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出名女性故事
死在印度的修女德蕾莎,她是塞爾維亞人,早年在英國受教育,但是她在印度時就一直不穿鞋,人家就問她,德蕾莎修女,你怎麼不穿鞋啊?德蕾莎說,我服務的印度大眾都太苦了,他們很多人都沒有鞋穿,我如果穿上鞋,就跟他們的距離差的太遠了。原來德蕾莎所服務的印度大眾大部分都打赤腳,所以她自己也就不穿鞋。有一次黛安娜王妃去訪問印度,親自去晉見德蕾莎,她突然間發現德蕾莎的腳上沒有穿鞋,事後她跟別人講了這么一句話,我跟她握手的時候發現她沒有穿鞋,我腳上穿了一雙白色的高跟鞋,真羞愧呀。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說戰區裡面那些可憐的女人跟小孩兒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辦法。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裡面,雙方立刻停火,後來她把一些可憐的女人跟小孩兒帶走以後,兩邊又打起來了。
這個消息後來傳到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消息嘆了口氣說:「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其實聯合國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以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偉大的德蕾莎在戰區裡面具有很高的威信。後來德蕾莎逝世在印度,她的祖國塞爾維亞希望她能夠歸葬,印度總理特別為此打電話給塞爾維亞領導人,讓她安葬在印度,後來塞爾維亞同意,她的軀體安葬在了印度。
德蕾莎出殯的那一天,她的遺體被12個印度人抬起來,在抬起來前有人提出要不要給她穿上鞋子,後來決定不穿,因為德蕾莎一生不穿鞋,所以死後也不穿。身上蓋的是印度的國旗,印度為她舉行國葬,就在德蕾莎的遺體被抬起來時,在場的印度人統統下跪,包括印度總理。德蕾莎的遺體抬過大街時,兩邊大樓上的印度人全下樓來,沒有人敢站的比她高,統統跪在地上。雖然德蕾莎在印度沒有任何功名,也沒有任何爵位,更沒有任何官位,但是偉大的德蕾莎死的時候印度的總理跪在地上,所有的印度人跪在地上,更何況她還不是印度人,是塞爾維亞人。
②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生平事跡
【女王出身】伊麗莎白二世,現任英國女王,英聯邦元首、國會最高首領。全稱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出生於1926年4月21日,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她於1952年2月6日即位,到2015年9月9日,已經超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最久君主 。她的母親伊麗莎白·鮑斯-萊昂是蘇格蘭的名門望族。父親阿爾伯特是時任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次子。由於是家中的長女,伊麗莎白從六歲起,便接受傳統的、嚴格的臨民治世之道的教育,並在歷史、語言和音樂方面頗有造詣。她能流利地講法語、德語和西語,曾獲得四所大學授予的音樂和法學博士學位。
【和菲利普親王的相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歐洲遭到德國的狂轟濫炸,英倫三島,包括國王所在的白金漢宮也沒能倖免。13歲的伊麗莎白和妹妹瑪格麗特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1939年,伊麗莎白在海軍學校遇到了在那裡讀書的菲利普王子,一見傾心。那時,伊麗莎白13歲,菲利普18歲。雙方是遠房表親,他們的高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此後,兩人筆墨傳情不斷,1947年,菲利普放棄王位繼承權、改變國籍和宗教信仰,並在當年11月20日和伊麗莎白結為夫妻。倆人在2000名賓客的見證下共結連理,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形容這是英國「艱難前路上的閃爍片刻」,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多年來育有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3子1女,8個孫輩和12個曾孫輩。
【加冕典禮盛況】1945年,伊麗莎白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二世中尉。從1951年起,喬治六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病故,享年56歲,正在非洲出訪的伊麗莎白公主繼承王位,時年25歲,並與1953年6月2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加冕典禮,過程嚴格遵守傳統,而電視實況轉播,開英國歷史先河,BBC報道,當年英國人口總共3600萬人,加冕典禮轉播收看人數約2700萬人,另有1100萬人守在收音機旁邊收聽典禮實況,她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70年歷經15位首相,。伊麗莎白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普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過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與德國和解】1965年伊麗莎白二世赴西德展開國事訪問,系1913年以來英國君主首次正式訪問西德。BBC報道,這標志著英國和德國這對戰時仇敵的和解。1981年7月29日,伊麗莎白二世的長子查爾斯王子迎娶黛安娜王妃,這場「世紀婚禮」的電視實況轉播吸引了世界各地7.5億觀眾,兩人婚後育有二子,分別為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黛安娜王妃贏得了公眾的喜愛,但她與查爾斯王子逐漸走向婚禮盡頭。
【重要訪華】1986年10月12日上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訪問中國,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熱烈的歡迎英國女王與菲利普親王的到訪,1986年10月14日,伊麗莎白二世作為首位訪華的英國國家元首,訪問了北京、上海、西安、昆明等城市,游覽了八達嶺長城、故宮、兵馬俑等著名景點。此次訪華給英國女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並且她在感謝信中也表示,希望中英之間的友誼可以長久,良好的發展下去。
【菲利普親王去世】2012年12月18日,伊麗莎白女王參加內閣會議,成為百年來和平時期出席政府內閣會議的第一位英國君主。2017年5月4日,英國王室宣布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2017年秋天將退休,不再參與公共事務。2019年10月14日,93歲高領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英國議會大典並致辭。2021年4月9日,白金漢宮宣布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去世,享年99歲,菲利普親王和女王的婚姻維持了73年,他被形容為女王的「堅強的力量和後盾」。
【女王去世】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也是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政治上,她的立場則比較模糊,雖然她並非從未在公開場合上表達過她對政治的看法。她與所有政黨中的許多政治人物都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女王只有在那些可能影響到英國統一的議題上公開她的立場。她曾表示支持英格蘭與蘇格蘭繼續保持統一,也因此激怒了一些蘇格蘭民族主義者。2022年2月20日,白金漢宮曾宣布,時年95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英國女王確診前,其長子和兒媳相繼感染新冠,2月28日,伊麗莎白二世已經從新冠肺炎中康復,但開始減少參與公共活動。2022年9月6日,96歲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巴爾莫勒爾城堡接受約翰遜的辭職,並正式任命特拉斯為新任首相。據英國廣播公司(BBC)9月8日報道,白金漢宮發表聲明,由於醫生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健康狀況表示擔憂,女王目前正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接受醫療監護。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享年96歲。
③ 英國瑪麗女王的生平簡介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
④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年齡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今年93歲,1926年4月21日出生至今已經93歲了。
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普親王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伊麗莎白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
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普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
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過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在伊麗莎白繼位初期有許多人認為一個「新伊麗莎白時期」即將到來。但是事實上她必須面對的英國是一個分崩離析的落日帝國、逐漸衰弱的軍事與經濟強權和逐漸瓦解中的鬆散組織英聯邦。她不斷努力試圖保持前殖民地與英國的特殊關系,在一些時候她為保持這種關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⑤ 誰知道有關現在英國女王的背景
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憲法地位
在英國,伊麗莎白二世的皇位是根據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繼承的,她是一名基督教新教徒,並且也未嫁給一名羅馬天主教徒。盡管英國的皇位一般是血緣繼承,但是英國的國會自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就一直有權決定誰來繼承王位。(見英國王位繼承)
在認可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15個英聯邦國家中,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地位是受到憲法承認的。原先這些國家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或自治領。早先的《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用來區分英國的殖民地和英帝國的自治領,根據該法令,「任何可能改變王位繼承和王室頭銜的法律都必須在獲得英國議會和所有自治領議會的同意後才可實施。」而這15個在獨立後繼續承認女王(或國王)為其國家元首的國家事實上取得了近似於這種自治領的地位,雖然根據《威斯敏斯特法令》這些國家並非自治領,也無權單獨決定改變繼承方法。當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她的後人將根據這些國家的憲法成為其國家元首,而非根據繼承原則。因此事實上並不能將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等稱為「女王的子民」。
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16個國家
安地卡及巴布達
澳大利亞
巴哈馬
巴貝多
貝里斯
加拿大
格瑞那達
牙買加
紐西蘭 (自1981年,作為紐西蘭國家元首的英王,兼任庫克群島的元首)
巴布亞紐幾內亞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索羅門群島
吐瓦魯
英國
早年生活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是喬治五世(原為約克公爵)的第二個兒子,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
伊麗莎白出生後在其母親伊麗莎白‧鮑斯-萊昂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父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成為喬治六世,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最終也是在伊麗莎白本人的堅持下達成的。這些考驗包括菲利浦不忠的流言,和伊麗莎白祖母和父母對於菲利浦的母親是德國籍公主所引起的猜忌。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六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女王生涯
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過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在伊麗莎白繼位初期有許多人認為一個「新伊麗莎白時期」即將到來。但是事實上她必須面對英國的是一個分崩離析的落日帝國、逐漸衰弱的軍事與經濟強權和逐漸瓦解中的鬆散組織英聯邦。她不斷努力試圖保持前殖民地與英國的特殊關系,在一些時候——例如南非——她為保持這種關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她利用自己的權威阻止了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嫁給一個離過婚的男人。而多年來她也拒絕承認她的兒子查爾斯王儲與情人卡米拉·帕克·鮑勒斯的關系。
政治上,她的立場則比較模糊,雖然她並非從未在公開場合上表達過她對政治的看法。她與所有政黨中的許多政治人物都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一般認為她最喜歡的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哈羅德·麥克米倫和哈羅德·威爾遜。她最不喜歡的首相當然是瑪格利特·撒切爾。她與她目前的首相,也是第一位在她繼承王位後出生的首相托尼·布萊爾的關系則相當不錯。
女王只有在那些可能影響到英國統一的議題上公開她的立場。她曾表示支持英格蘭與蘇格蘭繼續保持統一,因此激怒了一些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她對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協議》的贊譽也引起了很多聯邦主義者的反對。
王室成員們在女王母親葬禮上,從左開始:女王、愛丁堡公爵、威廉王子、查爾斯王儲、哈利王子、約克公爵
雖然王室其他成員經常引起許多爭議,特別是女王的孩子們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所經歷的婚姻問題,女王本人較少引發爭議,並基本上受到英國人民的尊敬。雖然與過去相比有所放鬆,她在公開場合中表現得依然十分正式。由於她在公開場合中不願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得英國公眾無法對她產生更深的感情。
伊麗莎白二世從來都沒有不受到歡迎,至少沒有比維多利亞女王在其統治時期更不受歡迎。唯一一次引起公眾不滿的是在1997年黛安娜王妃去世後,女王和王室其他成員並沒有參加公眾悼念活動。這引起許多一般都是親王室的小報的批評,讓英國人覺得王室冷漠、不近人情。
許多人認為,女王不太喜歡黛安娜,認為她對王室產生破壞作用。最後由於巨大的公眾壓力全體王室成員不得不在王妃的靈柩經過白金漢宮時向它鞠躬。女王也罕見地以電視直播的形式表達對黛安娜去世的哀悼。伊麗莎白二世的這種改變可能是女王母親和布萊爾游說的結果。
1997年以後伊麗莎白二世就重新獲得了之前那種受人尊敬的國家元首之形象。2002年全國為她慶祝登基50年大典,當年她巡遊了全英國,對多個英聯邦國家做了國事訪問,還出席了多場遊行活動與音樂會。6月,數千人聚集在白金漢宮外參加名為「王宮派對」的活動,全英各地的許多音樂家都雲集在此表演。令人傷感的是慶祝活動期間女王母親卻不幸去世。
在她的母親和妹妹去世後,她與她的子女的關系有所親近。她與她的媳婦威塞克斯公爵夫人的關系特別融洽。不過她與她的兒子查爾斯王儲還是很少見面。雖然她不支持王儲與卡米拉的關系,最近她曾多次公開暗示已經能夠接納卡米拉。另一方面她與她的孫子孫女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特別是威廉王子和扎拉·菲利浦斯(Zara Philips)。
2003年,一向身體健康的女王進行了三項手術。1月她動手術移除了右膝蓋破碎的軟骨,12月又在左膝蓋進行了類似的手術,並又修補了臉部的器官損害。外界曾經猜測這是由於皮膚癌引起的,不過白金漢宮表示女王並無大礙。
最近的一系列手術讓人擔憂78歲的伊麗莎白女王操勞過度,應該多加休息。雖然女王已經年界80,她本人已經公開表示無意退位。許多接近伊麗莎白的人說女王不可能自行退位。但是她同意讓她的子女負擔更多國事活動。她也開始減少外訪次數(一般來說她每年都會做兩次國事訪問和兩次英聯邦國家的訪問)。但像她的母親,她只有到身體無法負荷的那天才會停止工作。
最近幾年公眾發現伊麗莎白女王在公眾場合表現出更多的情緒。雖然她大多數時候還是保持國君的庄嚴形象,她開始在公眾場合微笑,並在為911事件死難者舉行的西敏寺悼念會上流淚。
政治角色
1950年代伊麗莎白二世與英聯邦國家的首相們的合影,靠女王左邊的是丘吉爾
在英國,女王是立法程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與上議院和下議院共同構成了整個立法機構。但在實際上,女王的權力只是象徵性的。女王能夠合法地批准或否決法案,但是自1707年以來就從來沒有一個英國君主曾經否決過法案。在每年新一屆議會開幕是女王也按慣例需要發表講話,勾畫該年度的立法議程,但是這些講稿都由她的大臣們負責撰寫。
女王在行政機關也擁有象徵性的角色。英國政府被稱為「女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技術上是由女王負責任命大臣。但事實上女王不能任命或罷免大臣、官員;首相一職一般由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然後由首相「建議」女王任命其他內閣成員。而且英國政府也不向女王負責,它必須向下議院負責,即間接地向英國選民負責。女王也參與到國家的司法體制中,法庭以她的名義行事,政府也為了女王提起公訴。
但是女王不能作為國家元首被起訴或控告,她也不能作為個人被控告(雖然君主作為一個法律實體是可以被控告的)。不過在英國法律中女王卻是一個自然人,必須像其他所有人一樣遵守法律。但是女王是否能夠在觸犯法律時被控告卻是未定的。在17世紀的英國革命期間,議會曾經控告查理一世叛國,但在查理二世上台後整個過程被宣告非法。
首相必須每周會見女王,這種會面是十分正式且嚴肅的。對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會面可能要比接收下議院質詢更加重要,因為首相給女王的匯報往往更加詳細、坦誠。即使是反對君主制的首相們也十分看重與女王的會面。
女王也經常會見蘇格蘭首席大臣(Scottish First Minister)。曾經是蘇格蘭君主們居住的王室宮殿荷里路德宮(Palace of Holyroodhouse)也重新得到利用,現在一般都有一名王室成員居住在此(往往是威爾士親王)。女王也查閱威爾士議會的報告。
雖然傳統上女王不得直接介入政治,已經在位多年的女王是自丘吉爾以來所有首相的密友,再加上她對世界領袖們的良好關系,使得她所表達的每一點意見都會被首相們仔細斟酌考慮。
祖先
伊麗莎白二世的祖上就都是英國君主,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的威塞克斯王朝。她與蘇格蘭王室也有血緣關系,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她與歐洲歷史最悠久的丹麥王室也有關系,她的曾祖母亞歷山大王後就是丹麥的公主。她還與歐洲大部分王室都有血緣關系,與她是表兄妹的國君包括挪威國王哈羅德五世、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而比利時國王艾伯特二世更是她的堂弟。此外她與之前的希臘王室、羅馬尼亞王室、德國王室和俄國王室也都有血緣關系。
女王從未接受過媒體采訪,因此除了少數曾與女王對話過的外國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政治立場與觀點。據報導女王的朋友很少,她寧願與馬和威爾士柯基犬作伴。女王的著裝十分保守,喜歡單色外套和各種不同的帽子。她很少改變自己的外形,例如在她繼位後她的發型就很少改變。她的個人形象與公眾疏遠,因此經常成為漫畫家和模仿演員諷刺的題材。
雖然女王經常出席各種文化活動,據稱在她的私人時間內她對藝術不太感興趣,寧願將整個晚上的時間花在拼板游戲上也不願從事其他藝術活動。她對音樂和繪畫的冷漠招致許多文藝評論家的批評,他們形容女王為「沒有審美感的國君」。
外交場合上女王非常正式,與她會面時的禮儀繁多。雖然一些會見英國君主時傳統的禮儀(如鞠躬)已經被取消,任何較親密的交流,例如觸碰,都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前澳洲總理基廷在一次女王訪問澳洲時輕輕摟著女王的腰,盡管他個人辯稱是一種對長者的尊重表現,亦被保皇派指為「對女王不敬」。
不過在私底下有報道卻稱女王非常喜歡一些「有傷風化」的幽默,她的侍女們還經常向她「報告」王宮內新的小道傳聞。私底下的女王非常平易近人,並且真心關切為她工作的侍從們。
幾乎每一位與她工作過的首相都給予女王極高的評價。自她登基的那天起她每天平均花3個小時在國事上,閱讀各個部門和首相府送來的文件。正因如此,她可以向首相布萊爾提供許多有益的忠告。
[編輯]
女王的後代
女王的孩子們和第三代子孫:
查爾斯·菲利浦·阿瑟·喬治(1948年11月14日出生),威爾士親王,1981年7月29日與黛安娜·斯賓塞女士結婚,1996年8月28日離異,再在2005年4月9日與相戀多時的卡米拉結婚。
威廉王子(1982年6月21日出生)
哈利王子(1984年9月15日出生)
安妮·伊麗莎白·愛莉斯·路易斯(1950年8月15日出生),王家長公主,1973年12月14日與馬克·安東尼·彼得·菲利浦斯結婚,1992年4月28日離異,1992年12月12日又與蒂姆西·勞倫斯結婚
彼得·菲利浦斯(1977年出生)
扎拉·菲利浦斯(1981年5月15日出生)
安德魯·艾伯特·克里斯汀·愛德華(1960年2月19日出生),約克公爵,1986年7月23日與莎拉·瑪格利特·弗格森結婚,1996年5月30日離婚
比阿特麗斯公主(1988年8月8日出生)
歐吉妮公主(1990年3月23日出生)
愛德華·安東尼·理查德·路易斯(1964年3月10日出生),威塞克斯伯爵,1999年6月19日與蘇菲·利絲瓊斯結婚
路易斯公主(2003年11月8日出生)
注意女王的兩個孫子和孫女,彼得·菲利浦斯和扎拉·菲利浦斯沒有王室頭銜,這在英國歷史上十分罕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英國的王室頭銜是從父親繼承的,而安妮公主的前夫馬克·菲利浦斯是一介平民,因此他的孩子們也就都是平民。
⑥ 一部講述在印度發生的,英國小女孩到印度和當軍官的父親匯合時,因為不懼怕大象而被一組織給%2
小泰山,N多人問過了。
英文名: The Jungle Book
中文名: 小泰山
別 名: 大冒險家:森林王子 | 森林王子
導 演: ( 斯蒂芬·索莫斯 Stephen Sommers )
主 演: (賈森·斯科特·李 Jason Scott Lee) (加利·艾爾維斯 Cary Elwes) (琳娜·海蒂 Lena Headey) (山姆·內爾 Sam Neill) (約翰·克里斯 John Cleese) (傑森·弗萊明 Jason Flemyng)
1871年,英國上校布賴頓帶著女兒凱蒂來到印度,一個印度青年納束與其妻子及兩歲的兒子莫基里成為他們的向導,為軍隊引路,凱蒂和莫基里成了好朋友。
一天晚上,一隻老虎偷襲軍營,納束不幸身亡,其子莫基里混亂中不慎落入萬丈深淵,被河水沖走,最後被野狼救起,從此莫基里在森林裡倖存下來,學會求生打獵的天賦本領,與動物為伍,過著野居生活。
光陰荏苒,在大自然的撫育下,轉眼間莫基里長大成為一個身強力壯的十七歲英俊少年,成為森林之王。 不料後來被人們發現後視為怪物,被將軍捉拿監禁於獄中……
幸而凱蒂憑借當初相送的手鏈認出了莫基里,將其解救出來,還教他各種禮儀想讓他回歸社會。
但是,這引起了凱蒂的未婚夫布尼的不滿,而莫基里身上鑲有珠寶的匕首也引起貪財的布尼的注意。
為了讓莫基里說出隱藏珠寶之地,布尼綁架了凱蒂,以她和她父親作為威脅,逼迫莫基里帶他們去尋找森林裡的寶藏。無奈之下莫基里只得順從,當布尼拿到了寶藏,得意忘形之時,寶藏的守護者----一條巨大的眼鏡蛇將其拖入水中……
結局:莫基里與凱蒂在森林裡翩翩起舞,相守永遠。
⑦ 一部關於英國殖民者和一個印度女人的愛情故事的電影.記得是這樣的:當時還是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
暴風驟雨,before the rain (1994年也有一部名字一樣的,那部是我一開始要看的,很有內涵也很好看)
⑧ 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英國女人
好像還沒有英國女子登珠穆朗瑪峰成功
1、1921年,英國登山隊(隊長克·哈瓦德巴里)首次從我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2、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我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3、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我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國登山隊,由十六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我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僱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我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十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而返[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仍從我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僱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我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我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後,我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1、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2、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4、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僱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6、1953年,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登上了珠峰頂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依·希拉里(紐西蘭人)和藤辛·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八千米的那個尼泊爾人)。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隊(隊長阿爾貝爾·埃格爾)由五人組成,隊員埃·施米特,尤·瑪爾米特,阿·列伊斯,格·貢欽,在大批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人員的支援下,於5月23日,先後分兩個結組登上了珠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當時國際帝修反的一片反華叫囂聲中,在三年自然災害和功修背信棄義單方面退出中蘇兩國登山運動員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動的時候,我國登山運動員這次從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嚇不倒壓不垮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這次登山戰斗中,中國登山隊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十三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恩·狄林法斯),採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22、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松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
一組從珠峰正南面沿一條長達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稱岩石牆)直插珠峰頂峰,這是日本人自己選擇的一條比較難攀的路線,因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於進行「技術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這是過去別國登山隊沒有搞過的。另一組仍然是選擇的傳統老路線,也就是從南坡經南坳沿東南山脊登頂的路線。
日本隊之所以兵分兩路,而且敢於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戰,這是與當時的世界登山趨勢分不開的。因為從南坡沿傳統路線登頂,走別人走過的道路,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高山登山運動已無太大意義。日本隊的南山坡正面登頂路線,按預計方案上升了大約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敗,最後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組的傳統路線。1970年5月11日、12日,該隊先後分兩個梯組共四人從傳統路線登頂成功,登頂隊員是松浦輝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爾籍的搬運工人喬塔里。
26、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28、1972年秋(9-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29、1973年春(2-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全隊中義大利軍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為止的外國登山隊中,到尼泊爾登山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僱用了三百多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動員了各種運輸工具,包括軍用直升飛機和坡地牽引車等現代化山地運輸工具。
義大利軍事登山隊的登頂路線,原來也是兩個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國隊用過的路線)登頂,一個是備用方案,即沿比較保險的,東南山脊傳統路線登頂。結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後還是採用備用方案登上了頂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於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由十六人組成,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松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十名法國人組成,僱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選定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准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五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6歲)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向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共停留25分鍾。
日本女隊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難較大。她們從日本出發到山下大本營,曾丟失了大量裝備和食品;5月3~4日夜間,在海拔6,450米的營地上又突然發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隊員和二十三名尼泊爾向導遭受雪崩襲擊,整個6,450米的營地全被雪崩吞沒,情況非常危險,但在得到及時搶救後,全體遇險人員脫險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沒的隊員中一個,她在登上頂峰之後表示,「以後再也不幹登山這種活動了!」
34、1975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七個兄弟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
全隊從3月初進山,6月初撤營。經過多次行軍(前三次是適應性行軍,後兩次是突擊頂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30分,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繼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之後,再次從北坡登上了這個地球的最高點
這次集體登頂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從此,不斷有更多的中國人登臨珠峰峰頂。中國的進步和強大,使中國登山者逐漸成為世界珠峰登山運動中的主導力量之一。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隊的路線是1969年日本隊偵查時確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隊沿此線兩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間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敗了,後來國際登山隊、歐洲選拔隊和英國隊相繼沿此線攀登珠峰也都失敗。這是迄今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條路線,也是四條路線中最短的一條。它的特點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條平均坡度達75度的很長的岩石大峭壁,英國人採用了特殊的氧氣裝備和進行了專門的高山攀岩訓練才取得了成功。
據外電稱,英國隊此次攀登珠峰,從建立大本營到登頂成功先後共用了三十三天時間,這是22年來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動中時間最短的一個隊,說明在組織運輸和掌握天氣時機方面都作得比較順利。英國隊全隊由十八名運動員組成,隊長是博寧頓。在突擊頂峰過程中,隊員朱·布爾剋死亡。據英隊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萬美元。
1975年春、秋兩季,三支登山隊員從三條不同的路線攀登珠峰成功,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過去所沒有的。
36、1988年,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37、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38、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39、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40、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這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奇想的壯舉,是12億中國人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的見證。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余愛好者挑戰珠峰。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⑨ 簡述英國與印度章西女王之間的關系
章西女王在印度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英雄,她是一個土邦的王後,丈夫死後帶領軍隊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所以他們的關系是侵略者和保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