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歐洲總理訪問日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歐洲總理訪問日本

發布時間: 2022-12-31 11:03:53

㈠ 日澳峰會為軍事聯盟奠基,日澳聯盟真的能遏制中國的發展嗎

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定於18日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兩國首腦將重點商定日澳軍事互訪協議,這被認為是為建立軍事聯盟的奠基之舉。日本媒體稱,安倍欲借澳總理訪日,加強日澳首腦之間的「私人信賴關系」,並強化日澳在「印太戰略」體系中的戰略合作,「與澳方共享日澳與美國、印度四國框架的重要性」,而針對的對象則是中國。但有分析認為,若設想「日澳聯合遏制中國」將只是日本的一廂情願。


此次澳總理來訪,日澳首腦將推動兩國軍事互訪協議於年內簽署。該協議將允許日本自衛隊與澳軍隊定期聯合演習、共同參與災害援助活動,新協議簽署後,日本自衛隊則可以「更方便地、大規模地」參加每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美澳聯合軍演。以此作為合作框架,日澳將在聯合軍演、情報共享與軍工產業交流方面加強合作,為兩國防務部門合作進一步注入力量。

㈡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歷史大事年表(不要太多)

美國歷史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1964年—1980年的美國歷史
主要條目:第一次石油危機和第二次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了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共產勢力擴張,毅然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系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了4.7%。
過了數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德國歷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平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日本歷史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㈢ 日本何時和中國建交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正式建交。周恩來總理和日本國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在北京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宣布自該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日本方面痛思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失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

中日建交之路 吳學文
30多年的記者生活已成過去,當年報道的新聞已成舊聞,然而,在報道中日交往中所經歷的激動人心的情景,依然恍如昨日。
發自東京的第一條新華社電訊

1954年10月末,中央決定派出以李德全為團長、廖承志為副團長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問日本,新華社派我以隨員名義參加代表團。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訪日代表團,中央非常重視。當時,我國的國際環境十分嚴峻,美、日、蔣都想破壞和阻撓代表團訪問日本,此行是經過日本友好人士和中國政府的多方努力才得以實現的。

代表團出發前夕,周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代表團全體成員。總理說:李德全、廖承志率領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只要到達東京就是勝利」。

那時,北京與東京之間沒有直接航班,必須從香港轉機前往。為防止敵人破壞,代表團在香港採取了一些措施,並派紅十字會的聯絡部長、代表團成員紀鋒同志和我作為先遣人員早兩天到達東京,做些准備工作。

代表團到達東京後,受到了熱烈隆重的歡迎。日本友好團體和進步力量派出的青年小組,自稱是「人民警察」,全心全意地保衛代表團的安全;日本政府也派出大批警察負責警衛工作。一時出現了官民共同保衛代表團的場面。據說這是史無前例的。這些動人的場面強烈地沖擊著我這個新聞記者,但以代表團隨員身份能否作新聞報道呢?再說要用一般電報發幾百字的新聞稿,費用也十分昂貴。於是,我請求廖承志副團長同意我出去闖闖,摸摸路子。這位新華社的老社長立即同意了。經過亞細亞通訊社社長李鐵夫(老華僑)的介紹,我得到了共同社專務理事岩本清先生的大力協助,弄到了一張由日本外務省發給的記者證,憑它可以發新聞電,由收報人付費。這下子我「活」了,立即向總社發出了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到達東京受到日本各界隆重歡迎的新聞。

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訪日代表團到達東京的第一條新聞,也是新華社記者從東京發出的第一條電訊稿。

「八芳園」之宴

1955年3月末,以外貿部副部長、國際貿易促進會代主席雷任民為團長的中國貿易代表團應邀訪問日本,與日方舉行談判,並簽訂第3次中日民間貿易團協議。這一次,《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中國》均正式派出記者並組成記者組隨團采訪。總社派任樂平同志和我參加。

前兩次貿易協議,由於日本政府未予支持,未能充分實施。為使中日民間貿易再上一個台階,就要促使日本政府出來承擔責任。因此,中央決定了「民間往來、官方掛鉤」的方針,代表團此行既要接觸財界,也要接觸政界,並在第三次貿易協議中有所體現。如何在報道中體現這一方針,成了記者組反復和商討的事。

代表團到達東京之初,不僅官方沒有露面,與財界上層的接觸也很少。原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曾向日本施加壓力,說「如果日本大企業積極擴大對華貿易,美國將重新考慮美日經濟關系」。於是,日本外務省向邀請中國代表團來訪的責任機構——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提出要求,說「政府考慮到對外關系的影響」,「希望代表團的視察限於東京、大阪、神戶」。在這種情況下,大企業怕得罪美國,避開了同代表團的接觸。

這一形勢也給我們的報道造成了困難。記者組把注意力及時轉向日本朋友,看他們怎樣打開局面。他們動員了各方力量,設計了以民間團體出面宴請,政府要人參加宴會的方案,以提供代表團與日本官方、財界交往的機會。宴會設在東京著名的日本餐館「八芳園」。我們事先了解到,除政府要人出席外,鳩山首相也要到會。「八芳園」之宴成了我們在報道中體現「官方掛鉤」的一個場面。宴會開始後,日本通產相石橋湛山、經濟企劃廳長官,自民黨幹事長岸信介等陸續到達。雷任民團長和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在熱烈的掌聲中走進宴會廳,同日本政要會晤交談,氣氛友好。但沒有見到鳩山首相。日本朋友告訴我說,石橋湛山曾向鳩山進言,要他「不要理會美國的意向」,但一直到宴會結束,鳩山也未露面。

「八芳園」之宴,反映了鳩山內閣的實際情況:它既要與中國改善關系,又要照顧到美國的要求,它的步子是有限的,「官方掛鉤」也就「掛」到這種程度,我們的報道既要體現方針也要反映實際。當然,關於貿易協議的談判和代表團的活動,都是成功的。此後,日本政府對中日民間貿易的態度仍留著「八芳園」之宴的痕跡。

「預言」成真

1954年秋,有日本多政黨成員參加的日本國會議員代表團在出席斯德哥爾摩世界和平大會之後來華訪問。在保守黨派的年輕議員中,有中曾根康弘、園田直、櫻內義雄,其中以中曾根最活躍,同我的交談也較多。在歡迎宴會上,中曾根獨唱了日本名曲《荒城之月》,在討論問題時能言善辯,引人注目。所以,該代表團團長西村知已曾對我說:「中曾根將來可能出任日本首相,他是當首相的人物」。我把這一情況向廖承志同志作了報告。沒有想到,西村的預言竟在28年後實現了。1982年11月,中曾根繼鈴木善幸之後出任日本首相。當時我正在新華社東京分社工作。一面采編中曾根的組閣新聞,一面思索西村當時是根據什麼作出那樣的預測。

1984年3月下旬,中曾根首相訪問中國。在歡迎宴會上,鄧穎超委員長的一席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對中曾根說,1973年閣下來中國訪問(當時中曾根任田中內閣通商產業大臣),恩來同志同你見過面。恩來生前會見過很多外賓,但很少同我談起外賓的情況,而他卻對我談過對閣下的印象。恩來同志說,中曾根先生年輕有才幹,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將來是擔任日本首相的人物。他的預言實現了。我有機會親自向你轉達恩來同志對你的評價,感到無比的高興。

從周總理在1973年會見中曾根後的印象,西村當年的預言是有道理的。

「人間火車頭」

日本社會黨總書記淺沼稻次郎,在日本政壇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被普遍認為日後有望擔任首相。淺沼年輕時就參加礦工工會,整天忙於工會運動,被人稱為「人間火車頭」。

1959年3月,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淺沼先生率日本社會黨代表團訪華。他讀過毛主席的詩詞,特別對「不到長城非好漢」一句印象深刻。因此,到北京後不久,他就去了八達嶺,當時我正好隨代表團采訪。面向雄偉的長城,他問我:是左路險峻還是右路險峻?我答是左路。他說:我們是左派,要登左路。身軀高大,體重百公斤的淺沼先生,登到四分之一高處,已是大汗淋漓。尤其是那雙硬底皮鞋,更使他步履維艱。於是,他脫掉鞋襪,赤腳而上,直到高峰。可是,「上山容易下山難」,由於他身體過重,從高峰下來時沖力很大,難以控制步伐。我趕緊從後面用力拉著他的腰帶,來緩解下沖的力度。

第二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淺沼一行,周總理、廖承志、雷任民、喬冠華也在座。毛主席剛一坐下就風趣地向淺沼談:長城雖然很高,可你脫掉皮鞋就登上去了!這使淺沼十分驚奇,並說「毛主席怎麼這樣快就知道我脫了皮鞋爬上長城呢?!」大家都笑了。

談話的氣氛很活躍。淺沼對毛主席說,您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請問什麼是共產主義?毛主席作了回答。毛主席稱贊了淺沼先生和他領導的黨,說日本社會黨與歐洲社會黨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貴黨反對美帝國主義。淺沼先生事後說,他對這次會見非常滿意。

1960年,岸信介內閣與美國政府重新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把我國的領土台灣包括在條約適用范圍之內。日本人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的愛國運動。「人間火車頭」帶領著千百萬日本工人、學生進行了斗爭。

把握時機

美國總統尼克松於1972年2月訪華,這使長期追隨美國敵視中國的佐藤內閣十分被動,它的對華政策走進了死胡同。在這種形勢下,有政治遠見並勇於行動的田中角榮取代佐藤出任首相。他明確地說,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時機正在成熟」。

我當時是新華社國際部的編輯,負責編寫田中組閣的新聞。初稿寫得極為簡單,送周總理審閱時被退了回來。總理批評編輯沒有跟上形勢,未能把田中講話的積極而重要的內容寫進新聞。經過學習總理指示,重新寫了一條內容豐富的田中組閣新聞稿,引述了田中首相有關日本「在外交方面,要加緊實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正常化」的講話,引用了大平外相有關「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日本現在應該採取負責的行動,獨立作出決定。」等談話內容。

重新編寫的新聞稿送審後,周總理很快就批發了。但在即將發稿時,總理又讓他的秘書打電話來,指示要在新聞中加上在野黨的反應,因為日本在野黨為中日復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是有功的。

總社在1972年7月8日發表田中內閣組成的新聞後,周總理便在9日歡迎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宴會上的講話中特意提到中日關系。他說:「在日本,長期以來敵視中國的佐藤政府終於被迫提前下台。田中內閣7日成立,在外交方面,聲明要加緊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值得歡迎的。」周總理的這番話,在日本政界引起了巨大反響。7月18日,日本內閣召開會議並通過文件說:「為了謀求邦交正常化,日中政府間開始進行負責的會談,是當務之急。」

1972年9月25日,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訪華,經過中日雙方會談,於29日發表了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周總理親自抓有關田中組閣的新聞,抓的不是一篇新聞稿件,而是抓住了中日復交的時機。

在復交談判過程中,周總理和田中首相建立起相互信賴的關系。周總理引用《論語》中「言必信,行必果」題詞贈給田中首相;田中首相題了日本飛鳥時代的聖德太子的名言「信為萬事之本」回贈周總理。田中首相還在色紙上寫道:「軀如楊柳搖微風,心似巨岩碎大濤」,對周總理的風格深表折服。

歷史性的時刻

1978年10月22日到29日,秋高氣爽,楓葉如丹。交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批准書儀式在東京舉行。鄧小平副總理為參加這一儀式訪問了日本。我作為記者團的成員,隨鄧副總理一同訪日。

從甲午戰爭起的50年裡,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中國損失了千百萬人的生命,蒙受了難以計算的財富損失。這種黑暗時代隨著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而宣告結束。但從法律程序上說,只有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批准和生效,中日之間才是名符其實地結束了戰爭狀態。而舉行交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儀式、鄧小平副總理作為中國高級領導人在二戰後首次踏上日本國土並參加條約批准儀式,確實是中日關系的歷史性時刻和大事。總社對這次報道極為重視,派出以曾建徽同志為首的強大的報道組隨行采訪,住在與東京赤坂國賓館鄰近的新大谷飯店,晝夜奮戰。

10月23日,這一時刻來到了:

9時30分,福田首相在赤坂國賓館舉行歡迎儀式歡迎鄧小平副總理;

10時30分,交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儀式在日本首相官邸隆重舉行;

12時30分,日本裕仁天皇和皇後在皇宮正殿竹廳會見鄧小平副總理和夫人卓琳;

15時30分到17時25分,福田首相和鄧小平副總理舉行第一次會談。

我們記者組緊緊地盯著每個情節,緊張地進行采訪,每個人都為有幸報道這些歷史性的大事而興奮。

至今我仍清楚地記得: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交換儀式的會場中央,放著由白色、黃色的菊花和紅色石竹花組成的日、中兩國國旗。黃華外長和園田直外相坐在用綠色呢絨罩著的大長桌後面,在批准書上簽字,然後交換批准書。接著,福田首相和鄧小平副總理先後講話,舉杯共慶條約的生效。在熱烈的掌聲中,鄧副總理和福田首相相互擁抱。

這是10億中國人民和1億日本人民的歷史性擁抱!

這是向全世界宣告:中日兩國反對稱霸,中日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吳學文,1923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任新華社國際部編輯、駐東京分社記者、新華社國際部編委。)

摘自《環球》1997年第11期

㈣ 英美歷史有哪些重要的年份

英國的
公元前20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布列塔尼半島.
前9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英格蘭;愛爾蘭文明出現.
829年:英格蘭第一個王朝——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建立.
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
1086年:末日審判書出版.
1190年: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兼並.
1215年:自由大憲章建立.
西元1337年~1453年百年戰爭爆發.
西元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
西元1461年:約克王朝建立.
西元1487年:玫瑰戰爭結束.
1534年:英格蘭從羅馬教廷分離,英格蘭國教會初步成立.
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元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北美.
西元1689年:光榮革命.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聯合王國 (英國)成立.
西元1775年:喬治三世頒布印花稅制度.
西元1783年:和法國共同承認美國獨立.
西元1837年:英國進入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加.
西元1918年:打敗德國.
西元1930年~1931年:經濟大恐慌.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德國及日本相繼投降,二戰結束.
西元2005年:發生倫敦地鐵轟炸事件.
美國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100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最終,在這塊歐洲各國都沒能統治的大陸上誕生了新的「主宰者」——美利堅合眾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家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1929年,在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促使其從一個移民國家躍為世界第一強國。

1607.5 英國倫敦公司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
1775.4.19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1776.7.4 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7.5.25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1789.4.30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
1789.9.24 根據聯邦政府條例,最高法院成立。
1791.12.15 美國憲法增列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
1792.4.2 美國國會通過造幣法,在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
1800.12.1 聯邦政府首都從臨時所在地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803.4.30 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63.1.1 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4.9 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1941.8.12 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2.7 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6.4 美日爆發中途島之戰,這是太平洋上的關鍵一戰。
1944.6.6 美國軍隊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2.4 美國、英國和蘇聯領導人舉行克里米亞會議,發表克里米亞聲明,並於同月11日簽訂雅爾塔協定。
1945.7.16 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68.4.4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遭暗殺身亡。
1969.7.20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訪問結束時,中美簽署上海公報。
日本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030600.net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030600.net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030600.net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