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海方言『扁食』什麼意思
就是餃子。
青海土話中把餃子叫扁食。
㈡ 扁食是什麼意思
扁食是一種小吃,跟餃子差不多,但是扁食的餡是要先炒熟的,扁食的皮好像一般是梯形的
㈢ 照人下扁食是什麼意思
看人下菜碟的意思。
㈣ 餃子為什麼又叫扁食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㈤ 「扁肉」的其它稱呼是什麼,且說明來由
扁肉主要指餛飩,又名抄手、清湯、扁食、雲吞等,這是中國漢族傳統麵食之一,用薄麵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源於中國北方。
名字由來: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各地的稱呼不同: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福建稱扁肉,台灣稱扁食,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等等。
福建俗稱餛飩為扁食、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扁平狀,皮是麵皮,故名。台灣隨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台灣,因此在台灣餛飩、雲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粵語),英語「wonton」、日語「ワンタン(wantan)」寫作雲吞,都源自廣東話。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江西俗稱清湯,餛飩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故名。江西也有地方稱為包面和雲吞。
湖北稱為包面,原因是餛飩是用薄麵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
㈥ 扁食是什麼是哪裡的方言
北方方言,意思是餃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㈦ 餃子、扁食、餛飩,這三種食物到底有什麼區別
扁食、餛飩、抄手、雲吞、肉燕,泛指一種小吃的名字,這五個名稱,其實大部分指的是一種,因為各地特色不同,做法不同,叫法不同,所以繁衍了一系列的名稱,萬變不離其宗,都是面和餡之間的故事,豬、牛、羊都可以做餡,從外表看,雖然微乎其微,但包法、煮法卻大不相同,有的只是地方流行,並沒有大面積推廣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除了扁食、餛飩、抄手、雲吞、肉燕,還有一種安徽的深渡包袱餃,也有點類似餛飩的包法,店家稍微進行了改良,其實它的原型,也是餛飩,中國地大物博,僅憑三兩句話也不說清楚,如果非要弄個明白,那必須親自品嘗一番,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美食,入鄉隨俗,就是最好的選擇。
㈧ 抄手、餛飩、雲吞和扁食的區別是什麼
看完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明白了,最早應該是叫餛飩的,後來根據地域的不同,做法的一些改良,才出現了這么多種名稱:
北京、上海: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廣東:因口音不同而沿「餛飩」之音稱為雲吞。英稱「wonton」即原自廣東話。
福建:俗稱扁食,也有少數人稱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
湖北:俗稱餛飩,有人也稱為水餃。
江西:俗稱清湯。
日本:隨著廣東廚師,傳自中國廣東,沿廣東話發音稱「」(wantan),寫作「雲呑」。傳自華北的叫法「餛飩」就很少見。
台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台灣,因此在台灣餛飩、雲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
㈨ 扁食是什麼是哪裡的方言
扁食是北方古人的食品,凡是麵包著肉的食品都叫扁食,可指餛飩,也可指餃子。在山西、內蒙西部指的是餃子。南遷的北佬,後將此詞帶到南方,在南方如福建、杭州一般指餛飩。今蒙古語稱餃子也是「扁食」。
扁食也稱之為扁肉,是福建省、江蘇中北部地區的聞名傳統小吃,扁食也是沙縣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是由「混沌」演變而來的。一碗扁食,是福建人的「混沌」,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說扁肉是由餛飩演變而來的,屬於閩菜系。
(9)扁食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扁食和餛飩起源於漢朝匈奴的故事,相傳在漢朝的時候,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民不聊生。百姓對匈奴恨之入骨,於是就用肉餡包成角兒,取名為『渾』與『屯』之音,都喚作它為『餛飩』,就是希望匈奴的人能夠食用它並且極其希望戰亂平息,能夠好好的過上太平日子。
扁食和餛飩發展至今,名字有很多,製作的手法也各有不同,鮮香味美,食客遍布全國各地,扁食和餛飩食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所以說它發展到至今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那麼,小夥伴們可要好好仔細的品嘗一下扁食和餛飩哦。
㈩ 扁食是指什麼
扁食也稱為餛飩,如今已經是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小吃。 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 扁食在台灣是四處都有的尋常小吃,但唯以花蓮市最為有名,而相傳當年蔣經國也對花蓮的一家扁食店大為贊賞,每到花蓮一定會光顧。 花蓮扁食有三絕,首重皮薄,片片手擀馬虎不得,和了蛋汁的高筋麵粉皮,口感細致有彈性且不易煮糊爛。 其次是肉餡都採用豬後腿肉,用秘制的方法調配,扁食湯頭是用豬大骨下去熬煮並將浮油撈掉,呈現出的是美味又清爽的原湯。 最後的調味也是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取鮮湯蓋扁食,再灑入青綠的芹菜末,紅蔥頭酥和幾片香菜葉點綴,直抵胃央的香氣簡直勾人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