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1726年伏爾泰訪問倫敦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1726年伏爾泰訪問倫敦

發布時間: 2022-12-28 08:56:39

❶ 素有「歐洲旅館主人」之稱的思想家是

素有「歐洲旅館主人」之稱的思想家是伏爾泰。伏爾泰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 伏爾泰 1日—1778年5月30日),筆名伏爾泰(法文:Voltaire),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

伏爾泰作為17—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傑出代表,核心思想是理性主義,即以理性為武器,反對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和封建特權。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抨擊天主教會;主張君主立憲制;主張實行法治。

「伏爾泰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這是雨果對伏爾泰的評價。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願戰爭、反抗暴力、捍衛民主自由的人們的崇拜對象。


(1)1726年伏爾泰訪問倫敦擴展閱讀

伏爾泰名言:

1、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2、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3、生命在於運動。

4、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盡,最短的也不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

5、外表的美只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

6、我們在這世上時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壞蛋的腳下爬行。

7、假如上帝確實不存在,那麼就有必要創造一個來。

8、一個人如果沒有他那種年齡的神韻,那他也就會有他那種年齡特定的種種不幸。

伏爾泰人生遭遇:

1715年,20歲的伏爾泰,因為寫詩嘲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流放在外。但是這次的教訓並沒有讓伏爾泰畏懼,他看不慣當時的統治者,眼裡發出了譏諷的笑。

1717年,伏爾泰又寫詩含沙射影的諷刺國王,諷刺宮廷無度的生活,這一次,等著他的不再是流放,而是巴士底獄,他被抓進了巴士底獄,關了11個月。

1726年5月10日,伏爾泰被迫去了英國。在當時,英國已經走在了思想自由的前沿,在牛頓的葬禮上,他看到了英國對牛頓的尊敬,對思想家和科學家的尊重,這讓他深受觸動。

1753年,受普魯士國王的邀請,伏爾泰到了柏林,當宮廷文學侍從。

1778年2月,伏爾泰84歲了,他離開巴黎已經29年,他回到了巴黎,這一次,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臨終前,他特別囑咐了一件事:在他死後,他的棺材,一半要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

❷ 哲學家伏爾泰的簡介

伏爾泰,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 政治 家.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哲學家伏爾泰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哲學家伏爾泰的簡介
伏爾泰,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學通信》,《形而上學論》,《路易十四時代》,《老實人》等。
哲學家伏爾泰的生平簡介
伏爾泰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是家裡五個孩子當中最年幼的孩子(最後只有三個孩子存活下來),父親弗朗索瓦?阿魯埃是一位 法律 公證人,後任審計院司務。母親瑪莉?瑪格麗特?杜馬來自普瓦圖省的一個貴族家庭。伏爾泰先後在巴黎耶穌會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 教育 。

成長經歷

在高中時代,伏爾泰便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後來更通曉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 英語 。1711年至1713年間攻讀法律。投身文學之前,伏爾泰還為法國駐荷蘭大使當過秘書,並與一名法國女子墮入愛河。兩人私奔的計劃被伏爾泰的父親發現,被迫回國。

1715年,伏爾泰因寫詩諷刺當時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流放到蘇里。

創作經歷

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在獄中,伏爾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關於路易十五的攝政,菲利普二世(奧爾良公爵)的《俄狄浦斯王》(Œdipe)。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爾泰」作為筆名,這來自他在法國南部的故鄉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秋,悲劇《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轟動,伏爾泰贏得了「法蘭西最優秀詩人」的桂冠。

1726年,伏爾泰又遭貴族德·羅昂的污辱並遭誣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獄達一年。出獄後,伏爾泰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

1726年-1728年伏爾泰在英國流亡期間是他人生的一個新時期。他在英國居住了3年,詳細考察了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和當地的社會習俗,深入研究了英國的唯物主義 經驗 論和牛頓的 物理 學新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 自然 神論的哲學觀點。《哲學通信》就是他在英國的觀感和心得的總結,也是他第一部哲學和政治學的專著。

1729年,因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默許,伏爾泰回到法國。以後一些年他陸續完成和發表了悲劇《布魯特》、《扎伊爾》、以及 歷史 著作《查理十二史》等。

1734年,伏爾泰正式發表了《哲學通信》 ,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信集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情婦夏特萊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園,隱居15年。這期間他一度被宮廷任命為史官,並分別於174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隱居生活使得伏爾泰的才能得到了發揮,寫下了許多史詩、悲劇以及歷史、哲學著作,如哲學和科學著作《形而上學》、《牛頓哲學原理》;戲劇《凱撒之死》、《穆罕默德》、《放盪的兒子》、《海羅普》;哲理小說《查第格》等。這些作品的發表使得伏爾泰獲得了巨大聲譽。

1749年,夏特萊侯爵夫人因難產逝世。伏爾泰短暫地回到巴黎。

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請到柏林,得到宮廷文學侍從的職位待遇。

1753年,伏爾泰與另一位國王賞識的科學家莫佩爾蒂發生爭執,伏爾泰寫文章諷刺莫佩爾蒂的荒謬 論文 。但後者得到國王的支持。這一事件導致了他與國王關系的破裂,並促使他離開普魯士。他在居留柏林時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的世紀》(LE SIECLE DE LOUIS XIV)。

離開普魯士後,伏爾泰在法國和瑞士邊境上一個叫凡爾納的地方置購房產定居下來。此後他全心投入到火熱的啟蒙運動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寫作和印發了大量小冊子,抨擊天主教會和新教的宗教迫害專制政府的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特別是 網路 全書派的斗爭,積極為他們撰寫條目,《哲學辭典》就是他為《網路全書》所寫的哲學條目的匯編。同時,除了繼續創作戲劇作品外,他還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議會史》等歷史著作和《老實人》、《天真漢》等哲理小說。伏爾泰的不倦斗爭,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他本人也被人們尊稱為「凡爾納教長」。

與世長辭

1778年2月10日,當84歲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9年的巴黎時,他受到了人民熱烈的歡迎。這時是伏爾泰人生發展的最輝煌的頂點。不久,他便病倒了,於同年與世長辭。臨終前,伏爾泰對自己的後事做了囑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說,上帝讓他上天堂,他就從教堂這邊上天堂;上帝讓他下地獄,他可以從棺材的另一頭悄悄溜走。伏爾泰的靈柩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擺放在先賢祠中,並親切地稱呼他是「精神王子」。伏爾泰是啟蒙的鬥士,一生為思想和言論自由而戰,靠自己的筆過一種獨立的生活。
哲學家伏爾泰的哲學思想
伏爾泰開創了理性主義史學,把對封建專制和維護其存在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為其理性主義史學的題中之意。

伏爾泰認為理性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認識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會,發揚理性,就是推動歷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礙進步」。他認為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只有四個時代是理性彰顯和值得贊美的時代:希臘時代藝術和科學的第一次繁榮;凱撒和奧古斯都的羅馬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學問、科學和 美術 重新發展;路易十四時代,「人類理性已臻成熟」至於其他時代,世界呻吟在愚昧、野蠻和迷信的統治之下。

伏爾泰在對人的理性倍加推崇的同時,必然批判和否定壓抑人的理性的封建專制和__神意史觀。伏爾泰在《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深刻剖析了君主專斷的種種弊端,認識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鎖的分量」,主張以法治國,反對君主專斷,斷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與自由得到尊重與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發揮自己的理性,推動社會繁榮。伏爾泰還否定了上帝在人類歷史領域中的主宰地位。在他的兩部史著《路易十四時代》和《風俗論》中,伏爾泰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虛偽、教士的兇殘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熱和不寬容造成的荒誕悲劇。「宗教狂熱使科學本身也變成了它的同謀者,並扼殺理性」。伏爾泰還揚起理性主義的大旗,猛烈抨擊了包括作為神學時代最後一部重要著作《世界史》的作者博絮埃在內的神意史觀,肯定了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主導地位,從而把理性主義史學擺在了應有的位置。

哲學家伏爾泰的簡介相關文章:

1. 伏爾泰的資料簡介

2. 關於伏爾泰的故事

3. 法國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4. 徐志摩的簡介

5.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