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朝鮮碑文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朝鮮碑文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4-20 07:09:01

⑴ 朝鮮以前用的都是漢字是什麼時候全部變成韓國字的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即「吏讀文」。1446年朝鮮正式公布了創制的朝鮮文字,稱為「訓民正音」。

⑵ 韓國洪澇過後發現一塊古碑,上面刻了什麼字,讓韓國人不願相信呢

引言

每當提起韓國,愛玩游戲的人,可能會記得他們在電子競技上的強大;愛看電視的人,則會起各類韓劇和綜藝節目;對於對國際社會感興趣的,則將他們視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還有很多人因為韓國將端午節申遺,認為他們是文化的竊賊。不管怎麼樣對於這個建立在我國周邊的國家,我們總是少不了會和他們產生各種各樣的交集。

結語

這塊功德碑被韓國人視為恥辱,多次將其埋入地底,但怎奈天意如此,這塊石碑最終還是得以重見天日,現在這塊「大清皇帝功德碑」被轉移到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並在這塊石碑周圍建立公園。

事實上這塊石碑確實非常恥辱,假想如果我們的國家被他人攻佔,還要為其歌功頌德,我們又是怎樣的感受,但是恥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白那是恥辱卻一味地想要將其掩蓋,彷彿從未發生過一樣,這種不承認歷史,不接受現實的態度是極為可怕的。君不見勾踐卧薪嘗膽,最終擊敗吳國,人們只會稱贊其堅忍不拔的毅力,而將其曾經受到的恥辱認為是一種考驗給淡化掉。

這塊石碑現在仍然靜靜地佇立在韓國的土地上,只有正視歷史,才能知恥而後勇,並以此為契機得到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朝鮮實錄》、《清史稿》

⑶ 朝鮮1071.1高地上,楊根思的碑文寫的是啥

寫的楊根思烈士之墓。

楊根思烈士碑年代為1952年,質地為石質,高95厘米、寬32.5厘米、厚9厘米,文字為豎排。

楊根思(1922年11月6日~1950年11月29日),原名羊庚璽,江蘇省泰興縣楊貨郎店(現泰興市根思鄉根思村)人,革命烈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戰斗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在軍旅生涯中,歷任新四軍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解放軍副連長、連長等職。先後參加淮海戰役等大小數十次戰役戰斗,擅長爆破,多次榮立戰功,1950年11月29日在朝鮮戰場阻擊美軍南逃任務戰斗中犧牲,時年28歲。

(3)朝鮮碑文資料庫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楊根思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隨志願軍赴朝作戰。在朝鮮戰爭中楊根思任志願軍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3連連長。

11月25日,中朝軍隊發起了第二次戰役,楊根思所在的部隊奉命開往東線長津湖地區,對敵人實施分割圍殲。

11月28日,楊根思奉命堅守咸鏡南道長津郡下碣隅里外圍制高點「1071高地」東南屏障的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

11月29日,他們打退了敵人在大量飛機、炮火支援下的8次連續猛烈的進攻。當增援他們的分隊正在途中時,敵人又發起第9次進攻,有40多個敵人爬上陣地。已負傷的楊根思毅然抱起一個5公斤的炸葯包,拉燃導火索,縱身向敵群沖去,炸死了爬上陣地的敵人,完成了切斷敵軍退路的任務,自己壯烈犧牲,時年28歲。

⑷ 我想了解一下朝鮮的朝鮮時代和高麗時代

史前時期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一般觀點認為朝鮮民族是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而衍變而來。檀君朝鮮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神話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中。辰國 辰國被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箕子朝鮮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朝鮮《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衛滿朝鮮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前三國時期這一時期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後又吞並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盟。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⑸ 韓國與朝鮮是同一個國家嗎

原本只有一個國家朝鮮,二戰之後分裂形成了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
名稱由來如下: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下面附上朝鮮半島歷史以供參考:
朝鮮歷史,主要指朝鮮半島范圍內的歷史。

古朝鮮
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遍布於滿洲、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氏朝鮮
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瓚)在樂浪郡南部又設帶方郡,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前1世紀中葉,辰國開始解體。新羅、百濟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但唐朝卻派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當地人民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西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撤退,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某些朝鮮學者將渤海國也納入本國史范疇,故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

高麗王朝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1280年,成為元朝一個行省(征東行省)。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成為近代國家。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
1896年高宗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
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被日本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⑹ 朝鮮獨立時間,人文,地理,歷史的資料

成立於1948年9月9日,由朝鮮勞動黨執政。
政區地理
朝鮮行政區劃圖(2010)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朝鮮全國劃分為1個特別市、1個直轄市,3個特區,9個道。 特別市:平壤特別市 直轄市:羅津先鋒市(羅先直轄市) 特區:新義州特別行政區、開城工業地區、金剛山觀光地區 道:兩江道、慈江道、江原道(北)、平安北道、平安南道、咸鏡北道、咸鏡南道、黃海北道、黃海南道。 行政區劃淵源 朝鮮的行政區劃名是從中國引入,唐代的一級監察區稱為道 ,如京畿道、河南道、隴右道、關內道 。 當時的新羅的政治制度便是效仿中國 ,到了宋時改稱路,元為行省,明清為布政使司 。但朝鮮卻一直沿用道作為一級行政區劃。
自然地理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面積為122762平方公里。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端,北部主要與中國相接,東北端與俄羅斯聯邦有陸地邊界,南部隔軍事分界線(三八線)與韓國接壤。朝鮮東面為朝鮮東海(包括東朝鮮灣,也就是日本海),西南面為黃海(包括西朝鮮灣)。 朝鮮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北部多為山區,東北地區多深狹的山谷,而海岸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區,山地約占國土面積80%,耕地面積佔13.9%。主要河流包括了分割朝中邊界的鴨綠江和圖們江。朝鮮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年平均氣溫8~12℃,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1200毫米。
資源地理
朝鮮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礦產300多種,其中有用礦200多種。石墨、菱鎂礦儲量居世界前列。鐵礦及鋁、鋅、銅、金、銀等有色金屬和煤、石灰石、雲母、石棉等非金屬礦物儲量豐富亦有石油資源,其中,位於咸鏡北道中朝邊境地區的茂山鐵礦已探明儲量50多億噸,可開采量30億噸。水力和森林資源也較豐富。 以2008年為基準,朝鮮地下礦物資源總價值高達6983萬億韓元(約合6.4萬億美元),其中黃金2000噸、鐵5000億噸、菱鎂礦60億噸、無煙煤45億噸、銅 290萬噸等。僅朝鮮目前正在開發的一個菱鎂礦,就足夠韓國使用1.8萬年。

編輯本段歷史
石器時代
1973年,據朝鮮考古研究發現,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德川人遺址』(10萬~4萬年前)和『勝利山人遺址』(4萬~3萬年前)。 1977年在平壤市力浦區大賢洞發現了『力浦人遺址』,1980年在平壤又發現了後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龍穀人』和種種石器。 同年又在平壤萬達里發現了『萬達人』化石。
檀君朝鮮
檀君朝鮮(前2333—前238)是朝鮮歷史的一個神話時代,記載於13世紀的野史《三國遺事》中。朝鮮在13世紀創造的《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神話傳說記載於野史《三國遺事》、《帝王韻記》之中。
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約1122 ~ 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同時被周武王封為該地國君,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辰國
辰國是一個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存在於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域的初期國家。辰國被韓國一些歷史學者認為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部落聯盟式的國家。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衛氏政權建立後,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與西漢燕地相鄰。此時正值西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經漢廷批准,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漢武帝把衛滿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合稱為「漢四郡」。
三國時期
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在西漢玄菟郡管轄范圍內建立政權,史書記載為高句麗國。高句麗強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了中國吉林省的東部、遼寧省東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高句麗主要活動在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轄范圍內,並與歷代王朝保持著隸屬關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管轄的地方政權。不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強烈影響。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置熊津都護府(今公州),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朝鮮半島僅剩下新羅和唐朝勢力。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後三國是後百濟、後高句麗、新羅的統稱。持續了50多年,至936年高麗國的建立。新羅末期,貴族的王位爭奪之勢日益嚴重,中央集權逐漸弱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胡族勢力日益增強。889年,新羅王督促地方征稅,遭到農民們的強烈反對,進入了全面的內亂時期。各地出現了許多反新羅勢力,代表性的有沙伐州的元宗和哀奴、北原的梁吉、完山州的甄萱、鐵原的弓裔、竹州的箕萱等。新羅名存實亡,割據者無數的地方勢力。甄萱於892年在武珍州(現光州)稱後百濟王,對外派遣使臣至吳越國。898年弓裔在松岳(現開成)定都,稱後高句麗王,910年移都至鐵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汗國,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蒙元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後來的李氏朝鮮長期是中國王朝的一個羈縻國。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部落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漢城(首爾)和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23年,朝鮮擅自廢國王琿,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嚴辭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後金軍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投降,改向後金(後來的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李熙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叩開了朝鮮國門。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國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被迫結束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的勢力控制整個半島,而大批不願做日本屬民的朝鮮人,渡江進入中國避難,成為中國朝鮮族的主體部分。。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是為朝鮮純宗。1909年,日本第一任駐朝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帝殖民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已退位的朝鮮高宗李熙暴卒(疑遭日本人毒死),再加上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攻佔朝鮮北部軍事重鎮惠山(現兩江道首府惠山市)附近的普天堡(普天堡大捷),是朝鮮武裝力量首次攻回朝鮮本土,1941年在日本關東軍的打擊下,金日成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出朝鮮半島,到蘇聯休整。
南北對峙狀態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糾集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等17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1950年9月,美軍率先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隊面臨被美軍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進逼至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中朝方面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1994年,金日成因心肌梗塞在其官邸內病故,他的繼承人是長子金正日。 1997年,金正日就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對朝鮮進行為期一天的訪問,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首相首次訪問朝鮮。雙方還簽署《日朝平壤宣言》,實現朝日兩國關系正常化。首次與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朝鮮有邦交的國家達到157個。 2006年10月9日,朝鮮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 2009年5月26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第二天,因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宣布退出《朝鮮停戰協定》。 2011年12月17日,國家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因心臟病突發離世,享年69歲。

⑺ 韓國首都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為何從沒將其銷毀

韓國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深重的國家之一,清朝滅亡之前,韓國境內所流通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漢字。包括韓國的傳統服飾以及官民稱呼都是依照中原王朝的規則來進行命名的。

清朝滅亡之後,這塊石碑被當地的文物部門挖了出來並且保存。只不過由於它的存在令自身感到恥辱,所以這塊石碑再次被埋到了地下。

直到後來發生了一場大洪水,這才讓這塊石碑再次得以重見天日。而這次韓國政府出於尊重歷史的態度,也就沒有再次將這塊碑給埋在地下,更沒有將其銷毀。但也不能說將其保護起來了,因為它只是被隨手扔到了一個公園裡面。

⑻ 朝鮮的相關情況

古朝鮮
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某些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是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偽造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於676年驅逐唐軍最終統一朝鮮,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此時代被某些朝鮮學者稱為南北國時代。
高麗王朝
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推翻弓裔,自己稱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
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佔領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將皇室封為日本貴族,暗殺高宗,強迫朝鮮人改用日語,企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
3·1獨立活動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順寬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3·1獨立宣言」,但被日本警察暴力鎮壓,柳順寬等學子被殺。史稱「3·1獨立活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上海淪陷後遷往重慶,成立獨立戰斗隊對日宣戰。
現代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參考資料:http://xjtuhhq.blogchina.com/3143266.html
^^^

⑼ 朝先楚將軍在紅安縣墓碑的碑文

韓先楚將軍在紅安縣墓碑有三塊碑文:

1、李先念寫給韓先楚夫人劉芷及子女的碑文

韓先楚同志早年參加革命,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戰功卓著。為我黨我軍建設,鞠躬盡瘁,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他不愧為我黨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

先楚同志早逝,我深為悲痛,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書贈劉芷同志及子女留念。

(9)朝鮮碑文資料庫擴展閱讀

韓先楚將軍的成就:

1950年秋,韓先楚同志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黨委常委,兼任19兵團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第一、二、三、四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中,他指揮部隊在德川、寧遠地區將偽軍兩個師大部殲滅,打開了戰役缺口,繼而在三所里地區截殲美軍及其盟軍部隊,對奪取戰役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第三次戰役中,他指揮部隊突破「三八線」,攻佔敵方重要城市。在朝作戰期間,他忠實地履行了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和國際主義義務,同朝鮮軍民結下了深厚的戰斗情誼,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枚,一級自由獨立勛章二枚。

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韓先楚同志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689團團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斗,並隨八路軍129師主力南下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4月,在晉東南反日偽軍九路圍攻中,他於武鄉地區率部與敵進行白刃格鬥,掩護了兄弟部隊安全轉移。

⑽ 在哪裡可以學到朝鮮的歷史

這是我從網上找來的朝鮮的歷史:史前時期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一般觀點認為朝鮮民族是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而衍變而來。

檀君朝鮮

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神話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中。

辰國

辰國被認為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

箕子朝鮮

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朝鮮《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前三國時期

這一時期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後又吞並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盟。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汗國,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內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是為朝鮮純宗。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