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世界年輪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世界年輪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4-16 00:36:44

『壹』 大樹的年輪代表什麼

簡單的說:大樹的年輪代表大樹的年齡,年齡越多就代表樹齡越大 具體地說:年輪(annual ring)亦稱生長層或生長輪。木本植物莖橫切面上的同心圓輪紋。通常每年形成一輪,故名。每一輪代表一年內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包括當年的早材和晚材。因形成層活動隨季節更替而表現出有節奏的變化,故一年之中由維管形成層活動所增生的木質部亦顯現出結構上的差異。以生長在有寒暖季節交替的溫帶和亞熱帶,或有干濕季之分的熱帶的喬木和灌木最為明顯。在春夏季,形成層活動旺盛,所形成的細胞徑大、壁薄、因而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色淡而寬厚,結構疏鬆,稱早材或春材;在夏末及秋季或乾旱季節,形成層活動減弱,所產生的細胞徑小、壁厚,因而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色深而狹窄,結構緻密,稱晚材或秋材。當年形成的早材和晚材逐漸過渡,共同組成一個年輪。當年的晚材和次年的早材之間,界限分明,出現輪紋,稱年輪線。多年的年輪線在橫切面上形成了若干同心輪紋,使木材的橫切面上顯現出年輪。在生產和科研中,根據樹干基部的年輪數,可推斷樹木的年齡。有些植物(如柑桔屬)一年之內不只形成一個年輪,這樣的年輪,每一個不代表一年的生長量,故稱假年輪。在蟲害、氣候異常等特殊情況下,樹木的莖內也可能形成假年輪。 年輪氣候學(dendroclimatology) 年輪氣候學是根據樹木年輪的變化推論過去氣候的一門學科。 除熱帶外,氣候有明顯年變化的地區,樹木一般每年形成一個生長輪,即年輪。年輪寬度和氣候條件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溫暖濕潤的年份,樹木生長快,年輪寬度大;在寒冷乾旱的年份,樹木生長慢,年輪寬度小。因此測定樹木年輪寬度的差異,可以獲得過去氣候變化的信息,推論出某些氣候要素的變化狀況,彌補歷史氣候資料的不足。除了年輪寬度外,氣候還與植物組織結構有密切關系,也可作為推論過去氣候的依據。 20世紀初,美國道格拉斯最早論證了大約500年之久的年輪寬度變化和實際降水量之間的關系,並在30年代創建了專門研究樹木年輪的實驗室。此後,許多年輪氣候學家對年輪形成的生理過程與氣候的關系作了深入剖析,對樣本樹種的選擇和年輪序列的統計分析等有了新的認識,逐步建立了年輪氣候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在選取樣本時,必須選擇生長條件最受某氣候要素(溫度或降水)限制的樹木。例如生長在高緯度或高寒山區森林接近消失處(上界)的樹木,由於受到熱資源不足的限制,常能很好地反映出冷暖的變化;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森林向草原或荒漠過渡的林緣樹木,則由於受到雨量不足的限制,常能反映干濕的變化。在實際應用中,常在同一地點選取許多重復的樣本,互相對比,確定年份,以消除非氣候因子的影響。 此外,對年輪寬度變化還應進行必要的生長量等方面的訂正,並用已有的各項資料檢驗,才能得到真正表徵氣候變化的年輪指數序列。這種序列可以反映大尺度的氣候變化。如:美國拉馬奇在加利福尼亞惠特尼山樹線上界附近所取的年輪序列,和歐洲氣溫變化趨勢是一致的。70年代初,美國弗里茨還根據年輪寬度變化和氣壓距平場的關系,繪制出1700年以來北半球西半部每十年平均的環流圖。 中國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年輪氣候學,得知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年輪寬度變異,可以作為分析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資料,尤其是用它表徵降水變化方面,很有價值。70年代後半期,北方的許多省和青藏高原等地,都廣泛開展了這項工作,得到許多表徵溫度或降水的長達數百年的序列,對現代小冰期(約1430~1850)以來氣候變化的史實,提供了更多的依據。 世界上許多年輪氣候學家正密切配合,深入探討樹木生長受氣候影響的機制和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年輪研究的可能性。為從樹木年輪中獲得更多的氣候變化信息,已嘗試對年輪的密度和同位素含量變化進行分析,並已獲得顯著效果。顯然,這種研究將與年輪寬度分析一道,成為年輪氣候學中重要的研究途徑。

『貳』 植物地球化學法

一、內容概述

植物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Tkalich於1938年首先用植物中的鐵含量圈出了西伯利亞一個毒砂礦床的輪廓。20世紀60年代,植物已經開始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勘查手段廣泛用於礦產勘查,隨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生物地球化學在那些草木茂盛、被風化層覆蓋的區域中,能夠用來有效地檢測當地的地球化學分布模式。隨著礦產勘查的焦點轉向運積層覆蓋區,生物地球化學勘查又再次興起。

由於植物的根系能滲透風化蓋層吸收隱伏礦床元素,通過測定植物中的元素組成有助於隱伏礦床的勘查。植物化探的探測深度一般為幾十米到幾百米。植物化探的優點是:成本低,環境污染小,容易在大面積的區域上進行采樣,而且植物根系能夠穿透運積層,受表層物質遷移影響小。植物化探的缺點是容易受植物生長條件的控制。

近年來,植物地球化學的一個重要進展是生物地球化學的資料庫的數據量不斷積累,與生物地球化學找礦有關的基礎數據和信息得到了系統的總結,如Markert於1994年查證了大量數據後,發表了《世界參考植物元素濃度表》,針對所有地區的所有植物提供了一個平均成分的參考指南,而後的學者對該表進行了不斷的修正和驗證。另一個重要進展是新儀器的出現,電子顯微鏡的使用,使研究者可以看到植物中的結晶相;而ICP-MS分析技術的完善,可以精確地測定植物體中微量元素分布,採用0.5g植物干組織就能精確測定60多種元素。因此,植物地球化學測量方法的應用變得相對容易。

二、應用范圍與應用實例

植物地球化學測量對於乾旱荒漠地區、風成沙漠、黃土地區、多年凍土地區、沼澤地區、濕熱地區等特殊的景觀條件,特別是在外來運積物覆蓋地區、強烈風化淋濾地區、粗塊物質分布區以及潮濕的沼澤和泥炭區,對尋找隱伏礦有著顯著的效果。雖然如此,由於不同種屬的植物對金屬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金屬元素的吸收能力也會有所區別,因此,採集有效的植物種屬及其器官是當前植物地球化學測量的關鍵技術。另外,植物體內元素的異常,除了受礦化異常元素影響外,還會受植物本身生理因素、人為污染等各因素的影響,因此,研究植物地球化學作用元素的遷移轉化,提取真正的異常信息,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

在澳大利亞,用於常規的地球化學勘查的植物還很少。三齒稃(Triodia屬)是其中一種有潛力的植物,在澳大利亞具有勘查前景的乾旱地區廣泛分布,並且這種植物有很長的壽命(幾十到幾百年)、很深的根系,能生長並穿透超過10m厚的風化蓋層吸收養分。Reid et al.對澳大利亞西部Coyote Prospect地區隱伏金礦體地表上的各種植物進行了采樣研究,發現三齒稃體內積累了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的重要元素(如S、Zn、As、Au 等);根據三齒稃體內元素濃度與空間上的關系,繪制了各元素在隱伏金礦體地表上的空間分布圖,反映了礦體在地下的分布特徵。Reid et al.對澳大利亞Tanami沙漠的Titania Prospect地區隱伏金礦床地表的一些植物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三齒稃植物仍然顯示出勘查隱伏礦床的潛力。

Anand et al.(2007)對澳大利亞Yilgarn Craton被運積層所覆蓋的隱伏VHMS礦床地表的土壤和無脈相思樹(Mulga)各器官上的微量元素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粒度<250μm的土壤無明顯異常,而植物的不同器官上顯示有多種元素(Cu、Zn、Pb、Cd等)的不同異常,樹干、樹皮、葉柄具有微弱的異常,枯枝落葉中的異常最為明顯。

Kozuskanich et al.(2009)對加拿大安大略省Cross湖隱伏VHMS 鋅、銅、鉛、銀礦床上的黑雲杉進行了研究,該礦床被冰磧物(厚達50m)所覆蓋。研究表明隱伏礦床地表的黑雲杉年輪的微量元素Cu、Zn、S、As和Mg異常高,並且不同年份的年輪中金屬含量也發生變化。對無礦化背景的黑雲杉年輪的元素分析表明,1960年後金屬含量顯著增加,暗示該地區1960年後的采礦活動對周圍土壤造成了金屬污染。

三、資料來源

孫劍,陳岳龍,李大鵬.2011.隱伏礦床勘查地球化學新進展.地球科學進展,26(8):822~836

Anand R R,Cornelius M,Phang C.2007.Use of vegetation and soil in mineral exploration in areas of transported overburden,Yilgarn Craton,Western Australia:A contribution towards understanding metal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7(3):267~288

Arne D C,Stott J E,Waldron H M.1999.Biogeochemistry of the Ballarat east goldfield,Victoria,Australia.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67(1/3):1~14

Dann R.2001.Hydrogeochemistry and Biogeochemistry in the Stephens Creek CatChment,Broken Hill,NSW.Canberra:University of Canberra

Hill S M,Hill L J.2003.Some important plant characteristics and assay overviews for biogeochemical surveys in western New South Wales∥Roach I C ed.Advances in Regolith:Proceedings of the CRC LEME Regional Regolith Symposia,187~192

Hulme K A,Hill S M.2003.River red gums as a biogeochemical sampling medium in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programs in the Curnamona Craton and adjacent regions of NSW and SA∥Roach I C ed.Advances in Regolith:Proceedings of the CRC LEME Regional Regolith Symposia:205~210

Intern M J,Butt C R M,Scott K M.1997.Gold in vegetation and soil—Three case studies from the goldfields of southern Western Australia.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58(1):1~14

Reid N,Hill S M,Lewis D M.2009.Biogeochemical expression of buried gold mineralization in semi⁃arid northern Australia:Penetration of transported cover at the Titania Gold Prospect,Tanami Desert,Australia.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9(3):267~288

『叄』 庫當天考怎麼辦

去找你們學習以前考過的習題,一般題型和范圍都不會有多大的改變,而且大學的題都是幾年輪一次,考過的題變一下繼續考的,然後找准考點復習就成。
資料庫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是一個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可共享的、統一管理的大量數據的集合。
資料庫是存放數據的倉庫。它的存儲空間很大,可以存放百萬條、千萬條、上億條數據。但是資料庫並不是隨意地將數據進行存放,是有一定的規則的,否則查詢的效率會很低。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著數據的互聯網世界,充斥著大量的數據。即這個互聯網世界就是數據世界。數據的來源有很多,比如出行記錄、消費記錄、瀏覽的網頁、發送的消息等等。除了文本類型的數據,圖像、音樂、聲音都是數據。

『肆』 什麼叫年輪

年輪(annual ring)亦稱生長層或生長輪。木本植物莖橫切面上的同心圓輪紋。通常每年形成一輪,故名。每一輪代表一年內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包括當年的早材和晚材。因形成層活動隨季節更替而表現出有節奏的變化,故一年之中由維管形成層活動所增生的木質部亦顯現出結構上的差異。以生長在有寒暖季節交替的溫帶和亞熱帶,或有干濕季之分的熱帶的喬木和灌木最為明顯。在春夏季,形成層活動旺盛,所形成的細胞徑大、壁薄、因而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色淡而寬厚,結構疏鬆,稱早材或春材;在夏末及秋季或乾旱季節,形成層活動減弱,所產生的細胞徑小、壁厚,因而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色深而狹窄,結構緻密,稱晚材或秋材。當年形成的早材和晚材逐漸過渡,共同組成一個年輪。當年的晚材和次年的早材之間,界限分明,出現輪紋,稱年輪線。多年的年輪線在橫切面上形成了若干同心輪紋,使木材的橫切面上顯現出年輪。在生產和科研中,根據樹干基部的年輪數,可推斷樹木的年齡。有些植物(如柑桔屬)一年之內不只形成一個年輪,這樣的年輪,每一個不代表一年的生長量,故稱假年輪。在蟲害、氣候異常等特殊情況下,樹木的莖內也可能形成假年輪。

年輪氣候學(dendroclimatology)

年輪氣候學是根據樹木年輪的變化推論過去氣候的一門學科。

除熱帶外,氣候有明顯年變化的地區,樹木一般每年形成一個生長輪,即年輪。年輪寬度和氣候條件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溫暖濕潤的年份,樹木生長快,年輪寬度大;在寒冷乾旱的年份,樹木生長慢,年輪寬度小。因此測定樹木年輪寬度的差異,可以獲得過去氣候變化的信息,推論出某些氣候要素的變化狀況,彌補歷史氣候資料的不足。除了年輪寬度外,氣候還與植物組織結構有密切關系,也可作為推論過去氣候的依據。

20世紀初,美國道格拉斯最早論證了大約500年之久的年輪寬度變化和實際降水量之間的關系,並在30年代創建了專門研究樹木年輪的實驗室。此後,許多年輪氣候學家對年輪形成的生理過程與氣候的關系作了深入剖析,對樣本樹種的選擇和年輪序列的統計分析等有了新的認識,逐步建立了年輪氣候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在選取樣本時,必須選擇生長條件最受某氣候要素(溫度或降水)限制的樹木。例如生長在高緯度或高寒山區森林接近消失處(上界)的樹木,由於受到熱資源不足的限制,常能很好地反映出冷暖的變化;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森林向草原或荒漠過渡的林緣樹木,則由於受到雨量不足的限制,常能反映干濕的變化。在實際應用中,常在同一地點選取許多重復的樣本,互相對比,確定年份,以消除非氣候因子的影響。

此外,對年輪寬度變化還應進行必要的生長量等方面的訂正,並用已有的各項資料檢驗,才能得到真正表徵氣候變化的年輪指數序列。這種序列可以反映大尺度的氣候變化。如:美國拉馬奇在加利福尼亞惠特尼山樹線上界附近所取的年輪序列,和歐洲氣溫變化趨勢是一致的。70年代初,美國弗里茨還根據年輪寬度變化和氣壓距平場的關系,繪制出1700年以來北半球西半部每十年平均的環流圖。

中國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年輪氣候學,得知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年輪寬度變異,可以作為分析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資料,尤其是用它表徵降水變化方面,很有價值。70年代後半期,北方的許多省和青藏高原等地,都廣泛開展了這項工作,得到許多表徵溫度或降水的長達數百年的序列,對現代小冰期(約1430~1850)以來氣候變化的史實,提供了更多的依據。

世界上許多年輪氣候學家正密切配合,深入探討樹木生長受氣候影響的機制和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年輪研究的可能性。為從樹木年輪中獲得更多的氣候變化信息,已嘗試對年輪的密度和同位素含量變化進行分析,並已獲得顯著效果。顯然,這種研究將與年輪寬度分析一道,成為年輪氣候學中重要的研究途徑。

『伍』 碳14測年的測量適用范圍及注意點

歷史學、人類學和考古學是三個截然不同但密切相關的知識體系,它們藉助過去告訴人類現在。歷史學家可以知道不同地區有哪些文化曾經興盛,以及它們衰落的時間。人類學家可以描述人的生理特徵、文化、環境和社會關系。考古學家則證明文物的存在或揭開歷史或人類學的發現。
沒有其他任何科學能像考古學那樣,毋庸置疑地豐富了人類的歷史。考古學已設法解開了人類很大一部分未留下記錄的歷史之謎。
和生物科學不一樣,研究以前人類生活和活動殘留的材料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並不重要或令人興奮。但是,考古學旨在了解人類,它是一項超越發掘寶藏、收集信息和測定年齡的崇高的事業。正是了解了昔日文化不再存在的原因後,人類才明白了確保歷史不會重演的關鍵所在。
多年來,如果不是憑借放射性碳定年、樹輪年代學、古地磁斷代、氟化物定年、光釋光測年以及黑曜石水化分析等技術,考古學發現的歷史文化信息將永遠都不被人所知。放射性碳定年技術的應用已有50年了,它徹底改變了考古學。碳14定年迄今仍是一項強大可靠的、廣泛適用的技術,對於考古學家和其他科學家來說極其寶貴。 任何可能影響骨頭的碳14含量的含碳物質都被認為是一種污染物。由於考慮到骨頭經常接觸不同種類的有機物質,因此,它可以說是提交給AMS實驗室進行放射性碳定年的污染最嚴重的樣品之一。
常見的污染物有腐殖酸和富里酸,它們是存在於土壤中的由植物或動物組織的微生物降解產生的有機酸。根據文獻記載,其他可能污染骨質樣品的有機化合物有多酚、多糖、木質素和退化的膠原蛋白。根據挖掘位置的不同,骨骼也可以被石灰石污染。這些污染物被認為是自然的污染物,因為它們與骨骼的接觸是自然發生的,而非人為發生的。
人為污染物是人類在收集、保存或包裝骨質樣品的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當採用動物膠給骨頭貼標簽時,污染物已經被帶入到樣品中。這是因為動物膠的化學成分和骨質樣品完全一樣。那麼該樣品的加速器質譜儀實驗室結果會不準確。
在骨頭被挖出後可能會污染骨質樣品的其他物質包括殺蟲劑、聚醋酸乙烯酯和聚乙二醇(保護化學品)、煙灰,以及紙做的標簽或者包裝。 將貝類樣品提交給加速器質譜實驗室進行碳十四測年前需考慮的因素之一是有機體吸收碳時的當地環境。加速器質譜實驗室分析員必須知道貝殼類樣品可能接觸到的污染物種類。
任何接觸後可以改變貝殼類樣品的含有碳14的含碳物質都是污染物。這意味著,碳酸鈣、土壤腐殖物質以及土壤二氧化碳都是潛在的污染物。進行放射性碳測年的貝殼類樣品的最常見的污染物是那些由同位素交換和再結晶造成的污染物。
加速器質譜實驗室在進行碳14測年之前需進行預處理,以去除所有可能會導致結果不準確的污染物。
有兩種和貝殼的放射性碳定年有關的源效應或碳庫效應:海洋效應和硬水效應。由於這些效應的存在,必須對貝殼的放射性碳定年結果進行年齡補償評估。
海洋效應是海洋地表水和深層水緩慢混合的結果。大氣層和生物圈之間通過二氧化碳的快速碳交換與大氣和海洋之間的碳交換並不完全一樣。
大氣和地表水之間實現二氧化碳的平衡相對較快。然而,地表水與深水的碳交換速度卻非常緩慢,以至於從地表水吸入的二氧化碳的碳14含量和從深水釋放出的二氧化碳的碳14含量可能處於放射性碳衰變的不同階段。研究表明,碳14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為6年到10年不等,而碳14在海洋的停留時間則可能長達幾千年。
上升流是另外一種可以稀釋地表水的放射性碳含量的現象。在世界某些地區,特別是赤道地區,深水向上移動。這種現象通常由信風導致,具有緯度依賴性。海岸線形狀、當地的氣候和風能,以及海洋底部的地形也是形成上升流的因素。深水的緩慢混合以及上涌意味著海洋的表層水的外觀放射性碳年齡與大氣相關。
淡水貝殼可能不會受到海洋效應的影響,但它們很容易受到硬水效應的影響,硬水效應是遠古碳酸鈣溶解產生的鈣離子現象。雖然硬水效應的大小與鈣離子的數量無直接關系,但是鈣離子的存在與碳14的枯竭正好一致。硬水效應可以解釋放射性碳定年結果有幾百年差異的原因。
硬水效應也會影響沉積在像河口這樣含有豐富碳酸鹽的淡水區域的海洋貝殼。如果有機體一直生活在碳酸鹽豐富的地區(例如白堊地),則蝸牛殼等陸地貝殼也會受到硬水效應的影響。
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的分析員必須了解可能影響任何特定貝殼類樣品的碳庫效應,這樣他們就可以知道需要的年齡補償。加速器質譜實驗室通過假設放射性碳含量一直沒有變化,以及通過測定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核武器試驗之前從同一地點收集到的同一種類的已知年齡的貝殼來量化海洋和硬水庫效應。
如果不考慮海洋碳庫效應,則無法對陸地和海洋樣品進行比較或關聯。全球不同海洋的校正因子,參見在線資料庫海洋碳庫校正資料庫 。該資料庫獲得愛琴海史前史研究所的部分資助。由於海洋環流的復雜性,實際校正隨位置的改變而變化。
該資料庫還用於諸如CALIB(Stuiver和Reimer,1993)或OxCal(Bronk Ramsey,1995年)等使用2004年海洋校準數據集的放射性碳校正計劃。還需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深度大於75米的樣品不包含在資料庫中,因為校正數據集中的海洋模式年齡只對表面混合層有效。 木頭或木炭樣品被掩埋時周圍的含碳材料,以及在其收集和保存過程中使用的含碳材料,可能已經改變了其碳14含量。任何給樣品增加碳含量的材料都被認為是污染物。
木頭和木炭的自然污染物是指在沉積後的環境中產生的污染物,例如土壤里的腐殖酸和富里酸。它們是由植物和動物組織的微生物降解產生的酸性物質。根的侵入也給木頭和木炭樣品帶來了近現代碳。此外,石灰石也是一種潛在的污染物,這要依發掘現場而定。
木頭和木炭樣品的人為污染物是人類採集和處理樣品時因疏忽或意識淡薄而產生的污染物。人為污染物包括煙灰、頭發和纖維、包裝材料紙、油、油脂,甚至膠水。
污染對進行加速器質譜放射性碳定年的木頭或木炭樣品的影響取決於污染物的類型、污染程度,以及樣品和污染物的相對年齡。
如果在進行加速器質譜放射性碳定年之前尚未去除石灰岩,則得到的結果會比木頭或木炭的實際年齡老得多,這是因為地質成因的石灰岩比任何史前樣品的年齡都要大得多。
腐植酸和黃腐酸可附加在木頭和木炭的表面,並在稱為吸附的過程中進行碳交換。它會讓樣品的放射性碳年齡變小或變老,而這取決於產生有機酸的生物體的年齡。木炭或木頭樣品上的根滲透也會導致近現代碳的產生。
一般情況下,遠古污染物導致木炭或木頭樣品比其實際年齡老得多,而近現代碳則讓任何樣品都比其實際年齡小得多。
為了得到准確的結果,加速器質譜實驗室在提交所有木頭和木炭樣品進行放射性碳定年之前都會對它們先執行預處理。 生物體的時間跨度是指其總生長時間以及與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時間。時間跨度會影響樣品的放射性碳年齡轉換為歷年的方式。木頭的時間跨度取決於進行放射性碳定年的樹木年輪的數目。但是,木炭碎片的時間跨度可能不可以量化。
放射性碳定年的主要假設之一是,該生物體的死亡時間也是其停止與生物圈進行碳交換的時間。如果不是像木頭的這種情況,則生物體的放射性碳年齡不從其死亡開始計算。
當對一塊木頭或木炭進行放射性碳定年時,測定的項目是樹木年輪的生長時間。樹木隨著樹輪的添加而生長,一旦被砍伐,這些樹輪即停止與生物圈的碳交換。因此,一棵樹邊材的放射性碳年齡不會與最裡面的心材的放射性碳年齡相同,因為最裡面的心材比邊材年齡要大得多(一般為樹木的生活的年份)。
進行碳定年的任何木炭或木頭樣品會有一個表面年齡,這個年齡可能會導致多達數百年的錯誤,除非挑選的是短壽命的樹種或樹枝進行放射性碳定年。
樣品的放射性碳年齡可以告訴我們生物體曾經存活的時間,而不是該生物體材料被使用的時間。在對史前古器物進行測量時,必須考慮「舊木」的問題,避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推遲使用和重復使用也是導致「舊木」問題產生的另外兩種可能。實際用於測量的木頭或者木炭可能之前已經經歷了很久的時間才用於燃燒或者使用。此外,質地堅硬的木材可能已保存多年並被重復使用。
這些沉積過程的影響可能不可以計量,但不應該忽視它們,因為碳14測年結果可能會比相應考古內容的真實年代更久遠。

『陸』 世界上最大年輪的樹有多大

世界上最大的樹是北美洲的世界爺樹,有人測量過它的樹干直徑,最大的約有12米。

『柒』 樹的年輪是怎樣形成的

將樹伐倒時,在橫切面上總是能看到一圈一圈的環,而這些環被稱之為「年輪」。那麼,樹的年輪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台(ID:kxylydt)

『捌』 sql 年齡搜索語句

搜索25---35歲之間,語句
sql="select * from ppst_user where 歲數 >= 25 and 歲數 <= 35"

『玖』 聽說中華族譜系統網可以在線看家譜,是真的嗎

民族家譜以家譜為紐帶,自主研發集家譜錄入印刷查詢為一體的【年輪尋根】修譜軟體系統,介紹全世界近五百多個中華姓氏的起源、發展、演變、遷徙、流向的歷史、現狀及與之相關的家譜收藏研究等多方面的內容。民族家譜在研究宣傳家譜文化知識的同時,為了實應互聯網時代的步伐,我們著力開發家譜製作軟體和建立資料庫,提供線上修建家譜、查詢家譜、交友互動、家譜商城、家譜影院等互聯網+服務。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光大,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責任。

『拾』 全世界都有哪些未解之謎詳細點

當今人類25大未解之謎

關於宇宙、關於地球、關於我們自身,有太多的謎題等待我們去挖掘。但哪些是最重要的未解之謎,我們距離找到答案還有多遠?今年7月1日,在紀念美國《科學》雜志創刊125周年之際,科學家們總結出了125個迄今我們還不能很好回答的問題,重中之重有25個

1、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

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組成的。但在最近幾十年中,科學家越來越發現這個答案是不正確的。天文學家認為,組成恆星、行星、星系——當然還有我們——的物質,或者叫普通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不到5%。他們估計,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發現的粒子組成的暗物質。剩下的70%呢?天文學家認為那可能是暗能量——讓宇宙加速膨脹的力量。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是什麼?科學家正在用加速器和望遠鏡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找到了,其意義肯定是宇宙級的。

2、我們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嗎?

45年前,天文學家弗克·德雷克首次啟動了探尋地外文明的奧茲瑪計劃——用巨大的天線(射電望遠鏡)接受外星文明發射的信號。45年過去了,天文學家的努力仍然在繼續著。然而,即使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鳳凰」計劃,也還沒有找到任何來自外星文明的無線電信號。

3、地球內部如何運作?

40多年以前,一場地球科學的革命發生了。板塊構造學說更新了關於地球自身的知識。但是關於地球內部構造的問題,仍然沿襲著革命之前的知識。科學家在這40年中所做的,就是把這個雞蛋模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進一步細化。藉助於越來越先進的地震波成像技術,科學家正在研究地球這個龐大機器的運作過程。但是要掀起另一場科學革命,可能還需要半個世紀。

4、地球溫室將變得多熱?

盡管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肯定會在這個世紀繼續增加,盡管這種增加肯定會帶來全球變暖,但是變暖的程度仍然不太確定。科學家一般認為,這個世紀二氧化碳濃度的加倍會帶來1.5℃~4.5℃的升溫。但是這不夠精確。科學家正在發展新的數學模型,試圖讓數字更令人信服。

5、物理學定律可以被統一起來嗎?

蘋果落向地面、一道閃電劃過長空、核電站反應堆里的鈾原子衰變同時放出能量,超級加速器擊碎質子:這幾種現象代表著自然界中四種基本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宇宙間所有的物理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基本力進行解釋。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有沒有可能把這四種力統一成為一種?上個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弱力和電磁力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它們是一種事物的不同側面,統稱電弱力。但是其餘兩種力是否可以和它統一起來?

6、在量子不確定性和非定域性之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理嗎?

量子理論已經誕生了100年有餘,它產生了令人信服的應用成果,但是它也帶來了反直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指出我們無法同時精確地獲得一個物體的動量和位置。而非定域性讓兩個處於量子糾纏態的粒子的糾纏態同時崩潰,而不管它們相距多遠。愛因斯坦就說過,盡管量子力學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一個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它還不是真實的東西。」

7、我們能把化學自我裝配推進多遠?

在某種意義上,化學家是最喜歡發明的一群人,因為他們總是不斷製造出新型的分子。盡管今天的化學家已經能製造出很復雜的化學結構,他們能讓這項工作變得既簡單又復雜嗎?也就是說,讓「原料」原子自己「裝配」成復雜的結構,就像生命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自我裝配的特性。已經有一些化學自我裝配的實例,例如製造類似細胞膜的雙層膜結構。但是更高級的自我裝配,例如自下而上地製造集成電路,仍然是一個夢想。

8、傳統計算的極限是什麼?

有些事看上去很簡單但是解決起來很復雜,例如一個推銷員要走遍相互連接的幾個城市,那麼怎樣走才能實現總路程最近?城市數量的增加會讓最強大的電子計算機也感到畏懼。上個世紀40年代,資訊理論之父香農提出了信息(以比特方式存在)儲存和傳遞所遵循的物理規律。任何傳統的計算機都不能超越這個規律。那麼,在工程上,最終我們能造出多麼強大的計算機?不過,非傳統的計算機可能並不受到這些限制,例如近年來興起的量子計算機。

9、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

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看出,意識在很長時間里都是哲學討論的話題。現代科學認為,意識是從大腦中數以億計的神經元的協作中涌現出來的。但是這仍然太籠統了,具體來說,神經元是如何產生意識的?近年來,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可以對這個最主觀和最個人的事物進行客觀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並且藉助大腦損傷的病人,科學家得以一窺意識的奧秘。除了要弄清意識的具體運作方式,科學家還想知道一個更深層次問題的答案:它為什麼存在,它是如何起源的?

10、什麼控制著器官再生?

有一些生物擁有非凡的修復本領:被切斷的蚯蚓可以重新長出一半身體,而蠑螈可以重建受損的四肢……相比而言,人類的再生本領似乎就差了一點。沒有人可以重新長出手指,骨頭的使用也是從一而終。稍可令人安慰的是肝臟。被部分切除的肝臟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科學家發現,那些可以讓器官再生的動物,在必要的時候重新啟動了胚胎發育時期的遺傳程序,從而長出了新的器官。那麼人類是否可以利用類似的手法,在人工控制下自我更換零部件呢?

11、一個皮膚細胞如何能變成神經細胞?

在上個世紀中期,生物學家把青蛙的體細胞核放入青蛙的去核卵細胞里,結果製造出了克隆蝌蚪。最近幾年,關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把人的體細胞核放入卵細胞中,科學家期待著製造出各種各樣的人類體細胞,例如神經細胞、成骨細胞、心肌細胞等等。盡管科學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他們仍然對於這種體細胞核移植技術能夠成功的原因知之甚少。的確,去核的卵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是具體機制是什麼?

12、一個體細胞是如何變成整株植物的?

在某種意義上,植物似乎比動物有更大的靈活性。植物的體細胞不需要繁瑣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就能重新變成植物胚胎細胞。科學家很早就已經開始利用植物的這種性質。用一小塊植物組織,在實驗室里就能培養出可以供一片森林使用的幼苗。但是為什麼植物細胞有這樣的靈活性?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線索,例如植物的生長素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13、生命是如何以及在哪裡起源的?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34億年前的微生物的化石,在更古老的岩石上也能找到生物光合作用的痕跡。那麼蛋白質和DNA——生命的兩大支柱——哪一個先出現在地球上?或者一起出現?科學家認為,更可能的情況是,RNA比前兩者更早出現。另一個問題是,生命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起源?一種假說認為,生命最早起源於海底的熱水中。如今,科學家一方面在實驗室里探尋從簡單有機物到可以自我復制的有機物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面,研究彗星和火星,也將為這個問題帶來重要的啟示。

14、什麼決定了物種多樣性?

這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行星,但是並非每一個角落的生命都同樣繁榮。一些地區居住的物種的數量超過其他地區。熱帶比寒帶擁有更高的物種多樣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僅僅是因為熱帶比寒帶更熱?科學家認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多樣性起著關鍵的作用。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改變多樣性的力量,例如捕食和被捕食的關系。但是,科學家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獲取關於全球物種多樣性的基礎數據——到底有多少種生物在那兒。

15、合作的行為如何進化?

你很容易在社會性動物身上看到利他的行為。例如蜜蜂把食物的信息傳遞給其他蜜蜂。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社會也充滿了合作的行為。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對合作現象提出過一些解釋,例如親屬之間的相互幫助,實際上會促進整個家族繁殖的可能性。如今,科學家正在尋找合作行為的遺傳基礎。而博弈論——一種關於競爭、合作和游戲規則的數學理論,也能夠幫助科學家理解合作行為如何運作。達爾文觀察到了合作的現象並做出了解釋,今天的科學家希望能夠讓這個解釋更加深入,並且希望能夠回答它是如何產生的。

16、如何從大量的生物學數據中得到全景?

生命是如此的復雜,以至於幾乎每一位生物學家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領域進行探索。盡管在每一個領域都產生了大量的描述性的數據。但是科學家能夠從這些海量的數據中得出一個整體的概念,例如生物是如何運作的?系統生物學這門正在形成的學科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些希望。它試圖把生物學的各個分支聯系起來,利用數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方法讓生物學更加量化。不過,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這些方法是否能夠最終讓科學家理解生物運作的整體圖景。

17、為什麼人類的基因這么少?

2003年,當人類基因組計劃接近完成的時候,生物學家在歡呼這一成就的同時,驚奇地發現人類的基因數量比原先估計的少,是的,人只有大約2.5萬個,而原來認為應該有10萬個。相比之下,一種非常簡單的生物——線蟲也有2萬個基因。擬南芥植物的基因數量比人類稍多,而水稻的基因數量則是人類的一倍。科學家認為,基因組運作的方式應該比以前認為的更加靈活和復雜,他們正在探尋這些少用基因多辦事的分子機制。

18、遺傳差異和個體健康在多大程度上是相關聯的?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有些人對於某些葯物的反應和其他病人不同。例如,某種麻醉用肌肉鬆弛劑會導致特定的人無法呼吸,最終,科學家發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他們擁有特定的基因。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研究不同的人之間的遺傳差異是否可以促進醫學發展出更高級的治療手段,也就是說,根據個人的DNA進行「量體裁葯」?科學家已經辨認出了一批與葯物相互作用的基因。但是要真正實現「量體裁葯」,恐怕還為時尚早。

19、人類壽命可以延長多少?

盡管百歲老人仍然少見,人類的平均壽命(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在延長。但是這種趨勢能保持多久?科學家通過對實驗動物的研究,發現包括限制熱量攝入在內的一些方法可以顯著地延長它們的壽命。但是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應用到人類的身上,以及能延長多少壽命呢?一些科學家認為,至少人類活到100歲可以成為家常便飯。不過,即使是這樣,長壽也會帶來其他的麻煩,比如社會保險。

20、什麼遺傳差異導致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改進,越來越多物種的基因組全序列進入了科學家的資料庫中,包括我們自己和數種靈長類親戚,比如黑猩猩。我們很容易分辨出人和黑猩猩,然而在分子水平上,這種分辨卻不那麼容易。我們和黑猩猩的DNA差異大約是1.2%。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從絕對數量上來看,這種差異意味著3千多萬個鹼基對的不同。到底是這3千多萬個差異中的哪些,讓我們在與黑猩猩「分家」之後,變得如此獨特?科學家正在尋找那些讓我們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物種的遺傳差異,當然,還有文化、語言和技術等等超越基因的因素。

21、記憶是如何存取的?

美好的記憶、悲傷的記憶,關於解方程技巧的記憶,英語單詞的記憶,毫無疑問它們都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但是它們具體在什麼部位?

上個世紀50年代,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海馬區」在存儲信息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切除掉海馬區,那麼以前的記憶就會一同消失。但是海馬區的神經細胞如何把信息固定下來?科學家發現一些分子參與到了記憶的形成。此外,神經細胞突觸地形成也與記憶相關聯。但是,科學家目前對於記憶的運作機制的了解還不夠——而這一機制對於理解我們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22、我們可以選擇性地關閉一些免疫應答嗎?

在今天,器官移植已經成為了一種不那麼罕見的手術,但是醫生和病人面對的一個大麻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免疫排斥反應。病人的免疫系統有可能把移植的器官當作「非我族類」進行攻擊,讓手術功虧一簣。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醫生要仔細挑選供體器官,而有的病人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類葯物——這顯然不是個好主意。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幾種可能的方法,既讓免疫系統正常工作,又不會排斥移植的器官的方法,但是要實現臨床的應用,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23、是否存在行之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每年,僅僅美國國立衛生院就投入5億美元用於艾滋病疫苗的研發工作。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疫苗表現出實用性。懷疑者認為艾滋病疫苗永遠都不會成功,因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變化多端。而支持者認為,在猿免疫缺陷病毒上,疫苗可以產生效果,因此HIV的疫苗也可能成功。

24、什麼能替代廉價的石油——以及什麼時候?

沒有人否認石油最終會用光。而且,石油產量可能不久就要開始下降。即便不考慮這些因素,全球變暖的危險也促使人類盡快找到替代石油的能源——太陽能?風能?核能?每一種似乎都很有潛力,但是它們都還不太成熟

25、馬爾薩斯仍然錯了嗎?

1798年,馬爾薩斯發表了他著名的《人口原理》一書,他提出人口增長總是跟不上食品供應的增長(原文如此),而只有災難才能阻止增長。200年過去了,地球總人口增長到了60億(是馬爾薩斯時代的6倍),但是馬爾薩斯所預言的大災難並沒有發生。科學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這種災難。但是人類仍然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保證大災難不會在未來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