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優化機構設置
為了應對21世紀的挑戰,完善與合理化政府職能和提高效率,美國政府近些年不斷優化機構設置,如2001年7月26日能源部長Abraham宣布,負責國際事務的助理部長辦公室和政策辦公室合並,形成新的負責政策與國際事務的助理部長辦公室,首席財務官辦公室與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合並,形成新的管理、預算和評估辦公室;2001年10月內政部土地管理局成立國家能源辦公室;2002年7月1日能源部對能源效率與可再生能源局進行調整重組;2003年12月15日,能源部成立遺產管理局;2005年8月內政部對礦產管理局機構進行調整等。
事實上,在過去20年中,為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應對新世紀的挑戰,美國政府一直在不斷調整和完善政府機構。在這些機構調整和重組中,有的是為了應對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如1999年5月能源部成立了安全與緊急情況運作局();有的是國家政策發展的需要,如1989年能源部環境恢復與廢物管理局的成立和1984年國家煤炭理事會的成立等;有的是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如能源部能源效率與可再生能源局的調整重組、內政部礦產管理局的機構調整等;有的則是為了改善服務職能的需要,如1999年能源部成立的消費者信息辦公室等。
除了政府機構的調整與增減外,近20年來,根據工作的需要,還先後成立了許多新的委員會,如1993年6月成立的可持續發展理事會;2000年能源部成立的野火顧問委員會,1989年能源部成立的現代化評估委員會(ModernizationReviewCommittee)等。
所有這些調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與科學性,應對21世紀全球競爭與發展的挑戰。
Ⅱ 《報告》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
首先是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市場機制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深化價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供求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需要政府定價的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路型自然壟斷環節,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完善企業破產制度,維護公平、公正、平等的競爭秩序,完善競爭機制。進一步完善各類要素市場,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其次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治理的改革。要落實《決定》提出的實現政企分開,使那些主要管理企業的專業經濟管理部門的職能轉向制定行業規劃和行業政策,進行行業管理,引導產品結構調整,從而不再直接管理企業;與此同時,深入推進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而還給市場,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要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要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
Ⅲ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要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什麼改革
深化機構改革。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的,公共基礎知識考題。
轉:
《決定》指出: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2013年11月15日 19:45:32來源: 新華網
關鍵字:政府組織結構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發布,《決定》指出要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
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
Ⅳ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有哪些重要闡述
1、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
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3、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
(4)什麼是優化政府機構配置擴展閱讀:
實現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1、做到「敢放」。
放權,涉及到政府部門職能定位、權力利益調整和管理方式改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不怕疼,敢於割自己身上的肉,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
特別是市直部門的主要領導,不要顧慮放權後部門的地位下降,怕本部門的同志埋怨這個權力在你手上丟掉了,要講大局、勇擔當,敢於沖破部門利益的藩籬。也不要怕放了不好管,要充分運用好市場、社會和基層的自我管理能力。
2、做到「真放」。
簡政放權,要動真格。不能避重就輕,放小不放大,只放利益小的事項,利益大的事項就死死抱著不放;不能避實就虛,明放暗不放,利用部門「紅頭文件」,或以登記、備案、年檢、監制、認定等形式,巧立名目,變相設置審批事項,「換湯不換葯」。
Ⅳ 政府機構設置原則
1、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無論是新組部門,還是未調整部門,都要把機構改革與「放管服」改革結合起來,進一步轉變職能,提高效能,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
2、明確部門職責關系。在新的組織框架下進一步調整、細化和明確部門職責關系,構建職責明確的政府治理體系,防止出現職責重復、多頭管理、推諉扯皮等情況。加強協調配合,對常態性涉及多個部門的管理事項,建立由主管部門牽頭的協調機制,如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形成工作合力。
3、優化部門內設機構設置。深化改革的思路,就是按照部門新的職能定位和大部門制原理,進行內部優化組合,對一些部門中分設過細、職責重復、相互牽扯的內設機構,可加大整合力度,採取大司局、大處室設置。對職數超編現象,應根據新的職責任務,做出合理的調整和安排。
(5)什麼是優化政府機構配置擴展閱讀:
針對一些領域黨和政府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等突出問題,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要求,通盤考慮黨和政府機構設置,准確定位,合理分工,有分有合,對一些職能相近,聯系緊密的黨的機構和政府機構可採取綜合設置,實行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理順職責關系,提高整體效能。
在地方,對省市縣職能相近、工作重合的黨委機構和政府機構,探索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使一類事務盡可能由一個部門負責或統籌,推動地方機構整合精簡。
Ⅵ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有什麼看點
速讀!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七個看點。
3月13日消息,《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13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這份將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的改革方案,在記者看來,至少呈現出七個看點。
看點一:優化機構職能 力避九龍治水
「九部委聯手治理」、「八部委出台文件」……在中國官方過去的工作安排中,多部門聯動並不少見。這既體現出機構間協調合作的能力,但在不少領域也存在職責劃分不夠科學所帶來的「政出多門」的弊端。
以污水防治為例:地下水歸國土部、河流湖泊水歸環保部、排污口設置由水利部管、農業面源污染歸農業部治理,海里的水則由海洋局負責……此次改革後,上述職能將統一整合進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
看點七:緊扣民生所需 重點難點逐破解
官方多次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而此次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緊扣民生所需,逐一破解難題。
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另外新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醫療、醫保、醫葯的聯動,不僅能夠更好保障病有所醫,也更符合改革的需求,比如通過醫保和葯品生產商進行價格談判來控制葯費的機制就能更為順暢的運行。
為保障軍人合法權益,方案擬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通過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確保「不要讓英雄既流血又流淚」。
除上述內容,方案對其他民生領域也多有著墨,如組建農業農村部,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如組建文化和旅遊部,統籌發展文化產業、開發旅遊資源等。
從上述七大看點可以看出,這次改革直面權力和利益調整,涉及到諸多方面,代表們的審議必將受到各方關注。
Ⅶ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有哪些重要闡述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14)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推動國際經濟治理結構完善。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台,推進部門信息共享。(15)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託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管理制度。(16)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深化機構改革。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的,公共基礎知識考題。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發布,《決定》指出要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1.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全會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必須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切實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會首次定義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體現了我們黨對市場經濟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中的職責和作用,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解決好市場體系不健全、政府幹預過多的現實問題。2.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全會首次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是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全會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圍繞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全會從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新舉措。這必將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相互公平競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3.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根據現代市場體系變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既是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課題。全會明確了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目標和任務,提出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並從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五個方面作出了部署。4.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全會強調,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關鍵,是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前提。全會強調,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求的具體化。5.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稅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就明確了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全會強調,要著力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一鮮明思路和有力舉措充分表明我們黨對國家治理規律的探索和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6.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在城鄉二元結構和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管理體制,是影響我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大體制性障礙。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大舉措。全會強調,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這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全會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等四個方面,明確了改革的思路和舉措。這必將對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產生深遠影響。7.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全會明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同時強調,要放寬投資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這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強大動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全會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要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全會提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創新發展軍事理論,加強軍事戰略指導,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要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推進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第一,全面認識「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們從現實的需要上認識到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第二,全面認識「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們從戰略的高度上認識到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第三,全面認識「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們從發展的路徑上認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全會還提出六個「緊緊圍繞」:一是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三是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四是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五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六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現代化。這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第一次設立的宏大目標。(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三)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四)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五)全會特別強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兩字之差,區分出來的是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新定位。(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七)全會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方向。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八)創新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九)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Ⅷ 行政組織結構優化應遵循哪些原則
行政組織結構優化原則
(一)任務與組織平衡
每個職位、單位、部門,一級行政組織的設置,剛好與所要行使的職能、任務相平衡。既能充分地滿足工作的需要,又能使每個組織和個人工作量飽滿,使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人與事得到最佳組合。
(二)各個組織、人員之間按比例配置
按照各個單位之間、各人員之間的工作銜接關系及其工作量的比例關系來設置單位和人員;使整個行政工作的流程能夠暢通地、按比例地協調發展,各個行政組織工作剛好是互相銜接的,沒有因漏設或工作量輕重不均而使工作流程中斷或梗塞的現象發生。
(三)分工明確,合作良好
行政組織結構的實質是以職能為內容進行分工——個人之間、單位之間、部門之間、各級之間的職能分工。分工的目的,一是使各個具體職能能夠得到最好的執行,使每個單位和人員能在專的基礎上精。因此分工要明確、清楚,盡量做到專業化,以便於精通業務。二是為了更好地合作,使整個行政組織的職能因分工而又得到更好的、相互密切配合的執行。如果分工的目的僅在於前者,不利於後者,那就是破壞整體職能的分工,是行政組織所不能取的。
因此在設計行政組織結構時。在對各個單位、個人之間進行分工時,不僅要做到分工明確、而且還要考慮到這種分工是否有利於合作。
要使各個單位、個人之間有通暢的溝通渠道和良好的協調關系,並為這種溝通協調提供組織結構上的保證。如在相關業務隸屬關繫上就要考慮是否有利於合作。對非隸屬關系、又需要相互配合的平級單位,則要考慮建立一個鬆散的協調委員會這類的機構,或由一個行政組織首腦來負責協調。
(四)適應環境,具有彈性
現代行政組織是一個適應環境的開放系統,組織系統能否適應環境,並且具有彈性,這是衡量組織結構是否合理的又一標准。組織結構是組織環境與組織內各系統之間聯系的紐帶、網路,組織環境制約著組織結構特性,不同的社會環境——尤其是經濟環境,要求行政組織內部有不同的職責分工關系,即要求有不同的組織結構。因此,任何行政組織結構都是穩定社與可變性的統一。為了保持合理性,組織結構必須隨著環境的變化適時地加以調整,使結構具有適應性、伸縮性和應變性,以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的需要。
總之,良好的行政組織結構應該是以職能力中心,在數量上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在質量上相互協諷適應呈現出一個有機的、充滿活力的網路整體。
Ⅸ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健全什麼體制機制是什麼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健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完善國家行政體制,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健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體制機制。這為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標志著我們黨對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健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體制機制的重要性
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實現「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國家治理績效世所罕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偉大成就來源於制度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構建了一整套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體制機制。
以上內容參考長壽日報官網-要充分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Ⅹ 政府組織結構如何優化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具體來講,需著重抓好以下5個方面的改革。
1、優化政府機構設置
目前政府機構設置過多、分工過細,這是造成部門職能交叉、權責脫節、運行不暢、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必須繼續推進機構改革,優化機構設置,重點是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改革。實施大部門制改革,主要是對職能相近、管理分散、分工過細的機構,對職責交叉重復、相互扯皮、長期難以協調解決的機構,進行整合調整、綜合設置,形成科學合理、精幹高效的管理體系。實施這項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從各方面的實際出發,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把握好條件和時機,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決定》提出要「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這是著眼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大決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與政府機構相比,黨委部門、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機關以及人民團體機關的機構設置數量較少,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同樣存在某些機構及其內設機構設置不科學、不合理、職責關系不順等問題,有必要按照改革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有的還需要結合職能調整進行適當整合。通過改革,形成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發展要求的黨政群機構新格局。
2、理順部門職責關系
目前,政府部門存在的一些體制機制問題,固然與職能轉變不到位、機構設置不科學有關,但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部門間的職責分工不合理、責權不一致、運行機制不完善。
《決定》在強調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機構改革的同時,明確提出要優化職能配置,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完善運行機制,這是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的重要內容。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能分工,進一步明確和強化責任,完善政府職責體系。按照宏觀調控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的職責定位,合理確定各自的權責范圍和職能重點,堅持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確需多個部門管理的事項,明確牽頭部門,分清主次責任,建立健全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在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的基礎上,理順上級部門、垂直管理機構與下級政府及其部門的職責關系。
三是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優化政府部門權力結構,明確不同部門的權力性質、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適當集中相關部門決策職能,加強決策咨詢能力和現代智庫建設,提高決策科學性。強化執行機關和部門執行力,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監督機關和部門的體制機制,促使政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健全政府內部權力運行程序和工作規則,完善工作流程,加強制度建設,克服行政權力部門化傾向,確保各項權力依法有序運行。
3、優化行政區域設置
行政區劃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政府組織結構優化;實行省直接管理縣(市)是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優化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省在適度調整行政區劃設置和布局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索,對促進城鎮化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決定》提出要繼續開展這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一是科學把握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對行政區劃調整的新需求,以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出發點,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行政效率為目標,穩妥開展行政區劃體制創新。完善設市標准,對具備條件的縣有序改市。二是按照分步實施、先易後難、成熟先行的原則,在一些人口規模、面積大小、管理幅度適合的地方,依法有序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繼續推行擴大縣(市)許可權或縣級財政由省直接管理的改革試點,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可進一步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三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決策,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正確引導。四是堅持配套改革。無論是行政區劃調整,還是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不僅涉及事權劃分,還涉及人事管理、財政管理、司法管轄等方面的體制調整,都需要綜合考慮,科學論證。
4、嚴格績效管理
嚴格績效管理是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政府執行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樹立正確政績觀的客觀需要。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結合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政府績效管理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但總體上尚處於探索階段。《決定》提出要「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這為全面推進績效管理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按照科學發展和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的要求,科學確定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二是根據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層級政府的職能特點和管理任務,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績效標准和考核重點,增強績效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三是完善績效評估機制和方法。四是注重績效評估結果有效運用。
5、嚴格控制機構編制
機構編制管理是優化黨的執政資源配置和加強國家政權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決定》提出:「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這對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要切實貫徹落實。一是強化機構編制剛性約束。各地各部門應嚴格按規定設置機構、配備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在核定的行政編制和領導職數內配備人員。二是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樹立新的管理理念,著力向改革要編制、向管理要編制、向信息技術要編制,妥善處理嚴格控制與滿足需求的矛盾。三是嚴肅機構編制紀律。嚴格遵守機構編制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嚴禁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混用,嚴禁上級部門干預下級機構編制事項。健全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和協調機制,加大違法違紀行為查處力度,維護機構編制管理的嚴肅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