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72年 美國尼克松訪華後 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還是中美上海公報還是中美聯合聲明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訪問中國。訪問期間,毛澤東主席會見了尼克松總統,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松總統舉行了會談。兩國領導人就中美關系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28日,中美聯合在上海發表《上海公報》。這是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美國總統訪問中國。
㈡ 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問蘇聯,不料飛機出了事,但總統說了一句話解決了尷尬 請問他說的是什麼
正好我可以在蘇聯多住幾日促進我們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
㈢ 論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為什麼中美關系陷入停滯狀態
因為,尼克松開啟了中美之間的破冰之旅後,
回國不久,即開始籌備,進行中期選舉,因為水門事件,尼克松最終,遭彈劾被迫下野,所以沒有完成由他主導的,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史使命。
由於,在尼克松應付水門事件政治丑聞的過程中,沒有時間顧及中美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所以,中美在此期間,關系正常化的腳步,和建交的進程有所放緩。
但是,中美建交,聯手應對蘇聯的威脅,是冷戰大背景下的政治需求!
所以,中美建交,雖然歷經周折,但是,是大勢所趨!
㈣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給中國帶了一克采自哪裡的土壤
月球表面。
在二戰後中美關系有過一段時間的冷凍期,不過隨著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開啟了友好交往時代,並且在1978年的時候,美國贈送給了中國1克月球土壤,讓我們能夠對月球有著更准確地分析。
(4)1972美國總統訪問視頻擴展閱讀
我國還未實現載人登月這一目標,但嫦娥五號已經順利達成了無人月面取樣且順利返回的行程,帶回了珍貴的2公斤月壤。可能大家會覺得這個2公斤比起美國當初的382公斤無疑是少了許多,但希望大家明白,中國的月壤可是完全都由無人探測器帶回的,其中的科技意義完全不一樣。
㈤ 1972年尼克松登長城的故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訪華。他在離開北京的最後一天登八達嶺長城游覽。由於前一天突降大雪,八達嶺一片銀裝素裹。「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尼克松當時如是贊嘆。
在長城上,尼克松與陪同前來的葉劍英還有一段有趣的對話。尼克松說:「我們今天到了長城,成為主席說的『好漢』了。但是,今天是爬不到頂峰了。」葉劍英笑著說:「我們不是已經在北京進行著頂峰會談嘛?!」
(5)1972美國總統訪問視頻擴展閱讀
尼克松訪華的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尼克松入住白宮後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包括主動建立了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互傳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願與美方接觸、爭取打開中美關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美國總統的「長城宣言」:中國就像長城偉大而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尼克松訪華
㈥ 1972年是哪位美國總統訪華
尼克松
㈦ Translate
美國總統和中國筷子
比爾·柯林頓也在學習如何使用筷子以便能在北京的國宴上炫耀。 從理查德·尼克松在1972年第一次訪問中國開始,其後歷任的美國總統都訪問了中國。 學習使用筷子對於他們來說是一門重要的課, 因為這不僅僅是烹調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一門政治藝術,炫耀並且贏得主人快樂的一個"小計謀"。
在他的訪問期間,關於用筷子的藝術,這也是國宴上的一個會談主題,尼克松已經給美國總統做了榜樣。 這正如尼克松一口飲盡的茅台一樣,通過全世界的電視轉播。 從那時起,訪問中國的所有美國總統都在努力炫耀他們使用筷子的技能。
在1972年的宴會上,周恩來總理見識了尼克松總統一流的技藝。 尼克松太太立即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甚至泄露了為了中國之行在白宮練慣用筷子的「秘密」。 半年以來就餐時尼克松一家一直使用筷子取代了刀和叉。
沒有什麼能夠比被主人稱贊他們的技能更讓尼克松為這高興的事了。 當他被所訪問國家的主人而稱贊時,一位政治家的成功和威望被完全證明。
當尼克松第一次訪華時,兩國還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因此他的訪問不是一次正式的國事訪問,但是他小心翼翼地注意每個細節。 後來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遵循他的例子並且特別注意細節。
好累,終於譯完了,水平有限,見諒!
㈧ 1972年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是
答案A
本題考查中美關系緩和的相關知識。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會見毛澤東主席,並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結束了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㈨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