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985/211畢業的大學生,未來出路在哪裡
「劍未配妥,出門已是江湖」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大學畢業生有820萬人,大多非985/211的學生因畢業找不到工作,或認為自己找工作不佔優勢的同學,有238萬人選擇考研。
在邁出象牙塔那一刻,頭上的陽光變為生活的利刃,現實撲面而來,我們終要學會面對人間殘酷。
一.找不到工作的普通畢業生
小海是2018級應屆畢業生,畢業後到當地報社找工作,實習三個月間,周周加班,晚上熬夜剪片子到三四點,在無數個奮斗的黑夜裡透支著青春。社長拍著他的肩膀:「小海啊,這段時間辛苦你了,放心吧,該你的實習工資一分都不會少。」
聽到社長這句話小海忐忑不安的心像打了一針鎮靜劑,也許轉正有望,在這820萬畢業生激烈競爭中,他能找到工作當真是幸運之至。
三天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棒喝,報社錄用的那個和他一起實習的西南大學的畢業生。
小海知道這個消息時,身體一瞬間從頭涼到腳,動也不敢動,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西南大學畢業的小剛,平時朝九晚五按時上班,一加班就很累,一剪片就推脫的人會被留下來。自己盡心盡力把每件事都做好,卻被告知實習期結束,請另謀高就。
他委婉的向社長請教原因,社長也委婉的回答了他:普通二本大學的人,大學的師資水平,自身學到的知識多少自己心裡清楚,新聞專業一方面比不上文學專業文筆好,另一方面又比不上計算機專業電腦水平高,兩邊都不專業,自身價值不高。
古人說,英雄不論出處,今人說,英雄必論出處。
什麼是無力?就是你用盡全身力氣去爭取一份認可時,別人只看了一眼你的學歷,就把你遠遠丟棄。
二.工作兩年後想考研的畢業生
我認識一個師兄,大二開始創業,畢業到現在已經有四年創業經歷,三家文化公司的他,卻在某一天突然告訴我他要考研。
我知道師兄家境很不好,從小就因貧窮遭受了很多歧視,那時候還沒有校園暴力的概念,師兄的成績在同學的打壓和老師的忽視下日漸下滑,之後一直位於全班倒數第一。
高三的時候,他看到奶奶邁著瞞珊的步伐去外面撿瓶子支撐他讀書,一瞬間心酸得盈滿苦澀, 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清楚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重量。 師兄拿起被他拋棄了很久的英語,背單詞,學語法,認真聽課。雖然老師講的英語像在對他念天書,他也不氣餒,就拿起最基礎的音標自學。
看他那麼努力,我以為他會上很多小說里的人考上大學,逆襲成學霸,獨立創業,走上人生巔峰。
可現實哪能盡如人意?高考英語41分,還是在兩次睡著之後,半夢半醒猜的。
最終他帶著2000塊錢來到這個普通二本,從此沒接受過家裡的一分錢,大一接受各種兼職,大二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恰逢校慶60周年,師兄做了大批工藝品,成立了現在這個工作室.慢慢的,也有大公司找上門,想聯合他手裡的資源,將市場打入學校,開發大學生資源.
現在,他手下已經有兩家公司,聯合一家全國性的企業,每天忙得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現在卻突然間想考研?
師兄苦澀一笑,四年創業,他遇到過太多的坎坷,找過太多的合作夥伴,大多數公司的經理看到他的學歷就把合同放一邊,或者是下次再談,那種感覺難受又心塞。
少年時意氣風發,憑著一腔熱血想闖出天下,在現實中跌跌撞撞,相信不遇南牆不回頭, 進入社會後,拿著二本院校的找出路時,他發現自己可能再也買不起入場券了。
師兄說,自己努力的天花板,都不過那是那些高學歷的起點。
小時候受貧困歧視,長大後努力賺錢,當以為自己終於擺脫了貧困的自卑時,進入社會後卻還會因為學歷被歧視。 社會有條自己的鄙視鏈。
他說:考研是我目前唯一且最好的出路。我知道在底層的滋味。
什麼是低層?底層就站在你天空下,累到極致也不敢倒下,因為你身後空無一人。
三.雙非同學,為什麼要通過考研上名校?
1.避免淪為平庸。
《靜進》中有一段話: 「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准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沖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
世界的人被二八分,好多想成為二的人,原本有信心、鬥志心,卻困頓於環境的鬆散,自身的慵懶,最終成為八。
進入名校,它可以使你在潛移默化中精進。一步一步朝著既定目標前行,多年以後你會回頭發現,原來自己已走了好遠,也許你不是名校同學中最優秀的那一個,但你一定不是當年那個迷茫困頓的自己。
2.更高的薪酬待遇。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這個社會對雙非學生就業有那麼多的惡意?」
下面有個答主說了他自己畢業找工作遇到的情況。
a公司管培生只要985,月薪1萬起。
b公司管培生211的5000起,985的8000起,雙非的普通崗位3000起。
學歷是個敲門磚,分金磚、銀磚和石磚。
你不得不承認,階級的分層讓局限在階級固化內的人很難打破限制,馬太效應越來越顯現的現在,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在未來暫不可逆。 「讀書無用」論早已過去,知識付費的今天,高學歷就是那張決定了你坐什麼交通工具的車票,看到什麼人生風景的門票。
3.看見世界更多風景,博聞強識
作家劉同在高中時,學習成績常年排倒數第二,他在《向著光亮那方》里說過讓自己改變的瞬間。
劉同高三時去湖南師范大學考中傳的播音主持系,落選後在整個大學城逛。當劉同看到那些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們結伴成群,一起彈吉他、唱歌、表演話劇、喝酒看電影,在他眼裡大學就像幸福自在的天堂。
可能現在的你進了大學發現,每天除了上課,躺寢室,刷抖音,大學根本沒有那麼美好時, 這世界,真的有人過著你想要的生活。
劉同從師大回去後,眼前似乎打開了一扇門,通往一條從未見過的路,他強烈地想嘗試一種新的生活,認識更多有趣的人。
從某種程度上說,普通大學限定了我們的環境,但它也給了我們一次突破自我,發揮潛力的機會。
為什麼要通過考研上名校? 對於大多數普通學生來說,沒有名校光環的你,起點已經比別人低很多,所擁有的資源也少很多,後天唯一的出路,真的還是只能靠知識。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只要你不停下來。
㈡ 陳赫是陳凱歌的親侄子嗎
陳赫是陳凱歌的親侄子,陳赫出生於福建長樂,母親胡小玲是國家一級話劇演員,同時,陳赫也是導演陳凱歌的侄子。
陳赫(Michael Chen),1985年11月9日出生於福建長樂,中國大陸男演員。2009年,出演《愛情公寓》中的曾小賢而走紅,之後,他又出演了《愛情公寓》的第2、3、4季;2011年,獲得優酷影視指數盛典最給力情侶獎;2012年,主演勵志劇《老爸的愛情》;2013年,主演電視劇《愛情自有天意》,獲得觀眾喜愛;2014年,因參加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獲得關注;同年,主演電影《微愛之漸入佳境》。
2015年,主演古裝劇《醫館笑傳》和都市劇《三個奶爸》。2017年11月,參演喜劇《動物管理局》。2018年10月12日,參加綜藝節目《勇敢的世界》。
(2)風華正茂話劇采訪問題擴展閱讀:
陳赫的媽媽胡曉玲女士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話劇研究會理事,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理事,原福建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現任藝術總監。代表作品有話劇《年輕的一代》、《風華正茂》等。
陳赫的爸爸陳祖紹年輕時候不僅長得高大帥氣,而且還是純純的文藝青年,是電視劇製片人,還任職過國家高級藝術管理員。所以陳赫的家庭背景才這么強大,爸媽和舅舅都是搞藝術的。
1987年陳凱歌與洪晃同居。1989年陳凱歌與洪晃在美國結婚。1991年陳凱歌與洪晃離婚;同年年底,陳凱歌與倪萍同居。1996年陳凱歌與倪萍分手;同年陳凱歌與陳紅在美國注冊結婚。
陳凱歌的電影創作具有哲理性以及開拓性的特點。他的電影充滿了思辨色彩,在傳統的故事層面上加了象徵或隱喻,展示了特定時期的歷史的延續性和變革性。他對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經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上,這也使得其作品對現實的審視躍入較高的哲理層次。
因此,陳凱歌更像一個哲人,他的電影是優美和崇高兼優的藝術精品。此外,陳凱歌還對電影語言的開拓充滿了期待和好奇心。在他的第一部作品《黃土地》中,他把黃土作為主體,占據了一塊銀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畫框的邊緣,被壓縮的極其渺小。這是中國電影沖破理論框架,把重心放到表現力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陳凱歌,1984年,執導影片《黃土地》,獲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1993年,憑借《霸王別姬》斬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8年。執導歷史片《荊軻刺秦王》。
2002年,憑借劇情片《和你在一起》獲得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2005年,執導史詩片《無極》。2008年,獲得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黑澤明獎。2010年,執導古裝片《趙氏孤兒》;同年獲得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2013年,擔任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14年,獲法國文化及通信部頒授的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勛章中最高等級的「司令勛章」。2015年7月,擔任上海電影學院院長。2016年8月,執導劇情片《妖貓傳》。2018年12月,擔任電視劇《青春創世紀》總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