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余秋雨訪問中東國家的書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余秋雨訪問中東國家的書

發布時間: 2022-12-31 13:40:21

1. 余秋雨的《千年一嘆》中走訪了哪幾個國家

余秋雨的《千年一嘆》中走訪了:希臘、埃及、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10個國家。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公里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2. 余秋雨《魚尾山屋》中心思想是什麼

中心思想:《魚尾山屋》講述了余秋雨從希臘開始到埃及,又「出埃及」到了中東,又至印度,最後抵達尼泊爾,在這間叫做魚尾山屋的旅館留下了思考筆記,以其他文明反思中華文明。

《魚尾山屋》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魚尾山屋》即出自第三部分世界之旅。

(2)余秋雨訪問中東國家的書擴展閱讀:

在文中,余秋雨瀏覽了包括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從地理、歷史分析了各個文明的興衰,發現了中東地區正因為文明匯聚過多,而產生了極端主義,這「盛極必率」的事實。

一路走來,最終卻唯有在淳真、忠厚、慢節奏,沒有自己獨立文明的尼泊爾,才能靜心寫下這篇感悟,才發現人們最喜歡地還是貼近自然,並非種種文明。

除中華文明外的其他文明都在征戰中互相侵蝕,「他殺」其他文明也成為一種「自殺」,但中華文明因為西南部的山脈和東南部的海洋免於戰爭。內戰確實時常發生,但少數名族的文明卻不足以撼動中華,反而一一融入中華,於是文明便代代相傳。

還有,中華文明缺少一種徹底而排他的超驗精神,因此先哲們也反對破壞他人,破壞自然,「正是這個本質,使他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3. 行者無疆什麼內容

1、內容概括
《行者無疆》為余秋雨的游記隨筆,記錄了作者在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隨筆集。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余秋雨感嘆,「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余秋雨因《行者無疆》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
2、作者簡介
文化散文代表余秋雨(1946~ ),浙江餘姚人。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劇協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中國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台大》等。《戲劇理論史稿》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戲劇審美心理學》獲1985年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

4. 【連載】余秋雨:文化苦旅並不苦--17.魚尾山屋

背景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博卡拉(Pokhara)有亞洲瑞士之稱,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是尼泊爾的主要旅遊地之一,也是許多徒步旅行者的夢幻天堂。「魚尾山莊」 (Fishtail Lodge)位於博卡拉中心美麗的費瓦湖(Phewa Lake)中一個與世隔絕小島上,這個五星級的度假山莊象一顆珍珠,鑲嵌在巍峨的雪山和翠綠的湖泊中靜靜地散發著溫潤的光芒。作者撰寫本文,也就是寫於魚尾山屋,故以它的名字來命名。

看了這篇文章不得不說一說除開中國的另外三大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古埃及(位於北非)、古印度(位於南亞)和中國(位於東亞)。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發源地,文明分別指兩河文明、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稍後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在文明的發源地和所在地區的影響。

古巴比倫王國 (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距今約5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城市,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葯典、農人歷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一。有空中花園,但都成廢墟。

古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開始於5100年前(公元前3100年)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文明形成於公元前3150年,從那爾邁國王統一了上下埃及開始共經歷了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期埃及時期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見「年表概述」一節)。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古印度 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巴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主旨+感悟

《魚尾山屋》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

講述了余秋雨從希臘開始到埃及,又「出埃及」到了中東,又至印度,最後抵達尼泊爾,在這間叫做魚尾山屋的旅館留下了思考筆記,以其他文明反思中華文明。

期間,余秋雨瀏覽了包括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從地理、歷史分析了各個文明的興衰,發現了中東地區正因為文明匯聚過多,而產生了極端主義,這「盛極必率」的事實。一路走來,最終卻唯有在淳真、忠厚、慢節奏,沒有自己獨立文明的尼泊爾,才能靜心寫下這篇感悟,才發現人們最喜歡地還是貼近自然,並非種種文明。

除中華文明外的其他文明都在征戰中互相侵蝕,「他殺」其他文明也成為一種「自殺」,但中華文明因為西部的山脈和東南部的海洋免於戰爭。內戰確實時常發生,但少數名族的文明卻不足以撼動中華,反而一一融入中華,於是文明便代代相傳。

還有,中華文明缺少一種 徹底而排他的超驗精神,因此先哲們也反對破壞他人,破壞自然 ,「正是這個本質,使他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在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接觸的 文化 的描寫,其中主要有:

希臘文明遺址 ,雖然沒有被納入四大文明,但是它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它的文明誕生時間並不比中國古文明晚多久,甚至給它描寫成了一開始就展現了人類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幾乎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很多都已經達到相當於「現代」的水平,但是它已經毀滅幾千年了

古巴比倫文化 所在地的兩河流域,誕生過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但是這個地方的處境並不安全,使得該地飽受戰亂。過去也是,現在也是。極端主義,宗教主義橫行,恐怖活動,自殺炸彈,綁架威脅都可以不假思索的乃至興高采烈的進行著。

古埃及文明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宏偉的金字塔和沙漠包圍的尼羅河。 雖然處境相對安全,也使得它越來越保守,進而維持極權,所以文明顯得不具有可理解性。最後中斷的原因也顯得復雜多樣,文明湮沒也是相當的徹底,後人們也難以從文本中解讀古埃及。

相比上面的文明, 古印度文明 顯得舒服多了些,但是也是非常凌亂。歷史也是不斷受到外族人的侵略,又不斷分裂的歷史。當然它在宗教,天文,數學等方面也做出了對全人類的巨大貢獻。信仰和傳統太多,尊榮和屈辱太多,折裂和消散太多,所以文明又顯得混沌。

最後肯定是中華文明。也是很幸運的唯一沒有被掐斷的文明,確實使人震撼。地理上受到庇護,西邊宏偉的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中間有著難以穿越的沙漠。東邊南邊是茫茫大海,避免了文明的惡戰。

文明的最終便是貼近自然,這也讓中華文明傳承。但反思當代,中國工業污染環境現象嚴重,我們拋棄了先祖們的智慧!世人在爭奪什麼呢?因為爭奪,其他文明毀滅;因為爭奪,出現極端恐怖主義;因為爭奪……

現在的中國與世界相連,究竟會目光放遠,還是會目光狹窄。

或許,我們應該放下過去的輝煌與歷史,放下那些有的沒的主義與思想,貼近自然。

人若能吃飽肚子便足矣。

5. 《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文化情懷

高中時讀過余秋雨的《千年一嘆》 ,那時候的我被題海所掩埋,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乏味而又單調。偶然讀到此書,便愛不釋手,第一次覺得讀書是真的可以開闊眼界。

語文早讀課,我不再一遍又一遍地背著古詩文與解題步驟,手捧著《千年一嘆》,思緒已跟著作者到了千里之外的中東,希臘,印度,那些遙遠而又神秘的,我之前毫不了解的國度。

我佩服作者的膽量與勇氣,最起碼那時的中東並不太平。戰爭的硝煙還未散去,留下了恐怖的氣息,你可能會因為一個不正確的眼神而喪失生命。就是這樣一個無法和你講道理的地方,作者還是去了,以一個學者的身份,一身豪氣,充滿情懷,並堅持每天寫感想。

中東之旅是一場危險之旅, 然而正是在極險處才可以看到絕美的風景。

在《千年一嘆》中,作者通過對中東等國家的考察,想探尋文明衰落的原因,以及思索中華文明為何得已綿延不絕,由古及今,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或哀傷,或贊嘆,或悲憤。

讀完《千年一嘆》 ,我竟然有一個想法,想要去到中東,想親自去感受余秋雨所描繪的世界,我想去當一名戰地記者,這是我在高中時代的夢想,盡管我有這樣的一份情懷,但是卻沒有勇氣。於是,絕美的風景不屬於我。

又過了許久,如今我大二,再一次讀到余秋雨的書。

《文化苦旅》 ,早已聽聞。翻了翻目錄,作者所到之處,是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方,令人心馳神往。對文化的熱愛,根植於內心的那一份情懷,而文化的背後,又是一段段厚重的歷史。

苦旅中的苦,並非僅僅是指探尋道路上的艱難。

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流失國外,被國外那些披著學者外衣的劊子手冠以保護的名義掠奪而去,親眼看見文化被烙上一道道傷痕,這是心生憐憫卻又無能為力之苦。

文明被構建又被無情摧毀,我們只能從廢墟里,從時光的刻痕里,去尋得點點斑駁的歷史存在的證據。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苦。

再者,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座座歷史古跡,有名的,沒有名的,都是無數普通人用血淚交織的生命建造起來的。正如那高高矗立的牌坊,是濃縮的歷史,也是悲劇。

真正可怕的,不是文明的消失,而是文明被摧毀後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疤。中東的伊拉克,敘利亞等等這些地方,我們提起它們時,總會想起戰爭,死亡,恐怖分子這些令人膽寒絕望的詞。

而這些城市和國家,也曾繁華,也曾富庶,也曾讓全世界為之驚嘆。

本書以祭筆結尾,有點想從此不寫文章的意思。我希望這只是他一時的想法,畢竟中國文壇少了余秋雨,就又少了一位執筆的錚錚鐵骨。

6. 余秋雨的《行者無疆》講什麼事

《行者無疆》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著名學者、作家余秋雨新著《行者無疆》一書,由華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明日起在全國各地陸續上市。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歷時6個月,余秋雨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 據《北京晚報》報道,此次推出的新書《行者無疆》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在《行者無疆》中余秋雨感嘆,「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 《行者無疆》此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全書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余秋雨以前的幾部著作,筆觸比《文化苦旅》更優嫻、比《山居筆記》更開闊、比《千年一嘆》更從容。 全書的裝幀設計力求與內容諧調統一,特製的正文紙和書中的圖片,刻意做舊,配以精緻的裝飾圖案,給人以歐洲古典華美的感覺。 作為鳳凰衛視歐洲之旅的嘉賓主持,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余秋雨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15年來,余秋雨開始以長途旅行方式實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作為考察中華文明的記錄,以《千年一嘆》作為考察伊斯蘭文明的記錄,以《行者無疆》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至此,意味著余秋雨對曾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整體影響的三大文明關注的完滿。《行者無疆》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 《行者無疆》一書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台灣報紙12月27日宣布了這一結果。 評委會認為,余秋雨的許多著作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華文社區中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新作《行者無疆》透過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作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勝過他以往的作品。 參考資料: http://bk..com/view/376089.htm

7. 余秋雨作品 千年一嘆 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書的序言上有答案:

序言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我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跡的經歷。
目的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輪緊貼著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這里,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鍾內射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裡,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以前我在實地考察中國現存原始文化、寫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的時候,也曾一次次地投入過肢體歷險和精神歷險,但與這次相比,那時總還能轉彎抹角地找到幫助和保護。而這次,小小的車隊就像幾只螞蟻在荒原上蠕動,任何一種不知來由的暴力都能把它們捻得粉碎。
不僅僅是荒原。荒原深處有斷壁廢堡、幢幢黑影、閃閃目光。硬說自己沒有恐瞑,是不真實的,但我的恐懼有一大半被震驚所掩蓋,震驚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凄涼。它們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歷史書提供過一些猜測性的答案,多數也是大而化之、語焉不詳。其實,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懷疑的。不必懷疑的是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個從古到今的災難。
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去撫摸老人的傷痕。
這種撫摸經常會引發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
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復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
整部日記,都貫穿著這種疑問。
在這樣一個歷險過程中每天寫一篇日記,不太容易。
我是隨香港鳳凰衛視的越野車隊進行這次歷險考察的,起初誰也沒有指望我能堅持把這些國家一個個走完。每天行車十幾個小時,沿途買不到什麼像樣的東西下肚,找到旅館後還是飢餓不敵睏倦,倒頭便睡,但夥伴們入睡前都會關切地看我一眼,大家知道我還要熬夜寫作。我不會抽煙,要提神只能靠喝茶,但沿途十個國家的旅館客房都沒有開水供應,同車的趙維便每天端著自己的保溫杯,滿面笑容地到餐廳向侍者討半杯剩餘的紅茶,討來後就倒給我。另外一些夥伴知道我喜歡吃蘿卜,每到一座城市便滿街找,終於在伊朗買到一種黑蘿卜送來,可惜這種黑蘿卜實在太難吃了。
很多住地無法寫作,我只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所以多數字跡都歪歪扭扭。這些字跡當天就要通過衛星傳送萬里,接收者看不清,便造成海內外各家報刊發表時的很多錯訛。我把原稿放在一個塑料洗衣袋裡隨身帶著,直到進入伊拉克前幾分鍾才想起,那個洗衣袋上印有以色列的希伯來文,趕陝停車換下,要不然如果被伊拉克海關查到,不知會產生多麼嚴重的後果。我怎麼能夠說得清,這厚厚一大堆裝在敵國口袋裡的象形文字,居然是什麼「日記」?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這個目前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段時,我把這包書稿放在離身體最近的背包里,連每天做夢也都是抱著這包書稿奔逃的狼狽隋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結果都一樣:雪花般的紙頁在荒山間片片飄落,匪徒們紛紛去搶,卻不知是什麼。
為此,我對這樣的寫作方式珍惜起來,願意小心翼翼地保存它的原生狀態和粗糙狀態,只等春節那天車隊進北京後就把這包書稿交給出版社,基本上不作整理修改。這種做法有點像現代的行為藝術,一切只在行為過程中完成,不再在行為之外進行塗飾;也有點像中國書法,大筆一揮總有諸多遺憾,卻不宜在收筆之後東修西描。根根攀攀、泥污水漬都留著,圖個真切。
這也是一種有關寫作態度的邊緣試驗。沒有資料可供查證,沒有時間琢磨文句,未及修改便已經傳送出去發表,比較徹底地阻斷了「做學問」或「做文章」的任何企圖。我早期的散文還有一點「做」的痕跡,容易碰擦到我已經離開的某些領域,這次終於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表白了。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荒原上的嘆息總是糙糲的,如果要把它們調理成書齋里的柔聲細氣或沙龍里的尖聲尖氣,我如何對得起自己多年前就開始的辭職遠行?
時間越長,越慶幸自己的選擇。支持我選擇的,是廣大沉默的讀者,因此只管安心走路,神清氣爽。
這篇自序,寫於二千年一月三十一日深夜,時在黃河壺口,隔窗俯視,見萬千激浪全被凍住,無風無雪,無聲無息,卻嚴寒徹骨,吐氣呵手,方可執筆。離「千禧之旅」結束還有五天。
二千年一月三十一日夜——二月一日晨寫,二千零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再版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