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資料庫軟體怎樣配置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軟體怎樣配置

發布時間: 2022-04-27 01:50:15

㈠ P6軟體如何如何配置手動配置下資料庫連接

1、運行資料庫配置,下一步

2、選擇P6 PRO STANDALONE(sqlITE),下一步
3、選擇增加一個新的STANDALONE資料庫並連接,下一步
4、輸入登錄名和密碼,這個是自己定的,記住了,登錄時用,下一步

5、選擇資料庫保存的文件夾,可以給資料庫改個名字,建議不要選擇LOAD SAMPLE DATA,下一步就完成了。

㈡ mysql資料庫軟體怎麼使用,如何連接數據

mysql資料庫軟體的使用及連接方法:

一、安裝MySQL。

1、准備好安裝包,雙擊Setup.exe文件,開始mysql的安裝。

2、使用資料庫連接工具進行連接,比如:navicat、Heidi Sql等工具都可以用來連接MySQL資料庫。

3、在程序中使用jdbc方式連接。詳細程序實現可以參考:http://www.cnblogs.com/cy163/archive/2008/08/22/1274413.html

三、MySQL的使用:

MySQL用於系統存儲數據,其操作方法就是使用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 結構化查詢語言)來實現對資料庫的操作。

sql語句的具體寫法請參考網路文庫資料:http://wenku..com/view/051716e49b89680203d82594.html進行學習。

㈢ 如何在linux下安裝mysql資料庫並配置

在linux下安裝mysql資料庫並配置的流程比較繁瑣,需要耐心調試,具體方法和步驟如下:

1.查找以前是否安裝有mysql,使用下面命令:
rpm -qa|grep -i mysql
如果顯示有如下包則說明已安裝mysql
mysql-4.1.12-3.RHEL4.1
mysqlclient10-3.23.58-4.RHEL4.1

2.如果已安裝,則需要刪除已安裝的資料庫,使用以下命令來刪除資料庫
刪除命令:rpm -e --nodeps 包名
( rpm -ev mysql-4.1.12-3.RHEL4.1 )
刪除老版本mysql的開發頭文件和庫
命令:rm -fr /usr/lib/mysql
rm -fr /usr/include/mysql
注意:卸載後/var/lib/mysql中的數據及/etc/my.cnf不會刪除,如果確定沒用後就手工刪除
rm -f /etc/my.cnf
rm -fr /var/lib/mysql

3.下載mysql的rpm包
可以通過wget下載具體的地址因為不能用鏈接請大家去官網去找
(1)MySQL-server-5.6.10-1.rhel5.x86_64.rpm:MySQL伺服器;
(2)MySQL-client-5.6.10-1.rhel5.x86_64.rpm:MySQL客戶端;
(3)MySQL-devel-5.6.10-1.rhel5.x86_64.rpm:Mysql開發依賴包。
下載後放到Liunx伺服器中。

4.安裝MySQL Server的rpm包
rpm -ivh MySQL-server-5.6.21-1.linux_glibc2.5.x86_64.rpm
安裝完成後會生成root用戶的隨機密碼,請使用「cat /root/.mysql_secret」或類似命令進行查看。

5.安裝MySQL客戶端
rpm -ivh MySQL-client-5.6.21-1.linux_glibc2.5.x86_64.rpm

6.安裝MySQL開發依賴包
rpm -ivh MySQL-devel-5.6.21-1.linux_glibc2.5.x86_64.rpm

7.啟動msyql
安裝完成後mysql是沒有啟動的,運行mysql命令會提示如下錯誤:
ERROR 2002 (HY000): Can't connect to local MySQL server through socket '/var/lib/mysql/mysql.sock' (2)
可使用如下命令啟動MySQL:
service mysql start
或者使用如下命令:
/etc/init.d/mysql start
可使用SET PASSWORD命令修改root用戶的密碼,參考如下:SET PASSWORD = PASSWORD('root123456');

8.登錄MySQL
使用mysql命令登錄MySQL伺服器,運行MySQL的命令時,會提示需要設置root用戶密碼。

9.設置開機自啟動
/etc/init.d/mysql start
設置完成後重啟系統,使用natstat –nat命令可看到MySQL的3306埠。

10.至此已經安裝好了mysql資料庫,當然現在我們的資料庫還不支持遠程連接,遠程連接會出現以下代碼:1130,ERROR 1130: Host 192.168.0.10 is not allowed to connect to this MySQL server,可以通過以下以下來解決。

11.改表法:在本機登入mysql後,更改「mysql」資料庫里的「user」表裡的「host」項,從」localhost」改為'%'。
mysql>
mysql>use mysql;
mysql>select 'host' from user where user='root

12.到此為止,mysql資料庫在linux中安裝完畢。

㈣ 如何正確配置基於 oracle 資料庫的 wps v6.12 集群應用系統

本文描述了遠程消息傳遞和遠程支持集群環境的搭建配置過程。這個集群環境由三個集群組成,具體的拓撲結構是:
應用程序集群,不但為應用程序提供工作負載管理以及URL和EJB 請求故障轉移功能,而且還部署了BPC和HTM 容器,提供了對長業務流程和人工業務流程的應用程序的支持。
遠程消息集群,運行WPS默認提供的四個匯流排(SCA應用,SCA系統,BPC和CEI)提供獨立的高效的消息引擎。
遠程支持集群,部署通用事件體系結構和業務規則管理等其他應用程序,提供非同步的事件查詢。
這三個集群配置在兩台機器的不同的節點上,即三個集群的成員水平部署在兩台機器上。在一個集群中的兩個成員是該集群中完全相同的副本。消息傳遞引擎、業務支持和業務流程應用程序分別位於不同的集群上,所以可以根據實際業務負載和硬體環境,靈活調配所需的資源。這種模式,也稱為黃金拓撲,是 WPS 中最復雜的拓撲結構,是大多數企業集成應用用戶的首選,具有如下優點:

可靠性。將所有的應用、消息引擎和通用事件部署在三個集群上面,方便管理和使用。
可擴展性。因為系統中的消息引擎處於的關鍵地位,可能存在之後的訪問需求增長等擴展需要,單獨創建消息引擎集群可以很方便實行這一點。
對於系統運行時可能遇到的處理量非常大和可伸縮性等問題,通過將通用事件基礎架構(CEI)和應用程序分離,可以確保這兩個組件不會爭用相同的資源(內存和CPU)。此拓撲還能幫助創建集中的事件伺服器以處理來自多個源的事件。
所有的應用伺服器由 Deployment Manager 統一管理,降低了系統管理的復雜度。
安裝前的注意事項
在集群環境的安裝過程中,需要同步兩台主機的信息,確保它們之間能夠良好的通信。主要同步的信息包括兩台主機的系統時間、時區設置,並確保兩台機器的時間差在5分鍾之內,如果時間差超過5分鍾,聯合操作將失敗。
更新兩台主機的hosts 文件(默認目錄為/etc/hosts ),確保每台機器均包含對方的host name 和對應的IP 地址,以便主機間的相互訪問。
在使用向導安裝和配置概要時,請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輸入配置參數,對於WPS V6.12 ,輸入順序的改變有可能導致未知錯誤。
集群環境的搭建步驟
Informix 資料庫規劃
WPS的集群環境需要後台資料庫的支持。為了提高集群在實際運行中的效率,建議根據功能的不同,創建不同的資料庫。資料庫的詳細信息如下表所示:

資料庫名稱 說明
WPRCSDB 公共資料庫
EVENT 通用事件體系結構資料庫
CEIDB 通用事件體系結構消息傳遞引擎資料庫
SCASYSDB 服務組件系統消息傳遞引擎資料庫
SCAAPPDB 服務組件應用程序消息傳遞引擎資料庫
BPCDB 業務流程編排器資料庫
BPCME 業務流程編排器消息傳遞引擎資料庫
OBSVRDB 業務流程編排器事件收集器資料庫

注意:本文選擇英文語言的資料庫安裝。如果要安裝中文語言的資料庫,請參考本文的:在數據源定製屬性中添加資料庫語言。

安裝WPS的步驟
首先使用圖形化安裝向導在兩台主機上分別安裝WPS v6.1.2 產品,。在安裝產品和搭建集群過程中,步驟如下:
1.選擇「Typical installation」安裝類型。典型安裝也稱為完全安裝,提供了環境的初始化定義,包括通過概要管理工具創建特定了類型的概要文件。
圖2 選擇安裝類型

2.在選擇概要類型界面提供了四種可選擇的概要類型(圖3)。我們選擇「None」,即不創建任何類型的概要,以便在以後的步驟中手動創建概要。
使用Profile Management Tool(PMT) 創建Deployment Manager 概要

Deployment Manager(DM)是管理控制節點,它對集群環境下的所有節點提供了圖形化的管理功能。一個集群環境中一般只需要一個管理概要。下面我們將向您講述創建DM 概要的主要步驟:
1. 在<WPS_HOME>/bin/ProfileManagement/ 下執行命令pmt.sh ,彈出安裝界面。在各種類型的環境選項中選擇 WPS,進入下一步。
2. 在概要類型中提供了三種典型的概要類型,選擇 Deployment manager profile,搭建DM 概要。
3. 在創建方式界面中,默認選項為創建典型的概要文件,在此需要選擇 Advanced profile creation,以便我們在後續步驟中通過管理控制台手動進行集群配置,以滿足特定環境的需求。
4. 填寫要創建的Deployment manager profile的名稱和安裝目錄。
5. 填寫概要的Node Name和Cell name ,指定 Host Name。
6. 在管理安全選項中,如果選中 Enable administrative security 選項,請記住 WPS v 6.1.2
用戶名稱和密碼。這里建議取消 Enable administrative security 選項,不設置安全管理。在後續步驟中可以根據需要手動啟動安全管理選項,設定用戶名密碼。
7. 配置伺服器的埠。
8. 進行資料庫的配置。首先從 Choose a database proct 選擇 Informix Dynamic Server 作為公共資料庫類型,並選擇 Use an existing database。另外,需要指定 Database name,本例中使用先前創建的資料庫 WPRCSDB。不選擇「Deplay execution of database scripts for new or existing database」選項,因為概要文件的安裝過程中會自動創建資料庫 WPRCSDB 中的表。注意:如果創建的資料庫為中文字元集,則需要選擇 「Deplay execution of database scripts for new or existing database「選項,在概要創建完成後,手動執行創建資料庫表(請參考本節內容中的步驟 11)。

9. 在資料庫配置的第2步,需要對 Common DB 參數進行配置。如果是遠程資料庫,則在填寫 Database server host name時,要確保遠程資料庫的host name 已經添加到本地主機(參考本文的第三部分內容「安裝前的注意事項」);也可以直接在該項填寫遠程資料庫的IP 地址。換句話說,在點擊下一步之前,請確認資料庫的參數信息,否則將在點擊下一步後,會收到不能連接資料庫的錯誤提示。
10. 完成以上步驟後,系統會顯示概要的創建信息。如果發現參數需要調整可以後退向導重新進行輸入。DM 創建成功後,可取消選擇 Launch the First steps console和Create another profile,點擊完成。至此,Deployment Manager 創建完成。如果創建DM 失敗,請查看 <WPS_HOME>/logs/manageprofile 目錄下的日誌文件進行分析。

11. 另外,如果需要手工創建Common DB(WPRCSDB) 相關的表,可執行DM 概要創建生成的資料庫腳本,默認目錄為:
<WPS_HOME>/profiles/Dmgr01/dbscripts/CommonDB/Informix/WPRCSDB 。
請將這些腳本復制到 Informix 資料庫所在機器,並設置如下環境變數:
INFORMIXSERVER=<IFX_INSTANCENAME>
INFORMIXDIR=<IFX_INSTALL_HOME>
之後執行如下命令:
dbaccess – createDatabase_CommonDB.sql
如果WPRCSDB已經創建,可以忽略。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AppScheler.sql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CommonDB.sql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customization.sql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lockmanager.sql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mediation.sql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Recovery.sql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RelationshipMetadataTable.sql
dbaccess WPRCSDB createTable_EsbLoggerMediation.sql
dbaccess WPRCSDB insertTable_CommonDB.sql
使用PMT 創建自定義概要
接下來,我們手動進行自定義概要的創建。這樣,能夠在創建概要過程中,根據客戶特定的使用需求和環境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資料庫,並進行埠、用戶名、密碼等信息的設置。
在創建自定義概要(Custom profile)之前啟動 DeploymentManager(DM)概要,在目錄<WPS_HOME>/profiles/Dmgr01/bin 下,運行startManager.sh 命令。節點概要的創建與 DM 概要的創建類似,在目錄<WPS_HOME>/bin/ProfileManagment 下執行命令pmt.sh,隨即獲得安裝界面,主要步驟如下。
1.選擇 Create 即創建一個新的概要文件。
2.在環境選項中,選擇 WPS,進入下一步。
3.在創建概要的類型中,選擇 Custom Profile,創建一個自定義節點概要。
4.在安裝類型選項中,選擇 Advanced profile creation,以便在後續步驟中通過手動配置相關參數,定製特定的節點概要。

5.輸入節點所對應的DM 概要的主機名稱和埠,默認埠為8879。如果在創建DM時啟動了管理安全性,則需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Federate this node later 選項的選擇取決於是否要在創建節點的同時將其聯合到指定的DM 概要中。這里,我們不選擇該選項,節點會自動與 DM 概要聯合,需要注意的是,要確保 DM 概要此時為啟動狀態。
若選擇創建節點之後手動聯合到 DM 概要中,則需要在創建節點完成後使用<WPS_HOME>/Custom01/bin 目錄下的addNode.sh 命令進行節點與 DM的手動聯合,具體命令如下:
addNode.sh dmgr_hostname<–username username –password password>
6.輸入DM的信息後,進入埠設置頁面,可以自行修改埠號。

7.在資料庫選項中選擇 Informix Dynamic Server 作為資料庫類型,並為Informix JDBC driver 指定正確的路徑。該路徑指向節點所在的本地機器上 ifxjdbc.jar和ifxjdbcx.jar的存儲位置。
8.瀏覽匯總信息無誤後,點擊 Create 開始創建自定義概要。

9.創建成功後,重復以上步驟為另一台機器創建自定義概要。
命令行方式創建Deployment Manager 實例和託管節點實例
創建DM profile 和Custom profile時,除了使用pmt.sh 命令外,還可以選擇命令行方式,即執行<WPS_HOME> /bin/manageprofiles.sh 命令創建概要。創建Deployment manager 概要的命令和腳本如下:
./manageprofiles.sh –create -dbServerPort 8002
–templatePath <WPS_HOME>/profileTemplates/dmgr.wbiserver
–profileName Dmgr01
-dbDelayConfig true –dbCommonForME false
–dbType INFORMIX –dbHostName aix235.cn.ibm.com
–dbInstance IFXTest –hostName aix235.cn.ibm.com
–enableAdminSecurity false –dbName wprcsdb
–dbPassword informix –ndtopology false
-cellName aix235Cell01 –nodeName aix235CellManager01
–dbJDBCClasspath /opt/jdbc/lib –dbUserId Informix
–dbCreateNew false –profilePath <WPS_HOME>/profiles/Dmgr01
創建自定義節點的命令和腳本如下:
./manageprofiles.sh –create –dmgrHost 9.186.111.234
–profileName Custom01 –templatePath <WPS_HOME>/profileTemplates/managed.wbiserver
–dbType INFORMIX –ndtopology false
–cellName aix234Node01Cell –hostName aix234.cn.ibm.com
–nodeName aix234Node01 –dbJDBCClasspath /home/jdbc/lib
–dmgrPort 8879 –profilePath <WPS_HOME>/profiles/Custom01

㈤ 專門用來放資料庫的計算機需要怎樣的配置

配置要求有一個好主板,必須要質量好的,還有一個好硬碟和電源,這3點非常重要,還有需要大內存,內存推薦金士頓,硬碟希捷,電源航嘉,主板貴的華碩,便宜的斯巴達克。這些我自己用過感覺質量不錯。操作系統2000就可以。防火牆沒什麼用,殺毒用單機版的,最好用卡巴斯基,但是他占內存比較厲害,平時不要開,(開機不自動啟動)殺毒的時候再打開。伺服器沒有專業人員殺毒的情況下不要上網,不要輕易用U盤,用的時候一定打開殺毒,殺完之後再用右鍵打開。內存要1G以上,主板要支持雙通道,內存用兩條512或者兩條1G,硬碟要用串口,其他軟體倒沒什麼,有需要的上網上下載吧,一定要正規網站,我推薦菲凡軟體園,如果不知道哪個是官方網就在hao123上點擊,防止誤入其他垃圾網站中毒

對了,補充下,記得別用主機上網,用其他機器上網然後考過來,其他的東西最好用光碟安裝(例如殺毒,然後再上網升級)
機器一定記得再裝好驅動和殺毒之後做系統備分

㈥ oracle資料庫即時客戶端如何配置

當我們建立了Oracle資料庫後,必須合理地配置監聽程序和網路服務名後,客戶應用才能訪問我們的資料庫。所以伺服器端必須配置監聽程序,而網路服務名在客戶端跟伺服器端都可以配置。看如下說明:

1。伺服器端的監聽程序用於接收客戶端的連接請求。

在建立了Oracle資料庫之後,為了使得客戶應用可以訪問特定資料庫,必須要在監聽程序中追加該資料庫。一個監聽程序可以監聽多個Oracle資料庫,多個監聽程序也可以監聽同一個資料庫。但是監聽程序只能用於同一台伺服器上的Oracle資料庫。安裝了Oracle時,會自動建立默認的監聽程序LISTENER.一般只需要將需要使用的資料庫追加到這個監聽程序上就可以了。

監聽程序使用的默認埠為1521

保存了監聽程序配置之後,必須要重新啟動監聽程序才能生效。windows中可以在「服務」中重新啟動。

例如:假如我在10.150.27.45上裝了ORACLE伺服器,埠是1521,為了讓其他客戶端應用(不管是本地的還是其他的)可以訪問我的名為TESTDB的資料庫,首先得在伺服器上配置監聽器:進入NET MANAGER 新建一個埠,如命名為LISTENER,配置主機名:如10.150.27.45和埠1521,配置全局資料庫名:如TESTDB,然後保存就好了

2。客戶端需要配置網路服務名,應用程序使用網路服務名才能訪問Oracle資料庫, 一般使用資料庫名作為服務名。注意: 網路協議要與監聽程序的一致(如TCP/IP)

例如:假如我在10.150.27.46上裝了ORACLE客戶端,進入NET MANAGER,新建一服務命名,如:TEST,然後配置你要連接的DB伺服器名字和埠好,如:10.150.27.45, 1521,配置服務名,必須跟監聽埠的全局資料庫名一樣:如TESTDB,然後你可以通過輸入用戶名和密碼測試連接成不成功了

3。利用客戶端工具測試

在10.150.27.46上通過SQLPLUS連接10.150.27.45上的DB:TESTDB, 輸入用戶名密碼,HOST STRING輸入TEST,看連接是不是成功

經過以上分析,你是不是明白ORACLE 的 NET MANAGER是怎麼一回事了呢?

㈦ 運行oracle資料庫對電腦硬體配置的最低要求是什麼

1.檢查硬體要求 系統必須符合以下最低硬體要求: 至少有1024MB的物理內存 下表說明安裝時物理內存(RAM)和交換區(swap space)的配置關系。 RAM Swap Space 1024 MB 到 2048 MB 1.5 倍 RAM 2049 MB 到 8192 MB 等於 RAM 大於 8192 MB 0.75 倍 RAM 在 /tmp 目錄中至少有400 MB空閑磁碟空間 1.5 GB 到 3.5 GB 的磁碟空間用於安裝 Oracle 資料庫軟體,具體大小由安裝類型決定 1.2GB 磁碟空間用於資料庫預配置文件系統存儲(可選) 說明: 使用 ASM (Automatic Storage Management) 和 RDS (raw device storage) 的磁碟空間要求在後面的章節中描述。 若選擇自動備份配置,啟用閃回區(flash recovery area)需要額外的磁碟空間,也可以在文件系統或 ASM(Automatic Storage Management) 磁碟組中指定。 確保系統滿足這些要求: 確認物理內存尺寸,鍵入下列命令: # grep MemTotal /proc/meminfo 假如物理內存尺寸小於推薦的內存要求,必須在安裝前增加內存。 確認交換區(swap space)尺寸,鍵入下列命令: # grep SwapTotal /proc/meminfo 示例: as3$grep SwapTotal /proc/meminfo SwapTotal: 2048248 kB 必要時,查閱操作系統文檔中如何配置額外交換區(swap space)的相關信息以修改交換區(swap space)配置。 確認可用的 RAM 和交換區(swap space),鍵入下列命令: # free 示例: as3$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503084 490356 12728 0 2432 345224 -/+ buffers/cache: 142700 360384 Swap: 2048248 72692 1975556 最好在延遲數秒後,作多次重復測試. 說明: 上述命令會產生多個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在凍結期外可用的 RAM 和交換區(swap space)隨用戶的操作不斷變化。 確認 /tmp 目錄中可用的磁碟空間,鍵入下列命令: # df -h /tmp 示例: as3$df -h /tmp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hda3 16G 4.5G 11G 31% / 假如在 /tmp 目錄的自由磁碟空間中少於 400MB,請完成下列步驟之一: 刪除 /tmp 目錄中不必要的文件以滿足磁碟空間需求。 在配置Oracle 用戶環境時設置 TEMP 和 TMPDIR 環境變數(稍後說明)。 擴充文件系統的 /tmp 目錄。必要時,聯系您的系統治理員了解關於擴充文件系統的相關信息。 確認操作系統的自由磁碟空間,鍵入下列命令: # df -h 示例: as3$df -h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hda3 16G 4.5G 11G 31% / /dev/hda2 981M 27M 905M 3% /boot /dev/hda5 29G 27G 1.3G 96% /opt none 246M 0 246M 0% /dev/shm /dev/hda6 15G 191M 14G 2% /var 下表顯示每種安裝類型需要的大約磁碟空間: 安裝類型 所需空間 Enterprise Edition 1.85 Standard Edition 1.85 Custom (maximum) 1.99 確認系統硬體架構能運行 Oracle 軟體,鍵入下列命令: # grep "model name" /proc/cpuinfo 示例: as3$grep "model name" /proc/cpuinfo model name : Intel(R) Pentium(R) 4 CPU 2.80GHz 說明: 該命令顯示處理器類型。驗證處理器架構匹配您將要安裝的 Oracle 發行版軟體。假如看不到預期結果,則不能在系統中安裝這個軟體。 2.檢查軟體要求 安裝所需的軟體環境,根據下表進行核實。 說明: Oracle 通用安裝工具根據系統需求清單對系統進行檢查核實。確保在開始安裝前通過檢查。 需求項 操作系統 包含下列操作系統版本之一: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S/ES 3.0 (Update 4 or later)
Red Hat Linux 4.0 (Update 1 or later) SUSE Linux Enterpreise Server 8.0 with SP4 or later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9.0 with SP2 or later 核心版本 系統必須運行在以下核心版本之上(或以上版本):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3.0: 2.4.21-20.EL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0: 2.6.9-11.EL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8.0: 2.4.21-278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9.0: 2.6.5-139 包 下列包(或以上版本)必須已經安裝: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3.0: make-3.79.1-17 control-center-2.2.0.1-13 gcc-3.2.3-47 gcc-c++-3.2.3-47 gdb-6.1post-1.20040607.52 glibc-2.3.2-95.30 glibc-common-2.3.2-95.30 glibc-devel-2.3.2-95.30 glibc-devel-2.3.2-95.20 (32 bit) compat-db-4.0.14-5.1 compat-gcc-7.3-2.96.128 compat-gcc-c++-7.3-2.96.128 compat-libstdc++-7.3-2.96.128 compat-libstdc++-devel-7.3-2.96.128 gnome-libs-1.4.1.2.90-34.2 (32 bit) libstdc++-3.2.3-47 libstdc++-devel-3.2.3-47 openmotif-2.2.3-3.RHEL3 sysstat-5.0.5-5.rhel3 setarch-1.3-1 lio-0.3.96-3 lio-devel-0.3.96-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0: binutils-2.15.92.0.2-10.EL4 compat-db-4.1.25-9 control-center-2.8.0-12 gcc-3.4.3-9.EL4 gcc-c++-3.4.3-9.EL4 glibc-2.3.4-2 glibc-common-2.3.4-2 gnome-libs-1.4.1.2.90-44.1 libstdc++-3.4.3-9.EL4 libstdc++-devel-3.4.3-9.EL4 make-3.80-5 pdksh-5.2.14-30 sysstat-5.0.5-1 xscreensaver-4.18-5.rhel4.2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9: gcc-3.3.3 gcc-c++-3.3.3 glibc-2.3.3 lio-0.3.102-1.2ia64 lio-devel-0.3.102-1.2ia64 make-3.80 PL/SQL 本地編譯, Pro*C/C++, Oracle 調用介面, Oracle C++ 調用介面, Oracle XML 開發工具 (XDK) Intel C++ 編譯器 8.1 或 GNU C and C++ 編譯器及以上版本,這些產品需要以上清單所列出的包支持。 說明: Intel C++ 編譯器 V8.1 以上已經提供支持,不需要安裝。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3, OCCI上採用 3.2 版,已經提供 GNU C++ 編譯器支持。這是默認的編譯器版本。 OCCI 也同樣支持採用 gcc 3.2.3 標准模板庫的 Intel C++ 編譯器 V8.1。 Oracle XML 開發套件 在使用 GCC 的 Red Hat Linux 4.0 上不被支持。只有 Intel C++ 編譯器 (ICC) 提供支持。 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0 上, Oracle C++ 調用介面 (OCCI) 不支持 GCC 3.4.3。要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0 上使用 OCCI,你需要安裝 GCC 3.2.3。 Oracle JDBC/OCI 驅動程序 你可以在下列 JDK 版本中使用 Oracle JDBC/OCI 驅動;然而,它們不需要單獨安裝: Sun JDK 1.4.2 with the JNDI extension 說明:JDK 1.4.2 在該發行版中已經安裝 確保系統滿足這些要求: 確認 Linux 版本,鍵入下列命令: # cat /etc/issue 示例: as3$cat /etc/issue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S release 3 (Taroon) Kernel \r on an \m 說明: 只有存在先前表格中所列版本的 Linux 被支持。不能安裝在其他的 Linux 版本上。 確認需要的核心已經安裝,鍵入下列命令:
# uname -r 示例: as3$uname -r 2.4.21-4.ELsmp 下面是該命令在一個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3.0 系統中執行的輸出情形: 2.4.21-20.EL 在該例中,輸出表明系統的核心版本 ()和 勘誤表 (20.EL)等級。 新的內核命名 RHAS2.1 for ia32 2.4.9-e.25 — 單處理器內核 2.4.9-e.25-smp — 能夠處理最高達 4GB 的物理內存的 SMP 內核 2.4.9-e.25 — 能夠處理最高達 16GB 左右的物理內存的企業 SMP 內核 RHEL3 for ia32 2.4.21-4.EL — 單處理器內核 2.4.21-4.ELsmp — 能夠處理最高達 16 GB 的物理內存的 SMP 內核 2.4.21-4.ELhugemem — 能夠處理超過 16 GB,最高達 64 GB 的 SMP 內核 假如核心版本不符合前述要求,請與操作系統供給商聯系,以獲取最新的核心版本並更新。 確認必須的包已經全部安裝,請鍵入下列格式類似的命令: # rpm -q package_name 示例: as3$rpm -q gcc-3.3.3 package gcc-3.3.3 is not installed 假如包沒有安裝,請從您的 Linux 安裝包或從 Linux 提供商的網址下載並安裝。 假如需要為 WebSphereMQ 的 CSD,請在下列網址中下載並獲取安裝信息: http://www.ibm.com/software/integration/mqfamily/support/summary/lin.Html

㈧ 如何配置oracle資料庫環境

1.安裝oracle 11g
2.Oracle自帶的SQL Developer
在安裝完Oracle Database 11g Release 2資料庫,想試一下Oracle自帶的SQL DeveloperW工具,在操作系統菜單的所有程序中找到SQL Developer如下所示,並單擊:
結果卻提示缺少快捷方式,沒找到「SQLDEVELOPER.BAT」,**
在Oracle的安裝目錄D:\DataBaseInstall\Oralce_11g_r2\proct\11.2.0\dbhome_1\sqldeveloper\sqldeveloper\bin下的確也沒找到sqldeveloper.bat文件。網上很多人都說重新下載SQL Developer替換掉安裝Oracle時自帶的那個。
重新到Oracle官網下載SQL Developer,當前最新版下載地址:http://download.oracle.com/otn/java/sqldeveloper/sqldeveloper64-3.2.20.09.87-no-jre.zip
將下載下來的 sqldeveloper64-3.2.20.09.87-no-jre.zip解壓到Oracle安裝目錄下
這時重新單擊操作系統菜單中的「SQL Developer」,看到命令窗口閃一下就消失了。看了一下SQL Developer的「readme.html」文檔知道了SQL Developer 3.2支持的Java版本至少要1.6.0_04。
那就下載當前最新JDK安裝,在這里我下載的是jrockit-jdk1.6.0_37-R28.2.5-4.1.0-windows-x64.exe。下載完成後雙擊出現如下安裝界面:
在歡迎窗口中單擊「Next」:
設置JDK安裝目錄,單擊「Next」:
這里問你是否需要安裝示例或源代碼,根據需要選擇,這里我就不選了直接單擊「Next」:
這里是否安裝JRE,選擇「Yes」,單擊「Next」:
設置JRE安裝目錄,單擊「Next」:
安裝過程:
安裝完畢,單擊「Done」關閉。
現在新的JDK安裝完後,重新單擊操作系統菜單中的「SQL Developer」,這時「SQL Developer」可以啟動,但是報了如下的異常:
Exception initializing 'oracle.dbtools.raptor.plsql.PLSQLAddin' in extension 'Or
acle SQL Developer': java.lang.NoClassDefFoundError: com/sun/jdi/Bootstrap
at oracle.jdevimpl.debugger.jdi.DebugJDIConnector.getVersion(DebugJDICon
nector.java:30)
at oracle.jdevimpl.debugger.support.DebugFactory.(DebugFactory.j
ava:81)
at oracle.dbtools.raptor.plsql.PLSQLAddin.initialize(PLSQLAddin.java:97)
at oracle.ideimpl.extension.AddinManagerImpl.initializeAddin(AddinManage
rImpl.java:407)
at oracle.ideimpl.extension.AddinManagerImpl.initializeAddins(AddinManag
erImpl.java:214)
at oracle.ideimpl.extension.AddinManagerImpl.initProctAndUserAddins(Ad
dinManagerImpl.java:128)
at oracle.ide.IdeCore.initProctAndUserAddins(IdeCore.java:1941)
at oracle.ide.IdeCore.startupImpl(IdeCore.java:1565)
at oracle.ide.Ide.startup(Ide.java:703)
at oracle.ideimpl.DefaultIdeStarter.startIde(DefaultIdeStarter.java:35)
at oracle.ideimpl.Main.start(Main.java:184)
at oracle.ideimpl.Main.main(Main.java:146)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0(Native Method)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NativeMethodAccessorImpl.
java:39)
at sun.reflect.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DelegatingMethodAcces
sorImpl.java:25)
at java.lang.reflect.Method.invoke(Method.java:597)
at oracle.ide.boot.PCLMain.callMain(PCLMain.java:62)
at oracle.ide.boot.PCLMain.main(PCLMain.java:54)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0(Native Method)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NativeMethodA
ccessorImpl. java:39) at sun.reflect.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DelegatingMethodAcces sorImpl.java:25) at java.lang.reflect.Method.invoke(Method.java:597) at oracle.classloader.util.MainClass.invoke(MainClass.java:128) at oracle.ide.boot.IdeLauncher.bootClassLoadersAndMain(IdeLauncher.java: 189) at oracle.ide.boot.IdeLauncher.launchImpl(IdeLauncher.java:89) at oracle.ide.boot.IdeLauncher.launch(IdeLauncher.java:65) at oracle.ide.boot.IdeLauncher.main(IdeLauncher.java:54)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0(Native Method) at sun.reflect.NativeMethodAccessorImpl.invoke(NativeMethodAccessorImpl. java:39) at sun.reflect.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DelegatingMethodAcces sorImpl.java:25) at java.lang.reflect.Method.invoke(Method.java:597) at oracle.ide.boot.Launcher.invokeMain(Launcher.java:713) at oracle.ide.boot.Launcher.launchImpl(Launcher.java:115) at oracle.ide.boot.Launcher.launch(Launcher.java:68) at oracle.ide.boot.Launcher.main(Launcher.java:57)
看著異常就不爽啊,解決唄。運行命令行窗口查看是否設置了JDK系統環境變數,這里顯然是沒有設置JDK系統環境變數:
設置系統環境變數
在桌面選中「計算機」右鍵選擇「屬性」,單擊「高級系統設置」:
在高級選項卡中單擊「環境變數」:
在系統變數下單擊「新建」,填入變數名「JAVA_HOME」,變數值為JDK的安裝目錄,我這里為「 D:\JAVAEEServiceInstall\Java\jrockit-jdk1.6.0_37-R28.2.5-4.1.0 」,單擊「確定」:
在系統變數中找到「Path」,單擊「編輯」,在變數值中加入「%JAVA_HOME%\bin」以「;」相隔,單擊「確定」:
系統環境變數設置完成後,重新啟動命令行窗口,檢查是否成功。如下為設置成功:
重新單擊操作系統菜單中的「SQL Developer」,這時「SQL Developer」可以正常啟動:
如果希望不出現「[WARN ][jrockit] MaxPermSize=128M ignored: Not a valid option for JRockit」警告,那用記事本打開SQL Developer的bin目錄下的「sqldeveloper.bat」文件,找到「-XX:MaxPermSize=128M」直接刪除。因為jrockit已經不需要-XX:MaxPermSize這樣的參數了。
註:1.JDK一定要是1.6版本的即U6版本。
2.發現SQL_developer還是會一閃而過,但是SQL_developerW可以方面使用。
3.Oracle SQL Developer 添加SQLServer 和Sybase 連接
1. 開始只有oracle 和access 連接
\
<喎?"/kf/ware/vc/"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vcD4KPHA+CjxzdHJvbmc+Mi4gtPK/+CjxwPgo8c3Ryb25nPrmkvt++ytfRoc/uoaqhqjxzdHJvbmc+Jmd0Ozwvc3Ryb25nPsr9vt2/4qGqoaomZ3Q7tdrI/be9SkRCQ8f9tq+zzNDyoaqhqiZndDvM7bzTx/22r8z1xL88L3N0cm9uZz48YnI+CjwvcD4KPHA+CjxpbWcgc3JjPQ=="/uploadfile/Collfiles/20160421/20160421091223242.jpg" alt="\">
\
3. 自動載入到目錄,JTDS.jar 下載後就到放這里。
(我的路徑: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SQL Developer\)
我的JTDS.jar免費下載地址: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kk185800961/5080188
\
4. 完成後添加連接有SQLServer 和Sybase了。
\
---------------------------------------------------------------------------------
---------------------------------------------------------------------------------
還有一種添加方法是:
1. 幫助——>檢查更新
\
2. 選擇可更新的相關軟體查件
\
3. 單擊下一步自動更新,則出現下列詳細插件,選取JTDS JDBC Driver……
\
\
4. 填寫在官方網址上的賬戶信息,確定。
\
4.sqlserver 轉oracle
上一次,我使用手工轉換SQL腳本的方式進行資料庫的遷移,其間過程相當繁瑣,特別是標識符長度的限制讓我焦頭爛額,因為我們的系統中長標識符真是多如繁星,另外,表結構建好之後,數據的遷移又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因為修改了不少的表名,需要把導出的數據和表一一對應上。
但是,除了手工的方式之外,其實我們還有更為簡便和自動化的解決方案,那就是ORACLE官方提供的Sql Developer自帶的Oracle Migration Workbench。
什麼是Oracle SQL Developer?在官方頁面上,是這樣介紹它的:
Oracle SQL Developer is a free and fully supported graphical tool for database development. With SQL Developer, you can browse database objects, run SQL statements and SQL scripts, and edit and debug PL/SQL statements. You can also run any number of provided reports, as well as create and save your own. SQL Developer enhances proctivity and simplifies your database development tasks .
另外,通過第三方驅動包,該工具還支持連接和管理各種主流資料庫伺服器。
下面就把我使用這個工具遷移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資料庫到Oracle 11G的過程記錄下來,為了積累也為分享。
第一部分:獲取工具
第二部分:建立資料檔案庫(Migration Repository)
第三部分:資料庫移植向導
第四部分:SqlServer中的架構到Oracle中的模式,名稱的處理
第五部分:轉移數據
第六部分:存儲過程和函數
首先,當然是獲得工具,該工具在Oracle Sql Developer官方下載頁面裡面可以直接下載到。Windows 32位直連地址:Windows 32bit Sql Developer。Oracle Sql Developer需要JDK的支持,在下載頁面中提供了包含JDK的下載包,還有支持各種操作系統的下載選項。
下載後,解壓到任意位置。直接運行程序。第一次運行,需要指定JDK的目錄。
啟動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不幹別的,先下載SQL SERVER的驅動程序。點擊菜單幫助,選擇檢查更新,彈出檢查更新向導窗口,第一頁一般是廢話,直接下一步,等更新中心列表載入完畢後,只選擇「Third Party SQL Developer extensions」,點擊下一步,等待更新搜索完畢後,中列表中找到並選中 JTDS JDBC Driver,如下圖:
image
下一步,在許可協議頁面,點擊「我同意」按鈕後再點下一步,等下載完畢後關閉窗口,彈出提示需要重啟程序才能完成更新,點擊「是」。等程序重啟完畢。
環境准備完畢,開始進入到正題移植資料庫。
建立資料檔案庫(Migration Repository)
一、連接到Oracle
在程序左邊的連接窗口中,點擊加號按鈕,添加一個到Oracle資料庫的dba連接,如下圖:
image
配置完成後,點擊連接按鈕,連接到資料庫。
二,建立用戶
打開到Oracle數據的連接,新建一個用戶,我們要在該用戶的模式中建立所謂的「資料檔案庫」,並使用該用戶去建立SQL Server移植後的用戶名,以及做其它的一些工作。按照幫助中的說明,這個用戶最少需要以下許可權和角色:
Roles
CONNECT WITH ADMIN OPTION,RESOURCE WITH ADMIN OPTION
Privileges
ALTER ANY ROLE,ALTER ANY SEQUENCE,ALTER ANY TABLE,ALTER TABLESPACE,ALTER ANY TRIGGER,COMMENT ANY TABLE,CREATE ANY SEQUENCE,CREATE ANY TABLE,CREATE ANY TRIGGER,CREATE VIEW WITH ADMIN OPTION,CREATE PUBLIC SYNONYM WITH ADMIN OPTION,CREATE ROLE
CREATE USER,DROP ANY SEQUENCE,DROP ANY TABLE,DROP ANY TRIGGER,DROP USER,DROP ANY ROLE,GRANT ANY ROLE,INSERT ANY TABLE,SELECT ANY TABLE,UPDATE ANY TABLE
以下語句直接建立一個名為migrations的用戶:
-- Create the user
create user MIGRATIONS
identified by MIGRATIONS
default tablespace USERS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profile DEFAULT;
-- Grant/Revoke role privileges
grant connect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grant resource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 Grant/Revoke system privileges
grant alter any role to MIGRATIONS;
grant alter any sequence to MIGRATIONS;
grant alter any table to MIGRATIONS;
grant alter any trigger to MIGRATIONS;
grant alter tablespace to MIGRATIONS;
grant comment any table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any sequence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any table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any trigger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any view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materialized view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grant create public synonym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grant create role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session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grant create synonym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grant create tablespace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user to MIGRATIONS;
grant create view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grant drop any role to MIGRATIONS;
grant drop any sequence to MIGRATIONS;
grant drop any table to MIGRATIONS;
grant drop any trigger to MIGRATIONS;
grant drop tablespace to MIGRATIONS;
grant drop user to MIGRATIONS;
grant grant any role to MIGRATIONS;
grant insert any table to MIGRATIONS;
grant select any table to MIGRATIONS;
grant unlimited tablespace to MIGRATIONS with admin option;
grant update any table to MIGRATIONS;
再次點擊連接中的加號按鈕,添加一個使用剛剛新建立的用戶的連接。
image
連接後,在該連接上點擊右鍵,選擇移植資料檔案庫-關聯移植資料檔案庫,程序會在該用戶下建立移植資料檔案庫所需要的表、存儲過程等等,彈出一個對話框顯示當前建立的進度,稍等片刻即建立完畢。
資料庫移植向導
一,建立到源SqlServer資料庫的連接
在連接窗口中,點擊綠色加號按鈕,打開連接配置窗口,按下圖建立到SqlServer的連接:
image
因為動態商品的使用,使得原來SqlServer配置頁中默認的1433往往沒有辦法連接到SqlServer2008資料庫,修改為1434即可。
二、啟動資料庫移植向導
建立到SqlServer的連接後,開始對資料庫進行移植。有兩個地方可以啟動資料庫移植向導,一個是在新建的SqlServer連接上點擊右鍵,選擇移植到Oracle,另一個是在菜單工具-移植-移植,啟動向導後,第一頁當然是向導的簡介,通過簡介,我們可以知道整個移植過程有7步,並且有兩個先決條件,如下圖:
image
直接點擊下一步。
三、選擇資料檔案庫
在這個頁面中,我們也可以去建立連接和資料檔案庫,也就是前一部分中我們所做的工作在這里也可以進行。當然選擇我們剛剛建立的migrations連接,如下圖:
image
這里截斷的意思是將資料檔案庫清空,我們建立一個移植項目後,所有抓取的資料庫結構信息、統計信息還有轉換記錄等都保存在這個資料檔案庫中,只要項目名稱不同,即使不清空資料檔案庫也不會影響到移植工作。當然,如果希望更「清爽」一點,也可以勾選。這是後話。
四、為轉換項目命名
選擇好資料檔案庫後,點擊下一步,為我們的轉換項目輸入名稱和備注,以便識別。另外,還需要指定腳本生成目錄,用於存放向導執行過程中生成的腳本。
五、選擇源資料庫連接
然後繼續下一步,選擇源資料庫,在這里有聯機和離線兩種模式,聯機即是直接連接到源數據進行抓取,而離線則是在SqlDeveloper不直接連接到源資料庫的情況下,通過SqlDeveloper提供的腳本預先捕獲資料庫,得到資料庫結構文件後,通過向導導入。
這里當然是選擇我們剛才建立的SqlServer連接。
六、選擇捕獲源資料庫

㈨ 配置一個標準的SQL資料庫,應該具備什麼條件,硬體及軟體

不知道你是要Microsoft SQL 還是MySQL資料庫

做Microsoft SQL Server需要條件如下:
1.普通PC一台
2.Window server 2003操作系統, 把電腦配置為域控制器
3.安裝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005

做MySQL的話要求比較低:
1.普通PC
2.下載一個MySQL安裝程序,按照步驟安裝即可

㈩ 資料庫伺服器怎麼配置

選擇資料庫伺服器的五個原則:
1)高性能原則
保證所選購的伺服器,不僅能夠滿足運營系統的運行和業務處理的需要,而且能夠滿足一定時期業務量的增長。一般可以根據經驗公式計算出所需的伺服器TpmC值(Tpmc是衡量計算機系統的事務處理能力的程序),然後比較各伺服器廠商和TPC組織公布的TpmC值,選擇相應的機型。同時,用伺服器的市場價/報價除去計算出來的TpmC值得出單位TpmC值的價格,進而選擇高性能價格比的伺服器。
結論:伺服器處理器性能很關鍵,CPU的主頻要高,要有較大的緩存

2)可靠性原則
可靠性原則是所有選擇設備和系統中首要考慮的,尤其是在大型的、有大量處理要求的、需要長期運行的系統上。考慮伺服器系統的可靠性,不僅要考慮伺服器單個節點的可靠性或穩定性,而且要考慮伺服器與相關輔助系統之間連接的整體可靠性,如:網路系統、安全系統、遠程列印系統等。在必要時,還應考慮對關鍵伺服器採用集群技術,如:雙機熱備份或集群並行訪問技術,甚至採用可能的完全容錯機。
結論:伺服器要具備冗餘技術,同時像硬碟、網卡、內存、電源此類設備要以穩定耐用為主,性能其次。
3)可擴展性原則

保證所選購的伺服器具有優秀的可擴展性原則。因為伺服器是所有系統處理的核心,要求具有大數據吞吐速率,包括:I/O速率和網路通訊速率,而且伺服器需要能夠處理一定時期的業務發展所帶來的數據量,需要伺服器能夠在相應時間對其自身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進行相應的升級,如:CPU型號升級、內存擴大、硬碟擴大、更換網卡、增加終端數目、掛接磁碟陣列或與其他伺服器組成對集中數據的並發訪問的集群系統等。這都需要所選購的伺服器在整體上具有一個良好的可擴充餘地。一般資料庫和計費應用伺服器在大型計費系統的設計中就會採用集群方式來增加可靠性,其中掛接的磁碟存儲系統,根據數據量和投資考慮,可以採用DAS、NAS或SAN等實現技術。
結論:伺服器的IO要高,否則在CPU和內存都是高性能的情況下,會出現瓶頸。除此之外,伺服器的擴展性要好,為的是滿足企業在日後發展的需要。

4)安全性原則
伺服器處理的大都是相關系統的核心數據,其上存放和運行著關鍵的交易和重要的數據。這些交易和數據對於擁有者來說是一筆重要的資產,他們的安全性就非常敏感。伺服器的安全性與系統的整體安全性密不可分,如:網路系統的安全、數據加密、密碼體制等。伺服器需要在其自身,包括軟硬體,都應該從安全的角度上設計考慮,在藉助於外界的安全設施保障下,更要保證本身的高安全性。
結論:首先從伺服器的材料上來說要具備高硬度高防護性等條件,其次伺服器的冷卻系統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要強,這樣才能夠在硬體上滿足伺服器安全的要求。

5)可管理性原則
伺服器既是核心又是系統整體中的一個節點部分,就像網路系統需要進行管理維護一樣,也需要對伺服器進行有效的管理。這需要伺服器的軟硬體對標準的管理系統支持,尤其是其上的操作系統,也包括一些重要的系統部件。
結論:盡量選擇支持系統多的伺服器,因為伺服器兼容的系統越多,你就可以擁有更大選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