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中國氣象局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中國氣象局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4-26 10:06:25

❶ 氣象資料數據信息的生產與服務機構

(一)氣象資料生產與分類

氣象數據資料信息主要由國家和地方各級氣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利用氣象儀器、氣象雷達、氣象火箭、氣象衛星及其他遙感、遙測設備對大氣進行綜合觀測,並用計算機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在各個地方還有大量氣象人員收集氣象信息。

氣象數據是指我國按照氣象業務要求布設的各類氣象台站(含氣象衛星)觀測、積累的及利用各種途徑收集、存檔的各種載體形式的氣象資料及其整編、分析成果。

按照國家和中國氣象局保密規定,氣象數據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劃分保密的等級包括絕密、機密、保密、內部、公開五級。根據氣象數據內容屬性或特徵,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區分和歸類,氣象數據具體分成了15類:高空氣象資料、地面氣象資料、氣象輻射資料、海洋氣象資料、農業氣象資料、冰雪圈資料、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資料、水文氣象資料、日地物理資料、分析資料、氣象災害資料、歷史及替代資料、土壤與植被資料、雷達資料以及衛星資料。

(二)氣象資料的服務機構

由於服務機構的不同,氣象資料數據信息的服務內容不一樣。當前,氣象資料數據信息服務的提供者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即中國氣象局公共服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圖書館。中國氣象局公共服務中心主要是在線提供天氣信息、災害預警、氣象科學知識、氣象政策信息、氣象產品信息等資料的瀏覽、下載,國家氣象中心主要是在線或離線提供各類氣象科學數據資料。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主要有:專題服務包括科技查新、定題服務、圖書館文獻資料通訊、中國暴雨動態、城市環境動態,特色館藏包括WMO出版物、AMS連續出版物;顧客天地包括咨詢台、圖書薦購、常用科學數據、世界主要城市氣象數據;網路導航包括網上資料庫連接、專業圖書館連接、氣象類教育機構連接;書刊檢索包括館藏書刊檢索、維普中文期刊、MGA文摘資料庫、全國期刊聯合目錄、中文氣象科技文獻和氣象期刊文摘;數字資源包括書生電子圖書、AMS會議全文資料庫、AMS期刊全文資料庫等。

1.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中國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承擔著國家級氣象基礎信息、計算機、骨幹網路和通信資源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及服務任務,同時它還承擔著WMO亞洲區域氣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和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中國中心[WDC-D(M)] 的任務,與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氣象資料室(以下簡稱「氣象資料室」)與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個單位,三塊牌子」,是全國氣象數據中心,也是國家專業檔案館之一,隸屬於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作為中國氣象學科的國家級數據中心,負責中國氣象局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骨幹計算機網路系統、CMA-Internet系統和氣象通信網路系統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和服務;負責承擔全國和全球范圍的氣象數據及其產品的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和服務;研究與應用最新數據處理技術;加工和開發各類氣象數據產品;承擔國家級氣象檔案館的任務職責,負責全國氣象記錄檔案和工作檔案的收集、歸檔、管理和服務;承擔數據和檔案業務對省級的技術指導。各省級氣象資料室開展本轄區范圍的氣象資料社會化服務,及時向國家氣象數據中心上報氣象數據等具體業務。

2.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2008年5月成立的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國家級媒體氣象服務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服務以及全國公共氣象服務的業務技術指導等任務。下設三個管理機構和產品服務室、網路服務室、科普宣傳室三個業務機構,承擔國家級公共氣象信息收集、產品加工、製作和服務;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服務;全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中國天氣網、中國興農網等公共氣象服務門戶網站的建設與運行管理;科普宣傳以及公共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公眾滿意度調查等業務。為各級政府、公眾、行業和專門顧客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不斷提高氣象服務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3.中國氣象圖書館

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氣象專業文獻收藏中心和氣象專業文獻檢索中心。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的職能與任務是全面收藏國內外(尤其是國外)氣象專業的各種出版物(期刊、圖書、技術報告、會議文集、WMO出版物、電子出版物);利用各種手段(傳統借閱、刊物編輯、計算機檢索、網路服務)向全國氣象部門及國家有關部門(海洋、農業、環境、民航和大學等)的科研、業務單位提供專業文獻信息服務。圖書館現有藏書20餘萬冊,其中中文圖書10萬余冊,期刊1000餘種;其中外文期刊700餘種,中文期刊300餘種,館藏書刊70%為外文書刊,語種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等,館藏書刊覆蓋了80%的專業出版物。讀者憑個人有效證件辦理借書證,即可入館借閱。

近年來圖書館引進了荷蘭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資料庫、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資料庫、書生中文電子圖書、清華同方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維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網路資料庫,開發了中文氣象科技文獻庫、外文氣象期刊文摘庫、美國氣象學會會議文集資料庫等多種文獻資料庫,圖書館館藏書目資源信息也通過網路為顧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檢索與文獻提供服務。

❷ 哪個天氣預報軟體最准我看以前十五天每天是豎排

所謂的天氣預報,是要靠氣象站以及衛星等工具實際監看雲層、氣流等眾多因素,然後計算分析預測所經過的范圍帶來的影響。而這個數據都是由監測這些數據的集團,比如中國氣象站,統一存儲共享,就像資料庫一樣,這東西你想用拿來用就是了,沒必要自己在發送衛星建站檢測。所謂的天氣app只不過是調用這些資料庫罷了,有些良心app開發者,就會把這個庫明確的標志出來,比如微軟的天氣應用

win10的天氣應用

你要說預測天氣准不準,這要靠這個資料庫的實力,為什麼現在的天氣預報以前的天氣預報准很多了,計算機進步。計算能力強、檢測工具更准確。

而15天後時間比較久,難免出現未知因數影響雲層。打個比喻:你要開車去北京,路線都規劃好了,你又怎麼知道你經過的高速上是否在維修、車禍等原因堵車呢。

如果你的確需要時間久又比較準的天氣,目前還沒有,還要等你來開發(記得申請專利)。我比較推薦引用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是國家機關)的天氣app,至於app有沒有廣告、好不好用有沒有bug那些就是開發者的能力,目前最好的應該就是自帶的吧。

可以試試中國氣象局的官方app查天氣。

天氣預報的工作原理就是引用這些資料庫。希望能幫助你,記得點個贊

❸ 彩雲天氣跟墨跡哪個准

國內的的天氣軟體的天氣數據都來自於中國氣象局的資料庫(因為軟體公司不可能自建觀察台),所以精準程度差不多,但是軟體的刷新間隔不一樣,也會影響精準程度。所以彩雲天氣和墨跡天氣的精準度都差不多。

❹ 怎麼買氣象站數據

不用花錢的,在中國氣象共享資料庫可以查到的。
只是中國的,在中國氣象共享資料庫就可以下載到任何省份每個地點長達50多年的數據。
你如果在網站注冊,那麼只能獲得全國100多個標准站點的日氣象數據,而如果你進行了書面申請,好像不花錢,可以獲得更多的(好像是七八百個)氣象站點50多年的日氣象數據。

❺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人員概況: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現有職工405人,其中研究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30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98人。
許健民董超華 蔡 斌 盧乃錳 黃 簽錢建梅 師春香 施進明 楊 軍 楊忠東張鳳英 張其松 趙立成 趙風生
許健民,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65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氣象科研、業務及衛星氣象的應用服務工作。他非常重視氣象事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工作。
許健民院士在長期工作中,為了解決大量的氣象資料存儲難的問題,提出並實施完成了 「實時氣象資料庫」和「氣象專用程序庫」。為此,他撰寫出版了「用磁帶交換資料的技術」一書,對氣象人員使用國外資料起了積極作用;為適應我國遠程導彈試驗的氣象保障任務,他提出在常規氣象資料十分匱乏的熱帶太平洋地區利用非常規資料進行天氣分析,並在中央氣象台創建了我國熱帶天氣分析業務系統;在1987年東北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期間,他主持了森林火災實時監測服務,及時提出並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技術和服務措施,及時准確地為中央領導和公眾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火情信息,為滅火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國務院的表揚;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他提出了用氣象衛星資料客觀有效地監測洪澇,得出了87個縣淹沒情況和受災嚴重程度的比較表,為國務院和民政部提供了准確的水情信息,受到國家防洪指揮部表揚;在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和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工程建設中,解決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雲圖高精度定位的難題,使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圖像的定位精度達到了像元級,全面實現了實時、全自動、高精度,為風雲二號衛星觀測資料的應用做出了貢獻。在2001年10月召開的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第29屆會議上,該項工作受到高度評價;他提出了衛星雲導風產品快速演算法和雲高度指定中區分薄卷雲和低雲的新演算法,分別受到了氣象衛星協調組織會議和國際雲導風會議的高度評價。
許健民院士被世界氣象組織聘任為衛星專家工作組成員,在促進氣象科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擴大我國衛星氣象工作在國際上的影響做出了貢獻。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8篇;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篇;在國內重要科技刊物上發表論文11篇;撰寫出版著作2本;翻譯出版和審核出版譯著5本。
研究方向:氣象衛星產品的應用
董超華 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69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曾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主任,現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科技委主任。
主要從事衛星大氣探測遙感理論、反演方法和應用研究。曾主持國家衛星應用技術重點項目:雲對衛星原始資料質量的影響、國家「八五」台風暴雨攻關和國家「863」項目有關遙感資料處理和應用等方面的課題。在科技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氣象衛星業務產品釋用手冊一本,譯文十多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2項,司局級自然科學獎一等1項和科技進步獎三等1項;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前承擔的項目和課題:FY-3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建設技術負責;國防科工委民用航天重點科研項目「風雲三號(FY-3)衛星高光譜解析度紅外大氣探測儀性能指標和模擬試驗研究」等。
研究方向:氣象衛星遙感反演理論、反演方法和資料應用研究。
蔡斌,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風雲三號應用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
1970年於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我國衛星氣象的業務、科研技術工作。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工學院進修,作為訪問學者曾赴美國NOAA工作。
70年代,氣象衛星、衛星遙感是國際前沿課題。急國家所需,廣泛調研,深入探索,為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衛星遙感儀器確定技術方案進行了開創性工作。提出、落實衛星技術要求,進行儀器機載飛行試驗,多次參加氣象衛星發射,提出地面系統總體方案,參加地面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和工程建設。
先後擔任極軌衛星總體室主任,FY-1衛星應用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2001年被中國氣象局任命為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目前正從事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FY-3衛星及遙感儀器的需求分析與技術評估工作;紫外、可見、紅外、微波星載儀器的定標工作;FY-3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工作。
涉及的領域和專業包括衛星總體技術、衛星遙感、遙感儀器及定標、應用系統總體設計、衛星數據接收與地面系統運行控制。
曾參加過多次國際會議,發表科學技術論文十多篇,聯合撰寫出版著作二本。
盧乃錳,正研級高工,碩士生導師
南京氣象學院畢業,學士學位。1993-1994年在美國國家環境衛星資料和信息服務局工作,2001年被中國氣象局正研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評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現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氣象局沙塵暴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降水工作組(IPWG)成員。
獨立提出了「多通道協和降水反演」和「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藍通道植被指數」的概念。開發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降水估計業務系統和靜止氣象衛星沙塵暴業務系統;在國內外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了「中國遙感衛星微波輻射校正場預先研究」、「利用微波和光學遙感數據共同反演雲系內部微物理結構和降水場參數」等一系列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和課題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研的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部專項「西部生態環境20年要素演變的衛星遙感研究」、國家973項目中「新型衛星遙感資料的紅外和微波降水估計方法研究」專題等。
研究方向:大氣參數反演,微波輻射校正
黃 簽 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1982年華中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同年進入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遙感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畢業,獲中科院理學碩士學位。1985-1994年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遙感研究室工作,現在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任學科負責人。
曾主持完成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NOAA衛星中國小比例尺假彩色影像地圖的制圖試驗」課題成功研製完成了中國第一幅結合數字影像處理和地圖制圖學、符合國家地圖規范的中國小比例尺衛星影像地圖,作為國家地圖產品由測繪出版社發行。分別獲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最佳展示成果獎和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為該產品著作權人。1996年承擔科技部九五攻關重中之重項目(3S技術綜合應用)第一課題,負責「國家級基本資源環境與遙感動態服務體系」中極軌氣象衛星深加工產品運行子系統的研製和運行,提供以季度為周期的全國最低雲量影像數據基底和植被指數系列產品。1999年參加海洋863-818-11-02「大洋漁業遙感」項目,負責多種氣象衛星海表溫度反演產品系統的設計和建設。
主要代表性論著和作品有:「A Photomap of China with NOAA AVHRR Data」和「Small Scale Cartography from Space – Application of NOAA Satellite to map China」(英文、國際會議文獻)、「中國衛星影像地圖」(測繪出版社、著作權人)、《風雲縱覽 -- 風雲一號C星圖集》(氣象出版社、編委、圖像美工處理)、《神舟三號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影像圖》(北京科技周)等。
目前主要從事遙感圖像處理,制圖應用和環境遙感應用分析工作。現階段承擔的研究項目主要包括:國家十五863信息技術領域-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EOS/MODIS中國1/100萬影像地圖系列產品化」課題、國家十五863資源與環境領域-海洋監測主題「大洋漁場環境信息獲取和應用技術」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中國西部環境和生態科學,「西部生態環境20年要素演變衛星遙感研究」項目子課題。
錢建梅 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1978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一直從事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建設和應用軟體研發工作。先後參與多個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應用工程設計和實施,包括國家重點引進項目NOAA系列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國家重點工程風雲二號、風雲二號(02)批、風雲一號(02)批、風雲三號應用系統,主要負責數據存檔管理、實時業務調度與控制、數據分發、衛星高速數據接收與圖象處理等多個應用軟體系統的設計開發。在FY-1(02)批氣象衛星存檔管理系統建設中,在國內首次使用大型自動磁帶庫實現氣象衛星數據自動存檔和下載服務業務系統,並提出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分層管理方法,提出以資料庫為紐帶,元數據為核心,從主機到存儲進行端到端數據管理的設計思路,解決此前衛星資料存取的老大難問題,大大提高了衛星數據的使用效率。
曾在國內重要科技刊物上發表論文7篇;主持編寫或參加編寫30多篇/冊氣象衛星應用系統項目建議書、工程設計技術報告。
研究方向:數據存檔與管理、系統集成。
師春香,研究員
1990年於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探測專業碩士畢業,之後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靜止和極軌衛星資料處理和應用相關的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從事的領域包括: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中國之暴雨」項目中擔任子課題負責人;參加了GEWEX/GAME/ HUBEX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開發了FY-1C/D和FY-1C/1D全球SST、FY-2C大氣可降水業務產品、雲濕度廓線、高雲檢測業務產品。研究了衛星雲圖神經網路客觀雲分類方法、衛星雲圖雲系自動提取方法,衛星雲圖面降水估計神經網路方法等。利用衛星數據對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中小尺度系統進行了研究;對98年夏季長江流域中小尺度對流雲團活動規律進行了研究;對98年武漢特大暴雨進行了研究;用MODIS和GMS5雲分類數據分析2001年上海特大暴雨等。在FY3地面應用系統中任「產品質量檢驗系統主任設計師」,負責「應用示範系統」陸面數據同化系統的初步設計。參加了三部論著的翻譯和編寫,發表論文20餘篇。作為「暴雨系統的衛星遙感理論和方法」課題的主要參加人員獲得2005年中國氣象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施進明 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
現擔任全國氣象行業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委員,氣象電子學會委員,氣象網路全書分編委,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高科技企業星地通公司總經理。1978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同年分配到航天部17所,從事軟體研發工作。1985年因建設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需要,調到中國氣象局衛星氣象中心至今。多年來擔任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主任設計師,負責設計國家級遙感衛星地面應用計算機、網路和數據存儲系統,並主持軟體工程實施工作。
主要成就:主持完成「總裝備部衛星資料存檔與檢索」等多個科研課題,負責編寫《航天遙感數據編目檢索方法》國家軍用標准,擔任科技部國家MODIS共享平台建設技術組成員,目前負責嫦娥工程運行控制系統建設。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中國氣象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多次,曾獲中國氣象局通令嘉獎、立功、全國氣象先進工作者多次。
論文論著:《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再工程的戰略規劃及實施》氣象通信與信息技術2004.09(第一作者);《氣象衛星資料處理業務中的並行計算技術》氣象通信與信息技術2005.09(獨著);《高可用業務系統的設計和實現》氣象儀器裝備2000.3(第一作者);《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微機接收處理系統-開發應用與發展》氣象儀器裝備2000.3(第一作者);《航天遙感數據編目檢索方法》總裝軍標出版社2002/4/24(主編著);《Internet氣象衛星資料服務中的應用》計算機科學2002Vol.29No.8 (第二作者)等。
工作領域:氣象通信與信息技術;構建大型計算機、網路和存儲系統。
楊軍 正研級高工,碩士生導師
1988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探測專業碩士生畢業,並獲碩士學位,現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
從事氣象衛星資料的接收處理工作,在計算機軟、硬體開發、通訊、圖形圖象處理、遙感資料處理等方面有一定科研工作基礎。參加了我國FY-1、FY-2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科研及建設工作,任運行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參與日本GMS展寬資料微機處理系統研製、一體化氣象衛星數據攝入卡研製、靜止氣象衛星中規模利用站系統研製等工作。參與中國輻射校正場科研工作以及95重點攻關項目35課題。此外還參與多個業務系統開發研製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曾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二次及司局級一、二等獎多次。
國家高技術項目:「863-308-20-02星載對地觀測輕小型感測器及衛星數據處理技術」項目負責人之一。中國輻射校正場:「資料庫檢索與存檔系統研製」子專題負責人。
研究方向:衛星遙感信息處理技術。
楊忠東,研究員,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系統發展室副主任。
從事氣象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產品開發方面的科研和應用系統工程建設工作,曾參加和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科研課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308-14-05」課題(1999年-2001年)「MODIS資料處理及其環境和災害應用技術研究」的負責人之一。財政部項目(Y0101)「西北地區土壤水分、沙塵暴監測預測研究」下屬專題(Y0101-01-03)(2001年-2003年)「利用新型遙感衛星資料監測西部地區地表參數和動態變化」負責人,項目專家組成員。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2001AA135060課題(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氣象衛星對地觀測數據綜合處理原型系統」負責人。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期間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空間科學工程中心下屬的氣象衛星合作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從事MODIS數據處理與遙感信息產品開發研究工作。參加IMAPP軟體包開發研製工作,合作完成MODIS雲分類研究工作,獨立完成「應用小波變換方法剔除MODIS數據條帶雜訊」研究工作。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0餘篇科研論文,完成專著一本、工程技術報告3份。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地址:中關村南大街46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郵政編碼:100081
2011年10月8日, 北京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與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宣布將建立聯合實驗室,攜手研發基於雲計算平台的大數據、高性能並發處理技術,從而為全國各級氣象衛星機構和用戶提供更先進的衛星數據與產品應用和服務。
作為承擔國家級氣象衛星資料在天氣預報、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等應用的權威機構,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衛星中心一直致力於拓展氣象衛星數據的應用服務領域。通過建立「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微軟公司聯合實驗室「,微軟中國雲計算創新中心將協同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相關團隊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攜手,共同在雲計算、大數據(Big Data)、高性能計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海量並行處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等前沿領域開展合作研究,為國家氣象衛星中心未來的技術方向、總體系統架構規劃和設計提供具有前瞻性、建設性的技術平台、解決方案及參考數據,為下一代衛星數據處理系統構建堅實的IT基礎架構。
「雲計算正在深刻改變所有行業。「執掌商用平台雲服務部門的微軟全球副總裁Tom Casey在其演講中表示,」隨著氣象衛星數據觀測技術的進步,海量衛星數據的處理、存儲與利用給IT帶來了全新需求與挑戰。與此同時,微軟一直在雲平台上對高性能並行處理及非結構化數據的管理應用進行重點投入,我們已為幫助中國氣象局建立未來的IT技術儲備做好准備。」
微軟和中國氣象局的合作肇始於2005年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工程建設,雙方在海量空間資料庫應用、大規模並行運算等領域深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氣象衛星工程系統的技術水平和衛星應用效益。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表示:「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雲計算、高性能計算的研發中心和重要新興市場,很高興看到我們與夥伴們共同致力於中國公共服務事業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這也是我們多年來成長的重要動力。「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女士出席了戰略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微軟聯合打造戰略合作研發平台表示祝賀,」在過去的六年裡,我們與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在研究海量數據存儲、並行處理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我們將共同推進氣象衛星大規模並行計算、海量數據管理、空間數據發布和服務等領域的先進IT架構和技術發展,使氣象衛星在國家氣象防災減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更好地發揮效益。 「
至此,微軟與中國政府在雲計算領域的協作已全面扎實地展開,其中包括:超過70%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工程師參與全球雲計算產品、技術和服務開發;2010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助力中國政府、客戶和合作夥伴實現雲計算潛力的微軟雲計算創新中心;與上海、成都、無錫、濟南等地方政府和企業在雲計算領域緊密合作以提升信息化水平、實現產業升級;以及今天助力中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的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微軟公司聯合實驗室」。

❻ 什麼網站能查詢到歷史天氣數據

建議你可以從以下幾個網站查一下:

1、天氣在線;

2、中國天氣社區;

3、中國氣象數據網 ;

4、天氣後報。

最推薦的一種:中國氣象數據網

推薦理由:

1、中國氣象數據網是專門對外提供氣息數據服務的官網平台;

2、從1981年到2010年的歷史氣象數據都可以檢索和下載,非常的簡單!

(6)中國氣象局資料庫擴展閱讀:


中國氣象數據網是氣象科學數據共享網的升級系統,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象雲的主要門戶應用系統,是中國氣象局面向國內和全球用戶開放氣象數據資源的權威的、統一的共享服務平台,是開放我國氣象服務市場、促進氣象信息資源共享和高效應用、構建新型氣象服務體系的數據支撐平台。

中國氣象數據網以滿足國家和全社會發展對氣象數據的共享需求為目的,重點圍繞標准規范體系建立、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平台建設和數據共享服務等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中國氣象數據網服務模式分為在線數據服務和離線數據服務兩種,在線服務主要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提供在線數據下載和服務,離線數據服務包括電話咨詢、信息咨詢以及根據用戶需求製作專題數據產品等。

❼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條件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研究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正研級科研人員54名,副研級科研人員99名。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分別為122人和71人;45歲以下研究員占研究員總人數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擁有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國氣象局特聘專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張人禾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聯壽、徐祥德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研究院擁有6個研究所(中心)、1個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和3個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監測與服務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創新基地也設在該院,另有與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共建的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還設有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和雷電物理與防護工程實驗室、風能太陽能資源實驗室,以及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中國科學院寒旱所聯合共建的冰凍圈與環境聯合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開發實驗室: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強風暴實驗室、雲霧物理實驗室、大氣化學實驗室 信息系統建設 1.網路系統
建立了以CISCO6509為核心、CISCO3750為接入層的寬頻區域網絡系統,提供了氣科院到中國氣象局大院骨幹網和Internet的網路連接。主幹網上聯帶寬達到萬兆,用戶桌面帶寬達到千兆。
2.存儲系統
建立了以IBM DS8100和IBM XIV為主體的大容量數據存儲系統,在線存儲能力達到160TB。該系統保存的數據主要是歷次科學試驗外場觀測數據、災害性天氣研究個例數據、大氣成分觀測數據、雷電數據、雷達數據、中尺度再分析數據、長序列NCEP預報和再分析數據、經整理後的業務觀測數據、實時業務數據等。2012年將新增存儲能力200TB。
3.計算系統
建立了以IBM P575伺服器集群和IBM DS4800存儲為主體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以及以刀片伺服器集群為技術架構建立的重點實驗室臨近和短時預報業務系統,總體計算能力達到3.98 Tflops。主要運行的系統和模式有大氣化學數值預報系統、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Grapes-meso、人工影響天氣准業務模式、氣科院氣候系統模式等。
4.網路應用系統
網路應用系統是氣科院科研、業務和行政辦公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NOTES辦公系統、Email郵件系統、內網安全系統、防病毒系統、氣科院外網網站等。
5.信息共享系統
為重大研究項目和重點實驗室的災害性天氣研究建立專題資料庫。包括前兩個973項目、青藏高原外場試驗、jica項目、科技部氣象信息共享系統等。在數據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暴雨外場試驗資料庫;大氣環境基礎信息庫和大氣環境綜合信息庫;災害天氣個例資料庫;氣科院實時數據接收管理和共享系統等。
技術支持建設 1.技術開發
為了更好地支持重大研究項目和科研成果的業務轉化,針對中尺度天氣研究和預報特點,研究院開發了集數據收集、處理、分析、預報為一體的中尺度災害天氣分析與預報系統綜合顯示平台(Meso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MWAFS)。實現了實時數據收集處理、綜合分析、中尺度產品快速生成、快速瀏覽、細分析、數據監視、產品保存、列印等多項功能。其主要技術特點:
基於WebGIS技術,開發了B/S和C/S兩種技術架構的客戶端應用,通過瀏覽器快速獲取高時空分辨的中尺度信息,也可以進行本地細分析;
提供多種數據分析和顯示工具,可方便地進行分析產品與觀測數據和預報結果的疊加綜合分析,為中尺度系統觀測與預報互動提供了工具;
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數據,通過採用高效的存儲管理策略、動態數據調度和優化的繪制演算法實現了海量遙感信息的快速可視化。
2.技術服務
人工資料服務:平均每年的數據服務約100人次,數據量約1TB。
日常技術服務:幫助用戶解決用戶端各類軟硬體問題,平均每年提供現場技術支持與服務約800多人次。
其他服務:院屬各單位託管設備的管理與服務。 項目承擔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研究院主持和承擔了6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7項國家科技攻關(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還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還承擔幾十項中央級科研院所修改專項、發改委重大專項、氣象行業專項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項目等,研究內容涉及到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的各個方面。
「十一、二五」期間,研究院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我國重大天氣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研究」、「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大氣部分)、「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和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效應的研究」、「氣溶膠-雲-輻射反饋過程及其與亞洲季風相互作用的研究」、「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組織實施國家科技攻關(支撐)項目「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技術創新研究」、「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技術研究」、「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技術研究」、「農林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等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
還組織實施了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地區樹輪及千年氣候變化研究」和創新群體項目「東亞季風研究」。在氣象科學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項目來源起止年份項目首席科學家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12~2016 翟盤茂 氣溶膠-雲-輻射反饋過程及其與亞洲季風相互作用的研究 科技部 2011~2015張小曳 中國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效應的研究 科技部 2006~2011張小曳 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04~2009張人禾 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 科技部 1999~2005徐祥德 我國重大天氣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 科技部 1998~2003倪允琪 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名稱項目來源起止年份負責人機載雲降水粒子譜儀與成像儀研製 國家科技部 2012~2015 郭學良 GPS高空探測系統研製 國家計委 1998~2000 郭亞田 霧探測器研製 國家計委 1997~1999 曾書兒 新型催化劑研製 國家計委 1996~1999 游來光 0.8m風洞改造 國家科委專項 1993~1997 張佩龍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 成果獲獎 據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近20年來,研究院獲得國家級獎40多項。 獲獎項目(部分)序號等級成果名稱主持單位授獎單位主要完成人員獲獎時間1 一等獎 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研究 國務院 丁一匯 、王馥棠 等 2004 2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梅雨鋒暴雨遙感監測技術與數值預報模式系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國務院 倪允琪(氣科院)、宇如聰、張文建、胡志晉(氣科院)、許健民、周秀驥(氣科院)、程明虎、徐幼平、劉黎平(氣科院)、盧乃錳 2006 3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新一代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國務院 薛紀善(氣科院),陳德輝(氣科院),沈學順(氣科院),楊學勝(氣科院),萬齊林,端義宏,金之雁(氣科院),胡江凱,胡江林(氣科院),劉志權 2007 4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人工增雨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科技部 鄭國光,郭學良(氣科院),姚展予(氣科院),肖 輝,王廣河(氣科院),洪延超,樓小鳳,劉奇俊,房 文(氣科院),馬舒慶 2008 5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陸地碳收支評估的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與模型模擬系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 國務院 於貴瑞,周廣勝(氣科院),黃 耀,陳泮勤,孫曉敏,趙新全,韓士傑,周國逸,何洪林,溫學發 2010 6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科普類) 《防雷避險手冊》及《防雷避險常識》掛圖 氣象出版社 國務院 (4)張義軍 2011 《應用氣象學報》(雙月刊),1986創刊,主辦單位為氣科院、氣象中心、衛星中心、氣候中心、信息中心、大探中心,反映國內外氣象科技領域理論研究最新成果以及這些新理論與新技術在氣象學中應用的研究論文及信息,內容涵蓋大氣科學各領域,被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創刊於1986年(注冊登記為英文版),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主辦。1986-1998年刊載純英文科技論文,1998年改為目前的中英文對照版,並在內容上進行了調整。該刊綜旨為報道氣科院科研項目進展、科研成果、技術推廣應用(6個所研究方向),及國內外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動態。
《氣象科技合作動態》1973年創刊,雙月刊,16開本,32頁,內部刊物;追蹤報道國內外大氣科學領域相關信息。內容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各項研究計劃和規劃、世界各國氣象水文部門的組織結構、最新科研成果、業務體制發展情況、業務技術標准、科技政策與管理、氣象教育與培訓、國際會議與學術動態,以及中國氣象局和國內相關科研單位與其他國家在大氣科學領域的多邊和雙邊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況。

❽ 需要中國輻射日值數據集,請求支援,中國氣象資料庫普通用戶下載不了

該數據,需要中國輻射日值數據集,請求支援中國氣象資料庫房普通用戶下載不了?

❾ 什麼叫氣象強國

1949年12月8日,中國氣象局的前身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新中國氣象事業的70年,由此寫下濃墨重彩的第一頁。

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歷經巨變的新中國氣象事業,始終深深植根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火熱實踐。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幅員遼闊,天氣、氣候復雜多變,是世界上各類氣象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曾經,全國氣象台站只有101個,寥若晨星;氣象儀器設備簡陋,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氣象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全國僅600多人……新中國氣象事業,從70年前的「一窮二白」艱難起步。

1969年年初,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長江、黃河流域,從華東到中南地區,有線通信全部阻斷,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完全中斷……1月29日,周恩來總理緊急召集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研究應對。彼時,氣象監測資料缺乏、預報提前量有限,且關鍵信息常被西方國家「卡脖子」。周恩來總理連嘆「落後」,語氣堅定地說——「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2018年9月,同樣是一場氣象災害——超強台風「山竹」接連登陸菲律賓、中國並影響越南。隨著菲律賓和越南先後發出申請,來自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數據,實時傳往兩國,成為菲越兩國防災救災的第一手參考。目前,我國成功發射了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點亮了廣袤無垠的太空,為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個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又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從「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風雲氣象衛星的成長與蛻變,折射出一部中國氣象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史。70年來,我國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抓手提高預報預測准確率,技術跨越升級,產品推陳出新。從以手工繪制天氣圖為主,發展到以自主創新的數值預報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人機交互一鍵式發布風險預警;從傳統單一天氣預報發展到面向多領域的影響預報。「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先進的氣象信息系統,建成了無縫隙智能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

一秒鍾,氣象部門高性能計算機的峰值運算速度達8千萬億次;一分鍾,探空氣球可爬升400米,無人機可觀測邊界層15種氣象要素;十分鍾,預警信息可傳達至86%的老百姓,重大災害預警不留盲區;一小時,天氣雷達能完成10次掃描,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結論可更新6次……事業發展的明快律動,讓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氣象現代化建設、科技創新帶來的驚喜。

隨著氣象預報預測的准確性、提前量、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無數氣象工作者前赴後繼,為推動氣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99.6%, 「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網路越織越密;建成了海量氣象資料庫和國產超級計算機系統,每日新增氣象數據量是建國初期的100多萬倍。氣象數據率先向國內外全面開放共享,中國氣象數據網累計用戶突破30萬,海外注冊用戶遍布70多個國家,累計訪問量超過5.1億人次;全國暴雨預警准確率達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鍾,可提前3至4天對台風路徑做出較為准確的預報。2017年中國氣象局成為世界氣象中心,標志著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黨的十八大至今,提質增效。氣象現代化建設緊緊圍繞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展開,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服務體系煥發強大能量,開啟邁向現代化氣象強國的新征程。它在超強台風、低溫雨雪冰凍等一次次重大自然災害搶險救災中百煉成鋼,也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增光添彩;它曾在載人航天、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中保駕護航,也持續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一年四季不放鬆,每個天氣過程不放過。」面向人民美好生活,一代代氣象人圍繞人民群眾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務需求,創新氣象服務業態和模式,打造「中國天氣」服務品牌。在砥礪奮進中開拓,於奮起直追中超越,承載壯闊70年的艱辛探索,氣象現代化建設邁出的每一個步伐,都鏗鏘有力。初心鑄就偉業,凝聚中國氣象智慧的巨輪將駛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❿ 釣魚島天氣預報從哪一年開始預報的

2012年9月11日
依據2012年9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9月11日起,中央氣象台把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納入到國內城市預報中,並在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里播出,中國天氣網也於11日晚上線發布釣魚島天氣預報。
自9月11日起,中央氣象台在國內城市預報中發布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內容包括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要素。預報除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外,還將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報、海洋氣象廣播電台等渠道進行發布。中國氣象局通過國家級天氣預報共享資料庫提供釣魚島(區站號58981,經度123°28『E,緯度25°44』N,海拔362米)的0至168小時天氣預報產品,供全國共享及對外發布時使用。此外,中國氣象局還將根據各方需求,不斷提升包括釣魚島及周邊海域在內的氣象預報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