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字貿易中什麼是協調和配置資源的基本經濟組織
互聯網。
作為新型貿易活動,數字貿易是跨境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高級形態。現階段的跨境電子商務仍然處於數字貿易的初級階段,產業的垂直整合力度不夠。而數字貿易並非只是簡單的貨物交易活動,其突出強調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將實現製造業的智能化升級作為最終目標。因而,數字貿易是跨境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更高目標。
數字貿易以製造業智能化作為歷史使命。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數字貿易的目標不再僅僅是實現貨物、服務與生產要素的高效交換,數字貿易更應當承擔起推動實現製造業智能化的歷史責任。通過數字貿易的聯結,來自世界各地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被反映到產品研發、設計與生產過程中。製造業企業在努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中,將不斷推動生產過程的柔性化改造,最終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
Ⅱ 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徵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歷了初始發展階段、高速發展階段、全球競爭階段。
每個階段的特徵如下:
國際化經營的發展階段 國際化經營的階段,可以從歷史發展和企業發展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1.歷史發展的角度 從歷史發展來看,國際化經營經歷了一個不斷向更高層次演變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疑分為三個比較典型的階段。
(1)初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從19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865年,德國拜爾化學公司在美國紐約州投資開設了一家苯胺工廠;1866年,瑞典製造炸葯諾貝爾公司在德國漢堡開設了炸葯廠;1867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建立了縫紉機裝配廠,從而拉開了跨國經營活動的帷幕。但是企業國際化經營活動的主要特點是,活動方式主要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跨國投資的方式較少且所涉及的國家和行業也十分有限,此時的跨國投資主要被當作各發達國家的企業保衛各自海外市場的防衛手段。
(2)高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各國企業紛紛以主動的姿態開展國際化經營。這一階段突出的特徵在於,國際化經營的產物——跨國公司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組織者和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主體。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主導方式,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在這一階段,雖然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但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紛紛崛起,並成為國際化經營中的一支重要的新興力量。
(3)全球競爭階段。 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各國經濟相互聯系與相互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納入到國際分工體系中;同時,由於信息技術的革命和各國市場的日趨開放,國家間、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當今,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化經營活動最主要的載體。通過國際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實施全球戰略並形成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經營活動。
2.企業發展的角度 從企業的發展來看,國際化經營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喬納森和威施米普爾將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分為五個階段:國內經營階段,零星出口階段,經常性出口階段,國外銷售階段和直接投資階段。鄧寧認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可以被區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間接、被動地參與國際貿易階段,直接、主動地參與國際貿易階段,非股權安排階段和國際直接投資階段。
Ⅲ 外貿是什麼
外貿是指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行為,(包括外國個人和中國個人)。
外貿的工作如下:
1、負責外貿業務管理、協調、指導、監督工作,組織落實公司年度外貿業務工作目標,規范外貿業務流程;
2、負責開拓國際市場,了解、搜集市場信息,及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情況,開發新客戶,與其建立業務聯系;
3、國外關系客戶日常維護工作,包括對客戶的詢問解答、答復及其他相關問題;
4、負責所有外貿單證的製作及外匯核銷工作及電子口岸的網上聯絡工作;
5、負責國外客戶的接待工作,接機、安排參觀等事宜;
現在的外貿行業開始變得多樣化,收款等方面變得十分便捷,利用CBiBank等即可實現。
Ⅳ 什麼是貿易
[編輯本段]釋義
貿易: mào yì
trade
貿易,是自願的貨品或服務交換。貿易也被稱為商業。貿易是在一個市裡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作討價還價,如金錢。
金錢的出現(以及後來的信用證、鈔票以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於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貿易出現的原因眾多。由於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只會從事一個小范疇的工作,所以他們必須以貿易來獲取生活的日用品。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往往是因為一地在生產某產品上有相對優勢,如有較佳的技術、較易獲取原材料等。
貿易的英文解釋
Trade: Trade is the activity of buying, selling, or exchanging goods or services between people, firms, or countries.
[編輯本段]貿易舉例
凡列入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貨物,其貿易方式以海關的監管方式為基礎進行分組,分為以下幾種:
1. 一般貿易
2. 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的物資
3. 其他境外捐贈物資
4. 補償貿易
5.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6. 進料加工貿易
7. 寄售、代銷貿易
8. 邊境小額貿易
9. 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10.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11. 租賃貿易
12.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13. 出料加工貿易
14. 易貨貿易
15. 免稅外匯商品
16. 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17.出口加工區
18. 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19.出口加工區進口設備
20. 其他
[編輯本段]■貿易條件
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交換比率。又稱進出口商品比價,通常用指數表示,即進出口商品比價指數。計算公式是: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例如,以上年為基期,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均為100,一年來進出口商品價格都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同,出口商品價格提高10%,進口商品價格提高5%,則貿易條件指數提高。
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高,意味著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於進口商品價格提高了,也即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較多的進口商品,這對該國說來是有利的,是外貿條件的改善。相反,如果進口商品價格指數提高快於出口商品,甚至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不變或下降,則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低,意味著一國要出口更多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的進口商品,顯然這對該國是不利的,是貿易條件的惡化。通常用這種變化來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等價交換的一種指標。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比率。以某一時期為基期,貿易條件為100,如果比較期的貿易條件大於100,表明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對該國是有利的;如果小於100,表明一國要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惡化,對該國不利。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
國與國之間進行的商品和勞務交換。對貿易當事國來說是對外貿易。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世界貿易。由於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系、科技合作關系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特點
(一) 國際貿易是一項具有涉外性質的商務活動
(二) 國際貿易屬跨國交易,情況錯綜復雜
(三) 國際貿易易受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
(四) 國際貿易面臨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
(五) 國際貿易線長面廣,中間環節多
(六) 國際市場商戰不止,競爭異常激烈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基本做法
一、進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
(一)出口貿易的業務程序
1、交易前的准備。
(1)落實貨源和做好備貨工作;
(2)加強對國外市場與客戶的調查研究,選擇適銷的目標市場和資信好的客戶;
(3)制定出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時胸有成竹;
(4)開展多種形式的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
2、商訂出口合同。
3、出口合同的履行。
(1)認真備貨,按時、按質、按量交付約定的貨物;
(2)落實信用證,做好催證、審證、改證工作;
(3)及時租船訂艙,安排運輸、保險,並辦理出口報關手續;
(4)繕制、備妥有關單據,及時向銀行交單結匯,收取貨款。
(二)進口貿易的業務程序
1、交易前的准備
(1)制定進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和采購商品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行事;
(2)在對國外市場和外商資信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並經過貨比三家,選擇適當的采購市場和供貨對象;
2、商訂進口合同
3、進口合同的履行;
(1)按合同規定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
(2)及時派船到對方口岸接運貨物,並催促賣方備貨裝船;
(3)辦理貨運保險;
(4)審核有關單據,在單證相符時付款贖單。
(5)辦理進口報關手續,並驗收貨物。
二、各種國際貿易方式的運用
三、國際貿易爭議的預防和處理
[編輯本段]■無形貿易
不是因商品的進出口而發生的收入和支出。又稱無形交易、無形進出口。包括:伴隨著商品和人的國際間移動而發生的勞務收支項目,如貨物運費、保險費、客運費、旅遊費用等;由資本的國際間移動而產生的投資收益項目,如利潤、利息、紅利、租金等;以及如駐外機構經費、僑民匯款、專利費等其他收支項目。屬於這些項目的支出構成無形進口;屬於這些項目的收入構成無形出口。有形貿易的收支(貿易收支)和無形貿易的收支(非貿易收支)構成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主要部分。
貿易分為多種類型,專業術語也很多,有對外貿易,對內貿易,國際貿易,海外貿易等等 什麼是國際貿易?什麼是對外貿易?什麼是海外貿易? 答: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芝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國家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是立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有時也被稱為國外貿易(ExternalTrade), 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島國家如英、日等國或某些海島地區如台灣等的對外貿易。 什麼是出口貿易?什麼是進口貿易?什麼是轉口貿易? 答:出口貿易是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 在進行對外貿易活動時,常常會遇到兩個都有」出口」二字,但含義有所不同的概念,應注意它們的區別:其一為凈出口.這是專指同類商品的出口量大於同類商品的進口量的部分;其二為復出口貿易.這是指買進外國商品後未經加工又輸出到外國的貿易活動. 進口貿易是將外國所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購買後輸入本國市場的貿易活動. 轉口貿易是區別於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消費國因某種原因不能直接進行商品買賣,而須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第三國不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貨主,也要通過此類交易獲取利潤.這種形式就是轉口貿易.第三國參與此類活動,必須經過商品的價值轉移活動---買和賣,但不一定要經過商品的實物轉移,可以不經過本國而對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國的直接運輸. .什麼是有形貿易?什麼是無形貿易? 答:有形貿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進行實物商品的交易,因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幫稱為有形貿易.有形貿易的進出口都要辦理海關手續,並在海關的進出口統計中反映出來,從而構成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額.目前,聯合國為便於統計,把有形商品分成10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1924個基本項目,幾乎包括國貿易的所有商品. 國際貿易標准分類的各類商品名稱如下: 0類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1類 飲類及煙劃草 2類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類 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 4類 動\\植物油,油脂和蠟 5類 末列名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 6類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 7類 機械和輸設備 8類 雜項製品 9類 未分類的其他商品 無形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是沒有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勞務\\技術\\金融等.無形貿易通常不辦理海關手續,在海關的 出口統計中反映不出來,而在國際收支中反映出來.無形貿易額是一國國際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麼是過境貿易?什麼是總貿易?什麼是專門貿易? 答:過境貿易是指甲國向乙國運送商品,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須通過第三國,對第三國來說,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此項交易,但商品要進出該國的國境或關境,並要經過海關統計,從而構成了該國進出口貿易的一部分. 總貿易是指以國境為標准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也稱為總貿易體系.總貿易可分為意進口和總出口.凡是進入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進口,包括進口後供國內消費的部分和進口後成為轉口或過境的部分;凡是離開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出口,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外國商品的復出口及轉口或過境的部分.總進口額和總出口額構成總貿易額.目前,採用總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美\\英國\\日本\\加拿大\\中國等90多個國和地區.] 專門貿易是指以關為劃分進口和出口標準的統計方法,也稱為專門貿易體系.專門貿易又可分為專門進口和專門出口.專門進口是指外國商品進入關境並向海關繳納關稅,由海關放行後才能稱為專門進口.專門出口是指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及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復出口商品.專門進口額加上專門出口額構成一國的專門貿易總額.目前,採用專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德國\\瑞士\\法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有哪些異同? 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共同性表現為: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國際貿易從事著國家間的商品和勞務的的交換,國內貿易是國界內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雖然活動范圍有所不同,但都是商業活動,都處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環節,處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中介地位。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交易過程大同小異,但商品流通運動的方式卻完全一樣,即:G-W-G 。商呂經營的目的都是通過交換取得更多的經營利潤。 (3)基本職能一樣,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基本職能都是媒介成商品交換,即做買賣。其他活動如融資、儲存、運輸、報關都必須為它服務;同時,都必須遵循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節約流通時間規律等。這些規律均會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影響到國際和國內的貿易。不管是從事國際,還是國內的貿易都必須遵循這些經濟規律,不得違背。 主要區別表現為: (1)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國際間進行貿易活動首先會遇到差異,必須首先克服這些障礙,否則就無法恰當地進行貿易洽談、簽約,處理貿易糾紛,進行市場調研。國內貿易雖然也會遇到一些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但差別要小得多。 (2)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等制度不同。進行國際間商品交換,會遇到須用外幣支付且匯率又經常變動,以及各國間度量衡、海關制度均有較大差別等諸多問題,使得國際間商品交換活動復雜化。相比之下,國內貿易就簡單多了。 (3)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主要是為本國經濟發展起作用的,但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開展,且很多政策也會因不同的經濟形勢、不同的執政者而變化。這里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進出口管理政策、關稅政策等等,從事國際商品交換活動必須研究這些政策。國內貿易研究的內容要少得多。 (4)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商品交換離不開競自然存在相當的風險。但相比之下,國際貿易的風險更多也更大。其表現在資信風險、商業風險、 價格風險、匯率風險、運輸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方面。
[編輯本段]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外貿易政策的一種基本類型,與之相對的是貿易自由
化.它是指由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干預對外貿易,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
品的競爭,並對本國出口商給予優惠或津貼,獎勵出口.其主要內容是:在
進口方面,國家採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如徵收高額的進口稅,進口配額,
進口許可制,外匯管制等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外國競爭;在出口方面,對本國
出口商給予現金補貼和各種財政上的優惠,以鼓勵商品出口."獎出限入"
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特徵.
[編輯本段]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主要是: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於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
(5)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發展。
[編輯本段]貿易術語的國際貿易慣例
在國際貿易業務實踐中,因各國法律制度、貿易慣例和習慣做法不同,因此,國際上對各種貿易術語的理解與運作互有差異,從而容易引起貿易糾紛。為了避免各國在對貿易術語解釋上出現分歧和引起爭議,有些國際組織和商業團體便分別就某些貿易術語作出統一的解釋與規定,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簡稱INCOTERMS);國際法協會制定的《華沙—牛津規則》(Warsaw-Oxford Rules);美國一些商業團體制定的《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tion 1941)。
由於上述各項解釋貿易術語的規則,在國際貿易中運用范圍較廣,從而形成為一般的國際貿易慣例。這些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在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都起了積極的重要作用。由於國際貿易慣例是國際貿易法的淵源之一,在當前各國都在積極謀求國際貿易法律統一化的過程中,國際貿易慣例的作用更為顯著,尤其是通過國際商會對《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不斷修訂,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慣例的發展。
國際貿易慣例日益受到各國政府、法律界和貿易界的重視、在國際立法和許多國家的立法中,都明文規定了國際貿易慣例的效力。例如,在1988年1月1日生效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充分肯定了慣例的作用。該公約規定: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排除適用的慣例,或雙方當事人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的慣例,以及在國際貿易中被人們廣泛採用和經常遵守的慣例,即使當事人未明確同意採用,也可作為當事人默示同意慣例,因而該慣例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未作規定的,可適用國際慣例」。由此可見,為了合理地商訂和履行合同以及正確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必須了解國際上各種通行的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以便在實際業務中對其作出適當的抉擇和正確的解釋。現將解釋貿易術語的各種國際貿易慣例,分別簡介如下:
一、《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是在《198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基礎上修訂公布的,該《通則》於1990年7月1日生效。
(一)修訂《1980年通則》的原因
1、適應電子信息交換日益頻繁運用的需要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電子信息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寫為EDI)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已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採用,以電子信息取代紙單證的做法日漸增多,使「無紙貿易」逐漸變成現實。在此形勢下,如何確保相應的電子信息與原來的紙單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很現實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只能隨著實踐的發展,由貿易慣例和法律來解決,這是國際商會修訂《1980年通則》最重的原因。
2、適應運輸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方式變革的需要隨著集裝箱運輸發展起來以後,傳統的單一的海運向多式聯運發展,貨物的交接地點也從傳統的「港—港」交接逐漸轉向「門—門」的交接。加之,海運中使用車輛裝卸的滾裝、滾卸運輸的出現,使原有的貿易術語無法適應現實業務的需要。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對有關的貿易術語作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此次修訂《通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1990年通則》的主要變化
《1990年通則》同《1980年通則》相比,變化很大,因此,《1990年通則》的公布和生效,標志著國際貿易慣例的重大發展。在《1990年通則中》,貿易術語的種類及其分類排列方法,貿易術語的國際代碼與使用范圍,買賣雙方義務劃分的標准以及單證的運用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
貿易壁壘
大部份貿易壁壘皆有相同原理,就是為貿易加入某種成本,令貨品的價格上升。兩國或多個國家之間重復地施行貿易壁壘對付其他國家,做成的紛爭被稱為貿易戰。
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壁壘會減低經濟的效率,此觀點可由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理論上,自由貿易代表清除所有貿易壁壘,除了與健康或國家安全有關的產品外。
實際上,即使是鼓勵自由貿易的國家,本身亦會大量補貼部份工業或農業,例如鋼鐵、稻米等。已發展國家對出口產品的補貼常被發展中國家指為以本傷人及危害發展中國家相同行業的生存。
Ⅳ 貿易是什麼
貿易,是指買賣或交易行為的總稱,通常指以貨幣為媒介的一切交換活動或行為。其活動范圍,不僅包括商業所從事的商品交換活動,還包括商品生產者或他人所組織的商品買賣活動;不僅包括國內貿易,還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
在古代市場上,不僅有物質商品貿易,還有奴隸貿易。在現代市場上,除了有形的商品貿易外,還有技術、資金、信息、勞務,以及保險、旅遊等無形的貿易活動。
(5)初始配置貿易是什麼擴展閱讀:
特點:
(一) 國際貿易是一項具有涉外性質的商務活動。
(二) 國際貿易屬跨國交易,情況錯綜復雜。
(三) 國際貿易易受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
(四) 國際貿易面臨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
(五) 國際貿易線長面廣,中間環節多。
(六)國際市場商戰不止,競爭異常激烈。
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很高的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使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
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隨著各國的商品流通發展成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
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職能增長了。黃金和白銀除去具有貨幣一般購買手段之外,還被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國際結算與國際信用的手段。
隨著黃金、白銀變成世界貨幣,產生了形成商品世界價格的可能性。世界價格的形成,表示價值規律的作用擴大到世界市場,為各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條件進行比較建立了基礎。
促進了世界生產和貿易的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不但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還可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加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1、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調節資源的優化配置。
2、發展對外貿易,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吸收和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
4、發展的對外貿易,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可以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Ⅵ 國貿的知識:請問大家實現世界貿易組織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什麼謝謝
第一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一、 加入WTO對我國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1.對玉米的影響。入世後,國外質優價廉的玉米將對我國玉米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將有所下降。但另一方面,隨著世界主要玉米生產國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將有所回升,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可能進一步提高。
2.對小麥的影響。加入WTO後,我國承諾將降低小麥的進口關稅,增加小麥的進口量。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力將進一步被削弱。與此同時,世界小麥麥主生產國也承諾削減小麥的出口補貼,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劣勢將有所扭轉。但總的說來,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對糧食城求的壓力,我國在今後的若干年內仍將是世界小麥主要進口國。
3.對大米的影響。目前,我國大米的競爭力雖然有所下降,但大米仍然具有比較優勢。在WTO農業框架下,世界市場大米價格將呈上升趨勢,因而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有所回升。此外,隨著日、韓承諾削減其對大米的支持與保護水平,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大米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4.對棉花的影響。加入WTO後,隨著我國減少對棉花貿易的保護,我國棉花的競爭力將被進一步削弱。由於世界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我國棉花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未來幾年我國仍交寺加進口棉花的數量。
5.對水果的影響。加入WTO後,適度引進國際競爭,將有利於我國加快提高果品質量,增強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能力,擴大國際市場佔有份額。
6.對水產品的影響。我國水產品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加入WTO後,有利於擴大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市場,改變出口布局,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關稅下調顯然會削弱對蝦的國際競爭力。
7.對肉類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大國。在價格上,除禽肉和牛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加入WTO後,我國肉類生產和貿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二、 WTO框架下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1.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
2.積極主動地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快市場化步伐。
3.充分利用WTO的「綠色」政策,加強對我國農業的適度保護。
4.按國際標准經營農產品進出口業務,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
5.改革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管理部門的管理目標和運作機制要重新定位,通過行政機構的精減和重組,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一個有權威的綜合性農業管理部門,協調各方面關系。同時政府管理部門要實現向宏觀管理、信息服務的職能轉變,盡快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貿易的信息資料庫,並與國際信息網路聯接,為農民及時提供准確的國內外農產品生產、供給、需求、價格變動趨勢的市場信息,為從事進出口業務的經營企業提供有關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法規及有關的要求,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爭取主動。
第二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和對策中國加入WTO,勢必會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這種影響小至每個消費者、生產者的切身利益,大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筆者試就此作一分析,並就此提出一些相應對策。
1 《WTO農業協議》的主要內容及我國的承諾
《WTO農業協議》就是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原關貿總協定第8輪談判即烏拉圭回合談判所達成的農業協議。其主要內容有:
1.1 市場准入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國必須遵守WTO的市場准入規則,開放本國市場。具體地說,第1,實行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即各成員國的各種非關稅措施都要按照規定的換算方法轉換成「等量關稅」。第2,在非關稅措施關稅化的基礎上實行關稅減讓。減讓要以各國1986-1988年的平均關稅為基數,發達國家在6年內(即1995-2000年)要將平均關稅削減36%;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即1995-2005年)要削減24%。對每一單項稅目,發達國家削減幅度不得少於15%,發展中國家不得少於10%。第3,各國要保證最低市場准入機會。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量不足國內消費量的3%,要在《協議》實施第一年將進口量提高到1986-1988年國內平均消費量的3%,到《協議》實施期結束時擴大到本國消費量的5%。第4,實行關稅配額。即配額准入量內的進口農產品享受低關稅,超過配額准入量的進口農產品要繳納較高的關稅。第5,實行特殊保障措施。如果一國某種農產品進口量猛增或國內價格猛跌,則該國可採取徵收進口附加稅等形式加以限制,但須事先通知WTO農業委員會和受此政策影響的國家。依據以上原則,中國在與美國達成《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和《中美關於中國WTO的協議》時還作出如下承諾:到2004年1月1日,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22%降低到17.5%,對美國優惠產品的稅率將從目前的31%降至14%。具體承諾是:第1,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棉花進口初始配額為74.3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1%,配額外為76%。進口配額將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89.4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至40%。國有貿易實體和非國有貿易實體各佔33%和67%的進口配額。第2,對奶製品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銷與WTO規定不符的一切非關稅措施。第3,降低魚類進口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3%逐步調整到2005年1月1日的10.6%。第4,穀物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中國承諾在配額內進口徵收低關稅(穀物的關稅率為1%,穀物加工品不高於10%),配額外進口徵收76%的關稅,到2004年,配額外進口關稅稅率降至65%。第5,肉類進口實行單一關稅管理制度,同時削減肉類關稅,到2004年完成減讓。第6,油籽和大豆油。首先,我國承諾到2006年實現大豆油的貿易自由化。在過渡期內,對大豆油的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初始配額為17.18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9%,配額外為74%,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為50%;到2005年,配額將逐步增加到32.61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到20%,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增加到配額製取消前的90%。從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進口只徵收9%的關稅。其次,對大豆的進口不建立配額制,關稅稅率限定在目前的3%(1998年大豆進口量超過300萬t),同時把大豆粉的關稅稅率限定在5%。再次,中國答應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紅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額制,代之以10%的關稅稅率。同時,對這些菜籽和大豆油進口徵收的關稅稅率不高於其他植物油。第7,對專業農作物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並逐步降低關稅。第8,我國將削減木材及木材製品的關稅稅率,從目前的10.6%降至2004年1月1日的3.8%。同時,如果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為其他國家提供更為優惠的關稅減讓方案,則這一更優惠的方案同樣適用於美國。
1.2 國內支持規則
WTO農業協議規定,各締約國都要削減國內支持總量(AMS)。發達國家在6年內要削減AMS20%,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要削減13.37%。但WTO農業協議對國內支持措施作了區分:凡屬「綠箱政策」的補貼是允許的,可不作削減;凡屬「黃箱政策」的補貼則是不允許的,必須要作削減。「綠箱政策」是指那些既不會產生貿易扭曲,又能提高農業效率的政策,具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第1,由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的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如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病蟲害防治、檢疫檢驗、培訓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信息咨詢等服務;第2,為保障糧食安全而提供的貯存補貼;第3,糧食援助補貼;第4,自然災害補貼;第5,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第6,地區發展補貼。「黃箱政策」是指那些容易產生貿易扭曲的政策,主要包括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補貼、某些有補貼的貸款等。
1.3 出口補貼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締約國必須逐步削減出口補貼,包括削減對農產品出口的直接支付、出口獎勵和為降低營銷成本而提供的補貼等。規定發達國家在6年內將出口補貼的預算開支削減36%,將有補貼的出口量削減21%;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分別削減24%和14%。中國承諾在加入WTO後對所有農產品均不給予補貼。
1.4 動植物檢疫檢驗規則
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個成員國採取正常的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長為目的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岐視,從而造成隱蔽性的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所採用的檢驗措施和依據原則應以國際標准、准則和建議為基礎,並在充分透明的情況下實施。另外,中國還作出如下承諾。第1,撤消對美國柑橘和美國太平洋西北部7個州的小麥進口禁令。第2,承諾將分3年逐步授予所有貿易實體貿易權,實現所有的貿易實體均有把除特定產品清單中的商品(包括小麥、玉米、大米和棉花)外的大多數商品進口到中國各地的權利。同時在3年內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產品的分銷業務,並允許其提供與分銷相關的一系列服務。第3,允許美國在中國「入世」後15年內對中國產品仍適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在中國人世後12年內可以針對中國出口引起或可能引起市場混亂的特定產品實施保障措施。第4,中美同意加強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鼓勵研究機構和農業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開發與合作。
2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有利影響
2.1 加入WTO是我國加速市場經濟建設、爭取WTO成員資格,享受WTO成員國權利的先決條件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及《WTO農業協議》主張以市場作為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手段。以市場為取向,這與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完全一致。執行《協議》就意味著向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體制靠攏,使中國的經貿體制融合在世界經濟結構的大框架中,這將有利於加快引進國外市場機制,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由於農業一直是中國加入WTO談判中爭議最大的部門之一,作為加入WTO的承諾,《協議》的簽署就為中國「入世」掃清了重大障礙,它有利於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別是農產品出口創造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通過WTO的多邊談判機制,中國與其他貿易國的農產品貿易糾紛可以得到較為公正的解決;通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國的合法利益得到體現,擺脫「別人制定規則,中國被動參與」的不利局面;加入WTO中國可以享受多邊的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使主要貿易大國將不得不取消對中國實施的不同程度的貿易歧視政策。
2.2 加入WTO可使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主體多元化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的改革、運作提供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減少在現有農產品貿易體制下的「尋租」行為,保持農產品貿易體制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穩定的法律環境。《WTO農業協議》及《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還通過保證私有貿易實體的貿易份額,結束進口壟斷狀態,極大地激發國有貿易實體的主動性和經營活力,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提高國有農產品貿易實體的競爭力。
2.3 加入WTO可以擴大農產品貿易的內容
中國加入WTO有一個3年的實施過渡期,在此期間內,中國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農產品的分銷業務,允許其提供與分銷有關的一系列服務。目前,在中國,這些與農產品分銷相關的服務業務發展較為緩慢。正如中國在80年代初引進加工業促進中國加工業的發展一樣,允許引進農產品貿易的服務內容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發展提供一些可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的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4 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在發揮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同時,以較低的價格取得國內消費者所需的農產品
隨著人口增長、工業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農產品尤其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中國農業資源相對短缺,投資不足,生產方式落後,直接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和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造成了糧食實際成本的迅速上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尤其糧食價格通過20年的不斷上調,已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市場水平。開放農產品市場,中國就可以按比較優勢的原則,放棄部分產品的生產,盡可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利用相對廉價的進口糧,彌補中國日益擴大的糧食供求缺口。
2.5 加入WTO將有利於我國加強對外農業技術合作與科學交流
加強合作與交流有利於提高我國農業生物工程技術運用水平,優化園藝產品、水產品、畜產品質量,增強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這些產品的出口。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出口具相當優勢。中國園藝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3%以上,水產品和畜產品居於主要位置。但三者在出口農產品中的比重在1995年到1998年間有所下降,園藝產品在1995年高達40.46%,1998年僅為33.11%;水產品和畜產品在出口中的地位分別由1995年的第2、第3位下降到1998年的第3、第4位。除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因而加強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的農業技術合作,提高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水平,改善產品質量,必將推動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和擴大農產品的出口。
3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利影響
在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兩國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中國就開放農產品市場做出了一系列承諾,這些承諾可能在中短期內給中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帶來一些挑戰和沖擊。
3.1 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取消某些產品配額制,有可能造成短期內農產品(尤其是穀物)進口的增加,從而使農產品自給率相對降低。同時,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我國農民的收入將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如《協議》撤消了對美國牛肉、柑橘和東北部7個州小麥的進口禁令。據估計,禁令的撤消、關稅的降低將使我國對美國小麥的進口從1998年的200萬t增加到500萬t,進口的增加將使中國麥農損失54.6億美元。此外,美國的玉米、柑橘、肉類的大量進口將進一步擠掉中國農產品一部分市場,使原本就存在的農產品「賣難」問題更加突出,農民增收更加困難。這對啟動和發育農村市場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3.2 中國加入WTO後將不對農產品進口進行補貼,停止增加並減少扭曲貿易的國內支持。這將使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大米和棉花等因失去獲得補貼的機會而處於不利的地位中國從&拻*年開始取消了出口補貼,並曾承諾不再恢復採取出口補貼措施。但近些年來,農產品成本迅猛上升,價格迅速提高,農產品低價的優勢已漸消失,在發達國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出口補貼來提高其農產品出口競爭能力的情況下,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3.3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規定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運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和「特殊」的特定產品保障措施。這將使中國農產品在規定的相應年限內(分別為15年和12年)易受美國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的影響
美國《199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規定,「非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指計劃經濟及一些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對來自這類國家的傾銷產品的「正常價格」的確定,美國採取替代計演算法,即由美國商務部選定一個與該非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相似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以該替代國的國內市場價格作為確定「正常價格」的基礎。由於替代國事先不確定,中國某些農產品特別是魚類、蔬菜、堅果等對美國的出口是否構成傾銷及傾銷的幅度如何,事先都無從預料,因而該制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可能成為美國農業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協議》規定,美國可以對中國出口造成或可能造成市場混亂的特定農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這是一種「選擇性保障條款」。據烏拉圭回合談判《保障措施協定》第2條第2款規定:「各項保障措施應對正在進口的產品適用而不問其來源(imespective of its Source)」。「不問其來源」實際上就是非歧視性原則或最惠國待遇原則在保障措施方面的具體化。因而相對於烏拉圭回合談判精神而言,這種選擇性條款帶有一定的歧視性,違反了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據《保障措施協定》第11條第1款(乙)規定,保障措施主要有自願出口限制、有秩序銷售安排、出口節制、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調控機制、出口或進口監督等等。由於這些措施不受WTO的法律約束,其實施前後無需通知WTO或其他成員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在加入WTO12年內可能受這些「灰色區域措施」的影響。
3.4 加入WTO還可能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結構,使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為北美地區,1995-1998年占農產品進口的30.5%以上,但有下降的趨勢,1998年比1995年的38.8%下降4個百分點。其次是亞洲地區,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20%以上,由於受金融危機、貨幣貶值的影響,該地區對中國出口份額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1998年22.6%。拉美和大洋洲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也較為強勁,拉美一般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14%以上,大洋洲佔10.5%以上。歐洲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波動較大,其比重1996年比1995年的12.8%下降了6個百分點,但近年又表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1998年比1996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因而,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有多元化的趨勢。《協議》實施後,由於中國承諾對美國許多大宗農產品撤消進口禁令或大幅度降低關稅(而這些在中國進口農產品中佔有重要比重),中國從該地區的進口將增加,使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有所「收斂」,而中國農產品進口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重新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進口市場的集中將使糧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4 對策與建議
4.1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所有農產品都應按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即適當讓出部分產品的國內市場,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如糧食)的生產減少到最低安全水準,同時將用這些產品生產的資源轉向適銷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生產上來,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有限農業資源的最佳合理配置,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4.2 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農產品質量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質量不高。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發展「高產、高效、高質」的「三高」農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4.3 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小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其市場交易效率低,信息成本高,農業資本利用率低,最終造成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適當改變經營方式,降低成本,成為必然的需要。這就必須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節約資本投入,擴大規模,取得規模報酬,達到降低農產品總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4.4 進一步增加「綠箱」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
《WTO農業協議》對於不引起貿易扭曲的國內農業政策,即「綠箱政策」不加限制。在諸多「綠箱政策」中,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和環境規則支持對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尤為有益。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有利於農業科研水平及農業抗災害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給農產品生產者適度的生活保障,有利於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環境規劃支持,有利於保護農業生產力的源泉。
4.5 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
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大。為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在發達國家,農業保險已受廣泛重視,成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政府為參加保險的所有農作物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投保農民的作物減產35%以上,可以取得聯邦保險公司很高的賠償金額。這種通過農作物保險保證生產者收入的穩定,取代災害救濟和價格補貼的做法,即不違背WTO規則,又能起到保護農業的作用,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Ⅶ 什麼是自由 貿易定義和意義
自由貿易貿易的定義:
自由貿易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本國進出口商品各種優待和特權,對進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進出口,在國內市場上自由競爭的貿易政策。它是「保護貿易」的對稱。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對進出口貿易的管理和關稅制度,而是根據外貿法規即有關貿易條約與協定,使國內外產品在市場上處於平等地位,展開自由競爭與交易,在關稅制度上,只是不採用保護關稅,但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仍可徵收財政關稅。
自由貿易的意義:
自由貿易其實是各國之間的資源再分配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生產上占優勢的國家將獲得更多的好處,同理,在生產上佔劣勢的國家將在資源再分配中吃虧。
首先,從資源配置來說,自由貿易對各國來說都是有好處的,能使各國有效地發揮本國的資源或者技術優勢,減少資源的浪費,對全球來說,能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
其次,從經濟利益來說,由於各國的比較經濟優勢不同,各國在國際貿易中所獲得的利潤大小也不同,所損失的資源程度也不同。如果中國對美國的國際貿易中,中國在大部分產品生產上都占據優勢,而美國只是在小部分商品上有優勢,那麼在完全的自由貿易前提下,中國的產品將進入美國市場,短期內獲利的是美國的消費者,他們用更少的錢買到了更好的產品。可是從長期看,當中國商品大量湧入美國,美國的相關產業將全部一一倒閉,造成大量的人民失業,收入減少,消費不振,這將對美國經濟產生巨大打擊,並且嚴重危害美國經濟社會安全。所以自由貿易只不過是工業水平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對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的不合理的資源交換的說辭。
Ⅷ 急求!!!關於自由貿易是否公平的辯論賽
《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及理論分析》
一、自由貿易的缺陷:
自由貿易理論提出以後,世界上並沒有實現完全的自由貿易,與之形成鮮明對本的是各國(地區)間保護貿易處處存在。究其原因在於自由貿易理論賴以成立的理論前提與現實世界存在較大差距。
自由貿易理論的核心是自由貿易可使參與貿易的雙方均獲得貿易利益,它通過對貿易原因的近於完美的實證分析和邏輯推論而得出。這是自由貿易理論獲得廣泛認同的主要原因。
其理論前提是:
1、一國的生產要素總量、生產技術水平、國民收入分配形態、居民消費偏好是既定的、不變的,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並且參與貿易的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市場完全自由競爭,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這顯然與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有很大差距。
2、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自由貿易利益的實現也成問題:在現實經濟中,在自由貿易理論所論述的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兩國各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能夠進入對方國家市場,分工是能夠實現的。而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其有比較優勢而沒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要在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進入對方國家市場是很難的。
3、劣勢產品佔領強勢產品的市場是不符合成本和價格競爭法則的。相反,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於優勢的國家,則可以完全佔領劣勢國家的市場。
4、除此之外,其暗含和內在其他前提:
(1).因分工造成的各國產業調整無須成本。這顯然也不現實:若按自由貿易理論所述,兩國根據各自的絕對或比較優勢所在進行分工和專業化生產,那麼,原來投資於絕對劣勢和比較劣勢產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須轉移到新選擇的產業上來,有些具有專用性的資產如生產設備則將被淘汰。而無論是轉移或被淘汰,作為國家范圍的產業調整,成本都是巨大的。
(2).規模報酬不變。作為繼絕對優勢論和比較優勢論之後最有影響的自由貿易理論,其研究模型和假定與比較利益論基本一致,但相對於比較利益論的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差異既定的假定,要素稟賦論假定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是不存在差異的,其另一重要假設是規模報酬不變,即廠商的生產函數不隨其規模的擴大而改變,因而擴大規模不會影響商品的價格,進而影響貿易的基礎。這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二 其它新貿易理論:
(一).戰略貿易理論:
也稱新貿易理論,其從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角度出發,反映了貿易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的融合。
(二). 競爭優勢理論:
其提出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於要素條件、相關與輔助產業的狀況、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機遇以及政府行為6個因素,這6個因素構成著名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國家菱圖。
(三).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提出和迅速發展,反映了傳統國際貿易方式與國際經濟合作方式的日益融合。
(四).新增長理論的國際貿易觀:
新增長理論作為一個涉及國際貿易、經濟增長和產業組織等多領域的邊緣理論,其「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的理論核心及「技術外溢」(Spinover)」、「邊學邊干(Learning by doing)」概念的提出, 正反映了技術因素在國際貿易中重要性的日益提高。
以上諸貿易理論融合了多學科知識,更貼近現實,對當今國際貿易現象也更有說服力,但它並沒有拋棄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仍然崇尚自由貿易的精神。
Ⅸ 市場經濟怎樣配置資源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基礎是什麼
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平等地交換和自由地進出各個市場。
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當商品供不應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上升。
當商品的價格高於價值,此時,這個市場就成為了賣方市場。
在賣方市場,生產者遵循價值規律發生交換等價行為時,就能獲得豐厚利潤。
因此眾多生產者紛紛加入這個市場從事生產活動。他們帶來了各自的生產資源,諸如勞動力和生產資金。
這就是資源的配置。
反之,當市場中供大於求,價格下跌,對購買者有利,稱為買方市場,價格低於價值,大部分生產者都無法在此市場中獲得財富增殖,於是紛紛攜帶資源撤離。
比如中國當前的手機市場。
以上就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