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蒲安臣使團
1867年11月27日,擔任駐華公使已達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將離任回國,在總理衙門為他舉辦的餞行宴會上,「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當時,清朝政府正在准備第一次派團出使外國,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外交人才,並對禮節問題感到十分為難。恭親王奕欣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委任蒲安臣這個友好人士擔任中 國首任全權使節(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代表中國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諸國,進行中 國首次近代外交活動,這個意見隨即被採納。
Ⅱ 英國在1899年向其它6個帝國主義國家提出怎樣的照會
不是英國,而是美國.
美國國務卿J.M.海於1899年 9月照會英、德、俄、日、意、法各國,提出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即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國所屬口岸和鐵路對一切船隻貨物通用現行中國約定關稅率,並按同一標准收取路費。
Ⅲ 英丹戰爭是什麼
為防止丹麥參加大陸封鎖,英國未經宣戰就在1807年8月16日派出部隊在丹麥海岸登陸,這支登陸部隊協同海軍封鎖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
9月7日,在哥本哈根遭到敵人猛烈炮擊之後,丹麥軍隊指揮部被迫放棄首都。英軍掠走了丹麥的幾乎全部軍艦和兵工廠。
但丹麥並未投降,而於1807年10月底同法國結成軍事同盟,參加了大陸封鎖。11月4日,英國對丹麥宣戰。俄國則作為丹麥的盟國,於11月7日對英宣戰。為了先敵行動,俄軍在瑞典進攻丹麥之前,於2月9日搶先對瑞典採取軍事行動。這便支援了1808~1809年丹麥對瑞典的作戰。俄國所以參加丹麥的反英戰爭,是由於1807年鐵爾西特和約條款的規定。這項條約使瑞典的局勢大為惡化,瑞典軍隊於1807年8月已被拿破崙軍隊圍困在呂根島。而在貝納多元帥統率的法軍於1808年3月在丹麥登陸之後,瑞典面臨的威脅就更加大了。
隨著俄國反英方針的削弱,俄國為支援丹麥而參戰,就逐步成為純粹象徵性的行動,而從1809年起連這一點也終止了。英國與丹麥之間的軍事行動實際上僅局限於丹麥海軍殘部同英國艦隊的沖突。
由於拿破崙1812~1813年的失敗,瑞典軍隊進占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丹麥也終於敗北。1814年基爾和約規定,丹麥將挪威割讓給瑞典,以換取呂根島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將赫耳果蘭島割讓給英國。上述各款經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批准。英丹戰爭的結果是,英國除掉了一個海上貿易的勁敵,而丹麥則降為海上二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