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已知有關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理志》,當時中國就與南海諸國接觸,而有遺跡實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於漢代。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
『貳』 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泉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叄』 什麼是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又稱為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道路,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泉州、廣州等,所以又稱為南海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它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其實,海上絲綢之路先於陸上絲綢之路存在。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經有所接觸,尤其是到了唐代之後,來往就更為密切,航海當然就成為往來最方便的途徑,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做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因此,可以說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
絲綢是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它又有「海上香料之路」的美名。
明初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了巔峰。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由於實施海禁政策,我國的航海業開始走向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1784年,美圍「中國皇後」號訪粵,這標志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開通。
『肆』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外國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與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極為漫長的發展過程,具體而言,它在先秦商周時期開始萌芽起源,在秦漢時期初具雛形,在唐朝宋朝時期達到鼎盛階段。
中國有著長達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東南沿海地區瀕臨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長,大小港口星羅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南海之濱的嶺南先民就已經使用簡陋小舟,從事海上漁業生產。由於中國古代的陶瓷生產技術和絲綢製造生產技術的突飛猛進,領先世界,中國出產的陶瓷製品和絲織品,在世界范圍范圍內都廣受歡迎,以此為契機,催生出多條遠跨重洋的航線和極為興盛的跨國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由此一步步形成。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成為東西方經貿文化交流往來的重要歷史途徑,動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
『伍』 什麼是海上絲綢之路
我國是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而且直至公元前6世紀,我國的養蠶織絲技術外傳以前,是世界上唯一的飼養家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絲織品通過陸路與海路向世界各地傳播。從傳播時間看,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時間稍早於海上絲綢之路。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即相當於西周時期,我國的絲織品首先從陸路向西域傳播,先傳向波斯、印度等中亞、西亞諸國,然後傳到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希臘人管產這種織物的國家叫「賽里斯」,可能就是「絲」的譯音,或者是絲織品的一種——「綺」的譯音。有的學者認為,西方管中國叫「支那」,很可能就是從「綺」這個音轉過來的。可見古代我國絲綢對西方社會的影響。
幾乎與西漢初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我國與中亞各國的交往通道的同時,海上通道也開始出現了。它的標志便是西漢初年的我國——印度洋之間航線的開辟。
從公元前2世紀始,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後,雖然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紀,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我國的絲織品主要是通過陸上運往西方各國的。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時,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當時通過這條通道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到明初鄭和下西洋,把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狀態。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隨著海禁政策實施,我國航海業的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隨著愈來愈嚴厲的海禁而逐漸消亡了。
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在我國東南沿海出現了眾多的以海外貿易與航海、造船而興盛起來的港口城市。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等港口,而尤以泉州港最為著名。元代時,公元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認為泉州港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同時代的另一個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他的游記中也認為,當時中國與南印度之間的海上交通全部操縱在中國人手中。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還有人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東西方間存在著的這條海上航路,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因為通過這條航路,古代東西方間的許多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交叉傳播,極大地豐富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而且,這條航路從開辟到衰敗經歷了十幾個世紀,也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陸』 海上絲綢之路又叫做
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也可稱為[ 陶瓷之路 ]
陶瓷之路:中國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曾在給《龍泉市地名志》作的序中寫道,「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岸,無處沒有龍泉青瓷的蹤跡.這條漫長的『陶瓷之路』,實際上就是中國青瓷,特別是龍泉青瓷開拓出來的.」
在今天世界上的各大博物館,都以收藏中國的青瓷,尤其是龍泉窯青瓷為自豪.在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以收藏的中國瓷器聞名於世,中國陶瓷的數量多達12000餘件,其質量之精,有些國內罕見,還有些屬孤品,幾乎達到了組成中國陶瓷史的整個體系.這其中,許多都是龍泉青瓷.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站,在它的托普卡皮、莎萊博物館收藏的1萬多件中國古瓷器中,龍泉青瓷達1300件之多
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泉州、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柒』 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麼
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
1、南海航線
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2、東海航線
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7)海上傳播的te之路是什麼路擴展閱讀: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還傳播著民族工藝和儒道思想,對「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歐洲各地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掀起了「中國熱」。其中,瓷器和茶葉對世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歷史證明,由海上絲綢之路帶動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國際化視野的開放交流也因此成為世界發展的思想共識。
當下,中國正在啟動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歷史上曾創下的海洋經濟觀念、和諧共榮意識、多元共生意願,將為國家發展戰略再次提供豐厚的歷史基礎。
「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堅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對於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中國與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其重要的當代意義。
『捌』 海上絲綢之路是什麼意思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8)海上傳播的te之路是什麼路擴展閱讀:
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玖』 海上絲綢之路是什麼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泉州、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陸上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主要區別:哪,興盛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瓷器、後者是絲綢;聯系的國家不大相同,前者是東亞,南洋、西洋沿海國家;後者主要是大路上的中亞、西亞歐洲國家;還有,起始點也不一樣嘛,前者為華南沿海;後者主要為中原、關中一帶
『拾』 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哪些地方
和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還有一條傳播中國絲綢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我國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陸路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同時,我國還通過海路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後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西亞和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這條以傳播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播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播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