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的植物配置
森林公園在城市公共綠地中居於重要地位,是供人們游覽、休憩、觀賞、開展文化娛樂、社交活動和體育活動的優美場所,也是反映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的重要窗口。隨著我國城市的發展及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人口的集中和密度的增大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公園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特別是對森林公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森林公園植物的配植應用對提高城市的景觀效果和公園各種功能的發揮有著重要的意義。
城市森林公園城區為依託,以良好的森林植被和自然文化為基礎,開發建設成融生態文化、旅遊文化、觀光體驗、體育健身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休閑度假游樂中心。具有優美的環境,使遊人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誘人魅力,從而振奮精神、消除疲勞、忘卻煩惱、促進身心健康。而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公園造景的主體,是森林公園中有生命的主要材料,其高低、大小、形狀、色彩的變化會產生韻律感、層次感,對環境的景觀效果起著巨大的作用。科學、合理的利用現有植物和配植不同的彩葉植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森林公園景觀的觀賞效果和各種功能的發揮,充分利用大自然、科學選擇大自然、藝術配植綠化植物,對提高森林公園觀賞效果,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保持生態平衡,創造森林公園優美的景觀有重要的意義。1、森林公園植物配置原則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 要以人為本,遵循原生態原則,從視覺景觀、生態環境、大眾行為等方面考慮,創造回歸自然,融於自然的意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布局要協調。 一般規則式園林,植物配植多採用對植、行植等規則式布局。而在自然式森林公園中,則採用不對稱的自然布局,充分體現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態。不同的環境要求採用不同的種植形式,如主要道路及大門處和建築物周圍,多採用規則式種植,而在自然山水、起伏山坡及不對稱的小型建築附近,則採用自然式種植,要注意植物空間立體結構的韻律感,以求得總體布局的協調。植物配置必須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多樹種配植、混植時可以一種或兩種為主,切忌平分。常綠樹四季常青,庄嚴深重,但缺乏變化;落葉樹色彩豐富,比較輕松活潑,但冬季葉落蕭疏。常綠樹與落葉樹互相配置就能彌補各自的缺點而發揮優勢。喬木、灌木組成樹叢時,開朗的空間要有封閉的局部;封閉的空間要開辟透視線,以形成虛實對比。植物配置要注意季節的變化。植物的配置要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又要注意四季景色的變化。每個區域突出—個季節植物,重點地方應使四季皆有景色。在以一季景觀為主的地段也應點綴其他季節的內容,否則一季過後,就會顯得單調。植物配置要考慮觀賞特性。植物材料本身有各自的觀賞特點,有觀葉的、觀花的、觀果的、賞姿的、聞香的和聽聲的。充分利用其特點可以增強觀賞性。提高景觀效果,增加趣味性。植物配置要與建築物和諧。植物配置要按建築的體型、結構,全面考慮,合理的植物配置不僅可使建築產生四季的季相變化,還可以襯托和豐富園景。體型較大、立面庄嚴、視野遼闊的建築物附近,要選主幹高粗,樹冠開闊的樹種。高大的喬木要配置在建築物稍遠的地方。在結構細巧、玲瓏、精美的建築物四周,要選栽一些葉小、枝條纖細、樹冠稠密的樹種。考慮透視需要,宜栽一些低矮的灌木、花卉,使之不顯得過分單調。池岸水邊大樹配植宜疏,灌木也不宜過密,以免妨礙眺望。2、森林公園植物配植的形式喬木的配置。主要有孤植、對植、行植、叢植和群植等。灌木的配植。 灌木枝葉繁茂,可以增加樹冠層次。很多灌木有艷麗的花果。配植得宜,可使景色更富變化。在高大喬木下布置適當的灌木,給人層次豐富的感覺。空透的地方,灌木要有一定的高度。路旁栽植灌木,緊靠路邊的,要幽深自然,離路邊遠的,宜平坦開朗。草地邊緣布置大片灌木叢,能增加空間的寧靜感。花卉的配置。花卉有豐富的色彩,能產生欣欣向榮的氣氛。在配置花卉時,必須做到層次分明。色彩協調,開花整齊。花卉的配置多用補色對比組合,這樣能產生強烈的色彩效果。如用紫色的三色堇與橙黃色的金盞菊配合,藍色藿香鱸與黃色波斯菊對比,都能收到很好的對比效果。3、森林公園植物的配置設計樹種的選擇。 由於森林公園面積大,立地條件及生態環境復雜,活動項目多,所以選擇綠化樹種不僅要掌握一般規律,還要結合森林公園特殊要求,因地制宜,以鄉土樹種為主,以外地珍貴的馴化後生長穩定的樹種為輔;充分利用原有樹木和苗木,以大苗為主;以速生樹種為主,還要速生樹種和長壽樹種相結合。要選擇具有觀賞價值,又有較強抗逆性、病蟲害少的樹種,以便於管理。配植布局。根據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城市特點、市民愛好等進行喬木、灌木、花卉、草坪的合理布局,創造優美的景觀。既要做到充分綠化、遮陽、防風,又要滿足遊人對日光浴的需要。選用3~5種樹,形成統一基調。一般來講,常綠樹和落葉樹各佔一半。在出人口、建築物四周、兒童活動區以及園中園的綠化布局應該富於變化。在娛樂區、兒童活動區,可選用紅、橙、黃等暖色調的植物來營造熱烈的氣氛;在休息區或紀念區,可選用綠、紫、藍等冷色調的植物來保證自然肅穆的氣氛;在游覽休閑區,要形成一年四季季相動態變化,春季觀花,夏季濃蔭,秋季觀葉,冬季有綠色的景觀效果,以吸引遊客欣賞。森林公園近景環境綠化可選用強烈對比色,以求醒目;遠景可選用簡潔的色彩,以求概括。森林公園設施環境的綠化配植設計:公園出人口的綠化配植設計。大門為公園主要出人口,大都面向主幹道。綠化時應注意豐富街景並與大門建築相協調,同時還要突出公園特色。如果大門是規則式建築,那就應該用對稱式布置綠化;如果大門是不對稱式建築,則應採用自然式布置綠化。大門前的停車場,四周可用喬、灌木綠化,以便夏季遮陽及隔離四周環境;在大門內部可用花池、花壇、灌木與雕塑或導游圖相配合,也可鋪設草坪,種植花、灌木,但不應有礙視線,且須便利交通和遊人集散。園路的綠化種植設計。主要幹道綠化可選用高大、濃蔭的喬木和耐陽的花卉植物在兩旁布置花境,但在配植上要有利於交通,還要根據地形、建築、風景的需要而起伏、蜿蜒。小路深入到公園的各個角落,其綠化更要豐富多彩,達到步移景異的目的。山水園的園路多依山面水,綠化應點綴風景而不礙視線。平地處的園路可用喬灌木樹叢、綠籬、綠帶來分隔空間,使園路高低起伏,時隱時現;山地則要根據其地形的起伏、環路等綠化需要有疏有密;在有風景可觀的山路外側,宜種植矮小的花灌木及草花,才不影響景觀;在無景可觀的道路兩旁,可以密植、叢植喬灌木,使山路隱在叢林間,形成林間小道。園路交叉口是遊人視線的焦點,可用花灌木點綴。公園小品建築周圍的綠化種植設計。公園小品建築附近可設置花台、花壇、花境等。建築物室內可設置耐蔭花木,門前可種植濃陰大冠的落葉大喬木或布置花壇等。沿牆可利用各種花卉境域,成叢布置花灌木。所有樹木花草的布置都要和小品建築相協調,與周圍環境相呼應,四季色彩變化要豐富,給遊人以愉快的感覺。森林公園各功能分區的綠化配植設計:公園管理區的綠化種植設計。要根據各項活動的功能不同,因地制宜進行綠化,但要與全園的景觀相協調。為了使公園與喧嘩的城市環境隔離開,保持園內的安靜,可在周圍特別是靠近城市主要幹道的一面及冬季主風向的一面布置不透式的防護林帶。科普及文化娛樂區的綠化種植設計。科普及文化娛樂區地形要求平坦開闊,綠化要求以花壇、花境、草坪為主,便於遊人集散。可適當點綴幾株常綠大喬木,不宜多種灌木,以免妨礙遊人視線,影響交通。在室外鋪裝場地上應留出樹穴,栽植大喬木。各種參觀游覽的室內,可布置一些耐陰或盆栽的花木。體育活動區的綠化種植設計。體育活動區綠化宜選擇生長速度快,高大挺拔、冠大而整齊的樹木,以利於夏季遮陽,但不宜用那些落花、落果、有絮狀物等種毛散落的樹種。球類場地四周的綠化要離場地5 m~6 m,樹種的色調要求單純,以便形成綠色的背景。不要選用樹葉反光發亮的樹種,以免刺激運動員的眼睛。在游泳池附近可設置花廊、花架,種植不帶刺或不落果的花術。兒童活動區的綠化種植設計。該區可選用生長健壯、冠大濃陰的喬木來綠化,忌用有刺、有毒或有刺激性反應的植物,四周應栽植濃密的喬灌木,與其他區域隔離。活動場地中要適當疏植大喬木,供夏季遮陽。在出人口可設置雕塑、花壇、山石或小噴泉等,配以體型優美、色彩鮮艷的灌木和花卉,以增加兒童活動的興趣。游覽休息區的綠化種植設計。以生長健壯的樹種為骨幹,突出周圍環境季相變化的特色。在植物配植上根據地形的高低起伏變化和天際線的變化,採用自然式配植樹木。在林間空地中可設置草坪、亭、廊、花架、坐凳等,在路邊或轉彎處可設置牡丹園、月季園等專類園,並設置適當的私密空間。總之。森林公園植物的配植要遵循園林植物的配置原則,保護好現有的自然資源,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按照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從公園的功能、環境質量、遊人活動、庇蔭等要求出發來全面考慮,同時也要注意植物布局的藝術性,在景點建設時根據活動分區的不同,植物的配置要求也不相同。科學、合理的進行植物配置能夠提高森林公園的整體景觀藝術效果,給遊人創造更加優美的觀賞環境。
㈡ 城市道路綠化帶 最小寬度可有規定主要說明下分車道綠化帶和行道樹綠化帶的最小寬度要求.
有相關的規定。
《CJJ 75-97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3.2.1.1規定,種植喬木的分車綠帶寬度不得小於1.5m;主幹路上的分車綠帶寬度不宜小於2.5m;行道樹綠帶寬度不得小於1.5m。
根據北京《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范》4.6.1,城市道路中央分隔帶寬度不應小於2m,利用中央分隔帶設置雙側公交站台的不應小於5m,設置單側公交站台的不應小於3m。《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范》4.7規定,行道樹設施帶寬度宜為1.5m。行道樹樹池應緊貼路緣石設置。
(2)阿克蘇喬木主幹道如何配置擴展閱讀:
城市道路綠化的布置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斷面布置形式是規劃設計所用的主要模式,常用的城市道路綠化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一板二帶式。
這是道路綠化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即在車行道兩側人行道分隔線上種植行道樹。此法操作簡單、用地經濟、管理方便。
2、二板三帶式。
在分隔單向行駛的兩條車行道中間綠化,並在道路兩側布置行道樹。這種形式適於寬闊道路,綠帶數量較大、生態效益較顯著,多用於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綠化。
3、三板四帶式。
利用兩條分隔帶把車行道分成三塊,中間為機動車道,兩側為非機動車道,連同車道兩側的行道樹共為四條綠帶。
4、四板五帶式。
利用三條分隔帶將車道分為四條而規劃為五條綠化帶,以便各種車輛上行、下行互不幹擾,利於限定車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積不宜布置五帶,則可用欄桿分隔,以節約用地。
5、其它形式。
按道路所處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特點,因地制宜地設置綠帶,如山坡、水道的綠化設計。
㈢ 園林樹木選擇與配置有哪些原則
園林樹木選擇與配置的原則:
一、滿足園林樹種的生態要求
各種園林樹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光照、水分、溫度、土壤等環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進行園林樹木配置時,只有滿足園林樹木的這些生態要求,才能使其正常生長、健壯和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才能充分地表現出設計意圖。
要滿足園林樹木的這些生態要求,一是要適地適樹:即根據園林綠地的生態環境條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園林樹木種類,使園林樹木所要求的生態習性與栽植地點的環境條件一致或基本一致,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只有做到適地適樹,才能創造出相對穩定的人工植被群落。二是要搞好合理的種植結構: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種植密度(即平面上種植點的確定)和垂直方向上適宜的混交類型(即豎向上的層次性)。平面上種植點的確定,一般應根據成年樹木的冠幅來確定;但也要注意近期效果與遠期效果相結合,如想在短期內就取得綠化效果或中途適當間伐,就應適當加大密度。豎向上應考慮園林樹木的生物學特性,注意將喜光與耐陰、速生與慢生、深根系與淺根系、喬木與灌木等不同類型的植物樹種相互搭配,以在滿足植物樹種的生態條件下創造穩定的復層綠化效果。
二、符合園林綠地的功能要求 在進行園林樹木配置時,還應從園林綠地的性質和功能來考慮。如為了體現烈士陵園的紀念性質,就要營造一種庄嚴肅穆的氛圍,在選擇園林樹木種類時,應選用冠形整齊、寓意萬古流芳的青松翠柏;在配置方式上亦應多採用規則式配置中的對植和行列式栽植。我們知道,園林綠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綠地而言,則有其具體的主要功能。例如在街道綠化中行道樹的主要功能是庇蔭減塵、組織交通和美化市容。為滿足這一具體功能要求,在選擇樹種時,應選用冠形優美、枝葉濃密的樹種;在配置方式上亦應採用規則式配置中的列植。再如,城市綜合性公園,從其多種功能出發,應選擇濃蔭蔽日、姿態優美的孤植樹和花香果佳、色彩艷麗的花冠叢,還要有供集體活動的大草坪,以及為滿足安靜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和密林等。總之,園林中的樹木花草都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園林綠地的實用功能和防護功能上的要求。
(一)選擇樹種時要注意滿足其主要功能。樹木具有改善、防護、美化環境以及經濟生產等多方面的功能,但在園林樹木配置中應特別突出該樹木所應發揮的主要功能。如行道樹,當然也要考慮樹形美觀,但樹冠高大整齊、葉密蔭濃、生長迅速、根系發達、抗性強、耐土壤板結、抗污染、病蟲害少、耐修剪、發枝力強、不生根櫱、壽命又長則是其主要的功能要求。首先具有這些特性的樹種是行道樹配置的首選樹種。
(二)進行園林樹木配置,需要注意掌握其與發揮主要功能直接有關的生物學特性,並切實了解其影響因素與變化幅度。以庭蔭樹為例,不同樹木遮蔭效果的好壞與其蔭質優劣和蔭幅的大小成正比,蔭質的優劣又與樹冠的疏密、葉片的大小、質地和葉片不透明度的強弱成正比。其中樹冠的疏密度和葉片的大小起主要作用。像銀杏、懸鈴木等樹種蔭質好,而垂柳、國槐等樹種蔭質差,前二者的遮蔭效果約為後二者的兩倍以上。因此在選擇庭蔭樹時,一般不選擇垂柳和國槐。
(三)樹木的衛生防護功能除樹種之間有差異外,還和其樹種的搭配方式與林帶的結構有關。例如防風林帶以半透風結構效果為最好,而滯塵則以緊密結構最為有效。
當然,要做好園林樹木的配置就必須首先掌握好各種園林樹木,首先是當地常見、常用的園林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以及園林栽植地的生態環境特點,才能進一步做到適地適樹,合理搭配處理好各樹種之間的關系,樹種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
三、考慮園林綠地的藝術要求 園林融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文學美等於一體,是以自然美為特徵的一種空間環境藝術。因此,在園林植物配置時,不僅僅要滿足園林綠地實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綠」的效果,而且應按照藝術規律的要求,給人以美的享受,以此來選擇植物種類和確定配置方式。
(一)園林樹木一般以充分發揮其自然面貌為其美的主要方式,即要充分體現自然美,植物配置要順乎自然。人工整形造型的樹木應該在園林中只起點綴作用。社會上的園林綠地通常面積較大且要求接納大量的遊人,因此在管理上除重點分區及主景附近外,不可能精雕細刻、花費過多的人工。因此,這就要求做到正確選用樹種,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在生物學特性上和藝術效果上都能做到因地制宜,各得其所,充分發揮其特長與典型之美。
(二)進行園林樹木配置時要在大處著眼的基礎上再安排細節問題。通常進行園林樹木配置中的通病是,過多注意局部、細節,而忽略了主體安排;過分追求少數樹木之間的搭配關系,而較少注意整體的群體效果;過多考慮各株樹木之間的外形配合,而忽視了適地適樹和種間關系等問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零亂無章、繁瑣支離。為此,在進行園林樹木配置時要優先考慮整體之美,多從大處著眼,從園林綠地自然環境與客觀要求等方面作出恰當的樹種規劃,最後再從細節上按排樹種的搭配關系。
(三)為滿足園林綠地的藝術要求,在植物樹種的種類選擇時,應注重考慮:
1、確定全園基調植物和各分區的主調植物、配調植物,以獲得多樣統一的藝術效果。多樣統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為形成豐富多彩而又不失統一的效果,園林布局多採用分區的辦法進行設計。在植物配置選擇樹種時,應首先確定全園有一、二種樹種作為基調樹種,使之廣泛分布於整個園林綠地;同時,還應視不同分區,選擇各分區的主調樹種,以形成不同分區的不同風景主體。如杭州花港觀魚公園,按景色分為五個景區,在樹種選擇時,牡丹園景區以牡丹為主調樹種,杜鵑等為配調樹種;魚池景區以海棠、櫻花為主調樹種;大草坪景區以合歡、雪松為主調樹種;花港景區以紫薇、紅楓為主調樹種等;而全園又廣泛分布著廣玉蘭為基調樹種。這樣,全園因各景區主調樹種不同而豐富多彩,又因基調樹種一致而協調統一。
2、注意選擇不同季節的觀賞植物構成具有季相變化的時序景觀。植物是園林綠地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構成要素,隨著植物物候的變化,其形態、色彩、景象等表現各異,從而引起園林風景的季相變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時,要充分利用植物物候的變化,通過合理的布局,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園林藝術景觀。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可採用分區或分段配置園林樹木,以突出某一季節的植物景觀,形成不同的季相特色,如春花、夏蔭、秋色、冬姿等。在主要景區或重點地段,應做到四季有景可賞;在某一季節景觀為主的區域,也應考慮配置其他季節植物,以避免一季過後景色單調或無景可賞。如揚州個園利用不同季節的觀賞植物,配以假山,構成具有季相變化的時序景觀。在揚州個園中春梅翠竹,配以筍石寓意春景;夏種國槐、廣玉蘭,配以太湖石構成夏景;秋栽楓樹、梧桐,配以黃石構成秋景;冬植臘梅、南天竹,配以雪石和冰紋鋪地構成冬景。這樣不僅春、夏、秋、冬四季景觀分明,並把四季景觀分別布置在游覽路線的四個角落,從而在尺咫庭院中創造了四季變化的景觀序列。
3、注意選擇在觀形、聞香、賞色、聽聲等方面的有特殊觀賞效果的樹種植物,以滿足遊人不同感官的審美要求。人們對植物景觀的欣賞,往往要求五官都獲得不同的感受,而能同時滿足五官愉悅要求的植物樹種是極少的。因此,應注意將在姿態、體形、色彩、芳香、聲響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植物樹種,合理的予以配置,以達到滿足不同感官欣賞要求的需要。如雪松、龍柏、龍爪槐、垂柳等主要是觀其形;櫻花、紫荊、紫葉李、紅楓等主要是賞其色;丁香、臘梅、桂花、郁香忍冬等主要是聞其香;「萬壑松風」、「雨打芭蕉」以及響葉楊等主要是聽其聲;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則兼有觀形、賞色、聞香等多種觀賞效果,巧妙地將這些植物樹種配置於一園,可同時滿足人們五官的愉悅要求。
4、注意選擇我國傳統園林植物樹種,使人們產生比擬聯想,形成意境深遠的景觀效果。自古以來,詩人畫家常把松、竹、梅喻為「歲寒三友」,把梅、蘭、竹、菊比為「四君子」,這些都是利用園林植物的姿態、氣質、特性給人們的不同感受而產生的比擬聯想,即將植物人格化了,從而在有限的園林空間中創造出無限的意境。如揚州個園,是因竹子的葉形似「個」而得名。在園中遍植竹,以示主人清逸高雅、虛心有節、剛直不阿的品格。我國有些傳統植物樹種還寓意吉祥、如意。如個園中將白玉蘭、海棠、牡丹、桂花分別栽植於園中,以顯示主人的財力,寓意「金玉滿堂春富貴」;在夏山鶴亭旁配置古柏,寓意「松鶴延年」等。在進行園林植物樹木配置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古詩景語中的詩情畫意來造景,以形成具有深遠意義且大眾化的景觀效果。如蘇州北寺塔公園的梅圃的設計則取自宋代詩人林和靖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在園中挖池築山,臨池植梅,並且借白塔寺的倒影入池,將古詩意境再現,讓人們進入詩情畫意之中。
(四)在確定園林樹木的配置方式時,應注意:
1、園林樹木的配置方式要與園林綠地的總體布局形式相一致,與環境相協調。園林綠地總體布局形式通常可分為規則式、自然式以及二者的混合形式。一般說來,在規則式園林綠地中,應多採用中心植、對植、列植、環植、籬植、花壇、花台等規則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式園林綠地中,則應多採用孤植、叢植、群植、林植、花叢、自然式花籬、草地等自然式配置方式;在混合型園林綠地中,可根據園林綠地局部的規則和自然程度分別採用規則式或自然式配置方式。園林樹木的配置還要與環境相協調;通常在大門的兩側、主幹道兩旁、整形式廣場周圍、大型建築物附近等,多採用規則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山水園的草坪、水池邊緣、山丘上部、自然風景林緣等環境中,應多採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配置方式如何確定,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強調整體協調一致,還要注意做好從這一配置方式到那一配置方式的過渡。
2、運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可組成有韻律節奏的空間,使園林空間在平面上有收有放、疏密有致,在立面上高低參差、斷續起伏。植物造景在空間的變化是通過人們的視點、視線、視景而產生「步移景遷」的空間景觀的變化。植物配置猶如做詩有韻律,音樂有節奏一樣,必使其曲折有法,前呼後應。植物配置體現在空間的變化,一般應在平面上注意配置的疏密和樹木叢林曲折的林緣線,在立面上注意林冠線的高低變化。在進行園林樹木配置時,要注意開辟風景的透視線等,尤其要處理好遠近觀賞的質量和高低層次的變化,形成「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藝術效果。例如,杭州花港觀魚公園的雪松大草坪,在草坪的自然重心處叢植五株合歡樹,接以非洲凌霄花叢,背景為林緣樹林和灌叢,空間層次亦十分明顯,具有韻律節奏。
㈣ 如何對居住小區進行園林綠化
本文介紹了居住小區綠化的作用和現狀,並對其植物配置及植物多 【摘要】居住小區綠化在城市生態系統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已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本文介紹了居住小區綠化的作用和現狀,並對其植物配置及植物多樣性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居住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設計,植物多樣性 居住小區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圍的獨立生活居住地段。近年來,隨著房地產開發業的蓬勃興起,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在選擇住房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強調景觀環境方面的條件。這種現代生態居住觀,給小區環境設計注入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居住小區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小區的綜合環境在人們心中越來越佔主導地位,而居住小區綠地是綜合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住宅建設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軌道,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給建築師、規劃師們提出了更新的課題。本文就目前居住小區綠化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綠地樹種選擇和植物配置加以分析,以期為居住小區綠化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一、 目前居住小區園林綠化的現狀 居住小區綠化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有的綠化部門或投資者未能對居住小區原有的立地條件進行調查,實地勘察、分析,對所選用植物本身的生長規律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未作細致的考慮,就盲目地進行綠地規劃設計,或照抄照搬,或是設計者、投資者的愛好,認為只要種上草,栽上樹,綠化的目的就達到了。例如模仿頻率很高的「法國規整式」,在許多居住小區中都可以看到,整齊的綠化成為建築的花邊,其作用僅僅是為居住小區「塗脂抹粉」。人們看不到小區的整體空間景觀,看到的只是零碎的片段。因為在高密度的居住小區中,景觀設計沒有被首先完整地提出,只是樓與樓夾縫之間的環境美化。 二、 現代居住小區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1. 營造人工生態植物群落。 隨著生態園林的發展,以生態學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學互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和競爭等作用)為指導來建設一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良性的生態環境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居住小區的綠化是對自然系統的恢復,將居住區建設成為生態小區是目前園林工作者對其進行綠地規劃的理論前提,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營養等方向進行合理配置植物,把大自然引進人們生活,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和相互協調,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環境的生態要求。在居住區綠化中必需借鑒城市綠地中植物的豐富搭配類型,如喬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喬木-灌木-草本型、喬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實際應用中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居住區綠地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應達到的功能要求進行植物設計,例如棚架下採用藤本植物遮蔭;活動現代居住區採用高大喬木遮蔭;以觀賞為主的綠地可採用灌木-草本型或喬灌草搭配型;觀賞結合散步游覽的綠地可採用喬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 2.植物造景要有良好的景觀效果。 人是居住區的主體,居住區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進行建設、變化的,不斷趨於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需不斷 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強調人性化居住小區的植物造景要特別強調根據不同植物的干、形、葉、色、花、果等觀賞元素特點進行花色、花期、花葉、樹型的搭配,根據地域特色結合季相變化對植物進行合理配置。良好的居住區綠地應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配置效果,創造出優美、長效的花卉風景,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3.植物造景過程中植物配置的形式。 居住區綠地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應適應綠化的功能要求,適應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點,選擇抗病蟲害強、易養護管理的植物,體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地域特點。要充分發揮植物的各種功能和觀賞特點,合理配置,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相結合,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結構,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諧。植物品種的選擇要在統一的基調上力求豐富多樣,要注重種植位置的選擇,以免影響室內的採光通風和其他設施的管理維護。 三、居住小區中植物的選擇 1.居住小區中植物的具體選擇方案。 小區內道路分連接各小區分區之間的主幹道和連接小區宅前道路的支幹道、小道。樹木配置以規則式、行列式為宜, 在不影響採光的情況下,宜配植以造形優美, 有季相變化的落葉喬木, 如垂柳、欒樹等, 以遮擋東西向的太陽輻射, 在夏日為行人提供綠蔭, 喬木以下配植剪形花灌木, 如紅檵木球、海桐球、水蠟球、榆葉梅球等, 適當點綴幾組常綠樹, 如檜柏球、千頭柏,使道路兩旁春季有花、夏季蔭濃、冬季有綠, 以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 增加綠色空間層次。但小區內各條幹道綠化樹種不宜雷同, 每條路都應以植物形成自己的特色。 2. 居住小區中綠化植物配置原則。 ⑴ 植物配置要層次分明、注重色塊。 在居住小區中進行配置時,也應該注重其層次的搭配。用喬灌、地被等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層四個層次,再進行空間的分割與聯系,通過各個層次,使空間更具自然的節奏。 ⑵ 季節性觀花觀葉植物相搭配。 「意春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蔭好乘涼,秋季多變看葉果,冬季蒼翠不蕭條。」這首詩道出了季節變化及對小區設計的最直接要求;應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⑶以草本花卉彌被木本之不足。 雖然草木花卉在管理中比較煩瑣,但是相對來說更易於成為造景要素。在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小區中植物的色澤、花型、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生態長勢等方面,使之互相協調。 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要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強調園林景觀與生活、文化的緊密連接,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注重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娛樂設施,使休閑、運動、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間與設施融合在園林景觀中,營造有利於發展人際關系的公共空間。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遊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㈤ 白樺喬木阿克蘇能種植嗎
白樺喬木,阿克蘇大部分地區不能種植。
阿克蘇乾旱地區比較多。在水源充足的地區,是可以種植的。
白樺生於海拔400至4100米的山坡或林中,適應性大,分布甚廣,尤喜濕潤土壤,為次生林的先鋒樹種。我國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均有成片純林,在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山區、西南山地亦為闊葉落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中的常見樹種。
喜光,不耐蔭。耐嚴寒。對土壤適應性強,喜酸性土,沼澤地、乾燥陽坡及濕潤陰坡都能生長。深根性、耐瘠薄,常與紅松、落葉松、山楊、蒙古櫟混生或成純林。天然更新良好,生長較快,萌芽強,壽命較短。
白樺栽培技術
遮蔭
白樺雖屬陽性喜光樹種,但當年新播種的幼苗需要耐蔭。因此,從出苗期到生長後期一定要對白樺幼苗進行遮蔭。遮蔭覆蓋物採用遮蔭網,當苗木出齊後,將遮蔭網升高到50厘米,作為遮蔭棚,繼續進行遮光培育。由於遮蔭網一般透光度為30%至40%,正好滿足白樺幼苗對光的需要,同時不但可防止日灼,而且還可防雹災。到8月中旬白樺苗木安全越夏後,將遮蔭網撤除,進行全光培育。
澆水
白樺屬小粒種子,抗旱能力弱,播種後要及時澆水,始終要保持床面濕潤。否則,在不遮蔭和不澆水的情況下,幼苗無法出土。由於白樺種粒小,覆土薄,因此不能採用大水澆灌,只能採用噴灌的方式,而且要求水量小,霧化程度好,否則很容易將種子沖出床面而影響種子的發芽和幼苗的生長。在播種後至幼苗長出4片子葉前要採取少量多次的澆水方法,以滿足苗木在不同的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切忌澆水不透徹或大水漫灌。關鍵技術環節是:從播種後到幼苗生長後期始終保持床面濕潤。
間苗
白樺播種後,當苗出齊後長至3至4片葉時,要及時及進行第一次間苗,拔除生長過密、發育不健全和受傷、感染病蟲害的幼苗,使幼苗分布均勻。在間苗的同時,對於過於稀疏的、缺苗的地段進行移栽,補栽後及時澆水,確保緩苗快,提高移栽成活率。間苗時,苗木過密影響苗木質量,過疏影響育苗效益。要做到行間間密留疏,行內間劣留優。間苗次數根據苗木生長生長而定,一般為2至3次,最後保苗密度以300至500株/㎡為宜。
除草
除草鬆土是苗圃田間管理的重要技術措施,二者應結合進行。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人工除草必須在土壤濕潤時連根拔除。次數根據雜草、苔蘚的蓋度和長勢而定,一般5至8月份除草次數為3至4次,其它月份為1至2次。
鬆土
鬆土從苗出齊到苗木停止生長為至,根據土壤的板結程度,要不間斷地進行,鬆土深度1至2厘米,做到不傷苗、不壓苗。鬆土後要保持土壤一定的松緊度,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施肥
施肥是保證苗木健康生長、增強苗木的抗逆性、提高出苗率的重要技術措施。施肥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追肥的技術原則是看天、看地、看苗,做到適時、適量、適法。
具體做法是一要根據氣溫高低、天氣陰晴、看苗木吸肥能力,做到「看天施肥」;二要根據土壤狀況缺啥補啥,做到「看地施肥」;三要根據苗木長勢,做到「看苗施肥」。一般在幼苗的紮根期至生長期(即5至6月)多施氮肥,要掌握好施肥濃度,否則會發生「燒苗」現象;木質化期(7至8月)多施磷肥、鉀肥。施肥關鍵技術環節是8月中旬以後停止施氮肥,否則造成苗木木質化程度低,難以越冬。
野生的樺木林下,常有天然下種的自生幼苗,每年春季挖取2至3年的野生苗也可以直接造林。
㈥ 公路綠化指標
道路綠化指的是在道路兩旁及分隔帶內栽植樹木、花草以及護路林等。道路綠化的目的:提升空氣質量,改善交通環境,降低司機駕駛疲勞感,規劃交通的標志。
㈦ 我要去利比亞做工程,請問哪位高人知道那裡的土壤性質、降水量、適宜喬木亞喬木和灌木種類,謝謝!
這是我給某個公司在利比亞的密蘇拉塔市工程的翻譯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城市分析:city analysis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
國家層面:NATION(阿文:)
地理區位:GEOGRAPHICAL LOCATION(阿文:)
密蘇拉達市位於利比亞西北地中海沿岸的Zlitan 平原上,距離的黎波里(Tripoli)220公里。
The town of Misurata lies in the north-west of country on the Zlitan Plain, at a distance of 220 km from Tripol. The town is situated along the coast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阿文:
區域層面:SUBREGION(阿文:)
密蘇拉達市位於密蘇拉達亞區(SUBREGION)(的黎波里地區的五個亞區之一)的東部,是亞區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城鎮(TOWN)。
The town of Misurata is situ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ubregion of Misurata, which is one of the five subregions forming the Tripoli Region. Misurata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town in the Subregion.
阿文:
在密蘇拉達亞區中分為兩種類型的地帶:一是北部的濱海帶組成的主要城市已發展區域;二是南部半沙漠及沙漠地區帶有牧場和廣闊的農業的區域。
Two zones may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Subregion of Misurata: one is the coastal belt comprising the most developed urban areas in the north, the other is semi-desert and desert areas with pastures and extensive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
城市層面:CITY (阿文:)
自然條件:NATURAL FEATURES(阿文:)
1. 地理地形:GEOGRAPHY(阿文:)
城市坐落於大約海平面15米高度的平坦區域。地中海形成了城市北部和東部的城市邊界,南部邊界為鋼鐵聯合企業所限定,西部是大面積的沙丘區域。
The town spreads on the almost flat area at the altitude of about 15m above the sea level. The sea form its natural border in the north and east. In the south, it is limited by the boundary of steel complex, in the west by large ne areas.
阿文:
2. 氣候:CLIMATE(阿文:)
密蘇拉達市位於半地中海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270MM,年平均溫度20.3度。旱季為四到九月。
八月溫度最高,平均27.6度,夏季東、北風。
一月溫度最低,平均13.2度,夏季北風。
Misurata lies in the zone of Semi-Mediterranean climate with an average rainfall amounts of about 270mm annually, and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mounts to 20.3℃. The dry season lasts from April till September.
阿文:
夏季主導風向為西北-北-東,冬季主導風向為西-西南。從九月到三月是南-西南的乾熱風。
In summer, the NW-N-E winds prevail, while in winter the W-SW winds dominate. In the period from November till March winds blowing from S-SW directions are hot and dry.
阿文:
3.地質:GEOLOGY(阿文:)
密蘇拉達的地質基礎主要是石灰石和泥灰構成的岩石。城市西部沿海岸為高侵蝕的懸崖(CLIFF)和沙質海岸組成。城市西南部分有大量的沙丘。城市的大部分地區為沉積性的肥沃細沙所覆蓋。
The geologic substructure of the area of Misurata consists of rocky formations mainly limestones and marls. The seashore is covered with highly eroded cliffs and sandy beaches in the western part. Most of the town is covered with deposits consisting of fine and loamy sands.
阿文:
4.水源:WATER RESOURCES(阿文:)
地下水源佔1/3到1/4。地下水鹽份高。
主要城市供水來源於海水脫鹽(海水淡化)。
Undergroune water resources with highly salinity in the town occur in the 1/4 and 1/3 formations. Thus the water supply of the town is mainly based on desalinated sea water.
阿文:
5.地震:SEISMIC CONDITIONS(阿文:)
利比亞分為5個地震區,密蘇拉達是第5區。
地震危險級:7°。
The S.P.L.A.J. has been divided into five seismic zones and the town of Misurata lies in the fifth zones.
The danger of earthquakes of the magnitude: 7°.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0
自然條件:NATURAL FEATURES
1. 植被:VEGETATION(阿文:)
城市西部的海岸沙地覆蓋著海濱植被——叢生的抗鹽草本植被。
城市西部的海濱沙丘有高大的椰棗樹和低矮的棕櫚樹,其他樹種包括撐柳、桉樹、松樹和仙人掌屬植物。果樹包括橄欖樹、無花果樹、石榴樹和桃樹等。
The beaches, sand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town, are covered only with tufts of halophilous grasses.
Highly coconut trees and stunted palm trees may be found in ne areas of western part of the town. Other trees include tamarisks, eucalyptuses, pines and opuntias. Fruit tree include olive, fig, pomegranate and peach trees.
阿文:
2. 景觀:LANDSCAPE(阿文:)
密蘇拉達是輕微起伏的平原地形,景觀特徵主要是海岸和局部植被的沙丘。
Flat or slightly unlating terrain prevails in Misurata, the landscape character mainly include beaches and afforested nes along the seashore.
(阿文:)
海岸景觀:SEASHORE(阿文:)
100米到1500米寬的海岸由峭壁和沙岸組成。海岸提供了許多優美的海濱景色,豐富了地域景觀。
The seashore, 100 to 1500m wide, comprises both high cliffs and sandy beaches with rocks forming natural breakwaters. The seashore offering magnificent views of the sea enriching the local landscape.
(阿文:)
海岸沙丘景觀:SEASHORE DUNES(阿文:)
沙丘高於海平面20-40米,同樣提供了不同的景觀。
Seashore nes also present a varied landscape which rise 20 to 40m above sea level.
(阿文:)
城市的景觀天際線特徵:居住建築群+不同高度的公共建築+清真寺的穹頂和尖塔。
The skyline of the town is formed of clusters of residential and public building differing in height and architecture, with dominating domes and minarets of mosques.
(阿文:)
城市發展潛力:DEVELOPMENT POTENTIALS
密蘇拉達的城市發展有良好的自然和環境條件。
1. 坐落於海濱交通帶的樞紐節點,包括濱海公路、港口以及規劃中的鐵路和高速公路。
2. 良好的氣候條件
3. 大量可用於城市發展的土地
4. 工業和交通的發展,將提供城市進一步動態發展的潛力
The town of Misurata has good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urban development.
1. location in the coastal belt at the transport junction of the main roads including the Coastal Road, the planned railway and motorway, as well as the port.
2. good local climate
3. vast areas of poor soils which may be used for urban development.
4. the developing instry and transport will provide conditions for a further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城市發展設想:DEVELOPMENT ASSUMPTIONS
1. 地區發展:TOWN DEVELOPMENT
a.交通網路的延伸與現代化
b.居住標準的提高和公共建築配套設施的建設
c.優先發展:工業、公共交通、鐵路、機場、醫院、大學。
a. Expans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transport network
b. a rise in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more public utilities in towns
c. Development as top priority: instry; transport include railway, airport, bus terminal; hospitals; university with 5000 students.
(阿文:)
規劃地塊作為一個居住新城與城市中心有著完善的交通聯系,滿足居住和公共建築的要求。同時密蘇拉達大學位於此地塊,應優先發展。
(英文:)
(阿文:)
2. 人口特點:POPULATION CHARACTER
a.城市人口(2000年):395000人
b.年齡特點:0-17歲人口佔52.6%,年輕人比例高。
c.家庭人口趨勢:戶均人口在呈減少趨勢。戶均人口從5.9人減少至5.3人。
d.勞動人口:城市勞動人口112800人(2000年)。比例為28.55%。
a. Population(2000): 395000
b. Age distribution: the share of age group 0-17 years is 52.6%. Young people have high scale.
c. Households: the size of Libyan households graally decrease from 5.9 to 5.3 persons.
d. Work force: the number of people employed will reach 112800, the scale is 28.55%.
(阿文:)
3. 發展政策:
a.成組的居住區域根據城市的功能與結構,配置不同等級的社會服務設施。
b.社會設施不僅要有適當的數量、質量,還要注重其可達性。
c.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濱,用於經濟和休閑目的。
a. The residential areas are grouped in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urban units ensuring availability of services and social facilities arranged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hierarchy of communities.
b. Social facilities are planned not only their appropriate quantity and quality but also their accessibility.
c. making maximum use of the seaside location, both in economic and recreational terms.
(阿文:)
規劃地塊作為海濱居住用地,應該根據城市整體居住結構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設施,並充分利用濱海景觀優勢,創造優良的居住環境。
(英文:)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城市交通網路:TRANSPORT NETWORK
對外交通:
城市道路網:
城市環路:
濱海公路:COAST ROAD
(阿文:)
二.地塊分析:SITE ANALYSIS(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 自然條件:NATURAL FEATURES(阿文:)
根據上述城市分析中密蘇拉達市的自然環境特徵,可以提取出本用地的自然條件需要關注的特點。
(英文:)
(阿文:)
a.地形:GEOGRAPHY(阿文:)
輕微起伏的平原地形。Flat or slightly unlating terrain. (阿文:)
b.景觀:LANDSCAPE(阿文:)
海岸和局部植被的沙丘。beaches and afforested nes. (阿文:)
c.氣候:CLIMATE(阿文:)
半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降水量270mm.
Semi-Mediterranean climate,average rainfall amounts of about 270mm annually.(阿文:)
d.植被:海岸沙地覆蓋著叢生的抗鹽草本植被,海濱沙丘有高大的椰棗樹和低矮的棕櫚樹。
The beaches, sandy are covered only with tufts of halophilous grasses. The ne areas have highly coconut trees and stunted palm trees.
海岸與沙丘作為最重要的自然元素,成為規劃的基礎。
(英文:)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現狀高程與規劃高程的分析。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規劃思路與用地特點:(英文:)(阿文:)
(1)與總體規劃相對應,主要需解決的問題為四方面:
住宅建設/ 公共建築設施/ 公共綠化設施/ 獨特的城鎮中心
Relative to 「The Master Plan 2000」,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site are also in four aspects:
a. Construction of dwellings;
b.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ublic buildings;
c. Public green areas;
d. a distinct town centre
(阿文:)
(2)2000年總體規劃對地塊熱點分析
2000年總體規劃在城市結構部分描述了地塊的特點:「分析顯示密蘇拉達市的最大區位優勢就是坐落於濱海公路和海岸之間。這為居住與海濱綠色休閑區域的聯系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這段話指出了地塊的兩個特點——海濱優勢及居住與海的關系。
In 「The Master Plan 2000」, the character of the site is described in the urban structure. 「The analyses have shown that the most advantageous would be a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in areas lying between the Coastal Road and the seashore. This ensures the greatest possibilit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areas directly linked with green and recreation areas along the seashore.」
This paragraph point out the character of site—the predominance of seashor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welling and the sea.
(阿文:)
2000年總體規劃對城市結構的分析中提出了與地塊相關的特點,包括海濱休閑區、居住東西發展軸以及大學。
Analyzed in 「The Master Plan 2000」, urban structure character of the site include recreation areas along the seashore, residential belts along the town east-west axis and the university.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規劃用地的特點及發展潛力
1.用地特點:SITE CHARACTER(阿文:)
(1)位於濱海交通帶上,位於城市的東西向居住發展軸的西端,是完善2000年總體規劃城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位於城市的最西端,
a.作為城市的海濱門戶及從首都到密蘇拉達的首個景觀。
b.與城市中心相對較遠,需要自身相對有完善的功能結構。
c.對外交通,尤其是對城區的交通組織成為重點。
d.用地位於城市最西部,達到與亞區的邊界,與村莊AL Khums相鄰,是城鄉結合區域,具有城市和鄉村共同的特點。
d. The site lies in westmost of the town and reaches the boundaries of the subregions of Al Khums. To border upon the country, the site has some traits both of town and country.
(3)用地東西狹長,長約4000米,南北寬約800米,北臨地中海,南為沙丘(nes)。
(4)用地沿海展開,有良好的自然景觀條件。濱海特徵是地塊最突出的自然環境特點。
(5)人口多,居住密度高,成為密蘇拉達第一片以R5居住用地性質為主的居住區域。
(阿文:)
2.針對用地特點的規劃分析: (阿文:)
(1)規劃定位為依託於密蘇拉達中心城區的新城(new town)。同時擁有完善的居住及公共設施。
(2)居住區的功能結構要滿足大量人口的生活、工作、出行。
合理劃分VILLAGE及城鎮中心。
(3)居住組團的布局方式要考慮高密度社區的特點,合理布局住宅、場地、停車的關系。
(4)人口特點為年輕人比例很高,0-17歲比例約占人口的一半,約為21400人。需要大量教育設施。
(5)勞動人口計算:7000戶總人口為41300人。勞動人口為:41300x28.55%=11792人。
(6)對外交通。汽車量計算,戶均一輛,7000輛。
(阿文:)
3.發展潛力:DEVELOPMENT POTENTIAL(阿文:)
(1)對周邊地塊(大學、村莊、度假村)產生影響——設施共享,人員流動。
(2)未來對海濱旅遊業的影響——發展和利用。
(阿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交通分析:TRANSPORT ANALYSIS(阿文:)
1. 對外交通分析:
國家層面/ SUBREGION層面/ 城市層面(與主城)/ 區域層面(周邊)
2.內部交通規劃(2000總規)
帶狀東西向主路/ 周邊為城市道路,南側為總體規劃的城市主幹道,作為地塊與城市中心聯系的主要交通干線/ 地塊入口分析
三.對周邊的影響——大學、村莊、度假村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大學
地塊中規劃的密蘇拉達大學必然對居住新城的規劃布局產生重要影響。
(1)用地:居住區與密蘇拉達大學位於總體規劃的同一個地塊中,四周為城市道路,大學用地位於地塊東北角。
(2)人口規模:居住區人口為41300人,大學學生人數為5000人。
(3)道路:考慮道路網的對接,出入口的關系(各自的主入口及人流方向)
(4)景觀軸線對景關系:考慮與大學的兩條軸線的關系:主入口南北軸線和次入口的東西軸線。
(5)濱海景觀:居住區的北部與大學北部的教學區共同構成沿地中海的濱海景觀。
(6)設施共享:新城的商業、醫療、宗教設施,大學的體育、學術文化設施。
(7)功能結構:教學區/體育區/生活區的功能布局與居住區建築及社區中心的布局相協調,既相互利用又相互補充。
(8)大學城:居住區與大學共同組成了大學城的概念。大學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居住區的布局考慮大學經濟,靠近大學周邊設置商業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
1. 村莊——AL MARJUB:已分析。
交通:對外交通。交通量對村莊的影響。
COAST ROAD 及MOTORWAY 對整體區域的影響。
公共設施互補村莊的不足。
功能結構對村莊的影響。
新城鎮與村莊間的半植被沙丘作為自然隔離。作為城市與農業的區域劃分。
就業的需求影響——商業。
2. 度假村:
人口規模對度假村的利用。
度假村對新城鎮設施的利用。
交通聯系及視線景觀聯系。
度假村的遠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