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三上傳統文化第四單元教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三上傳統文化第四單元教案

發布時間: 2022-12-11 12:19:40

❶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作文講評教案

1.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在鑽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廣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一般應包括知識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課時教學目的要訂得具體、明確、便於執行和檢查.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制定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素質、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其可能性.
2.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在鑽研整個教材的基礎上,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及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它,其它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說教材重點才重要,其它知識就不重要.所謂難點是相對的,是指學生常常容易誤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難點.寫教案時,主要考慮這樣幾類知識常常是學習的難點:①概念抽象學生又缺乏感性認識的知識.②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③現象復雜、文字概括性強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闡述的知識.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識.⑥數學知識運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難的知識.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❷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1

一、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

體會朴實無華的語言中蘊含深情的特點。

2.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習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手法。

3.審美鑒賞與創造

學會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傳承與理解

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培養尊重、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的精神。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寫,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標: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對於舊歷新年的復雜情感。

2.引導學生感受新年濃濃的節日氣氛,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過引導學生講述過新年的事情,渲染節日氣氛,把學生的思維引入過年的情景之中。

2.討論點撥法。對於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矛盾情感,老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及作者自身情況探討。

3.品讀鑒賞法。學生通過多次默讀和自由朗讀體會文中情感,感受節日氣氛。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過春節的有關圖片或視頻)

師:看到這些畫面,你一定不會陌生,這是什麼時候的景象?

(學生一般都知道是春節的景象)

師:大家說說你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你過春節時心情怎樣?

(兩三個學生談談)

師:確實,說到過節,大家都很興奮,都很激動。我們中國,過節的習俗由來已久。在過去人們是怎樣過節的,他們的心情會和我們一樣嗎?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林語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紀30年代他「慶祝舊歷元旦」的氛圍吧!(打出題目《慶祝舊歷元旦》)

二、整體感知

請大家默讀課文,思考:1、文中的「舊歷元旦」究竟是什麼節日?

2、「舊歷元旦」有哪些習俗?

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讀書,老師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生讀後基本上能回答:「舊歷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文章寫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營業,閑逛,賭錢,打鑼,放鞭炮,拜客,看戲」「紅色春聯貼滿在每家門上」「街頭屋前,到處是爆竹聲,充塞著硫磺味」「春聯、年夜飯、鞭炮、紅蠟燭、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這些景象和我們現在的春節景象基本一樣。

三、素養提升

1、再讀課文,思考全文可分為幾部分?

(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具體是幾層不是很重要,但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脈絡。分兩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總的寫過舊歷新年的習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對舊歷新年的態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體記敘廿四年過舊歷新年的經過。

(或者:第一部分:(1-5段):總的寫過舊歷新年的習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體記敘廿四年過舊歷新年的經過。)

2、精讀重點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後具體記敘廿四年過舊歷新年的經過,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勾出表明順序的標志性詞語!

一月初、一星期後、二月一號、二號、到二月三號、早餐後、中飯時、下午三時、五時、五時半、六時

(2)在第5段中作者說「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嗎?作者過新年的情感態度是怎樣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態度的詞句!

我並不要舊歷新年----這是我屈服的開始----兒時情景不自禁地出現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個罪人-----心旌顯得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一定是另外一個意識-----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4)怎樣理解作者過新年時的矛盾糾結的情感?

這一點對於學生應該是一個難點。可以分兩步引導學生理解:

A.結合林語堂《紀元旦》一文理解。學生閱讀《紀元旦》一文,看看當時作者寫此文時的情感。

學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內心煩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嗎?試比較兩文,看看兩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內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見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較本文和《紀元旦》,看看課文與《紀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讀後不難發現,課文中多次提到「科學」「理智」「守舊」等詞句,如「中國政府早已正式廢除陰歷新年,但陰歷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廢除掉。」「我是個極端摩登的人。沒有人可以說我守舊。我不懂遵守舊歷,而且還喜歡倡行十三個月的年歷,每月只有四個星期或二十八天。換句話說,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就是這點科學的驕傲,使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裝著慶祝,一點沒有真感情。」「科學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舊歷,我也答應照辦。」「似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智。那時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一定是另外一個意識」

由此可想,作者寫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圖,那他究竟要表現什麼呢?那就要看看林語堂所處的時代吧!也許會幫助我們理解。

B.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師問:課文寫於那一年?(提示學生在《紀元旦》一文中找到寫作的時間!)

寫於廿四年(民國二十四),即1935年,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是怎樣的呢?

老師介紹時代背景: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劇,國民黨政府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日益加強,在亡國滅種的外患內憂催化下,中國知識界先進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識被喚醒了(林語堂就是其中一員)。在五四運動後,即20世紀30-40年代又發生了一個「新啟蒙運動」。新啟蒙運動倡導自由、理性,主張科學的邏輯思維。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國舊有的文化,但是新啟蒙運動者則是力求辯證對待中西方文化,他們認為,一種新的文化的出現,是綜合了多種不同的文化產生出來的。新啟蒙運動是一場民族的科學的民主主義文化運動,運動中對中西方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區別對待,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辯證的繼承,並結合符合中國特色的外來文化,促進了新的文化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應該只是毀棄中國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西洋文化,當然更不應該是鼓手中國文化,而拒絕西洋文化;而應該是各種現有文化的一種辯證的或有機的綜合。(部分摘選自《20世紀30年代新啟蒙運動淺論》)

課文其實就可見到當時時代的印記:「中國政府早已正式廢除陰歷新年」「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科學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舊歷」。

了解了時代背景,那同學們覺得本文要表明什麼思想呢?

(學生探討發言)

老師總結歸納:陽春佳節的意味,迫著人喜躍,科學的理智無法鎮服心靈深底的盪漾,是應該做理智的動物呢,還是應該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糾結,但最終理智抵制不住節日的濃厚氣氛,被周圍人們的歡愉所感染而不自覺地沉浸在愉悅之中。可見,我們的民俗文化、傳統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進新時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舊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們的思想情感,尊重傳統文化是在20世紀30年代處於新啟蒙運動中的作者所要倡導的吧!

(5)拓展延伸

傳統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裡?它為何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值得我們去傳承?你能否通過本文的閱讀找到人們喜愛春節的些許原因?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通過作者對人們過舊歷元旦的描述,探討春節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學生交流後,可歸納出幾點:A.熱鬧喜慶;B.寄予人們美好的祝福與願望;C.是生命復歸的日子;D.有著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生命,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因此,傳統文化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現實生活的強勁脈搏里,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們的民俗文化的觀念也越來越強,比如,每年清明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國家要放假,我們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都表明我們國家及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的尊重。

3.體會本文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課文,看看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作者運用有何特點?

表達方式:用了記敘、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生動形象)、抒情等表達方式。(舉文中語句說明!)

特色:記敘:既有概括敘述又有細致描寫;

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生動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發多和記敘描寫相結合。舉具體語句分析!如:

A.五時炒年糕吃,滿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個罪人。「我不準備過新年」我下了決心說,「晚上我要出去看電影。」

B.「誰給她穿的新衣服?」我責問,心旌顯得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

C.六時發現蠟燭台上點起一對大紅蠟燭,燭光閃閃,似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智。那時我的科學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虛空了。

D.一時鞭炮聲音四起,一陣陣的乒乓聲,像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

E.在一片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四.總結:

我們通過作者對過舊歷元旦的習俗及自己過舊歷元旦過程中的矛盾復雜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節濃濃的節日氣氛,看到了中國傳統習俗及傳統文化的魅力,懂得了應該尊重並傳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激發學生勤於思考、熱愛科學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克隆」的含義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激發學生勤於思考.熱愛科學。

教具准備:掛圖、生字卡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掌握課文內容,了解「克隆」意義。

教學准備:

生字新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科學充滿了好奇,對生活充滿了幻想,今天我們學習第七課《奇妙的克隆》(板書),也是有關科學奧秘的。看課題,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克隆是什麼,奇妙在哪裡,克隆有什麼作用?)

2.交流有關克隆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

1.讀准宇音,認清生字字形,讀順每句話,把全文讀通。

2.畫不懂的詞語,聯繫上下文或藉助工具書了解它們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請做上記號。

3.邊讀邊思考課前提的問題。

三.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課文,幫助糾正字音和讀得不通順的地方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

2.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對學生不懂的詞語教師作適當講解。

四.分段指名讀課文

提出學習要求: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導書寫生字

1.學生仔細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後,指名板演。

2.引導評價,適當范寫。

3.學生用鋼筆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作業

1.抄寫生字詞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3

單元說明:

本單元選編的《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你一定會聽見的》則是一篇隨感式的小品。學習這一組文章,可以在培養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滲透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

❸ 幼兒園傳統文化優秀教案

鏈接: https://pan..com/s/1WtYRei05hYYaPdjRSgzQQA 提取碼: cp4v

這里有上千部幼兒園課程教案,希望能幫助到你

❹ 傳統文化作文教案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世代傳承中形成的、體現出本國家或民族獨特審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種民族精神、氣質、品質、操守的集中體現,也是百姓衣、食、住、行點點滴滴的生活積累。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教案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統文化作文教案篇一

“傳統文化”話題作文導寫

[話題設計]

2005年春節晚會有一道靚麗的風景,那就是各省獻上的對聯。品賞這些對聯,我們不但對偉大祖國的名勝古跡、人文歷史、礦物寶藏等有一個了解,更能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止是品對聯,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其它許多藝術形式中看到璀璨的民族傳統文化:詩歌、繪畫、書法、文房四寶、茶藝、京劇、刺綉、民俗節日、剪紙、皮影戲……你就會從中發現傳統文化的偉大藝術魅力,挖掘出其強大的生命力。請以“傳統文化”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定,不要寫成詩歌,不少於800字。

[寫作點撥]

(一)話題理解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世代傳承中形成的、體現出本國家或民族獨特審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種民族精神、氣質、品質、操守的集中體現,也是百姓衣、食、住、行點點滴滴的生活積累。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實,傳統文化的氣息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得到。它跳動在民族樂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閃爍在國粹京劇色彩斑斕的臉譜上,綻放在異彩紛呈的民俗節日中,傳揚在膾炙人口的中華詩詞里……總之,傳統文化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寫法提示

傳統文化內容浩如煙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內容都涵蓋是不可能的,所以,寫作文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化虛為實,以“具體”詮釋“抽象”

“傳統文化”是較抽象的概念,寫作時,化概念為萬象,用具體的文化形態——詩歌、繪畫、書法、文房四寶、茶藝、京劇、刺綉、民俗節日、剪紙、皮影戲等去詮釋抽象概念的內涵,化抽象為具體,就拓寬了自己的思維空間,也拓寬了發揮自己優勢的天地。

2.以小見大,用“細節”點染萬種“風情”

語言於文章,就如同衣服於人體一樣,不但有表情達意、張揚個性的作用,還有點綴、修飾的功能,衣服的一個花邊,一粒紐扣,一處鏤空設計,一掛飾物點綴,都可以使你風情萬鍾,獨特嫵媚。“小”處的設計顯現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細節同樣可以顯示作者獨運的匠心。

3.九九歸一,點題、扣題彰顯敏銳思維

此話題,學生的寫作范圍非常廣,寫作思路也比較開闊,但是無論是寫剪紙的精巧、川劇變臉的神奇、琴棋書畫的高雅,還是寫民俗節日的深入人心、詩歌藝術的源遠流長等等,最後都要歸結到話題“傳統文化”上,要從中挖掘出傳統文化的一些“共性”的東西,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魅力”。

4.寫作體裁多種多樣——貴在與話題相聯系。

可以寫散文,重在創設優美的意境:如寫民俗節日,要寫出它的歡快喜慶,亦雅亦俗,在熱鬧、歡樂、鑼鼓喧天、舉國同慶的美好氛圍中,讓人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當然,不能用干癟的語言。

可以寫議論文,如談傳統文化如何代代傳承、永不消逝;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談傳統文化的世界地位與影響等等。

也可以寫記敘文或構思小小說,如

①故事新編,賦予古老的神話、傳說鮮明的現代意義,去表現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體現出老百姓傳統的樸素的人生追求。

②老外學藝,通過一個外國人歷盡“千辛萬苦”,鬧了無數笑話,也要學習那對他來說魂牽夢繞的東方文化的故事,來表現傳統文化的對外影響。

③百姓生活:剪窗花,扭秧歌,劃旱船,踩高蹺,變戲法,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等傳統文化、習俗已經深入老百姓的實實在在的生活中。

[學生問題]

1.只籠統地“介紹”一些傳統節令,缺乏自己對這些節令文化意義的“認識”。選寫一個節令,重點記述節日有關“活動”,始終未在節日的“魅力”或“文化意義”上“表態”。選寫“詩詞”類,未將古典詩詞的“共性”特點歸納出來,只是一種“內容介紹”或“手法說明”,有的連“感受性”的文字也沒有——古典詩詞的格律美自然是與外國詩歌不同的,唐代“送別詩”、“邊塞詩”有何特點?這特點里又具有怎樣的文化意義?

2. “傳統的”應是有“特點”的:選材上不典型,不具“特點”,自然難以與傳統文化相聯系;有的選材較為典型,但沒有抓住節令“特點”,挖掘不出某節令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寒食”、“端午”等節令其實是一種祭奠文化,之所以延續至今,中華民族懷宗追遠、崇節尚義的品質因素可窺一斑;“中秋”則突出一個“圓”字,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里,飽蘊了中華民族安定平靜、雍樂和美的審美情趣與追求。

3.“傳統的”應是與外民族、外國有“不同”之處的。這其實已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對比”的手法來構思,反映中外有別,以體現民族特色。作文中運用這種辦法的幾乎沒有。

4.音樂、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屬於藝術,不具備對相關方面一定的了解盡量不要選寫,否則欲求“大氣”與“厚重”,結果卻難逃“籠統”。

傳統文化作文教案篇二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教案

美文欣賞:

冬至吃餃子

東漢時候,有個名醫,叫張仲景。他的醫術高明,不管什麼病,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他是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退休回鄉,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飄飄散。他看到那些為生活奔忙的人,衣著單薄,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很難受。

張仲景回家後,心裡總掛記著那些爛耳朵的人們,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找了一塊空地拾只佔棚子,架上衣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格放在鍋里煮,等煮好後,把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一隻只耳朵形狀,再放在鍋里煮。到冬至那天就開張,專門送給傷的人吃。張仲景把這種治傷的葯叫“祛寒嬌耳湯”,吃過以後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傷都治好了。(冬至,張仲景煮餃子為人們治凍傷,“祛寒嬌耳湯”的誕生。)

以後,每到冬天,張仲景都做“祛寒嬌耳湯”,到冬至那天,送給大家吃,防備和治療凍傷。巧的是,過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為了紀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戶戶包餃子吃,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餃子叫做餃耳呢。(無巧不成書,張仲景的忌日也正好是冬至,人們為了紀念他,冬至包餃子成為風俗。)

【名師點評】

評析: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為人民大眾治凍傷而引起的,這種寫法既是傳說又點明人民大眾會永遠記住為他們做實事、好事的人們。

【習作要求】

用多種形式了解傳統文化,搜集資料:文字、圖片、實物,把自己最想告訴大家的,理一理,寫成一篇習作。

【習作指導】

1、可以寫什麼?

傳統文化

①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

②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

③獨特的風俗習慣,如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

2、怎麼寫?

了解傳統文化, 收集資料:除夕貼對聯,臘八粥...... 用敘述、描寫、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寫下來。

【主題推薦】

《生活中處處有學問》

《記一個節日傳說的故事》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飲食著手,初步了解傳統節日中相關的飲食,學會觀察生活和搜集資料,體會飲食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口語交流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引導學生在互動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使用准確、得體的語言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做到聲音響亮,條理清楚;學會合作,促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發展語言。

3.在交流中學會傾聽,鼓勵學生能具體、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活動成果。

4.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發現生活中隨時隨處包蘊的傳統文化,牽引學生愛國情愫,激起學生的自豪感與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從生活中的飲食著手,引導學生樂於交際,並把要說的內容條理清楚地敘述明白。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口語交流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會使用准確、得體的語言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做到聲音響亮,條理清楚。

教學過程:

一,分組互動悟傳統:

1.出示四種傳統食品,分別為粽子、湯圓、月餅、清明果,放於四大組,請學生選其一種並迅速坐到那一組當中。結合發下的討論提綱組織各大組討論,參考內容:

①本組的食品通常在什麼節日里出現?

②能先容一下它的樣子嗎?味道怎樣?

③你們組覺得這種食品中蘊含著什麼意思?

④你們組搜集了哪些與這種食品相關的資料(如童謠童謠、成語、故事、格言等)?

⑤你們組還有哪些新的發現?

2.指名帶著本組的食品上台先容,共同評議,評議參考內容:可以按提綱把本組食品介紹清楚,說話有條理,能讓人聽明白,聲音響亮,口齒清楚等。

二、集思廣益,贊飲食。

除了我們剛才所說的,正猶如學們搜集的,生活中的飲食文化氣味還相稱豐富。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贊美著我們所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有許許多多的人通過食物來寄託自己的思念,訴說自己美好的祝福。

傳統文化作文教案篇三

《傳統文化伴我行》主題班會教案

一、班會活動背景:

我們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禮、仁、孝三個方面。

“禮”也就是說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按常規的要求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並引導學生自覺思考自己應如何改進不規范行為後面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從內心深處觸發悔過革新的想法,促其走向成熟,帶著紀律意識步入社會。

“仁”就是指愛仁,講仁義,講友愛,講愛國。

“ 孝”就是指對父母有“孝心”,對長輩有尊崇之心,對社會有責任心,對國家有忠心。

二、班會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做人之道,以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在習慣中升華個人品質。

三、班會活動准備:

1、物色好主持人 。

2、准備材料 。

3、節目排練 。

四、班會活動過程:

(一) 舉文言名句。

甲:1、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是句俗語,常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出自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乙: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甲: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遊子吟》)

乙: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二)引入活動。

甲:這些文言名句大家耳熟能詳,它們在禮、仁、孝三個方面蘊涵著豐富的意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乙:“禮”也就是說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帶著紀律意識步入社會。

甲:“仁”就是指愛仁,講仁義,講友愛,講愛國。

乙:“孝”就是指對父母有“孝心”,對長輩有尊崇之心,對社會有責任心,對國家有忠心。

甲:是啊,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們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

乙:這也是它們吸引我們的主要原因,我想我們都願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

甲:我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