國際社會進行調整
日本九州地區的沿黃海城市對開展環黃渤海經濟合作態度積極,並在努力為這一經濟合作盡快進入實質性階段創造條件。黃海沿岸的主要城市大都面向黃海調整發展國際化戰略,制定出了發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長遠規劃。
中國的沿黃渤海城市制定和完善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開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盡力創造和完善有利於外商投資的環境和條件。
六、環黃渤海區域經濟合作的制約因素
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環黃渤海的中日韓三國的區域經濟合作不僅無法與歐洲相比,而且滯後於亞太地區、北美和東南亞地區。東盟各國同屬亞洲地區,但十年前就已順利開展了增長三角的過渡性合作階段,如今已完全實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青島
青島市三面環海,水產資源豐富,發展漁業條件優越,適合多方面的開發。海洋產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青島科技發展基礎較好,海洋生物技術具備國際一流水平,在水產養殖、海洋葯物和活性物質等方面擁有較大的優勢,向來有中國「海洋城」之稱。
在工業發展方面,青島已初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全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首先,青島工業總量已具備了相當規模。目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青島的工業經濟總量已進入第4位。其次,青島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部分重點行業如家電業擁有一批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工藝裝備。第三,青島已形成了家電、化工、橡膠、飲料食品、車輛船舶和機械電器等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最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青島自1984年起大力發展品牌戰略,注重培育本市的知名品牌和大企業集團,形成了以名牌企業集團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創造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海爾、海信、青島啤酒、頤中、雙星、澳柯瑪、凱聯、黃河橡膠、鋼鐵、一汽集團等企業都是青島的納稅大戶。
青島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尤其是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成為青島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信息家電、海洋生物工程與醫葯等領域擁有眾多的名牌企業和一批知識產權,企業R&D投入比例較為合理;作為港口城市,自然區位優勢明顯,氣候舒適、環境優美,城市建築特色鮮明,環境競爭力比較強;經濟安全、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秩序競爭力也比較高。
在港口方面,青島港港深水闊,不淤不凍,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我國沿黃河流域和太平洋西岸重要的中轉港和國際貿易口岸。擁有全國最大的20萬噸級原油碼頭,現代化的10萬噸級煤炭專用碼頭,我國沿海最大的20萬噸級礦石碼頭,中國最大的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中轉鐵路港站和國內最大的集裝箱EDI系統。
青島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 調整產業結構,突出發展青島的優勢產業
入世後,在面對加入世貿的機遇與挑戰面前,走國際化道路、實施國際化戰略,融入國際市場和競爭是青島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也因此成為青島重要的任務,而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產業升級、產業再造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是最終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根本。
1、建設環黃渤海經濟圈重要的海洋產業城市
青島是中國的海洋科技城,其海洋產業技術在整個環黃渤海地區乃至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應大力將青島由海洋科技城轉變為海洋產業城,建成以海洋生物技術為主的「海洋矽谷」,形成以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洋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精細化工、海洋水產苗種等為主導產業的海洋科技產業。漁業方面,突出發展特色漁業,搞好科技興漁。以提高良種覆蓋率為中心,以新產品的選育為中心,以良種繁育基地為依託,大力引進推廣病害防治技術、工廠化養殖技術,水產品加工保鮮技術,加快生物技術在漁業領域的推廣利用。以養殖業為切入點,帶動食品加工業的發展。生物技術方面,重點發展五大領域:海洋生物優良種苗培植基因工程、海洋葯物及生物工程、海洋活性物質及酶工程、基因葯物及基因治療技術、基因技術平台及生物晶元。制葯方面,以海洋葯物、生物工程制葯和海洋生物保健品三大門類為重點,形成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海洋技術優勢,加快技術向市場轉化的進程,同時以技術為依託,加強與環黃渤海地區的學術、技術交流,並以此為依託,進一步探討其他領域的合作。
2、建設環黃渤海經濟圈重要的工業基地,建成中國最大的家用電器、電子信息、啤酒飲料、服裝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
作為中國老牌的工業基地,青島應將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緊密結合。作為青島經濟實力重要支柱的傳統產業,是青島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所在,還需要進一步發展。用高新技術改造家電、化工橡膠、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是青島工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應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外向型經濟、大企業集團為主的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的生產力。依法關閉那些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工廠。對產品沒市場、資不抵債、虧損嚴重的企業實施破產。同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和先進適用技術產業,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價格低廉是青島的資源優勢,在發展工業優化升級過程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把該產業的發展建立在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基礎上。
3、建設區域性高科技信息中心城市,建設 「數字青島」
首先,在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方面,在依託大型企業集團發展的同時,青島應扶持中小型企業及配套企業的發展;在依託勞動力優勢和優惠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國外特別是日本、韓國的信息製造企業;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要重點發展計算機及網路、通信,信息家電和智能儀表四大類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擴大生產規模,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其次,在電子商務方面,發揮青島作為中國國家電子商務試點城市的地位與作用,以」一個平台,三個體系」作為我市電子商務應用的框架,即電子商務網路平台,CA安全人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逐步在海關、商檢、銀行、稅務、外經貿等領域推廣電子商務的應用,爭取將青島建設成為環黃海區域性電子商務中心城市.最後,在軟體業方面,青島應以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其它的優惠配套措施為引導,以青島軟體工業園的建立為基礎,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軟體企業來青島發展,並逐步壯大本地軟體企業的實力。
(二)加快發展青島現代物流業,建成環黃渤海區域物流中心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物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物流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其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環黃渤海地區的核心城市依託便捷的交通和港口優勢,在爭做東北亞物流中心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目前青島已將物流業作為重點產業大力扶持,但由於受傳統模式的影響,與環黃渤海地區的其他核心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青島欲成為環黃渤海地區物流中心,應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明確現代物流發展思路,集中力量抓好重點工程建設。
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和周邊環境,面對世界物流業的迅猛發展,應當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青島市「以港興市」,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工作切入點, 進一步完善物流業發展綜合環境,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物流機制,通過物流系統要素整合,實現物流系統戰略性功能重組,完善綜合性運輸體系,充分發揮海、陸、空、鐵立體交通網路的功能,以建立國際物流體系、區域運輸服務體系、市域配送體系為目標,加快完善「三大平台」,推動「六大物流園區」建設,培養現代物流,促成物流產業帶的形成,構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的現代物流支撐系統,逐步把青島建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城市。
2、打破地方本位主義和保護主義,加強與境內港口合作,共同發展。
積極探討與北方其他主要港口通過開放中轉通道,合理設置主要港口間的外貿中轉支線,推動港口間形成互為中轉的發展局面。雖然大連、天津、青島等港口位於同一地理區域,存在一定競爭,但由於各港都具有傳統的經濟腹地,長期發展而言也不易互相取代,同時在近、遠洋航線數量和航線布局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完全可以通過開設班期、掛港設計合理的中轉支線,互為中轉通道,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形成合力參與環黃渤海區域樞紐港的競爭。
3、積極參與環黃渤海經濟圈的物流合作,努力建成國際物流中心。
青島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與環黃渤海其他港口城市相互臨近,交通便捷,落實青島市國際物流中心規劃具體措施為:
(1)盡快編織四張網路:業務可以涉及到的供應商、製造商與用戶的營銷關系網路;倉儲布局網路;信息功能網路;綜合服務網路。
(2)在鞏固和發展物流企業現有業務的同時,集中人力、資金,並通過資本運作、聯合、特許經營、聯盟等方式,把業務范圍逐步擴展到提供采購、供應、倉儲、運輸、保管、裝卸、包裝、加工、配送、物流合理規劃、信息、咨詢等綜合性多樣化業務方向上來。
(3)鞏固現有客戶關系,積極發展和拓展新的客戶關系,把關系營銷網路擴展到大系統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節上的企業,客戶網路的編織是物流企業的最基本的資源財富。
(4)獨立完成或與人合作,建設布局合理的倉儲和運輸網路,以保證准時經濟地實現物流配送功能。
(5)設計供應鏈過程一體化管理的計算機軟體系統,在實現高效准時的物流管理的同時,更向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超值的物流管理合理化咨詢與設計規劃的綜合性服務。
(6)加強專業物流人員培養,做好人才儲備。我國物流業剛起步,專業物流人才缺乏,因此要使物流業發展有充足的技術支持,就必須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訓,指導現代物流的實踐。在物流研究和人才培訓中,應特別注意兩個結合:一是國外經驗與國情以及企業實際的結合,對物流市場的特徵及物流的產業規模、產業組織、產業政策進行理論探索,二是物流理論與物流管理和企業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參與構建環黃渤海大旅遊圈,大力發展旅遊業
1、把握入世機遇,加快開放步伐,為旅遊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首先,青島市應抓住機遇,加速旅遊相關各業的開放步伐,優化旅遊業發展的大環境。加快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方便旅遊支付,彌補旅遊服務缺項,提高整體服務競爭力;推進信息產業的對外開放及與日韓城市的產業合作,推動電子商務和銷售網路的發展,從而促進旅遊運作方式的現代化;抓住進口關稅的降低的契機,積極解決多年來困擾旅遊產業的旅遊用車問題。其次,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國際規范的運營機制。在投資領域,方便外國尤其是日韓企業進入我市旅遊市場,以技術輸出和投資的方式開展經營,引進和建設更加符合國際規范的運營機制。
2、 乘奧運之機,迅速提升城市旅遊形象和品牌
2008年奧運會的帆船項目在青島市舉辦,這將為青島市帶來大量運動員、記者、遊客、及體育愛好者,也是青島市提升旅遊形象,開拓國際市場的契機。為此,除大力改善市區環境外,應鼓勵市民的參與。市民的普遍參與是當今都市旅遊的動力,因此要在全市普及青島人文、歷史、旅遊資源和日常英語教育,提高市民素質,把市民培養成為青島的形象推銷員,將極大的促進青島旅遊業的發展。
3、積極參與籌建環黃渤海大旅遊圈,帶動青島旅遊業發展
構建環黃渤海大旅遊圈可成為青島市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青島與環黃渤海地區的日韓兩國城市合作日益加強,以旅遊帶動貿易、投資的合作,應作為青島發展的重要戰略。青島在加強對日韓中心城市及旅遊區的宣傳外,應積極探討途徑與環黃渤海其他城市尤其是日韓城市發展中日韓環黃海三國游路線,並以一個拳頭、一種聲音共同向外開展旅遊宣傳和促銷作用。同時,應積極參與開展區域景觀聯合調查,充分發揮地區旅遊景點毗鄰的優勢,聯合開發旅遊資源和高質量的旅遊產品,發展與其他中心城市間的海上客源和空運,形成富有特色的環黃渤海旅遊圈,提高旅遊產業效益。
(四)積極引進外資,擴大貿易往來
1、引進外資的產業傾斜政策
目前青島市引進外資主要分布在製造業,韓國和日本的資本在青島大多從事加工貿易,涉及的產品主要是服裝、食品、箱包、鞋帽、工藝品、水產品、電子零部件等。今後青島市利用外資的產業戰略應進行調整,即從目前的以工業領域為主逐步轉向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在工業領域,積極引進汽車、計算機、生物工程等高產業關聯項目,融入復合一體化國際分工體系。
在農業領域,針對日韓稀缺的土地資源及較高的勞動力成本,作為環黃渤海圈對日韓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青島在農業方面可進一步開展與日韓的分工與合作。首先要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產品加工業。外商投資農產品加工項目,對於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貿工農一體化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利用外資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更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是引導外商投資高科技農業。這方面可借鑒台灣的經驗,加強與日韓農業合作的力度。台灣農業把利用外資與技術、人員引進相結合:在早期爭取到亞太經合組織的資助,設立糧肥技術中心、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和土地改革訓練所,引進多項農業新技術。後來派遣農作物、畜牧、林業、漁業等方面的技術人員赴海外深造、接受訓練,這些人員帶回了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技術、知識傳授給農民,使台灣農業技術發展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青島市政府應形成農業產業觀念,建立各種農業服務體系,利用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搞好農業交通、用水、用電等的建設,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
服務業方面,目前全球國際投資中50%以上的投資集中於服務業。我國正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放寬外商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投資限制、其中除比較敏感的金融業、保險業、電信業、批發業等吸引外商投資政策仍存在股權比例等限制外,建築、教育、環境、健康、旅遊、娛樂、體育、交通運輸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已大幅放寬。青島市在實行國際化戰略的同時,應積極引進外資進入第三產業,並在一定時期內給予一定的優惠。
2、建立吸引外資的良好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傳統的行政審批制度,在充分尊重市場機制的基礎上,為所有企業創造一個公正、公開與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要創造面向各類投資者的公平競爭環境和市場准入條件,重點解決四個方面問題:一是放鬆政府管制,改革政府投資管理體制,以備案制替代審批制;二是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三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使政府政策和企業競爭行為都能夠在透明的法治環境下進行;四是加強政府服務功能,進一步樹立服務式政府的觀念,簡化辦事程序,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營造適合外國企業發展的國際環境,滿足外國企業家在本市發展的各種正當要求。繼續搞好交通、能源、通訊、供水等投資硬環境建設,在外商企業較為集中的地方,建立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外商投訴仲裁機構等,及時聽取和解決投資環境中的意見和糾紛,為其提供專業化和系列化服務。建立外國人居住區和國際學校,以解決外國商人的生活、就醫、娛樂及子女教育等問題。構築超尖端的信息通信基礎,營造便捷的國際商務環境。把青島市建設成為一座高度信息化、擁有超脫信息服務內容的尖端信息化城市,把包括尖端信息通信技術在內的知識信息產業的成果,應用到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民日常生活。
3、優化對外貿易產品結構,實現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加入WTO之後,對青島面向日本、韓國出口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加入WTO後,青島應優化結構,實現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 其次,應擴大和優化貿易隊伍,加快賦予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科研單位自營進出口權的步伐,為企業完善出口商品國際營銷網路提供政策支持,促進企業進入國際大批發商、連鎖商的供伙渠道,增加出口收益。
(五)適應發展需要,實施人才工程戰略
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的素質關繫到事業的成敗、企業的興衰。國家的競爭、企業的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青島科技成果轉化不夠快,高科技人才比較缺乏、高層次人才的學校培養受制約是重要原因。為此,青島市應大力實施「人才工程」戰略,提升全市人力資源素質,以適應入世後大量企業前來投資的需要。
建立強大的人力資本基礎,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教育進行大力投資,二是建立一個能留住人才的體制。美國能持續保持領導地位的原因之一在於其優秀的教育體系。美國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群體,主要是因為該國擁有大量世界一流的大學與研究機構。建立一所一流的高等學府,往往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層次。美國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強大的教育體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斷的流失其最佳的畢業生,它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外國人才是美國技術領先的關鍵原因。根據喬治城大學國際移民研究院的研究,美國的500萬信息技術人員中,100多萬是移民。台灣成功地建立了世界級的信息技術產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它吸引回來了5萬多位在過去二十年中離開的華人科學家。與此相比,青島市在對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資方面,在引進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方面都有待加強。
同時,青島市必須為其知識型勞動力創建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並提供充分的資源,增加政府和企業對研發的投資,並推進企業和學術機構之間的相互協作,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過程。
(六)發揮增長極的作用,加強與環黃渤海其他中心城市間的合作
從區域經濟看,中心城市是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和集聚地,是培育財源的關鍵所在,是增強後勁的最主要源泉。同時,根據點軸理論,區域增長極(中心城市)之間的相互合作與開發對於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國民人口基本上都走過了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分散的中小城市走向大城市的歷程。21世紀是城市經濟的世紀,大城市圈之間的競爭和協作將決定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90年代以來,尤其自中韓邦交正常化之後,中國、日本、韓國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間的交流異常活躍,地方城市之間的交流目的正在由單純交流向振興地區經濟、加強國際合作方向轉變,其交流質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環黃渤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北九州、富岡、下關,仁川、釜山、蔚山、天津、大連、青島、煙台都活躍在每年舉辦東亞環黃海城市合作會議上,並積極探討開展合作的可能性,但僅僅通過論壇的形式難以對實質性的合作起到大的促進作用。但東亞城市合作會議畢竟為各方的合作提供了切磋和交流的場所和機制,青島如能夠在與各中心城市的交流方面先行一步,佔得先機,將對於引進資金和技術,開展經濟合作,推動產業升級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生產工業也逐漸無國界化。日本國內產業界的部分人士也認為其生產系統不能單考慮以日本為生產據點,而應該考慮在亞洲乃至世界各國設立生產據點。青島應把握住日韓國內產業轉移的新動向,在與日韓中心城市的交流中密切關注自身和對方的競爭優勢及產業互補性,為企業合作交流創造良好條件,並藉助東亞城市會議搜集和提供相關信息,促進日韓企業參與青島經濟,本地企業實行跨國經營。
❼ WTO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協調國民經濟發展。
2、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管理經驗,促進生產力發展。
3、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可以阻止利潤下滑,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4、增收關稅,擴大國家財政收入,增加資本積累。
5、推動對外關系發展,是對外經濟關系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形式,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6、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經濟穩定。
7、互通有無,調劑餘缺,進口國內市場需要物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8、有助於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參與國際分工。
9、有利於推動經濟體制創新,加快經濟體制改革進程。
10、有利於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促進政府宏觀調控和提高行政效率
《2003年春季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預測:2003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將達6800億到700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0%到13%;其中出口額3500億到3600億美元,增長8%到11%;進口額3300億到3400億美元,增長12%到15%。貿易順差將較上年大幅減少。全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仍將保持基本平衡或略有順差。
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強化對我國出口增長形成重大障礙。
從國際收支平衡形勢看,近期,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內需相對不足和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可能會因進口的過度增長而更趨嚴重。
2002年,累計有18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立案60起,其中反傾銷案件45起,保障措施案件15起,涉及我國出口貿易金額達10億美元。
WTO(或對外貿易)產生的動力: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分工擴大→促進→對外貿易→推動→國際分工→促進→經濟一體化--促進→GATT→發展→WTO。
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一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二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三是國家的形成。
三次社會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部落從其他部落中分離出來;第二次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三次分工: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階級的產生。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在經濟上的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了任何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人);二是要在少數人手裡積累起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大量貨幣財富(資本);三是要有不斷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
• 國際分工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社會分工向國外的延伸。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一國經濟的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就形成國際分工。• 如同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的基礎,國際分工也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和擴大,對國際分工的發展也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
加入wto對我國經濟及財政的影響分析
加入wto必將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定量估計我國加入wto的收益和成本,以使相關各方深刻理解加入wto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於經濟活動中各部門、機構間的復雜聯系,本文採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相對綜合和全面地分析我國加入wto所帶來的整體、結構調整、財政收入和區域性等方面的影響。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政策分析工具,它所能揭示的經濟聯系比部分均衡或宏觀計量經濟模型更為廣泛。它通過比較在給定政策框架下的經濟均衡狀態和有一定外生沖擊或政策變化下的經濟均衡狀態來估計外生沖擊或政策變化的影響。估計貿易自由化的經濟影響是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應用的一個主要方面。我們在此所用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是一個針對我國經濟的多部門、多區域的動態模型,它考慮了我國經濟在外貿方面的一些結構特徵,如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的區分等。本文反映了運用這一模型的分析結果。
一,加入wto對我國經濟及財政的影響
由於我國加入wto的全部方案將在5年的過渡期內逐步實現,我們在此運用遞推動態的模型來估計我國加入wto的影響。我們首先建立一個未來10年在不加入wto以及沒有貿易和其他改革情況下的基準增長情景,它提供了與其他方案比較的參照系。然後我們模擬與基準情景相對照的加入wto的情景。加入wto的情景在基準增長情景的基礎上,假設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並且在 2005年完全實現以下三方面的政策變化:一是工業品的關稅削減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二是農產品的關稅削減和關稅配額機制的引入;三是分階段取消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的多纖維協定配額。由於數據和建模技術的限制,我們的模型分析只是集中於商品貿易方面,沒有包括與wto成員地位相關的一些其他重要方面,如開放服務貿易、保護知識產權、市場准入的保證等。
1.總體收益
加入wto將會使我國獲得較大的效率收益。這一收益主要來源於兩方面,即資源再配置效應和內生增長效應。前者指根據比較優勢而重新配置資源所導致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後者則反映對外貿易的擴張和外資的進入所帶來的「溢出效應」,因為它們可以促進市場競爭和技術的引進與吸收,從而有利於技術水平和生產率的提高。
模擬結果表明,在僅考慮資源配置效應的情況下,與基準情景相比,在2005年我國加入wto的各項承諾完全實現後,實際gdp增加148億元(1997年價格),即比基準情景提高1.1%。由此導致gdp增長率在2001—2005年期間年均提高0.24個百分點。而如果進一步考慮外貿和投資擴張所導致的內生增長效應,我們估計加入wto將使我國的gdp增長率在未來10年間平均每年約提高0.5個百分點以上。
2.結構調整
整體的經濟效率收益並不是在各部門間平均分配的,加入wto將導致較大的結構調整。由於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出口限制的取消,紡織和服裝部門是我國加入wto的主要受益者。而另外一些部門即日前受到較高保護的部門和部分農業部門(如汽車、食用油、小麥等)受到的沖擊較大,其產出水平和就業與基準情景相比都將有所減少。
3.勞動力轉移
結構調整必然帶來相應的調整成本。勞動力在部門間的轉移和替代可能是最主要的調整成本。特別是由於目前我國農業部門所佔的就業比重較高,農業部門的收縮意味著部分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部門。與基準情景相比,從2001年到2005年,大約有270萬農業勞動力要轉移到其他部門。考慮到改革開放20年以來有1億以上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出來,由加入wto而導致的農業勞動力調整是可以承受的。
「多纖維協定」配額的取消和全球紡織品市場的擴張,對於我國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紡織和服裝行業部門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性,它們的增長將有利於解決大量非熟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模擬結果也表明,到2005年紡織和服裝行業與基準情景相比會增加約240萬人就業。
4.收入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加入wto雖然促進了經濟增長,在整體上為我國帶來較大的收益,但收入分配狀況卻有可能因此而有所惡化,這主要表現在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在我國工業化過程中,農業保護的成本會逐漸增加。雖然通過進口保護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提高農民的收入,但這卻是不可持續的。加入wto將使農業部門受到一定沖擊,從而導致農村居民的收益少於城鎮居民。模擬結果表明,與基準情景相比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僅提高1.1%,而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則增長1.4%。
5.地區差距
加入wto可能導致地區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通過區分廣東省和其他地區的兩地區模型的模擬分析,我們發現廣東省在gdp增加上所獲得的收益約佔全國總收益的一半。
我國對外貿易的絕大部分由沿海地區的省份實現,其中僅廣東省就佔40%以上。同時,由於大量的加工貿易,沿海地區的出口部門與內地經濟的聯系很弱,出口活動所需的原材料等中間投入品主要依賴於進口。沿海地區出口部門對內地的依賴主要體現在大量便宜的內地勞動力流入方面。在這種外貿格局下,我國加入wto所導致的貿易擴張,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而且,沿海地區的貿易擴張對內地經濟的輻射能力很弱,對內地需求的擴張帶動力很小,相反,它將促使更多的生產要素由內地流向沿海地區。這將導致沿海和內地間經濟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而且,由於沿海地區相對優越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本條件,以及人口較為集中,從而具有較強的市場輻射力,加入wto後外資的流入也會更多地集中在沿海地區。因此,沿海地區將是加入wto的主要受益者,而內地省份,特別是一些主要的農業省份,可能會受到較大沖擊。
6.財政收入
模擬結果表明,加入wto促進了整體經濟的增長,它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也是積極的,2005年財政收入將比基準情景有輕微的提高。但由於關稅削減和出口增加導致退稅增加的因素,財政收入的增加幅度將小於gdp的增加幅度。在2005年關稅平均稅率約削減40%,但由於進口比基準情景增加16%,關稅收入將減少約30%。進口增加也相應導致進口增值稅收入的增加,2005年它將比基準情景提高11.8%。由於增值稅率較低的農產品的進口增加較多,所以進口增值稅收入的增加幅度小於進口增加幅度。
由於生產的擴張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和其他稅收收入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企業所得稅收入則有輕微的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加入wto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後,一些國有貿易公司將不能藉助其壟斷地位而獲得相應的尋租機會,其利潤將相應減少,從而導致總的企業所得稅收入的輕微下降。出口的大量增加也會導致出口退稅支出的增加,出口退稅支出和企業生產補貼作為總的負收入將要增加2.3%。
以上收入變化的結構特徵導致對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由於關稅收入是中央財政收入,而出口退稅也由中央財政支出,因此,加入wto對中央財政的影響是負面的。在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將提高0.91%,而中央財政收入將下降0.31%。
二、政策建議
需要指出,上述模擬結果並不是對未來的精確預測。我們的分析是基於我國的比較優勢,模擬在中美雙邊協議的若干條款的前提下可能產生的結果。現實世界的經濟運行是多種決定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未來發展也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例如,發達國家可能採取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採取新的對策,這些都可能使國際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減弱由於多纖維協定配額取消對我國紡織業和服裝業帶來貿易條件改善的程度。另一方面,一般均衡分析只是描述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結果,可以反映出經濟運行的趨勢,而在調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貿易條件變化,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我們的分析結果只是可為決策者提供在哪些方面我們可能獲得利益或機會,在哪些方面可能面臨挑戰或負面影響的信息,以主動進行政策調整,盡可能爭取到我們可能得到的利益,盡可能減少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綜合上述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大量非熟練勞動力的存在和較低的人均可耕地水平,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不會根本改變。這一國情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和戰略選擇的基本決定因素。加入wto,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是與我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相一致的。在未來10-20年,我國面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的雙重挑戰,wto即是這種挑戰的具體表現,它對我國經濟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我國應在加入wto的同時,對國內政策作出主動調整,以適應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使調整成本達到最小。
2.加入wto所帶來的一項重要挑戰可能是在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方面。在一個擁有50%以上農業勞動力的經濟中,是不可能通過對農業保護的方式來保證農民收入的提高的。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在於農業勞動力由農業向第二、三產業,由農村向城鎮轉移,這也是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由於加入wto可以使我國在向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出口方面更加有保障,加入wto在形成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壓力的同時,另一方面也為這一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未來的雙邊與多邊談判中,我國應當注意防止發達國家新的歧視措施,以保障我國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在國內應及早為農業勞動力轉移提供相應的經濟和社會條件,實現他們的平穩轉移,減少可能由此帶來的社會沖擊。
3.無論從城鄉收入差距還是從沿海內地差距的角度來看,加入wto都有時能使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惡化。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爭取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積極支持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改善城鄉收入分配狀況的主要途徑。在地區經濟發展方面,中央政府應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減少國內市場交易成本的方式促進國內經濟的一體化,加強沿海和內地的貿易聯系,同時,還應該減少目前出口部門和國內經濟在體制上的分割,使外貿出口具有更強的帶動國內經濟的作用。與此同時,國內財政和稅收政策應當起到更強的收入再分配功能,通過加強完善個人所得稅和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減緩加入wto所帶來的收入差距擴大,使各利益群體較為均等地享受貿易自由化的福利提高,防止可能由此帶來的社會不穩定。
4.雖然關稅水平有較大幅度削減,但整體的財政收入並不會由於加入wto而減少。相對於財政收入而言,加入wto對我國財政的更大挑戰是在支出方面。無論是在加入wto的過渡期還是在過渡期之後,我國經濟都會因此處於重大的調整和改革進程之中。政府在改善經濟環境、調整經濟關系和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也將越來越強。這將大大增加政府在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調整方面的支出負擔。具體而言,這些增加的財政支出負擔可能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涉外經濟管理方面,加入wto會直接增加在海關管理、衛生檢疫、技術和環境標准檢驗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成本;此外,由於國際經濟交往的增多和可能的經濟糾紛的增加,國際間協商和談判體系及其相關支持手段的建設,也會要求一定的財政支出。二是在加入wto初期勞動力在部門間的調整將造成一定的結構性失業,這要求政府在失業保險以及勞動力教育和培訓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務,並形成相應的財政支出負擔。三是地區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將要求政府間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強,這可能導致財政支出規模的擴大。四是在短時期,仍可能需要增加農業補貼以保護農民利益不至於受損。五是由於收入分配狀況可能惡化,政府在失業救濟、扶貧等方面的社會保障支出將會增加。六是伴隨農業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而加速的城市化進程,要求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公共投資增加。
加入wto對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以及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戰,顯然,它要求一個覆蓋貿易改革、國內稅收改革和財政支出體制改革的綜合的改革計劃。這樣的一個綜合的改革不僅有助於加入wto的平穩過渡,也將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
❽ 加入WTO後
經過長達15年的艱難談判,中國終於在新世紀開始的2001年加入了WTO。這是中國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將對中國的社會生活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現在大多數人的關注點,是加入WTO以後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會發生哪些變化,而我們在這里要分析的,是人們還沒有足夠重視的一個方面,即中國加入WTO以後「社會生活」可能發生的變化。那麼,加入WTO將在社會領域給中國帶來什麼變化呢?或者換句話說,中國在社會領域可能發生的變化將會怎樣影響中國加入WTO以後的發展軌跡呢?
一、就業的變化前景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和亞洲銀行的測算,中國加入WTO後可使GDP增加2.94個百分點,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可以新增加400萬個就業機會,也就是說可新增約1200萬個就業機會。而據華盛頓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評估,中國加入WTO後,隨著關稅的降低和農工產品進口的放開,將導致增加1100萬人失業,不過數年後,勞動和資本市場將再度充滿活力。 其實,關於中國加入WTO以後就業情況的各種預測數據,都還只是一種靜態的估計。事實上,加入WTO對於中國的就業來說,既不是「紫氣東來」,也不是「洪水猛獸」,在短期內對中國就業市場的影響,可能比人們一般估計的要小。但從長期的發展來看,其影響的指向性很強。
在農業就業方面,多數人認為影響總體上是負面的,因為中國的小麥、大米⒋蠖埂⒂衩住⒚藁ǖ戎饕�┎�返慕�諗潿疃冀�蠓�忍岣擼�悅攔�芯赫�Φ吶┎�返慕�詮廝捌驕��檔?4.5-15%,而且要取消中國主要農產品出口的補貼。但我們也要看到,現在的農業結構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大農業(農林牧漁)中,農作業的產值只佔約55%,而在農作業當中,水果、蔬菜、油料、花草、煙茶等產品的比重又越來越大。農業受到沖擊較大的可能是傳統的糧棉種植業,而在養殖、蔬菜、花草、油料、煙葉等方面,會增加商機,從而增加這方面的就業。但總的來說,農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在工業就業方面,情況比較復雜,中國目前工業產品的平均關稅是17%,入世3年後要降到8-9%。一方面,入世後中國傳統的具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出口產業將會獲得最大的收益,其中服裝業、紡織業、建築業、食品加工業等,加入WTO以後,由於出口配額的放寬和取消,就業會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的資金和技術密集產業,如汽車、鋼鐵、機械、制葯、儀器等行業,由於國際競爭力較弱,可能會受到較大沖擊,就業機會可能會相應減少。而高科技產業和電信產業,加入WTO後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的進入,對這些產業的發展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就業會隨之增加,但市場開放後此領域大量進口產品的擁入,也會影響到這些產業的成長和就業。在服務業方面,一般的商業和服務業會受到刺激而得到發展,就業也會增加,但金融、保險等行業,由於外資的參與競爭,國內相應行業會受到降低管理成本和勞動成本的巨大壓力,就業前景很不樂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1年9月底,全國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共11367.6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484.9萬人,主要集中在國有和集體部門;到2001年6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達到近年來最高點618.7萬人,其中35歲以下的佔53%,下崗職工仍有近700萬人,也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實際的城鎮失業率約在7%。另外,據對59個大中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的分析,平均每個求職者具有0.65個就業崗位,但除了失業下崗人員,全國近幾年每年新增的勞動力供給就達1500萬人左右,當然多數在農村。
二、擇業和社會流動的變化前景
加入WTO以後,在這方面總的趨勢是,擇業的取向將更加多樣化,向與市場機遇相聯系的知識技術崗位的流動趨勢會明顯加強,社會流動的頻率會進一步加快,從城市到城市的工作流動會活躍起來。
從社會調查結果來看,近年來,人們的職業評價和擇業取向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職業社會聲望有較大提高的職業有科學家(包括社會科學家)、教師、國有企業經理、私營企業家、演員和個體戶,有微弱下降的職業是幹部,而下降較大的是國有企業工人。就擇業取向來說,盡管從總體上看,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仍然是擇業的首選,但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群體的擇業取向有明顯的差別。36歲以上的年齡組,更加看重具有政治權力象徵並且比較穩定和具有國家社會保障的職業,而16-35歲的年齡組,特別是其中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則更加看重高科技企業雇員、網路軟體證券等新興產業雇員、外資企業雇員等工作崗位。隨著青少年的成長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現在的青少年和文化水準高的群體的擇業取向,在加入WTO以後會越來越成為擇業的領導趨勢。
加入WTO以後,最有可能出現的是以下的擇業趨勢:
一是各種中介機構或自己開業的自由職業者具有快速增加的趨勢。中國加入WTO以後,政府將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審批項目,下放審批權力,一些日常的資格和資質的將由社會中介機構去完成。通過中介機構或自己開業的會計師、精算師、信譽評估師、資質評估師、項目評估師、廣告設計師、軟體設計師、網頁設計師、律師、醫生、自由撰稿人等等,將形成一個新的就業群體。
二是去外資企業工作的人將會進一步增多。目前去外資企業工作幾乎成為各大高校熱門專業學生擇業的首選,到2001年10月,全國已有2100萬人在18萬個外資企業就業,外資企業的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是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的1.5倍,而且越是級別高的職位,工資水平的差異越大。
三是高級經營人才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加入WTO以後,高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將成為爭奪的對象,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理的競爭性市場將逐步形成,社會上將出現一些專門挖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的「獵頭公司」,「跳槽」將成為更加經常性的現象。
四是從城市到城市的就業流動將活躍起來。目前的就業流動,主要是從農村到城市的流動,城市職工限於單位、住房、子女上學和配偶就業的限制,流動性較小。但中國加入WTO以後,會使投資環境較好的城市出現新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出現一些需要有一定專業技術基礎的就業機會,從而對就業形勢嚴峻的城市職工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從城市到城市的就業流動活躍起來,在某些地區,甚至會逐步成為就業流動的主流。
三、收入分配的變化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收入差距的擴大,本來是打破平均主義分配機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提高效率的必然結果,但貧富差距在短時期內的快速加劇和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趨勢,引起社會的擔憂和不滿。
據國內社會科學界的問卷調查,中國城鎮家庭最高20%收入戶與最低20%收入戶年人均收入差距,從1990年的4.2倍、1993年的6.9倍增加到1998年的9.6倍。而且,由於中國在過渡期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收入,實際的貧富差距情況可能比調查數據所反映的還要嚴重得多。另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80年代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是0.28,1995年是0.38,90年代末是0.458,已超過合理區間。中國目前還沒有全面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因此我們無法准確地了解財富差距狀況,但根據一般的經驗,財產貧富差距至少是收入差距的1倍。
影響目前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因素中,有兩個特殊的因素,這就是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較大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大約可以解釋中國收入貧富差距的70-80%。中國入世以後,原有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因為從國外擁入的大量投資,將註定會集中在投資條件較好的城市和東部。
而且,一個新的因素將對收入分配產生更大的影響,這就是市場定價的工資制度。目前中國已經存在著國家定價工資制度和市場定價工資制度的差異,中國入世以後,這種差異會更加凸現出來。市場定價工資制度將越來越發揮示範效應,使組織內部的工資差異進一步擴大。
此外,就業狀況的變化將會成為影響收入分配格局的一個重要因素。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2000年的調查,全國31.2的城鎮居民家庭的收入比上年減少,其中92.1%的家庭由於就業人口減少或工資及獎金等減少而減收。另據估算,到2005年,雖然城鄉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會增加4.6%,但務農農民的收入還是會下降2.1%,從而進一步擴大城鄉以及農和非農之間的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格局的可能變化已經在人們的心理預期上有所反映。據零點調查公司與前進策略公司對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成都2000多名18-65歲市民的抽樣調查和對北京、上海、廣州300多名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負責人的調查,雖然認為「中國入世後對自己的生活有利」和「入世是一件好事或基本是一件好事」的分別佔61.9%和81.2%,但一般來說,越是年紀大、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低的人,對中國加入WTO後的變化的評價也越低。
但問題還不在於初始收入差距本身,關鍵在於財政、稅收、福利和社會保障等再分配機制能否對收入擴大的結果起到合理的調節作用。因為人們對初始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因再分配機制的差異而有很大的不同。差距較大能夠控制和調節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差距大了而又無力控制和調節。
四、教育、醫療等傳統壟斷行業的變化前景
中國加入WTO以後,受到最大挑戰的是中國的國家壟斷行業,特別是獲益較高的壟斷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的市場將逐步對外開放,市場進入的壁壘將被拆除,進入的門檻也將降低,不太習慣競爭的這些行業將逐步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不過一提到這種壟斷行業,人們首先指的是金融、保險、電信、郵政、航空、鐵路等,而較少注意到教育和醫療行業。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教育和醫療一直是依靠國家和地方財政撥款來運行的事業單位,並不是作為產業來發展。也就是說,人們一般認為,教育和醫療是花錢的行業,並不是掙錢的行業,所以並不怕別人來競爭。
但是,近幾年教育市場上發生的變化,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一方面是外國的教育機構紛紛到中國來爭奪教育市場,據保守的粗略估計,中國流向海外的個人教育支出高達數百億元;另一方面是中國的私人資本越來越看好教育這塊投資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一種注重教育投入、尊重科學知識、崇尚高新技術的大眾意識,繼歷史上幾次在開放後出現的高潮和落潮之後,正在重新凝聚和形成。
這主要是由於,隨著收入分配的調整,改革後曾一度出現的收入「腦體倒掛」現象,已逐步得到改變,個人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有了明顯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逐步形成,使市場對人才的遴選機制發生更大的作用,教育成為形成初始人力資本的主要源泉,並成為人們實現職業期望和獲得社會地位升遷的主要渠道。而且,在中國獨生子女新一代身上,也凝聚著更多的家庭期望和望子成龍的社會心理,在近幾年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中,家庭的教育消費支出已經成為增長最快的項目之一。
2001年,全國高校錄取新生超過250萬人,比上年增加13%;研究生招生16萬人,比上年增加24%。2002年,初中畢業生將在2001年1772萬人的基礎上猛增182萬人,達到2054萬人。今後5年,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還將大幅度擴招。教育將從業前教育轉變為終身教育,2001年取消考生年齡限制後,出現了16000名大齡和高齡考生,錄取的年齡最高的考生達到62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情況的更加註重,醫療行業將會成為繼教育行業之後快速發展的一個行業。競爭機制的引入,特別是加入WTO以後外資的在醫療方面的投入,將使醫療不再僅僅是一個靠國家財政支持和補貼的行業。
目前,中國正在進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體制和葯品生產流通體制三項改革,並已經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今後中國的醫療機構將分為兩類,營利的和非營利的;醫療的費用將分為三類,國家基本醫療保險承擔的,企業補充醫療保險承擔的和個人承擔的。在競爭機制下,私人和外資可以投資辦醫療,病人可以有條件的選取醫院和醫生,國有醫院的醫療和葯品將分開核算,葯品要公開招標采購。
這樣,繼高等教育的壟斷被打破之後,醫療的壟斷也將被打破。一部分醫療機構將成為具有較高營利水平和發展前景看好的服務行業,吸引著民間資本和外資的投入。目前中國僅城鎮居民一年的醫療保健支出就達1000多億元,其中僅城鎮生育保險支出就達近10億元,而且醫療保健支出增長的速度很快,根據衛生部統計,平均每一診療人次的醫療費,2000年為86元,比1990年增長了7倍,平均每一住院者的醫療費達3084元,比1990年增長6倍。
醫療保健將會是一個迅速成長的巨大市場。據國家統計局2001年對全國10大城市的抽樣調查,居民居第一位生活期望是「身體健康」,而居第一位生活擔憂是「家人身體狀況」。另據零點調查公司2001年對全國10大城市的抽樣調查,居民最關心的10大問題中,居首位的也是醫療保障。此外,中國加入WTO以後,外國機構和外資企業駐華人員的不斷增多,也會對高水平醫療保健服務的供給形成新的刺激。
五、消費的變化前景
最近幾年,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啟動居民消費,這些措施包括連續地降低存款利率、開征存款利息稅、放寬消費貸款的限制、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提高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待遇、給予國家財政撥款單位人員無房戶和離退休缺房戶以貨幣補貼等等。然而,消費市場始終難以真正活躍起來,各種生活耐用品的價格處於低迷狀態,很多產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竟然跌破了成本價。一方面政府積極鼓勵私人投資,另一方面私人投資者持幣觀望,在茫茫的商海里不知應把資本投向哪裡。
人們似乎弄不明白,老百姓為什麼不花錢?因為統計顯示,老百姓並不是沒有錢,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速度一直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2001年達到7.5萬多億元,比上年增長17%,已相當於GDP的約80%。但統計數據的平均數往往掩蓋了很多東西。僅就城鎮來說,現在城鎮20%金融資產最多的家庭,所擁有的金融資產佔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資產量的55.4%,而20%金融資產最少的城鎮家庭,僅擁有全部金融資產的1.5%。
所以說,中國消費市場面臨的情況是,中國最富裕階層的消費彈性很小,他們想進行以錢生錢的投資,但又不知道投向哪裡,似乎到處都是圈錢投資的陷阱;中間收入階層的消費彈性較大,但生活耐用品基本飽和,而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未來開支的預期壓力在不斷增大,變得很不確定,心目中渴望的住房、汽車等消費目標又因門檻過高而難以實現,所以在「買漲不買跌」的心態驅使下,多數人是持幣觀望,而一般性投資又風險極大,僅2001年7-10月,股指降幅高達32%,總市值縮水7800億元,流通市值縮水3700多億元;低收入階層仍然是最龐大的消費群體,但消費市場是以消費能力而不是消費人數測量,他們有巨大的增加消費的需求,但只有非常微弱的增加消費的能力。目前佔全國從業人員50%的約3.5億農業勞動力,只能分享不到16%的GDP。2000年全國城鎮家庭10%的低收入戶人均月可支配收入221元,而5%的困難戶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只有194元,涉及城鎮2300萬人;農村居民平均每人每月的生活消費支出是139元,其中佔70.4%的117元是用於「硬約束」的衣食住支出,每人每月只剩下22元「軟約束」的「閑錢」,農村生活耐用消費品的水平慢於城市約15年。因此,低消費群體的消費市場,你說大是人數很多、潛力很大,你說小是實際上現在很小。
中國加入WTO以後,最有可能刺激的是中間收入階層的消費。伴隨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的是外國的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將會塑造出一套西方標準的中間階層生活方式的象徵符號:舒適的住宅、良好的教育、有品位衣著和閑暇生活、較強的交際能力和信息獲得能力等等。而最有可能成為消費亮點的,是電腦、通訊、教育、住房、汽車等。在福利分房制度停止和住房貨幣補貼開始以後,個人購房幾乎已經是改善居住條件的主要渠道,而依照「衣、食、住、行」的消費序列,改善住房條件是目前城市居民的最大渴望,今後富裕階層和中間收入階層向城市的聚集,會擴大房屋市場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著房屋價格的上升,因為房屋投資者的增多會使利潤平均化。電腦、通訊、汽車的關稅降低以後,在這方面消費彈性最大的中間收入階層也會使這些領域的市場趨旺。這方面的趨勢已經呈現,到2001年7月底,中國手機用戶劇增到1.2億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用戶群,近年來年均增加20%;2001年上半年,互聯網用戶比去年增加了400萬,達到2650萬戶。
總之,我們應當更加關注加入WTO以後中國社會可能發生的深層變化,因為這些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變化結果將會左右中國的大眾心態和實際的變革進程,並進而影響中國的長期發展。
❾ WTO與人才戰略的論文可以 包括寫哪方面的知道的可以多舉寫列子!謝謝了
一、人才是「入世」競爭的戰略重點
1.人才是競爭力的核心
加入WTO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有些人最擔心市場的丟失,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最大威脅是人才的流失。
為什麼人們最關注市場格局的變化,因為國際競爭、企業競爭的直接表現是市場的爭奪,是產品和服務的競爭,產品和服務市場的進退意味著利潤(財富)的流向和就業的增減。不過,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產品和服務市場競爭的背後是人才的競爭。市場佔有格局是變化的,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家電是外國貨的一統天下,然而現在中國是家電最大的輸出國之一。因此,市場的得失是暫時的,人才才是競爭力的核心。
人才歷來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爭搶的資源,中國又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爭搶人才的重點地區,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這是由世界人才供求形勢決定的。優秀人才普遍短缺;第二,這是由中國的人才質量決定的。中國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較扎實,中國人的智商比較高,中國的學生又能吃苦。據報道,目前美國大學系主任中約有1/3為華人擔任,矽谷2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中,有695名中國人。矽谷軟體公司中,35%的技術主管和實驗室主任是華人,IBM公司11個研究所里2000多名科研人員中,近半數是華人;第三,中國經濟高速穩定成長,世界各國跨國公司看好中國,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並普遍採用人才本土化政策。
2.我國人才流失形勢十分嚴峻
我國人才的流失有目共睹。我國人才流失表現為兩個方面,直接出國與在國內為外商服務。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有幾十萬高學歷人員出國留學,學成歸國的只有1/3。有資料顯示,2001年美國從海外引進11.595名持H-1B簽證的高科技人才中,中國就佔到10%。另一方面,外資公司直接進入國內展開人才爭奪戰。例如2000年年底,金盛人壽保險公司一名高級銷售主管偕同手下280名保險代理人集體辭職,投奔新的在華外資保險公司,從而使該公司失去了10%的人力資源。國有企業人才流失更為嚴重,據北京市經委對工業系統150戶大中型企業人才資源結構現狀調查,國有企業1982年以來引進的大學生以上人員流失率高達64%,大多數流入外資和合資企業。
我國人才流失形勢的嚴峻性,不在過去人才的流失,而在造成人才流失的「機制」。為什麼一些國有企業和內資企業留不住人才?主要是因為管理落後,員工積極性不高。據筆者2000年秋對某系研究生班管理學課程問卷調查,該班43名學員來自銀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房地產、工業、商業、建築、政府機關、律師事務所等30多個企事業單位。調查表明這些單位員工積極性總體狀況不容樂觀。43名學員中有21名學員認為本單位員工積極性不高,甚至問題嚴重,佔48.8%。員工積極性不高的表現之一就是人才流失,有的年流失率高達30%;其他表現包括工作標准不高,過得去就行;缺乏主動性,領導怎麼說就怎麼干;責任心不強,企業資財浪費嚴重;缺乏創新精神。這些都會嚴重影響企業競爭力。
造成員工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國企」後遺症嚴重,國有以及國有控股企業「三項制度」改革不到位。有20名學員評價本企業責權利結合不緊。在勞動制度方面,沒有實行優勝劣汰,人們缺乏危機感;用人制度方面論資排輩、缺乏競爭、任人唯親;在分配製度方面平均主義,干多干少一個樣,獎懲不明;有的企業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員工缺乏共同理想和歸屬感;有的企業領導觀念陳舊,不重視知識勞動,不重視員工培訓,分配仍然向一線工人「傾斜」,造成人才流失。
3.人才流失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加入WTO有利有弊,利弊大小決定於什麼?筆者認為,除了政府改革與企業體制改革,中國企業能否成功地實施包括人才吸引、培養、使用和激勵在內的人才戰略將舉足輕重。
(1)人才流失後果十分嚴重。從國家角度,前期人才培養投入將得不到回報;從企業角度,人才流失以後的置換成本相當高。據美國一項研究,一個人的離職可能會使公司損失5萬?10萬美元。
人才流失成本包括:①人才交替成本: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訓周期內的生產力下降導致的損失;②「專用資產」的流失:員工在某個企業習得的技術和人文知識,客戶關系信息、配合默契構成的生產力,就是蓄積在員工身上的該企業的專用資產;③人才風險成本的增加:企業在培訓、使用不熟悉的職工過程中要冒一定風險;④企業為自身信譽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聘的員工常常會散布不利於企業的言論,解聘的員工越多所付出的代價越大;⑤文化蛻變成本:人才流失常常發生在具有創新意識,與傳統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體,結果是導致企業文化朝表面趨同方向蛻變,這是十分危險的傾向。
(2)人才流失將拉大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據最新的瑞土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在世界最主要的47個國家和地區中,1999年中國的科學競爭力排名從上一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第25位。排名的變化反映出,我國在科技知識創新及轉化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這種差距,歸根到底是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上的差距。入世後人才的流失將比市場份額的丟失更為危險。因此,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是事關中華民族前途的大事。
(3)入世後人才流失的壓力將更加嚴重。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有幾萬高學歷人員流向美國等發達國家,但由於存在人才流動的文化和語言壁壘,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實際受到「本土化屏障」的保護。許多技術或管理人才外語不過關,無法出國;不少人還存在背鄉離井的牽掛,人才流失從而受到文化障礙遏制。但是,一旦跨國公司大量進入中國,並實行本土化人事戰略,我國企業人才流失將失去屏障保護。
二、人才管理的戰略視角
入世以後,企業面臨重新審視戰略的緊迫任務。以往企業戰略的重點通常是產業定位、市場、研發、投資、並購等等「物」的戰略視角,人才問題是一個派生的策略問題。結果往往是人才問題拖了企業發展的後腿。在新的競爭形勢下,高層管理者必須將人才問題放到戰略高度來思考與運籌。
1.最稀缺的資源一優秀人才
戰略的內容是由問題的性質、發展的瓶頸決定的。為什麼人們重視資本和市場,因為長期以來(物質)資本短缺;在買方市場,客戶也是短缺的資源。於是資本的籌措和運用以及投資、市場開拓就成為企業戰略的重要內容。
隨著經濟發展和競爭的深化,企業發展問題的性質和瓶頸環節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才特別是優秀人才已經成為全世界最稀缺的資源。
當前世界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形勢是,一般勞動力過剩,優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嚴重短缺。據有關研究報告,美國2000年短缺45萬名科技人才,到2006年這個數字將擴大到65萬。歐洲2000年缺少123萬名信息人才,到2002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174萬人。在日本今後10年科技人才將短缺445萬人。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在全世界迅猛發展,導致了科技人才的短缺。一場人才爭奪戰已在歐美之間悄悄展開。許多國家採取各種辦法吸引人才,有的修改移民法,有的發放「綠卡」,給予高薪,改善工作條件,建立研究基金或獎學金,有的將研究開發機構或企業搬到人才集中的國外城市。目前跨國公司在北京的研發機構已超過15家。
人才稀缺就造成人才「價格」上漲。例如由於項目管理人才供不應求,在美國從事項目管理工作的初級工作人員年薪為4.5萬?5.5萬美元,中級人員達6.5萬?8.5萬美元,高級人員則高達11萬?30萬美元。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董事會主席伍的沃先生認為,中國加入WTO後,對項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將會顯著增加。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北京申奧成功,北京會上馬許多大工程,要建設龐大的交通樞紐,會有更多的外資引入,金融、IT等領域都將需要大批的項目管理人才。而我國優秀項目管理人才嚴重短缺。1999年某家外企想在國內尋找一位持有美國PMP證書的人,雖然開出年薪4萬美元的高價,卻一無所獲,最後不得以從別處花8萬美元請來一人。
我國經濟增長迅速,優秀人才更加稀缺。有關研究表明,除了上述項目管理人才,入世後我國將有9種人才供不應求①:①信息業人才、信息咨詢員、電腦網路人才;②精通談判的人才;③精通外語又學有專長的管理人才;④熟悉國際法通則的律師和注冊會計師,⑤隨著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而需要加強的諸如房地產管理、社區管理的人才;⑥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人們心理壓力加大而需要的心理醫生;⑦金融、保險業的從業人員;⑧知識更新需求加大而需要的教育工作者;⑨旅遊事業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導游。
我國優秀管理人才嚴重短缺,同樣導致其「價格」的持續上升。國際知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惠悅(Watson Wyatt)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對中國經理人2001年薪酬狀況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涉及200多個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共81690名員工,包括制葯、消費品、高科技、銀行及其他綜合產業。結果顯示,與國外企業的「工資凍結」「裁員降薪」的風潮相反,中國企業經理層薪酬2001年已經是連續第3年走高,平均加薪幅度為9.5%,分別高於2000年的7.2%和1999年的7.1%。根據來自被調查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預測,2002年中國企業的薪酬增長仍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該調查發現,中國高層經理人的平均年薪已開始向50萬元人民幣大關沖擊,其中營銷、信息技術、人力資源這三個崗位一馬當先。
企業要將稀缺資源列入競爭計劃,要密切注視人才市場的競爭形勢。
2.人力資本與長期投資
企業戰略的核心是實現企業的生存發展,其基本手段就是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利於目標的實現,表現為資本運作和價值增值。正如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錢德勒所說:戰略是「一個企業基本的長期目標和目的的確定,以及為實現此目標所必須採取的行動和對資源的分配。」
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勞動者能夠創造剩餘價值,人才能夠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這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訓、薪酬福利就是一種投資活動,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費用就是人力資本。
很長一段時期,人們把教育培訓、薪酬福利等支出當作純成本,因此,以節約為原則,而不考慮邊際產出。例如我國企業人均培訓費用比發達國家差幾十倍。我國大多數企業業務骨乾薪酬偏低。難怪有人說:「就憑這點錢,生產率也就這樣了。」
經營者要用現代經濟學的邊際產出原理確定人才投資。假如聘用一位總經理可以增加利潤1000萬元,那麼即使為此付出年薪加獎金800萬元,應該說還是合算的。
要像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那樣籌劃人才投資。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是戰略性的,因為生產線屬於專有資產,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長,風險比較大,但是一旦投資成功,將提供長期效益。實際上高級人才投資與生產線投資有相同之處,存在風險,但是決策正確,大投入可以帶來大產出。
1914年建立的IBM公司,半個多世紀一直引領信息產業潮流。但是80年代IBM公司由於決策失誤,結果競爭力每況愈下,造成巨額虧損,微軟、朗訊、ORACLE、SUN等一批新興企業拔地而起。90年代初,IBM公司花巨資(80億美元)請哈佛大學專家作戰略咨詢和實行流程再造,結果無功而返,虧損愈加嚴重。1993年IBM公司董事會不惜支付高昂代價(年薪150萬美元,獎金100萬美元,50萬股優先股,400萬美元跳槽損失補償)請職業經理人郭士納入主,郭士納不負眾望,對IBM公司的戰略、業務、組織、流程以及企業文化實施全方位重構,提出網路運算模式和電子商務概念,戰略定位由硬體供應商轉向全面提供硬體、軟體、行業解決方案的服務供應商,經過5年艱苦努力,1998年公司收入817億美元(其中服務收入234億美元),利潤63億美元,股票牛氣沖天,連續7年服務收入增長20%以上。
3.審慎進行人才決策
戰略決策影響是長遠的,因此必須慎之又慎。高層管理者要像選擇昂貴設備那樣招聘人才。斯坦福大學傑夫瑞?菲弗教授的研究認為,招聘時的挑選是16種提高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之一:「一個非常合格的雇員要比不太合格的雇員平均勞動生產率高出兩倍。……精心挑選意味著組織向求職者發出信息:他們加入的是一個精英組織,組織對雇員績效有高度期望。」
引進人才要與企業文化設計吻合。首先要根據企業發展對文化模式作出設計,明確企業倡導的價值觀、理念和行為准則。人才的遴選要考慮其文化的相容性和可塑性。單一考慮人才的知識和能力,有可能埋下文化沖突的隱患。例如美國斯科公司招聘人才的面試是很嚴格的,有一個由8人組成的招聘團隊,採用全體通過制,例如在8個負責招聘的人中,如果有一個人否決,那麼應聘者就沒有機會被錄用。通過一對一的談話方式察其言、觀其行,最重要的還是看他是否能與思科公司文化相吻合。重視所招收的人具備較高的素質。這種人的基本特質是:對工作有熱情,做事有好奇心,善於與人溝通,有領導人素質。
要經常研究人才使用和人才結構的合理性。人才使用和人才結構合理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為了褒獎業務尖子,委以行政職務常常得不償失。人才升降過分追求高學歷,有時候生產力反而下降。我國軟體產業發展遲緩,就是普遍缺乏能熟練編寫程序的「軟體工人」,那些學計算機的大學畢業生乃至研究生難耐重復性工作,或者辭職或者士氣低落。
人才使用既要有耐心,又要果斷。人才的成長和考察需要過程,當下屬工作出現失誤或挫折,常常需要耐心。然而一旦有了充分根據,即使在人才的使用和報酬方面管理層出現意見不一致,作為總經理應當果斷決策,該提就提,該降就降,以免錯失時機。為了照顧個人情緒安排職務正在嚴重削弱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4.加大經理資源的投入
如果人才問題是戰略問題,就應該選派訓練有素的人才擔任人力資源管理經理,高層管理人員就應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人才。而事實是,我國許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業務水平偏低,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高層管理的投入明顯不足。據筆者2001年秋對某MBA班85名學員所作組織行為學的問卷調查,問到「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業務水平如何」?結果是「主要骨幹受過心理學或組織行為學的系統訓練」的僅佔32.14%;「多數管理人員掌握人力資源管理基本知識」的企業佔35.71%;認為「管理人員普遍缺乏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的達41.67%。在問及「本單位經常分析員工的滿意度和生產率嗎」?包括聯想集團、清華紫光等著名企業在內的學員回答「定期進行」和「經常進行」各佔1/4,但是有將近一半的學員認為企業對員工的滿意度和生產率缺乏關注,回答為「偶爾進行」。
相比之下,成功的國內外企業領導層就十分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電氣公司CEO韋爾奇和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科納蒂總要花大約160個小時,仔細審閱公司員工的簡歷,搜索優秀的高級管理人才。這些有希望的候選人不是來自機構之外,而是在公司內部工作。這些管理人員首先寫好自己的簡歷,列出他們的成就、強項和期望的職位。然後由部門領導經過精挑細選再向科納蒂推薦。這位人力資源經理將與韋爾奇決定,哪些人可以參加公司管理學院內部的管理培訓計劃。通用電氣認為,給予高級管理人員在公司內部發展的機會,會留住這些人才。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僅為8%。
三、人才競爭戰略體系的構建
著名管理學家明茨伯格認為,戰略就是「一系列或整套的決策或行動方式。」人才戰略要從人才競爭形勢出發,對人才選拔、培養、使用和激勵作通盤考慮。
1.人才競爭的形勢分析
人才戰略的首要問題是吸引優秀人才,並保持人才流動的良性態勢。為此要分析人才流動的動機和影響制約因素,包括人才的供求形勢。
決定人員去留的主要因素是事業、待遇、文化氛圍及關系,也就是說,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主要是事業吸引力、待遇吸引力和文化關系吸引力。
每個人的需要和動機也不盡相同,企業對某個人的吸引力(F):
F=W1×事業前途+W2×物質待遇+W3×文化氛圍。其中W1、W2、W3是事業前途、物質待遇、文化氛圍在人們心目中的權重,這三方面因素都會影響人才的去留,但是有的人可能更看重事業前途,有的人更看重物質待遇,有的人更看重人際關系。
2.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業舞台
人不是經濟動物,希望有所作為,尤其是年輕人,事業可能是決定其去留和積極性的關鍵因素。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口號是,創建員工願意來工作的地方。
我國事業留人的形勢極好,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是舉世公認的。海爾技術中心張漢奇博土曾謝絕了許多外企的高薪聘請。他說:「在海爾我看到了民族工業的明天,所以我要在研發崗位上利用好每一分鍾。」「海爾有很好的文化氛圍,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我要做一個海爾人。」1993年從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回到上海的單旭沂,到寶鋼工作已有8年,攻克的技術難關有200多項,創造的經濟效益達到5000多萬元,在談到其體會時說,上海十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回到上海創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所學的專業與工作環境相匹配。
3.建立富有激勵性的報酬體系
物質待遇、收入歷來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因為人的五種基本需求的滿足都難以離開金錢手段。
我國針織行業排頭兵三槍集團老總蘇壽南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他制訂了「三優」方針:「依靠優秀人才生產優質產品,讓他們得到優厚待遇。」企業建立了「保健制」、「按業績評定職稱制」、「高級職員制」、「優先分房制」、「專項獎勵制」等一系列多層次的超常規激勵機制。由於實施按業績考核,優秀技術、管理人員的工資、津貼、獎勵加起來,超過了同類外商投資企業,也超過了上級公司發給蘇壽南本人的報酬。近6年來集團獲得了驚人的發展:資本運行規模增長了10倍,銷售收入增長12倍,經濟效益增長100倍!
聯想的人才戰略是發展空間加認股權。聯想允許員工以公司規定的優惠價格,認購一定數量公司的股票。這種方式被聯想稱為給員工戴上「金手銬」。聯想的股價由最早的1.33元到最高時升至70元以上,這讓更多的員工看到了企業的希望所在。結果聯想電腦公司在半年中吸引近50名外企管理人員進入聯想。
4.營造令人才心情舒暢的文化氛圍
諾基亞中國區副總裁劉持金先生認為,一個人才依附於企業,無非考慮四個因素:待遇、晉升機會、培訓機會和企業文化。去年,北京市的一份企業人才調查報告表明,薪水不高只是人才流失的第三位原因,而企業人際關系復雜等軟環境原因則排在第一位。
我國企業文化建設開展時間還不長,但已經取得初步效果。上述調查提到:「你所在單位企業文化建設已開展幾年?」回答「10年以上」的佔29.76%;「5?8年」的佔7.14%;「3?5年」的佔20.24%;「不久」的占 29.76%。問題:「企業文化是否對本部門績效產生作用?』認為「作用極其明顯」的佔3.57%;「作用明顯」的佔58.33%;「作用不明顯」的佔22.62%。說明只要認真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就會產生明顯的作用。
關於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必須弘揚崇高的人類感情。IBM公司副總裁巴克?羅傑斯在《IBM道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成功秘訣》一書中總結說:「在知識和情感兩方面把人力資源與公司的戰略聯系起來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IBM公司,就必須了解他的公司精神、感情和行為准則。……正是這些人類感情,對IBM公司取得令人驚訝的成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宗旨就是三句話:必須尊重每一個人,必須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好的服務;必須尋求最優秀最出色的成績。」
5.努力採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
人才競爭一靠腦袋,有正確的管理理念和思路;二靠「武器」,在人才競爭中努力採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毆。當前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國企業要特別注意在人才的遴選、績效考核等方面應用科學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1)推廣科學的人員測評體系。在人員合理使用方面既要考慮員工的能力、人格狀況,還要考慮員工的意願。為此應進行科學測評,並定期溝通。但是我國企業在心理測評方面開展還不夠普遍。上述調查問:「招聘、晉升是否請專業機構進行心理測試?」回答「已全面測評多年」的只佔1.19%;「剛開始全面測評」的佔8.33%;「只是在部分重要職位測評」的佔29.76%;「尚未測評」的竟佔60.71%。當問到「任用是否充分尊重員工意願?」「每年了解員工工作意願」的佔48.81%,偶爾了解員工意願的佔23.81%,只是招聘時了解員工工作意願的佔27.38%。
(2)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三項制度改革的基礎是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包括目標任務、任職標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企業員工積極性高的,一般都建立了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並與個人收入掛鉤,例如海爾集團、許繼電氣、新華人壽保險、北京市商業銀行等。相反,我國許多企業員工對薪酬管理不滿意,主要問題還是績效考核不科學,或與分配掛鉤不緊。例如上述調查問及「與同行相比本單位工資水平如何?」認為「偏高,已影響競爭力」的佔9.52%;「偏低,已影響隊伍穩定」的佔28.57%;認為「合適」的佔53.57%;「對同行不了解」的佔7.14%;可見工資水平不是主要問題。
當問到「本單位工資差別如何」認為「差別太大,已影響情緒」的佔8.33%;認為「差別太小,平均主義嚴重」的30.95%;認為「能接受」的佔50%;認為「不公開發放,不了解實際差別」的佔9.52%。
問題:「本單位工資發放與績效是否緊密掛鉤?」認為「嚴格考核,緊密掛鉤」的佔36.9%;認為「考核嚴格,但掛鉤不緊」的佔35.71%;認為「考核不嚴格,無法掛鉤」的佔23.81%。可見存在問題比較普遍。
根據美國1991年《財富》雜志對500家大公司的調查,有35%的企業實行了以績效為基礎的工資制度,而在10年以前,僅有7%的企業實行這種辦法。另一項調查顯示,在1708家企業中,有51%的企業在一般雇員中實行帶有績效工資特徵的制度,而這一比例在兩年前為44%。
目前經營者的考核指標亟待改進,有些企業甚至出現效益下降,或只是虛假利潤,而經營者收入不菲的不正常現象。近年來國外採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經濟增加值考核經理績效並作為獎勵的依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借鑒。
(3)在人才管理方面努力採用信息化手段。人才招聘就可以通過網路進行。美國思科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例如調整工資、招聘、公司政策發布,都是通過網路實現的。思科公司的人事軟體全世界聯網,平均一天會收到50份求職書,所有應征者的簡歷都是通過電子郵件方式進入,每一個人的檔案會被輸入不同的資料庫。公司里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看到公司人員變動的信息資料。只要打入搜索鍵,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人才。在其人才庫里隨時有一個250人的動態候選人,並有獵頭公司對個別人進行追蹤,知道這個人目前的動向,任何時候都能找到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