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李鴻章甲午海戰之後的出訪歐美各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由於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反對,致使李鴻章從仕途的頂峰跌落下來,先後失去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寶座,只得閑居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內。然而,清王朝統治者慈禧和恭親王奕盉念他過去的功勞,1896年2月,決定讓他出訪歐美,了解西方國家的政治和外交等情況,同時勸說西方列強同意「照鎊加稅」,提高列強向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
訪俄簽訂《中俄密約》
當時,沙皇俄國正在修築橫跨歐亞的西伯利亞大鐵路。1896年5月,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將要舉行加冕典禮,各國均派特使致賀,清政府擬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嫌王之春「人微言輕,不足當此責」,向清政府提出抗議。於是,清政府改派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大臣」赴俄。
清廷改派李鴻章赴俄,一方面是屈從於俄國,另一方面,也是基於「聯俄制日」的戰略考慮。甲午戰爭之後,不斷崛起的日本給中國造成威脅和大量的損失,清政府想利用日本和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矛盾,聯合俄國來限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
1896年2月28日,慈禧召見李鴻章,3月3日,李鴻章離京南下,3月14日抵滬。
當時,英、法、德諸國紛紛邀請李鴻章首先前往訪問,以便漁利。但是,俄國擔心李鴻章首先出訪法、德,有損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出面,與李鴻章商定路程。
3月28日,李鴻章帶領隨員,在俄、德、法、英、美5國駐華使館人員的陪同下,乘坐法國郵船「愛納斯脫西蒙」號從上海出發。隨同訪問的還有李經方、李經述、於式枚、羅豐祿等共45人。經過1個月的航行,於4月27日到達俄國港口城市敖德薩。4月30日,李鴻章一行乘坐的專列一到彼得堡,就和沙皇財政大臣維特舉行會談。5月3日,維特向李鴻章提出在中國境內「借地修路」問題,並把此舉以俄國「支持中國的完整性」作為承諾來誘騙李鴻章。在俄方的誘騙和李鴻章的退讓下,6月3日,李鴻章在《中俄密約》上簽了字。這一條約的簽訂,使沙皇俄國不僅騙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過境鐵路的特權,而且為其以後侵人中國打開了方便之門。
出使德國會見俾斯麥
6月13日,李鴻章乘火車前往德國,下榻於柏林豪華的愷撒大旅館。德國方面款待殷勤,甚至連李鴻章常吸之雪茄煙,常聽之畫眉鳥,也「陳於幾而懸於籠」。寢室牆壁上,高懸照片鏡框,左邊是李鴻章,右邊是德國前首相俾斯麥。6月14日他前往皇宮晉見了德皇威廉二世,呈遞國書,並致頌詞,對德國介入歸還遼東、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表示感謝。15日,李鴻章應德皇之邀,到行宮參加國宴。隨後德皇請他參觀德國軍隊。
李鴻章在德國連日考察,只感到德國君臣接待優厚,卻不知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陰謀。德國外交大臣馬紗爾和李鴻章進行過兩次政治性長談,每次都達數小時。德國借口還遼有功,打著維護中國完整的旗號,大肆從中國攫取各種特權,以增強與列強爭霸遠東的地位和能力。李鴻章雖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抗爭,但最終還是作出一些妥協。
6月27日,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了俾斯麥。俾斯麥設家宴招待李鴻章。李鴻章笑對俾斯麥說,有人稱自己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則笑著說,沒有人稱自己為「歐洲的李鴻章」。
李鴻章訪德期間,受到德國商界的青睞。他曾是德國軍火器械的大主顧,德國商界盼望通過他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因而,商會宴請,工廠參觀,款待殷勤。
訪問荷蘭、比利時和法國7月5日李鴻章一行到達荷蘭海牙。當晚他出席了荷蘭政府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和晚會,他品嘗著西方風味佳餚,欣賞歌舞,飄飄欲仙,即席賦詩,表達內心的喜悅和對荷蘭政府的感激之情。由於時間緊迫,李鴻章於7月8日離開荷蘭到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第二天,李鴻章就晉見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並同比利時國王商談了盧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北段)的修築問題。當時列強正在爭奪盧漢鐵路修築權,俄國支持法、比承修。在比利時期間,李鴻章觀看了比利時軍隊的軍事演習,參觀了軍工廠,看到了「克革烈」槍炮公司的最新產品。他對比利時軍隊的武器裝備表示驚嘆。
7月13日李鴻章到達法國巴黎。其時恰逢法國國慶前夕,第二天他就前往愛麗舍宮晉見法國總統富爾,應邀參觀了法軍為國慶而舉行的軍事表演,參加法國國慶活動。在訪法期間,李鴻章與俄國的談判還在繼續,並同俄國政府代表羅啟泰簽訂了《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李鴻章也同法國外交部長漢諾多就「照鎊加稅」(中方要求增加對西方列強關稅的計量辦法)一事進行了磋商,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要求增加對法國出口給中國物品的關稅。法國政府雖然答應,但提出更苛刻的條件,氣得李鴻章批評漢諾多「跡近要挾,頗礙交情」,但對法國的要求也徒呼奈何。隨後李鴻章參觀了報社、學校、博物院和廠礦企業。8月2日李鴻章結束對法國的訪問,然後乘坐法國政府派出的專輪渡過英吉利海峽,開始了對英國的訪問。
參觀英國議院
到達英國後,李鴻章晉見了維多利亞女王,拜訪了英國前首相格萊斯頓,同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就「照鎊加稅」問題進行了會談,但英國同樣以答應中國的「照鎊加稅」為條件欲從中國攫取更大利益。
李鴻章見事情不會出現轉機,便開始考察西方政治制度。他先到英國下議院,坐在特設的座位上,旁聽議員討論國事,可惜當天參加會議的議員很少,「無甚可觀」。隨後,他來到上議院,觀看了院中特設的「君主御座」,並同議員「略談片刻」。
在朴茨茅斯軍港,李鴻章參觀了英國海軍艦隊。英國每年舉行一次海軍大檢閱。李鴻章到達時,檢閱已結束,各艦陸續散歸到各駐防地點,但停泊在朴茨茅斯軍港的尚有47艘。李鴻章乘坐御舟,駛入艦隊,繞過兩周,直向朴茨茅斯進發。李鴻章驚嘆:各艦「行列整肅,軍容雄盛」。他感慨萬端,嘆道:「余在北洋,竭盡心思,糜盡財力,儼然自成一軍。由今思之,豈直小巫見大巫之比哉?」
李鴻章還先後參觀了英國的造船廠、槍炮廠、鋼鐵廠、電報局、銀行等,英國先進的科技和機械化生產,令他感嘆不已,說:「天下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李鴻章對英國政教也進行了一番考察,他說,對於歐洲政教,自己過去只是「心領而未由目擊」,這次「則見所見而去,尤勝於聞所聞而來」。
訪問美國和加拿大8月22日李鴻章一行結束了在歐洲考察訪問的最後一站英國,乘船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訪問。經過6天的海上航行,於28日抵達紐約。為迎接李鴻章的到來,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到紐約會見李鴻章。雙方討論了「照鎊加稅」問題。美國談判代表更為狡猾,對李鴻章說:「各國如允,美無不從。」9月3日,李鴻章會見了美國基督教教會領袖,就美國來華傳教士的活動和「孔子之道與耶穌之道」的異同等問題交換了意見。美國教會領袖大肆宣揚來華傳教士在宗教、慈善事業和文化方面對中國所謂的「功德」,力圖把侵略說成友誼,並感謝清廷和李鴻章保護在華美國傳教士。李鴻章一面「謙遜不遑」,一面為美國來華傳教士唱贊歌。美國教會領袖聽了後「無不暢然意滿」。
離開紐約後,李鴻章到達費城,在那裡參觀了美國獨立廳、自由鍾,接著又到華盛頓,參觀了美國國會和圖書館。9月5日,李鴻章一行離開華盛頓前往英屬加拿大。路經美加邊境時,他參觀了尼亞加拉大瀑布,盡情觀賞了這里的自然風光,然後前往多倫多。在多倫多稍事停留後,李鴻章一行來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溫哥華。至此,李鴻章訪問歐美的活動全部結束。9月14日,他及隨行人員搭乘美國太平洋輪船公司的輪船回國。途經日本橫濱時,他因「馬關議約之恨,誓終身不履日地」,而沒有從橫濱登岸,轉乘招商局的「廣利」號輪船回到天津。
環球訪問得與失
李鴻章這次出訪歐美,從3月28日離開上海,到10月3日到達天津,歷時190天。其間,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水陸行程9萬多里,遍訪歐美8個國家,尤其是訪問了當時歐美五大強國,作為70多歲的高齡,實屬不易,可以說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個進行環球訪問的人。在訪問中,他考察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深切地體察到中國和西方的差距,如實地向光緒皇帝和慈禧陳述了在歐美的所見所聞,希望中國能趕上西方列強,在思想上也產生了對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同情。另一方面,他肩負的外交任務,一是簽訂《中俄密約》,二是商討「照鎊加稅」,後者被拒。由於他代表清政府和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有損中國主權,造成嚴重後患。然而可悲的是,李鴻章回國後反而沾沾自喜地對黃遵憲說:「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就在這一密約簽訂一年多之後,德、俄相互勾結,先後在中國租借了膠州灣、旅順、大連,建立勢力范圍,其他西方列強也緊隨其後,把中國拖到了被瓜分的邊緣。同時,在歷訪其他國家時,李鴻章也在不同程度上出賣了國家的一些利益。
Ⅱ 晚清重臣李鴻章的訪美之行究竟看到了什麼
1895年(光緒21 年),對於剛剛簽訂馬關條約歸國的李鴻章而言可不是個什麼好日子,舉國上下罵聲不斷,痛斥其賣國行徑,翰林院聯名彈劾,最終清廷不得已將李鴻章罷免,去掉了連任了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名義上改為“入閣辦事”,實質就是個虛職,無任何實權可言。如此看來,李鴻章的為官之路算是走到頭了。
然而由於甲午談判期間,俄國出面干涉還遼時,並與李鴻章私下達成協定,李鴻章的倒台必然使得俄國人全盤的計劃徹底落空,於是俄國便以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為由,邀請清朝方面派出“宗室王公或大學士”前往。因還遼一事心懷感激的清廷自然不敢怠慢,但是派親王是不可能派的,別的人又不行,此事就自然落到李鴻章的身上,而俄國大使也力薦李鴻章最為合適。最終,清廷方面改派李鴻章為赴俄祝賀的欽差大臣,並全權辦理酬俄事宜。由此,李鴻章踏上出訪之路,以此遍訪歐洲列國。
李鴻章的出訪,一方面為了親自考察西方社會,另一方面也想借機向列強提出修訂關稅之事,改變自《南京條約》條約以來,中國片面降低關稅對本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就在訪歐期間,美國駐華公使田貝,邀請李鴻章在訪歐之行結束後造訪美國,再取道歸國,李欣然允諾,由此開啟了李鴻章的訪美之行。
但可惜的是,盡管李鴻章的訪美之行見聞極廣,卻沒對中國產生諸如明治時期岩倉使團出訪對日本發展所產生的效果,甚至沒在中國發展史上產生任何波瀾。究其根本,一方面在於李鴻章個人的影響能力原小於我們想像中他應有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在當時滿清的腐朽政治之下,也是根本不能允許有任何實質性的社會改革出現的。
而且,單說李鴻章本人,出於自身維護清政府統治的基本立場,且在七十多歲高齡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會推動什麼社會變革,既然已經在大清這艘破船上待這么久了,還是繼續得過且過,撈撈銀子,當個大清的裱糊匠算了。什麼“博考諸國致治之道, 他日重回華海, 改弦而更張之”只能是自欺欺人的鬼話了。
Ⅲ 晚清時期李鴻章訪問美國,美國是怎樣看待清朝這位大臣
關於李鴻章在晚清訪問美國,美國當時可謂是看重李鴻章的到來的。1896年,李鴻章訪問歐美八國,此時清朝剛經歷過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後不久,美國對李鴻章的到來,還是給出了正面的報道。當時的李鴻章給美國描述了一個什麼樣的大清朝?這個是美國人喜歡了解的。
Ⅳ 李鴻章當年是怎麼訪問美國的
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導致全國人民群情激昂,大罵李鴻章為賣國賊。因為李鴻章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慈禧為了平息群眾憤怒解除了他北洋大臣的職。讓李鴻章去國外避風頭,同時也為了拉攏這些國家,李鴻章開始了環球航行。一共訪問了八個國家。在這些國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美國。
李鴻章離開美國時,直接北上從加拿大回國。此次訪問之後78歲的李鴻章憂郁成疾而死。他的一生致力於洋務運動,見證了無數次國家的屈辱,也見到了大清與世界的差距。
Ⅳ 李鴻章訪美時發生了哪些故事
正如“得道者多助”,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要想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都需要拉攏一些對自己忠心、且有實力的大臣來幫助自己治理國家,有的時候為了維護皇帝的威嚴甚至還需要他們為統治者承擔一些“委屈”。
清朝晚期清政府的統治已經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清朝統治者急需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人才,而李鴻章就是這些人中的其中之一。
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有著超越時代的思想和理念,同時他在清朝晚期的外交方面也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只不過清朝晚期國力衰退,清政府喪失了國際話語權,盡管李鴻章致力於維護清朝利益,但是依舊沒能改變清朝滅亡的定局,也因此被人詬病。
隨行的其他人員看到這樣的情況也感到十分苦惱,一方面是圖書館的規定不可以違背,另一方面是來自中國的大臣也不能得罪。兩難之下有人建議讓李鴻章交付一定數量的罰款,這樣也算保全了雙方的面子。於是李鴻章因為一口痰交了罰款,這是他在中國怎麼也不可能經歷的事情。
除了交罰款這件事情讓李鴻章無比詫異之外,他還看到了美國修建的各種高樓大廈,因為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如此高聳入雲的建築,而且美國的那些建築看起來十分牢固,這令李鴻章十分感慨,他沒有想到美國已經如此發達。
不考慮李鴻章在這次訪問期間發生的小插曲,他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十分有重量,美國人稱他們在李鴻章的臉上經常會看到慈祥、睿智的神態,雖然李鴻章已經步入老年,但是身體卻很健康、而且十分有進取心,美國非常重視李鴻章的那次訪問。
Ⅵ 李鴻章出訪美國,竟然故意在台階吐一口痰,是為何呢
李鴻章在73歲高齡時曾訪問了美國,甚至還故意在圖書館台階上吐一口痰,表達了個人情緒的不滿和憤懣吧。
這是為什麼呢?李鴻章在美國的10天訪問中,曾在游覽美國的一個圖書館後往地上吐了口痰,圖書館工作人員看到之後要求李鴻章親自擦掉。而李鴻章那麼驕傲的一個人,甚至還是作為大清朝訪問美國的欽差大臣、外交官,怎麼可能會同意屈膝。在差遣隨行人員擦而工作人員卻堅持要他親自擦的尷尬局面中,以罰款結束這場鬧劇。
更難能可貴的是,李鴻章在美國訪問也不忘時維護華人權益。在美國紐約,李鴻章發表了演講,對基督教和儒家進行了對比,他對美國的排華法案提出了抗議,呼籲廣大華工要團結起來。
Ⅶ 1896年李鴻章為何訪美
1896年訪美,只是李鴻章出訪歐美各國中的一站。說道這次出訪的原因,是這樣的,1896年俄國的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清政府決定派出全權特使參加這次典禮,同時順路考察歐美各強國,尋找強國的秘方。那麼誰是最合適的人選呢?——李鴻章。第一,由於1894年甲午的失利,李鴻章別褫奪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時候正好閑在。第二,由於多年的洋務運行使李鴻章成為當時中國在列強中最有聲望的人,也是在重臣中最會跟洋人打交道的人。第三,李鴻章也是當時朝中最務實,最能幹點事的人,其他人去西洋考察基本上會毫無結果。
在結束了歐洲的考察訪問後,李鴻章乘「聖-路易斯」號郵輪於當地時間1896年8月28日抵達美國紐約,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紐約唐人街張燈結綵地歡迎了李鴻章。此後李鴻章在美國受到了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的接見,並和美國一些要員及群眾見面,所到之處盛況空前,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但是,也就僅此而已,李鴻章的考察和訪問,既沒有改變大清的衰落,也沒能挽回自己的命運
Ⅷ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訪問歐美八國的過程是怎樣的
訪問歐美八國時,李鴻章其實一身的病。到德國,他會見了德皇威廉二世,跑老遠去視察克虜伯大炮,交通不便的年代這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兒。他還去了德國前首相、赫赫有名的俾斯麥家鄉,東西兩個「俾斯麥」進行了一次交心密談。
李鴻章說:「在我們那裡,政府、國家都在給我製造困難,製造障礙,我不知該怎麼辦。」
離開德國,李鴻章又上路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這里暫且不說,接著老人又橫渡英吉利海峽去英國,談了對中國至關重要的海關加稅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所有的國家都說聽英國的,英國人堅決不答應(可悲啊,一個主權國家想加點海關稅都要去和別人商量)。然後橫渡大西洋去了美國。
老人家在美國倒是風光了一回,人家把他看成是「地球上的老大哥來看地球上最年輕的小弟弟」。他像個電影明星一樣。50萬紐約人上街看他那「著名的黃馬褂」。
李鴻章對西方報紙大談「我們計劃將來在國內建立更多的學校」,「呼籲廢除排華法案」。他說:「你們不像英國,他們只是世界的作坊。你們致力於一切進步和發展的事業。在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方面,你們也領先於歐洲國家。但不幸的是,你們還競爭不過歐洲,因為你們的產品比他們的貴。這都是因為你們的勞動力太貴,以致生產的產品因價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與歐洲國家競爭。勞動力太貴,是因為你們排除華工。這是你們的失誤。如果讓勞動力自由競爭,你們就能夠獲得廉價的勞力。華人比愛爾蘭人和美國其他勞動階級都更勤儉,所以其他族裔的勞工仇視華人。」李鴻章這一拍一拉,罵得美國人舒舒服服,服服帖帖。姜還是老的辣啊。
接著李鴻章說了一段超前了100年的話,他說:「只有將貨幣、勞動力和土地都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產生財富。清國政府非常高興地歡迎任何資本到我國投資。」
李鴻章一不小心又創了一個中國第一——「招商引資」。然後他從加拿大回國,在日本過界時,這個老頭相當倔,為了履行自己的誓言「終生不履日本」領土,老人冒著生命危險讓人在兩只搖搖擺擺的船之間,顛顛簸簸地抱他過了踏板,這樣他的腳就沒有碰過日本陸地。
這次,李鴻章全程萬里,一氣呵成,並沒有馬革裹屍而歸。早過了離休年齡的他,如果沒有一個工作狂的心是挺不過這次遠行的。
不知道能幫助到你嗎?如果能求採納(能採納就別推薦了)!
Ⅸ 格羅弗·克利夫蘭的李鴻章訪美
1896年8月28日,中國總理大臣李鴻章抵達紐約,對美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紐約萬人空巷,爭相目睹中國「副王」的英姿,從政界到餐廳,中國熱席捲全美。
當李鴻章踏上美國領土的那一刻,他就急切地問前來迎接的美方官員:克利夫蘭總統(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是否在紐約?何時能見面?
三天後,專程從華盛頓趕到紐約迎接李鴻章的克利夫蘭總統,接受了李鴻章遞交的國書,雙方舉行了半個多小時的秘密會談。隨後,克利夫蘭總統為中國代表團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紐約時報》的報道指出,這場宴會的「請柬是美國國務院專為接待國賓而特製的。午宴具有最正式的官方性質,而不能等同於普通的公務應酬。它與在華盛頓接待各國外交使節的規格完全一樣。」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使節在西方享受的第一頓「國宴」,這次訪問也是中國級別最高、最正式的一次國事訪問。
在觥籌交錯之中,其實是兩國戰略關系、尤其是美國東亞戰略的大調整。一年前結束的甲午戰爭,徹底地改變了東亞的力量平衡,中美雙方都在調整步伐。
之前,在大清國眼中,美國還是「最為公平順善」、「好排難解紛」的唯一強國。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在列強覬覦中國主權甚至領土的時候,將自己的胃口嚴格地控制在了商業領域,並時常能為中國「仗義執言」,深得大清國朝野的好評。自西華德以來,美國的干預主義勢力不斷膨脹,但在夏威夷政變中,美國卻第一次嘗到了濕手抓了乾粉團的麻煩,在國務卿葛禮山(W.Q.Gresham)的主導下,重回孤立主義的道。
甲午戰爭爆發後,美國成為中日兩國唯一能接受的「調停人」(Good Office),美國的領事館成為中日兩國僑民在對方國家上的庇護者。而隨後上海間諜門事件的爆發,則引發了美國國內有關東亞政策的大辯論。當時,兩名被中國追捕的日本間諜,得到了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庇護,中國政府提出了強烈的引渡要求。為此,主張干預的美國駐華外交官與主張不幹預的美國國務院發生激烈爭論,在國務院的死命令下,駐滬領事館不得不將日本間諜移交給中國。隨後,中國處決了這兩名間諜。此事在美國國內引發激烈的政爭,國會內的擴張主義議員們,甚至計劃提出對總統的彈劾,政潮澎湃洶涌。誰也沒有想到,上海間諜門事件將成為美國孤立主義的絕響,在巨大的民意壓力下,美國將徹底擯棄那跟在「獅子」後面揀骨頭吃的「豺狼外交」(Jackal Diplomacy),憑借炮艦政策躋身「獅子」的行列。
克利夫蘭總統對李鴻章的評價:李鴻章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世紀中最獨特的人物。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30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位外交官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Ⅹ 1896年李鴻章訪美,50萬美國民眾上街觀看還登上了紐約時報頭版,為何如此轟動
據史料記載可以知道,上述描述是事實。而產生如此轟動的原因包括:當時的中國盡管貧弱,但是有利可圖,美國在與中國合作方面有強烈的需求;美國民眾對於訪美的李鴻章充滿了好奇;媒體的輿論宣傳和報道。
再者,由於科技不發達,國與國之間距離遠,主要通過乘船出行,而我國和美國位於大洋的兩岸。中國的高官來到美國更是很罕見的一件事,況且美國民眾普遍對於這個東方國家懷有一種好奇感,因為它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不堪的近代。
第三點,就是媒體的報道。時至今日,時政熱點一直是媒體要把握的第一點,當然時效性也是。如果能第一時間捕捉到李鴻章訪問美國這一爆炸新聞,必然會增加在社會上影響力,擴大市場份額,實現自身的進一步擴張,基於此,媒體也加入到李鴻章訪美這一盛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