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升空 俄羅斯公布登月計劃 歐空局探索星爆星系
3月30日,國際空間站「遠征65組」宇航員參加發射前訓練,哈薩克。美國宇航員馬克·范德海、俄國宇航員奧列格·諾維茨基和彼得·杜布羅夫將於4月9日乘坐「聯盟」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為期191天駐站任務。本次任務中使用的飛船被命名為「加加林」號,以紀念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完成人類 歷史 上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
3月31日,NASA 公布一張新照片,「機智」號(Ingenuity)火星直升機展開4個起落架。「機智」號已完成飛行前准備工作,預計4月8日進行首次試飛。根據計劃,它將在一處長寬約10米的空曠地面上起飛,以每秒1米速度攀升至3米高度,然後懸停30秒拍攝周圍高視角照片。這將是人類飛行器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起飛。
4月2日,NASA 公布一張天王星(Uranus)觀測數據合成照片,靠近南極區域的粉色巨型光斑是天王星發射的X射線能量流。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來自天王星的X射線,推測可能來自星環或極光。天王星是太陽系距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人類對其了解很少,迄今只有一個探測器飛掠過天王星。
4月5日,美國的「天鵝座」貨運飛船停靠在空間站外,遠景是地球大氣層頂的氣輝。當天,宇航員手動操作 SpaceX 「載人龍」飛船移動至和諧號節點艙的頂部介面,為即將抵達的新一艘「載人龍」飛船對接做准備。國際空間站將在4月進行2次宇航員交接工作,俄「聯盟」號飛船和「載人龍」飛船將各運送一批宇航員抵達空間站。
4月5日,NASA 公布一張「機智」號(Ingenuity)火星直升機落地後的新照片,頂部太陽能電池板已經展開。4月3日,「機智」號在火星表面度過脫離火星車後的第一個夜晚,它通過機載太陽能電池系統為內部元件持續供熱,成功抵禦火星夜間達-90 的超低溫。「機智」號下一步將測試旋翼性能,從每秒50轉逐步提高至每秒2400轉的高轉速。如果測試順利,預計於4月11日進行首次飛行。
4月6日,俄羅斯「聯盟-2.1а」火箭運載至發射台,拜科努爾航天中心。4月9日,「聯盟 MS-18」號載人飛船將運送3名遠征65組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意味著空間站駐站人數在未來一周達到10人,部分宇航員需要在臨時睡眠艙中休息。遠征65組宇航員將在空間站駐留191天,完成棉花根系培育、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研究等超過100項太空實驗。
4月8日,「毅力」號火星車與「機智」號火星直升機自拍合影。這張照片由「毅力」號機械臂末端的廣角相機拍攝合成。「機智」號火星直升機已成功解鎖2片旋翼,准備於4月11日進行首次動力飛行。它將升空至距離火星地面10英尺高度,然後返回地面,整個過程預計耗時90秒。「機智」號依靠太陽能提供電力,飛行過程中旋翼葉片轉速達到每分鍾2537轉,約為普通直升機的5倍。
4月9日,歐空局公布一張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室女座 M61 星系照片,螺旋臂上紅色光點是正在誕生新恆星的區域。這是室女座最大的螺旋星系之一,距離地球約5200萬光年,直徑與銀河系相似。科學家認為該星系中心存在一個質量約為太陽5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天文觀測數據顯示,M61 星系正在以爆發性的驚人速度形成恆星,因此也被歸類為「星爆星系」。
4月9日,俄羅斯聯盟號火箭搭載「聯盟 MS-18」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運送3名遠征65組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哈薩克。本次飛行為「聯盟」號飛船執行2021年首次載人任務,飛行約3個小時後順利抵達國際空間站。新一批3名成員中包括2名俄宇航員,他們將在駐留期間完成50項太空實驗,並在7月執行俄國「科學」號(Nauka)實驗艙對接任務。
4月11日,一名遊客正在參觀莫斯科航天博物館,俄羅斯。4月12日是人類首次進入太空飛行60周年紀念日,莫斯科航天博物館舉行專題特展,展出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進入太空時乘坐的「東方1號」飛船返回艙、 歷史 文檔和私人物品。本次展覽的籌備工作耗時2年,全俄超過30家博物館參與提供展品。蘇聯太空計劃主要由俄羅斯繼承,俄宇航局計劃2030年實現載人登月。
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的「東方1號」飛船返回艙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展出。
4月12日,俄羅斯總理訪問莫斯科航空學院,紀念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進入太空60周年。當天,俄總統普京主持召開俄航天領域發展工作會議,他指出航空項目發展與國防工業存在直接聯系,俄國必須在21世紀保持太空強國地位。莫斯科計劃於2025年至2040年分三階段實現登陸月球計劃,包括發射月球軌道器、建設月球基地等。
4月12日,俄總統普京在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著陸點博物館親自種下一棵松樹,薩拉托夫州。
4月14日,SpaceX 「奮進」號(Endeavour)載人龍飛船即將安裝至運載火箭,肯尼迪航天中心。這艘飛船曾在2020年執行 SpaceX 首次載人發射任務並成功回收,預計4月22日將再次運送4名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 NASA 首次批准使用回收飛船執行載人發射任務。「奮進」號預計飛行23小時39分鍾後與空間站自動對接,屆時站內宇航員人數將增加至11人。
4月15日,美國宇航員維克多·格洛弗正在參加歐空局的「時間感知」研究實驗,國際空間站。這項實驗主要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研究微重力環境對人類時間感知能力的影響。根據實驗描述,宇航員將通過 VR 眼鏡看見一個隨時可能消失的藍色方塊,宇航員需要一邊讀數一邊估算方塊存在時間。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明人類在微重力環境下更傾向於低估距離長度,因此推斷相同環境下人類可能感覺時間流逝得更快。
4月19日,「機智」號(Ingenuity)無人直升機在火星地表投下影子。「機智」號成功完成第一次動力控制飛行,飛行高度達到3米,懸停30秒,成為第一個在外星球上實現可控飛行的人類飛行器。「機智」號重約1.8千克,搭載一個底部黑白攝像頭和一個水平方向的彩色攝像頭,主要任務是勘查周邊環境、幫助規劃火星探測車的行駛路線。
4月19日,「機智」號火星直升機首飛後順利著陸。
4月20日,SpaceX 星艦原型機 SN15 豎立在發射場上,得克薩斯州。SpaceX 計劃4月22日進行第5次高空飛行測試,SN15 星艦原型機將垂直升空至1萬米高度、完成翻轉並直立著陸。星艦原型機前4次試飛均因著陸或空中爆炸而失敗。NASA 上周宣布與 SpaceX 簽署29億美元訂單,委託後者在2024年之前為「阿爾忒彌斯」計劃製造月球登陸飛船。
4月22日,一枚搭載36顆英國 OneWeb 商業通信衛星的「聯盟-2.1b」火箭准備就緒,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本次任務發射日期為4月25日,計劃部署36顆衛星進入距地面450公里的近極地軌道。這是 OneWeb 公司第6批衛星發射,預計將讓在軌衛星總數增加至182顆。OneWeb 計劃2021年內開始為英國、加拿大、北歐等高緯地區提供衛星寬頻服務,2022年底前完成648顆衛星組網。
4月22日,「機智」號無人直升機在火星地表投下影子。「機智」號22日成功實現第二次動力控制飛行。本次飛行步驟比前次更為復雜,首先需上升至5米高度,然後傾斜5度向側方移動2米,旋轉向多個方向聚焦鏡頭,最後返回原點著陸。整個過程共耗時51.9秒。「機智」號下一次試飛將嘗試升空至50米高度。
4月23日,SpaceX 「獵鷹-9」號火箭搭載「奮進」號載人龍飛船發射升空,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國東部時間4月24日凌晨5點,「奮進」號飛船順利運送4名宇航員抵達國際空間站。NASA 公布消息透露,本次載人飛船任務過程中遭遇一次太空碎片撞擊警告,所幸最終避過碎片未發生事故。歐空局估計近地軌道上目前有1.28億個尺寸大於1毫米的太空碎片。
4月23日,俄羅斯新空間站首席設計師展示一件科學動力模塊艙模型,莫斯科。當天,俄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宣布目標在2026年向新空間站派遣第一批宇航員。俄羅斯新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將在2025年發射,這是供空間站使用的科學動力模塊艙,能夠通過機器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太空實驗。預計新空間站所有模塊在軌組裝工作將在2035年完成。
4月23日,「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准備就緒,海南文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天和」核心艙最早於4月29日上午發射,這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將正式進入在軌建造階段。中國空間站項目計劃2021年至2022年進行11次發射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預計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
4月24日,「奮進」號載人龍飛船正在與國際空間站自動對接。「奮進」號成功將4名宇航員運送至國際空間站,這艘載人龍飛船曾經在2020年11月執行首次載人任務,這是它第二次執行運送任務。新一批宇航員將在空間站駐留6個月,預計完成超過200項科學實驗,包括通過人體組織晶元(Tissue Chips)研究微重力環境對人類 健康 的影響。
4月26日,「聯盟-2.1b」火箭搭載36顆英國 OneWeb 公司商業通信衛星發射升空,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聯盟」號運載火箭在升空4小時後成功將新一批衛星部署至近地軌道。本次任務總載荷約5808千克。英國 OneWeb 公司以「加加林」作為本次任務代號,以紀念人類首位宇航員進入太空60周年。
4月26日,NASA 公布一張仙後座A(Cassiopeia A)超新星爆炸X光照片,藍色氣體是爆炸時候產生的放射性鈦元素。這顆超新星位於銀河系,距離地球約11000光年,是已知最年輕的超新星殘骸之一,天文學家在350年前首次觀測到它爆炸產生的強光。4月21日,天文學家宣布首次觀測到恆星爆炸後產生鈦元素的證據。這項發現將為研究恆星爆炸理論提供新的線索。
4月29日,「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海南文昌。「天和」核心艙在發射494秒後成功進入距離地球約370公里的預定軌道。這是中國空間站發射入軌的首個艙段,也是中國迄今研製的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航天器,起飛質量達22.5噸。本次任務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在軌建造階段,預計202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4月30日,歐空局發布一張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天箭座「項鏈星雲」照片。這是距離地球約1.5萬光年的一個行星狀星雲,中央存在兩顆和太陽相似的恆星,其中一顆恆星在1萬年前膨脹為紅巨星並吞噬了另一顆恆星,而被吞噬的恆星依然在紅巨星內旋轉運行,從而形成如同「項鏈」一樣的獨特星雲結構。
5月2日,SpaceX「堅韌」號載人龍飛船成功濺落於墨西哥灣,美國佛羅里達州。2日凌晨2時56分,「堅韌」號飛船搭載4名宇航員返回地球,這標志著人類第一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順利完成往返。本次返回任務原計劃4月28日執行,但是受天氣影響多次推遲,最終選擇在夜間濺落於墨西哥灣著陸點,飛行耗時共6.5小時。
② 普京稱美國破壞了世界經濟秩序的基礎,俄羅斯是否會採取反制措施
普京稱美國破壞了世界經濟秩序的基礎,俄羅斯即將採取對美國的反制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個,首先就是限制美元的流入,因為美元存在著一定的動盪,已經失去了可信度,如果繼續用美元,很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俄羅斯開始逐漸的棄用美元,改用盧布。其次是限制美國人入境,其實這點早就已經開始了,只過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勢,其實這也是擔心美國人干預俄羅斯的內政,或者通過一些商業手段來打擊俄羅斯的經濟。最後就是給予美國嚴厲的警告,這可不是說說而已,如果美國繼續我行我素,普京很可能動用一些軍事手段。
俄羅斯進行了增兵計劃,多招了13萬人,其軍事的威懾力越發強大,如果只對付一個烏克蘭,完全沒有必要,所以俄羅斯針對的還是美國,並且已經做好了隨時爆發大戰的准備。
③ 造成火箭發射推遲的原因有哪些
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公號:中國航天科普(id:space-more)】
火箭的發射時間有時會因種種原因而臨時推遲,那麼這樣的推遲是「個案」還是「慣例」?火箭的發射時間為何會被臨時推遲?推遲後對火箭、衛星乃至整個發射任務又有哪些影響呢?
其實,在全球的宇航發射中,推遲發射並非個案。例如,除了SpaceX公司三番五次地推遲獵鷹-9火箭的發射任務外,美國在「天鵝座」「獵戶座」等幾次重大發射任務中都遇到過臨時推遲的情況。有人曾開玩笑地說:「美國發射任務臨時推遲似乎成了『家常便飯』。」
造成火箭發射推遲的原因多種多樣,大致分為幾類:技術原因、天氣原因以及落區情況等因素。
在技術原因方面,如果進一步細分,還能分為運載火箭自身原因、有效載荷和配合目標的狀態。
顧名思義,運載火箭和有效載荷的技術原因很容易理解,而 配合目標 則是指與此次發射任務相配合的元素,如地面的監測設備、太空的監測衛星和在軌運行的對接航天器等。
載人和貨運飛船發射前,與其對接的國際空間站一般都要進行降軌,如果國際空間站降軌不到位,沒有飛到預定的位置,就會影響對接,因而發射也會受到影響。
同理,在試驗衛星發射時,也會進行大量的數據測試,如果用於監測的設備儀器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發射。
因為 技術原因 導致發射推遲的事件並不少見。比如由於美國空軍用於發射跟蹤的雷達故障以及獵鷹-9火箭第一級上安裝的視頻傳輸裝置的機械故障,發射被緊急終止。
同樣因技術原因,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原定於當地時間2016年4月27日在東方航天發射場進行的首次火箭發射任務被迫在最後時刻推遲了。媒體紛紛稱,俄羅斯總統普京苦等火箭發射整整一天,卻被「放鴿子」。
再來說一說由於 衛星載荷 問題所導致的延遲發射。
美國德爾塔火箭於2016年6月11日發射了NROL-37衛星,而該任務的原定發射時間是5月12日。由於在發射前夕發現衛星載荷的問題,不得不推遲發射。
無獨有偶,SpaceX公司發射Orb-comm-2衛星時同樣由於載荷問題推遲了4天發射。
事實上,火箭發射是得看「老天爺臉色」的。這其中包括大氣層內的氣象狀況和空間天氣情況。因為大風、雷雨等天氣可能會對運載火箭造成致命的影響,所以火箭發射時間要盡量選擇在晴朗天氣條件下進行。
而在大氣層外,太陽黑子活動、高能輻射以及電磁暴等惡劣的空間天氣也有可能讓火箭發射任務失敗。所以,火箭發射前需要進行大量的天氣監測和預報工作,發射時間的選擇也需要避開這些天氣狀況。
同樣以NROL-37衛星任務為例,當火箭6月10日已經「箭在弦上」准備發射衛星時,由於糟糕的天氣情況,發射不得不推遲到6月11日。
落區情況是指運載火箭起飛後的緊急著陸區,助推器、一子級等部件的落點。在火箭發射前,工作人員要進行落區居民的疏散工作,尤其是一些在內陸地區的發射場,火箭的落區會盡量選擇在一些人煙稀少的地區,但在發射前也需要將這些地區進行疏散,以免造成人員傷亡。而對於沿海地區的發射場來說,落區的選擇較為寬裕,一旦被選定為落區的海域,則需要控制船隻進入。
影響火箭發射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不允許,而一旦火箭發射推遲,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發射窗口的選擇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作,要綜合考慮有效載荷本身的要求及外部諸多限制條件。
由於太陽、地球和其他星體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即使發射同一類型、同一軌道的航天器,其發射窗口也是不固定的。
此外,發射窗口也長短不一,長的以小時計,甚至以天計算,短的只有幾十秒鍾,甚至為零。如果航天運載器因天氣或臨時故障等原因不能在規定的發射窗口起飛,就只能延遲,等待下一個發射窗口。
當前世界的主流運載火箭多採用低溫推進劑,這樣的火箭比較難「伺候」。它們大多在發射前一兩天進行加註,一旦發射推遲,發射任務不僅會因為低溫推進劑的加註、泄出、再循環操作中的推進劑損耗,以及相關操作而增加任務成本,更要承受延遲發射所帶來的技術風險。
一般情況下,各國火箭進場後的准備發射周期普遍在1個月左右。這期間,科研人員要對火箭、載荷以及配套設施進行大量的測試工作,一旦出現問題就要立馬解決。
同時,相關人員還需要加強發射場、火箭飛行軌跡區域的天氣監測和提前預報,以及發射場區和落區的安保和疏散,以確保火箭能夠准時發射。
火箭發射的推遲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而是航天工作者對於發射前檢查更為細致嚴謹的一種表現。另外,隨著運載火箭自檢能力的不斷提高,在火箭發射前依靠先進的故障檢測系統,及時排除火箭檢測到的故障,反而更能提高發射的成功率。
如需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哦~
④ 普京觀摩了「東方-2022」戰略演習,他的身邊都有哪些人物陪同呢
普京和俄羅斯國防部的官員一同觀看此次聯合軍訓演習
由於日本近期在國際上發表了很多的危險言論,並且還和美國在亞太地區展開了聯合軍事演習,這無疑是針對我國和俄羅斯的行動,於是我國俄羅斯也聯合13個國家在日本海附近展開了聯合軍事演習,並且展現了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及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大將,以及俄羅斯國防部的其他參謀都出現在了聯合軍事演習的現場,並且對聯合軍事演習提出了較高的認同,這也表示俄羅斯十分重視此次聯合軍演習。
⑤ 普京出訪伊朗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普京出訪伊朗的真實意圖很簡單,那就是破壞美國用導彈包全麵包圍俄羅斯的企圖。
美國妄圖把中東變成他的導彈發射基地。
拜登出訪中東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企圖整合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成立一個中東版本的軍事聯盟,名曰「中東防空聯盟」。
一旦在美國的主導中東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一批建立一個防空聯盟,那麼美國就可以在中東地區大規模的部署美國導彈,美國隨時可以通過中東向俄羅斯發射導彈。
說白了,普京在拜登出訪中東的時候也跟著出訪,目的就是敲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警告他們不要聽美國的話,不然後果自負。
⑥ 普京赴「東方-2022」演習現場視察,這場軍演對俄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呢
俄羅斯和我國的聯合軍事演習是為了反制美國和日本
由於我國和俄羅斯都是亞太地區的軍事強國之一,同時也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都是美國的重大威脅,所以美國和日本聯合亞太地區多個國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想要以此來針對我國和俄羅斯,並且對我國和俄羅斯的領土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我國和俄羅斯也沒有坐以待斃,聯合印度等13個國家在日本海附近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規模十分巨大, 展現了強大軍事實力的同時也對日本和美國的軍事演習進行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