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法國海軍偵察艦訪問日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法國海軍偵察艦訪問日本

發布時間: 2022-11-13 09:39:35

『壹』 法國海軍的二戰戰史

一次大戰以後,美、英、法、意、日在美國華盛頓簽訂了旨在限制軍備的協定中規定了法國的海軍的總噸位為17萬五千噸,是世界第四海軍強國。
在1926年,法國海軍的靈魂人物――-海軍上將弗朗索瓦·達爾朗的上任給法國海軍帶來了新生,這位出身海軍世家的將領一上台,就開始著手重建法國海軍的重任。1932年,面對來自德國海軍「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威脅,法國海軍最終批准敦刻爾克號輕型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該艦型作為一戰後法國第一種戰列艦,在排水量、航速、火車與裝甲厚度各項指標上均超過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不久,法國又動工興建黎塞留級戰列艦,該艦在性能上不遜於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戰艦,如德國的俾斯麥級與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堪稱世界上最好的戰列艦。
在1937年達爾朗海軍上將晉升海軍總司令之時,法國海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海軍之一,擁有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7艘、輕巡洋艦12艘、各型驅逐艦50餘艘,各型潛艇共101艘,綜合實力排名世界第四,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
二戰初期,法國投降前,法國海軍也曾取得一定的戰績。二戰伊始,在大西洋圍捕德國裝甲艦「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的行動中,法國海軍俘獲了德國艦聖·達菲號,算是他們最早的戰果。1940年,德國開始對丹麥、挪威的入侵,法國海軍參加了盟軍反登陸作戰,代號「釘耙行動」,在戰斗中充分利用法國軍艦靈活速度快的特點,擊沉德艦一艘,擊傷三艘,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海軍部通電嘉獎並授勛。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比利時、荷蘭,英法聯軍投入戰斗,西歐戰役打響。但是素有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成功拖住德軍四年之久的法軍,在二戰中僅支撐了50多天就放棄了抵抗,於1940年6月22日晨,在巴黎郊外貢比涅森林福煦元帥的專車上與德國代表團簽訂了。根據停戰協定,法國將大半的法國領土,所有大西洋岸的口岸基地,重要的工業和富饒的農業區交給德國佔領,而法國維希政府只保留南部法國與法屬北非的殖民地,由維希法軍進行管理,並不許通敵。針對法國海軍,協定第八條更是直接規定:法國艦隊除為了保衛法國殖民地利益及維希控制的領土而留置那一部分外,應一律「在指定的港口集中,並在德國或義大利監督下復員或解除武裝。」希特勒之所以沒有直接徵用法國的海軍力量,一方面考慮到法國民眾非常強烈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大片的法屬北非的殖民也需要力量去防守。與其自己派兵,不如讓法國人自己來守。他並不害怕維希法軍投降盟軍,國為他手裡握有重大的砝碼,那就是留給法國人自治的半個法國疆土。根據這條協定,法國海軍——這支世界第四大海軍,主要集中在土倫、阿爾及爾、奧蘭港和卡薩布蘭卡等幾個港口。
英國制定了旨在奪取和控製法國海軍,代號為「弩炮計劃」軍事行動。
行動在三個區域先後展開:
1940年6月24日,法德停戰協定簽定後第三天,英國海軍突襲停泊在英國朴次茅斯和普利茅斯軍港的法國軍艦,解除其武裝,並接管艦隊;
1940年7月3日,在法屬西印度群島,,當地法國艦隊與美國達成協議,解除了武裝;
皇家海軍「H艦隊」在薩默維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將法國艦隊圍堵在軍港內,提出條件:要麼加入英國開展對德作戰,要麼六小時內自行鑿沉所有艦船。
英國皇家海軍開始進攻,法軍在讓·蘇爾海軍上將指揮下奮起還擊,這就是著名的米爾斯克比爾大海戰。畢竟英軍有備而來,而且海空軍力量更強一籌,法海軍損失慘重,包括3艘戰列艦在內的一大批艦艇被毀,1297名法國水兵被打死,341人受傷。而更令法國人無法接受的是,打敗他們的德國人尚且允許法國人保留自己的海軍,而幾周前還並肩做戰的盟友英國人卻要對法國人趕盡殺絕,顏面掃地。這一事件激起了法國人的公憤,導致貝當政府斷絕了與英國的外交關系。達爾朗當即下令採取報復措施,轟炸了英軍在直布羅陀的基地。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弩炮計劃」執行後,法國海軍雖實力大損,「黎賽留」號戰列艦的存在仍使英國海軍並不放心,在1940年9月,英國對在北非達喀爾的法國海軍艦隊又發動了「威嚇」行動。在達喀爾戰役中,駐達喀爾的法軍艦隊得到了炮台和本土趕來的巡洋艦隊的有力支援,擊傷了英國驅逐艦三艘,重創了「堅決」號戰列艦。法國也有兩艘驅逐艦被燒毀和擱淺,「黎賽留」號戰列艦被創。達喀爾之戰法軍取得了勝利,但英國也完成了最主要的目標——「黎賽留」號戰列艦被創。
在相對沉寂了兩年左右,時間轉眼到了1942年,美英兩國共同制訂了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作戰計劃,計劃以此為跳板,進攻義大利,實現反攻歐洲大陸的目的。兩國特混艦隊在1942年11月8日分別於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地域登陸。在登陸過程中,遭到了對英軍極度仇恨的法國海軍的猛烈還擊。在阻止盟軍登陸的戰斗中,法軍損失了1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魚雷艇,10艘潛水艇,「讓·巴爾」號戰列艦也被重創,傷亡達3000人。事情的轉機又發生在達爾朗身上,這時的達爾朗,已經是維希政府三軍總司令。出於對德國人的極度憎恨,而這種憎恨超過了對英國人的恨,他命令法屬北非各地立即停火,並下令在土倫和達喀爾的法軍剩餘艦隊迅速開往北非。但是,在土倫的法國艦隊不願與英國艦隊一同作戰,他們無法原諒英國人在米爾斯克比爾和達喀爾所犯下的罪惡,土倫艦隊司令拉博德海軍上將堅決拒絕了達爾朗要求。
與此同時,法屬北非各地立即停火的消息傳到德國,法國人的投降激怒了希特勒,他立即下令佔領全部法國,並計劃奪取在土倫的法國艦隊。面對德國人的包圍,高傲的法國海軍拒絕了英國人的援助,他們不願意向敵人屈服,不論他們是德國人還是英國人,他們選擇了一條最悲壯的方式——自沉。包括3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16艘魚雷艇,16艘潛水艇,7艘通訊艦,3艘偵察艦,以及60多艘運輸艦、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在內的法國艦隊全部自沉。這支曾經是世界第四的海軍用充滿悲壯色彩的自我毀滅實踐了自己的誓言,也捍衛了自己的榮譽。法國人的高傲決定了他們不會向自己的敵人投降,法國海軍的榮譽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此後不久達爾朗上將被刺殺,法國海軍最後的驕傲就僅僅剩下了黎塞留號,這艘法國最好的戰列艦在美國的調解下,於1942年底,與自由法國達成和解:由美國買下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功顯赫並於戰後歸還法國政府。這也算是法國海軍最後的尊嚴吧。

『貳』 求東鄉平八郎的介紹

東鄉平八郎

東鄉平八郎東鄉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即弘化4年12月22日-昭和9年),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侯爵,與陸軍的乃木希典並稱日本軍國主義的「軍神」。在對馬海峽海戰中率領日本海軍擊敗俄國海軍,成為了在近代史上東方黃種人打敗西方白種人的先例,使他得到「東方納爾遜」之譽。東鄉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生於薩摩藩鹿兒島加治屋町。幼名仲五郎,十五歲元服時改名平八郎實良。其父東鄉吉左衛門熱心於海軍,對東鄉平八郎有很大的影響。
目錄
薩摩少年
浪速艦長
聯合艦隊司令
激戰旅順口
對馬大海戰
東鄉年譜對幕府作戰
對中國作戰
對俄國作戰
晚年
其他
薩摩少年
浪速艦長
聯合艦隊司令
激戰旅順口
對馬大海戰
東鄉年譜 對幕府作戰
對中國作戰
對俄國作戰
晚年
其他
展開 編輯本段薩摩少年

東鄉平八郎東鄉平八郎自幼修文習武,後來他又專心研究過炮術。1863年參加過抗擊英國人的薩英戰爭,當天在炮台開炮的炮手就是後來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的滿州軍總司令大山岩元帥,搬運炮彈的除了東鄉平八郎還有一位更牛的牛人,日本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1866年薩摩藩成立了海軍,東鄉平八郎參加了海軍,開始步入軍界。
國內戰爭期間,東鄉平八郎擁戴天皇,主張統一,建立天皇制政府。1868年初,他作為海軍士宮乘坐薩摩藩的戰艦春田號,在阿波沖,同幕府方面的海軍司令榎本武揚的開陽號戰艦進行了海上決戰。阿波沖海戰是日本歐式軍艦間交戰的開端,在日本國內戰爭史上有重要的一頁。東鄉平八郎跟隨春田號遠征北海道,轉戰各地,為明治政府初立戰功。

留學英國時的東鄉平1868年,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從幕府手中接管了國家大權。在隨後的幾年裡,明治政府大膽革新,全盤西化。學習引進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並改革國內政治機構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國力倍增。與此同時,日本明治政府明確決定以對外侵略擴張為最高國策,制定出一個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中國和朝鮮的「大陸政策」,要「開拓萬里波濤」,使「國威布於四方」,充分顯露出要以武力征服世界的宏圖大志。
1870年5月4日,日本兵部省制定了《大辦海軍方案》,其中特別強調指出:「軍艦的靈魂是軍官,無軍官,水手則無以發揮其所長;水手不能發揮所長,艦船將成為一堆廢鐵。······教育海軍軍官是建設海軍之頭等大事。」次年2月,日本海軍在包括軍校學員在內的全體青年軍官中精選出12名最優秀的軍官,派往英國去留學深造,東鄉平八郎入選,東鄉在英國呆了八年,由於被英國政府拒絕進入海軍學院而轉入商船學校,實習時也是從最下級的水手開始做起。但英國人也沒有欺負日本人,說是商船學校,實際上畢業生的相當一部分人進入海軍服務的,那兒就是在按照海軍軍官的標准在培養商船船員的。本來大英帝國的商船隊和艦隊就密不可分,為了確保通商海路,皇家海軍的宗旨就是「見敵即進攻」,沒有廢話。後又奉命在英國船廠督造日本海軍訂購的軍艦。當東鄉平八郎親自駕駛著「比睿」號巡洋艦回到闊別已達8年的日本時,他已成為一名軍艦的建造和駕駛等海軍全部業務無所不精的高級專家了。
編輯本段浪速艦長

東鄉平八郎回國之後,東鄉平八郎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先後擔任了多艘軍艦的艦長職務。1881年,東鄉平八郎由海軍大尉晉升為海軍少佐,1889年晉升為海軍大佐。其間還一度調任為第2海軍區的參謀長,以培養組織指揮相當規模海軍兵力的綜合能力。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東鄉平八郎海軍大佐擔任「浪速」號巡洋艦艦長,日後東鄉平八郎的出名是從當浪速號艦長開始,可是他這個浪速號艦長來得很僥幸,因為東鄉險些被炒了魷魚。1892年,日本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在西鄉從道海軍大臣的支持下進行了他改革日本海軍的第一次行動,整頓海軍組織,讓那些已經不適應形勢了的海軍軍官們下崗。山本讓下面收集了一個包括從中將開始的八名將官,佐官尉官89名的名單,和西鄉去商量。西鄉有些為難:「這都是從薩英戰爭以來的功臣,光將官就是現有將官的一半了,都是薩摩的同僚老鄉,能下手嗎?」山本權兵衛回答得非常堅決:「有功勞發給他們勛章就行了,沒有一定要保留官職的道理,至於薩摩的同鄉關系,現在已經被國會攻擊的夠厲害了,這些人裡面有人連蒸汽軍艦都不懂,還是帆船軍艦時代的化石,有這些人在海軍,海軍就不能進步。」西鄉從道支持了山本權兵衛。山本大佐桌上放著一把短劍,挨個接見名單上的軍官,向他們宣布下崗決定。不管是「僭上反亂」的怒吼還是苦苦哀求,山本都毫不為之所動,鐵石心腸地完成了日本海軍史上第一次「瘦身行動」。但在一個名字上山本猶豫了,找西鄉大臣商量:「這個名字是不是有問題了?」,那是吳鎮守府參謀長東鄉平八郎。「我知道這個人,沉默寡語,不引人注目,不是海兵畢業的,因為長期在英國,在國內沒有什麼朋友,是不是再給他一次機會?」東鄉和西鄉都是鍛治屋町的,當然山本也是。西鄉不能出面求情,但此時既然山本開了口:「可以啊,浪速號正好缺艦長,讓東鄉試式看」。就這樣在甲午戰爭的前夕,日本海軍不失時機地更新了組織,將一批最善任的軍官放到了適合的位置。

擊沉高升號1894年初,全琫准在全羅道古阜郡領導發動了一場農民起義,朝鮮國王向清朝政府乞援。6月初,中國出動海陸軍赴朝助剿。與此同時,日本也派軍隊在朝鮮仁川登陸。不久,其總兵力已超過在朝鮮的中國軍隊。7月17日,日軍大本營召開御前會議,決定發動對大清國的戰爭。24日,第一游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海軍少將率「吉野」號、「浪速」號和「秋津洲」號3艦駛往朝鮮牙山灣,順便攻擊清朝艦船。
7月25日晨6時30分,日本軍艦與大清海軍北洋艦隊的「濟遠」號和「廣乙」號兩艘巡洋艦遭遇。7時52分,在雙方軍艦相距3000米時,日本軍艦不宣而戰,突然開炮攻擊「濟遠」艦。不久,排水量僅1030噸的「廣乙」艦即受重傷,艦體傾斜,被迫撤往岸邊擱淺後縱火自焚;「濟遠」艦更是寡不敵眾,向西敗退,日艦「吉野」號尾追不舍。
正當「濟遠」艦向西急退時,大清政府僱用的向朝鮮運送陸軍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和大清運輸船「操江」號駛到交戰海域。操江管帶參將王永發見勢急忙轉舵向西逃避,被日艦「秋津洲」號俘獲。9時30分,東鄉平八郎駕駛「浪速」號巡洋艦逼近載有1100多名清軍的「高升」號,用旗語發布勒令該船「下錨停駛」並施放兩響空炮,接著,又下令要將「高升」號及其所載之清兵,全部俘獲回日本。當時「高升」號統領清軍官兵的是高善繼、江自康,高以為所乘是英國商船,日艦不敢為難因此拒絕了日艦的無理要求。東鄉平八郎隨即下令在「浪速」號的桅桿上升起表示危險的紅色信號旗幟,並駕艦駛至距「高升」號約150米處,用右舷前端的魚雷發射管發射出一枚魚雷,同時用右舷的6門大炮對准「高升」號實施了猛烈的齊射。「高升」號至13時30分沉沒,除了英國籍船長,大副和另一名英國船員以外,東鄉平八郎沒有救人。到第二天路過的法國軍艦救出了大約200餘人。這是一次規模不算大的海戰,但是對中日兩國都是無法忘記的一次海戰。豐島海戰留下了英國商船高升號被擊沉這個問題。日本政府是7月28日才知道這件事的,一開始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不希望英國人趁機干涉。陸奧外相當天就召見了英國駐日代理公使瓦吉特,聲稱日本政府正在調查,「如果浪速號的行為有失公正,日本政府將作出相當數額的賠償」,而英國政府也在8月3日向召見日本駐英公使青木周藏,發出照會說:「有關高升號被擊沉一事,日本政府應該作好負全部責任的准備」。但是在上海舉行的英國海軍海事審判時,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曼特爾卻做出了東鄉的行為是正當的證言,另外英國國際法權威,牛津大學教授霍蘭德博士也發表了東鄉平八郎沒有違反國際法的文章,平息了英國國內當時的一些反日輿論。
9月17日,在黃海北部大鹿島西南海域,日本聯合艦隊與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遭遇,爆發了著名的黃海海戰,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浪速」號巡洋艦也參加了這次戰役。北洋艦隊在海戰中損失慘重。1895年初,日本海陸軍共同發起旨在全殲北洋艦隊的對山東半島的強大攻勢。北洋軍隊全軍覆沒。1895年4月,東鄉平八郎被晉升為海軍少將。5月,東鄉平八郎出任日本海軍南方艦隊司令官,率艦隊護運明治親王胞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陸軍近衛師團接收台灣。1898年,海軍少將東鄉平八郎晉升為海軍中將。
編輯本段聯合艦隊司令
1900年,東鄉平八郎任日本海軍常備艦隊司令官,率艦隊參加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一系列的征戰行動,使東鄉平八郎在日本海軍中的地位日趨上升。日本當時的目標是朝鮮和中國的東北。由於俄國的阻撓,日本沒能得到遼東半島,反使俄國得漁翁之利,頗不甘心。1902年英日結成同盟,經過七八年備戰,加上中國甲午、辛丑兩次巨額賠款,日本實力大增。當時俄國占據著中國東北,日本人豪爽地替中國說話,要俄國人立即撤軍。
日俄戰爭前夕,海軍元老山本權兵衛臨陣換將了,起用已經准備讓其退休了的舞鶴鎮守府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擔任聯合艦隊司令。當時的常備艦隊司令長官是和山本權兵衛海兵同期的薩摩老鄉日高壯之丞,山本權兵衛不用日高並不是因為懷疑日高的能力,而是害怕日高的能力。和沙俄開戰,是一場比甲午戰爭大得多的賭博。所以日本舉國必須上下齊心合力干,政軍統一,陸海統一,上下統一,絕不容許出任何差錯。而日高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傢伙,誰也無法保證他會不會在關鍵時刻和海軍省以及軍令部絕對保持一致,所以山本挑選了讓所有人都跌眼鏡的東鄉平八郎中將。東鄉是個小矮個,說話有氣無力,走路只看自己腳尖,怎麼看怎麼不像軍人,更別說將軍了。但山本就是看中了東鄉平八郎的沉默寡言和聽話。而當明治天皇都不解地問起來為什麼把東鄉換了日高時,山本權兵衛的回答居然是:「東鄉運氣好」——既然是在賭博,找個賭運更好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其實要是去仔細看東鄉年譜,實在看不出在日俄戰爭之前東鄉有過什麼好運氣的事情,非要說有那就是在甲午戰爭之前就要被炒魷魚的時候突然被人想起來了出身地而已。
為了保證東鄉老老實實的聽話,山本權兵衛又找了兩個人來給東鄉當參謀長和先任參謀,島村速雄是日本海軍先發制人戰略的制定者,而秋山真之則是海權論作者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親傳弟子,聯合艦隊的戰術的制訂者。
編輯本段激戰旅順口
1904年2月5日19時15分,日本海相山本權兵衛男爵向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將發布了出擊的書面命令。日本於1904年2月6日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系。
2月6日凌晨,聯合艦隊在旗艦「三笠」號上召開緊急軍官會議,在傳達了山本權兵衛海相的命令之後,東鄉平八郎司令長官發出了聯合艦隊的第一號命令:「我聯合艦隊即刻由此開往黃海,以殲滅旅順口及仁川港的敵艦隊。....此戰確關系國家安危,諸君務必努力。」

前排東鄉與乃木此時,俄國海軍擁有252艘艦艇,共計80餘萬噸;其中太平洋艦隊擁有60餘艘艦艇共計19萬噸。而日本海軍僅有138艘艦艇,共計約26萬噸,從規模上明顯處於劣勢。但日本艦隊不宣而戰、先發制人。2月6日當天,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就悄無聲息地駛出佐世保軍港,在俄軍艦隊駐守的中國遼東半島南端旅順口軍港之外40海里處集結錨泊。2月8日深夜,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聯合艦隊的艦只,開始了對旅順和仁川的俄軍艦隊的突襲,連續擊傷沙俄戰列艦「柴薩勒維奇」號、「萊維然」號和巡洋艦「帕拉達」號、「瓦良加」號。同時,俄國軍艦瓦利雅格號和柯列茨號,在朝鮮仁川也遭攻擊,俄艦被迫撤出仁川,退守於旅順口軍港內。至2月10日,日俄兩國才正式宣戰。
1904年3月,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海軍中將接任沙俄太平洋分艦隊司令,日俄雙方為攻守旅順大規模佈雷。不料4月12日,俄軍戰列艦「彼得羅夫諾夫斯克」號和「鮑別達」號觸雷沉沒,俄國最優秀的海軍將領馬卡洛夫戰死。這個東鄉的運氣還真好。接著日本聯合艦隊初瀨,和八島號戰列艦觸雷沉沒,而運氣好的東鄉也不在艦上。噩耗傳來,參謀長島村速雄有些不安,而秋山真之則面色凝重,一言不發,可是從上任之後多少有點被部下們所看不起的悶葫蘆矮個子老頭東鄉平八郎這時的舉動很出人意料,當兩位出事的艦長面無人色地來向司令長官報告時,東鄉很平靜地端出了一盤雞蛋糕,親自為兩位闖了禍的艦長倒了兩杯威士忌:「辛苦了」,兩位艦長還沒有醒過神來,東鄉又加了一句:「別放棄,仗還要打下去」。
在場的英國觀戰武官都有點暈了,因為這到底是大將風度還是神經太粗已經弄不清楚了。但有一點能弄得清楚,就是東鄉在告訴部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這場仗一定要打下去,這是軍人的自尊所決定了的。
還有一件運氣更好的事,8月10日,日俄海軍在黃海爆發激戰,俄艦隊在維蒂蓋夫上將指揮下企圖突圍,東鄉卻在防備俄軍退回旅順,海上部署錯誤百出,這兩個大彎一轉,日俄艦隊間的距離拉到了15,000米以上了。俄國艦隊這幾個漂亮的規避動作成功地迷惑了一直有遠東艦隊肯定要回旅順的成見的東鄉平八郎,從聯合艦隊的攔截中成功地穿了出去,眼看俄軍就要跑掉,午後5時,日艦一發流彈炮火擊中俄旗艦,俄艦隊司令及艦橋官兵全部斃命,俄艦陣形混亂,大敗而逃。此役後,日軍完全控制了黃海。同年9月,沙俄陸軍敗退。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獲得制海權後,日本陸軍相繼從朝鮮半島及中國遼東半島大批登陸。隨後,日本海陸軍對旅順口的俄軍實施了大規模長時間的海陸夾攻,使俄國海軍駐中國旅大地區的艦艇部隊幾乎全部損失殆盡。清政府宣稱「局外中立」。
1905年1月2日,俄軍旅順口要塞司令官斯特塞爾將軍率俄軍殘部投降。
編輯本段對馬大海戰

Z字戰旗此時,沙皇俄國政府已決定從波羅的海艦隊抽調艦船組成太平洋第二分艦隊,開赴遠東地區增援。這支由38艘軍艦和13艘輔助船隻組成的浩大艦隊,經過長達8個月之久與18000海里之遙的海上顛沛,一路草木皆兵,在英國附近的北海海域就以為遇上了日本戰艦而將英國漁船擊沉,一路上由於英國的干預,又得不到沿岸補給。好不容易在1905年5月底疲憊不堪地駛近了日本海海域。
當俄國增援艦隊尚在遠航途中時,秋山真之作戰參謀就制訂了一個極其大膽的,違反常規的「敵前大回頭」的戰術,用一定的傷亡代價使聯合艦隊首先搶佔了「T」字橫頭對艦攻擊的有利陣位,繼而又利用艦炮的優勢實施與敵艦隊平行航向的舷向攻擊行動。東鄉批准了這個計劃,並為此作出了艱苦的訓練,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練兵宗旨——「百發百中的一門大炮,要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

東鄉平八郎在指揮5月27日凌晨,日本偵察船向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號發來電報,報告發現俄軍增援艦隊正駛向東鄉平八郎司令長官預料之中的對馬海峽方向。僅僅兩個小時之後,東鄉平八郎乘坐的「三笠」號旗艦高奏著日本海軍進行曲,桅桿上高懸著「Z」字戰旗,高唱「皇國興廢只此一戰,全體將士奮勇殺敵」的戰斗旗幟,率領艦隊駛出鎮海灣,撲向疲憊已久的俄軍艦隊。
27日14時,日俄兩支龐大的海軍艦隊開始交火,爆發了舉世聞名的對馬海戰。在這次戰役中,東鄉平八郎僅水雷艦就配備了六十三艘,而羅哲斯特文斯基海軍上將指揮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同樣類型的戰船隻有九艘。精於海上機動戰術的東鄉平八郎司令長官將聯合艦隊的軍艦分編成兩大戰術群,對排成縱隊航行著的俄軍艦隊實施穿插和分割包抄。經過一個晝夜的激戰,東鄉平八郎的聯合艦隊終於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戰果:俄國太平洋第二分艦隊幾乎被全部殲滅,其38艘軍艦有21艘被擊沉,9艘被俘,損失總噸位高達20萬噸之巨;俄軍官兵死亡4830人,被俘6106人。而日本聯合艦隊僅損失了3艘魚雷艇共計300噸之微,另有117人陣亡,583人受傷。初出茅廬的日本海軍戰勝了從彼得大帝時代就開始走向海洋的歐洲強國。
日本海大海戰日本海軍能夠以弱勝強,在於他們准備充分,速戰速決;重視奪取和掌握制海權,先機制敵,突然襲擊;正確選擇戰機、登陸地段和主攻方向,同時靈活機動作戰,陸海協同作戰;士氣高漲,作戰勇敢,內部團結,指揮統一;指揮官訓練有素,東鄉平八郎指揮作戰謹慎而詭詐更是功不可沒。

東鄉平八郎的銅像東鄉平八郎指揮的這次日本海大海戰的成功,決定了日俄戰爭中日本的最後勝利。1905年9月,日俄兩國簽訂了朴茨矛斯條約。根據這一條約:中國東北成了日俄戰爭戰利品,而日本則成為中國東北和朝鮮的主宰。
日本海大海戰的結局也震驚了西方一般輿論,自19世紀末開始流傳的「黃禍論」,至此終於有了定論,誰都看清楚了,挑戰世界霸權的只能是日本,不可能是中國!
日俄戰爭使正處於升上期的日本的民族精神極大地振作起來,東鄉平八郎在國內的聲望迅速上升到頂點。明治天皇為褒獎他的「戰功」,向他下賜敕語達10次之多。1905年12月,東鄉平八郎被任命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兼海軍將官會議議員,成為日本海軍第四任首腦,並獲伯爵封賜,列為華族。到大正時期的1913年,他又被賜予帝國元帥稱號,次年,他擔任東宮御學問所總裁。
1934年,東鄉平八郎被晉封為侯爵後不久,在東京病逝,享年86歲。
編輯本段東鄉年譜
對幕府作戰
1863年從軍薩摩藩,參加薩英戰爭(對英國的戰爭)。 1866年參加薩摩藩新成立的海軍。
1868年戊辰戰爭中,作為海軍士官,在薩摩藩的戰艦春田號上參加阿波沖海戰,決戰幕府的開陽號戰艦。
1871年到1878年,在英國留學軍事,後來成為一艘輕巡洋艦的建造監督。其中1877年勸止薩摩藩出身的留英學生回國參加反對明治政府的西南戰爭(參見西鄉隆盛)。
對中國作戰
1884年任「天城」艦艦長,曾至上海、福州和基隆等地觀察中法戰爭情況。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前夕,豐島海戰中,作為「浪速」艦艦長,擊沉清朝運兵船「高升」號,殉難者達七百餘人。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中,指揮「浪速」艦作戰。 1894年日本侵佔澎湖時,指揮第一游擊隊以火力支援步兵登陸。
1895年晉升海軍中將並出任海軍大學校長。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任日本常備艦隊司令。
對俄國作戰
日俄戰爭中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2月8日突襲中國旅順港內的俄國艦隊。日本很快地奪得了制海權。4月,俄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馬卡格夫海軍上將陣亡。
1904年6月6日晉升為海軍大將。 1904年8月10日組織黃海海戰,擊敗旅順的俄國海軍的突圍。
1905年5月27日指揮對馬海峽海戰,殲滅俄國增援的第二太平洋艦隊。此役決定了日俄戰爭中日本的最後勝利。
1905年12月,被任命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兼海軍將官會議議員,成為日本海軍第四任首腦,參與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政策的制定。
晚年
1913年,大正時期被賜予帝國元帥稱號。 1934年昭和時期病危時封侯爵。5月30日病死於東京,享年86歲。
其他
和同鄉西鄉隆盛一樣,東鄉平八郎深受陽明學的影響。據姚業鑫著《名邑餘姚》所載,東鄉平八郎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字。
在對馬海峽海戰勝利後,一艘美艦正在日本訪問。在日本為東鄉平八郎准備的慶功宴上,有幾個訪問的美國水兵邀請東鄉平八郎干一杯,東鄉平八郎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其中一位美國水兵就是後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叄』 建國以後,中國軍艦何時訪問過日本

2007年11月28日是首次。

中日艦艇互訪事項,在2000年,時任日本首相的森喜朗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達成了軍艦互訪共識,但是由於後來當時的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直到2007年的福田內閣期間,才得以實現。

中國導彈驅逐艦「深圳」號於2007年11月28日抵達東京晴海埠頭,對日本進行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首次訪問日本,也是中國艦艇相隔110多年後的訪日,而作為回訪,日本海上自衛隊「細波」號驅逐艦在2008年6月19日上午9時從廣島縣吳市軍港啟程。

前往中國湛江友好訪問,這也是日本自衛隊艦艇首次訪華,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鄭和」號訓練艦在2009年11月5日抵達日本廣島縣,對日本進行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二次派軍艦訪日,2011年12月19日本海自「霧雨」號護衛艦訪問青島。

(3)法國海軍偵察艦訪問日本擴展閱讀:

10年後再次造訪:

應日方邀請,經中央軍委批准,2019年10月7日上午,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太原艦從舟山某軍港啟航,赴日本參加由日本海上自衛隊舉辦的國際艦隊閱艦式活動。10日到達日本, 在日本神奈川橫須賀新港,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及使館武官等、華僑華人、中資企業代表、在日媒體、日本海上自衛隊橫須賀地方總監渡邊剛次郎(中將級別)及日本自衛隊官兵、吹奏樂隊等參加歡迎儀式,孔鉉佑大使、渡邊剛次郎總監及中國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副支隊長宮元鑫大校在歡迎儀式上致辭。

『肆』 日本聯合艦隊詳細資料

松島 Matsushima

排水量(噸) 4278
船長(米) 91.81
船寬(米) 15.6
吃水(米) 6.05
馬力(匹) 5400
航速(節) 17.5
火炮 320mm*1/120mm*12/6磅速射炮*16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50mm/炮塔300mm/炮盾100mm/司令塔100mm
乘員(人) 355
艦長 尾本知道
艦史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二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的「三景艦」之一,原計劃建造4艘,後改為3艘。該艦1888年2月17日在法國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甲午戰爭時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13彈,死35人傷7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05年參加了對馬海戰。戰後「三景艦」被編為練習艦隊運送海軍學員進行遠航訓練。1908年4月30日在運送海軍候補生遠航歸途中在澎湖列島的馬公島停泊時彈葯庫突然爆炸沉沒。1908年7月31日除籍。

嚴島 Itsukushima

排水量(噸) 4278
船長(米) 91.81
船寬(米) 15.6
吃水(米) 6.05
馬力(匹) 5400
航速(節) 17.5
火炮 320mm*1/120mm*11/6磅速射炮*5/3磅速射炮*11/1磅速射炮*6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50mm/炮塔300mm/炮盾100mm/司令塔100mm
乘員(人) 355
艦長 橫尾道昱
艦史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二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的「三景艦」之一。1888年1月7日在法國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8彈,死13人傷1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19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更名為嚴島丸。1920年7月1日成為潛水艇母艦,艦名改回嚴島。1920年9月20日至1924年7月31日又作為潛艇學校的水上校舍。1925年報廢。1926年3月12日在吳港解體,同年3月21日除籍

橋立 Hashidate

排水量(噸) 4278
船長(米) 91.81
船寬(米) 15.6
吃水(米) 6.05
馬力(匹) 5400
航速(節) 17.5
火炮 320mm*1/120mm*11/6磅速射炮*5/3磅速射炮*11/1磅速射炮*6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50mm/炮塔300mm/炮盾100mm/司令塔100mm
乘員(人) 355
艦長 日高壯之丞
艦史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二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的「三景艦」之一。1888年8月6日在橫須賀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11彈,死3人傷11人。黃海海戰後曾代替松島號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22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1925年12月23日報廢,次年5月1日拋售,1927年在橫須賀解體。

吉野 Yoshino
排水量(噸) 4267
船長(米) 109.73
船寬(米) 14.17
吃水(米) 5.18
馬力(匹) 15968
航速(節) 23
火炮 152mm速射炮*4/120mm速射炮*8/47mm速射炮*22
魚雷 360mm*5
裝甲 甲板115mm(傾斜部)/45mm(平坦部)/炮盾115mm
乘員(人) 385
艦長 河原要一
艦史 日本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購的巡洋艦,還有一艘同型艦為「高砂」。據說吉野艦原為中國訂購,但由於經費不足而被日本購去。1892年2月開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8彈,死1人傷11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巡弋渤海。1904年被編入第一艦隊參加了日俄戰爭中攻打旅順的戰斗。1904年5月15日在濃霧中與裝甲艦春日號相撞沉沒。1905年5月21日除籍
浪速 Naniwa

排水量(噸) 3709
船長(米) 91.4
船寬(米) 14
吃水(米) 6.1
馬力(匹) 7604
航速(節) 19
火炮 260mm炮*2/150mm炮*6/6磅炮*2/四聯裝炮*10/機關炮*4
魚雷 380mm*4
裝甲 甲板50-75mm/防盾37mm/艦橋37mm
乘員(人) 352
艦長 東鄉平八郎
艦史 日本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購的巡洋艦。1884年3月27日開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該級艦據說原來也是中國訂購,同樣由於經費不足而由日本購去。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9彈,傷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日俄戰爭中配屬第2艦隊第4戰隊。對馬海戰中受傷,後退出第一線。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島群島得撫島海面因事故沉沒。1912年8月5日除籍。
高千穗 Takachiho

排水量(噸) 3709
船長(米) 91.4
船寬(米) 14
吃水(米) 6.1
馬力(匹) 7604
航速(節) 19
火炮 260mm炮*2/150mm炮*6/6磅炮*2/四聯裝炮*10/機關炮*4
魚雷 380mm*4
裝甲 甲板50-75mm/防盾37mm/艦橋37mm
乘員(人) 352
艦長 野村貞
艦史 日本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購的巡洋艦,是浪速號的同級艦。1884年4月10日開工建造,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5彈,死1人傷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編入第二艦隊參戰。1914年10月17日在攻打我國青島時被德國S90號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264人戰死。1914年10月29日除籍。

秋津洲 Akitsushima
排水量(噸) 3150
船長(米) 91.7
船寬(米) 13.14
吃水(米) 5.32
馬力(匹) 8516
航速(節) 19
火炮 152mm速射炮*4/120mm速射炮*6/47mm速射炮*8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75mm/炮盾115mm
乘員(人) 314
艦長 上村彥之丞
艦史 日本在橫須賀船廠建造的巡洋艦原來作為「松島」級的4號艦建造,後改為單獨設計建造一型巡洋艦。該艦1890年3月開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鋼制巡洋艦。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4彈,死5人傷10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三艦隊第六戰隊擔任日本沿海的警戒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21年4月30日成為潛水艇母艦。1927年1月10日除籍,7月29日在橫須賀解體
扶桑 Fuso

排水量(噸) 3777
船長(米) 67
船寬(米) 14.6
吃水(米) 5.5
馬力(匹) 3650
航速(節) 13
火炮 240mm炮*4/170mm炮*2/80mm炮*6/機關銃*1
魚雷 360mm*2
裝甲 水線100-230mm/炮塔200mm
乘員(人) 345
艦長 新井有貫
艦史 日本向英國Samuda Bros公司訂造的巡洋艦。1875年9月24日開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時採用機帆並用的動力推進方式,1891年11月16日在橫須賀撤去帆索裝置。1894年7月21日完工。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8彈,死2人傷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灘停泊時由於錨索斷裂造成漂移,被松島艦艦首沖角撞擊後又與嚴島艦右舷相撞後艦腹部進水沉沒。1898年6月5日打撈出水後送入吳海軍工廠修理。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三艦隊第七戰隊參戰。1912年12月12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08年4月1日除籍後作為雜役船,1909年2月15日退役。1910年在橫濱解體。

千代田 Chiyoda

排水量(噸) 2439
船長(米) 94.5
船寬(米) 12.98
吃水(米) 4.27
馬力(匹) 5678
航速(節) 19
火炮 120mm速射炮*10/47mm速射炮*14/機關炮*8
魚雷 360mm*3
裝甲 甲板25-38mm/水線帶115mm
乘員(人) 306
艦長 內田正敏
艦史 由於日本向法國Forges公司訂購的畝傍號(Unebi)巡洋艦1886年10月19日竣工駛往日本途中於12月3日突然失蹤,日本海軍獲賠124萬5千3百円。 日本用這筆資金向英國Brown公司訂造千代田號巡洋艦。1888年11月開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該艦是除扶桑、比睿兩艘老艦外唯一在中央設置防禦裝甲帶的軍艦。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3彈。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巡洋艦。日俄戰爭中配屬第三艦隊第六戰隊,在朝鮮海峽護送運輸船隊。1904年7月26日在炮擊旅順時觸雷後赴橫須賀修理,而後參加對馬海戰。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一戰中參加進攻中國青島的作戰。1921年4月30日成為水雷母艦。1922年4月1日成為潛水艇母艦。1924年4月1日成為雜役船。1927年8月5日在實彈射擊訓練中作為靶艦被擊沉。後來該艦艦橋被拆除,移往江田島海軍學校作為號令台
赤城 Akagi

排水量(噸) 622
船長(米) 47
船寬(米) 8.2
吃水(米) 2.95
馬力(匹) 963
航速(節) 10.25
火炮 8.2磅炮*1/4.7磅炮*1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126
艦長 坂元八郎太
艦史 日本小野浜造船所神戶工廠建造的摩耶級炮艦之一。1886年7月20日開工建造,1888年8月7日下水,1890年8月20日建成,編入吳鎮守府,艦長瓜生外吉中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擊中30彈,死11人傷17人。艦長坂元八郎太被擊斃。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炮艦。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一艦隊第七戰隊,1904年5月18日在旅順外海濃霧中與大島艦相撞,大島艦被撞沉。1905年1月12日被編入第三艦隊。1911年4月1日除籍。1911年12月21日退役。1912年3月22日成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為「赤城丸」。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購入,航行於瀨戶內海。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島遇台風沉沒。1946年初被打撈起來,1月又在瀨戶內海觸雷沉沒,於1951年再次打撈起來。該艦最後於1953年在大阪解體。

比睿 Hiei
排水量(噸) 2284
船長(米) 67
船寬(米) 12.4
吃水(米) 5.3
馬力(匹) 2515
航速(節) 13.5
火炮 170mm炮*3/150mm炮*6/1磅炮*4
魚雷 360mm*4
裝甲 水線帶88-115mm
乘員(人) 321
艦長 櫻井規矩之左右
艦史 日本向英國Milford Haven公司訂造的金剛級巡洋艦之一。1875年9月24日開工建造,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2月25日建成。1890年曾遠航歐洲。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擊中23彈,死19人傷37人。甲午戰後撤去帆索裝置加以改裝。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作為旅順港的警備艦使用。日俄戰爭後成為測量船。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5日退役。

西京丸 SAIKIO
排水量(噸) 4100
船長(米) ?
船寬(米) ?
吃水(米) ?
馬力(匹) 4300
航速(節) 15
火炮 120mm速射炮*4
魚雷
裝甲 ?
乘員(人) 350
艦長 鹿野勇之進
艦史
日本建造的商船,1889年下水,甲午戰爭前改裝成代用巡洋艦。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擊中12彈,傷11人

金剛 Kongo

排水量(噸) 2200
船長(米) 70
船寬(米) 12.4
吃水(米) 5.3
馬力(匹) 2500
航速(節) 14
火炮 170mm*3/150mm*6/1磅炮*4
魚雷 360mm*2
裝甲 水線88mm-115mm
乘員(人) 308
艦長 有馬新一
艦史 日本向英國Earles公司訂造的金剛級巡洋艦的首艦。1875年9月開工建造,1877年4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1890年曾遠航歐洲。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甲午戰後撤去帆索裝置加以改裝,擔任舞鶴地區的守備。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作為旅順港的警備艦使用。日俄戰爭後成為測量船。1909年7月21日除籍。
高雄 Takao

排水量(噸) 1750
船長(米) 70.4
船寬(米) 10.5
吃水(米) 4.0
馬力(匹) 2332
航速(節) 15
火炮 150mm*4/120mm*1/57mm炮*1/四聯裝機關炮*2
魚雷 380mm*2
裝甲 ?
乘員(人) 220
艦長
艦史 日本橫須賀造船廠建造的巡洋艦。1886年10月30日開工建造,1888年10月15日本下水,1889年11月16日建成。建造時採用鋼骨鐵皮結構,雙重鋼底,為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技術,該艦也成為當時日本最高造船水平的體現。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三艦隊第七戰隊擔任津輕海峽的警備艦。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7日退役。

築紫 Tsukushi
排水量(噸) 1350
船長(米) 64
船寬(米) 9.7
吃水(米) 4.4
馬力(匹) 2887
航速(節) 16.5
火炮 250mm*2/120mm*4/9磅炮*2/1磅炮*4
魚雷 450mm*2
裝甲 ?
乘員(人) 186
艦長 三善克己
艦史 原智利海軍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造的Artur Pratt號巡洋艦,1879年10月2日開工建造,1880年8月11日下水。日本海軍於1883年6月18日購入。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三艦隊第七戰隊參戰。1906年成為靶艦,1906年5月25日除籍,1910年解體。

八重山 Yaeyama
排水量(噸) 1584
船長(米) 96.9
船寬(米) 10.5
吃水(米) 4.0
馬力(匹) 5630
航速(節) 20.75
火炮 120mm*3/47mm速射炮*8
魚雷 450mm*2
裝甲 ?
乘員(人) 200
艦長
艦史 日本橫須賀造船廠建造的巡洋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1887年6月開工建造,1889年3月下水。1890年3月15日建成。該艦由於馬力大航速高,所以多被用作偵察艦和通報艦,並兼作魚雷艇母艦,艦上可裝載5艘魚雷艇的補給品。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通報艦。1902年在根室附近擱淺沉沒,打撈修理後重新服役。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三艦隊作為無線電收發艦,收效甚微。1911年4月1日除籍。


『伍』 法國「迪皮伊·德·洛梅」號偵察艦有什麼特點

該艦是法國新研製的電子偵察艦,名叫「迪皮伊·德·洛梅」號。用此艦名是為了紀念法國的著名艦船設計師迪皮伊·德·洛梅。迪皮伊·德·洛梅在1852年設計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戰列艦「拿破崙」號,1859年又主持建造了法國第一艘木殼裝甲艦「光榮」號。

「迪皮伊·德·洛梅」號偵察艦在海試完成後,於2005年10月交付法海軍,2006年3月正式服役。

「迪皮伊·德·洛梅」號下水別具一格。新艦船下水常規方式是借用滑軌滑入水中。而「迪皮伊·德·洛梅」號卻是由支撐系統先把艦體托起移至港池水邊,爾後艦整體慢慢傾斜乃至橫著「跳」下水。

促使法國海軍下決心建造新型電子偵察艦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的「布干維爾」號參戰表現不佳。法國派「布干維爾」號偵察艦到印度洋,支持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布干維爾」號應在指定海域執行情報搜集任務,但這艘改自登陸運輸艦的偵察艦電子偵察設備落後,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讓法國海軍很痛苦。

「迪皮伊·德·洛梅」號研製計劃於2001年12月啟動,由於是全新設計,新偵察艦上層建築聚集了多種天線。前部駕駛艙上安裝有國際海事衛星天線和DRBN-38A型導航雷達。艙後甲板上矗立粗大的主桅桿,桿頂裝置「伊立特」衛星傳送的測向和截收系統,下部安裝ARBR-21型探測雷達和偵聽天線。主桅桿後是兩個大球形衛星偵聽天線。T字形桅桿上還有測向和偵聽天線。艦上配備從低頻、中頻、高頻、甚高頻到極高頻的全頻通信系統,可偵聽頻率在30千赫到100吉赫之間的所有信號。

「迪皮伊·德·洛梅」號裝備了完善的電磁偵察系統,會聚了泰利斯公司最新的電子技術,電子偵察能力要高出「布干維爾」號數十倍。它的天線陣列可搜集各種電子信號和雷達信號,確保完成復雜的測向和偵聽任務。尤其是艦上裝置了高性能的穩定系統,使它在6級海況下仍能以10節速度巡航,繼續執行偵察任務。

艦上另一特點是安裝有航行補給甲板和設施,這使它一年可在海上執行偵察任務350天,將創造現今世界偵察艦年值勤時間最長的記錄。

「迪皮伊·德·洛梅」號艦長107.75米,寬15.85米,滿載排水量3600噸,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6300公里,艦員108名,其中電子情報人員78人、海員16人、軍官14人。艦艉平台可載一架多用途直升機。艦上安裝警報探測系統,配備兩挺12.7毫米M2HB勃郎寧重機槍。

『陸』 二戰中, 法國投降後它的海軍去哪裡了

准確地說,是英國海軍解除了法國海軍的武裝。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有200多艘法國海軍各型艦艇撤退到英國各港口,1940年7月3日英軍突然解除了他們的武裝,基本沒有發生交火。

不過在地中海的米爾斯克比爾海軍基地,駐留的法國艦隊主力戰艦被佔有壓倒優勢的英國艦隊擊沉,受創的戰艦也鑿沉或擱淺。

英國海軍之所以這樣做是由於米爾斯克比爾海軍基地駐留的法國指揮官在維希政權和盟國之間搖擺不定。

『柒』 法國海軍黎塞留號戰列艦性能如何

在一戰後的20年裡,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戰列艦編隊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戰列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一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沒有財力與英美展開造艦競賽。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戰列艦從未達到或沖破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然而,30年代中期,德國和義大利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法國終於下決心建造數艘新型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雖然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公約給各海軍強國帶來了15年的「海軍假日」,但戰列艦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並沒有停滯。隨著輪機技術和造船工藝的發展,在30年代中期的歐洲,開始流行「全能戰列艦」的設計思想,即在一艘戰列艦上集中過去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長處:新的戰列艦航速可達到30節左右;同時又裝有381毫米的大威力主炮,水線裝甲列板厚度在300毫米以上。為此,戰列艦的標准排水量也曾加到35000噸以上,並採用了新的高壓蒸汽輪機、更高強度的裝甲和新型主炮。

法國下決心撥巨款建造戰列艦,最直接的原因,是法國潛在對手的海軍擴充計劃。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標准排水量36000噸、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而德國秘密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標准排水量達到42000噸,設備更先進、戰鬥力更強大。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性能極差。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快速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40毫米主炮的威力過小,不但無法與大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自己的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二戰前的法國海軍,實質上是一支地區性海軍,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系。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戰中無法有效覆蓋目標。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較小口徑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國和英國的火炮身管最短,為45倍口徑;義大利為50倍口徑,德國為52倍口徑。不過,法國的火炮的發射葯裝填量最大,因此,盡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彈丸較重,但在彈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並不低於同類火炮。380毫米艦炮的每個四聯裝炮塔重2274噸,與同時期一艘艦隊驅逐艦的排水量相當。炮塔採用液壓控制,使用電動液泵作為驅動動力。炮塔內的4門火炮分為兩組,每組內的兩門火炮聯動,而與另一組的2門火炮相對獨立。因此,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一般的戰列艦由於結構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進行裝填,如大和級戰列艦,其採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狀態下裝填炮彈。由於採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系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

戰列艦的設計原則之一,就是要求其裝甲能夠抵禦自身主炮的轟擊。「黎塞留」號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是全艦的大腦,裝甲防護的標准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不過在其服役後的戰斗中,艦長通常不呆在指揮塔內部,而是喜歡跑到露天的艦橋上觀察情況。

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這樣的多層裝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

在地中海海區作戰,高航速有利於對敵主力艦隊的圍殲,同時也便於捕捉敵商船和運輸艦。地中海港口要塞眾多,一旦追趕不及,敵商船躲入海岸要塞的控制范圍內,就難以吃掉了。因此,法國在設計黎塞留級艦的時候,就要求其具有較高航速。

「黎塞留」號採用4台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而該級2號艦「讓-巴爾」號由於戰後才完工,採用了17。6萬馬力的新型主機,航速32節。在「黎塞留」號下水後的試驗中,主機達到了15。5萬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達到32節,並且可以30節航速航行60個小時。與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級的續航力則不那麼突出。「黎塞留」號可以裝6800噸重油,以18節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5000海里。相比之下,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載油量為9000噸,但排水量5。8萬噸的依阿華級續航力卻達到16000海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黎塞留」號採用的法國蒸汽輪機組效率偏低,二是前置主炮方案造成軍艦前半部分水線過於肥大,從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但是,在地中海海域作戰,對於軍艦的續航力要求不高,因此這個缺點對於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但法國相對薄弱的造船工業使其建造速度無法與英美相比,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設備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調試,沒有形成戰鬥力。這時候,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為了避免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於6月15日離開布雷斯特,6月18日抵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二戰期間,它加入盟軍英勇作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的到來比法國人預計的快得多,海上戰斗尚未打響,法國卻從陸地上潰敗了。1940年上半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到1940年6月,巴黎淪陷,法國國防徹底崩潰。隨著法國傀儡政權與納粹德國簽定和約,法國成為德國控制下的仆從國,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向英國投降,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其中,舊戰列艦「洛林」號和「庫爾貝」號正在英國訪問,法國投降後立即被扣留;快速戰列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與兩艘舊戰列艦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只完成了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黎塞留」號也面臨著投降或是戰斗的選擇。為了避免這艘戰艦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的艦員自行決定,脫離傀儡政權的控制。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葯和零備件,離開布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

法國淪陷後,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只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雖然未宣布效忠傀儡政權,但態度大多搖擺不定,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拋石機」的行動計劃,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1940年7月3日,英國不宣而戰,對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攻擊,在以「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敦刻爾克」號僥幸逃脫。

7月8日,厄運降臨到了「黎塞留」號頭上,以「競技神」號航母為核心的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劍魚」魚雷機的攻擊。但「劍魚」投放的450毫米魚雷收效甚微。

第一次攻擊未果之後,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派遣「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和「決心」號3艘戰列艦再次光臨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奮力還擊,達喀爾的海岸炮台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在與這3艘3。2萬噸,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好在裝甲厚實,沒有傷筋動骨。戰斗中,英國「決心」號戰列艦被擊傷。迫於海岸炮台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不得不撤出戰斗。

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系僵化。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不宣布加入軸心國序列,但同時不與英國妥協。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即不參加登陸行動,也不對盟軍登陸部隊進行打擊。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對艦上設備進行大整休。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高射機槍被換裝為盟軍制式40毫米「博福斯」中口徑高炮和20毫米「厄立孔」小口徑速射炮;但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

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葯。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接受現代化改造後的「黎塞留」號渙然一新。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作戰。「黎塞留」號的主要任務,是依靠其高速和高炮,為航母提供近程空中保護,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由於「 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母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最後一層防空屏障,而航速23節左右的英國舊戰列艦只能作為火力支援艦使用。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剛勇」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

港進行炮擊。在戰斗中,4艦共發射381/380毫米炮彈294發,各種副炮炮彈數 千發,幾乎完全摧毀了日軍的海岸炮台與工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 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苦戰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

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

勒克萊爾將軍的「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壯觀的閱艦儀式。當強大的「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志。

雖然法國全境解放,德國即將投降,但在太平洋戰場,戰爭還未結束。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

1945年初,日本艦隊中的航母和艦載航空兵基本損失殆盡,但仍存留有一定數量的戰列艦;在太平洋的多個島嶼,仍有日軍經營多年的堅固工事。

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陸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依阿華」號、「北卡萊羅那」號等名艦並肩作戰,將無數一噸左右的高爆彈傾瀉到日軍陣地上。

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並目睹了8月15日東京灣的日本投降儀式。「黎塞留」號的戰斗足跡遍及三大洋,是法國參戰地域最廣,航行里程最長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海軍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

二戰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在印支戰爭中,「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越南進行威懾。

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只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法國維希政府控制,因此「讓-巴爾」號仍落入軸心國之手。在盟軍「火炬」登陸作戰中,「讓-巴爾」號用它僅有的一門主炮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戰列艦「馬薩諸塞」號和美國轟炸機的「群毆」,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佔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完工的最後一艘戰列艦,它在法國海軍服役了僅僅6年,1961年退出現役,在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 解體。

『捌』 法國航空447號班機的行動

班機在里約熱內盧5月31日晚上10時03分(UTC)時間起飛,原定於6月1日上午9時10分到達巴黎,6月1日凌晨1時33分,客機報告稱即將在50分鍾內進入塞內加爾的空中管制區域(經緯度:4°0′18″N 29°59′24″W / 4.005, -29.99) ,而班機正位處巴西東北海岸565公里(經緯度:1°21′39″S 32°49′53″W / -1.36083, -32.83139) ,而當時客機以巡航高度為35000英尺,空速為467節(每小時840公里)的飛行速度飛行。1時48分,班機離開巴西大西洋空中管制區域。2時10分,地面控制台首次收到來自客機飛機通信定址與報告系統(ACARS)自動發出的故障信息 ,指客機皮氏管、第一飛行控制系統故障,即因為大氣資料慣性基準系統(Air Data Inertial Reference Unit)故障導致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以及自動推力系統(Auto-thrust System)關閉,隨後空中防撞系統切換至模式、電傳操縱系統進入備用模式。1分鍾後,客機再次發出後備導航系統內綜合感測器結構(Integrated Sensor is Structure)、附屬飛行管理系統內慣性基準組。2時13分,指兩個獨立的空中資料分析系統運作常,以及來自飛行管理系統發出的指第一以及第二飛行電子控制系統。2時14分,地面控制台收到最後一段信息,指機艙增壓系統異常,而客機處於經緯度為3°34′40″N 30°22′28″W / 3.5777, -30.3744。其後飛機失去聯系。
兩小時後,塞內加爾空中管制嘗試聯系這架班機,但聯系不上機組,隨後通知法國航空。到了應該到達法國空域時,空管員還是無法聯繫到飛機。隨著飛機預計到達時間上午11點10分過去,燃料應該已經耗盡,法航開始通知乘客家屬,飛機可能在海上墜毀。
巴西空軍隨即在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Fernando de Noronha)附近展開搜索。軍方稱,維德角的雷達站無法追蹤航班飛越大西洋時的飛行蹤跡。法國空軍同時派出在達喀爾空軍基地的一架布瑞圭大西洋式長程偵察機(Breguet Atlantic)展開搜索,當晚,巴西軍方再派出一架C-130運輸機以及一架巴西航空工業公司R-99偵察機參與搜索。法國當局在隨後要求美國國防部提供衛星協助。2009年6月1日,巴西航空通信中心(Brazilian Aeronautical Communications Center)表示在447號班機自動發出信號後半小時,一架從歐洲飛往巴西的巴西天馬航空客機在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1300公里附近發現橘紅色亮光,懷疑是失事客機,巴西軍方隨即派遣兩架直升機前往所匯報區域搜索。另一方面,法國海軍在6月2日派出兩艘巡邏艦前往預計搜索地點,一架E-3空中預警機在當天下午3時起飛,協助早前已派出的布瑞圭大西洋式長程偵察機以及獵鷹50噴射機(Dassault Falcon 50),同時也派出一艘攜有兩艘可以下潛到6000米深小型潛水艇的法國搜救船。但惡劣的天氣以及達法國國土面積5倍的搜索區域使搜索工作遭受極大困難。
《西班牙報》報道,在一架從利馬飛往馬德里的西班牙彗星航空974航班上有一名副駕駛以及一名乘客在447號班機失事推測海域2000公里以外(經緯度: 7°N 49°W)發現一道強烈白光在6秒內垂直墜入海中,隨後班機飛行員回報給西班牙民航當局。 法國機場當局已在巴黎戴高樂機場設立危機中心應對法航客機事件,法國交通運輸部高級官員赴現場辦公。
巴黎機場一位官員稱:「我們非常擔心。飛機在起飛幾個小時後從監控屏幕上消失了。這可能是雷達收發機故障,但這種可能性很小,並且飛機沒有在原定時間著陸。」
法國航空公司證實,這架航班號為AF447的空客A330飛機已失去聯系,機上載有216名乘客和12名機組人員。
巴西空軍1日晚部署攜有雷達和紅外裝置的飛機繼續對在大西洋上空失蹤失客的法航客機進行搜尋。1日白天,巴西空軍的8架飛機對巴西東北海岸1100公里的范圍進行了巡視,沒有發現任何情況。巴西軍方還將使用一架裝有儀器的大力神C130飛機連夜對法航航班進行搜索,以期能發現失蹤航班的緊急無線電發射台。此外,一架攜有紅外裝置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R-99監察機也在進行著搜索任務。
巴西空軍發言人說,法國商船發出的當地氣象條件和海洋水域報告表明,這一帶的水溫約30攝氐度,眼見度良好,海浪不大,浪高約在2米。風速不大,約為15節。這樣的條件有利於在海上的人生存。因此,不能排除還有生還者的性。
巴西方面有媒體稱,在塞內加爾海岸附近發現部分殘骸,但不能確定殘骸的來源,而隨後媒體報道一艘法國貨船在早前巴西天馬航空所發現橘紅色亮點海域發現漂浮的殘骸。6月2日,巴西空軍在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東北650公里聖彼特與聖保羅岩附近發現海面有漂浮物如如飛機座椅、救生圈、金屬管等,同時海面漂有航空燃油的痕跡,隨後巴西軍方證實空軍以及法國貨船所發現的殘骸來自447號班機,並宣布班機已經墜毀。巴西代總統阿倫卡爾(José Alencar)在當天晚間簽署法令,全國哀悼三天。然而巴西方面在所發現的碎片並非來自447號班機,而油漬也並非來自客機,可能來自非法飛機或貨船。客機依然失蹤。
6月6日,巴西空軍宣布在離海岸約1100公里處,發現兩具乘客遺體、有該航班機票的行李箱、裝有電腦的背包,及可能是該班機上的座椅。
6月7日,巴西軍方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一批飛機殘骸,包括垂直尾翼,還有29名機上乘客和機員的遺體;而且他們從殘骸上的編號,確認這就是失蹤法航班機所有。

『玖』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海軍打得過日本嗎

二戰時期法國海軍不如日本,戰時法國連航母都沒有,現役的戰列艦/巡洋艦噸位也不如日本的大,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是很強的,在美國之後,英國之前

『拾』 甲午戰爭日本都有哪些軍艦

松島 Matsushima

排水量(噸) 4278
船長(米) 91.81
船寬(米) 15.6
吃水(米) 6.05
馬力(匹) 5400
航速(節) 17.5
火炮 320mm*1/120mm*12/6磅速射炮*16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50mm/炮塔300mm/炮盾100mm/司令塔100mm
乘員(人) 355
艦長 尾本知道
艦史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二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的「三景艦」之一,原計劃建造4艘,後改為3艘。該艦1888年2月17日在法國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甲午戰爭時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13彈,死35人傷7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05年參加了對馬海戰。戰後「三景艦」被編為練習艦隊運送海軍學員進行遠航訓練。1908年4月30日在運送海軍候補生遠航歸途中在澎湖列島的馬公島停泊時彈葯庫突然爆炸沉沒。1908年7月31日除籍。

嚴島 Itsukushima

排水量(噸) 4278
船長(米) 91.81
船寬(米) 15.6
吃水(米) 6.05
馬力(匹) 5400
航速(節) 17.5
火炮 320mm*1/120mm*11/6磅速射炮*5/3磅速射炮*11/1磅速射炮*6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50mm/炮塔300mm/炮盾100mm/司令塔100mm
乘員(人) 355
艦長 橫尾道昱
艦史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二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的「三景艦」之一。1888年1月7日在法國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8彈,死13人傷1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19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更名為嚴島丸。1920年7月1日成為潛水艇母艦,艦名改回嚴島。1920年9月20日至1924年7月31日又作為潛艇學校的水上校舍。1925年報廢。1926年3月12日在吳港解體,同年3月21日除籍

橋立 Hashidate

排水量(噸) 4278
船長(米) 91.81
船寬(米) 15.6
吃水(米) 6.05
馬力(匹) 5400
航速(節) 17.5
火炮 320mm*1/120mm*11/6磅速射炮*5/3磅速射炮*11/1磅速射炮*6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50mm/炮塔300mm/炮盾100mm/司令塔100mm
乘員(人) 355
艦長 日高壯之丞
艦史 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二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的「三景艦」之一。1888年8月6日在橫須賀鋪設龍骨,開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11彈,死3人傷11人。黃海海戰後曾代替松島號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22年4月1日作為雜役船。1925年12月23日報廢,次年5月1日拋售,1927年在橫須賀解體。

吉野 Yoshino
排水量(噸) 4267
船長(米) 109.73
船寬(米) 14.17
吃水(米) 5.18
馬力(匹) 15968
航速(節) 23
火炮 152mm速射炮*4/120mm速射炮*8/47mm速射炮*22
魚雷 360mm*5
裝甲 甲板115mm(傾斜部)/45mm(平坦部)/炮盾115mm
乘員(人) 385
艦長 河原要一
艦史 日本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購的巡洋艦,還有一艘同型艦為「高砂」。據說吉野艦原為中國訂購,但由於經費不足而被日本購去。1892年2月開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8彈,死1人傷11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巡弋渤海。1904年被編入第一艦隊參加了日俄戰爭中攻打旅順的戰斗。1904年5月15日在濃霧中與裝甲艦春日號相撞沉沒。1905年5月21日除籍
浪速 Naniwa

排水量(噸) 3709
船長(米) 91.4
船寬(米) 14
吃水(米) 6.1
馬力(匹) 7604
航速(節) 19
火炮 260mm炮*2/150mm炮*6/6磅炮*2/四聯裝炮*10/機關炮*4
魚雷 380mm*4
裝甲 甲板50-75mm/防盾37mm/艦橋37mm
乘員(人) 352
艦長 東鄉平八郎
艦史 日本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購的巡洋艦。1884年3月27日開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該級艦據說原來也是中國訂購,同樣由於經費不足而由日本購去。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9彈,傷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日俄戰爭中配屬第2艦隊第4戰隊。對馬海戰中受傷,後退出第一線。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島群島得撫島海面因事故沉沒。1912年8月5日除籍。
高千穗 Takachiho

排水量(噸) 3709
船長(米) 91.4
船寬(米) 14
吃水(米) 6.1
馬力(匹) 7604
航速(節) 19
火炮 260mm炮*2/150mm炮*6/6磅炮*2/四聯裝炮*10/機關炮*4
魚雷 380mm*4
裝甲 甲板50-75mm/防盾37mm/艦橋37mm
乘員(人) 352
艦長 野村貞
艦史 日本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購的巡洋艦,是浪速號的同級艦。1884年4月10日開工建造,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5彈,死1人傷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編入第二艦隊參戰。1914年10月17日在攻打我國青島時被德國S90號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264人戰死。1914年10月29日除籍。

秋津洲 Akitsushima
排水量(噸) 3150
船長(米) 91.7
船寬(米) 13.14
吃水(米) 5.32
馬力(匹) 8516
航速(節) 19
火炮 152mm速射炮*4/120mm速射炮*6/47mm速射炮*8
魚雷 360mm*4
裝甲 甲板75mm/炮盾115mm
乘員(人) 314
艦長 上村彥之丞
艦史 日本在橫須賀船廠建造的巡洋艦原來作為「松島」級的4號艦建造,後改為單獨設計建造一型巡洋艦。該艦1890年3月開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鋼制巡洋艦。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4彈,死5人傷10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巡洋艦。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三艦隊第六戰隊擔任日本沿海的警戒艦。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21年4月30日成為潛水艇母艦。1927年1月10日除籍,7月29日在橫須賀解體
扶桑 Fuso

排水量(噸) 3777
船長(米) 67
船寬(米) 14.6
吃水(米) 5.5
馬力(匹) 3650
航速(節) 13
火炮 240mm炮*4/170mm炮*2/80mm炮*6/機關銃*1
魚雷 360mm*2
裝甲 水線100-230mm/炮塔200mm
乘員(人) 345
艦長 新井有貫
艦史 日本向英國Samuda Bros公司訂造的巡洋艦。1875年9月24日開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時採用機帆並用的動力推進方式,1891年11月16日在橫須賀撤去帆索裝置。1894年7月21日完工。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8彈,死2人傷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灘停泊時由於錨索斷裂造成漂移,被松島艦艦首沖角撞擊後又與嚴島艦右舷相撞後艦腹部進水沉沒。1898年6月5日打撈出水後送入吳海軍工廠修理。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三艦隊第七戰隊參戰。1912年12月12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1908年4月1日除籍後作為雜役船,1909年2月15日退役。1910年在橫濱解體。

千代田 Chiyoda

排水量(噸) 2439
船長(米) 94.5
船寬(米) 12.98
吃水(米) 4.27
馬力(匹) 5678
航速(節) 19
火炮 120mm速射炮*10/47mm速射炮*14/機關炮*8
魚雷 360mm*3
裝甲 甲板25-38mm/水線帶115mm
乘員(人) 306
艦長 內田正敏
艦史 由於日本向法國Forges公司訂購的畝傍號(Unebi)巡洋艦1886年10月19日竣工駛往日本途中於12月3日突然失蹤,日本海軍獲賠124萬5千3百円。 日本用這筆資金向英國Brown公司訂造千代田號巡洋艦。1888年11月開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該艦是除扶桑、比睿兩艘老艦外唯一在中央設置防禦裝甲帶的軍艦。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3彈。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巡洋艦。日俄戰爭中配屬第三艦隊第六戰隊,在朝鮮海峽護送運輸船隊。1904年7月26日在炮擊旅順時觸雷後赴橫須賀修理,而後參加對馬海戰。1912年8月28日被列為二等海防艦。一戰中參加進攻中國青島的作戰。1921年4月30日成為水雷母艦。1922年4月1日成為潛水艇母艦。1924年4月1日成為雜役船。1927年8月5日在實彈射擊訓練中作為靶艦被擊沉。後來該艦艦橋被拆除,移往江田島海軍學校作為號令台
赤城 Akagi

排水量(噸) 622
船長(米) 47
船寬(米) 8.2
吃水(米) 2.95
馬力(匹) 963
航速(節) 10.25
火炮 8.2磅炮*1/4.7磅炮*1
魚雷
裝甲
乘員(人) 126
艦長 坂元八郎太
艦史 日本小野浜造船所神戶工廠建造的摩耶級炮艦之一。1886年7月20日開工建造,1888年8月7日下水,1890年8月20日建成,編入吳鎮守府,艦長瓜生外吉中佐。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擊中30彈,死11人傷17人。艦長坂元八郎太被擊斃。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二等炮艦。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一艦隊第七戰隊,1904年5月18日在旅順外海濃霧中與大島艦相撞,大島艦被撞沉。1905年1月12日被編入第三艦隊。1911年4月1日除籍。1911年12月21日退役。1912年3月22日成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為「赤城丸」。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購入,航行於瀨戶內海。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島遇台風沉沒。1946年初被打撈起來,1月又在瀨戶內海觸雷沉沒,於1951年再次打撈起來。該艦最後於1953年在大阪解體。

比睿 Hiei
排水量(噸) 2284
船長(米) 67
船寬(米) 12.4
吃水(米) 5.3
馬力(匹) 2515
航速(節) 13.5
火炮 170mm炮*3/150mm炮*6/1磅炮*4
魚雷 360mm*4
裝甲 水線帶88-115mm
乘員(人) 321
艦長 櫻井規矩之左右
艦史 日本向英國Milford Haven公司訂造的金剛級巡洋艦之一。1875年9月24日開工建造,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2月25日建成。1890年曾遠航歐洲。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擊中23彈,死19人傷37人。甲午戰後撤去帆索裝置加以改裝。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作為旅順港的警備艦使用。日俄戰爭後成為測量船。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5日退役。

西京丸 SAIKIO
排水量(噸) 4100
船長(米) ?
船寬(米) ?
吃水(米) ?
馬力(匹) 4300
航速(節) 15
火炮 120mm速射炮*4
魚雷
裝甲 ?
乘員(人) 350
艦長 鹿野勇之進
艦史
日本建造的商船,1889年下水,甲午戰爭前改裝成代用巡洋艦。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擊中12彈,傷11人

金剛 Kongo

排水量(噸) 2200
船長(米) 70
船寬(米) 12.4
吃水(米) 5.3
馬力(匹) 2500
航速(節) 14
火炮 170mm*3/150mm*6/1磅炮*4
魚雷 360mm*2
裝甲 水線88mm-115mm
乘員(人) 308
艦長 有馬新一
艦史 日本向英國Earles公司訂造的金剛級巡洋艦的首艦。1875年9月開工建造,1877年4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1890年曾遠航歐洲。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甲午戰後撤去帆索裝置加以改裝,擔任舞鶴地區的守備。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作為旅順港的警備艦使用。日俄戰爭後成為測量船。1909年7月21日除籍。
高雄 Takao

排水量(噸) 1750
船長(米) 70.4
船寬(米) 10.5
吃水(米) 4.0
馬力(匹) 2332
航速(節) 15
火炮 150mm*4/120mm*1/57mm炮*1/四聯裝機關炮*2
魚雷 380mm*2
裝甲 ?
乘員(人) 220
艦長
艦史 日本橫須賀造船廠建造的巡洋艦。1886年10月30日開工建造,1888年10月15日本下水,1889年11月16日建成。建造時採用鋼骨鐵皮結構,雙重鋼底,為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技術,該艦也成為當時日本最高造船水平的體現。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三艦隊第七戰隊擔任津輕海峽的警備艦。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7日退役。

築紫 Tsukushi
排水量(噸) 1350
船長(米) 64
船寬(米) 9.7
吃水(米) 4.4
馬力(匹) 2887
航速(節) 16.5
火炮 250mm*2/120mm*4/9磅炮*2/1磅炮*4
魚雷 450mm*2
裝甲 ?
乘員(人) 186
艦長 三善克己
艦史 原智利海軍向英國Armstrong公司訂造的Artur Pratt號巡洋艦,1879年10月2日開工建造,1880年8月11日下水。日本海軍於1883年6月18日購入。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三艦隊第七戰隊參戰。1906年成為靶艦,1906年5月25日除籍,1910年解體。

八重山 Yaeyama
排水量(噸) 1584
船長(米) 96.9
船寬(米) 10.5
吃水(米) 4.0
馬力(匹) 5630
航速(節) 20.75
火炮 120mm*3/47mm速射炮*8
魚雷 450mm*2
裝甲 ?
乘員(人) 200
艦長
艦史 日本橫須賀造船廠建造的巡洋艦,由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Emile Bertin)設計。1887年6月開工建造,1889年3月下水。1890年3月15日建成。該艦由於馬力大航速高,所以多被用作偵察艦和通報艦,並兼作魚雷艇母艦,艦上可裝載5艘魚雷艇的補給品。甲午戰爭中參加了威海衛之戰。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通報艦。1902年在根室附近擱淺沉沒,打撈修理後重新服役。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三艦隊作為無線電收發艦,收效甚微。1911年4月1日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