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感知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印象
城市印象是大連城市建設集團於2008年度精心研發推出的高尚綜合體項目。位於西部大通道的機場入口處,是機場新區的核心居住地段,是城市新城與老城的中心結合點。 城市印象以尊重自然、崇尚人性、延續文化為核心理念,運用國際領先的城市主義開發方式打造機場新區的居者和多元化產品互動的標志性生活社區。為各階層人士度身定做城市專業化住宅產品與公寓產品,一房到三房多樣戶型設計,使生活空間更加舒適合理實用。開放式的社區規劃構成了多層次的生活空間、人際交往空間和景觀空間,自然形成了城市多元化印象和別致的居住感受。
2. 你是通過什麼方式建立起對一個城市的印象的
我通過美食來建立對一個城市的印象,我去過重慶,重慶小吃很多,而且重慶的火鍋真的很辣,由此我知道這個城市很古老,而且人們很愛吃辣。
3. 家鄉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的變化調查的訪談提綱怎麼寫
方法如下:
1、明確訪談目的,如了解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為家鄉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2、訪談的方式,線上訪問還是面對面交流。
3、訪談的對象,如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在校學生,公園大爺大媽。
4、問題
您是什麼行業,專業,現在幹啥的家裡幾口人?
您在這個城市縣鄉生活了多久?
是什麼原因使你來到這里?
剛來的時候怎麼安身下來?
那時候這里是什麼樣的?
5、過去現在對比。步驟,安排地點人物,如何記錄總結。
關於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調查報告
一、調查者(即小編):只小編一人。
二、摘要:利用寒假在周邊進行一次關於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的調查,從中看出現代人們在對待家鄉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問題。
三、目錄:
1、調查對象
2、調查背景
3、調查步驟
4、調查辦法
5、調查內容(提煉)
6、調查分析
7、調查結論
8、建議
9、結語
四、內容
1、調查對象:調查的對象大部分是女性,年齡大部分是在二十歲以下的中學生,少部分是36-50歲的中年婦女。
2、調查背景:由於現實條件限制,本次調查本人並沒有採用訪談,而是通過網上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此次調查。
3、調查步驟:編寫調查問卷通過互聯網發放調查問卷最後收集調查問卷提煉主要信息並進行反思。
4、調查辦法:調查問卷。
5、調查內容(提煉):通過六道多選題了解到,大部分調查對象是十分了解潮汕文化習俗,比如潮汕民俗、潮汕民間藝術、潮汕方言、潮汕音樂與潮劇和潮汕飲食文化,少部分了解了潮汕民居和潮汕工藝美術,只有一人知道並了解潮汕僑批文化。
關於潮汕文化風俗傳承方面大概有80%的調查對象覺得現在的人們在此方面的表現還行,大概有20%的調查對象覺得良好。有人認為,潮汕文化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文化旅遊信息傳播缺乏有效整合;太過於古板,不懂得靈活變通。
在對待自己的文化方面,有人留言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應該繼續發揚傳承。
4. 對城市印象影響最大的因素
所謂的城市印象,是人們對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留下的一種感官記憶。「對於每個城市來說,都有其獨特的形成和發展史,其中包括了很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工因素、歷史因素、文化因素和社會生活因素等等,因此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城市會呈現出不同的城市形態,也就自然會形成各自所有的城市視覺形象。」①因此,城市的景觀環境蘊藏著豐富多樣的多元文化、傳統風格、現代元素、建築特色、城市色彩等內涵。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所有的這些因素都需要城市規劃管理者能夠認真對待,它是建立起人們對一個城市的良好印象的根本因素,對於傳承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並不可忽視歷史建築與現代城市建築風格的相互融合、和諧,並賦予文化特色,從而促進城市建設全面發展。城市印象也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但是,中國近20年來中國的城市建設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舊的古建築古街道以及歷史文化街區被大面積的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肆意鋪張的景觀大道以及千城一面的城市中心廣場。從南到北,中國的城市印象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性的深入研究,僅僅注重了形式上的美感,卻忽略了體現文化內涵和地域化特徵。
5. 城市的發展與建設論文提綱
城市的發展與建設論文提綱
關鍵詞:數字城市、信息化、計算機、GIS、GPS、RS、綜合應用。
1. 數字城市的'起源、定義。
1.1 數字城市的起源。
1.2 數字城市的哲學定義。
1.3 數字城市的技術定義。
2.數字城市的基礎。
2.1 GIS技術定義與研究內容。
2.2 GIS的應用。
2.3 3S集成。
3.中外數字城市發展狀況。
3.1 中國數字城市發展狀況。
3.2 外國數字城市發展狀況。
3.3 中國數字城市的發展道路。
4.數字城市應用舉例。
4.1 數字北京。
4.2 數字貴陽。
5.結束語
閱讀本文的人同時還閱讀了: 英文:旅遊論文提綱 數字城市論文提綱
本文鏈接地址: http://bylw.gdyjs.com 版權歸廣東畢業生頻道所有 ;
6. 影響城市印象的要素是什麼
![](http://www.gotrillian.com/images/loading.jpg)
大多數觀察者對城市裡的標志物、道路、界面、區域和節點更加敏感。這五種空間要素能幫助人們在大腦中構建起對一個城市的印象。
1.標志物是具體而明確的目標。一座當地的「地標建築」、一座富有表現力的雕塑、甚至一個巨幅霓虹燈都可以成為標志物。標志物往往與周邊環境有巨大反差,而且在各個方向上都很容易被看到,所以它們能脫穎而出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方位。
2.「道路」是城市中一切能夠走人、跑車、或者經過的通道,包括大街、步行道、公路、鐵路、運河等。人們沿著這些通道在城市裡運動、停留、觀察城市。「道路」通過自身的特徵和道路網路的特徵兩種方式給人留下印象。
3.邊界是城市中連續又無法穿越的分割線。邊界能產生強烈的領域感,明確的區分兩個空間。
4.區域通常被邊界包圍,跟周邊環境明顯的隔絕開來。區域內部往往具有一些特徵,比如重復出現的建築樣式,或者統一的鋪地等。這些特徵讓人強烈感覺到進入了某個領地。
5.節點往往是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或去往某處的必經之地,在城市中,節點常常以街角、廣場、交通樞紐的形式出現。那裡聚集大量人流和活動,人們可以在節點停住腳步、休息放鬆、與人社交。
五種要素在城市裡不是孤立存在的,這些要素在空間上相互交錯,緊密聯系。「區域」里包含著「節點」,「區域」的周邊被「邊界」包圍,「區域」的內部被「道路」貫穿,「標志物」也散落在區域內部。這五種要素穿插組合,既有可能相互襯托,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印象;也有可能相互矛盾,讓城市印象支離破碎。
7. 城市印象
人一旦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第一時間在這個城市裡接觸到的人和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會成為你對這個城市的印象。這種印象不是城市的霓虹和繁華的街區所給予你的沖擊和震撼,是一種你的內心對這個城市真善美最直接的情感判斷。
當你來到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會感受到這個地方和這個地方的人心胸是豁達還是狹隘,態度是熱情還是冷漠,心地是善良還是險惡,眼光是長遠還是短淺,為人大方還是小氣.....總之,種種你源自內心的感覺會告訴你。於是,你對這個城市和城市裡的人們有了你的印象。如果別的很多人都與你有共同的印象,那麼這個城市也就定格在了你的心裡。當然,這些印象只是我們基於自己的感知產生的主觀感受,其實並不能完全反映這個城市的真實。但偏偏會有這種直觀的印象。我對一個城市就有這樣強烈的一種主觀上不好的印象,而形成這種印象是有這樣幾件事情的緣由的。
上大學那會,總要途徑省城到另一個城市。那時沒有地鐵、沒有DD,計程車又太貴,只好在省城的公交車上擠來擠去,常聽到省城裡的所謂本地人常以一種極不耐煩的聲音說道,「擠擠擠,擠個哪樣嘛」,然後又伴隨著另一種聲音,「不要和他們去擠,這些都是縣份上來的」,「不要和這些縣份上的去擠」。那時的我就初步產生了一種對省城人第一種不好的印象。後來,到省會的次數多了,不免吃個特色早餐,試一試當地有名的小吃,吃完東西想擦擦油嘴的時候,發現身上有時候忘了帶餐巾紙,環顧店內發現沒有一張餐桌上放餐巾紙。只好跟店裡的老闆開口了,「老闆,有沒有餐巾紙?」老闆們總是很大聲的回答道「有,一塊錢一包。」無奈又得掏一塊錢買一包餐巾紙,其實只是為了用其中一張而已。於是又對這個城市的人產生了第二種不好的印象。想起無論在其他什麼地方,哪怕在家鄉的一個小縣城裡的小餐館吃點東西,擦擦嘴的餐巾紙都會有至少一包,或幾包放餐桌上供客人取用。一包餐巾紙都捨不得,這怎麼也不像是省城人的風格啊。在省城,有時不妨也去逛逛街、逛逛商店,在商店裡面轉來轉去又找不到想買的東西的什候,看見售貨員站在那裡,問問看吧。「大姐,這里有沒有XXX賣啊」?「小妹,XXXX擺在哪裡啊」。這樣的時刻,常會看見他們一種好像很不耐煩或者趾高氣昂的表情,站在原地一動也不想動,只是略微偏點頭,或者用嘴嘟嘟方向,用聽起來有點「厚重」聲音告訴你,「阿不就是XXX。」阿不就在阿里阿」。(注意:這個阿字在當地方言里讀第二聲)當你遇到這樣傲慢無禮的情形多了以後,再也對他們沒有更多的好感了。
工作以後,接待過省城來的客人,當然這些客人都是省城本地人,並非外來打拚成為省城的人。他們從省城來到縣份上檢查工作或者辦些事情,我們縣份上的人好吃好喝管著他們,陪酒,唱歌,傾盡縣份上的熱情,沒有所圖,只求大家高興。每到盡興的時候,這些省城的「朋友」就會拍著你的肩膀說,「兄弟,你到省城來找我,有哪樣事盡管說。」我們這些縣份上的人可也真實誠,有時也到省城出差。來到省城就有一種想要請省城的「朋友」一起玩的沖動,不為別的,只是想著他們的好,只希望大家一起高高興興。然後,訂好餐館、酒吧,一個一個打省城裡的「朋友」的電話,希望他們能出來聚一聚。可遺憾的是,這些「朋友」都會告訴你,我不在省城,我在XXX來了」。一次、兩次、三次.....縣份上的朋友沒有一次如願,而省城的朋友卻一次一次告訴縣份上的朋友,「兄弟,實在不巧,我不在省城,我到XXX來了。」久而久之縣份上的朋友也明白了。
隨著歲月的積淀,有了更多的閱歷。每到一個地方,就對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感興趣,尤其對這個地方的名人感興趣。愛屋及烏,對這些名人所生活的環境感興趣。走的地方多了,翻閱的史志也更多。比較下來發現,縣份上居然出了那麼多的名人,省城裡那麼大那麼繁華,當地的名人怎麼那麼少,簡直屈指可數,寥寥無幾,這樣的情形跟大城市可不匹配啊,反而是縣份上來的很多人,成為省城的名人,成為地方的名人,成為縣份的招牌。一個人讓一座城流芳,一座城讓一個人千古。以省城的本地人自居,瞧不起縣份上的人的省城人其實一直都被地方上縣份上的人統治著,統治者換了一茬又一茬,可總是輪不到省城人來統治。這種現象看來不是偶然。
偶爾我還是會到省城吃早餐,還是沒有擦嘴的餐巾紙;我出門還是會打的,只是聽到司機的省城本地人的口音就不怎麼舒服;還是會跟省城人有工作上的來往,依然會聽到一些新接觸的省城的「朋友」說,「兄弟,你來省城找我......只是我來了再不會給他們打電話;還是會繼續翻閱地方誌,只是省城的名人的確寥寥無幾,而縣份上一茬接著一茬,生生不息、香火不斷。高考的狀元也罷,生意場上的首富也罷,科技屆的專家也罷,文化圈裡的名人也罷,查查他們的籍貫,真的還是跟省城沒多大關系。真不知道這些土生土長的省城人怎麼總是在縣份上的人面前擺出那種高人一等的姿態,難道他們真的如人們所說,是徹頭徹尾的小市民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現在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人的心胸、眼界和氣質都會受到所生活的環境影響,也可以說我們生活的環境潛移默化中造就了我們獨特的氣質。看來,人傑地靈、地靈人傑是會互相成就的。
8. 家鄉的今天和明天訪談提綱歷史
家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我們的家鄉自然也不會例外。
——題記
家鄉的昨天
家鄉的昨天是貧窮的。
記得小時候,家家住的是用土坯壘起的房屋,下雨天陰暗潮濕,蚊蠅亂舞,叮的人們身上到處是疙瘩,疼痛難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泥濘的道路,頹圮的圍牆,衣衫襤褸的人們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景象雖如此破敗,但也不缺少我們小夥伴的樂土:夏天來臨,知了聲聲,吸引著我們前來拜訪;冬季走近,白雪皚皚,小夥伴們打雪仗的樂趣我們永遠難懷。
回首,昨天的家鄉已經遠去,留給我們難以言表的懷戀。
家鄉的今天
家鄉的今天是蓬勃的。
在
經濟迅猛發張的今天,家鄉的人們也脫貧致富。鄉親們告別了土坯的房子,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之中,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交通工具也是以車代步,進入數字化的
信息時代,娛樂方式也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風靡全國的廣場舞就是最好的例證。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引起大家的重視。在城市的角
落,垃圾遍地,惡臭沖天;汽車尾氣更是令人窒息,而且還會引起全球變暖的趨勢;工業「三廢」更是亂排放,導致惡劣的環境問題出現。而且,走在馬路上,我發
現一個奇怪的事實:有些蒼蠅在這里退化成為爬行動物,與藍天永遠的告別,豈不是自然界的悲哀。
現代化令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時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深深的讓我們陷入沉思之中。
家鄉的明天
家鄉的明天是朦朧的。
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使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森林銳減,百草枯萎,鳥獸絕跡,藍天不再……這或許是多年後家鄉的真實寫照。
也許,我們人類會移居火星,再建設重發展;也許,我們會被地球母親拋棄,走向滅亡;也許……
家鄉的明天正由我們描繪,是將她裝點的更加絢麗,還是傷害的體無完膚完全是由我們掌控。親愛的我們自己,醒醒吧!不要再單純了為了眼前利益而殺雞取卵,將我們美好的未來毀滅在自己手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我只願:家鄉的明天越來越美,碧水藍天長伴,鳥語花香常在……
9. 在你去過的城市裡,哪座城市讓你印象最深,為什麼
印象最深的是沈陽這座城市,想想就覺得挺美麗的。沈陽是屬於東北的一座城市,在這座城市裡有著濃濃的東北味兒,人們也特別熱情,而且風景也挺好的。沈陽不管是在夏天還是在冬天,風景都是很吸引人的,很漂亮的。沈陽的冬天會下雪,每次下完雪,到處都是白的,白茫茫的一片,你走在小巷子里或者是大街上,會看到好多的小孩子都在打雪仗,堆雪人,別提有多高興了。除此之外,在夏天,沈陽的建築物也是有一番風味的,而且我們也會在沈陽看到很多的古歷史。
10. 請簡要概述您對蘇州古城的印象和認識。
蘇州這座城市太容易讓人喜歡,尤其是古城。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城區被古城河和幾大城門城牆包圍,慢走大半天便能走完。生活在古城,每一步都能踩到歷史,穿行在悠長悠長的巷子里,濃濃的市井風情都分外動人。能夠悠哉地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無疑是幸福的。
古城的人住在巷子里的平房或枕河的二層小樓里,生在那裡,長在那裡,很多人到現在還住在那裡。那些連旅遊攻略都沒有的小巷子,懸橋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中張家巷、蕭家巷、舊學前、鈕家巷等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可能有著長長的故事。
一條小巷隔出了兩重世界:巷口那條街是嘈雜喧鬧的,而小巷深處的家是靜謐安寧的。在小巷,一切都變得那麼舒緩,那麼心定氣閑,這樣的生活境況現在已不多見,這大概就是當今人們對蘇城小巷仍然充滿記念牽掛的緣由吧。
(10)對城市的印象訪問提綱擴展閱讀
特點
一、歷史悠久。
史學家顧頡剛在他的《蘇州史志筆記》中說:「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物,其次為成都,則戰國物……」;
二、水系獨特。
2500年來,肇始於蘇州段的大運河,從郊外流入蘇州城區後形成了完整、網狀的水系網路,城外、城內水系通過環古城河互聯互通,構成了氣息相應的有機整體,而且至今仍在交通運輸、文化旅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堪稱中國大運河水道的奇觀;
三、格局完整。
蘇州古城區如今仍基本保持著宋代《平江圖》中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顯示了傑出的城市規劃水平和典型水網城市所獨具的鮮明特色;
四、重視保護。
蘇州歷代、歷屆決策者和社會各界大多對這座城市充滿感情,深切意識到蘇州古城彌足珍貴的價值。蘇州始終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保護古城的批復精神,對古城的基本格局、建築高度、建築容量、建築造型、建築色彩和建築環境設計進行了全面控制,以確保古城風貌不再受到損害。