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資料庫的不安全因素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的不安全因素

發布時間: 2022-05-01 01:57:32

資料庫安全問題主要呈現的形式是什麼

計算機安全是當前信息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而資料庫系統更是擔負著存儲和管理數據信息的任務,因而如何保證和加強其安全性,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門課題。下面將討論資料庫的安全策略,並簡單介紹各種策略的實現方案。
一、資料庫的安全策略
資料庫安全策略是涉及信息安全的高級指導方針,這些策略根據用戶需要、安裝環境、建立規則和法律等方面的限制來制定。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安全性策略主要是一些基本性安全的問題,如訪問控制、偽裝數據的排除、用戶的認證、可靠性,這些問題是整個安全性問題的基本問題。資料庫的安全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資料庫存在安全
資料庫是建立在主機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上的系統,因此要保證資料庫安全,首先應該確保資料庫存在安全。預防因主機掉電或其他原因引起死機、操作系統內存泄漏和網路遭受攻擊等不安全因素是保證資料庫安全不受威脅的基礎。
2.保證資料庫使用安全
資料庫使用安全是指資料庫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其中,完整性既適用於資料庫的個別元素也適用於整個資料庫,所以在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設計中完整性是主要的關心對象。保密性由於攻擊的存在而變成資料庫的一大問題,用戶可以間接訪問敏感資料庫。最後,因為共享訪問的需要是開發資料庫的基礎,所以可用性是重要的,但是可用性與保密性是相互沖突的。

② 資料庫系統的脆弱性導致的安全事件

系統脆弱性是指計算機系統在硬體、軟體、協議的設計、實現以及系統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系統脆弱性的存在是導致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開展系統脆弱性的研究,對提高系統的安全性,減少安全事件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分析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系統脆弱性的概念、特徵、危害、產生原因等方面出發建立了脆弱性分析模型;對系統脆弱性進行了分類分級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漏洞分類方法,並將這種方法成功的應用於系統安全漏洞資料庫構建過程;闡述了漏洞檢測的主要方法:安全掃描、源代碼掃描和軟體錯誤注入法,並給出了源代碼掃描的具體應用實例.該文另一項重要的工作是設計並實現了系統安全漏洞資料庫.通過調研國內外漏洞資料庫現狀,詳盡分析已有資料庫的特點,提出了建庫目標;並以此目標為依據,設計實現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漏洞資料庫.為實現漏洞數據錄入的自動化,開發了相應的工具軟體.該漏洞資料庫已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計算機網路入侵防範中心運行,在主動防禦系統、安全掃描、漏洞檢測等領域得到了應用,實現了原設計指標,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③ 資料庫安全有哪些不安全因素

非授權用戶對資料庫的訪問,以及授權用戶對資料庫的非法訪問。

④ 資料庫的安全策略有哪些

計算機安全是當前信息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而資料庫系統更是擔負著存儲和管理數據信息的任務,因而如何保證和加強其安全性,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門課題。下面將討論資料庫的安全策略,並簡單介紹各種策略的實現方案。
一、資料庫的安全策略
資料庫安全策略是涉及信息安全的高級指導方針,這些策略根據用戶需要、安裝環境、建立規則和法律等方面的限制來制定。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安全性策略主要是一些基本性安全的問題,如訪問控制、偽裝數據的排除、用戶的認證、可靠性,這些問題是整個安全性問題的基本問題。資料庫的安全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資料庫存在安全
資料庫是建立在主機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上的系統,因此要保證資料庫安全,首先應該確保資料庫存在安全。預防因主機掉電或其他原因引起死機、操作系統內存泄漏和網路遭受攻擊等不安全因素是保證資料庫安全不受威脅的基礎。
2.保證資料庫使用安全
資料庫使用安全是指資料庫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其中,完整性既適用於資料庫的個別元素也適用於整個資料庫,所以在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設計中完整性是主要的關心對象。保密性由於攻擊的存在而變成資料庫的一大問題,用戶可以間接訪問敏感資料庫。最後,因為共享訪問的需要是開發資料庫的基礎,所以可用性是重要的,但是可用性與保密性是相互沖突的。
二、資料庫的安全實現
1.資料庫存在安全的實現
正確理解系統的硬體配置、操作系統和網路配置及功能對於資料庫存在安全十分重要。比如對於硬體配置情況,就必須熟悉系統的可用硬碟數量,每個硬碟的可用空間數量,可用的CPU數量,每個CPU的Cache有多大,可用的內存數量,以及是否有冗餘電源等問題;對於操作系統,則應該周期性的檢查內存是否有泄漏,根文件系統是否需要清理,重要的日誌是否已經察看;對於網路就應該隨時確保網路沒有過載,網路暢通、網路安全是否得到保證等等。因為這一部分不是本文的重點,所以不再一一細述,總之,這三方面的安全運行是和維護資料庫存在安全不可分割的。
2.資料庫完整性的實現
資料庫的完整性包括庫的完整性和元素的完整性。
資料庫的完整性是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操作系統和系統管理者的責任。資料庫管理系統必須確保只有經批準的個人才能進行更新,還意味著數據須有訪問控制,另外資料庫系統還必須防範非人為的外力災難。從操作系統和計算系統管理者的觀點來看,資料庫和DBMS分別是文件和程序。因此整個資料庫的一種形式的保護是對系統中所有文件做周期性備份。資料庫的周期性備份可以控制由災禍造成的損失。資料庫元素的完整性是指它們的正確性和准確性。由於用戶在搜集數據、計算結果、輸入數值時可能會出現錯誤,所以DBMS必須幫助用戶在輸入時能發現錯誤,並在插入錯誤數據後能糾正它們。DBMS用三種方式維護資料庫中每個元素的完整性:通過欄位檢查在一個位置上的適當的值,防止輸入數據時可能出現的簡單錯誤;通過訪問控制來維護資料庫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通過維護資料庫的更改日誌,記錄資料庫每次改變的情況,包括原來的值和修改後的值,資料庫管理員可以根據日誌撤消任何錯誤的修改。
3.資料庫保密性的實現
資料庫的保密性可以通過用戶身份鑒定和訪問控制來實現。
DBMS要求嚴格的用戶身份鑒定。一個DBMS可能要求用戶傳遞指定的通行字和時間日期檢查,這一認證是在操作系統完成的認證之外另加的。DBMS在操作系統之外作為一個應用程序被運行,這意味著它沒有到操作系統的可信賴路徑,因此必須懷疑它所收的任何數據,包括用戶認證。因此DBMS最好有自己的認證機制。
訪問控制是指根據用戶訪問特權邏輯地控制訪問范圍和操作許可權。如一般用戶只能訪問一般數據、市場部可以得到銷售數據、以及人事部可以得到工資數據等。DBMS必須實施訪問控制政策,批准對所有指定的數據的訪問或者禁止訪問。DBMS批准一個用戶或者程序可能有權讀、改變、刪除或附加一個值,可能增加或刪除整個欄位或記錄,或者重新組織完全的資料庫。
4.資料庫可用性的實現
資料庫的可用性包括資料庫的可獲性、訪問的可接受性和用戶認證的時間性三個因素。下面解釋這三個因素。
(1)數據的可獲性
首先,要訪問的元素可能是不可訪問的。例如,一個用戶在更新幾個欄位,其他用戶對這些欄位的訪問便必須被暫時阻止。這樣可以保證用戶不會收到不準確的信息。當進行更新時,用戶可能不得不阻止對幾個欄位或幾個記錄的訪問通道,以便保證數據與其他部分的一致性。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如果正在更新的用戶在更新進行期間退出,其他用戶有可能會被永遠阻止訪問該記錄。這種後遺症也是一個安全性問題,會出現拒絕服務。
(2)訪問的可接受性
記錄的一個或多個值可能是敏感的而不能被用戶訪問。DBMS不應該將敏感數據泄露給未經批準的個人。但是判斷什麼是敏感的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可能是間接請求該欄位。一個用戶也許請求某些包含敏感數據的記錄,這可能只是由非敏感的特殊欄位推出需要的值。即使沒有明確地給出敏感的值,資料庫管理程序也可能拒絕訪問這樣的背景信息,因為它會揭示用戶無權知道的信息。
(3)用戶認證的時間性
為了加強安全性,資料庫管理員可能允許用戶只在某些時間訪問資料庫,比如在工作時間。

⑤ 數據安全防護措施有哪些呢

一、加強安全意識培訓

一系列企業泄密事件的發生,根本原因還在於安全意識的嚴重缺失,加強安全意識的培訓刻不容緩。

1、定期進行安全意識的宣導,強化員工對信息安全的認知,引導員工積極執行企業保密制度。

2、在信息安全培訓的同時,不定期進行安全制度考核,激勵員工積極關注企業數據安全。

二、建立文件保密制度

1、對企業文件實行分級管理,按照文件的重要性進行分類,將其限制在指定的管理層級范圍內,避免核心資料的隨意傳播。

2、與核心人員簽訂競業協議或保密協議,以合同的法律效應,有效防止核心機密的泄露。

3、與離職員工做好工作交接,按照制度流程,全面妥善接收工作資料,避免企業信息外泄。

4、嚴格控制便簽、筆記本、文件袋等辦公用品的擺放,及時清理和歸檔,避免因此造成的泄密。

5、加強對辦公設備的監管,必須設置登錄密碼並定期更換,離席必須鎖屏。

6、重視對過期文件的銷毀工作,最好進行粉碎處理,切不可隨意扔進垃圾桶完事。

7、推行無紙化辦公,盡量減少文件的列印,避免文件隨意列印造成的信息泄露。

8、設置防護措施,限制通過U盤、硬碟的拷貝行為及網路傳送行為,避免信息外泄。

9、定期進行信息安全檢查,全員參與查漏補缺,逐步完善企業保密制度。

三、彌補系統漏洞

定期全面檢查企業現行辦公系統和應用,發現漏洞後,及時進行系統修復,避免漏洞被黑客利用造成機密泄露。

1、辦公操作系統盡可能使用正版,並定期更新,安裝補丁程序。

2、資料庫系統需要經常排查潛在風險,依據評估預測,積極做好系統升級。

四、密切監管重點崗位的核心數據

企業日常的辦公數據數以億計,全面監控難度極大,對核心數據的監控切實可行且十分必要。

監控核心數據的同時,需要密切關注接觸這類數據的重點人員的操作行為是否符合制度規范。

五、部署文檔安全管理系統

如KernelSec等文檔安全管理系統。對企業計算機進行安全部署,確保數據在企業內已經得到加密,即使流傳到外部,在未授權的設備上無法進行操作,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

(5)資料庫的不安全因素擴展閱讀:

威脅數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比較常見:

1、硬碟驅動器損壞:一個硬碟驅動器的物理損壞意味著數據丟失。設備的運行損耗、存儲介質失效、運行環境以及人為的破壞等,都能造成硬碟驅動器設備造成影響。

2、人為錯誤:由於操作失誤,使用者可能會誤刪除系統的重要文件,或者修改影響系統運行的參數,以及沒有按照規定要求或操作不當導致的系統宕機。

3、黑客:入侵者藉助系統漏洞、監管不力等通過網路遠程入侵系統。

4、病毒:計算機感染病毒而招致破壞,甚至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計算機病毒的復制能力強,感染性強,特別是網路環境下,傳播性更快。

5、信息竊取:從計算機上復制、刪除信息或乾脆把計算機偷走。

⑥ 資料庫管理系統有哪些不安全因素論文

1.數據定義:DBMS提供數據定義語言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供用戶定義資料庫的三級模式結構、兩級映像以及完整性約束和保密限制等約束。DDL主要用於建立、修改資料庫的庫結構。DDL所描述的庫結構僅僅給出了資料庫的框架,資料庫的框架信息被存放在數據字典(Data Dictionary)中。
2.數據操作:DBMS提供數據操作語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供用戶實現對數據的追加、刪除、更新、查詢等操作。
3.資料庫的運行管理:資料庫的運行管理功能是DBMS的運行控制、管理功能,包括多用戶環境下的並發控制、安全性檢查和存取限制控制、完整性檢查和執行、運行日誌的組織管理、事務的管理和自動恢復,即保證事務的原子性。這些功能保證了資料庫系統的正常運行。
4.數據組織、存儲與管理:DBMS要分類組織、存儲和管理各種數據,包括數據字典、用戶數據、存取路徑等,需確定以何種文件結構和存取方式在存儲級上組織這些數據,如何實現數據之間的聯系。數據組織和存儲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存儲空間利用率,選擇合適的存取方法提高存取效率。

⑦ 影響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

一.計算機網路的脆弱性編輯
互聯網是對全世界都開放的網路,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方便地傳輸和獲取各種信息,互聯網這種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國際性的特點就對計算機網路安全提出了挑戰。互聯網的不安全性主要有以下幾項:
1)網路的開放性
網路的技術是全開放的,使得網路所面臨的攻擊來自多方面。或是來自物理傳輸線路的攻擊,或是來自對網路通信協議的攻擊,以及對計算機軟體、硬體的漏洞實施攻擊。
2)網路的國際性
意味著對網路的攻擊不僅是來自於本地網路的用戶,還可以是互聯網上其他國家的黑客,所以,網路的安全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
3)網路的自由性
大多數的網路對用戶的使用沒有技術上的約束,用戶可以自由的上網,發布和獲取各類信息。
二網路系統的脆弱性
計算機網路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弱點(脆弱性),非授權用戶利用這些脆弱性可對網路系統進行非法訪問,這種非法訪問會使系統內數據的完整性受到威脅,也可能使信息遭到破壞而不能繼續使用,更為嚴重的是有價值的信息被竊取而不留任何痕跡。

網路系統的脆弱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操作系統的脆弱性

網路操作系統體系結構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具體表現為:

·動態聯接。為了系統集成和系統擴充的需要,操作系統採用動態聯接結構,系統的服務和I/O操作都可以補丁方式進行升級和動態聯接。這種方式雖然為廠商和用戶提供了方便,但同時也為黑客提供了入侵的方便(漏洞),這種動態聯接也是計算機病毒產生的溫床。

·創建進程。操作系統可以創建進程,而且這些進程可在遠程節點上被創建與激活,更加嚴重的是被創建的進程又可以繼續創建其他進程。這樣,若黑客在遠程將「間諜」程序以補丁方式附在合法用戶,特別是超級用戶上,就能擺脫系統進程與作業監視程序的檢測。

·空口令和RPC。操作系統為維護方便而預留的無口令入口和提供的遠程過程調用(RPC)服務都是黑客進入系統的通道。

·超級用戶。操作系統的另一個安全漏洞就是存在超級用戶,如果入侵者得到了超級用戶口令,整個系統將完全受控於入侵者。

2.計算機系統本身的脆弱性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故障可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嚴重時系統會停止工作。系統的硬體故障通常有硬體故障、電源故障、晶元主板故障、驅動器故障等;系統的軟體故障通常有操作系統故障、應用軟體故障和驅動程序故障等。

3.電磁泄漏

計算機網路中的網路埠、傳輸線路和各種處理機都有可能因屏蔽不嚴或未屏蔽而造成電磁信息輻射,從而造成有用信息甚至機密信息泄漏。

4.數據的可訪問性

進入系統的用戶可方便地復制系統數據而不留任何痕跡;網路用戶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訪問系統中的所有數據,並可將其復制、刪除或破壞掉。

5.通信系統和通信協議的弱點

網路系統的通信線路面對各種威脅顯得非常脆弱,非法用戶可對線路進行物理破壞、搭線竊聽、通過未保護的外部線路訪問系統內部信息等。通信協議TCP/IP及FTP、E-mail、NFS、WWW等應用協議都存在安全漏洞,如FTP的匿名服務浪費系
統資源;E-mail中潛伏著電子炸彈、病毒等威脅互聯網安全;WWW中使用的通用網關介面(CGI)程序、Java
Applet程序和SSI等都可能成為黑客的工具;黑客可採用Sock、TCP預測或遠程訪問直接掃描等攻擊防火牆。

6.資料庫系統的脆弱性

由於數據集庫管理系統對資料庫的管理是建立在分級管理的概念上,因此,DBMS的安全必須與操作系統的安全配套,這無疑是一個先天的不足之處。黑客通過探訪工具可強行登錄或越權使用資料庫數據,可能會帶來巨大損失;數據加密往往與DBMS的功能發生沖突或影響資料庫的運行效率。由於伺服器/瀏覽器(B/S)結構中的應用程序直接對資料庫進行操作,所以,使用B/S結構的網路應用程序的某些缺陷可能威脅資料庫的安全。

國際通用的資料庫如Oracle、sql server、mysql、db2存在大量的安全漏洞,以Oracle為例,僅CVE公布的資料庫漏洞就有2000多個,同時我們在使用資料庫的時候,存在補丁未升級、許可權提升、緩沖區溢出等問題,資料庫安全也由於這些存在的漏洞讓安全部門越來越重視。

7.網路存儲介質的脆弱

各種存儲器中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存儲介質很容易被盜竊或損壞,造成信息的丟失;存儲器中的信息也很容易被復制而不留痕跡。

此外,網路系統的脆弱性還表現為保密的困難性、介質的剩磁效應和信息的聚生性等。

⑧ 資料庫安全的概念是什麼一般影響資料庫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資料庫安全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系統運行安全,系統運行安全通常受到的威脅如下,一些網路不法分子通過網路,區域網等途徑通過入侵電腦使系統無法正常啟動,或超負荷讓機子運行大量演算法,並關閉cpu風扇,使cpu過熱燒壞等破壞性活動; 第二層是指系統信息安全,系統安全通常受到的威脅如下,黑客對資料庫入侵,並盜取想要的資料。資料庫系統的安全特性主要是針對數據而言的,包括數據獨立性、數據安全性、數據完整性、並發控制、故障恢復等幾個方面。
資料庫安全的防護技術有:資料庫加密(核心數據存儲加密)、資料庫防火牆(防漏洞、防攻擊)、數據脫敏(敏感數據匿名化)等。(來自網路)
安華金和針對於資料庫安全的防護技術全部擁護,並且在政府、金融、社保、能源、軍工、運營商、教育、醫療、企業等各行業樹立多個標桿案例。

⑨ 影響計算機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計算機信息系統並不安全,其不安全因素有計算機信息系統自身的、自然的,也有人為的。
可以導致計算機信息系統不安全的因素包括軟體系統、硬體系統、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等幾方面。
1.
軟體系統:
軟體系統一般包括系統軟體、應用軟體和資料庫部分。所謂軟體就是用程序設計語言寫成的機器能處理的程序,這種程序可能會被篡改或盜竊,一旦軟體被修改或破壞,就會損害系統功能,以至整個系統癱瘓。而資料庫存有大量的各種數據,有的數據資料價值連城,如果遭破壞,損失是難以估價的。
2.
硬體系統:
硬體即除軟體以外的所有硬設備,這些電子設備最容易被破壞或盜竊,其安全存取控制功能還比較弱。而信息或數據要通過通信線路在主機間或主機與終端及網路之間傳送,在傳送過程中也可能被截取。
3.
環境因素:
電磁波輻射:計算機設備本身就有電磁輻射問題,也怕外界電磁波的輻射和干擾,特別是自身輻射帶有信息,容易被別人接收,造成信息泄漏。
輔助保障系統:水、電、空調中斷或不正常會影響系統運行。
自然因素:火、電、水,靜電、灰塵,有害氣體,地震、雷電,強磁場和電磁脈沖等危害。這些危害有的會損害系統設備,有的則會破壞數據,甚至毀掉整個系統和數據。
4.
人為因素:
安全管理水平低,人員技術素質差、操作失誤或錯誤,違法犯罪行為。
5.
數據輸入部分:
數據通過輸入設備輸入系統進行處理,數據易被篡改或輸入假數據。
6.
數據輸出部分:
經處理的數據轉換為人能閱讀的文件,並通過各種輸出設備輸出,在此過程中信息有可能被泄露或被竊取。

⑩ 影響計算機系統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什麼

計算機信息系統並不安全,其不安全因素有計算機信息系統自身的、自然的,也有人為的。

可以導致計算機信息系統不安全的因素包括軟體系統、硬體系統、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等幾方面。

1. 軟體系統:

軟體系統一般包括系統軟體、應用軟體和資料庫部分。所謂軟體就是用程序設計語言寫成的機器能處理的程序,這種程序可能會被篡改或盜竊,一旦軟體被修改或破壞,就會損害系統功能,以至整個系統癱瘓。而資料庫存有大量的各種數據,有的數據資料價值連城,如果遭破壞,損失是難以估價的。

2. 硬體系統:

硬體即除軟體以外的所有硬設備,這些電子設備最容易被破壞或盜竊,其安全存取控制功能還比較弱。而信息或數據要通過通信線路在主機間或主機與終端及網路之間傳送,在傳送過程中也可能被截取。

3. 環境因素:

電磁波輻射:計算機設備本身就有電磁輻射問題,也怕外界電磁波的輻射和干擾,特別是自身輻射帶有信息,容易被別人接收,造成信息泄漏。

輔助保障系統:水、電、空調中斷或不正常會影響系統運行。

自然因素:火、電、水,靜電、灰塵,有害氣體,地震、雷電,強磁場和電磁脈沖等危害。這些危害有的會損害系統設備,有的則會破壞數據,甚至毀掉整個系統和數據。

4. 人為因素:

安全管理水平低,人員技術素質差、操作失誤或錯誤,違法犯罪行為。

5. 數據輸入部分:

數據通過輸入設備輸入系統進行處理,數據易被篡改或輸入假數據。

6. 數據輸出部分:

經處理的數據轉換為人能閱讀的文件,並通過各種輸出設備輸出,在此過程中信息有可能被泄露或被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