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鄉村旅遊的三要素
2、地利
①行、遊方面:鄉村旅遊一般離城市較遠,較偏僻,交通不便,則景區可進入性較差。
旅遊交通主要包括:可進入性狀況,交通設施是否完善,進出是否便捷;是否有與景觀環境相協調的專用停車場或船舶碼頭。且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滿足遊客接待量要求。場地是否平整堅實、綠化美觀或水域暢通、清潔。標志規范、醒目、美觀;區內游覽(參觀)路線或航道布局是否合理、順暢,與觀賞內容聯結度高,興奮感強。路面特色是否突出,航道水體是否清澈;鄉村內是否使用清潔能源的交通工具。
而一個景區的可進入性是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改善道路基礎設施。對於鄉村的主幹道來說,要求硬化,鋪設水泥或柏油路面;對於村落的支路和小路,要求軟化,採用土路、石板、鵝卵石鋪設,增強鄉村泥土、原始自然氣息。主幹道兩邊,要種植紫薇、葡萄、瓜果等花木,既可綠化村道,又可為來往行人遮風擋雨,撐起綠蔭。當然鄉村的河道、池塘也要治理維護。鄉村要及時疏浚河塘,清理淤泥、駁坎護綠、水源換洗,保持河道溪溝的水流通暢、水質清澈、水土養護、植被豐茂。
②吃、住方面,大多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為主。
所以,鄉村環境以寧靜安詳為宜。一要搬遷噪音大、粉塵多、排污量大的工廠和加工場;二要限止大貨車進入村落,保護道路路基,減少噪音,減少尾氣排放;三要減少光污染。比如幕牆玻璃的反光,刺激視覺,又如,夜景亮燈,搞得燈火輝煌,失去鄉村「夜晚」星光閃閃、螢火點點的魅力和意境;四要去除視覺污染,如農戶房頂的電視接收塔。
民居樣式。一般以簡潔、樸素、明快、大方為基調,樣式不拘一格,有明清的白牆黑瓦式的,也可以歐美紅牆黃瓦的別墅式。民居的高度應有限制,不需要存在高樓大廈,一般以2至3層為宜;房屋體量不宜過大,以平實穩重為佳。民居圍牆,應以通透見綠為原則,保持與外界自然的相連和相通,便於借景造勢。
③娛、購方面,娛樂設施較少,購物一般為鄉村特產。
要改變娛樂設施缺乏的狀況,可以在自家的院前屋後,種植和培育竹子、紫薇、桂花、香樟、葡萄、枇杷等觀賞性花木和果樹,或是養育金魚、貓狗等動物,飼養雞鴨魚鵝,突出鄉村野趣;另外要精心經營自留地,種植應時的蔬菜瓜果,一便於為遊客提供新鮮的蔬菜;二為遊客可以提供勞動體驗的機會;
當然,除了舊有的娛樂項目,比如打牌、垂釣等等。還可以設立農事勞動、自主餐飲、歌舞娛樂、觀賞花木、參加集市、夜聽社戲、登山越野、捕魚劃舟等經營服務項目。同時,還可以因不同人群的需求特點增設服務項目,使得各類不同年齡的遊客都能參與鄉村活動,大家均有樂趣。比如,對於老年遊客,可以設立鄉村養生服務項目;針對婦女遊客,農家可以增加編織絲巾、綉花等女紅服務;針對兒童天性好動、頑皮的特點,可以提供轉陀螺、滾鐵圈、飛紙片、擲彈子等項目。
一個景區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服務,鄉村旅遊也不例外。因此,確立四時經營主題和亮點也是必不可少的。從橫向來說,豐富經營內容,使得旅遊產品飽滿、生動;從縱向來看,確立四時的經營亮點,使得旅遊產品循環、應時,有新意。鄉村旅遊一年四季的經營亮點和專題,一定要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而確定。比如:春天,組織鄉村鬧春、踏青祭祖等相關活動;夏季,以消暑納涼為主題,組織鄉村度夏;秋天,宜組織中秋賞桂、農事體驗(如收割稻穀、播種麥子等);冬天,組織備年貨、過冬至、賞雪景、度除夕、迎新年等活動。通過確立四時的經營亮點,延伸鄉村旅遊產品鏈,豐富旅遊產品內涵,由此展示鄉村農耕文化,打響鄉村旅遊品牌。
3、人和
旅遊是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沖撞與交匯的窗口,旅遊地文化向外來文化趨同問題在鄉村旅遊地尤其突出。
現代文明已發展到工業文明和後工業文明時代,與傳統落後的農耕文化相比,都市文化無疑具有難以比擬的先進性。與此同時,被緊張的都市生活包圍的人們空前的渴望親近鄉土。這是一種都市旅遊者追求的生存質量,又是一種生活時尚,正是這種人類的雙重需求,城市和鄉村都找到了自己需要獲取的物質利益和精神滿足。
而被都市旅遊者青睞的鄉村旅遊區域,多是比較封閉、落後的農村。由於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土地的稀缺促使都市居民不斷向外擴散,城市中的商店、醫院、學校、住宅等也相應擴展,配套的各種公共基礎設施也不斷建設和完善。鄉村旅遊地就不斷被城市景觀所吞噬,農田被城市建築物佔領,鄉村民居建築式樣、街道接受了城市的形式,鄉村的聚落景觀、田園風光逐漸消失,鄉村景觀的美學價值不斷下降,鄉村旅遊的「硬體」吸引物就逐漸地不復存在了。二是,城鄉文化發生了激烈碰撞,其結果是城市生活的價值觀念、城市的文化對鄉村原有的鄉土文化產生巨大沖擊,鄉土文化逐漸被滲透和侵蝕。同時,城市遊客的增多和與農戶的頻繁交流也加劇了鄉土文化的消融。鄉村農民的服飾文化、鄉村民俗、農耕文化逐漸被削弱,鄉土文化就在城市文化的滲透中逐漸被異化了。鄉村旅遊的「軟體」吸引物也喪失了吸引遊客的魅力,慢慢變得暗淡無光了。
綜上所述,城鄉差別是現代鄉村旅遊產生和發展的土壤,旅遊者與接待地居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差別巨大,都市文明對處於農耕文化保留區的農民具有難以抗拒的誘惑性和影響力,而鄉村旅遊的發展又會通過主客間的互動關系促進城鄉差別的縮小乃至消失。一旦農民放棄特色濃郁的農耕文化「據點」而向都市文化「投降」,則鄉村旅遊賴以依託的文化資源必將流失,鄉村對都市旅遊者的吸引力也將喪失了。
因此現代鄉村旅遊想脫離現代文化遁入傳統的農耕文化那是不可能的,但一味的引入現代文化符號,任其充斥於鄉村旅遊之中,也會失去都市旅遊者所追尋的鄉土氣息。所以,要讓鄉村旅遊不斷發展,必須不排拒、不盲從,主動吸收「他文化」來營養農耕文化,用「他山之石」來攻「我山之玉」,改善農耕文化的落後部分,保留並完善農耕文化的精華,使現代文化與農耕文化互為表裡,和諧相融地展現在鄉村旅遊的畫卷之上。
② 資源配置包括哪些內容
基本定義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
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相關原理
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實現的。動力機制,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實現最佳效益,在資源配置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實現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就成為它們配置資源的動力,從而形成資源配置的動力機制。信息機制,為了選擇合理配置資源的方案,需要及時、全面地獲取相關的信息作為依據,而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和利用是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機制實現的,如信息的傳遞可以是橫向的或者是縱向的。決策機制,資源配置的決策權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權力體系和分散的權力體系,有著不同的權力制約關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相關特點
[1](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五)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基本實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但市場配置資源客觀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資源配置盡善盡美。當一定時期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存在失衡時,國家可通過財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急需發展的領域,使經濟結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在地區結構調整中,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保持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安排和搭配。資源配置合理,就能節約資源,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會造成社會性資源浪費。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數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優化配置資源。使全社會資源生產總量與使用總量平衡,資源的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一致,全社會資源配置合理。(2)節約使用資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對貴重稀缺資源,可採取替代措施。(3)保證重點產業對資源的需要。根據重點產業對資源的要求,重點支持國家重點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即根據市場供求規律和支配資源流向、流量及消費強度。
分類介紹
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計劃方式
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市場方式
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作用介紹
積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第一,促進勞動效率
提高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第二,實現產需銜接
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著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繫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消極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
市場主體都是從本位利益出發,按照市場信號調整微觀經濟個量資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國民經濟全局並直接按照社會實際需要組織生產。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往往要通過反復多次的市場自發調節並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能實現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還會帶來過剩供給和虛假繁榮,而一旦支撐虛假繁榮的鏈條受到破壞,經濟運行就會發生紊亂。因此,市場對國民經濟重大的結構調整、重大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加以必要的宏觀調控,會導致經濟生活的劇烈震盪。
第二:市場對壟斷產品的調節
市場調節對壟斷性產品的調節是乏力的
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可以對其銷售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實行控制,從而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或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壟斷的存在會約束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阻礙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三: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市場調節會造成外部不經濟
各個市場主體的經濟費用和社會經濟費用之間,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業為了節約自己的費用而將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業或社會付出額外的費用甚至更大的費用而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對於這種外部不經濟問題,市場調節是無力解決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產品勞務
市場調節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
例如,國防、社會治安以及社會公共設施,就是這類公共產品和勞務。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由社會共同消費的,不可能由個別企業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提供。
第五:不能解決收入社會問題
不能解決收入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市場調節要求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上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競爭規則,但卻默認競爭結果的不平等性,市場不會因為經濟當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而對低收入者採取價格優惠、對高收入者實行高價限制。
③ 美麗鄉村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晟景文旅:撒蓮鎮海塔村改造規劃圖
1、規范化建設和社會保障。
通過農村新社區的規范化建設和社會保障的無縫化整合,實現城鄉社區服務的一體化、農村社保體系高覆蓋,為農民提供安定有序、和諧的社會環境。
2、深度挖掘鄉村資源優勢。
在規劃中突出綜合資源特色,實行鄉村旅遊的錯位發展和組團化競爭,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構建鄉村旅遊群落,依託獨特的生態農業資源,建成主題式旅遊區。
3、完善村莊布局規劃。
以中心村建設為重點,完善村莊布局規劃。結合行政村調整,明確縣域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數量、功能與定位,優化和合理安排縣域城鎮發展、村莊分布、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布局規劃體系。
4、修編村莊建設規劃。
以分類推進為原則,修編村莊建設規劃。村莊建設規劃要在布局規劃的指導下,按照「全面惠及與突出重點」、「均等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原則,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進行區別對待,對整治建設的內容、項目和人口容量上進行區別對待,在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上進行區別對待,因村制宜地對村莊建設規劃進行深化、細化、具體化。
5、鄉村銜接配套的完善。
以銜接配套為要求,修編完善其他相關規劃。必須按照銜接配套的要求,修編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農村社會發展規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規劃等,努力實現各項規劃的無縫對接,確保村莊布局規劃和整治建設規劃能落地、可實施。
6、保護和打造鄉村產品。
推進一系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森林食品和農村食品的生產和認證。加強農產品源產地保護,培育並打響綠色品牌。做好農業的深化和外化文章,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注重「示範區」建設與發展特色農業、庭園經濟、農家樂旅遊、農村文化產業和家庭物業經濟相結合,形成特色村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升。
四川晟景文旅,致力於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以資源價值盤活與開發為導向,以「運營前置」的思維,圍繞景區提升、生態建設、城市更新等三大消費場景下的文旅資源,構建文旅融合整體解決方案服務體系。
④ 鄉村旅遊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鄉村旅遊景區規劃涵蓋的專項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資源開發旅遊規劃。內也就是在對本地容的旅遊資源包括自然、人文、社會等方面資源的科學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綜合評價,論證資源開發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對待開發資源進行檔次、規模、數量的判定。如:貴州梵凈山太平河風景名勝區黑灣河旅遊度假區。
二是旅遊設施旅遊規劃。包括供水、供電、排污、排廢等基礎設施和賓館、飯店、停車場等專項旅遊服務設施。
三是旅遊交通旅遊規劃。該環節對旅遊業發展成果與否非常關鍵,包括旅遊景區的外部交通、內部交通、交通線路、停車場等的設置。
四是環境保護旅遊規劃。包括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鄉村旅遊景區規劃中,一定要確定好保護的對象,提出具體措施,以保護鄉村環境。
五是旅遊景區形象旅遊規劃。旅遊景區形象是通過服務、實物和宣傳,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起來的關於旅遊景區獨特的形象風格和吸引特質。
六是旅遊線路旅遊規劃。鄉村旅遊景區路線在旅遊規劃中,除了考慮交通、客源等因素,還要注意將鄉村旅遊景觀在整個線路規劃中凸顯出來,讓遊客在最短的時間游遍最具代表性的景點。
⑤ 鄉村旅遊景區在規劃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視場地特殊性有所差別,但一般而言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項目背景研究
2、項目發展戰略選擇及主題定位
3、重點項目體系(景區內的幾大引擎項目、品牌項目等)
4、產品體系規劃(食住行游購娛)
5、產業層面的規劃(產業要素、旅遊+農業、旅遊+鄉村手工藝等)
6、內部交通游線組織(風景道、驛站等)
7、營銷規劃(營銷口號、營銷策略、營銷活動)
8、實施保障計劃(項目建設分期、行動計劃等)
⑥ 鄉村游的資源配置主要內容是什麼(可以從旅遊六要素方面分別說明)
鄉村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業旅遊、民俗旅遊、森林旅遊、牧場旅遊、漁村旅遊和水鄉旅遊等,是我國旅遊業發展中較為獨特的專項旅遊產品,能夠突出中國旅遊特色,適合於都市各職業層、年齡層和各種興趣的旅遊愛好者,通常所說的民居旅遊也可以看作它的一種類型。鄉村旅遊是一種回歸自然和鄉村文化的體驗型、高品位的旅遊方式;是加強城鄉居民感情溝通、體驗鄉村勞作、了解風土民俗、領略田園風光和回歸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國際上新興的旅遊方式,它有別於傳統旅遊的走馬觀光,而是通過體驗、感悟、參與來實現旅遊者與山水人文的和諧統一。它迎合了新世紀綠色旅遊、生態旅遊的大趨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⑦ 誰能分享下鄉村旅遊規劃都包括哪些內容
鄉村旅遊景區規劃的內容,主要可概括為六大方面。
1.資源開發規劃
景區資源開發規劃要求對景區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社會等旅遊資源進行整理評價,根據景區主題定位確定資源開發時序、檔次、規模和數量等。
2.旅遊設施規劃
包括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艾肯旅遊規劃認為基礎設施有給水、排水、供電、排污等,服務設施從遊客需求的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入手,如餐廳、酒店、停車場等。
3.旅遊交通規劃
鄉村旅遊景區交通規劃需從區域整體范圍進行,對旅遊發展成功起關鍵作用,包括景區內外部交通、交通線路、停車場等設置。
4.環境保護規劃
根據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確定保護對象,按照環境保護等級劃分保護區與開發區,並提出具體的景區環境保護措施。
5.景區形象規劃
通過旅遊服務、實物、宣傳等手段,結合景區文化和特色,樹立具有獨特性和高品位的旅遊景區形象。
6.旅遊線路規劃
旅遊線路規劃需要綜合考慮交通、客源市場、遊客旅遊偏好等因素,以讓遊客不重復、短時間游覽景區代表性景點為目標,規劃設計出合理的旅遊線路。
⑧ 鄉村旅遊規劃策劃,都有什麼方法和途徑
鄉村旅遊規劃策劃,都有什麼方法和途徑?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在鄉村旅遊規劃過程中同樣對這個問題做過詳細探討,以下觀點作為參考:
旅遊產品及重點項目策劃:本部分主要根據鄉村旅遊地的資源、產業、市場等開發基礎,提出項目地的產品設計思路,構建休閑、觀光、度假產品體系,完成重點項目的設計構想。
(2)土地利用協調規劃:本部分主要對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進行統籌安排,合理確定建設用地面積和布局,完善土地利用制度,對敏感地塊的用地指標進行控制,明確鄉村未來的用地發展方向。
(3)基礎設施規劃:包括給排水、供電系統、道路系統、燃氣系統、電訊系統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基礎設施規劃要求各項指標能夠滿足鄉村原著居民和未來旅遊發展後的遊客需求,規劃方法和規劃程序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准規范進行。
(4)環境保護與環衛設施規劃:本部分規劃是通過對鄉村環境的保護和培育,實現鄉村整治。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明確保護目標,合理規劃垃圾收集、污水處理、公共廁所等環衛設施,落實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固體廢棄物、雜訊等各類污染源控制指標,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
(5)鄉村遺產保護及風貌控制規劃:鄉村遺產保護規劃主要對鄉村地區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構築物、服飾、景觀等物質實體和民歌、舞蹈、手工藝、傳說等非物質體制定保護計劃,實施保護措施。鄉村旅遊規劃應重視編制風貌控制規劃,通過建築風貌的協調規劃,保護鄉村景觀和特色建築,維護鄉村意象,充分展示鄉村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統一建築風格,突出整體性,避免雜亂無章。
(6)綠地系統規劃:綠地系統規劃主要是對鄉村地區的植物生態系統進行規劃。在綠地系統規劃中,植物配置上應多採用鄉土樹種,力求打造自然隨意、注重總體、色彩成片、單樹成景的綠地景觀,為鄉村旅遊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綠色環境。
⑨ 鄉村旅遊的規劃有哪些
鄉村旅遊開發策劃、規劃與設計經驗,對行業動態和相關政策法規,對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模式、鄉村特色休閑及景觀建築設計、鄉村游樂項目策劃、農家樂升級、民俗村度假開發、古村落文化休閑開發、農業生態園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休閑農業園區策劃、特色農業觀光主題園區、休閑農業博覽園、特色採摘度假區、新農村整體規劃設計、新農村風貌設計、鄉村旅遊景區規劃、鄉村主題度假區規劃、鄉村會所、溫室建築設計等等。
⑩ 鄉村旅遊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鄉村旅遊景區規劃涵蓋的專項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資源開發旅遊規劃。也就是在對本地的旅遊資源包括自然、人文、社會等方面資源的科學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綜合評價,論證資源開發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對待開發資源進行檔次、規模、數量的判定。如:貴州梵凈山太平河風景名勝區黑灣河旅遊度假區。
二是旅遊設施旅遊規劃。包括供水、供電、排污、排廢等基礎設施和賓館、飯店、停車場等專項旅遊服務設施。
三是旅遊交通旅遊規劃。該環節對旅遊業發展成果與否非常關鍵,包括旅遊景區的外部交通、內部交通、交通線路、停車場等的設置。
四是環境保護旅遊規劃。包括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鄉村旅遊景區規劃中,一定要確定好保護的對象,提出具體措施,以保護鄉村環境。
五是旅遊景區形象旅遊規劃。旅遊景區形象是通過服務、實物和宣傳,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起來的關於旅遊景區獨特的形象風格和吸引特質。
六是旅遊線路旅遊規劃。鄉村旅遊景區路線在旅遊規劃中,除了考慮交通、客源等因素,還要注意將鄉村旅遊景觀在整個線路規劃中凸顯出來,讓遊客在最短的時間游遍最具代表性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