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明龍權中現在收垃圾黃弄什麼器魂,這器魂要怎麼弄啊。
魂器
的話要等你每天
湊滿65點活力值
然後打開Y鍵
點擊那個寶箱
系統就會送你一個
了
然後你右擊
那個魂器碎片
放如兩件垃圾紫
一件垃圾黃
再把你武器放進去(千萬看清楚
別放錯了
我們幫派一把+8的弩
直接沒了)然後點擊器魂
你的武器屬性上就能顯示+15+16+10
這種看人品的
這個點數會隨即分配到你的武器或者裝備的屬性上去
就等於強化你的裝備原有屬性
知道了吧
樓主
⑵ 三國志孔明傳全人物等級的金手指(不要孔明的啊)
無敵開始:
開始畫面時輸入上左右下下右左,最初諸葛亮、趙雲等級50 金手指:
全武將列傳
4200BA24 03FF
000000EB 002C
金錢 020117FC:000F423F
全道具
42011822 0101
000000C3 0001
孔明
職業 0200BA14:xx
等級 0200BA15:63
經驗 0200BA16:63
武力 0200BA09:FF
統帥 0200BA10:FF
知力 0200BA11:FF
2Ch↓以降
回合數 020336B7:00
孔明
無限移動 02032E0A:30
兵數 02032E10:270F
策略 02032E14:270F
28h↓以降
兵種代碼
00 短兵
01 長兵
02 近衛兵
03 弓兵
04 弩兵
05 連弩兵
06 輕騎兵
07 重騎兵
08 親衛隊
09 輕戰車
0A 重戰車
0B 大戰車
0C 小炮車
0D 大炮車
0E 霹靂車
0F 弓騎兵
10 弩騎兵
11 凶賊
12 軍師
13 名軍師
14 大軍師
15 山賊
16 義賊
17 武道家
18 大武道家
19 虎使い
20 猛虎使い
1B 食糧隊
1C 物資隊
1D 軍樂隊
1E 南蠻兵
1F 南蠻騎兵
20 皇帝
21 総司令官
22 藤甲兵
23 羌族兵
24 象使い
25 毒蛇使い
26 幻術師
27 軍師將軍
======================
[金錢]
ON=117FC,3F,42,F
[全道具]
ON=1182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回合數]
ON=336B7,0
[孔明等級]
ON=BA15,63
[孔明經驗]
ON=BA16,63
[孔明全能力]
ON=BA09,FF;BA10,FF,FF
[孔明無限移動]
ON=32E0A,30
[孔明兵數]
ON=32E10,F,27
[孔明策略]
ON=32E14,F,27
物品代碼:
00 倚天劍
01 方天畫戟
02 青釭劍
03 七星劍
04 青龍偃月刀
05 蛇矛
06 雌雄雙劍
07 流星鎚
08 三尖刀
09 鉄疾藜骨朶
0A 狼牙棒
0B 七節鞭
0C 宣花斧
0D 大刀
0E 長梢子
0F 戈
10 牛角拐
11 斬馬剣
12 槊
13 細槍
14 古錠刀
15 神刀
16 護手鉤
17 短梢子
18 環柄刀
19 太平刀
1A 直刀
1B 日月乾坤圈
1C 雙飛爪
1D 鉄鞭
1E 雙錘
1F 鋸齒刀
20 峨嵋刺
21 圈
22 鉄爪牙
23 笙
24 銅鑼
25 鼓鉦
26 築
27 鉄笛
28 鉄琵琶
29 虎
2A 猛虎
2B 白虎
30 単弓
31 直弓
32 蠻弓
33 強弓
34 養由基の弓
35 李広の弓
36 輕弩
37 強弩
38 鉄矢弩
39 楚琴弩
3A 蠻尤の弩
3B 黃帝の弩
3C 連弩
3D 諸葛弩
3E 神臂弓
3F 克敵弓
40 神勁弓
41 元戌弩
42 石彈炮
43 撒星石炮
44 虎蹲炮
45 糞炮罐炮
46 金火罐炮
47 獨腳旋風炮
48 旋風五炮
49 震天雷炮
4A 木甲荷車
4B 鉄甲荷車
4C 木牛
4D 流馬
4E 扁廂車
4F 正廂車
50 鉄扇
51 軍扇
52 劈水扇
53 摺畳扇
54 鷲羽扇
55 白羽扇
56 毛扇
57 青衣
58 道服
59 黃老服
5A 方士服
5B 鶴氅
5C 皮甲
5D 綿甲
5E 赤甲
5F 兩當甲
60 歩人甲
61 鋼系連環甲
62 青銅鎧
63 鉄甲鎧
64 環鎖鎧
65 明光鎧
66 筒袖鎧
67 白銀造り鎧
68 皮張りの盾
69 木製の盾
6A 青銅の盾
6B 鉄制の盾
6C 大盾
6D 伏儀の盾
6E 手牌
6F 団牌
70 燕尾牌
71 推牌
72 步兵旁牌
73 無敵神牌
74 駿馬
75 絕影
76 爪黃飛電
77 的盧
78 赤兔馬
79 大車
7A 輕車
7B 飛燕車
7C 三略
7D 六韜
7E 孟德新書
7F 孫子兵法書
80 焦熱の書
81 火龍の書
82 業火の書
83 大焦熱の書
84 大火龍の書
85 大業火の書
86 落石の書
87 山崩の書
88 山嵐の書
89 大落石の書
8A 大山崩の書
8B 大山嵐の書
8C 濁流の書
8D 渦潮の書
8E 洪水の書
8F 大濁流の書
90 大渦潮の書
91 大洪水の書
92 旋風の書
93 大旋風の書
94 物見の書
95 密偵の書
96 諜報の書
97 圧迫の書
98 威圧の書
99 罵聲の書
9A 挑撥の書
9B 偽情報の書
9C 偽兵の書
9D 牽制の書
9E 足止めの書
9F 回復の豆
A0 回復の麥
A1 回復の肉
A2 援軍の書
A3 大援軍の書
A4 施療の書
A5 応急葯
A6 漢方葯
A7 神仙丹
A8 奮起の書
A9 鼓舞の書
AA 堅固の書
AB 強陣の書
AC 回歸の書
AD 対策の書
AE 封策の書
AF 升格の印綬
B0 仁愛の種
B1 仁愛の実
B2 武勇の種
B3 武勇の実
B4 知謀の種
B5 知謀の実
B6 短兵指南書
B7 山賊の誓
B8 馬術指南書
B9 弓術指南書
BA 猛獸操術書
BB 武術指南書
BC 戰車戰術書
BD 馬上弓技法
BE 炮車機構図
BF 兵要秘傳書
C0 傳運指南書
C1 鼓吹具奏術
C2 遁甲天書
孔明加入隊伍 0200BA08:06
全人物
4200BA08 1206
000000ED 002C
全員無限移動
42002E0A 0720
0000000F 0028
全員兵數最大
42032E10 270F
0000000F 0028
全員策略最大
42032E14 270F
0000000F 0028
敵人行動不能
42033062 02E0
0000001E 0028
敵人一擊死
42033068 0001
0000001E 0028
敵人無策略
4203306C 0001
0000001E 0028
孔明狀態 02032E1A:00
全員狀態正常
42032E1A 0000
0000000F 0028
敵人全混亂
42033072 0010
0000001E 0028
⑶ 古代用弩名將
孫臏
《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
李廣
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
李陵
《漢書·李陵傳》:「(李陵)發連弩射單於。」
諸葛亮
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
詳細資料
http://..com/question/10448326.html?si=5
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弩臂和弩機),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射手使用時,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比弓的命中率顯著提高;還可藉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如足踏)張弦,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圖1戰國弩復原示意圖)。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從為數眾多的出土銅制弩機可以看出其結構:弩機銅郭內的機件有望山(瞄準器)、懸刀(扳機)、鉤心和兩個將各部件組合成為整體的鍵。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其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圖2弩機結構原理示意圖)。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朴,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制,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准確地命中目標。
東漢時出現了腰引弩,它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⑷ 元氣騎士爆炸弩滿配是什麼
元素子彈是指的是帶有元素屬性的子彈,比如暴擊後會冰凍,燒傷,中毒之類的武器,這種武器暴擊後不會造成雙倍傷害,而是會給敵方帶來debuff(冰凍、燒傷、中毒等等),爆炸弩有冰凍、燒傷、中毒等等嗎?所以爆炸弩不受元素子彈暴擊傷害也會加倍天賦。
⑸ 彩虹島弩神射用什麼弓和弩
用斗獸的吧...也還蠻好用的... 說真的..你用毒弩.. 還不如斗獸的弩..那個強一點..弓..弩我都玩過了.. 其實差不錯..可能弩攻擊高一點..弓爆一下也有2W多3W...只是華麗一點...
⑹ 床子弩既然射程能夠達到1500米,這不是比洋人的火槍射程還遠嗎
巨型床弩如北宋時期的踏撅弩、三弓床弩,南北朝時期的劉裕卻月陣巨弩雖然射程比較遠,但是還沒有達到1500米的射程,這個射程的出處應該再仔細查證。中央電視台科技欄目裡面兵器復原裡面描寫過,三弓床弩被復原後確實威力驚人,但是射程最遠也只能達到200米左右,如果古人的弓弩設計巧妙、射程再加上一倍也就是500米左右。但是單個的巨弩發射,精度根本無法掌握,要想達到最大射程,必須抬高瞄準線,讓箭矢飛行出拋物線,如果要確保殺傷力,就要想南北朝時期劉裕那樣,用幾千架巨弩擺出密集發射陣型,但是一架巨弩的造價估計也不菲,而且需要士兵長期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技能,只有在科技發達、經濟發達、或者不惜代價的時代才有可能出現巨弩。
宋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時代,同時科技也比較發達,所以宋代產生了很多「大殺器」,各種弩、各種槍、包括早期的火銃、火器都用於戰場,尤其是面對契丹的騎兵,巨弩確實能給騎兵巨大的殺傷,但是巨弩有一個弱點,就是移動不便,體型巨大,機動性不強。使用上有很多限制,如果宋軍糧草攜帶充足,人數眾多,並且以相對密集度的陣型緩慢前進,此時如果遇見契丹騎兵,宋軍可馬上收縮隊形,用巨弩擺出一道防線,可以應對契丹騎兵的沖擊,比較巨弩的射程遠超過騎兵的弓箭。同時在防守的時候,巨弩也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北宋的巨弩在檀州曾經射死過遼軍主帥蕭撻凜(在評書楊家將裡面這是一個戰鬥力很強的敵方BOSS),給遼軍心理帶來巨大的殺傷力。
但是巨弩雖然有巨大的威力,同時也有巨大的弱點,就是移動不便,體型巨大,還要有技藝高超的人使用,在宋遼進入和平期後,估計很快巨弩就被慢慢遺忘放棄了,造成金人南下後,宋軍並沒有做出什麼抵抗。也說明了武器再強大,也看是誰用的道理,一個戰鬥力低下、腐朽的軍隊發揮不出武器應用的威力。
宋之後的元,由於蒙古人對騎射的頂禮膜拜,使得很多復雜的武器都被遺忘了,一直延續到明朝,像巨弩、投石機等武器紛紛淡出人們的視野,明初的戰爭又恢復到了千年以前的漢魏水平,就是普通的刀劍、弓箭。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遇到了強勁的對手,北方的蒙古韃靼瓦剌和南方的倭寇,本來軍隊就因為太平日久而武備廢弛,敵人又個個凶神惡煞,蒙古騎兵來去如風,倭寇更是倭刀凌厲、火槍兇猛。明軍處於一敗塗地的境地。幸虧當時出了個中國的大軍事家、大發明家戚繼光,才挽救大明於水火。戚繼光不但是個軍事家,而且也是一個科技愛好者,他引入了日本的火槍進行仿製,並且將火葯在戰場上發揚光大,他的部隊裡面裝備了大量的火器,如抬槍(巨型火銃)、鳥槍(普通火葯槍)、虎蹲炮、佛郎機炮等,還發明神奇的鴛鴦陣,來克制倭寇的日本刀。在掃平了倭寇後,戚繼光調任北方,防守蒙古部落。這個時候,由於火器的發展,戚繼光發明了車廂陣戰術,和美國開拓西部時期的馬車戰術一樣(這個詞不標准,是我自己描述的,就是將馬車成環形擺放,然後牛仔們用火槍形成一個環形防禦陣地,來應對印第安人或者強盜),用車廂結成環形或其他陣型,用火箭、火器、弓箭來射擊敵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巨弩陣型的延續發展,不過用火器取代了巨弩,因為火器的射速和威力、精度都比巨弩高,而且攜帶更加方便。
結果到了清代之後,由於受到明朝火器兇猛的影響,清軍在中後期乾脆大量裝備了火器,相反對傳統的刀劍、弓箭卻嚴重摒棄了,在乾隆時期,乾隆就發現這一問題,清軍在平定西部戰爭時,大量使用火器,一旦敵人偷襲或者埋伏,清軍必定會損失慘重,清軍變成了只會用火器遠程射擊而不敢近身格鬥的少爺兵。而巨弩這樣的遠程兵器更是被火炮代替了,但是清軍的火炮肯定落後於洋人。到了清代之後,不要說巨弩,就是普通弩箭都已經不是朝廷的正式兵器了,因為滿洲人是馬上得天下,騎兵更容易使用弓,而不方便使用弩,清代的弓射程已經到達了中國弓的極限,但是在清末,幾乎沒有什麼人來練習使用弓箭。所以在清末的對外戰爭中,清軍的陣線一旦被突破,清軍的近身白刃格鬥能力基本為零。
⑺ DNF30級手弩有哪些
普通的:軍用手弩、破舊的軍用手弩; 紫武器:雙翼之弩、傳承:軍魂冰魄之軍用手弩; 粉武器:天馬之弩。。。希望採納。。。
⑻ 冷兵器之王三弓床弩,這是什麼武器
可以說在古代冷兵器戰爭的時候,三弓床弩可以算的上是一種無敵的存在,這是一種神秘樣子的武器呢?簡單描述一下的話,就是一個床型的底座加上上面三把弓箭一起,放在上面,這樣的話能夠將三把弓箭的力量都集中在弩箭之上。
從和尚原戰役就能看出來,這個在當時的時間存在的超級冷兵器真的是一種可以扭轉戰局的武器。
⑼ DNF大將軍75級帶加12的70粉手弩雷狼之暴弩,魔攻5000,物攻4000,魔防25000,物防20000,算什麼水平
已經算厲害的了 大將軍一般玩不好的都變廢物了 都是3000多的
⑽ 電視上武俠片經常說的十八班兵器指的哪些兵器
弓:王弓、弧弓、夾弓、廋弓、唐弓、大弓、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馬箭、袖箭、步箭。
弓箭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據說遠古時代沒有喪葬的習慣,人死後就將屍骸棄置在荒郊野外,有孝子不忍父母遺體被禽獸啃嚙,所以作「彈」來保護;後來,黃帝將「彈」改良成「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弓箭。所以傳說中黃帝修練成仙後,准備騎龍上天,臣民們捨不得,都爭先恐後搶抓龍髯,想留住黃帝,結果髯斷、弓墜,上不了天庭的百姓只好抱著弓嗚號,因而後人就稱黃帝的弓為「烏號弓」。
古代著名的神箭手,除了傳說射下九個太陽的後羿之外,還有號稱「百步穿楊」的戰國楚人養由基,射百步之外的細柳枝,到了百發百中、神乎其技的地步,每次炫耀神射時,看熱鬧的觀眾都多到幾千人。他的同僚嵇康也是著名射手,很不服氣,於是取出七件鎧甲,捆束成札,放在五十步外,張弓一射,竟然箭穿七甲,因而很神氣地向養由基示威。養由基卻用「催箭法」,一箭射向鎧甲上的箭尾,竟將前箭整隻推出鎧甲外,嵇康瞠目結舌之餘,也不得不拜服稱謝。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也是精於箭法,有次外出打獵,誤將大石頭看成老虎,屏氣凝神、一箭射出,竟然連鏃帶羽,整隻箭都射進了堅硬的石頭里去!唐代的薛仁貴則是在唐高宗面前,一箭射穿五件鎧甲;後來又在天山十餘萬突厥大軍前,三發三中、連殺三位陣前敵將,嚇得對方軍心渙散,立刻投降,嬴得「三箭定天山」的美譽。
馮夢龍《醒世恆言》中,有《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說南宋人鄭信,帶著神女贈送的「神臂弓」投軍立功,十餘年間做到了兩川節度使。馮氏又撰《古今譚概》,有《神射》故事,說隋末神射督君謨,能閉目而射,百無一失,其弟子王靈智拜師學藝,三年,以為盡得真傳,遂起歹心想射殺君謨,以獨占鰲頭。於是君謨再展神功,刀截來箭,口承飛矢,制服了叛徒。武俠小說中,則有梁羽生《雲海玉弓緣》,實即《冰天川女傳》續集,敘述風塵奇丐金世遺與呂四娘愛徒谷之華、志報父仇的少女厲勝男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厲女使用的武器,就是沈重的玉弓與可以連發玉箭。
四十年代鄭證因的武俠長篇鉅著《鷹爪王》中,雪山二丑的獨門暗器就是「蛇頭白羽箭」,箭尖下橫嵌兩支鋼針,只要箭尖射入人體,鋼針即蹦出左右向肉里橫穿出去,所以中了此箭,不死也落得殘疾。另外,古龍的後期作品《那一劍的風情》中,青龍會獨有的微型暗器「情人箭」,則是一紅一黑兩支小箭。使用時,黑箭先發,讓對手被宛如情人眼波般的黝黑迷惑,正在心神盪漾之際,紅箭已悄悄射入,血便如情人的眼淚般滴滴流出。
弩:窩弓、夾弩、廋弩、唐弩、大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
弓以個人的臂力來張弓射箭,射程有限。為了增強戰力,所以改進為機械操縱。根據學者考證,殷商時代已經使用木製的「弩」了,不過威力並不大。直到春秋時期,楚國的琴氏在木弩臂上加裝青銅機括後,才提高了弩的性能。戰國時代的魏國則發明了「十二石之弩」,拉力約合今日的一百二十公斤,需要用腳才能夠張開。
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魔教最擅長「毒水機弩」,形狀像羽箭,裝有機括,可以射出奇臭沖鼻的毒水,沾上皮膚即潰爛見骨。秦紅的《虎俠嬌娃》中,也有「神鰍弩」,是四川唐門的唐紹雲獨門暗器,射出的箭像泥鰍一樣扭曲,又能像導彈飛彈,自動迴旋拐彎追蹤敵人,力道持久,使對手甚難逃避。
矛:槊
「矛」在兩萬多年前原始社會的狩獵時就已經出現了。遠古的人類使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等工具來刺殺動物;後來為了增強威力,加上長柄,就成了矛;近年出土的許多史前文化遺址中,也常發現加工過的矛頭。河南安陽的殷墟陵墓,也曾挖出七百多支青銅矛頭;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在牧地誓師,也曾要求現場軍隊「稱爾戈、立爾矛」,可見此時的矛已經是戰爭中的主要武器了。
戰國時期,「矛」已經是一般大眾都能購買的武器了。有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說道這種武器的普及性:當時有位楚國人,在市場上賣長矛與盾牌,一面誇耀自己的盾牌堅硬無比,一面又稱贊長矛無堅不摧,所以有位觀看者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何如」的譏刺。後來我們就稱人們顛三倒四、不合常情的言行為「前後矛盾」了。
矛又有「槊」的別名。曹操文武雙全,常在戰役過程中,心血來潮,就當場「橫槊賦詩」起來。建安十二年冬季,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討滅東吳。在大戰的前夕會諸將於船艦上,也曾取槊立於船頭,對諸將說:「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可見曹操是用槊的能手。
「戟」出現於殷商時代,兼具「戈」的鉤啄與「矛」的刺擊功能,由於製作不易,所以使用者多半是貴族。春秋時齊國權臣崔杼弒君,對於不認同的其餘臣僚,崔杼就以「戟拘其頸,劍承其心」,迫其就範。
因為戟有具有庄嚴威武的外貌,所以平時多半當作宮廷門衛的威儀兵仗,或用在警衛森嚴肅穆的正式場合中;漢武帝的弄臣東方朔,身高九尺,很有威儀,當武帝坐未央前殿時,東方朔就執戟侍立,可見戟的作用所在。有時帝王為了表彰獎勵武將的功勛,也常以戟作為賞賜,所以它又是權勢、功勛的象徵。
用戟的難度遠遠超過戈、矛,所以使用者不多,像漢初狗屠名將樊噲所使的戟,就是百鍊精鋼製成的,重九十八斤,一般人很難舞動。漢末的名將呂布,使用方天畫戟,重僅二十四斤,卻能以一敵三,與劉、關、張三人的雙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戰成平手,可見呂布用戟的高明功夫!到了三國志時代,單戟改成較短較輕的雙戟,成為當時流行的武器,如「孫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雙戟舞」、曹營「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都是史書上的明確記載。
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看槍。
因為矛的長度至少兩公尺以上,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戰國時已經有人將它改成一半長度的鐵制長兵器,是「鐵槍」的初次問世。隋煬帝將這種長槍賜給屬將,稱作「一丈威」;唐代更將它發展成四種:騎兵的漆槍、步兵的長槍、羽林軍的白桿槍、御林軍的朴槍。因為槍的使用普遍,所以用槍高手也逐漸增多,最有名的是秦瓊,「躍馬挺槍」,直擊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回馬金槍」是以退為進的險招,也是章回、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招式。
用槍的關鍵在於槍尖的攔、掃、扎、刺,舞動時,如銀光閃爍,寒星點點,變幻莫測,瞬間使出殺手,讓對方無從應付。所以槍法高明在「快」與「變」,不僅要氣力,更要有應變的智慧。所以使槍者都是智勇雙全的高手,如《水滸傳》里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就是用槍者的典型。北宋名將楊業,尤其擅長槍法,真是一槍在手,所向無敵。
因為槍利於兩軍對壘使用,所以長桿鐵槍的形制逐漸增多,宋代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列舉了十八種,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另外,常見槍法也有十幾種,如楊氏梨花槍、山東樊家槍、少林槍、峨嵋槍都是名號響亮、膾炙人口的。其中「梨花槍」是南宋鐵槍李全的愛妻楊氏所發明,槍法如雨散梨花,輕靈神妙,時人稱其「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可見厲害!抗金名將岳飛也是自幼拜陳廣學習槍法,後來自創「鉤鐮槍」,大破金兀術的連環拐子馬,改寫了南宋歷史,居功厥偉!
岳飛麾下名將楊再興也是使槍好手,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甚至創造出精擅槍法的楊家子嗣楊鐵心,導出楊家與郭靖和金、遼異族之間,錯綜復雜的一段的恩怨情仇來。
古龍在《七種武器》中,創造出一柄鈍鋼鑄造、獨霸武林的「霸王槍」,長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兩三錢,不但銳利無比、中人必死,而且槍身超重,只要被槍桿掃中,也會立即嘔血五升!槍主人是大王鏢局的老闆、一槍擎天王萬武,因故被仇家殺害,他的女兒王盛蘭遂持著這柄霸王槍,踏遍江湖,為父報仇。真可稱是父女英豪也!
相對於霸王槍的慓悍,古龍在《七種武器》中,又創造了陰險狠毒的「金槍」,不但輕巧,槍身還可隨意彎曲,給人一種毒蛇般的靈動陰狠恐懼感。槍主人徐用,用自己創造的蛇槍一百四十九刺,打遍天下無敵手,最後卻邪不勝正,敗在大俠丁喜手下,只有退隱一途。
斧作為農耕用的工具,是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新近出土的山西下川遺址證實,在兩萬年前已製造出大型石斧;黃土高原上的磁山人,在八千年前也普遍使用石斧了;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人更製造出穿孔的石斧,以利農作。
至於銅斧的出現,最早見於殷商,斧身還有精美的雕刻嵌鏤,顯然是作為儀仗之用。
鉞是從斧衍生而來的,一般人都將它們視為一物,混稱「斧鉞」而不別。但是,鉞比斧大了三分之一,鉞桿也比斧柄長,外形較具威儀氣魄。
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經有非常精美、作為裝飾用的玉鉞了,經過考證得知,玉鉞的持有即是神聖地位的象徵。《史記》說:夏桀暴虐,商湯於是親自把鉞,討伐暴桀。另外,周武王伐紂時,在牧地誓諸侯之師,也是「左杖黃鉞,右秉白旄」,昭告聯軍全體。王莽篡漢後,義軍蜂起反抗,莽軍十萬駐扎洛陽准備剿滅,但是元帥王尋的黃鉞竟遺失了,當時懂得命理的人就預測莽軍一定大敗。後來王尋果真戰死。鉞在這些故事中,都是作為權力的象徵。
商、周之際,鉞一方面是權力的象徵,意味著政權的更替;一方面也使用在戰場上,成為征伐的利器。鄭州二里岡的商代遺址中,出土一件九公斤重的銅鉞,配上鉞柄後,就成為攻戰用的利器了,經考證是當時女將婦好所用的兵器。漢代壁畫中,有一幅戰場上騎馬持鉞的戰士像,鉞上掛著一個頭顱,可見鉞也是斬首的兵器。後來刑場上,也曾用鉞來作為腰斬的刑具,傳說黃帝時有五種大刑,第四種稱作「斧鉞」,就是「腰斬之刑」。
殳:單頭棍(大桿子)、雙頭棍(齊眉棍)、雙折棍(大掃子)、三折棍、操鉤棍、狼牙棒、天門棍、悶棍、腳棍。
殳的形狀像搗米用的杵,所以又有「杵」的稱呼,在商朝末年已經是普遍使用的兵器了。亞聖先師孟子曾經形容武王伐紂時的戰況慘烈,竟然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可知商、周雙方軍隊都大量使用「杵」作為兵器,這種又長又重的木質兵器,竟能漂浮在兵士們的鮮血中,可見死傷之慘重!
在周朝時,殳的形狀略有改變,和弓矢、戈、矛、戟,並列為步兵的五種主要兵器,《詩經》說的:「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就是描述英勇的戰士,手持長殳,在戰場上與敵人進行肉博戰的情況。這時候的殳,已經變成長棍上按裝一個青銅或鐵制的圓頭,為了加強殺傷力,圓頭上有三至六個不等的乳突或棱刺。《春秋左傳》記載說:秦穆公帥軍攻打晉國,晉惠公的車右用長殳往穆公身上盡力一擊,殳頭棱刺竟然穿透穆公身上的六層鎧甲!可見殳的威力驚人!
「殳」又稱作「棓」或「杖」。戰國時代的兵法《六韜》中提到一種重十二斤的「方首鐵棓」,就是方形鐵頭的殳,而《呂氏春秋》說:戰國時,趙國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大將吾丘鴆,「衣鐵甲,操鐵杖」,沖擊趙軍,所向披靡。都是這種武器。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曾發現三十一件這種型式的銅殳;而河北滿城挖掘出的漢初墓葬中,也有一種二公尺長的圓形鐵棒,頂端一小段為方柱形,應該就是銅殳演變成的鐵制長殳,殺傷力就更大了。
在後世的民間武藝中,「殳」演變成「棍」類武器,有「天門棍」,是短兵器,長度只有單頭棍的一半,兩端用銅箍扎緊;這是北方少林寺的棍法,南方武師使用者較少。
又有「單頭棍」,據說宋代楊家將兵敗之後,楊五郎沖出重圍,到五台山掛單出家。因為佛門不可動刀槍,所以將長槍改成木棍,又將槍法變化成棍法,就成了「五郎八卦棍」,一直流傳到現在。既然有單,當然相對也該有雙,「雙頭棍」又稱「齊眉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絕活,他就賴「一條桿棒,打出四百座軍州」來。
另外還有「雙折棍」與「三折棍」,傳說都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而三折棍後來更成為北方鏢局的標幟。至於雙折棍,則由李小龍改造成雙截棍,並且在民國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武打電影中,出盡鋒頭,享譽國際。它的殺傷力,在李小龍的操控下,發揮的淋漓盡致,甚至使得美國警方明令規定:雙截棍是不得隨身攜帶的殺人凶器。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陝西半坡村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原始的骨制魚叉,用來扎取魚類。不過,居住在森林旁的獵戶們,為了獵殺大型野獸如猛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離,所以使用三股長叉,一般稱作「虎叉」。《水滸傳》說道解珍、解寶兩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狀,要捉山上大蟲,於是「拿了鋼叉,兩個徑奔登州山上」。可見「鋼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時為了便於遠擲以確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擲用的飛叉。
「叉」後來發成兵器,種類很多,大致可按長短分,或以叉股分;歷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與鉤、鐮、鈀等雜兵器並論。宋代有叉竿,長二丈,用來叉飛梯與登城。南宋宗澤的偏將張純善使飛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並且教出很多使飛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長的「馬叉」,茅元儀的《武備志》說:「上可叉人,下可叉馬。」是步兵所用的長兵。
國劇《金錢豹》里,有飛叉的特技,叉頭分成三股,股與叉柄連接處,套上鋼片兩片,隨著演員舞動、拋擲時,錚錚作響,增強了驚險與娛樂的效果。這些其實都是從民國初年江湖雜耍賣藝者學來的身段。
耙頭:鈀、朳、钂鈀、鐺、鏟、月牙鏟、馬叉
耙頭的出現比較晚,明代以前少見載錄,至今也未見到「耙頭」實物,卻有「叉鈀」和「钂鈀」這兩種兵器。钂鈀是從農具演變來的兵器,外形像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左右橫出兩尖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茅元儀《武備志》描述它的形制道:「钂鈀,上用利刃,橫以彎股,刃有兩鋒,中有一脊,造法須分脊平磨,如磨刀法,兩刃自脊平減至鋒,其鋒乃利,日久不禿,中鋒頭之下庫,可容核桃,則安於木杪,乃不折損,仍用一釘關之。」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也說:「此器柄長八尺,於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殺倭始。」說明钂鈀是明軍為御倭所創制的。實戰中,每兩名钂鈀手,配備三十支火箭,敵人遠離時,鈀叉兩股可以充當發射架;敵人迫近時,可刺擊對方;當與敵人兵刃相鬥時,可以制住對手器械。真可稱作戰爭中最有利的兵器。
清王啅《兵仗記》載:「鈀之制有二,曰鐵鈀,曰木鈀。鐵鈀之頭,直刃橫齒皆鐵;木鈀鐵刃木橫,上施鐵齒,鐵皮裹釘。其使鈀之家五,曰雄牛出陣鈀,曰山門七埋伏鈀,曰番王倒角鈀,曰直行虎鈀,曰稍攔跟進鈀。」所說的形制,像是一般的農耙,與明代鈀形不同,可能是清代才有的兵器。清代綠營兵還使用鳳翅钂、五趐钂、月牙鈀、通天鈀等隔拿兵器,形制大同小異,各有特點。
武俠作家蕭逸的《春江萬里情》中,男主角郭潛即用「鳳翅鐺」,長三尺許,通體紫紅,四菱鐺頭,月牙形刀刃,極為鋒利。
耙又名「扒」,和農家的鐵齒耙差不多。主要用於船戰,可以隔架敵人長兵器,也能趁機殺傷敵人。《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九齒釘朳」就是這種兵器。
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三尖刀、飛刀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演練刀時勇猛慓悍,雄健有力的形象。刀的種類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樣。單刀和雙刀都屬於短兵器,常言道:「單刀看手,雙刀看走。」這也是單刀和雙刀演練的基本要求。單刀一般是一手持刀,一手配合,以纏頭、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挑為主要招式。至於雙刀的刀法及變化,則是通過兩手和身腿的協調配合,要求兩手用力均勻,身段靈活,以顯出雙刃「葉裏藏花,雙蝶飛舞」的美姿。大刀屬於長兵器,主要方法是:劈、抹、撩、斬、刺、壓、掛、格、挑等,所以說「大刀看刃」。
《清稗類鈔》記載一件用刀御敵的事跡: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師,京師附近有一處村落名「謝庄」,村民馮三保精技擊,其女婉貞年僅十九,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婉貞見敵軍迫近,就對父親說:「外國人有火器而拙於武藝,我們操刀挾盾,近身攻其不備,必可取勝。」於是婉貞帶領村中少年,穿黑衣持白刃,埋伏於村外林中。不久,敵軍五、六百人抬炮至,婉貞拔刀奮起,率眾襲之,所當無不披靡,至日暮,村人擊殺敵軍百餘人,敵遂棄炮倉惶逃走。可見清代大刀的威力。
光緒年間,北京城裏有一位大俠,叫王止誼,因他稟性豪爽,俠心義膽,尤以大刀著稱於世,所以時號「大刀王五」。著名的戊戌變法失敗後,王五得知清兵將緝捕譚嗣同,於是當夜潛入譚宅,勸之出奔,並願以身護其行。只是譚嗣同決心殉仁,直至清兵來至庭院,王五始飛壁而去。
俗話說「你有你的拖刀計,我用我的障眼法」,這與「回馬槍」相近,也是刀戰的計謀一種,源出《三國演義》。當關公數戰黃忠不下,不禁設下計謀:「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嬴之。」就是先假裝敗走,將刀垂下,待敵不備之際,突然回頭攻擊。
至於武俠小說中,以刀為主調的作品,更是俯拾即是,如古龍的《飛刀又見飛刀》創造出了武林奇人「小李飛刀」;《圓月彎刀》,著意闡述主角丁鵬「刀為人役、人為刀魂」以及謝曉鋒「劍即是劍、我即是我,劍非劍、我非我」的兩種武學境界;而金庸的《鴛鴦刀》則以詼諧俏皮的節奏,藉著「鴛刀、鴦刀」點出武林中盛傳已久的「無敵於天下」大秘密,原來就是兩柄刀刃上分別刻著的「仁者」「無敵」四字。
劍的兩端都有鋒刃,既可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可以自衛,戰場上揮劍格鬥用以殺敵,所以從西周開始,就成了兵戰中的重要的短兵器。鑄劍盛行的結果,劍術也也受到重視,《吳越春秋》記載了一則少女與老猿斗劍的故事:越王句踐聽說國內有一位少女善於劍擊,於是特地請來問以劍術。少女出發北上,途中遇到一老翁,自稱袁公,想和少女比劍。未料才一比試,袁公就敗逃上樹,變為白猿而去。少女見了越王,就將劍道很清楚的闡釋一番,所言妙契精微,深得劍術之要,對於斗劍時進退縱橫之法,精神貫注,從容不迫,觀變進招的形態,都講解非常仔細。越王非常高興,就封賞少女,並且贈她「越女」的封號。金庸更將這一段傳奇,寫進了他的武俠小說《越女劍》中,將劍道的至高境界,作了非常深入的刻劃與探討。
到了戰國,青銅劍已成為各國軍隊的必備兵器,冶鑄技術臻極鼎盛。近年來,在河南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和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銅壺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步兵、水兵所配備的劍的形制。至於一般的勇士,也常以劍作為爭斗的利器,《莊子?說劍篇》說道:「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由此可見,當時的劍客是為了國君觀賞武藝而存在的。
武俠小說所創造的劍式,雲幻詭譎,無奇不有,但是沒有一式能夠超過《笑傲江湖》裏的「沖靈劍法」,不但名號清雅,連招式都險峻至極卻又纏綿綺旎。當我們設想這麼一幕景象:一位卓爾不群的武林英俊,正在和他唯一摯愛的青梅竹馬一同演練劍招,兩人相距約摸七、八丈,各自提劍拔地而起,以快逾閃電的速度,在半空中絕不思索地直刺對方,而兩支劍尖竟然在半空中猛烈交擊,激得劍身都彎曲顫抖不已,但是兩人心靈卻異常清明,因為他們都知曉,即使互刺百次、千次,也絕對不會失手誤刺對方!這是靈犀相通、互信不疑,全無任何雜質的情愛,已經升華到了無須言語的境界了!這是劍式,更是讓人震懾的純純愛情!點出了武俠世界中另一種驚奇。
[jian]的外形像無刃劍,為短兵器、兼作暗器用,因為外觀是三或四楞形,類似竹簡,所以最先稱作「簡」。《西遊記》里,孫悟空眾師徒在九曲盤桓洞大戰眾獅精時,「雪獅精使一條三楞簡,徑來奔打」,用的就是這種武器。
[jian]通常藏於腰間,以隨身防護,十八般兵器中,只有一定用雙,所以習稱「雙jian]
唐代將門之後的秦瓊,善使一對家傳的「流金jian],重約一百三十斤,招式獨特,舞起時,迅如蛟蟒,密似雪花,遠近馳名。他最有名的絕招就是「殺手jian]。當他把得意的jian法招式,一路傳與表弟羅成時,看看就要傳到最厲害的殺手,心中突然一動,惦念道:「表弟勇猛,我若傳了他殺手jian],天下只有他,沒有我了!」因此留了一手,再也不教了。所以現在人們都說最厲害的殺著是「殺手jian]。秦瓊的雙jian
雖然有名,但是他早年落魄江湖,貧病交迫、又盤纏用盡時,不得不賣馬當
,誰知那個有眼無珠的三義坊朝奉,竟然只估它一斤四分錢,直當廢銅賣。
鞭作為兵器,最早見於春秋晉公子重耳的對話中。重耳流亡至楚國時,受到楚王的熱情招待,不卑不亢的回報以:「如果有幸能回晉國即君位,遇到楚、晉戰事,一定先行退讓;如果退讓還不能解決紛爭,就只好左手執皮鞭與弓箭,右手駕著戰馬,與楚軍周旋。」可知此時的「鞭」與「弓」一樣,都成了戰爭中的攻擊性武器。後來,前秦苻堅在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前,還誇下豪語道:「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可見前秦軍士應是人手一鞭的。
鞭的形制,到了漢代已有鐵制的,後梁戰將王彥章的鐵鞭長六尺二寸強,重十五斤,凡十九節,算是較短兵器。唐代則出了許多擅使鋼鞭的武將,如尉遲恭使得一手百三十斤重的鋼鞭,歸順李世民後,諸將不服,競與較量,卻無一得逞。
武俠小說中,鞭也是一項利器,鄭證因的《鷹王爪》中,追風鐵翅雕侯天惠,使得一種「金線鎖口鞭」,鞭身有連環鎖子簧,尾端有兩支毒須,一被打中,若未筋斷骨折,也會毒發而亡,甚是陰狠。古龍的《劍氣滿天花滿樓》中,武林盟主鄭思遠就用「蛇形鞭」,帶鱗片的鞭身,軟中帶硬、硬中有軟,一鞭著身,皮肉皆爛,難有生路。
大陸新銳武俠作家馮驥才,得到大陸首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的中篇作品《神鞭》,說的是清末天津衛的傻二,練就一頭祖傳的辮子功,打遍天下無敵手,獲得「神鞭」的稱號,卻在義和團的打洋鬼戰役中,被洋鬼子一槍打斷了「神鞭」。新派作家鬼穀子的《江湖風雲錄》中,也有一個飛天魔女,將垂腰長發箍成十三束,名為「魔發十三鞭」,可以同時向十三個不同的方位掃出,煞是厲害!同書又有苗疆土著的「蟒鞭」,以深山巨蟒皮浸毒熬煉而成,一被鞭中,立即入肉二寸,毒氣蔓延,當場斃命
「槁」又名「檛」,形狀如握著尖刺的拳頭。史書記載,最早使用槁的是東漢人溫序,他看到盜賊脅迫官吏,非常氣憤,於是「以節檛殺數人」。因為檛頭所握的尖刺形似毛筆,所以又稱作「筆檛」、「翻天筆」。
據說元代少林弟子白玉峰,為武術大師,常四處尋訪少林失傳武藝。一日,在少林寺藏經閣發現古兵器--檛,形狀奇特,既可鎚、劈、刺、擊,又有點穴的功能,靈機一動,將檛桿改短,就成了「翻天筆」這樣新武器,又創出二十四招翻天筆法,流傳後世,所以武俠小說中也常見這一類奇門兵器。台灣早期作家陳青雲的《五步追魂》中,俠客田青就持「龍頭鳳尾筆」,對陣時也可當作判官筆用。金庸《倚天屠龍記》也說道:武當七俠之一的張翠山,揮灑一隻鑌鐵判官筆,運起倚天屠龍功,在石壁上刻出「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二十四個大字,使得氣蓋寰宇的金毛獅王也收歛睥睨一世的狂氣,豎起大姆指大加贊賞。
斧有單、雙兩種形制,單斧配上長柄,不容易揮灑;而雙斧柄短,使用者較多。主要用法為: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氣魄。
歷代用斧的名將、豪俠不少,如袁術陣營的邢道榮,手使開山大斧,輪揮直奔沖撞,孔明軍陣乃急分兩下而走,可見邢的威猛!成語中的「半路殺出程咬金」,是唐代開國功臣,善使板斧,用法只有三招,一再重覆使用,配上既重又猛的力道,一般兵器罕能抵擋,所以當時流傳「程咬金三下斧頭」的說法稱贊他。《水滸傳》也記載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所向無敵,無人能擋,討伐方臘時,就憑雙斧立下不小功勞。
綿繩套索類似美國西部牛仔套牛用的「繩套」,是一種「生擒」的兵器。傳奇小說中有此武器,說的是隋末豪俠虯髯客,深諳飛索奇技,並傳給唐開國大將李靖,李靖將此絕技用在軍戰上,挑選精兵,苦練飛索工夫。飛索長約一丈二尺,也有二至三丈長,最好用牛筋或鹿脊筋劈成網絲,與人發、純絲混編,索頭繫上錨形鉤,用時將索投出,攫住敵人。每次實戰中,都將飛索軍雜布兵士之中,趁隙擒捕敵方主帥,敵軍驟失主帥,往往未戰先怯,因而敗軍。
元代騎兵善套馬,索的一端結成環狀活扣,後來將繩索改為「輪圈」,可以套敵之頸等部。明代將套索與檛結合,成了飛撾、飛鉤,用長繩系住,以拋遠擊敵,比一般中短兵器稍長。但是它的缺點是拋出後收攏回來的空檔,有被敵人乘虛而入的危險,所以只能作為輔助兵器。古典傳奇與武俠小說中,常見戰場上使用鏢繩套住生擒對手的描述,這種武器經過歷代武師的實練與作家想像的發揮後,演化出許多同類型的暗器,例如流星槌、繩鏢、狼牙槌、龍須鉤、軟鞭、鐵蓮花、飛爪等,民間武術界仍然經常可見。
蕭逸的《飲馬流花河》中,明代當朝王爺朱高煦就擅使「神鷹鐵爪」,鐵爪五指都是設計靈活、可適時曲動的鋼尖,爪由一串純綱指環連結,揮手一抖,即可抓撾敵手,威力極強。
防禦武器
盾、牌:挨牌、圓牌、藤牌、皮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