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庫發展歷史是什麼
資料庫對於普通人來講
就可以簡單理解為有固定格式的數據集合,
專門為解決某一類數據保存和計算問題而存在的,
就像單位用的各種各樣的報表和單據,
只不過軟體會幫你保存管理這些單據和報表在計算機上,
幫你計算求和等等操作 生成你想要的各種數據報告。
利用資料庫軟體和計算機的高速運算特性,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確性。
減少工作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
沒有他們也可以,但是你不得不用手工的辦法處理數據,
不管數據量多少都一樣。
B. 資料庫系統分成哪幾代
第一代:層次資料庫、網狀資料庫
第二代:關系資料庫
二代半:關系-對象型資料庫
第三代:面向對象資料庫
C. 資料庫技術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按照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過程,資料庫技術從開始到現在短短的30年中,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是網狀和層次資料庫系統,
第二代是關系資料庫系統,
第三代是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
D. 根據資料庫模型的發展,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哪三代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系統。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資料庫系統語言協會CODASYL下屬的資料庫任務組DBTG提出了DBTG報告。DBTG報告確定並建立了網狀資料庫系統的許多概念、方法和技術,是網狀資料庫的典型代表。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是關系資料庫系統。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的研究員Edgar F. Codd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提出了關系數據模型,開創了關系資料庫方法和關系資料庫理論,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代資料庫系統是數據管理資料庫系統。1990年高級DBMS功能委員會發表了《第三代資料庫系統宣言》,提出了第三代資料庫管理系統應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徵:應支持數據管理、對象管理和知識管理。必須保持或繼承第二代資料庫系統的技術。必須對其他系統開放。
(4)第二代資料庫擴展閱讀:
20世紀70年代是關系資料庫理論研究和原型開發的時代,其中以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開發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學研製的Ingres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終於使關系資料庫從實驗室走向了社會,因此,人們把20世紀70年代稱為資料庫時代。
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的系統均是關系型的,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商品化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等。這些商用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使資料庫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到企業管理、情報檢索、輔助決策等方面,成為實現和優化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術。
E. 資料庫技術的發展歷史
數據模型是資料庫技術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對資料庫系統發展階段的劃分應該以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作為主要依據和標志。按照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過程,資料庫技術從開始到如今短短的30年中,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是網狀和層次資料庫系統,第二代是關系資料庫系統,第三代是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資料庫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技術、並行計算技術等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成為當代資料庫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徵。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系統。層次資料庫系統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出的層次模型的資料庫管理系統IMS。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資料庫系統語言協會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下屬的資料庫任務組DBTG(Data Base Task Group)提出了若干報告,被稱為DBTG報告。DBTG報告確定並建立了網狀資料庫系統的許多概念、方法和技術,是網狀資料庫的典型代表。在DBTG思想和方法的指引下資料庫系統的實現技術不斷成熟,開發了許多商品化的資料庫系統,它們都是基於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的。
可以說,層次資料庫是資料庫系統的先驅,而網狀資料庫則是資料庫概念、方法、技術的奠基者。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是關系資料庫系統。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的研究員Edgar F. Codd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提出了關系數據模型,開創了關系資料庫方法和關系資料庫理論,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Edgar F. Codd於1981年被授予ACM圖靈獎,以表彰他在關系資料庫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
20世紀70年代是關系資料庫理論研究和原型開發的時代,其中以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開發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學研製的Ingres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終於使關系資料庫從實驗室走向了社會,因此,人們把20世紀70年代稱為資料庫時代。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的系統均是關系型的,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商品化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Sybase等。這些商用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使資料庫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到企業管理、情報檢索、輔助決策等方面,成為實現和優化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術。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料庫技術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其他領域對資料庫技術需求的迅速增長。這些新的領域為資料庫應用開辟了新的天地,並在應用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數據管理的需求,推動了資料庫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1990年高級DBMS功能委員會發表了《第三代資料庫系統宣言》,提出了第三代資料庫管理系統應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徵:
應支持數據管理、對象管理和知識管理。必須保持或繼承第二代資料庫系統的技術。必須對其他系統開放。
F. 第二代資料庫是面向對象的資料庫,對,為什麼呢
第一代資料庫是基於層次、網狀的資料庫,
第二代資料庫是關系資料庫,
第三代資料庫是以面向對象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
祝好運,望採納。
G. 資料庫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資料庫技術是現代信息科學與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計算機數據處理與信息管理系統的核心。資料庫技術研究和解決了計算機信息處理過程中大量數據有效地組織和存儲的問題,在資料庫系統中減少數據存儲冗餘、實現數據共享、保障數據安全以及高效地檢索數據和處理數據。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的發展,資料庫技術已成為信息社會中對大量數據進行組織與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及軟體技術,是網路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基礎。本章主要介紹資料庫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關系模型的基本概念、關系資料庫的設計理論及資料庫設計方法等內容,是學習和掌握現代資料庫技術的基礎。
1.1 資料庫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到現在,資料庫技術已經發展了30多年。在這30多年的歷程中,人們在資料庫技術的理論研究和系統開發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已經開始對新一代資料庫系統的深入研究。資料庫系統已經成為現代計算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1.1.1 資料庫技術與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當今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之一,它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工業、農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作為自己趕超世界潮流的標志之一。而資料庫技術則是信息技術中一個重要的支撐。沒有資料庫技術,人們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將顯得手足無措。
資料庫技術是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應用從科學研究部門擴展到企業管理及政府行政部門,人們對數據處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968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商品化的信息管理系統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從此,資料庫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在互聯網日益被人們接受的今天,Internet又使資料庫技術、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放大。現在資料庫已經成為信息管理、辦公自動化、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應用的主要軟體工具之一,幫助人們處理各種各樣的信息數據。
1.1.2 資料庫技術的應用及特點
資料庫最初是在大公司或大機構中用作大規模事務處理的基礎。後來隨著個人計算機的普及,資料庫技術被移植到PC機(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上,供單用戶個人資料庫應用。接著,由於PC機在工作組內連成網,資料庫技術就移植到工作組級。現在,資料庫正在Internet和內聯網中廣泛使用。
20世紀60年代中期,資料庫技術是用來解決文件處理系統問題的。當時的資料庫處理技術還很脆弱,常常發生應用不能提交的情況。20世紀70年代關系模型的誕生為資料庫專家提供了構造和處理資料庫的標准方法,推動了關系資料庫的發展和應用。1979年,Ashton-Tate公司引入了微機產品dBase Ⅱ,並稱之為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從此資料庫技術移植到了個人計算機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後期,終端用戶開始使用區域網技術將獨立的計算機連接成網路,終端之間共享資料庫,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多用戶數據處理,稱為客戶機/伺服器資料庫結構。現在,資料庫技術正在被用來同Internet技術相結合,以便在機構內聯網、部門區域網甚至WWW上發布資料庫數據。
1.1.3 資料庫技術發展歷史
數據模型是資料庫技術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對資料庫系統發展階段的劃分應該以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作為主要依據和標志。按照數據模型的發展演變過程,資料庫技術從開始到現在短短的30年中,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是網狀和層次資料庫系統,第二代是關系資料庫系統,第三代是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資料庫技術與網路通信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技術、並行計算技術等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成為當代資料庫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徵。
1.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系統。層次資料庫系統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出的層次模型的資料庫管理系統IMS。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資料庫系統語言協會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下屬的資料庫任務組DBTG(Data Base Task Group)提出了若干報告,被稱為DBTG報告。DBTG報告確定並建立了網狀資料庫系統的許多概念、方法和技術,是網狀資料庫的典型代表。在DBTG思想和方法的指引下資料庫系統的實現技術不斷成熟,開發了許多商品化的資料庫系統,它們都是基於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的。
可以說,層次資料庫是資料庫系統的先驅,而網狀資料庫則是資料庫概念、方法、技術的奠基者。
2.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是關系資料庫系統。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的研究員Edgar F. Codd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提出了關系數據模型,開創了關系資料庫方法和關系資料庫理論,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Edgar F. Codd於1981年被授予ACM圖靈獎,以表彰他在關系資料庫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
20世紀70年代是關系資料庫理論研究和原型開發的時代,其中以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開發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學研製的Ingres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終於使關系資料庫從實驗室走向了社會,因此,人們把20世紀70年代稱為資料庫時代。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的系統均是關系型的,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商品化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Sybase等。這些商用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使資料庫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到企業管理、情報檢索、輔助決策等方面,成為實現和優化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術。
3. 第三代資料庫系統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料庫技術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其他領域對資料庫技術需求的迅速增長。這些新的領域為資料庫應用開辟了新的天地,並在應用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數據管理的需求,推動了資料庫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1990年高級DBMS功能委員會發表了《第三代資料庫系統宣言》,提出了第三代資料庫管理系統應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徵:
l 應支持數據管理、對象管理和知識管理。
l 必須保持或繼承第二代資料庫系統的技術。
l 必須對其他系統開放。
面向對象數據模型是第三代資料庫系統的主要特徵之一;資料庫技術與多學科技術的有機結合也是第三代資料庫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分布式資料庫、並行資料庫、工程資料庫、演繹資料庫、知識庫、多媒體庫、模糊資料庫等都是這方面的實例。
1.1.4 資料庫系統訪問技術
目前訪問資料庫伺服器的主流標准介面主要有ODBC、OLE DB和ADO。下面分別對這三種介面進行概要介紹。
1. 開放資料庫連接(ODBC)
開放資料庫連接(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ODBC)是由Microsoft公司定義的一種資料庫訪問標准。使用ODBC應用程序不僅可以訪問存儲在本地計算機的桌面型資料庫中的數據,而且可以訪問異構平台上的資料庫,例如可以訪問SQL Server、Oracle、Informix或DB2構建的資料庫等。
ODBC是一種重要的訪問資料庫的應用程序編程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基於標準的SQL語句,它的核心就是SQL語句,因此,為了通過ODBC訪問資料庫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必須支持SQL語句。
ODBC通過一組標準的函數(ODBC API)調用來實現資料庫的訪問,但是程序員不必理解這些ODBC,API就可以輕松開發基於ODBC的客戶機/伺服器應用程序。這是因為在很多流行的程序開發語言中,如Visual Basic、PowerBuilder、Visual C++等,都提供了封裝ODBC各種標准函數的代碼層,開發人員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標准函數。
ODBC獲得了巨大成功並大大簡化了一些資料庫開發工作。但是它也存在嚴重的不足,因此Microsoft公司又開發了OLE DB。
2. OLE DB
OLE DB是Microsoft公司提供的關於資料庫系統級程序的介面(System-Level Programming Interface),是Microsoft公司資料庫訪問的基礎。OLE DB實際上是Microsoft公司OLE對象標準的一個實現。OLE DB對象本身是COM(組件對象模型)對象並支持這種對象的所有必需的介面。
一般說來,OLE DB提供了兩種訪問資料庫的方法:一種是通過ODBC驅動器訪問支持SQL語言的資料庫伺服器;另一種是直接通過原始的OLE DB提供程序。因為ODBC只適用於支持SQL語言的資料庫,因此ODBC的使用范圍過於狹窄,目前Microsoft公司正在逐步用OLE DB來取代ODBC。
因為OLE DB是一個面向對象的介面,特別適合於面向對象語言。然而,許多資料庫應用開發者使用VBScript和JScript等腳本語言開發程序,所以Microsoft公司在OLE DB對象的基礎上定義了ADO。
3. 動態數據對象(ADO)
動態數據對象(Active Data Objects,ADO)是一種簡單的對象模型,可以被開發者用來處理任何OLE DB數據,可以由腳本語言或高級語言調用。ADO對資料庫提供了應用程序水平級的介面(Application-Level Programming Interface),幾乎使用任何語言的程序員都能夠通過使用ADO來使用OLE DB的功能。Microsoft公司聲稱,ADO將替換其他的數據訪問方式,所以ADO對於任何使用Microsoft公司產品的資料庫應用是至關重要的。
1.1.5 網路資料庫系統編程技術
在當今網路盛行的年代,資料庫與Web技術的結合正在深刻改變著網路應用。有了資料庫的支持,擴展網頁功能、設計互動式頁面、構造功能強大的後台管理系統、更新網站和維護網站都將變得輕而易舉。隨著網路應用的深入,Web資料庫技術將日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Web資料庫開發的相關技術。
1. 通用網關介面(CGI)編程
通用網關介面(Common Gateway Interface,CGI)是一種通信標准,它的任務是接受客戶端的請求,經過辨認和處理,生成HTML文檔並重新傳回到客戶端。這種交流過程的編程就叫做CGI編程。CGI可以運行在多種平台上,具有強大的功能,可以使用多種語言編程,如Visual Basic、Visual C++、Tcl、Perl、AppletScript等,比較常見的是用Perl語言編寫的CGI程序。但是CGI也有其致命的弱點,即速度慢和安全性差等。
2. 動態伺服器頁面(ASP)
動態伺服器頁面(Active Server Pages,ASP)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種用以取代CGI的技術,是一種真正簡便易學、功能強大的伺服器編程技術。ASP實際上是Microsoft公司開發的一套伺服器端腳本運行環境,通過ASP可以建立動態的、交互的、高效的Web伺服器應用程序。用ASP編寫的程序都在伺服器端執行,程序執行完畢後,再將執行的結果返回給客戶端瀏覽器,這樣不僅減輕了客戶端瀏覽器的負擔,大大提高了交互速度,而且避免了ASP程序源代碼的外泄,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3. Java 伺服器頁面(JSP)
Java伺服器頁面(Java Server Pages,JSP)是Sun公司發布的Web應用程序開發技術,一經推出,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JSP技術為創建高度動態的Web應用程序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開發環境,它能夠適用於市場上大多數的伺服器產品。
JSP使用Java語言編寫伺服器端程序,當客戶端向伺服器發出請求時,JSP源程序被編譯成Servlet並由Java虛擬機執行。這種編譯操作僅在對JSP頁面的第一次請求時發生。因此,JSP程序能夠提供更快的交互速度,其安全性和跨平台性也很優秀。
H. 資料庫開發工具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四個主要階段
一、資料庫技術的歷史和發展
資料庫技術是本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門信息管理自動化的新興學科,是計算機科學中的
一個重要分支。隨著計算機應用的不斷發展,在計算機應用領域中,數據處理越來越佔主導
地位,資料庫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產物。數據管理是資料庫的核心任務,內容包括對數據的分類、組織、
編碼、儲存、檢索和維護。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發展,資料庫技術也不斷地發展。從數據
管理的角度看,資料庫技術到目前共經歷了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和資料庫系統階段。 A.人工管理階段 人工管理階段是指計算機誕生的初期(即20世紀50年代後期之前),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用
於科學計算。從硬體看,沒有磁碟等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從軟體看,沒有操作系統和管理
數據的軟體,數據處理方式是批處理。 這個時期數據管理的特點是:
1. 數據不保存
該時期的計算機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一般不需要將數據長期保存,只是在計算某一課題
時將數據輸入,用完後不保存原始數據,也不保存計算結果。
2. 沒有對數據進行管理的軟體系統
程序員不僅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而且還要在程序中設計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存
取方法、輸入輸出方式等。因此程序中存取數據的子程序隨著存儲的改變而改變,數據與
程序不具有一致性。
3. 沒有文件的概念
數據的組織方式必須由程序員自行設計。
4. 一組數據對應於一個程序,數據是面向應用的
即使兩個程序用到相同的數據,也必須各自定義、各自組織,數據無法共享、無法相互利
用和互相參照,從而導致程序和程序之間有大量重復的數據。 B.文件系統階段 文件系統階段是指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而且還大量用於管理數據的階段(從50年代後
期到60年代中期)。在硬體方面,外存儲器有了磁碟、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在軟體
方面,操作系統中已經有了專門用於管理數據的軟體,稱為文件系統。 這個時期數據管理的特點是: 1. 數據需要長期保存在外存上供反復使用 由於計算機大量用於數據處理,經常對文件進行查詢、修改、插入和刪除等操作,所以數
據需要長期保留,以便於反復操作。 2. 程序之間有了一定的獨立性 操作系統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訪問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數據之間有了數據存取的接
口,程序可以通過文件名和數據打交道,不必再尋找數據的物理存放位置,至此,數據有
了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的區別,但此時程序和數據之間的獨立性尚還不充分。 3. 文件的形式已經多樣化 由於已經有了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文件也就不再局限於順序文件,還有了索引文件、鏈
表文件等,因而,對文件的訪問可以是順序訪問,也可以是直接訪問。 4. 數據的存取基本上以記錄為單位 C.資料庫系統階段 資料庫系統階段是從60年代後期開始的。在這一階段中,資料庫中的數據不再是面向某個應
用或某個程序,而是面向整個企業(組織)或整個應用的。 資料庫系統階段的特點是: 1. 採用復雜的結構化的數據模型 資料庫系統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存取路徑來
實現的。 2. 較高的數據獨立性 數據和程序彼此獨立,數據存儲結構的變化盡量不影響用戶程序的使用。 3. 最低的冗餘度 資料庫系統中的重復數據被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樣,在有限的存儲空間內可以存放更多的
數據並減少存取時間。 4. 數據控制功能 資料庫系統具有數據的安全性,以防止數據的丟失和被非法使用;具有數據的完整性,以
保護數據的正確、有效和相容;具有數據的並發控制,避免並發程序之間的相互干擾;具
有數據的恢復功能,在資料庫被破壞或數據不可靠時,系統有能力把資料庫恢復到最近某
個時刻的正確狀態。二、三代資料庫系統的發展 數據模型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按照數據模型發展的主線,資料庫技術的形成過程和發展可從
以下三個方面反映: A.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 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的代表產品是IBM公司在1969年研製出的層次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層次
資料庫是資料庫系統的先驅,而網狀資料庫則是資料庫概念、方法、技術的奠基。 B.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 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 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員E.F.Codd在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中提
出了資料庫的關系模型,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到了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
的資料庫系統都是關系型的。 真正使得關系資料庫技術實用化的關鍵人物是James Gray。Gray在解決如何保障數據的完整
性、安全性、並發性以及資料庫的故障恢復能力等重大技術問題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關系資料庫系統的出現,促進了資料庫的小型化和普及化,使得在微型機上配置資料庫系統成
為可能。 C. 新一代資料庫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目前已從多方面發展了現行的資料庫系統技術。我們可以從數據模型、新技術內容、應用領
域三個方面概括新一代資料庫系統的發展。 (1) 面向對象的方法和技術對資料庫發展的影響最為深遠 80年代,面向對象的方法和技術的出現,對計算機各個領域,包括程序設計語言、軟體工程、
信息系統設計以及計算機硬體設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給面臨新挑戰的資料庫技術帶
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資料庫研究人員借鑒和吸收了面向對象的方法和技術,提出了面向對
象的資料庫模型(簡稱對象模型)。當前有許多研究是建立在資料庫已有的成果和技術上的,
針對不同的應用,對傳統的DBMS,主要是RDBMS進行不同層次上的擴充,例如建立對象關
系(OR)模型和建立對象關系資料庫(ORDB)。 (2) 資料庫技術與多學科技術的有機結合 資料庫技術與多學科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當前資料庫發展的重要特徵。計算機領域中其他新興
技術的發展對資料庫技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的資料庫技術和其他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互
相滲透,使資料庫中新的技術內容層出不窮。資料庫的許多概念、技術內容、應用領域,甚
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發展和變化。建立和實現了一系列新型的資料庫,如分布式資料庫、
並行資料庫、演繹資料庫、知識庫、多媒體庫、移動資料庫等,它們共同構成了資料庫大家
族。 (3) 面向專門應用領域的資料庫技術的研究 為了適應資料庫應用多元化的要求,在傳統資料庫基礎上,結合各個專門應用領域的特點,
研究適合該應用領域的資料庫技術,如工程資料庫、統計資料庫、科學資料庫、空間資料庫、
地理資料庫、Web資料庫等,這是當前資料庫技術發展的又一重要特徵。 同時,資料庫系統結構也由主機/終端的集中式結構發展到網路環境的分布式結構,隨後又發
展成兩層、三層或多層客戶/伺服器結構以及Internet環境下的瀏覽器/伺服器和移動環境下的
動態結構。多種資料庫結構滿足了不同應用的需求,適應了不同的應用環境。
I. GIS空間資料庫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如果你問的是GIS的空間資料庫的話:GIS空間資料庫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1980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1990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s
(2000s)
第一個階段GIS主要的使用者是一些專業人員,例如地圖制圖人員等,比如ESRI
Arc/Info,GIS廠商所定位的客戶群體是那些只關注於空間數據分析的用戶。這塊特定的市場相對較小,其中包括科學界和政府部門的專家。與其他信息技術的用戶相比,GIS用戶更多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工作,使用特別為他們設計的專用資料庫;
第二個階段GIS則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化,比如提出了較為完善的理論、框架等,出現了數據模型、數據操作等。
第三個階段隨著Internet時代的到來,出現了另一批使用空間數據的用戶群,他們更喜歡在一個非常高級的、用戶界面非常友好的層次上使用空間數據。比如網路地圖,google
earth
支持空間查詢,能夠迅速定位,選擇路徑等。
如果你只是單純問資料庫的話:
總體說來,資料庫技術從開始到現在一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是網狀、層次資料庫系統,第二代是關系資料庫系統,第三代是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
第一代包括網狀和層次資料庫系統,是因為它們的數據模型雖然分別為層次和網狀模型,但實質上層次模型只是網狀模型的特例而已。這二者都是格式化數據模型,都是在60年代後期研究和開發的,不論是體系結構、資料庫語言,還是數據的存儲管理,都具有共同特徵,所以它們應該劃分為一代。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支持關系數據模型。關系模型不僅具有簡單、清晰的優點,而且有關系代數作為語言模型,有關系數據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因此關系資料庫具有形式基礎好、數據獨立性強、資料庫語言非過程化等特點,這些特點是資料庫技術發展到了第二代的顯著標志。雖然關系數據模型描述了現實世界數據的結構和一些重要的相互聯系,但是仍然不足以抓住和表達數據對象所具有的豐富而重要的語義,因而它屬於語法模型。
第三代資料庫系統的特徵是數據模型更加豐富,數據管理功能更為強大,能夠支持傳統資料庫難以支持的新的應用需求。
不過你提到了GIS那應該是問空間資料庫吧?就是在普通關系資料庫上加入了對空間數據的處理操作,應該是關系資料庫的進一步發展,GIS就是空間資料庫的一個應用~
呵呵,我的專業就是GIS,今天剛結束空間資料庫原理專業課考試,希望能夠幫到你。
J. 第三代資料庫系統支持什麼數據模型
支持邏輯模型,其用資料庫語言可以來定義、操縱資料庫中的數據。而概念模型是用於設計階段,是資料庫設計人員和用戶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物理模型則是數據最底層的抽象,它描述數據在磁碟或磁帶上的存儲方式和存取方式,是面向計算機系統的。
最常用的邏輯數據模型有五種:
(1)層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2)網狀模型(network model)
(3)關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
(4)面向對象模型(object oriented model)
(5)對象關系模OJ (object relational model)
(10)第二代資料庫擴展閱讀:
最常用的邏輯模型有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系模型。
這3種邏輯模型的根本區別在於數據結構不同,即數據之間聯系的表達方式不同,層次模型用「樹結構」來表示數據之間的聯系;網狀模型是用「圖結構」來表示數據之間的聯系;關系模型是用「二維表」來表示數據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