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龍為什麼批評記者
據法國9月4日報道,法國當地時間9月4日,法總統馬克龍在接受采訪時批評記者,關心個人太多,而不夠關心國家。
4日,正值法國學校開學。馬克龍在訪問法國東部一所學校的間隙,被法國電視二台一名記者問到,為何講話不多,他回答說,他對記者不感興趣,他關心的是法國人。
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1977年12月21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城市亞眠,法國政治家,曾任法國經濟部長。法國現任總統。
2017年5月7日,馬克龍贏得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5月14日,正式就任。
2. 人民日報前駐法國首席記者鄭圓圓的資料
鄭圓圓{女](人民日報社國際部)
3. 法國就法記者被驅逐發表了什麼聲明
①兩個民族對歷史的記憶差距很大;②日本這個民族對歷史的記憶比我們這個民族對歷史的記憶更深刻、更細致、更具體;③跟日本這個民族相比,我們中華民族對歷史的恥辱記憶得不夠深刻。(答出其中兩條即可,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 試題分析:這是語文學習視野和語文學習能力有機結合的新題型,考查側重於閱讀的寬度、知識的廣度、思考的深度、表達的高度。多讀書,多接觸社會,多體驗生活,多了解鄉俗文化,這是解答這類題的關鍵。學生能解答出兩個民族的輕重態度即可。
4. 電影 女記者去法國采訪一位專門打造少女並為她們步入豪門作聯絡工作的夫人 這部影片叫什麼
找到了,叫魅力師娘
一個成功的女記者一向以為自己是個完美妻子,豈料,在結婚十周年時老公突然變心棄她而去。為了逃避煩惱,她走到巴黎,在一名叫西蒙的夫人指導下,學會了吸引男人的手段,並在往後一連串的經歷中,重獲自信及了解到自我的價值。
http://www.funshion.com/subject/play/97425/1
在線觀看鏈接
5. 戴高樂向法國記者公布了什麼聲明
1943年6月1日,戴高樂向法國記者公布了一項聲明,宣布將盡早成立一個法國中央政權,以領導全國的反法西斯戰爭,這個政權將享有真正的主權。
6. 關於法國記者博迪的<潛水服與蝴蝶>
<潛水鍾與蝴蝶>
「我的肉體沉重如潛水鍾,但我的內心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法國時尚雜志《Elle》編輯讓.多米尼克.鮑比全身癱瘓,僅靠眨眼寫就的回憶錄《潛水鍾與蝴蝶》感動無數讀者。當美國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攜帶同名電影現身戛納時,60歲的電影節也為之感動,觀眾噙著淚花走出放映廳。
故事是真人真事
《潛水鍾與蝴蝶》根據法國暢銷小說改編,是真人實事。1995年,《Elle》主編鮑比腦中風昏迷,20天醒來後,除了左眼,全身不能動彈。鮑比依靠左眼轉動,在醫護人員幫助下復健,學會了眨眼辨識字母。一位出版助理記錄他「說」的話,一年多後傳記小說《潛水鍾與蝴蝶》完成,但出版後10天,鮑比離開人世。他的故事被譯成多種語言暢銷國外。
朱利安.施納貝爾也是畫家、雕塑家,他沒用平鋪直敘的方式把影片拍成通俗劇,而用貼近男主人公的鏡頭,讓觀眾聽到不能說話的他內心吶喊。影片從鮑比一隻眼睛微弱的瞳孔里,向外觀看一個中風後扭曲的世界,並回憶人生。當鮑比用眨動的睫毛和眼睛說:「我的肉體沉重如潛水鍾,但內心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本來想死的我只能靠想像與回憶活下去」時,很多觀眾熱淚盈眶。
施納貝爾透露,他本打算用約翰尼.德普主演,影片就可能是英文版的,但後來他還是把目光鎖定法國影星馬提厄.阿馬利克。「這個故事發生在法國,主角也是法國人,為什麼要拍攝英文片呢?」主角成影帝熱門
這部探討生命價值與奮斗意志的法語片被認為是戛納最佳影片大熱門。男主演馬提厄也被看好奪得影帝。馬提厄出色詮釋了全身癱瘓的鮑比,他內心的獨白以畫外音形式貫穿影片。只靠一隻眼睛演戲的馬提厄比在《點燃生命之海》里演癱瘓病人的哈維巴登難度更高。影片中,馬提厄還不斷穿梭時空回憶中風前種種情景。馬提厄細膩的演出感化了沒一個人。馬提厄:「我彷彿做了一次偷窺者,希望能表現出他人性的一面。」
7. 采訪巴黎和會的唯一的中國職業記者
采訪巴黎和會的唯一中國記者 ——胡政之 胡政之名霖,筆名冷觀,生於四川成都,曾留學日本學習法律。1916年10月,他在天津受聘擔任《大公報》主筆,開始了他服務於該報33年的報人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實際上這是一次帝國主義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贓會。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參加會議。當時,中國公眾十分關心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能否交還中國。胡政之出於職業記者的新聞敏感,他毅然決定到巴黎采訪,了解和會真相。將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的消息及時發布回國內。
希望採納
8. 求這些外國的著名的記者的姓名!!!!!!很急啊!!!!
第一個:
海倫·托馬斯,是白宮記者團資格最老的成員,她從1961年開始擔任美聯社駐白宮記者起,一共向9任美國總統提過問,而且以問題尖銳著稱。這位美國新聞界的大姐大保持著美國新聞史上很多項紀錄。她是美國國家新聞協會的第一個女官員,白宮記者協會第一個女會員和第一任女會長,美國名流俱樂部第一個女會員,1972年作為惟一的女記者還隨尼克松總統訪問過中國。
第二個:
丹·拉瑟(Daniel Irvin "Dan"Rather, Jr.)(1931年10月31日-),美國記者、新聞主播。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CBS晚間新聞的當家主播,此外也是新聞雜志節目六十分鍾的主持人。曾任美聯社記者,駐達拉斯、倫敦、西貢特派員。由於報道布希總統逃避兵役的錯誤新聞,於2005年3月9日後告別主播台,自1981年3月9日登上晚間新聞當家主播算起,擔任此一職位長達24年整。
9.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采訪林肯,這么一段對話。 記者:據我所知,皮爾斯
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采訪林肯。馬維爾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想過廢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起草,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答道:「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的含意。
林肯去世五十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歷。「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當初買下農場時,農場里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有一天,母親建議把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有一年,父親去城裡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里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伶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七十六歲的老人,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漢語。據說三年後的1917年,他在廣州旅行采訪,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
在當代,對這個現象有一個經典的解釋,就是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10. 法國駐中國記者在聯系方式
中國各主要媒體駐法國記者站聯系方式
*新華社:
地址:27 rue mederic, 92110 Clichy
電話:0033141069738
傳真:0033142706128
*人民日報:
地址:9-11 rue ernest renan, 92130 Issy-les-Moulineaux
電話:0033146488792
傳真:0033146489786
*中央電視台:
地址:Tour Evasion 2000, 22 rue emerion, 75015 Paris
電話:0033145773885
傳真:0033145795898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地址:7 rue charles leckcq, 75015 Paris
電話:0033145313521
傳真:0033145318886
*中國新聞社:
地址:6 avenue de dahlias, 94240 L』Hay les roses
電話:0033146867859
傳真:0033146865923
*光明日報:
地址:15 rue saint amand, 75015 Paris
電話:0033148282461
傳真:0033145320252
*經濟日報:
地址:39 rue buffon, Bat.B, 75006 Paris
電話:0033143310289
傳真:0033143310297
*中國青年報:
地址:87 rue falguierre, 75015 Paris
電話:0033143205245
傳真:0033140476597
*科技日報:
地址:46 rue de vouille, 75015 Paris
電話:0033140431281
傳真:0033140431361
*北京日報:
地址:151 rue de lourmel, 75015 Paris
電話:0033145541280
傳真:0033145541285
*文匯報:
地址:9 rue george bernard shaw, 75015 Paris
電話:0033145671310
傳真:0033145677210
【你反問他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