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資料庫設計的要求
資料庫設計的要求
資料庫設計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合適的數據模型。這個數據模型應當是:
(1)滿足用戶要求:既能合理地組織用戶需要的所有數據,又能支持用戶對數據的所有處理功能。
(2)滿足某個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要求:能夠在資料庫管理系統中實現。
(3)具有較高的範式:數據完整性好、效益高,便於理解和維護,沒有數據沖突
B. 資料庫的設計一般經過哪幾個階段
資料庫設計可以分為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和物理結構設計三個階段。
(1)概念結構設計。這是資料庫設計的第一個階段,在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階段,已經得到了系統的數據流程圖和數據字典,現在要結合數據規范化的理論,用一種數據模型將用戶的數據需求明確地表示出來。
概念數據模型是面向問題的模型,反映了用戶的現實工作環境,是與資料庫的具體實現技術無關的。建立系統概念數據模型的過程叫做概念結構設計。
(2)邏輯結構設計。根據已經建立的概念數據模型,以及所採用的某個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的數據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轉換規則,把概念模型轉換為這個資料庫管理系統所能夠接受的邏輯數據模型。不同的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了不同的邏輯數據模型,如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等。
(3)物理結構設計。為一個確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選擇一個最適合應用要求的物理結構的過程,就叫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稱為資料庫的物理數據模型。
C. 什麼是資料庫的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以及三者的關系
1、概念設計:
對用戶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工廠、一個商場或者一個學校等),通過對其中住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數據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信息結構、信息流動情況、信息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以及各部門對信息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
所建立的模型應避開資料庫在計算機上的具體實現細節,用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示出來。以擴充的實體—(E-R模型)聯系模型方法為例,第一步先明確現實世界各部門所含的各種實體及其屬性、實體間的聯系以及對信息的制約條件等,從而給出各部門內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第二步再將前面得到的多個用戶的局部視圖集成為一個全局視圖,即用戶要描述的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
2、邏輯設計:
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3、物理設計:
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存儲結構(包括文件類型、索引結構和數據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徑等。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物理資料庫」。
4、三者關系:
由上到下,先要概念設計,接著邏輯設計,再是物理設計,一級一級設計。三者一環扣住一環,缺一不可,概念設計是前提,邏輯設計是紐扣,將概念設計和物理設計緊密聯系起來,物理設計的結果就是傳說中的「物理資料庫」也就是最後的結果。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3)什麼叫資料庫的設計擴展閱讀
資料庫設計的基本步驟:
1、需求分析階段:准確了解與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與處理),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是最困難、最耗費時間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通過對用戶的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從實際到理論。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對其進行優化。優化理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選擇理論落腳點。
5、資料庫實施階段: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及宿主語言,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理論應用於實踐。
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資料庫應用系統經過試運行後即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理論指導實踐,反過來實踐修正理論。
主要特點:
1、 實現數據共享:資料庫伺服器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介面使用資料庫,並提供數據共享。
2、 減少數據的冗餘度:同文件系統相比,由於資料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餘,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
3、數據的獨立性:數據的獨立性包括邏輯獨立性(資料庫中資料庫的 邏輯結構和 應用程序相互獨立)和物理獨立性(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
4、數據實現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資料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並通過 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
5、數據一致性和可維護性,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數據丟失、錯誤更新和越權使用;完整性控制:保證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並發控制:使在同一時間 周期內,允許對數據實現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戶之間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6、故障恢復: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時發現故障和修復故障,從而防止數據被破壞。資料庫系統能盡快恢復資料庫系統運行時出現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邏輯上的錯誤。比如對系統的誤操作造成的數據錯誤等。
D. 【資料庫設計】與【建立資料庫】的區別
建立資料庫就是蓋一座樓,一個空的樓體 -- 這個就相當於建立一個空資料庫
資料庫設計就是要在樓里劃分房間,規劃每個房間是做什麼的--這個相當於在庫里建表,建存儲過程,索引等等(這個比喻一下就是每個房間需要裝修的意思),而表裡的數據就相當於這個房間有人住了
E. 資料庫程序設計主要是學什麼
資料庫是軟體學科的專業課程之一,軟體專業需要學的有:
操作系統、數據結構、軟體工程、資料庫原理等。
其中資料庫原理是最核心的課程之一。從應用角度上講,軟體=程序+數據,資料庫是軟體的一部分,軟體運行時需要的數據組織在一起,使用專門的資料庫管理系統進行管理。
大型軟體的開發一般分為軟體(程序)設計、資料庫設計。資料庫設計主要完成數據建模、數據結構定義、查詢優化等。
F. 什麼是資料庫的邏輯設計
資料庫設計過程包括:
現實世界→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
概念設計--利用數據模型進行概念資料庫的模式設計。它不依賴任何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常用的數據模型為ERM(實體聯系模型),用到的術語有:實體、屬性、聯系、鍵。
邏輯設計--把概念設計得到的概念資料庫模式變為邏輯數據模式,它依賴於DBMS。用到的術語有:函數依賴、範式、關系分解。
G. 簡述資料庫設計過程
資料庫設計過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階段
准確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和處理),它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也是最困難、最耗時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通過對用戶需求的集成、歸納和抽象,形成了一個獨立於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擇最適合應用程序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現階段
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和主機語言,建立資料庫,編寫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倉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試運行後可投入正式運行,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評估、調整和修改。
註:在設計過程中,將資料庫的設計與資料庫中數據處理的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在每個階段同時對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進行分析、抽象、設計和實現,相互借鑒和補充,從而完善這兩個方面的設計。
(7)什麼叫資料庫的設計擴展閱讀:
資料庫設計技術
1、清晰的用戶需求:作為計算機軟體開發的重要基礎,資料庫設計直接反映了用戶的需求。資料庫必須與用戶緊密溝通,緊密結合用戶需求。在定義了用戶開發需求之後,設計人員還需要反映具體的業務關系和流程。
2、注意數據維護:設計面積過大、數據過於復雜是資料庫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設計人員應注意數據維護。
3、增加命名規范化:命名資料庫程序和文件非常重要,不僅要避免重復的名稱,還要確保數據處於平衡狀態。為了降低檢索信息和資源的復雜度和難度,設計人員應了解資料庫程序與文件之間的關系,並靈活使用大小寫字母命名。
4、充分考慮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考慮到資料庫的優化和效率,設計人員需要對不同表的存儲數據採用不同的設計方法。在設計中,還應該使用最少的表和最弱的關系來實現海量數據的存儲。
5、不斷調整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斷調整和簡化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減少設計與數據之間的聯系,進而為維護數據之間的平衡和提高數據讀取效率提供保障。
6、合理使用索引:資料庫索引通常分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這樣可以提高數據搜索的效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設計
H. 什麼是資料庫的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以及
資料庫設計過程包括:
現實世界→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
概念設計——利用數據模型進行概念資料庫的模式設計。它不依賴任何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常用的數據模型為ERM(實體聯系模型),用到的術語有:實體、屬性、聯系、鍵。
邏輯設計——把概念設計得到的概念資料庫模式變為邏輯數據模式,它依賴於DBMS。用到的術語有:函數依賴、範式、關系分解。
物理結構設計——指的是根據資料庫的邏輯結構來選定RDBMS(如Oracle、Sybase等),並設計和實施資料庫的存儲結構、存取方式等。
確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包含下面四方面的內容:
1、確定數據的存儲結構;
2、設計數據的存取路徑;
3、確定數據的存放位置;
4、確定系統配置。
資料庫物理設計過程中需要對時間效率、空間效率、維護代價和各種用戶要求進行權衡,選擇一個優化方案作為資料庫物理結構。在資料庫物理設計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集中地存儲和檢索對象。
I. 什麼是資料庫設計試述資料庫設計的步驟
答:(1)需求分析階段:需求收集和分析,得到數據字典和數據流圖。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對用戶需求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概念模型,用E-R圖表示。(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5)資料庫實施階段: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程序試運行。(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對資料庫系統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
J. 什麼是資料庫設計
資料庫設計
(Database Design)是指根據用戶的需求,在某一具體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上,設計資料庫的結構和建立資料庫的過程。資料庫系統需要操作系統的支持。
資料庫設計是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的技術,是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議中的核心技術。由於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復雜性,為了支持相關程序運行,資料庫設計就變得異常復雜,因此最佳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種「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也就是規劃和結構化資料庫中的數據對象以及這些數據對象之間關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